乡贤事迹材料范例6篇

乡贤事迹材料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1

关键词:乡土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24

乡土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则是历史课的重要内容。但是,爱国主义感情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能够培养起来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生动、有力的事实,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激情油然而生,并且日渐加深。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有利于巩固课程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乡土史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将“爱国”具体化、深刻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家族的地位是崇高的,个人首先是家的一员,然后才扩展到是社会、国家的成员。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乡土历史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人士涌现,都保留有先民的遗迹,流传着历史掌故。充分利用这些乡土史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历史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和实践能力,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可以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出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每个民族都会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历史教育是一种有效手段。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可以讲述乡土历史教材中维护人格尊严和不屈不挠抵御外辱的英雄事迹。本乡本土的能工巧匠、文化名人所创造的光辉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可以通过参观寻访,令学生如数家珍。这些内容的学习,会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其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学生热爱、建设祖国的热情,往往会寄托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之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运用好乡土史教育这一有力工具,引导青少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发、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清代赣州被冷落百年,工业落后更是被人冷眼相看。但近年来,赣州日新月异,最佳的人居环境、工业的崛起、各种人文实施的完善……通过这兴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赣州的发展,怎能不促进他们树立为家乡建立美好的明天和振兴中华的志向。由此启发学生立足家乡,放眼全国,胸怀世界。

新闻学上有一条规律,离我们越近的事件,往往最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历史也是如此,合理利用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更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爱国热情。赣州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革命传统,众多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把当地的乡土历史资源融入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赣州有南士街出来的南宋状元――池梦鲤;陆游最敬重的教师――曾几;与坡秉烛夜话的――阳孝本;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一代名相的举荐者―陈恕;客家先贤――李宜青;戊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清初誉满全国的散文家――魏禧;“血溅朝衣”的一代豪杰――黄德温;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三枪;一代名医――萧九贤;赣南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曾准;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仅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名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有条件时,笔者还带学生去参观名人故居、历史纪念馆等。参观后再进行集中讨论,并将赣州的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进行分析,感受历史,以点带面。只有看清历史潮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我们都知道,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加里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了解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每一个人都热恋自己的家乡,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对家乡的自豪与荣耀,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利用具体而切身的乡土历史资源,从而让学生升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1] 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 周晓光.历史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2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征,会在本地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就地取材、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同感更强烈,培植学生爱家乡之情感、强家乡之宏愿。

南皮,又名古皮城,历史久远,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众多志士仁人、贤达俊杰,如,唐代地理学家贾耽、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第一人张之洞、现代著名作家王蒙等。同时,南皮也是我国著名的五金之乡,产品远销国内外,并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此外,民间舞蹈南皮“落子”“花狸虎”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南皮地域文化,也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最直接、最“廉价”的资源。

为此,我校组织教师开发了“古城风韵”这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南皮名人、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五个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学生了解了南皮的历史足迹和现实辉煌,也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赋予了浓重的文化气息。《古城风韵》被评为“省优秀校本教材”。

二、与教师专长相结合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是具体的组织者、实践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必须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特长相结合。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本着“人是第一要素”以及“开发就必须成功”的原则,仔细分析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由语文组开发了“经典诵读与文化作文写作素材”课程。这门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活动一:“百灵鸟”日日唱响校园。为让经典文化之声响彻校园,我们在全校开展古诗词与经典故事诵读活动,评选出朗读能手,作为校园的“百灵鸟”。对这些“百灵鸟”的朗读,学校予以录音,然后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晨读前5分钟播放。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通过时时熏陶,使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

活动二:文秀才月月大比武。为让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的作文带些文化味儿,每月由语文组教师从诵读材料中选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参与写作,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习作专栏”中展出。一年来,我们已组织13次这样的活动,许多学生的作品被推荐到相关报刊发表,学生的写作潜能被激发出来。

活动三:主持人课课“访圣贤”。为利用好历史名人这一素材,我们在语文课上推出了“访圣贤”活动,由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个为主持人,一个扮演历史名人,效仿电视上的访谈栏目,进行采访活动。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既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又净化了心灵。在这里,经典文化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

活动四:小文豪周周“颂名人”。为充分利用该门课程所提供素材的教育价值,我们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经典故事进行解读,颂扬故事中的人物,讴歌他们的崇高品质,形式可以是对联、颁奖词、小片段等。

经典文化的营养在“诵读”“写作”中得以吸纳,“文化精髓”在“感悟”“抒怀”时予以内化。

同时,我校有部级心理咨询师一名,为我们开发、实施心理健康课提供了人才保证。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建起了“心理咨询室”,编写了《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开通了“家校共建网络”。《心理健康》被评为“省优秀校本教材”。

