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例6篇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一般老师的做法是:要么按照教材上的提示,照本宣科地给学生简单地讲讲;要么给学生读几篇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听听别人怎么写的。三年级的孩子听了老师的空泛讲解,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得其法,这就迫使一些学生想到了自己书包里爸爸、妈妈给买的作文选。学生模仿作文选、抄套作文选、说假话、说胡话,便从这时就开始了。

我一开始便让学生唱好写作文的“九字歌”,即“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针对这次作文,我具体地阐述一下我的作文“九字歌”教学法。

一、想什么

看到一个作文题,先找到思维的方向,静下心来思考我想写些什么,最后确定我能写些什么。

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次作文的思维方向时,是这样想的:当前许多学校迫于考试的压力,出于安全考虑,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连体育课也不给学生上,学生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很少有有趣的事、高兴的事。学生能写出自己真实的课余生活就不简单了,不一定非得让他们写有趣的、高兴的事,他们生气的事、不高兴的事,甚至伤心的事、难过的事,都可以写。只要是课余生活,都可以写。因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本来就是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我认为,教师教作文,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作一些切实、有效的引导。

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写课余生活,可以抓住课余生活中的一件事来写,你在课外经历的任何事都可以写。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现在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是过去一、二年级时的课余生活,可以是课间活动,可以是双休日里的事,也可以是暑假里的事、春节的事等。从地点上来说,可以写学校里的,也可以写家里的,可以是放学路上的,还可以写其他地方经历的事。从内容上看,可以写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块做游戏,可以写课余做作业,可以写课余看绘画书,可以写课余写日记等。总之,可以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写愉快的事,也可以写不愉快的事(比如作业压着头,父母不让玩),双休日、节假日的事就更多了。

在“九字歌”中,“想什么”最重要。思维有了方向,作文就有了底。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思维空间之后,最后又“收”,即让学生从想到的那么多的事情当中,选一件最想写、最能写的,自己对它最有情感、印象最深刻的事。

一开始教三年级的孩子写作文,把思维的方法、选材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日后写作大有帮助。当前许多教师教作文,只让学生背作文选,不注重传授方法、训练能力,这是不妥的。

二、怎么想

学生确定了写什么之后,还要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件事我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的部分写什么。即让学生明确思维路径,构想作文框架,这也是对学生考虑写作提纲的初步训练。这一步同样很重要,有了这一步,学生才能把作文展开,把一件事写具体、写完整,不至于出现写写停停、有头无尾的现象。

教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课余生活的作文,我在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想”时,发现有一些学生的作文思考路径还是不错的。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骑自行车

⑴中秋节到了,爸爸给我买了辆自行车。我很高兴。⑵我骑着自行车去姥姥家走亲戚,和表弟、表姐进行骑自行车比赛。⑶经过几个回合的比赛,我得了第一,表弟第二,表姐第三。骑自行车真痛快。

去昆山

⑴我的妈妈、爸爸都去昆山打工了,我非常想念他们,经常哭。放暑假了,我终于可以去昆山看望他们了。⑵在昆山,我愉快地度过了十几天,去了好多地方,玩得很开心。⑶我多么希望妈妈能留在家里,我离不开妈妈。

三、怎么答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起步作文;积极性

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再现性、可操控性的特点,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呈现形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师加以引导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愿意说、愿意写,进而爱说、爱写,让写作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如指导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时,随着欢快动感的音乐,我首先展示了一组学生的课间十分钟的图片,让他们回忆自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有哪些活动。学生看到自己、朋友的照片,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片刻之后,开始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询问从画面当中看到了什么时,人人争先恐后地想要回答。我用幻灯片出示了孩子们可选的课余活动项目,以及写作时需要把握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对照课件中出示的“我来说句子”,生动具体地再现了一个个场景。

