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例6篇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中医手法治疗

【摘要】 目的 研究牵引同时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正确、适量牵引的同时实施中医手法治疗与对照组牵引后实施中医手法治疗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到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牵引同时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临床单纯牵引或手法治疗的总有效率高,其真正做到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中医手法治疗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尤以具有较典型根性症状(麻木、疼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近些年来,通过就诊记录和相关统计报道,其发病年龄愈来愈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此病的方法很多,如何在门诊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成为患者和医者共同寻找的目标。通过对我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门诊、住院的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组治疗对比,发现了“牵引同时手法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现就其疗效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15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依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伤科学》第5版高校教材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随机抽取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8~62岁;病程1个月~8年。随机抽取7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0~59岁;病程3个月~10年。

1.2 治疗方案 治疗组:颈椎牵引同时实施中医手法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做2个疗程。对照组:颈椎牵引后实施中医手法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做2个疗程。

1.2.1 牵引治疗 应用江苏省常州市钱?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p-zq型颈椎自动牵引机,牵引角度前屈10°~30°,牵引力90~180n(折合体重的10%左右),每次15min,牵引5min间歇1min。

1.2.2 中医手法治疗 依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伤科学》第5版高校教材,颈椎病中医手法治疗要求实施。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诊疗标准[2] 痊愈:颈肩疼痛消失,双臂无麻木疼痛,牵拉及压头试验阴性,1年内未复发;显效:颈肩疼痛消失,劳累后仍感颈部不适;有效:颈肩疼痛基本消失,双臂麻木感基本消失,久坐后颈椎仍有酸胀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无效:颈肩仍有疼痛并上臂及手指仍有痛麻感。

2 结果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患者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牵引同时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疗效明显提高。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过多的头颈屈伸活动会增加小关节的负担,前屈时对椎间盘压力影响增大;颈部痛的发生率随颈角的增大而上升;疼痛导致肌紧张、肌紧张导致疼痛的恶性循环导致疼痛加剧。因此,颈椎病多数是骨性病变和肌肉等软组织病变两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形成的诸多症候群,牵引同时中医手法治疗正是兼顾了两者,真正做到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解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外突压力,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3];同时的中医手法治疗可以对局部和全身有明显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解痉止痛作用,并能提高免疫抗病能力,使突出的髓核有可能甚至大部分吸收。同时还可提高肌束运动系统的敏感阈,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使肌张力降低而减轻疼痛。两者相互结合,既减少了危险的发生,又可达到取长补短增强疗效的结果。通过此项观察对比,笔者认为牵引同时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临床单纯牵引或手法治疗的有效率高,其真正做到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在相关治疗器械开发上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岑泽波.中医伤科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0-192.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颈胸整体正骨;点按牵拉;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牵引;电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029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为寻求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 本院康复科自2011年以来采用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并进行临床观察,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2016年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男32例, 女58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60岁, 平均年龄39.18岁, 病程最短2 d, 最长3年。患者均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并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 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 按性别、年龄差别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从事重体力劳动, 疼痛难以耐受的临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配合治疗。治疗组采用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 颈胸整体正骨推拿:俯卧位, 胸下垫薄枕, 先做颈胸背部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根据三步定位诊断[2]结果选用手法调整胸椎旋转、侧弯等错位, 重点是用俯卧位牵抖冲压法或坐位膝顶胸扳肩法调整胸曲, 再仰卧位, 嘱患者双手抓床, 平放身边, 左手抓颈枕部, 右手曲腕掌托下颌部, 嘱患者做屈伸颈椎, 双手同时用力拔伸颈椎1~2次, 以拉动患者身体平移5 cm左右为度, 如有颈椎旋转、前倾后仰、侧弯等错位, 选用相应龙氏正骨手法治疗, 结合点按牵拉治疗, 其基本操作要领是:让患者取坐位或平卧, 必要时侧卧位, 用双拇指重叠点按压在受压节段神经根分布区压痛明显处, 即阿是穴处, 具体动作根据痛点下肌肉肌腱分布而设计相应动作, 使附着在痛点上的肌肉、肌腱处于牵拉状态, 让助手帮助患者完成该动作, 例如冈上肌内侧附着处压痛明显, 双手拇指点按痛点, 助手按着患侧肘部向内侧用力阻着肩外展, 嘱患者逐渐加力外展肩关节, 持续3~5 s/次, 反复操作5次, 再设计相应动作, 拇指点按痛点同时令患者完成助手施加阻力下的抗阻运动, 使附着在痛点上的肌腱处于牵拉状态, 持续3~5 s/次,