三、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语文教学为例,目前,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已经偏离了语文学习的“原点”。作为语文学习四种技能的“听、说、读、写”其实就是两种技能:读、写。“听”实际上就是用耳朵“读”,“说”实际上就是用嘴“写”。如此看来,“写”占了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成为时下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校语文教师在总结经验、查寻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开设了“中学生写作技法讲解”指导课。这门课程重在讲解一些易于学习的写作技法,如,“日记体串联法”“镜头剪切法”“情境渲染法”“排比增势法”“剧本编撰法”“标题点睛法”“题记(含后记)生辉法”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写作时的“理性”思考,以克服写作时盲目性、随意性。

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习作在作文大赛中大面积获奖,当地报纸也经常刊发我校学生的优秀作文。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3

关键词:程G;文化遗产;价值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69-02

程G,是继秦汉时期从中原南迁先任龙川县令,后为南越国“皇帝”的赵佗之后,第二位于东晋南朝时期南迁而来的中原人士中,声名远播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典型人物。越佗是“官”,是“皇帝”,政绩满乾坤而代代传扬自不在话下,而程G是“民”,是“布衣”,其事迹也能流芳百世,千古传颂就很不简单了。表明程G其人其事在历朝历代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封建帝王认为程G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取程G之姓作为新设立县的县名“程乡县”,以示表彰。老百姓则认为程G曾为民众做过很多好事便世世代代纪念他。《广东通志》把他列为古代的“广东八贤”之一。说明程G文化遗产的重要社会价值和充分利用的重要性。

一、程G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

程G是一位生活在东晋南朝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宦之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自己也曾一度在朝廷任“史学士”。因朝代更替、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他“义不仕齐”而辞职隐居。后来形势更加动荡,他只好带领全族人举族南迁到粤东山区,在今天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坝头振东村”一个称“官窝里”的山地方中安居乐业。程G的到来,给仍处于原始状态下的粤东山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为当地土著民的“教化”,为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传播儒家文化。“教民识字知礼”,逐渐改变土著民的“愚氓状态”,“不操三尺制顽愚”;2、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创制先进生产工具“程犁”,开垦大批荒地,逐渐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3、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发展扩大水稻面积,增加粮食生产,解决山区缺粮困难;4、开通山区道路。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造福山区人民,改变山区面貌;5、创办学校。广招当地土著民子弟入学,提高群众文化素质,逐渐改变土著民的精神面貌;6、搞好民族团结,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土著民解决困难,并经常“济困扶危”,促使南迁人士与当地原住民和睦相处;7、尊重当地风俗。认真学习当地语言,与土著民交心连心,促进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大融合;8、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热心做好当地民众之间的矛盾化解工作,从不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9、协助当地原住民解决婚姻大事,移风易俗,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程G“以德化人”的精神,改变了粤东山区面貌,促进了山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得到了百姓的信任。皇帝不但赐予“义化”两字褒扬他,而且还把粤东部分地区新成立一个县的县名用他的姓氏而命名为“程乡县”(辖境约今天梅州市大部分地方)。由此可见,程G作为一介“布衣”,平凡百姓一个,竞作出很不平凡的业绩而“感天动地”,名垂青史。

程G文化遗产,应包括有形的文物和无形的文化,即历史上长期被不断使用和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的一种文化财富,是具有社会共有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财富。它不同于其它物品或商品,它是历史文化栽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从目前有关资料看,粤东山区所发现程G文化遗产有故事、传说、碑文、志书、诗歌、联匾、遗址、遗物、纪念建筑等等。特别是以程G姓氏而命名的地方、建筑物更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纪念着,如程公祠、程公庙、程公陂、程坑里、程作塘、程北、程中、程西、程处士专祠、程江、程江源、程江桥、程乡文昌阁,还有“先贤祠”、“乡贤祠”、“双忠收院”、“义化路街”等等,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充分反映出程G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证明程G这个历史人物所作过的历史性贡献,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给人们带来鼓励、鞭策、启迪,给社会带来进步、发展、和谐;其艺术价值就是程G的人格美、思想美。有关程G纪念建筑的构造美、布局美、风格美、设计美,给人情感美的体验,精神美的享受;其科学研究价值就是程G文化遗产给后人提供的重要知识,重要信息,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文化的,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程G文化遗产与粤东山区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他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后人赞扬程G的各种匾额题辞所言“百代儒学”、“人伦楷模”、“风起百世”、“浩气长存”、“山高水长”等等。《广东通志》把程G收列为“广东八贤”之一。当今世界客家人把他列入“世家客属名贤”,可见程G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当年属程乡县地的梅州,是当今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程姓族群发祥地。虽然许多程姓裔孙离开“程G故地”已经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很多人对自己的祖先程G,别说耳熟能详,就是略知一、二者也不多。毕竟朝代几经变换,年代太久远,不少有关程G的“事”与“物”也随着时光的消失而濒临湮灭。如今,太平盛世,社会进步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追崇热火起来了。随着各地交通条件的好转,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路程,都能够快捷平安地往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些人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康”,甚至“大康”水平。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人们祭拜老祖宗故地,寻找历史名人故地的风气越来越盛,祖屋、祖祠、祖坟,故居、故地、故址,连着血脉同胞的骨肉之情,连着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意。近年来,就有不少程氏裔孙不怕千里之遥,不怕舟车之苦回梅州寻根问祖。他们都视程G故地为血缘所依,根之所附,都把她作为自己的“源流”而“追根溯源”。她是梅州程G后裔与外地程G后裔感情联系的纽带,也是当今现代客家文化与古代客家文化之间的一种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的连接关系。她对团结海内外程氏裔孙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对海内外同胞开展联谊活动,促进梅州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利用