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不敢写、不会写的初始习惯,在看到符合其心理特点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之后,荡然无存。在信息化教育对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交替刺激过后,学生敢说、会说、好说,情绪高涨,从而有效释放了学生厌倦、畏惧作文的消极情绪。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指导,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观察作为作文的第一基石,是尤为关键的写作技巧之一。但三年级的学生年纪小,认知不全面,导致观察随意,没有重点,缺乏条理。依旧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课余生活》时,有一名学生提到课余跟同学们一起练习跳集体绳。在谈话过程中,该生眉飞色舞、欢呼雀跃。很明显,这项活动给她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回忆。但问到她游戏过程中,她的表情动作、同伴的表情动作、围观同学的反应等,她都说不上来。活动过程中,她难以观察细致。这时,当我以小视频、图片等形式再现跳集体绳的场景时,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从镜头中不仅看到自己的表现,还能看到其他同学和围观同学的表情、动作,从而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幻灯片加深巩固学生记忆,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写作。

三年级学生由看图写话过渡到写作,最大的难点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因此,适当的佳作共赏必不可少。老师可借助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幻灯片将精彩片段和重点语句展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指导《我的课余生活》写作时展示例文《包饺子的故事》,将包饺子前的准备工作和包饺子的一连串动作及饺子成型的描述,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用特写镜头记下了饺子包好的那一刻,让学生区分写作详略,明确写作重点。在这里,例文作为“指明灯”,帮助学生“看一看,就能看到光明”。而投影媒体则是学生的“牵引线”,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塑造有利的写作氛围,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写作之中去。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高效评改,优化学生赏析角度

传统的低效批改模式,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改作文后,还会选取少量作文进行一对一的面批。这样的批改方式费时费力不说,往往收效甚微。课堂中,可将学生习作投影到屏幕上,师生一起有针对性地围绕作文要求逐词逐句逐段地进行删、加、改。看到精彩之处可调换颜色、字体或加下划线引起学生重视,让学生第一时间参与作文批改,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习作修改交流。“集体互评”还能更直接地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让作文课堂生机勃勃,为学生作文引来了“活水”。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让作文课变得声形并茂、动感十足,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江甫.习作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精彩――评《我的名字》课外作文指导[J].小学教学参考,2009,(28).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政治教育

一、形式多样,强化听说训练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听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听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是提取信息,输入大脑储存起来,是运用信息的前提条件;说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

1、在生字和词语教学中,我一改往日教师上面念,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惯例,把生字词语制成卡片,同桌或同组一个同学念,其余同学听音拿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既进行了听说训练,又掌握了知识。

2、听故事复述训练,以一个小组为训练单位进行。先让一个同学讲一个简短故事,其余同学听,然后让其余同学来复述故事,看谁复述的故事最完整,每组推举一名优胜者,周末进行一次“优胜者比赛”,增强学生对听说训练的吸引力。

3、做听说传话的接力赛游戏。以纵向座次为小组单位,第一个同学拟好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听、说最正确。即要求说的人发音准确、听的人听正确,学生听说能力在浓厚兴趣中得到提高。

4、利用课文插图,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可作适当联想,一个同学说画面内容,其余同学听后可补充发言,教师鼓励。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非常重要。

1、课前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教学磁带,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抽学生试读,其余学生来讨论交流。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再讨论交流,学完课文再让学生朗读。

2、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每周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比赛谁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教育意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综合训练,加强写作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要使学生自觉训练,必须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口头“说”作文。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为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再指导点拔,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2、适时进行仿写,续写。对于教材中比较短小精悍的写景、写人、写事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之后即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续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4

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习作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应用教学:

