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调查报告范例6篇

抑郁症调查报告

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1

8月15日,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大会在北京召开,抑郁症成为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期间,大会秘书长、组委会主任王刚教授了“中国首次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数据调查报告,报告的引起了与会者和新闻界对抑郁症的再次关注。

据悉,该项调查是迄今为止中国首次针对雇员和企业管理者两类人群同时开展的抑郁症调查。其针对雇员的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因为抑郁症而请假中断工作,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注意力集中困难而使工作效率低于平常水平导致休病假。

抑郁症作为一项特殊性疾病在社会上广泛存在,而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其治疗方法在中国一直缺乏有效的传播与认知。会议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下称“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教授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到中国抑郁症治疗的发展现状,国内医疗机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情况,以及其所在的北京安定医院是如何通过学科整合等多重举措来推动抑郁症治疗水平提升的。

抑郁症“抑郁”

谈及中国抑郁症的治疗现状,王刚对此并不乐观。王刚分析,抑郁症疾病带来的负担主要不是医疗的花费。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抑郁症治疗中的药品支出导致的负担大概占疾病整体负担的3%,而门诊、住院等总体负担占比约为30%,更多的负担是因为工作效率下降,由误工导致的生产力水平的下降。

根据这次调研,调研组从12个国家中分别抽取1000个样本,有100人是雇主,而另外900人是普通雇员。调研组首先得出第一个数字―抑郁症的患病率,中国调研的数字是6%,1000个调查对象中有60人是被专业人员明确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而这一比例在欧洲是20%。

“以往考虑到经济和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抑郁症患病率可能更高的现实,而调研结果反映出来职业人群与国内整体发病率总体相当,所以我们可能低估了职业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王刚教授认为,出于社会压力,很多潜在的抑郁症患者仍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王刚指出,这次调查还暴露了中国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上对于抑郁症患者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雇主的角度来讲,如果雇员得了抑郁症,从公司角度进行资源调动来应对疾病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有超过40%的雇主认为公司现有的一些机制和资源在帮助雇员应对抑郁症方面是有障碍的。

2013年5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尽管明确了保护精神疾病患者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的权利,但是这部国家大法并没有与之配套、操作性很强、标准很明确的配套法规。

而让抑郁症患者最为“抑郁”的是中国在抑郁症治疗上的积弊与短板。在抑郁症治疗上,专业医疗机构显然在治疗水平和疾病研究上有着更专业的条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患者选择了在综合医院进行治疗而不是在专科医院。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患者显然面临着诸多社会压力。

王刚教授尖锐地指出,很多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根本不具备精神疾病的诊疗资格。“长期以来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不敢诊断抑郁症,他们只能下‘抑郁状态’的状态诊断。”王刚进而指出,法律还规定其不能给处方,但是一半以上的抗抑郁处方来自综合医院,以某药品为例,甚至会出现80%? 90%的处方来自于综合医院的情况。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三级医院必须设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门诊。而在王刚教授看来,建几个房子容易,但是受过系统训练的精神科或者心理医师从何处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精神卫生法》、《职业医师法》严格要求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要综合医院真正承担起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社会责任,人才梯队培养建设非常重要。显然,在医疗资源短缺的当下,精神科医师优秀人才的短缺尤为明显。

探路学科整合

谈及抑郁症的治疗,王刚教授认为,从新药物使用的可获得性上看,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滞后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很多大的医药公司在尽力追求新药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同步上市,从这些方面来讲是在进步。“但是从治疗的模式上看,我们仍然是落后的。”王刚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在王刚看来,抑郁症最重要的治疗模式应该是综合治疗模式,它不仅仅是药物治疗,但国内对抑郁症的治疗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单纯药物治疗模式上。何为综合治疗模式?王刚举例说,抑郁症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心理治疗。而国内60万心理咨询师当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极少,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在医疗机构,而是在高校、研究所工作。他们日常接触不到或者很少接触到患者,即便接触到了他们也识别不出来患者有病还是无病。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了大量的抑郁症患者,往往都辗转很多地方,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选择到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如何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资源与医疗机构对接起来,让他们不仅仅解决非疾病问题,同时也解决疾病人群,特别是抑郁症人群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难题。”王刚告诉记者。