次间隔10~20 s, 反复5次, 点按同时牵拉, 病程短的用被动牵拉即可, 病程长的以主动牵拉为主, 术前术后作局部软组织放松, 1次/2 d, 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电针治疗, 采用颈椎牵引术, 一般采取卧式或坐式牵引, 卧式牵引的方法:让患者卧床, 床头放置滑轮, 后枕及上颌部用枕颌带兜住, 牵引绳通过滑轮牵引重量约1.5~2.5 kg;坐式牵引亦用枕颌带, 但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轮再经另一滑车下垂进行牵引, 牵引重量约为6.5~7.5 kg, 1 次/d, 30 min/次,

10 d为1个疗程。电针:取双侧同节段夹脊、天柱、百劳、肩井、阿是穴, 患侧天宗、屈池穴。留针30 min。1次/d, 10 d为1个疗程。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日本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3], 以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积分变化进行疗效评定。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总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改善率≥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功能基本正常, 70%≤改善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 高于对照组的7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 P

3 讨论

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者, 称之为颈椎病[4]。椎间盘变性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 颈椎间盘纤维环变性是引起和加速髓核退变造成椎节不稳的主要因素。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主要表现为受累该颈神经根分布区的头、颈、肩、上肢的定位性疼痛、麻木感、针刺感;或关节运动功能受限;或某些肌肉痉挛、萎缩等。胸背部肌肉痉挛、劳损也可破坏颈椎生物力学平衡, 长期低头伏案及电脑前工作后背肌群过度疲劳会使胸椎生理曲度加大, 导致颈胸交界颈椎下段椎体支撑面前倾角度增加, 头颈部重心前移, 加剧颈椎间盘髓核后移及突出, 压迫神经根, 这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胸整体正骨为了快速解除神经根压迫、刺激, 从新平衡颈椎生物力学平衡, 是在三步定位诊断下把颈椎胸椎整体生物力学调整平衡, 正骨推拿其作用机制目前仅为推测, 较为认同的假设有[5]:①解除嵌顿的滑膜皱壁;②突然地旋转牵拉解除痉挛的肌肉;③松解关节或关节周围的粘连, 使错位的关节复位, 恢复关节的正常运动。颈胸整体正骨调整胸椎生理弯曲, 颈7胸1交接处椎体前倾角度减少或接近水平位, 使颈头部重心后移, 使颈椎间盘髓核前移, 后突椎间盘压力减轻, 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刺激, 稳定颈椎支撑面及受力点, 恢复颈椎后伸活动度, 平衡颈椎前后左右生物力学。点按牵拉法是点穴法与运动疗法的配合运用, 点穴可以调整经络系统, 调节营卫气血,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它是一种强刺激手法, 具有镇痛、解痉的作用[6]。运动疗法中的软组织牵拉技术, 具有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增加骨骼肌肉系统的血液供应, 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 牵伸挛缩和粘连的软组织, 提高神经系统调节能力, 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灵活性[7], 该法对肩背部肌肉早期病理变化可以防止粘连促进炎症吸收和受损组织修复;对中晚期病理变化可直接松解粘连, 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 点按牵拉过程中在粘连组织内部形成较大挤压力, 增加组织通透性, 利于炎症吸收。两者配合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 达到筋骨并重, 标本兼治的作用[8]。此法有简便、安全、疗效迅速、稳定、不受场所及器械的限制等优点, 易于推广。临床上颈椎牵引术虽也有一定疗效, 它是通过限制颈椎活动,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 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 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等, 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但此法有受器械及场所等条件限制, 对一部分患者可引起牵引反应, 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颈椎牵引, 有时可使症状加重[9], 对同水平间组织粘连松解作用不大等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 颈胸整体正骨结合点按牵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的牵引、电针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燕铁彬.现代康复治疗学.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277.