一、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裂变,并从中选材

小学生受自身年龄限制,头脑中可用的写作题材和体裁本来就很少,学生把要说的简短的话也记在日记里,到了写作上一时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写的。最关键的是,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在当下社会造成的学业压力之下,小学生往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这条线上重复着生活,学生的感官被封闭起来,对熟悉的环境中更难培养出自己的观察力,因而导致他们在习作课上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笔。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思维裂变,如以人教版三年级第一组课文后的习作要求来展开思维导图的应用讲解,习作要求大家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老师首先在黑板中心板书“课余生活”四个字,带领学生想一想什么叫课余生活,学生回答说就是放学后或者放假期间的生活,都是课余生活。“课余生活里有安静的活动,也有其他运动型的活动,那我们先从动和静两方面展开吧!”然后拉开两个箭头,裂变出两个大方向“动”和“静”,再从“动”思考,学生纷纷回答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师说:“这么多呀,那我们再把这些活动按大方向分为三类吧!”在黑板上将“动”裂变为“劳动”“体育”和“科技”,再带领学生想一想“静”如何裂变呢,师生互动中在黑板上标出“文娱”和“休闲”。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将这些三级分层进行进一步裂变。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过程中,更清晰理解了“课余生活”这个主题,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进行写作。学生跟随老师多做几次这样的思维导图训练,以后就能更好地把握主题,挖掘自己的题材了。

二、用思维导图实现习作的构思

人的灵感总是突然闪现,稍纵即逝,事后可能完全回忆不起来当初的灵感是什么。因此,不管是在写作或是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记录闪光点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有很多想写的东西,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行文内容。

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中选出了自己比较喜欢的题材,但这只是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继续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从细微处,把握如何把这个题材写清楚,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因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构思中运用关键词等把学生的创作想法快速记录下来。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题材的灵感触发点也不一样,因此,老师可以首先利用一个自己比较想写的题材,如记一次学滑冰的经历,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构思过程,边思考边向学生讲述,然后在黑板上列出自己是如何用关键词来指代、提醒自己这一部分内容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在上一环节中选择的题材,利用思维导图策划自己的构思。学生会逐渐熟练这种构思、记录的方式,从而用这些关键词使主题内容变得充盈、饱满,帮助学生在下笔之前首先明白文章总体的内容。

三、运用思维导图完善逻辑表达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 观察 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语文园地一・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

在口语交际中,我和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他们的作文选材各异,有的写游戏娱乐活动,有的写个人爱好,还有的写家务劳动……然而让我头疼的是同学们的作文普遍空洞无味。

学生的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物,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认识、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事物、人物,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都与他们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造成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味的真正原因。

课标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既是练笔,又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出充满真情的作文呢?我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星期一,难得的两节语文连堂,重新写习作一!我立刻拿起身边的旧报纸,哗哗地卷成一层层的报纸团,然后,又拽了一个黑色的垃圾袋套在报纸团的外面。

拎着报纸团走到教室的前门口,我将它往地上一扔,走进教室。“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礼物。要是谁猜中了,我就将礼物送给他,要是大家都没猜中,那老师就只好将礼物带回家了!”我故弄玄虚。话音未落,就见班上的孩子们一个个两眼放光。“注意看,我要把礼物搬进来了。”随着我的身影,孩子们一个个屏息凝视,注意力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我的一番话有效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学生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也十分浓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观察兴趣后,学生们才可能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我走到门口,假装吃力地抱起那黑色的塑料袋,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小心翼翼将它放在讲台上。“谁来说,你看到了什么?”“一个黑色塑料袋。”“嗯,形状呢?”“一个圆鼓鼓的黑色塑料袋。”“注意刚才老师的动作。”我边说,边空手演示着刚才的动作。……“老师走出教室,抱着一个圆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走进来,将它放在讲台上。”我将“走、抱、放”很快板在黑板上。“观察仔细,动作描写准确。谁能把他说的句子再生动些。注意看!”我夸张地将动作又演示了一遍。这一次,我突出了“吃力”。很快,学生们就在句子中加上了“费力、沉重、气喘吁吁”等词语。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我的一次次空手演示,仿佛电影镜头的回放,有效地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了主次,抓住了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谁还记得老师说的?”我告诉学生们,用“”当录音机,将老师的话录在“”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是《课标》中三、四年级习作的一项阶段目标。学会用“”描写人物语言,是我本次作文的一大训练点。后续的活动中,我不停地用双手当做双引号,演示指导学生,让他们用“”当录音机直接录下老师、同学的话。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终于让孩子们明白了:自己手中的笔,就是一台录音机,要把听到的声音录下来,录在“ ”内。这,就是对人物语言的具体描写。

