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例6篇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1

论文关键词:前景化,偏离,古语翻译

 

一、引言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所用的语言【1】。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古白话。文言作品在我国现存古代作品中所占比例极大。古代汉语有个特点,那就是愈为古老的典范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就愈大【2】

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词原用于绘画,意为让需要突出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其他的人或物就构成背景【3】。语言的前景化是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语言可看作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而突出是违反这套规则,是处于艺术目的的偏离【4】。一些文体学家认为文体的特征是对常规的偏离(deviation)。最原始的思想可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说“有偏离常规用途的熟悉化可拔高词语,而保留部分常规形式可维持词汇的清晰。但对偏离现象在理论上作高度概括的应数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的肖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ij)和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JanMukarovsky),英国的利奇对偏离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5】。Mukarovsky认为前景化与自动化(automatization)相对。本文将结合前景化对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古语的翻译进行探析。

自动化是某个交际行为活动具有规律人文历史论文,而前景化则意味着违反这个规律【6】。Havránek认为,自动化是指语言机制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只具普通的交际目的,交际是以常规的语言形式进行的,表达方式本身并不引起特别的注意【7】。前景化指语言机制在使用过程中被非自动化,表达方法偏离了常规的语言形式会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8】。

国内外学者对前景化的研究主要是一种语言内进行的。美国学者叶子南认为前景化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利用到翻译上来【9】。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古代翻译要遵循准确性,规范性,准确性与规范性结合的准则【10】。 就翻译而言,偏离常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目的语语言体系都有一个可包容的范围,就如同一个圆,越是靠近圆心的部分越符合这个语言体系的常规。在翻译中,由于文化传统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导致译文偏离圆心的情况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一般说来这种偏离不会绝对超出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范围。译者总会想方设法在目的语语言体系的许可范围内作出调整,尽可能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接受,至少先被某一群体的人接受。

下面,本文作者将结合前景化中偏离理论对2010年两会中张璐对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使用的古语翻译进行前景化探析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前景化探析

(一)方言偏离及翻译——行百里者半九十

温家宝在2010年3月14日答记者问见面会的开场白中对记者们说: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温家宝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意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张璐译文: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译文直译:在百里的旅途中,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

不同的方言代表着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人文历史论文,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修养等等。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方言偏离现象体现前景化效果需要译者不但掌握原语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知识,还要掌握目的语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知识。译文中张璐把“半九十”译成“fall by the way side”,用英语中的成语来翻译中国古语,对接的很巧妙,充分体现了张璐和以张璐为代表的中国翻译者对英语和汉语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充分了解。体现了她们的高度文化涵养,同时也体现了温家宝总理的旁征博引。

(二) 语域偏离及其翻译——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中国总理温家宝14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再度以诗明志。他表示,解决当前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中国自身的努力。

华山以险峻著称。从唐朝开始,道教信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出了“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寓意困难再大,也会有迎刃而解的办法。温总理在此引用,表明了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彻底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直达胜利的坚定信心。

张璐译文: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译文直译:无论山有多高,我们都能登到顶峰。

祖利军在其论文《偏离与翻译》中认为“语域偏离是一种可预见性的偏离。所谓可预见性偏离是指某一语域必然涉及与该语域相关的高频词汇。”【11】此次张璐所在的是全国两会现场对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的翻译,而面对的观众是全世界的观众。作为代表温家宝总理和中国人的翻译,属于新闻英语。翻译中使用口语中经常使用的“always”表现出誓要登顶的坚定信念,把温家宝总理和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中国人团结一致,坚定信心。这种语域偏离的前景化效果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 语义偏离及其翻译

1. 夸张偏离及其翻译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以古诗明志,表示要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其犹未悔。温家宝原话: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亦余心之所向兮人文历史论文,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离骚》。《离骚》,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成为千古绝唱。

张璐译文: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thousand times to die.