[2] 范德辉.龙氏治脊疗法.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5:52.

[3] 田中靖久.i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杂志, 1993, 67(3):552.

[4] 李家顺, 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139, 144, 146-149.

[5] 李义凯, 朱青安. 旋转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12(5):193-196.

[6] 张雪军, 府强.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82-183.

[7] 南登.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9.

[8] 毛宇非. 不同手法治疗颈椎病伴胸椎小关节紊乱41例.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9):1478-1479.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三戳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其创伤小、痛苦轻、美观且康复快等优点,已被人们承认和接受。国内开展已进入普及阶段,然而其操作技术均系采用经典的四戳孔法。我们在经典的四孔法行LC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采用改良三戳孔法连续对680例患者行LC手术,旨在探讨该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安全性和其应用价值,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80例,男252例,女428例,年龄16~81岁,平均43岁。术前均经肝胆系统超声检查明确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560例,胆囊息肉71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49例。

1.2 手术方法 520例患者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160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腹壁戳孔采用改良三戳孔法:第一戳孔(10 mm穿刺套管)是在脐上缘,用作腹腔镜观察孔;第二戳孔(10 mm穿刺套管)位于剑突下方约2 cm,由此置入分离钩、手术剪、施夹器等器械,为术者右手的主操作孔;第三孔(5 mm穿刺套管)是在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右下方约2 cm处,由此置入无创伤牵引钳。术者右手操作手术,左手持胆囊牵引钳显露术野;助手把持腹腔镜和协助器械进出腹腔。

1.3 结果 全组患者中660例成功施行了三孔LC,中转四孔法16例,开腹胆囊切除4例。中转四孔法原因:麻醉欠佳腹肌不松、胆囊三角区脂肪堆积、急性胆囊炎胆囊粘连、大网膜过多致三角区显示不清以及肝萎缩胆囊变位。开腹原因为:胆囊动脉出血及胆囊三角冰冻样粘连,解剖不清。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9~80 min,平均30 min。患者均在术后3~5天出院,随访患者情况良好。

2 讨论

2.1 三戳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点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安全解剖出胆囊三角处的各种结构,辨认出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动脉的走向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通常LC是在腹壁上穿刺四个小孔进行手术,其中有一小孔是由助手置入器械协助显露术野,牵开肝脏和更好地显露Calot三角。我们经验为经第三戳孔牵引胆囊壶腹部向头侧可以达到牵开肝脏的目的,而上下不同方向、不同部位牵拉胆囊壶腹部亦可以良好显露胆囊三角,故我们采用三戳孔法行LC手术成功率达98%,说明此技术安全可行,手术时间与四孔法相似,且减少了一个切口瘢痕,减轻了术后疼痛,患者亦乐于接受。笔者认为有如下优点:(1)省去右侧腋前线5 mm切口,既减轻创伤,又节省时间,同时还减少穿刺所造成腹腔脏器损伤的机会。尤其对于右上腹有粘连的患者。(2)术者利用自己左右手中的器械独立完成手术,无须再要助手另开一孔置入器械牵拉帮助显露术野,避免了腹腔内器械过多影响操作,更利于术者自己协调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3)减少腹腔镜进出腹腔的次数,由于身体内外温差,镜头进腹腔后易起水雾,笔者的经验是利用腹腔内干净的组织如肝脏、大网膜、腹膜等进行擦拭镜头,避免了腹腔镜多次进出,延长了手术操作时间;笔者体会1~2次进出腹腔镜即可完成整个手术操作。