程G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我们要很好地加于调查和利用,让这笔文化财富一代一代地发挥永续作用,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和文化的传承。要按照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示精神,“管好”、“用好”程G文化遗产。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浪费掉”、“消失掉”。要把她作为文化创新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使之发挥新的作用。

建立“官办”程G研究会,具体指导程G遗产的调查与利用工作。程G在粤东山区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化遗产是粤东地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它的历史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全面调查清楚程G文化遗产既符合民众的主体意愿,又符合当前“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建议,在宣传、文化、文联的相关部门中设立“程G研究会”,能更好地调查、挖掘、研究、宣传程G文化精神,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之所以要“官办”,主要是使这个“研究会”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同时更广泛吸收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使之具有生命力。避免过去一些民办的“研究会”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不是“空架子”,就是徒有虚名,作用不大,影响不大,名不符实,浪费资源。

深入开展程G文化遗产调查。调查面要宽,视野要阔,措施要灵活,程G的影响不仅在梅州,有些地方也有。过去潮汕众多乡贤排列中,程G就占首位,可见其影响范围较广。我们要在粤东地区开展对有关程G史迹、遗迹的调查。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田野调查,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形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藏”在民间、山间、田间的有关程G文化遗产的“踪迹”摸清楚,形成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把那些即将湮灭的各种原始资料登记在册,记录在案。如一些老人谈有关程G事迹的“传闻、传说”,有关程姓族谱记载程G史迹的文字资料,散落民间的有关程G的文章典故,程G故地遗迹的实地考察等等。在通过调查得来的各种感性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把它升华到理性的理论论证上。让更多程G文化遗产重现天日,造福后代。我们知道,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文化遗产面临废弃、淘汰、湮灭的地步。如城市建设中的“拆旧建新”,新农村建设中的“建新弃旧”,往往把不少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有意无意地拆除或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些则遭到大自然的摧残而报废。还有些口传文学因老人的去逝而永远消失。再不及时抓紧调查抢救,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必将损失殆尽,程G文化遗产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及时把有关程G文化遗产的东西赶快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把传统文化载体中的诗、纪、志和书画、雕塑建筑物、遗址、遗迹、遗物出版书籍,制成音像和影视产品广泛宣传;重修程G故地、祠堂、祖坟,供程氏后裔寻根祭祖,供人们瞻仰朝拜;重修有关程G的书院,让人们了解程G宣传儒家文化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思想;重现程G的“义化路街”店铺,销售粤东山区客家人的传统食品、传统物品,传承客家文化,如糯米酒、米酒、仙人{、清明{、味窑{、发{、煎{、牛肉干、咸菜干、豆腐干、煎丸、肉丸、鱼丸、萝卜丸、长衫、马褂、礼帽、冬头帕、绣花裙、绣花鞋、小孩虎头帽、老人交头裤等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还可增设程G城市雕塑、程G文化广场等,这些建筑应成为梅州文化之乡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可以创作出一批有关程G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影视作品,推动程G文化产业的发展。