译文直译: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总理有关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问题:您两会之前和网民交流的时候提到说在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候,考虑到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还有台湾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的利益,大陆这边可以让利,那能不能请您向我们透露一下大陆让利的实质内涵是什么?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回答: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出自《左氏传》。富辰曰: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唐 赵璘 《因话录?角》:“ 卢子严説,早年随其懿亲 郑常侍 东之 同游 宣州 、 当涂 。” 清 龚自珍 《寒月吟》:“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意为兄弟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还是一脉相连的亲缘。

张璐译文: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

译文直译:兄弟之间的分歧人文历史论文,是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脉亲情的。

“九死”翻译成 “a thousand times to die”采用夸大的修辞手法。很地道。“小忿”有愤恨的意思,用differences (分歧),而不是用angry等表示愤怒的词,采用缩小的修辞手法,比较得体。

语义偏离常出现于修辞性的语言里。两句中不管是夸大还是缩小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描写对象的形状,数量,容量,作用,程度等说的特别大或者特别小,产生强大的感染力【12】。本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对原文和译文印象深刻。充分反映了张璐翻译的地道和温家宝总理服务人民,坚持自己理念的坚定信心。

2.类比修辞及其翻译

当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 有美国官员、分析家以及媒体认为,在去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温家宝总理您本人甚至拒绝参加一个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若干国家元首或首脑参加的重要会议,这令与会各方感到失望和吃惊。您对此作何回应?您如何看待哥本哈根进程? 温家宝回答: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出自:《子刘子自传》意为既因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人文历史论文,可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

张璐译文: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the outside.

译文直译:我的良知纯洁没有污点,不管外界的流言飞语和造谣中伤。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把“心”译成“conscience”显示了类比的修辞效果。通过类比,以小见大,显示了温家宝总理豁达的胸襟和对自己的坚持。译文中把“心”译成“my conscience”如果能译成“one’s conscience”会显得更客观一点,但是总体来说用词非常的好,把握的恰到好处。

(四) 时代偏离及其翻译

五句古语的使用都显示了时代偏离的前景化特点。不同时代的语言会有差异。温家宝总理在现代两会答记者问中多次使用古语名言,经过张璐的翻译而广为人知。不仅反映了温家宝总理的博学多才,通古至今。也反映了张璐作为一名译员的高素质。同时向外国友人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时代偏离的前景化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认为前景化也可叫为突出或者偏离。本文作者结合利奇对偏离作出的划分方法对张璐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答记者问中使用过的古语的翻译进行探析。充分体现了温家宝总理的博学睿智豁达和对人民服务信念的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译者的高翻译素质水平。也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了前景化在中国古语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铎.古汉语标点与翻译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89.

[2]古汉语教学小组编.古汉语通论上[M].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教务处出版科 , 1964.

[3]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S1).

[4]郭鸿。英语文体分析[M].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 1998.

[5]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0.

[6]Mukarovsky, J. Standard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A]. In Garvin P. L.,ed. A Prague SchoolReader on Esthetics, 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M].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 Press,reprinted 1964.

[7]Havránek, B.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tandard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2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困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先生向我们展示出一幅自由自在,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等,无论在回家的途中,还是回家之后,处处表现出自由与惬意。

然而在仔细品读之余,我的目光集中到文章的6个问句之上。如行文一开始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两句。翻译过来是“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和“为什么愁苦而独自悲伤”。看起来陶渊明好像要告诉世人,我辞官是因为田园荒芜,我要回去种庄稼。这种说法不大可靠。在本文序言中,陶渊明申明自己回家是因为“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即因为奔丧而离职。民间还流传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陶渊明当彭泽令时,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也就是说,他在官场受了气,辞官回家。再看看“奚惆怅而独悲”,此句前面“既自以心为形役”一句 ,教材解释“以心为形役”意思为“让内心为形体役使”,整个句子为“既然自己让内心为形体所驱使”之意。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参看序言开头几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境贫寒,人口众多,没有粮食。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在亲友的帮助下走上了仕途。用这段话来解释“既自以心为形役”:自己的心灵被家庭的现实处境所驱使,即因为现实生活,不得不抛弃自由去当官。既然当官是迫于无奈,哪为什么又惆怅而独自悲伤呢?可见身在官场的陶渊明,时刻不忘田园生活的自由c快乐。是执着于自己的人生追求,还是顾忌自己家庭的生活需要?陶渊明徘徊了。此处即构成了陶渊明人生的第一重困境:人生追求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