王刚教授补充说,还有一些新型治疗技术在美国FDA已获批,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在中国迟迟不能获批,无论技术多么成熟,这种违规违法的事情没有医疗机构敢尝试。因此,在引入新型诊疗技术和诊疗设备上,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快审批,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王刚提出,中国在未来也应搭建综合治疗平台,对中国的心理师、治疗师、咨询师进行联网管理,把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医疗机构如果需要这些资源,我们能够利用什么样的平台整合在一起,这是不是行业协会可以做的一些事。”

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2

老年期(或老年)抑郁症,泛指存在于老年期(≥60)这一特定人群 的抑郁 症。内含较广,既包括原发性(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老年期复发)和见之于老年期的各种继 发性抑郁。严格而狭义的老年抑郁症是特指≥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国际通用的精神 疾病诊断和分类系统,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与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 CD-10,1992),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1994)和我国的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1994)均未将老年抑郁症列 为独立诊断类别。然而就发病年龄、临床相、病程和转归与一般抑郁症又确有诸多不同。因 此,有人认为老年抑郁症可能就是抑郁症的一个特殊亚型,尚无定论(1)。目前我国 已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老年抑郁症是一个仅次于老年痴呆的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我们 今后需要面临一个新课题和挑战,应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注意。

一、老年抑郁症的诊断问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临床症状明显的抑郁是一组而不是一种疾病。抑郁障碍在许多诊断标准 中被划归入不同章节之下,所用名词较多。不同的诊断标准,抑郁的分类亦不同。ICD-10采 用将具有共同特征的障碍归入同一组的原则,将其均归入“心境/情感障碍”章,分抑郁发 作(按程度分为轻、中及重度)、心境恶劣、环性心境等。而DSM-Ⅳ的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 障碍(分为单次发作和反复发作)、心境恶劣障碍和抑郁障碍(未注明)。CCMD-2-R中在情感性 障碍项下的抑郁障碍包括了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相、抑郁症(单次发作抑郁症和反复发 作抑郁症),而将抑郁性神经症划分在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项下。关于抑郁 性 神经症的问题,在DSM-Ⅰ和Ⅱ中有这个诊断名称。国外认为所谓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性质 相同,自80年代起在DSM-Ⅲ和ICD-9中就这一诊断获得了统一:作为亚型,将其归属于“ 心境障碍”之内,在DSM-Ⅲ-R和ICD-10称为“心境恶劣障碍”(2)。Henderson(1992) 调查发现使用ICD-10诊断抑郁的患病率为3.3%而DSM-Ⅲ-R为1.0%。两者仅在中度诊断上一 致, kappa值为0.48。老年抑郁症并未在分类学上成为一个独立疾病单元,其诊断应符合一般抑 郁症的诊断标准。但老年人因其特殊的年龄层次,会有不同的社会心理、药物和治疗方面的 因素,其所涉及的抑郁谱亦不同于一般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群与中青年的相比有 较大的临床变异,症状多样化,趋于不典型。情绪异常多表现为焦虑、激越及抑郁的混合状 态,有的可伴有某些认知障碍。老年患者更易以躯体不适的症状就诊,而不是抑郁心境,这 恰恰是隐匿性抑郁症的表现,就会使医生更多考虑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对抑郁症的识别。多 家调查结果表明,内科医生对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误诊率高达50%(3)。老年抑郁症诊 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倚:(1)复杂而标化的症状和临床询问的问题及作出诊断者固 有的判断过程超越了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老年人不易识别自己的症状或记忆能力受限,可能 导致系统应答偏倚。(2)老年人亦将有些症状归因于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这可能导致诊断 偏倚(4.5)。