合理利用程G文化遗产。鼓励民间出资开发利用,共同管理,政府出台相关的保护法规。提出谁出钱开发保护,谁就可以利用受益的主张。笔者曾多次到湖南省凤凰县考察,据了解,该县政府将本县最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沈从文故居、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8个景点,以50年的开发经营权转让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经营期内向当地县政府支付总金额8.33亿元人民币。这种办法,明确了景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解决了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问题,解决了景点开发缺乏资金问题,解决了景点研究保护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宣传各自旅游地的形象别注重宣传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当地文化。梅州文化中的“程G文化”就是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一枝独秀、“唯我独有”。她与广州的南越王赵佗、韶关的唐朝名相张发龄、中山的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一样,可以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的人文品牌,一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她能激发在外的乡贤、海外的同胞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怀,激发他们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的心愿。唤起社会各届人士对梅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支持,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少海内外人士回家乡办厂置业,有力地促进了粤东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使梅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子。建议在程G故地开设大型的“程G纪念馆”,让海内外人士更多地了解程G当年在粤东山区平凡而又超脱的“布衣”生活,以及他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宣传和弘扬程G精神。把它作为重要的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更多海内外人士到“程乡县”去,看看古县变化,看看古代伟人风采。程G故地,既是“文物”更是“文化”,应通过可行的开发利用措施,让程G文化增辉,让程G精神永存。客家先贤榜样人物“开荒垦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当今社会仍有启迪作用,有助于我们开拓进取,促进梅州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程G文化遗产中同时体现出精神、道德、人文的崇高境界。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对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有利于进一步弘扬程G文化精神。开展程G文化研究,要注重与相邻的闽南文化、潮汕文化、赣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对比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因为程G当年所生活的地方与上述地区山水相连,文化有同有异,若能广开思路,对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我们不要局限于平远、梅县等地,要立足梅州,放眼世界,进一步把程G文化遗产调查清楚,整理出来,研究出来,更好地彰显梅州“文化之乡”的光彩。如果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只有现代化的村舍或现代化的大厦,没有了历史人文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个村庄、城市的内在精神面貌给人的感觉就是缺少历史文化氛围,显得没有品位,没有精神的向往与慰藉。人们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寻找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梅州有很多历史人文资源,最近就开发了黄遵宪公园、公园,在海内外带来了不凡的影响,能否再添一个“程G公园”呢?把古代、近现代杰出人物的杰出贡献作为教育人民的活教材,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如果梅州能把当地古今名人的历史人文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那么梅州这个地方的品味就更高,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凝聚力。梅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事业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世松.“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4

这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实现角色的转变,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乡土资源以其特有的乡土化和众多优越性倍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喜爱。此外,现在中学英语试题中,体现生活、体现社会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尤其在高中英语的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大都是反映乡土意识、时代气息的东西。这些都要求学生更多地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学习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如今英语教师越来越重视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却步入了误区,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乡土资源的利用,造成乡土资源“用之效果不甚明显,不用弃之可惜”的“两难”局面。笔者试就乡土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的误区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

一、乡土资源在英语教学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窄化乡土资源的内涵。英语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市、县、乡)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政治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形势等,内容十分丰富。

很多教师认为乡土资源就是身边无需加工、方便利用的现成资源。其实,乡土资源的种类甚是繁多,有有形物质方面的,也有无形精神方面的,即使是有形物质方面的乡土资源,有时也不是取来即能用的,何况由于资源取来的途径和形式不同,其资源价值也就大不一样了。以泉州市为例,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自然景观、文化场所类。泉州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南,这里的自然景观,千奇百态、绚丽多姿,山山水水都是景,春夏秋冬皆风光。如、清源山、清水岩、永春牛姆林、深沪湾、黄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等。

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类。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使泉州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全市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4处,其中部级12处,省级37处。主要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反映海交史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宋代古船,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及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并称古代“三大丛林”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代表古代建筑杰出成就的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被台湾人民称为“开台烈祖”的郑成功陵墓和史迹,以及的台湾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泉州天后宫、安海龙山寺、花桥慈济宫,通淮关帝庙、泉州富美宫等等。此外,还有崇武古城、蔡氏古民居、天后宫、郑成功史迹、涂门街等。

⑶历史宗教文化类。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⑷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类。泉州还拥有绚丽多彩的动态文化,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及新兴的侨乡歌剧等富有充沛活力的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所喜爱。

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类。泉州地处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圈,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更是闻名全国。辖区内众多国内知名企业更为泉州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安踏、特步、恒安、德尔惠、三六一度、亚礼得、美克、匹克、鸿兴尔克、七匹狼、富贵鸟、贵人鸟、九牧王、柒牌、利郎、旗牌王、麦根、雅客、惠泉、冠达星、九牧洁具、赛琪、帝牌、嗒嘀嗒、富贵鸟、劲霸、木林森、海天国际、浔兴拉链、拼牌体育用品、与狼共舞、辉煌水暧、达利食品、亲亲食品、雅客食品、喜多多食品等等太多(中国品牌之都不是徙有虚名的)。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5

   

    摘 要  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努力完善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并对广东近代史料、广东客家文献和兴宁地方文献资料等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整理。这些与他作为广东人和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罗香林 地方文献广东

    中图分类号 G2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5)O5一OllO—04

    罗香林(1905—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他大半生工作生活在岭南,早年即以华南民族为研究对象,其一生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广东地方文献密不可分。梳理罗香林有关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的工作,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化品格和治学特点。由于迄今尚未见有这方面的专论发表,本文不揣浅陋,试就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些探讨。