最终,陶渊明选择离开官场,回归家园。家人的热烈迎接,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留恋,让陶渊明沉醉了。但醉总有醒的时候,当陶渊明醒来时,忧愁慢慢地从心底上升。“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个世道和我的意愿不合,我还驾着车出去追求什么呢?联系屈原《渔父》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难看出,陶渊明身在官场,亲身体验人人奔名追逐利的生活,而这与陶渊明出仕的理想大相径庭。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隐含着他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虽有济世之才,却无济世之门。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如庄子一般曳尾泥涂自由自在?是普度天下苍生,还是独自保全自我名节?这里表现出来的是陶渊明人生的第二重困境: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的矛盾。

在文章结尾一段,陶渊明连用三个问句,“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首先,陶渊明承接上文“感吾生之行休”说: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几时?既然活着的时间不多,那为什么不任由自己的心愿而活着呢?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接着,陶渊明自己否定了两个去处,一个是“富贵”,一个是“帝乡”,看来只有寄情田园,忘情山水了。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人的平均寿命为50多岁,此时的陶渊明已经40多岁了,生的时间还有几时呢!然而,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功成名就早已渐行渐远,消失在苍茫之中。也许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之时,登上高高的山岗大喊几声,发泄心中郁结的块垒,然后不无消沉的告诉自己:乐天安命,别再迟疑。这里表现出的是陶渊明人生的第三重困境:高尚名节与政治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其说陶渊明先生厌倦了官场而归隐田园,不如说他是怀着无比的失意之情离开了官场。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3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1《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10.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2《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3《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4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确选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国古籍浩如烟海,选人我们语文课本的毕竟还是很少,即使增加选量,也还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规律,就不可能顺利地读懂文言文和准确译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归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辞。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单靠词法、句法知识进行直译,或者有时偶尔碰到个别字词一时难以确定其意义,因而难以翻译,这就要从文言文修辞的角度去确定其词义和句义,对考场考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作如下归类。

字有互义 所谓字有互义就是指文言文用词中同义互文的现象。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呼应。两个大类:当句互文与对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后,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雾气和月光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这三句属于当句互文。

对句互文与当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隐含有下句中的词语,下句隐含有上句中的词语,两相映衬,参互见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植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阿房宫》中有个排比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也应该合并起来理解,即“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所经营的财富,收藏的精英(金银珠宝)……

词有偏义 所谓词有偏义就是指一些复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体现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外一个词素的含义只作陪衬。例如《鸿门宴》中的“孰与君少长”,“少长”只取“长”义。《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异同”只取“异”义。译文时,具体取何意,必须联系上下文作具体分析、取舍。如果完全“直译”,只会出错。《孔雀东南飞》一文有多处,此处不再赘述。

物有代称 所谓物有代称指的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其相关的名称去替代,也叫借代。几种常见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征、性状、或标记代称该事物。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明眸皓齿今何在?(杜甫《哀江头》)

例一“黑衣”代称战国时赵国宫廷卫士,因赵国卫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头发斑白(黑白间杂)的老人,这里具体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暖”代高贵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齿”代美女。

2.特称与泛称互代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例一“杨意”,即杨得意,汉朝人,曾推荐司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荐者。“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为宋国贤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样的贤士。例三“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称代泛称。

用泛称代特称的,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称魏国。“黄花”不是指一般的黄色的花,而是代指菊花。“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称,例中的“病”特指一种寄生虫。