二、发病率的研究

有关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的研究很少,Eaton(1989)(5)使用DSM-Ⅲ在≥65岁的人群 中重性抑郁的发病率为1.3/100人年:Copeland(1992)(6)使用GMS-AGECAT发现老年 抑 郁症发病率为2.4/100人年;Snowland(1994)(7)报告≥65岁Botany地区抑郁最小发 病 率2.0/100人年;Blanchard(1994)(8)报告发病率为1.5/100人年;在74-85岁之间M a gnusson(1989)(9)使用GMS-AGECAT发病率为0.7/100人年(男性),1.2/100人年(女 性) ;Rorsman(1990)(10)报告70-和79-岁所有程度的抑郁,男性0.2/100人年,女性0.8 /1 00人年,在80岁以上未发现病例。Yesavage(1993)(11)包括生活在社区中老人重性抑 郁的发病率大约为2%,另外具有抑郁心境的老人又有2%。Patricia(1992)(12)对长期 机构居住的抑郁病人一年后复查,重性抑郁的发病率为6.6%,可疑发病率为5.6%,轻度抑 郁 的发病率为6.3%。Meller(1996)(15)调查老老人抑郁的发病率发现>85岁老人的年 发病率为133.49/1000。

随访研究发现影响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既往有情感障碍史(3,13,14), 其它的危 险因素有健康退化、神经衰弱、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社会支持差、先前有威胁性生活事件、 较高的服务费用(3,13-15)。而年龄、婚姻状况、性别、教育水平和痴呆类型与抑郁 的相关性不大(6,13,16),但亦有报道抑郁症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7.18) ,少数人认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9),抑郁在女性多见,与慢性疾病的相关性不 大(6)。锻炼及有宗教信仰对抑郁的改善有辅助作用,尤其是那些躯体状况较差的老 年病人。

随访研究发现老年人抑郁的发生与认知缺陷相关,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抑郁是正常人群的1.8 倍(20)。有认知障碍的抑郁更倾向于适应障碍而不是重性抑郁(21)。但也有报 道抑郁的发生与认知障碍不一定相关(13,22-24)。抑郁症状在痴呆患者中,尤其是 轻度痴呆患者中比正常老人更多见(18),且VD比AD中更常见(25)。

三、老年抑郁症的疾病过程及转归

抑郁的后果有社会剥夺、孤独感、生活质量差、残疾、健康和家庭照顾费用增加、认知减退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躯体状况差、自杀和自杀未遂及死亡率增加(26)。对老年期抑 郁的预后,多数学者持悲观态度。Post(1978)曾提出的1/3原则,即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1/3 会有改善,1/3不变,1/3越来越差。Kivela在1989年随访1-2年发现恢复了41%,迁延不愈36 %,死亡13%,复发与疾呆分别为5%(27);国内高之旭(1993)随访6.5年报告恢复36. 6% ,复发23.9%,痴呆5.7%,死亡率达33.8%,这两项研究结果基本符合1/3原则。Murphy于 198 3年报告老年抑郁症的预后只有35%很好,48%差,其余的17%如未变成痴呆就是死亡;Cole (1990)(28)报告25%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完全康复并保持这种状态,60%的患 者会复发,近15%的患者会持续处于病态之中;Patricia(1992)(12)对老年抑郁症病 人 随访一年后发现原先有重性抑郁40%未缓解,轻度抑郁一半缓解,16.2%转重性;Kivela(19 9 5)(29)对42名重性抑郁的老年人5年预后的随访研究得出,12%痊愈,26%仍有抑郁,1 2%为可能痴呆,45%死亡,5%失访。对于心境恶劣,36%痊愈,26%仍为抑郁,9%可能痴呆,2 5%死亡,4%失访。重性抑郁的预后要比心境恶劣的预后差。在老年病人抑郁疾病的短期预后 是好的,长期只有1/4是好的。总的来说,老年抑郁症的预后较差,易于复发(12.27. 28.31.32),老年期首发的抑郁易变成慢性(32)。即使得到有效的抗抑郁剂治疗 ,好转率低,复发率及再发率高,死亡率也较高(22.33-35)。

