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例6篇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1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职高专;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33-02

在高职院校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就业工作一直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是从高职院校未来的生存形势出发考虑的。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工作思路,围绕学生更好地就业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是高职院校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好的毕业生更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很多高职高专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尴尬的局面对于学生本人或者家庭学校,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由于毕业生的规模庞大,本科生的学历资本对于高职高专生来说一直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为了使高职高专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社会的要求,从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高职高转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高专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很多毕业生总是不能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除了自身的学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思路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影响。对于社会企业的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在平时的就业指导中,缺乏有效的理论灌输,致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茫然无措,无法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脱颖而出。这是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深刻反思的。如何改变现有的不利局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未来应该强调的重点内容。

高职高专生的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对于高职院校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国家在政策方面对于高职院校都是不断地扶持,加大各种财政补贴,目的就是让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而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高专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付出努力,帮助高职高专生创造理想的就业环境。作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高职高专生的就业工作做出明显的工作规划。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高职高专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化。在长期的发展模式中,高职院校一直都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的目标,通过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真正地通过实践的工作锻炼,获得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忽视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没有统一合理的科学安排。这样使很多的高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不能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某些课程的教学适合安排在早上上课,某些学校没有经过认真的讨论调研,直接将课程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使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教材知识中。他们注意力的不集中,致使很多有实际工作作用的课程慢慢地变成了摆设,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自身的学习精力。

某些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习的时间,对于一些重要的或者辅修的课程,刻意地安排到一两个学期内全部上完。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慢慢地下降,长此以往,只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对他们的成长教育都是消极的。高职院校本来教育时间就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认真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当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很高,加上过硬的专业技术,就业时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工作选择,高校的指导教育工作思路也便明确清晰化了。

2.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当今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达,在培养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高校更应该首先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问题作为首要的工作重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实践过程中度过的。他们文化课程偏弱,影响着他们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寻找一批专业素质良好,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带领学生。教师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储存量。丰富的知识有利于高职高专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把握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自己更多的优势。

现实的情况中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不够重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在自己学校担任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很强,有许多的积极方面。但从他们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很难达到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有些老师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很少,甚至不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对于最新的专业领域的报道,也是毫无了解。这样的教师对于高职高专生的教学无疑是让人难以认可的。

3.专业设置杂乱。高职高专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时,一般都是被动地选择,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专业才能保证他们未来更好地就业。有些高职高专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生活,在进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多的需要,社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基本接近饱和。这种局面对于学生的打击无疑最大,除了学生当初本身的盲目选择专业之外,那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不是也有缺失?

我国是一个市场型经济体制的国家,一切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假如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能够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的变化,以市场发展急需专业人才来设置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求职中也就不会无人问津了;以市场对于某些专业需要的时间长短有规划地开设各种专业,高职高专生的就业之路也不会太过艰难。

主动地了解市场信息,有针对性的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以便更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做好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措施

1.引进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面对教师队伍参差不一的现状,高职就业指导院校应该从根本上采取果断有效地措施,改变这种困扰高职教育多年发展的局面。以各种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综合素质较好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地使教师队伍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加快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众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从根本上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出色的高职高专学子,这给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强大的素质保障,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这样的高职毕业生的加入。

2.开展高职院校间的各种交流。虽然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普遍的就业状况不够好,但是其中也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还是较高的,这些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也没有那么多的困难。这说明,有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的很好,培养的学生也符合社会企业的用人标准。因此,那些就业形势堪忧的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学习别人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而相互间的学习交流,也能使不同高职院校中的学子增强自信心,不会再为自己的学历高低而苦恼。

3.先进的办学模式。当自己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阻挠,高职院校应该从根本上正视自己的办学模式是否合理,是否还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先进的办学模式,才能促使高职院校在社会的浪潮中稳步前进,它所培养的高职高专生,才能在社会的就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做好自己院校的品牌宣传。