    一、建设广东地方文献公藏

    1936年秋至1938年秋,罗香林担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罗香林十分重视广东地方文献的征集和保存。他认为,广东“先贤先烈之遗迹遗著,皆邦国人文思想之所寄,民族精神之所关,若不急谋搜集珍守,必为风雨所侵,虫蚁所蛀,再更百数十年,必遂湮灭残缺,征无可求,考无可据矣,兹岂不可惧耶!”因此,“凡属本省先贤先烈,以及乡邦俊彦,墨客骚人,以至方外闺阁,苟有著述,或书画墨迹,及其他遗物,以及行状影片之什,无论多寡,及已锓板与否,皆拟搜集,珍藏纪念。” 在罗香林的宣传倡议下,广东各界人士尤其是各地的收藏家纷纷将有关广东本省的著述寄赠中山图书馆,使该馆地方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他筹建广东文献陈列室,并组织编制《广东书目》。罗香林非常重视对广东地方文献史料的整理,他计划组织编撰《广东艺文备征目》和《广东金石叙目》。前者的内容,是将广东先贤先烈的遗著,无论存佚,全部加以叙录,那些已在阮元《广东通志·艺文志》及广东各府州县志书中出现的,或曾被各藏书家的书目叙及的,则逐类进行考订,其原书尚存者,则调取校勘,先前的叙录有误或不足的,则正之补之;那些未经前人叙录的,则据现存资料慎加叙录,其见于各氏家谱或传状墓碑者,亦严加校考,按实叙录。罗香林认为,此书编成后,一方面可以成为省内外人士搜罗广东著述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般学人研究目录学的参考。后者的内容,是将广东省会及各县清代以前所有各种金石碑刻、题名砖瓦等概加叙录,其见于各书记录者,分别考索,误者正之,不足者补之;其新近出土,或旧存而未经前人叙录的,则依拓本或实物入录。这样,一方面可藉以保存本省史料,另一方面可为省内外搜罗广东金石拓本以作史迹考订的人士提供参考。遗憾的是,这项编印计划因抗战的迫近未能够最终完成。

    抗战结束后不久,罗香林担任了当时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的粤港地区代表, 组织调查广东抗战时期文献文物损失情况。他还积极支持创办广东文献馆,并成为该馆9位理事之一。广东文献馆成立于1946年9月, 其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配合时代精神,以征集保存、整理研究广东文献,促进发扬乡邦文化。到1948年初, 该馆已征集到广东著述1600多种,5万多册,其中包括广东最早的通志—— 明嘉靖戴琛《广东通志》。1947年1月, 广东省文献委员会成立,罗香林任副主任委员,一度主任委员,兼任文献委员会编纂组组长。他先后主持召开文献委员会的3次会议,计划重修广东通志,整理广雅书版,刊印《广东文献通讯》,刊行《广东文物》专集,并计划广泛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包括:“本省沿革有关之府厅州县各种旧志书及各项地图,本省有关之诗文著述及金石拓片,本省流传之礼典乐器,本省之各地方民俗歌谣,本省及地方之古迹名胜照片,本省重要及特殊方物之照片,本省公私机关团体发行之刊物,本省私人著述或译述,本省乡贤名宦之遗迹遗像传记行述碑志,本省人民私家谱牒等。”  广东各主要文献机构利用当时教育部分配给广东的文献复原费进行分工:广东文献馆重点搜购广东先贤资料和革命史料;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重点搜购广州史料;广东省立图书馆则重点搜购广东地方志及广东学术典籍。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罗香林与一批有责任心的文化人为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整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

    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罗香林就已立志终身研究华南民族问题,因此他非常注意挖掘和整理广东历史文化资料。加几岁时他曾计划编著《广东志书考》,欲将广东通志及广东各府州县志无论存佚,“概为考其编纂沿革、修撰经过、内容编制、史源得失、诸家叙录及其他有关事项,博综条贯,以为专书。其有原志尚存者,则为注明庋藏入地,以为研究广东人文演进、地方异宜之参考。” 由于人事拘牵,这个计划未能完成,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任职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期问将该馆所藏方志编成了《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方志目录》一书。罗香林一生利用广东地方文献资料作了大量专门研究,涉及民族史、古代史、近代史、港澳史、华侨史等许多方面。他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对广东地方文献资料进行过一些专门的整理介绍。

    1.整理广东近代史料。

    1932年,罗香林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委派,在广东作人类学调查,乘便留心搜罗广东各地方的史料文献。他偶然得到稿本《刘永福历史草》,内容记叙黑旗将军刘永福抗法御日和征剿南服的经过,是刘永福晚年口述、由其家庭教师黄海安笔录的,约10万字,无章节,未及整理。罗香林认为这是有关黑旗军宝贵的原始资料,于是进行整理标点,将原文叙录未尽或与他书异同错综、足资印证者,略予考订,附案其问,并撰写导论,于1936年将此稿本公开出版。该书日后成为史学家研究刘永福和黑旗军的重要参引资料。