2.2 手术技巧 由于三孔法比四孔法操作难度大,故对施术者的腹腔镜技术要求更高。我们认为开展三孔LC术者应在独立开展四孔法100例以上的基础上,并能够熟练地进行镜下显露、钳夹、止血、缝合等操作,同时术者要有丰富的胆道解剖知识和开腹胆道手术经验,以防万一术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可即时发现和处置。(1)注意调整好体位(头高足低、左侧卧20°)使胃肠管及网膜充分下移,并保证胃肠空虚,同时灵活运用牵引钳选择最佳胆囊牵引部位以更好地显露、分离。(2)剑突下切口应略偏右,以便更接近胆囊管、胆总管;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切口亦略偏右侧,以利于牵拉服囊颈部和胆囊底部。(3)肝外胆管的处理是三孔法LC术的重要的问题[1],包括:①显露胆囊三角,确认重要的解剖标志。良好显露胆囊三角,需要术者左手中的胆囊抓钳抓持胆囊壶腹上部,使胆囊壶腹充分膨隆,标志更为明显,然后将其向右牵拉,观察各解剖标志,如无粘连及大量脂肪堆积,多能透过浆膜层观察到肝总管、胆总管以及其后方的小网膜孔;沿胆囊壶腹先切开浆膜层,而后改用分离钳沿胆囊壁顺解剖间隙钝性分开胆囊三角。②确认胆囊管。先解剖胆囊壶腹分出胆囊管交汇部,再游离出其延伸段,观察汇入肝总管部位,是确认胆囊管重要的技术性原则。胆囊壶腹大体形态有漏斗型、乳头型和葫芦型。③始终沿胆囊壁分开胆囊三角;当解剖出胆囊壶腹与胆囊管交汇部,游离并确认胆囊管后继续钝性分出胆囊三角内的胆囊动脉,此时从右侧面可观察到已被解剖后显露出的肝总管、胆总管,这样就可以明确三管一孔一壶腹的解剖关系,将确认的胆囊管、胆囊动脉分别用钛夹钳闭切断,从而安全地解剖出胆囊三角。(4)由于炎性水肿致部分病例的胆囊动脉不易解剖分离出,术中可提起胆囊壶腹部,靠近胆囊壁连同胆囊动脉走行的结缔组织一起施夹,而不必刻意去解剖出胆囊动脉,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手术时间,而且钛夹更牢靠,不会滑脱,并可减少不必要的动脉损伤出血[2]。(5)灵活熟练运用电凝钩电凝钩的凝切在解剖的同时获得止血,保持术野清晰,避免误伤;电凝钩易于在狭小的间隙操作,转向灵活,尤其适于组织水肿和解剖变异;电凝钩的凝切类似锐性分离,而用钩背推压可以完成钝性分离,且手感敏锐,优于分离钳和其他器械;电凝钩的热传导损伤是解剖胆囊三角的最大顾虑,但注意手法,则可将之降到最低,即每次凝切组织要少,将组织轻轻钩起,尽量远离其他组织,先凝后切,时间要短,脚控开关采用点击式操作。在关键部位的解剖,电凝钩每次凝切后要适当间隔少许时间,以使电凝钩降温,避免烫伤;条索状组织直径细于电凝钩者可直接凝切,直径粗于电凝钩者则须施夹控制;电凝钩解剖应与其他方法结合应用,不应片面追求单一的方法。

2.3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开始可选择胆囊息肉;慢性非结石或结石性胆囊炎,无经常发作疼痛及发热病史;超声显示胆囊大小基本在正常范围,胆囊壁清晰,无明显增厚;无中上腹部手术史。(2)必须有良好的麻醉,理想的肌松,最好选择全身麻醉。(3)任何手术都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三孔法LC仅仅是四孔法的改进和提高,不能一味追求其成功率,如术中发现胆囊情况较差,三孔法手术难度较大,应及时让第一助手进行第四孔的穿刺,协助手术。如仍有困难或术中出现其他意外,应及时中转开腹,中转手术并不说明术者腹腔镜手术操作水平低下,而及时中转恰恰体现了术者对于手术尺度的良好掌握,是明智的做法[3]。总之,我们认为改良三戳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更美观、更符合微创外科、患者更乐于接受的新方法。对大多数熟练的腔镜外科医师而言,不难掌握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Bailey RW,Zuker KA,Flowers JL,et al.Laparoscopic cholectomy;experience with 375 concecutive patients.Ann Surg,1991,214(4):513.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4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主动抑制牵引结合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30例取得了明显疗效,而且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73岁;病程0.5~13个月;左肩32例,右肩28例。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排除双侧肩周炎患者,排除同时患有颈椎病、肩袖损伤、胸廓出口综合征、肿瘤、肩手综合征、内分泌疾病等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治疗方法与步骤:①一指禅推法点按天宗、肩贞、肩外输、秉风等穴3分钟。②鱼际扌衮