四、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但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赞誉。为了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保证更多的高职高专生顺利地就业,重视和研究高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只有找到高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高职高专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在社会的竞争过程中,他们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专业技术好,实践经验多。但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社会企业越来越重视学历,这对高职高专生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是,国家需要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高职高专生,这在根本上就强调了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合理的教学安排,特色的专业设置,先进的办学模式,强大的师资力量,都有可能改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作为高职高专生的方向领航者,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的工作是社会各方面一直呼吁需要加强的。因此,本文从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以及意义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为高职指导就业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促使他们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保证更多的高职高专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赵雪章,付国臣,席运江,等.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10.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上工作专业人员越来越紧缺,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专业应用技术人才为教学宗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水上专业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创先教学模式,推动水上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职院校的水上专业主要涉及到航海技术、轮船工程技术、水上运输、书上旅游、打捞救护等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水上专业学生对于水上工作就业心态不正确,就业准备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1]。高职院校的水上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只愿意去条件好、收入高、工作轻松的岗位,但是水上专业工作者注定工作会比较辛苦,很多高职学生就业准备不足,面对现实的就业工作岗位,犹豫不决,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自信而放弃一些不错的工作机会。

2、心理承受能力差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呵护备至,没有遭受过失败和挫折,遇到困难挫折总是想办法逃避,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高职院校水上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阶段,缺乏自信心,不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准备笔试、面试,缺乏大胆的尝试,导致失去工作机会。另外,一些学生在面对一些比较艰苦,有难度的工作时,心理脆弱,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工作,不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3、专业技能不扎实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决定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持续发展、厚积薄发,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水上专业的学生,水上专业技能不扎实,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对于就业的准备不充分,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单位的需求,缺乏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4、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在就业阶段会出现不知所措、害怕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没有自信心,害怕和本科生、研究生一起竞争[2];另一方面,很多高职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没有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对未来的工作心存顾虑、缺乏信心,常常感到茫然若失和忧虑不安。

二、推动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对策

1、调整就业心态

(1)放低心态

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要虚心学习,放低架子,在没有达到就业期望值时,适当放低要求,务实一些。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要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供求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端正就业心态,可以先从基础工作做起,不断学习,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为下一次择业为好准备。

(2)重视发展前途

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在就业阶段要积极转变就业心态,不能仅仅重视单位的薪资,更应该关注这个工作机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理想的工作机会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能够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和发展个人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在就业阶段不要只专注于眼前的利益,应该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认真考虑每一个工作机会,科学正确地评价水上专业和职业内容,找出自己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先就业后择业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在求职时,一步到位的就业方式有些不切实际,高职学生要积极转变求职观念,可以先就业再择业[3]。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很长,并且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因此,即使一开始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也可以先积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3、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沟通交流的信息桥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掌握社会市场竞争需求,以大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技能指导和心理素质指导,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推动高职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专业技能指导

高职院校水上专业是一门应用实践型的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深入分析研究社会市场需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水上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机会,和校外一些优秀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建立校企联盟,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

(2)心理问题指导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指导,毕业生在就业阶段,往往感到茫然失措、焦虑不安,心理敏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开设讲座、开办心理辅导班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一些严重心理问题展开有效的心理辅导,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就业价值观、成就感和责任感,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4、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不仅要重视水上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思想道德,为学生提供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校中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在就业阶段更加具有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动学生的高效就业。

结束语: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针对水上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推动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洪志杰.高职院校水上专业特色化教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3(02).

[2]富恩强.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大学,2011(04).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3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从有利于就业教育的需要来进行。本文阐述了在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指导下的专业建设的内容体系,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的特点,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各类高校的专业建设有着不同的导向原则和鲜明的内涵特征。普通高校的专业是学科型专业,专业建设就是学科建设;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对应的是社会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从有利于就业教育的需要来进行。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和鲜明特征。

在就业导向的原则下,如何进行专业建设?经常会出现哪些偏差?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后还要不要搞学科建设?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导向下专业建设的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高就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要有高就业率,就要保证能够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际上涵盖了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涉及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大致上,可将专业建设的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一是专业设置,二是教学内容,三是培养模式,四是实训条件,五是师资队伍,六是质量保证、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特点及分析