    20世纪30年代初,罗香林搜集到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民众抗英的一些原始资料:清道光年间的抄本《时事文件》和稿本原件《东平总社签捐簿》,对之进行整理,并增以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的旧抄本《广东夷务事宜》中的《粤义民文告》等,合辑为《鸦片战争粤东义民抗英史料叙录》在《社会科学丛刊》发表。其后,他还将旧抄本《时事文件》中其他一些资料——鸦片战争时期弹讽当时官吏的诗歌及说部拟目整理成《鸦片战争粤人说部与诗史》,发表在《书林》杂志。罗香林藏有抄本《天地会文件》一册,与当时已出版的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及萧一山《现代秘密社会史料》中的有关内容相似,但文字及篇幅略有不同,他将之标点,辑录为《天地会文件》在《广州学报》发表。罗香林将这些珍稀少见的资料及时整理发表出来,一方面是为有关的专业研究提供更多史料,另一方面,也为号召海内外收藏者继续公开补充相关史料。

    罗香林还非常重视整理广东近代学者的遗著。晚年他任教香港大学,感念港大中文系创办者、首届系主任赖际熙的贡献,多方搜集赖氏遗文,辑录成《荔坨文存》出版。

    2.整理广东客家文献资料。

    罗香林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收集客家歌谣,至1925年冬,已收录广东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和蕉岭一带的歌谣200多篇。其后,他以通信的方式向各地客家朋友进一步征集客家歌谣。1926年秋,刚刚进入清华学习的罗香林着手编辑广东客家歌谣集,并以客家歌谣研究会的名义撰写《征集客家歌谣启事》,广泛征集客家歌谣及其他客家平民作品。该歌谣集1928年编就,1936年出版,书名《粤东之风》,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客家歌谣的背景、价值、分类和考订等问题;第二部分为500余篇歌谣。罗香林收集选择广东客家歌谣的标准是:要富有文学意味;能代表一种特殊风俗或生活的;能代表平民的心理的;能表现儿童的真性的。他认为,“歌谣除了艺术上的贡献以外,尚有代表民间风俗习惯和语言转变的价值,而且还可以为教育家增进教育效能的工具。”  朱自清先生评价说, 罗香林的广东客家歌谣集是当时众多客家歌谣集中最完备的。

    罗香林辑录《粤东之风》后,即有意研究客家历史文化。1930年冬,在顾颉刚等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他拟订《编辑客家史料丛刊计划书》,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载征求客家史料的启事,最早是在汕头的《汕报》上。启事谓:客家史料之编纂,当以客家各氏谱乘所载其上世迁徙源流与族裔之分布为主要部分,故冀各地客属贤达,将其所藏其族新旧谱乘惠寄研究,其有编卷繁多,不便全寄者,则乞摘要惠寄,惟摘抄时,须将该谱之修撰年代与主修人名,及所摘页数卷数等代为注明,等等。不久,即有梅县、兴宁、和平、平远、五华等地十几人将所藏或所修族谱或族谱摘要寄赠罗香林。1932年春,他在广东北江东江一带调查客家文化,所到之处皆设法索阅当地客家族谱,就地摘抄,得阅始兴、南雄、惠阳等地客家族谱十多种。以这些客家谱乘资料为基础,罗香林写成《客家研究导论》,于1933年出版,该书奠定了中国客家学研究的基础。其后,罗香林任职各地,仍然继续搜集与客家有关的资料。抗战之前,他获读花县《洪氏宗谱》,据此写成《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家世考》一文,发表在《广州学报》上。1940年代罗香林借阅到大埔、紫金、乐昌、兴宁、五华等地的一些族谱,这期间,他根据有关族谱资料对孙中山的家世源流进行了研究。

    1949年以后,罗香林移居香港,继续向在港的客家人士询访谱乘,又借获摘抄了一批族谱资料。1965年,罗香林将自己保存下来的客家谱乘资料整理出版,书名为《客家史料汇篇》。至此,罗香林搜集客家谱乘已30余年,成为公认的客家学研究的权威。

    3.整理兴宁地方文献。

    罗香林对家乡怀有很深的感情,认为:“兴宁处粤之东隅,去闽赣殊近,其素习兼具粤赣闽之长,明耻尚义,隆礼守法。而贤能之士,每孕育其间。” 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留意搜集、介绍兴宁学人的著述,曾在《书林》杂志上连载《四库别藏叙录》,主要介绍明代兴宁人的诗文集。40年代后期,罗香林与一批兴宁籍学者、文人发起筹印《兴宁耆旧丛书》,由他主持其事,计划第一集刊印书稿20余种,因政局动荡,未果。1958年,罗香林在香港与几位兴宁籍实业家发起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由他拟定辑录略例,经过近20年的搜访、甄选、整理、校勘,该丛书第一集l0册先后辑印完成,共收入明、清和民国时期l4位兴宁学者的25种著作,内容涉及经解与小学、史乘与考据、诸子与方技、诗文与批评等。罗香林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的目的,正如他在此书跋中所说,“自昔国人辑印其郡或其邑先代丛书,俱以其有裨学术教化与地方文献也。而兴宁先贤丛书之辑印,则并有发扬先贤志业微意。”他还曾计划编辑《兴宁文征》,专门收录那些有价值却未能成帙的单篇文章,未果。