法于患肩周围肌肉2分钟。行推按理筋法:用拇指指腹在患痛点处由轻到重行理筋法3分钟。再在喙肱肌、结节间沟、大小圆肌处作横行弹拨分离。③被动摇肩,医生手掌握持患侧手腕,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进行轻摇和抖动。医生双手掌交错按压搓揉于患者肩部,由上而下反复数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①和②的基础上,加主动抑制牵拉法。方法如下:患肩下垂伸肘位,肩部肌肉放松,并使肱二头肌处于拉长位置。使患肩分次向各个方向运动至刚出现阻力(不能出现疼痛或关节代偿运动)时,医者徒手在患肢前臂反向加压,使患肩肌肉行等长抗阻收缩10秒。患者主动放松肌肉,医者被动活动患肩以增加活动范围。休息几秒钟后重复上述过程数次。

2.3 疗程:

两组病例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天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4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评定方法:

采取杨树萱制定的《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2]结合视觉模拟法(VRS)。具体如下:按杨氏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内旋、外旋、摸耳、摸背4个指标值,每项指标采用满分90分的评分方法测定,并计算其总分,再按总分划分为6个功能等级,1至6级。

3.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关节内旋、外旋、摸耳、摸背情况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功能等级和总分分别为4.09±0.9和281.8±45.3,对照组相应为3.58±1.0和244.5±5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体会

肩周炎的治疗,常用的按摩推拿、关节松动术等均属于被动治疗方法。使用外力强力牵拉关节,使粘连的筋膜分离的方法会带来了新的创伤和粘连,以及病人剧烈疼痛。位于肌肉―肌腱结合处的高尔基键器是肌肉接受牵拉刺激的感受器。当肌肉受到缓慢持续牵拉时,高尔基腱器兴奋,激发抑制反应,使肌肉张力降低,肌肉放松,长度变长,从而逐步恢复肌肉的柔韧性。牵拉疗法即是利用肌肉的该特性的一种治疗方法,有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的治疗效果[3]。一般认为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紧张和放松造成了肌纤维的相对位移,使一些小的粘连得到松解,因此在去除阻力后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大[4]。观察结果表明临床效果较好。

5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杨树萱.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8(1):8-10.

[3]南登昆.实用物理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1-42.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牵引整脊法 颈性眩晕 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所致的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2007年12月以来,我院针推科采用牵引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历均为门诊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60岁,平均45.1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8年,平均6.2个月。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小23岁,年龄最大61岁,平均46.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7年,平均5.9个月。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牵引整脊法进行治疗,其手法为:患者正坐,用枕颌带固定头部,下颌部适当衬垫毛巾或棉垫,保持脊柱与牵引重量呈垂直状态,牵引重量3-5kg,隔天牵引1次,每次牵引30min,10天为1个疗程。牵引完毕休息5分钟,然后患者端坐,医者站于背侧,患者取矮端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触到偏移的棘突固定之,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置于下颌部,使颈略前屈,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向上方旋转,同时左手拇指稍用力向左下推按,常听到“咯”的一声,拇指下有轻度移动感触至平复或有改善,手法告毕。复位后拇指在局部行分筋理筋手法,并点按风池、风府、太阳、睛明穴,用力揉按使颈部痉挛的肌肉得到松解。手法隔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使用葛根素粉针剂,每次0.4克,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治疗2个疗程。

3 结果与结论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7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的疗效标准评定标准为: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感,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或头晕症状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达96%;对照组治愈、显效、好转等总有较率达76%;两组在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二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