(一)专业定位的特点

1.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出发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求专业的设置必须要与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格局相匹配,只有这样,专业的发展才能够拥有强大的产业背景的支持,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换句话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不但设置新专业时如此,对已有的专业方向的调整也是如此。由于职业教育的目的直接与就业相联系,因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各行业的职业划分紧密相连。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试行)中可以看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覆盖了各行业所属的大多数技术门类。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又在不断涌现。行业和技术的发展,都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专业方向的调整也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应能够主动适应这种发展,对专业方向做出适时的调整,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这个观点,要搞好新专业的设置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找准专业定位,就必须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研究市场。从市场发展看需要办哪些专业,同样也从市场需求看各个专业的具体内容要求。即既要能够从产业结构的宏观层面上把握专业的门类,又要能够从职业岗位的微观角度把握人才的培养规格,从而确定专业的定位。

2.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尽可能地与职业岗位相对应。如前所述,要从职业岗位的角度把握人才的培养规格。这里所说的职业岗位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显式的岗位,我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其二是隐式的岗位,即包括具有相同能力要素的不同社会岗位群。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就是要找准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把尽可能多的潜在的岗位需求挖掘出来,以扩大专业的适应面。要做好这一工作,则要求我们的专业建设者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对社会上的各个行业有广泛的了解。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将人才培养理解成为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人力资源调查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调查表来实现,而是由专业人员深入行业,确实了解对人力的各种需求,并且将这些需求进行分类、总结、提炼,区别出个性和共性,找出其共同规律,才能形成岗位群相对统一的能力需求,以此确定出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的特点

1.课程建设特点。这里的课程概念有大课程和小课程之分。大课程指的是课程体系,小课程则指某门课程本身。与本科的课程体系不同,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强调的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围绕工作过程的开展来构建课程体系。其突出了实践性,坚持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特别是注意结合工作过程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行重组,使其在新的认知环境里达到岗位能力的有效培养,实现实用性和高等性的很好结合。

2.培养模式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的特点体现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决不是只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进行大量的岗位实践。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的模式。因此,要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就要让思想再解放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勇于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理想状态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既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又掌握高职教育规律的集多种素质于一身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

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中,或是从普通高校,或是从中专学校,或是从成人教育的学校转来,他们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比较陌生,这成为制约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实训基地建设的特点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的特点是突出创建职业氛围和生产育人环境。建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虽然提供了真实的职业氛围,但到这些基地去实习还需要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这对没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来说并非易事。为了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学校通常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安排,在企业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派学生前去实习,这需要学院灵活地安排学生的实习计划。

其实,实训基地建设不仅仅是场地、设备的投入,最重要的是企业人员的参与。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训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企业人员直接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即使是校内的实训基地,也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实训效果。由此可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使这些企业指导教师能够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对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实训教学质量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产学研结合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理所当然也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不仅是一种培养模式,同时,它更是连接专业建设各个方面的纽带。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都离不开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中,必须牢固树立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动力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需要广大教师的全员参与。比如开展社会需求调研,进行专业论证,撰写实训教材,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毕业实习指导,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等。不少院校在这些工作方面的激励机制与当前专业建设的紧迫任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分配制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使得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因此,有必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二)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后的学科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上打破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那么,高职院校还要不要搞学科建设?如何搞学科建设?

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学科性代表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能力有较强的理论支撑作用。高职院校为了给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专业水平,达到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地区的科技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因此,学科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搞好学科建设不但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条件。