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先前情感障碍的症状增多(32.33)。也有 学者指出发病年龄较晚的死亡率高(35),治疗效果好的恢复率高,复发率则较低 (36)。其他对抑郁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健康的退化、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病症状、较差的健 康 状况、社会支持差、低活动水平和高的服务费用(13)。病前有严重的生活事件和合并 焦虑存在会延长抑郁治疗时间(32)。但也报道焦虑并不影响抑郁的预后(37)。 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年龄,抗抑郁剂治疗,发病年龄和慢性症状亦与病情恢复的时间有关。而 性别对预后关系不显著(29)。当性别的效果被控制后,年龄的作用主要影响女性。70 岁以后发生抑郁的病人中女性的死亡率是男性的三倍。Post指出判断预后的有利因素为70 岁 以下,发作期在两年以内,早年发作恢复者,阳性情感疾病家族史,外向性性格特征,典型 抑郁症状。在老年人的自我健康评价较高会对抑郁的缓解有帮助。Murphy(1983)分析老年期 抑郁症的常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恶性肿瘤与自杀。

老年抑郁症的随访研究存在的问题(4.5):(1)因老年抑郁症的病人病死率和失访率 高,可能会造成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低。一般发病率的研究仅针对存活者目前的发病情况。 (2)随访的时间间隔的长短。随访期间有些老年人可能发病但又恢复了,随访时不会发现。 故许多研究得出的发病率仅为最小发病率即随访时新发病病例占随访人群的比例。(3)很难 估计新发病例的发病时间。(4)使用不同的诊断方法,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亦不同。(5)老年 人 认知功能会有程度不同的减低,会因记忆下降而对某些症状难以回忆导致遗忘偏倚。(6)老 年人躯体疾病较多,有些抑郁症状亦归因于躯体疾病所致而未暴露。

四、今后的研究展望

1.标准化诊断的量表项目和提问的问题应尽可能简化。可以发展一个简单的老年抑郁症测 查的量表,特别是能应用在社区研究中。

2.社区调查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发病率的影响,了解抑郁的自然病程。

3.使用同一筛查工具、诊断方法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协作流行病学研究。尤其随访研 究,可以了解老年人抑郁的发病情况,对今后老年人预防保健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帮助。

4.抑郁是否是老年痴呆的先驱症状?有认知损害的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是否升高?

5.配合临床在社区中进一步探讨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水平的病因学因素,这些工作无论对科 学研究还是社区保健,均是很有意义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祖新,老年抑郁综合征,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3):175-176

2,张心保,欧红霞,仇爱平等,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4,74(10) :595-597

3,王鲁宁,重视老年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68

4,Barbel Knauper,Hans-Ulreich Wittchen,Diagnosing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elder ly evidence for response bias in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interviews?J.Psychiatr .Res.,1994,28(2):147-164

5,Eaton WW,Karmer M,Anthony JC,et al.The incidence of specific DIS/DSM-Ⅲ ment al disorders:data from the NIMH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program,Acta Psychiat r Scand,1989,79:163-178

6,Copeland,J.R.M.,Dvaidson,I.A.,Dewey,M.E., et al.,Alzheimer’s Disease, Other De mentias,Depression and Pseudodementia:Prevalence,Incidence and Three-Year Outcom e in Liverpool,Br.J.Psychiatry,1992,161:230-239.