    罗香林非常重视兴宁志书的搜集整理,认为志书对一邑文物之升降与社会之荣枯,关系至密。他在各地图书馆、书坊和诸家目录中先后搜集或传抄到《正德兴宁县志》4卷、《崇祯兴宁县志》6卷、《咸丰兴宁县志》l2卷、《兴宁图志考》1卷、《兴宁山志》2卷等。他曾根据这些资料写成《兴宁旧志考》和《兴宁明清县志考》两篇文章。1971年,应台北学生书局之约,罗香林将上述5种兴宁志乘交付影印,并为之作序,书名《兴宁明清县志》,为精装2册。罗香林始终以护持乡邦文献为己任,晚年还将自己所藏兴宁人的诗集,撷其精英,或有原集已佚而曾见别书征引者,则为转录,辑成《兴宁二十五家诗选》,于1973年出版。诗选收录了上自北宋下迄民国共25位兴宁诗人的作品,并附作者小传,或以诗传人,或以人存诗。该书被认为是兴宁诗家之大成,精华之所在。

    三、对广东地方文献的责任

    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缘于他作为广东人与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

    作为广东人,罗香林非常热爱乡邦文化。他曾写道,“窃我粤东,..灵秀所钟,人文独盛,其间潜心学问,锐意述作,兢民族之光誉,为不朽之大业者,代不乏人,而俗重气节,士矜义烈,每值国家多故,辄大声疾呼,不避艰虞,以图挽救,..”。他不同意那种谓广东是文化落后的地方、学术界的沙漠的说法,多次撰文和演讲,介绍广东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广东学术思想,从汉代以后,愈演愈广,愈进愈深。具体说来,两汉至隋朝,为接受中原学术的时期;唐至宋元,为冶合内外思想而自为风向的时期;明代至清季,为岭学系统成立的时期;清末至当前,为科学发扬的时期。他认为广东学术的特性与前途可以概括为:“转移风气,有开必先,实大声宏,与国同寿”,呼吁人们应将广东的学术文化发扬光大,而不可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广东地理在给予广东学术思想以优越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困难,“气候上湿热时间较长,使学术研究者较易疲倦,而文物资料亦较难保藏”。罗香林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人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搜救保护整理地方文献的重任。罗香林十分敬重客家先辈黄遵宪,他一直珍藏着黄遵宪写给兴宁学者胡晓岑的一封亲笔信,黄遵宪信中写道:“记阁下所作《扮榆碎事序》有云吾粤人也,搜辑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弟年来亦怀此志。”这话也道出了罗香林的心声。

    作为史学家,罗香林深知文献资料的重要。他青年时代受业于梁启超、陈寅恪、朱希祖、顾颉刚等史学大家,受到系统而严格的史学训练,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他后来自号乙堂,正是由于四库中乙部为史部的缘故。历史学的功夫很大程度上在于搜集、考订和综合文献资料。罗香林晚年回忆恩师陈寅恪时说:“陈师对历史研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而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流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的,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这种治史态度对罗香林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寅恪曾告诉罗香林,族谱里有很多的材料,可为做历史研究的取证,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他后来返乡搜集地方文献,就得到了陈寅恪的大力支持。罗香林一生持“遍地皆学问,无处不文章” 的信条,处处留心资料。每至一地,不是搜求地方史乘就是考订遗石古迹。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粤北作华南人种调查时,“工作余暇,每蹀躞书肆,搜求遗佚,遇地方人士熟悉当地掌故者,复就之咨询。凡地方志乘,家谱族牒,传状墓铭,签词符录,歌谣唱本,私家薄抄,金石碑刻,与前贤著作,皆分别搜讨,不敢或荒。虽短于时、绌于费,未能广购,而朋辈及当地人士所赠与者,不无可观”。应该说,这是罗香林搜罗广东地方文献颇典型的写照。罗香林整理文献也很迅捷,若获得新的珍贵文献,即使遇到时局动荡,缺乏勾稽参考的图书,他也会斟酌再三,将资料整理出来,“继念世事日亟,文物易摧,若不先将新获资料,速为理董成编,则再更离乱,必益难搜讨”可以说,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真正做了史家的“勤而有常性,敏而有眼光”。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征求本省先贤先烈遗著遗物启事.书林,1937.