3.3 结论牵引整脊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推拿 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62―02

腰椎间盘状如扁形算盘珠,由软骨板、髓核、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是身体负荷最重的部分,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该病是由于椎间盘组织的损伤、退变、纤维环破裂或后凸,髓核组织从破裂的纤维环突出,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源性疾病。或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和小腿外侧到脚部的麻木及放射痛,严重者还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活动功能受限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我们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牵引结合推拿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参照198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CT、MRI等检查予以确诊。其中男42例,女33例;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1.3岁;最长病程4年,最短病程2个月,平均4.8个月。临床表现:均表现为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下肢麻木、发凉,放射性疼痛、咳嗽时疼痛加剧,其中有16例患者行走,翻身困难。所有患者按照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两组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均用YHJ―12D式牵引床加以牵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并根据患者恢复状况酌情调整,具体如下:

1.2.1对照组治疗。嘱患者仰卧于床,使用腰椎自动牵引床,用腰椎牵引带同定好,设置牵引力,牵引力参照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按体重的一半计算,体质较差以及年龄偏大或偏小者可酌情减小牵引力,缩短牵引时间。待牵引完成后,牵引床缓慢解除牵引力,加腰围固定,嘱患者卧床休息10~20min。每天1~2次,每次20~30min,一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2.2实验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俯卧位,两手抱床边,所有患者均用TDP灯照射患者腰部,至患者腰部感觉温热舒适为宜。手术者站立于病人患侧,以压痛点、阿是穴及其周嗣和足太阳膀胱经为重点,施以揉、滚推拿手法,至腰臀部肌肉放松。通过松解腰椎周围软组织,对腰椎外部力学环境逐步调整,在弹筋取箕门穴位于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内收大肌,通过对缝匠肌的弹拨等刺激,引起腰部肌肉的条件反射,使腰部痛点转移、扩散而逐步消失。对部分伴有小关节错位的患者,可加用旋转、斜扳手法,以纠正其错位的关节。

1.3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无效,有效,痊愈。无效:治疗前后疼痛症状、体征功能无改善或加重。有效:腰部活动功改善,腰腿痛明显减轻,患侧直腿抬高试验70°~80°。痊愈:腰腿痛和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患侧直腿抬高试验大于80°。

2 结果

经过我们的治疗,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38/39),痊愈率为82.1%(32/39),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1%(31/36),痊愈率为61.1%(22/36),实验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和痊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负重闪挫、起居不慎、外受风寒暑热等邪,腰椎部位的经络气血淤滞所致。西医理论认为当前主要致病机理有三种:①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当椎间盘病变时,髓核突出,由于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封闭组织,在修复过程中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接触,新生的血管长人髓核组织,髓核中的B蛋白质和多糖蛋白成为抗原,产生自身免疫反应。②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突出椎间盘释放大量的“H”物质,由于神经根无束膜化学屏障,同时髓核的蛋白多糖和B蛋白质对神经根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导致化学性神经根炎。③机械压迫学说:即椎间盘的纤维环或髓核膨出,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的压迫作用,组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渗出,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继而发生神经根炎症和水肿,出现腰腿痛等神经功能障碍。

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突出部位的不同,下肢疼痛部位也有所不同。腰4腰5椎间盘突出,因其支配的神经位于下肢外侧,固放射性疼痛多沿下肢后部放射至足背外侧;腰5骶1椎间盘突出,因其支配的神经位于F肢后部,放射性疼痛多沿下肢后部放射至足底,由于其病变部位集中,常规针刺法难以达到对病灶较强刺激。机械牵引能增加椎间隙宽度,重建生物力学平衡,增加后纵韧带张力减少髓核压力有利于突出椎间盘产生负回纳,修复纤维环。牵引还能使椎间孔扩大,缓解疼痛,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术后加腰围固定能有效地矫正腰姿,避免不良姿势导致的腰椎间盘再次突出和压力增高,减少复发频率,促进康复。神灯照射则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起到行气通络,舒经活哑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