7,nowdon J,Lane F.The Botany survey: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pression an d cogn itive impairment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Int J Geriatr Psychiatry.1995,10:349 -358

8,Blanchard MR,Waterreus A,Mann AH,The nature of depression among older people in inner London,and the contract with primary care,Br J Psychiatry 1994,164:396- 402

9,Magnusson H,Mental health of octogenarians in Iceland.An epidemiologal study .,Acta Psychiatr Scand,1989,79(suppl 349):1-112

10,Roraman B,Grasbeck A,Hagnell o,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first-i ncid ence depression:the Lundby study,1957-1972,Br J Psychiatry,1990,156,29:336-342

11,Jerome Yesavage,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depression and dementia,Am J Med,1993,94(SUPPL5A):23S-28S

12,Patricia A.Pamelee,Ira R.Katz,M.Powell Lawton,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long-term care settings,5-gezonolology(Medical Sciences),1992,47(6),M189-M196

13,Henderson-AS;Korsten-AE;Jacomb-PA;et al,The course of depression in the elde rly:A longitudinal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Australia,Psychol Med.1997,27(1):11 9-129

14,Snowdon-J,Epidemiologic questions on mood disorders in old age ,Clin Neurosc i.1997,4(1):3-7

15,Cervilla-JA;Prince-MJ,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social distress as different pathways to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A cross-sectional study,Int J Geriatr Psyc hiatry.1997;12(10):995-1000

16,C.G.Ballard,C.Bannister,F.Oyebode,Depression in Dementia Sufferes,Int J Geriatr Psychiatry.1996,11:507-515

17,.Hans-Ulrich Wittchen,Barbel Knauper,Ronald C.Kessler,Life risk in depressio n,Br.J.Psychiatry,1994,165(Suppl.26):16-22

18,Antonio Lobo;Pedro Saz;Guillermo Marcos,et al., The prevalenc e of dement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community in a Southern European popu lation,Arch Gen Psychiatry,1995,52:497-506

19,Thomas F.Wernicke,Friedel M.Reischies,Depression in Late life:the use of c 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focus screening efforts,Neurology,1994,49(1):M9-M14

20,Topinkova-E;Neuwirth-J,Depressive syndrome in geriatric patients in long-ter m institutional care,Cesko Slov Psychiatry.1997,93(4):181-188

21,Zarb-J,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ognitively impaired hospitalized elderly referred for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J Clin Exp Neuropsychol.1996,18(5): 713-723

22,A.S.Henderson;A.F.Jorm.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epidemiology of dement ia and depression.,Int J Geriatr Psychiatry,1997,12:145-154

23,Dufouil,C.;Fuhrer,R.,Dartigues,J.F.,et al.,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asso 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nd cognitive deterioration.Am J Epid emiology,1996,144:634-641

24,Schmad B;Jonker C;Geeling MI,et al.Subjected memory complaints in the elder l y:depression sympotoms and future dementia,Br J Psychiatry,1997 October,171:373- 6

25,C.G.Ballerd,A.Patel,M.Solis,et al.A O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depress ion in dementia sufferers.Br J Psychiatry,1996 March,168:3,287-91

26,.Palsson-S,Skoog-I,The epidemiology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A r eview.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1997,12(Suppl):S3-S13

27,于欣,老年期抑郁症的研究现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3):181-184

28,Cole,M.G.The prognosis of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Can.Med.Assoc.J.1 990,143(7):633-639

29,Kivela-SL,Long-term prognosi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old age:A comparison wi th prognosis of dysthymic disorder,Int Psychogeriatry.1995,7(SUPPL.):69-82

30,Stoudemire-A;Hill-CD;Marquardt-M;et al.,Recovery and relapse in geriatric d e press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antidepressants and ect in a medical-psychiatric p opulation,Gen Hosp Psychiatry.1998:20(3):170-174

31,Flint-AJ;Rifat-SL,Two-year outcome of psychotic depression in late life,Am J Psychiatry.1998;155(2):178-183

32,Cole-MG;Belleavance-F,Depression in elderly medical inpatients:A meta-analys is of outcomes,Can Med Assoc J.1997,170;157(8):1055-1060

33,T.A.Tuma.Effect of age on the outcome of Hospital Treatment depression.B r.J.Psychiatry,1996,168:1,76-81

34,Heeren-TJ;Derksen-P;Ham-BFVHT;Van-Gent-PPJ,Treatment,outcome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e in elderly depressed in-patients,Brit J Psychiatry.1997,170:436-440