“来,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谁能把刚才短短的一分钟内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前一阶段不停地指导、练说,黑板上板书的提示,使学生们完整、有序的表达水到渠成。

“塑料袋里会是什么礼物?”“西瓜!”一个学生脱口而出。“你是怎么想的?”“圆圆的,又很重,肯定是西瓜!”“好,写下来,不加双引号,这就是你的心理活动。别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让孩子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正是《课标》为三、四年级作文教学设立的目标。

“会是什么礼物呢?谁来猜?”……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为他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描写语言的机会。听着同伴们的话语,看着我挥动的双手,很多学生“录”下了同伴的发言。

接着,我请了三个孩子分别上台掂了掂那只黑塑料袋,继续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人物动作、神态,指导他们准确有序表达,将这三个过程一一写了下来。

“会是什么礼物呢?谁再来猜?”……猜的过程依然群情踊跃,只是猜完后,不用我再多说,孩子们就轻松搞定。

“到底是什么礼物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我将塑料袋和报纸一一打开,并将报纸团送给了猜中的甘泽鑫同学。此时,我已无言,而孩子们却有很多话要说:

写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6

一、分析“学情”实施分层

1、对学生进行分层。由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说话写话基础也各不相同。按其说话写话的基础,我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学习有困难的小组,一般小组和学有余力的小组。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在教学中,如果对以上不同层次的学生统一要求,就容易产生两种倾向:学习有困难的小组产生畏难情绪,另一种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应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的要求。

二、分层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1、说要有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知地说;让一般小组的学生说出主要意思;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说出情感、说出语气语调。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找春天》一课,让学习有困难小组看图上画了什么?即看见什么说什么;让一般小组说出图中的意思;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说出喜欢春天的什么?为什么喜欢?不管怎样,应做到心中有数,扎实训练。

2、说要有竞争。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应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说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比一比,看谁说得好?评出说话能手。

3、说要有梯度。课堂上设计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在一节课中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都得到发言权。说问结合,让学生边说边想,说说想想,从说中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边说边想的习惯。比如:《美丽的公鸡》这一课中,老马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他们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为了理解这段话,我设计了三个目标题:(1)啄木鸟、小蜜蜂、青蛙和公鸡分别从外表看和内心看,谁美谁不美?(2)啄木鸟、小蜜蜂、青蛙和公鸡分别从外表看和内心看,谁美谁不美?为什么?(3)请你用老马的话去评价啄木鸟、小蜜蜂、青蛙和公鸡。这三个目标题具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适合学有困难的学生;第二个适合一般学生;第三个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

三、分层训练,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1、挖掘潜在因素,分层训练写话。

比如:思想品德书中有两幅图,我利用这课的图有意识地安排写话训练。首先启发有困难的学生弄懂“我“在家中怎样帮妈妈做事的?又怎样对待爸爸的?让一般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神态动作,想想:早上“我”帮妈妈扫地,妈妈会对我说些什么?我听了又会怎样说?心情怎样?晚上,我给爸爸端来一杯热茶,爸爸会对我说些什么?我又会怎么说?心情怎样?这样通过老师设疑,学生想象回答,并让学生亲自动笔写下来。在此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给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并夸一夸她,你会怎么说?还可以引导他们对照自己说说学了这课以后,自己该怎么做?写下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2、续编故事,分层训练写话。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课文中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往往学完故事后,他们还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学完《狼和小羊》一课,针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竟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狼往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被狼吃掉了没有?”这问题说明了教学不能再仅仅停留在课文有限的内容上,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此时,我抓住契机进一步点拨,并进行一次续编故事“大比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上发挥想象,写成一个故事。有一个学习一般的学生这样写:小羊可能没被狼吃掉,因为狼扑过去时,小羊的一群小伙伴赶到了,大家团结一致,把狼赶跑了。

3、创设情境,分层训练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