诚然,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要围绕专业建设来进行,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来确定重点建设哪些学科、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建设。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学科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重视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同时,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骨干,以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建设仍是专业建设的难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难度最大的环节。课程内容必须体现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理论的够用与否也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在教学中,传统授课方式仍然占很大比重,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通过抓精品课程带动课程建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好一门课程,可以促进师资队伍、实训环境、教学方法、教材等多方面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快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进步,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农业经济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中的农业经济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培育专项技能、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合作办学等,由高职学校和有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从而形成了高职农业经济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1明确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是全面调整农业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以深入调研为前提,依据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形成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体系,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列入到农业经济行业的技能标准之中,从而让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教学体系和本行业的岗位体系能够吻合,从而让教学能够有准确的依据。要以学习者适应农业经济岗位为主要目标,强调农业经济岗位就业所具有的导向性。要强调农业经济类专业实践环节教育,持续提升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课时之中的占比,从而找出高职教育和农业经济行业加以联系的接口。就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对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实施改革的重点任务则是对所设计的课程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调整高职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措施,强调实用性课程的安排。在本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中应当设计出更具实用性的课程,而在本专业的选修课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丰富可以选择的课程,这对于拓展与丰富高职生们的农业经济知识结构等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这就需要讲求技能与方法,从而让师生们进行共同的探索。同时,在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上还需加以取舍,并且加入对课题内容的探讨。二是强调实施通识教育。实施范围更加广泛的通识教育,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经济人才适应实际岗位需求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要让高职学生们通过为期三年的精心学习,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行业最新知识以及技能,从而得以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能够尽可能地适应于岗位方面的需求,真正成为实用型和通用型人才。三是巩固专业教育。在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当不断提升专业性课程之比例,从而让专业性具备了牵涉面更广与实用性更强之特征。对于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研究,其方法应当展现出多元化以及极大的机动性。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设置专题讲座,而且还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实施专题性讨论,且应当比较多地实施合作探究法,也就是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做到在具体实践之中发现相应的问题,并且在小组讨论中开展集中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生们独立思考相关问题之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其解决具体问题之能力。四是落实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实践教学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灵活而多变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促进高职生们实际动手能力之提高。因为条件上的种种限制,而且农业经济类专业还具备了特殊性,导致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尚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实践教学之投入,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五是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得以更好地运作,从而提升教学工作的成效,这样一来就能够有良好的教学成效,进而确保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具备良好的质量。

2凸显农业经济特色培育高职生的专项技能

因为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别非常大,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够均衡,而且农业经济牵涉的面十分广,因此,在高职教育农业经济类专业应当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突出培育高职生的专项技能。鉴于高职教育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就业导向性,它一定要适应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应当做到和职业岗位相互对接,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们得到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其技能。因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致力于培育的学习者技能和普通理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所以也就不应当依据理工科教学中的系统化理念来指引教学工作。笔者觉得,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在标准化、特色化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算出色。同时,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中还要面对别的兄弟高职学校和本校依据社会需求设置新专业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以至于大量富有就业前景的行业和岗位为新设置的专业所分流,导致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在展现特色上变得难度愈来愈大。对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学习者们而言,其所牵涉到的专业过广,而高职教育又绝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强调办学的特色,就应当致力于强化对学习者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们核心能力之培养,而且还应当依据实际岗位之所需,结合学生们的自身特点,对其实施和其今后工作岗位具有关联的能力培养,这样一来,农业经济类专业的高职生们才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的期望,拥有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3依据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

一是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实施,一定要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产学研合作可以说是高职院校长时间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是强化专业建设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与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可靠方式。实施校企合作与落实产学研之间的结合,这正是我国开展高职教育所必须要走的路。高职学校一定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立足于更加坚实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从而逐渐和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真正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加以联结,以求实现双方的双赢。二是积极吸收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要更加广泛地吸引与鼓励合作企业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具备其他特殊技能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中任专职或者兼职教师。不仅要让高职院校能够及时地了解到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而且还应当让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者能够学习到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努力让学习者们能够学到各类新知识以及新技能,而且还能学习合作企业最为先进的管理观念。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应当有计划地指派教师到合作企业中开展与农业经济类专业有关的生产实践以及现场考察等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在岗位津贴与科研等各个方面往双师型教师加以倾斜,从而积极鼓励与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践之中,尽可能地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四是鼓励高职生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训。要依据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所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高职生们到合作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训或者长时间的顶岗实训,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素质能力,尤其是要强化其实操能力。