    2、广东省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广东文献通讯(第一号),1948.

    3、罗香林.广东研究资料叙录史地篇序.书林,1937.

    4、罗香林.粤东之风.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

    5、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台湾南天书局,1992.

    6、罗香林.兴宁先贤丛书辑录略例  兴宁先贤丛书:第1册.香港兴宁先贤丛书校印处,1958,

    7、罗香林.中国学术史上广东的地位.书林,1937.

    8、罗香林.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广东建设研究专刊,1947.

    9、黄遵宪.关于乡邦文献与山歌寄胡晓岑,书林,1937.

    10、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载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附录一.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7.

    11、罗香林.刘永福历史草.正中书局,1936.

    12、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香港中国学社,1958.

   

    (蒋志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6

派出所先进集体事迹材料2

县公安局派出所。管辖镇、石井镇、天桥乡地区130平方公里,共有73个行政村,7个国有大中型企业,151个县、乡办企业,902个商业摊点。管辖区域犬牙交错,是全县治安工作重点区域。全所有民警26人,其中所长1人,教导员1人,副所长3人,党员1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人,平均年龄35岁。

县公安局派出所被陕西省公安厅授予“一级公安派出所”的基层所;被陕西省公安厅授予“优秀派出所”;被陕西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被市公安局授予“优秀户政窗口单位”;县热电厂警务室被陕西省公安厅授予“优秀警务室”;、分别荣立集体三等功,其中有3人荣立个人三等功,45人次受奖。

县公安局派出所始终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定思路、促工作、保平安。以十七大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对待问题,全体民警团结奋进,敢为人先,扎实工作,勇于奉献,以实际行动促进和谐的社会建设。

一、以“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县公安局派出所组织民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领导和每个民警进行谈心,切实地掌握每个民警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困难,真心实意地听取他们对本所队伍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所里还结合“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要求民警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单位,走到群众中去同群众真正促膝“交心”,摸清群众的实际需求,摸清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真实看法,查找不足,积极改进。

二、围绕公安部“三项建设”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1、强化信息系统应用,以信息主导警务。今年来,全所民警熟练应用警务信息平台,抓获逃犯2人。同时以报警服务系统和信息情报员为依托,努力构建信息主导警务运行机制。以来,先后布建各类信息情报员200余名,获取重大情报信息线索40余条,帮助破获刑事案件28起,预防4起。

2、以岗位练兵为切入点,提高民警执法水平。一是有针对性开展练兵,认真组织民警开展办理行政案件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将日常学习情况纳入民警年终考评,提高案件的办理能力。二是切实抓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学习成果体现在以人为本上,体现在公安机关的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上,坚持一案一评,一案一议,办一案学一法制度,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警民鱼水情。

3、排忧解难,和谐警民关系。县公安局派出所一班人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履行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以一流的服务水平,赢得民心,关心弱势群体以情暖心。

马营村贺芳贤(女,50岁,户籍地马营村,系残疾人)在为儿女报户时,马营村因其本人有兄不能招上门女婿为由不给出具同意落户证明,其无法报户,贺芳贤本人因此事一直上访。派出所民警刘靖了解情况后多次到马营村走访群众,积极与县局户政科联系,特事特办为贺芳贤的两个儿女报了非农业户口,结束了其13年到中国残联、陕西省残联、县人民政府、县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上访生涯,当事人为所送来了锦旗一面。

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一方平安。

县公安局派出所始终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派出所工作目标,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上半年共受理行政案件32起,警告8人、行政拘留17人。强制戒毒10人、社区戒毒6人。上半年,共立刑事案件89起,破获59起,逮捕直诉犯罪嫌疑人34人,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保护了一方平安。

元月20日凌晨2时左右,县镇土门村三组发生一起持刀抢劫案。案犯驾驶车辆冲入刘某家,对刘某及其父进行捆绑,强行抢走刘家28只羊及手机一部。接报后,县局迅速成立了以刑警大队和派出所为主力的专案组,对此案中两个可疑电话号码进行重点调查。抓获了吴超、杨智立、吴航伟、经审查,犯罪嫌疑人吴航伟交待了元月20日凌晨许伙同吴超、杨智立、陈勃、陈涛、郝江涛、王亚利七人在土门村刘某家实施抢劫的犯罪事实。当日下午,专案民警在周至县焦镇抓获此案涉嫌销赃的犯罪嫌疑人邓选虎、郝江涛、杨智立、陈涛成功抓获。经进一步深挖,又带破了1起敲诈勒索案、1起绑架案及十余起盗窃奶羊案。此案的及时告破,有效净化了辖区治安环境。

四、以完善护村队防范网络建设为依托,努力构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