3.以部分代整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樯橹”代“战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大桨,它们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称整个船。

语有对举 所谓语有对举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词过程中往往是异义相对。据此,则可以比较快捷准确地确定一些难字难词的意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恂恂”和“弛然”明显地是视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是对举的两个词语,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胆地、小心谨慎的意思。又如《谋攻》中的“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弱”对举,“周隙”也必然是对举。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话有委婉 所谓话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转的话来表达。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讳”、“表敬称”、“外交辞令”等语境中往往采用“委婉”。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谁赵太后》)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例二“山陵崩”是对君王“死”的委婉说法。例三的“亡国贱俘”不是说李密真的作了俘虏,只不过说自己是蜀汉的遗民罢了。“至微至陋”也是谦词,说自己出身微贱,才学疏陋,实际上是不愿意应征出仕的遁词。例四是齐桓公在攻伐楚国的过程中,跟楚国使者的对话。齐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称霸诸侯,却说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国臣服,却说“与不谷同好”。

文有并提 所谓文有并提是指文言文经常出现的结构两两相对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现象,也称“合叙”。对这种并提,翻译时则以分开叙述为宜。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5

2、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 gāo),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3、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nóng)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

4、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5、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tà),命俦(chóu)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guī)之猗靡(yī mí)兮,翳(yì)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6、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ní)踊而夹毂(gǔ),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7、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fēi)辔(pèi)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8、记曰: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与五官中郎将,植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下。时已为郭后谗死。帝仍以枕赍植,植还。度轘辕,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见,遂述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燮按:植在黄初,猜嫌方剧,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赐植?此国章家典所无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间有之耳,岂待明帝始改?皆傅会者之过矣。

9、翻译: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10、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11、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风吹落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着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12、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13、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象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沈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于是众神纷至杂沓,呼朋引类,有的戏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飞翔于神异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鸟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汉水之神,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用长袖蔽光远眺,久久伫立;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她动止没有规律,象危急又象安闲;进退难以预知,象离开又象回返。她双目流转光亮,容颜焕发泽润,话未出口,却已气香如兰。她的体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饭不思。

14、在这时风神屏翳收敛了晚风,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涛,冯夷击响了神鼓,女娲发出清泠的歌声。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六龙齐头并进,驾着云车从容前行。鲸鲵腾跃在车驾两旁,水禽绕翔护卫。车乘走过北面的沙洲,越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动白洁的脖颈,回过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启,缓缓地陈诉着往来交接的纲要。只怨恨人神有别,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年而无法如愿以偿。说着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珰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15、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想象着相会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16、赏析《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17、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18、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6

关键词:信达雅;平等的视角;辩证的眼光;批判式思维;禅意;理趣;认识论;存在感;精神量子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14

一、用平等的视角、辩证的眼光和批判式思维赏读古诗

常言道:诗歌不可译。古汉语、古典诗歌的翻译其实是一门高深的技艺,没有一定的文化与学养,不通晓各种艺术门类的某些与文字表达密切相关的艺术技巧,就很难超越翻译中的“信”和“达”,到达“雅”。譬如有一次,笔者请学生试着用现代汉语创意翻译苏轼的《定风波》,译本多样,只选其一――

学生A:三月七日细雨拈/蓑衣先去草鞋穿/名利富贵庙堂间/高贵飞燕翱蓝天/浮华喧闹景下黯/落枝麻雀意悠然/世事抗争皆已倦/成败与否心胸宽/庭前花开置酒观/人生有味是清欢。虽然其间难免还有牵强硬译的地方,但还是看得出来学生是动了一番脑筋,花了一番心思的。