4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高职师资队伍的内涵以确保专业人才素质的新提升。教师可以说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资源,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本院该专业的市场竞争力高低。所以,高职院校应当以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改进专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切实有效地强化高职院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内涵,以求更好地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并且为本校与本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保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以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为主体,更好地推动本专业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从而为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其次是以农业经济专业的骨干教学人才的培育为主,加快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最后是落实双师型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为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二是积极改进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管理机制,以农业经济类专业为创建客体重构型教师人才队伍。要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切实引领该专业教师人才队伍以及相关课程的建设。要对目前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组织体制实施变革与构建,并且以专业为主体来创新新型教育团队。要运用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推动,切实形成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主体,切实提升本专业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自我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本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三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激励体制建设。要按照人本管理的原则,积极创建和健全适合于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体制环境,赋予其以所需的政策性、技术性以及物质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要对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科学的规划,选拔出富有教育教学经验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且制定实施能够促进本教学队伍得到不断发展的激励性政策。对于具有出色业绩的教师人才,则应当在物质待遇和职称聘任等各个方面予以适当的倾斜,以求为本专业教师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出更富有竞争性的新环境。另一方面是要实施专项经费方面的保障。要将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目前的特色化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依据本专业教师队伍的自身特色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以教师的教学业绩为中心,以学生、同行以及社会认可度高低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绩效体系。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本专业教师人才实施富有成效的激励措施,以确保其能够实现高效化、规范化运行。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其办学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通过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显现出扎扎实实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才能让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活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要始终坚持以高职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激发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习者的农业经济类专业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娆.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童乃诚.深化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3]陈凤霞.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09(06).

[4]李国政,王纪忠,聂洪臣.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

[5]李国政,聂洪臣,栾申洲.关于我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5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透露,2011年广东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5.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3%,较2010年增加约1.6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10%,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5.60%。广东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详见表2。表中显示,2011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其中,在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95.37%。但在专科毕业生中,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93.93%,仅比哲学和法学等专业略高,可见广东专科层次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1.就业率情况与调查。2009-2012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年有毕业生516人,初次就业率为92.25%;2010年有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为91.24%;2011年有毕业生742人,初次就业率为93.76%[7]。2.就业去向与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然发生变化,体现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发展态势,到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乡创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详见表3。3.就业意向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对广东2009年以来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分别如表4、表5和表6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中、西部农村等边远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等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基本心理及行为。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大多处于1500—3000元之间。从总体上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相对比较适中。4.就业满意度与调查。笔者共设计了五项调查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见表7)。5.就业途径与调查。通过跟踪调查2009—2011届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以及自主创业等(见表8)。其中,校园招聘排在首位,其次为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而自主创业为最低。根据《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毕业生中,只有125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559人,专科生694人。这表明,全省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0.35%。通过统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依然还比较单一,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不够,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推荐顶岗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拓展就业途径、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综上统计显示,好的方面表现在广东高职院校在农业专业设置方面正在日趋改进和完善,部分非农业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增设涉农业专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等,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二、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竞争力不够强通过以上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存在农业类专业数量偏少,甚至两所农业类出身的学院涉农业专业合在一起也才15个,而且,农业类专业近几年来招的学生数量也偏少,势必出现广东高职院校对农业类专业科研投入不足,整体教研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等现象。更何况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多为原来的农业干部培训机构调整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实在不行上高职。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二)就业率比较低社会发展的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内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往往注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加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等,不少毕业生没有到真正发挥动手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就势必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普遍较低。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5.4万人,就业率94.93%。而高职类农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865人,就业率93.76%,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1%,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1.84%,相对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这种就业率是较低的。

(三)服务有待完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协调联系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其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于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指导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强[11],特别是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指导理论几乎空白。再次,一些就业服务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就业服务部门的指令,并没有形成就业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12]。另外,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业服务信息仅停留在网上,没有完全形成网上人才市场体系。

(四)质量有待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首先,考虑薪资因素。薪资越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质量就越好。其次,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及层次、规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13]。从质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岗位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二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越高,也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对来说其就业质量就越高[14]。三是岗位适应度。适应度越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等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正逐年增多。总体上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量存在;毕业生自我创业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社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15]。