是的,古诗翻译中除了修辞、语法、节奏和词章,还要求译者要有一种平等的视角和辩证的眼光,用批判式思维虔诚地欣赏诗歌文本本身的意蕴。例如,在翻译子厚先生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绝句时,一定要契合柳宗元的人生境界方能与之相应和――这独钓寒江的渔父,哪里是在钓鱼?只不过是为了躲过人世的风烟,躲过欲望对灵性的吞噬,在这里钓得一份清静、一丝悠然,钓得一片自由,不再消受灵魂被碾压的痛苦。一片浩渺冷谧的精神之水,柔化了世俗的、坚硬的欲望的领地,而如今,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在独立中保持自由?在精神的自由中如何高蹈,如何独钓呢?一横山影,数点碎石,一片芦苇,一舟静卧,一衣斜躺。在物化的人生里,如何不粘滞、不谄媚地活出自在、活出坦荡呢?

二、懂点古诗今译的“理趣”

在经典唐诗的众多翻译版本中,几乎很多学生都停留在“直译”的层面,且以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例――如何将《夜雨寄北》颠沛苍茫的、身不由己的命运、孤独与寂寞的长夜,翻译出哲理上的况味呢?高晓松作词的民谣《流浪歌手的情人》中的那几句:“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就仿佛是《夜雨寄北》的现代版。这种创意改写古诗词的方法,含有重要的诗歌美学的概念,那就是“理趣”。诗歌是讲究禅意和理趣的。理趣不等价于情趣。那理趣是什么呢?理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是J识论,也是存在感,是精神量子说。

三、讲究一点古诗今译中的“意”和“气”

2010年两会上,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离骚》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楚辞,让现场所有人捏了把汗,因为它的复杂程度,就连中文很多人都看不懂,更别提如何把它翻译成英文了。首席翻译女神张璐经过短暂思考后,传译出来的句子令在场所有人起立鼓掌,翻译如下:“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 to die。”在外国人的耳朵里,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此所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李白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被方文山改写成了“你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翻译成英语是 Sky blue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似乎丧失了本义,但细细想来,好像也有一定道理。也只有方文山敢这样化用赵佶“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做将来”,赋予流行音乐以“天青色基调”,不是人人可以信手拈来的。正如坡的诗词译本很多,而独学贯中西的林语堂翻译得最有味道。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简直是“神译”――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一个力透纸背的动词spend,一个将In a straw cloak状语提前的方式,将词人“被放逐的一生”点染到泫然欲泣、欲说还休的苍凉境地,有密度、势能和弹性,颇具张力!

四、追求一点古诗今译的“林泉高致”

事实上,当代中学生最缺的是优雅的汉语创作。譬如有些选择出国的同学,平日喜欢写点十四行诗,笔者鼓励他们初学十四行诗创作时应注意四点:1. 找准情绪的燃点;2. 捕捉动情的瞬间;3. 延长想象的空间;4. 定格情感的沸点(冰点)课堂上,笔者也将自己根据李清照诗词意境改写的十四行诗与同学们分享,在交流切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打马走过风尘的月亮/在《全宋词》的背面/在几页潮湿的《宋史》中/一个女人,一只多病的天鹅/在那些阴冷寂寥的夜晚独坐到天亮/一支狼毫/一叠胡乱堆放的词谱/在与九月天空飞翔的酒杯对称的窗前独坐/满地黄花已然折断了西风/从骨头里伸出的纤手/如青草的舞蹈/将怀念托举得越来越高/是谁还在酒和忧伤的素笺里轻声咳嗽/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拟古《声声慢》)。

书法中有一种技巧叫“飞白”,国画里有一种讲究叫“留白”。古诗今译、外文中译,也该有点宋人郭熙在山水画创作中讲究的林泉高致。在当今图书市场高精尖译本不多见的文化隐忧下,作为一位喜爱中文的教师,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下,尽可能给学生熏陶一点文化元素、培养一点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愫,让学生尽可能从“长宽高”立体的、跨界思维的角度去赏读或翻译一首古诗或一首外文诗,有空时做点创意翻译练习,加深对中西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兴致,抵制校园流俗文化的侵蚀,对培养未来高端的翻译人才,也许能有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