三、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对策

(一)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转变指导就业的观点,认识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引导他们摆脱专业不对口的思想认识和束缚,不能简单地强调其专业技能及知识,还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切实把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统一在一起,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当理性及切合实际。同时,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联合办学,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及潜力,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量身定做”、“订单培养”等目标与任务。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在追求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就必须要立足广东实际,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就业率提高。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可以聘请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专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等,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专业类高职院校与农、林、牧、渔等主管部门的横向交流合作,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搭建便捷、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就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意义

1.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2003年周济在第二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之后,他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009年温家宝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2.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意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科学命题,从理论上讲,是由“劳动市场是规划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是职教宏观政策的基本特点”所决定。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事实证明,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致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总量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既可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又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是“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内涵

1.确定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依据。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取决于社会需求、生源质量、教育类型与层次、培养目标等因素。现阶段我国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有现象。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经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发展产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对高职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成为包括擅长形象思维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共同权利,由此出现高等教育入学起点下降的趋势。湖北省专科(高职)录取分数线占高考总分的比例1983年80:0%、1993年68.0%、2003年26.7%,尽管近两年有所上升,2009年为34.9%,但并未扭转下降的总趋势。面对高职学生,可行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发挥其形象思维强的特长,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其成为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从教育属性上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层次上是专科层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符合生源素质特点和社会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生产和服务企业中“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并不等于技能高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就业能力构成及其内涵。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

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及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在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育层次上属于专科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专科水平的综合素质。可见,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由“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构成。

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已成为一种趋势,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教育层次与专业培养目标。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其职业技能要求也会有所差别。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介于大学本科生与中职生之间,在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中既是执行者,又是组织者。因而,他们除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技能等等。现阶段,高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达技能。即用口头语、书面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传达给他人的技能。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最起码的技能要求。“一个人表达不了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高技能人才要能用口头语、书面语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语言交流,尤其是应用频率较高的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布置汇报工作、提供咨询,运用书面语言撰写各种常用的应用文。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不仅要具备汉语表达技能,还应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表达技能。

人际沟通技能。即融洽地处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技能。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参与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要同生产技术及相关工作人员接触,协调由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

信息处理技能。即运用计算机收集、存贮、加工和传递信息的技能。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事务,从事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活动的技能已成为高职专业学生求职的基本技能要求。

专业操作技能。即从事本专业具体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机电类专业车钳铣刨镗焊等操作技能,会计专业的记帐算帐等技能,护理专业的注射导尿等技能等,专业操作技能依具体专业不同而异。

组织与管理技能。即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安排、调度,使之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效率的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既是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职业判断技能。即对本专业中不确定的、复杂的或新出现的情况,能够凭自己的知识,做出分析、判断、顺应多变的生产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技能。正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言,管理者“要具备凭现状以判断未来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所带来的效益,现在可能是零,将来可能是无限的”。

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当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意识与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对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业务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当具备职业道德的意识,遵守专业及相关法规的意识、诚信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协调工作的素质,热爱专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身心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当身心健康,能调控自身心理情趣,具有体育卫生和运动保健素养及自觉锻炼、终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三、走出就业能力培养误区,处理好三种关系

1.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关系。即解决好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一种创新,对职业教育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行两者紧密结合,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此以往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疑惑与思考。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取得的学历证书上载明“学生于XX年至XX年在某校某专业三年制专科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这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国民教育文凭,从法律角度证明学生完成某专业的学习,成绩合格,具备从事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应该说,它能证明毕业生取得了从事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这一推论若成立,为何要学生参加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呢?岂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问与钱财,浪费教育资源!若不成立,既然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凭不能证明学生具有从事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也就是不能作为学生在所学专业就业的资格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的作用何在?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要么是制度设计方面,学生求职就业的资格证明,文凭的效力不如职业证书;要么就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合格,不符合行业需要。如果原因在前者,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与行业部门协调,解决毕业文凭在本专业职业资格证明的效力问题。倘若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当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纳入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要求,使学生得到行业认可,这才是“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真正内涵。高职学生为了扩大就业面,或寻求所学专业之外的发展,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业证书,证明具有毕业文凭规定专业以外的职业资格则另当别论。

2.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即解决好高职教育培养“职业人”还是“社会人”的问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视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理所当然。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科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