35,Gary W.Small,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Cli .Psychiatry,1991,52(6,Suppl):11-22

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3

最新调查显示,心脏病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会增加一个人患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是没有这些疾患的健康人的两倍。此外,调查还发现心脏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几乎是那些没有心脏病的人的三倍。

据了解,这项调查是盖洛普公司组织的一项公众健康状况民调的一部分。调查人员在2008~2009年两年的时间里对超过35万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电话问询,样本误差不超过1%。

调查发现了一些慢性病和被诊断出癌症之间的关系。比如,高血压患者、高胆固醇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心脏病患者被诊断出癌症的比率分别为11.8%、11.7%、12.7%和18.1%,而相对应的没有这些疾病的健康人被诊断出癌症的比率分别为5.0%、5.3%、6.4%和6.5%。

研究人员表示,其中任何一种慢性病的风险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是它们同癌症之间的关联在任何年龄段都是很明显的。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癌症同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

研究人员指出,调查结果并不说明这些慢性病会导致癌症的发生,但是却表明癌症同这些慢性病的许多风险因素是相同的,而且这些慢性病和癌症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胆固醇本身不是致癌物,却会增加其他致癌物的毒害作用。

长住养老院增加患抑郁症风险

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长期住在护理院、养老院等养护机构的加拿大老年人中,有44%的人有抑郁症症状,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不理想。

卫生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加拿大4个省和一个地区的近50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这些老年人都长期居住在护理机构或养老院。这是加拿大此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研究发现,这些老年人中已有26%的人被确诊患有抑郁症,另有18%的人有持续愤怒、泪眼汪汪、反复焦虑等抑郁症症状。

研究显示,有抑郁症症状的老年人在医疗、社会活动、身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都面临严重问题。例如,相比没有抑郁症症状的老年人,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行为过火、与家庭成员或工作人员发生冲突、退出兴趣活动、睡眠紊乱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等问题。

研究人员说,老年人入住养老护理机构通常是健康状况糟糕、生活难以自理、丧失社会支持等原因所迫,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出现抑郁症症状的原因。研究人员指出,应通过评估手段及早发现老年人的抑郁症症状,以便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

常吃橄榄油可防中风

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有益于健康。研究人员在一项长期调查中证实,以橄榄油烹制或者拌制食物的地中海式饮食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人中风。

这项调查由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调查显示,经常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可将患中风的风险降低41%。

调查涉及7625名65岁以上法国老年人。研究人员了解了这些老年人平时食用橄榄油的情况,其中近23%的人从不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40%的人有时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37%的人经常食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在调查进行的约5年时间里,共发生了148起中风病例。

调查发现,食用橄榄油的老年人发生中风的几率为1.5%,而不食用橄榄油的人患中风的几率为2.6%。如果将经常食用橄榄油的人与从不食用橄榄油的人相比,前者患中风的风险要比后者低41%。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能完全解释为何橄榄油具有预防中风的效果,但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当人们选择橄榄油后,会减少食用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其他食用油。多项医学研究已显示,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有关。

止痛药服三天就上瘾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消息:政府药物监督机构说,人们平时随处可在街上买到的止痛药,吃上三天就可能上瘾。这类止痛药丸,都含有提取自鸦片的可待因。这类药丸不用医生开处方就可买到,一般用于缓解头痛、背痛和经痛。

官方数字显示,数以万计的人已对这类药物产生依赖,很多人都是无意中的,女性尤其容易产生依赖。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隐性上瘾”。

由于担心上瘾蔓延,医疗保健产品管制局已宣布一系列措施,来应付这个问题。该机构说,明年起,所有止痛药的包装上都必须醒目地标示“可能引致上瘾。仅可服用三天”。

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出血;抑郁症;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不应仅局限在疾病本身,还需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治疗[1]。对于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神经内科患者,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的抑郁情况,探讨了影响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共纳入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3~76岁,平均(50.71±9.5)岁;脑力劳动者33例,体力劳动者47例;文化程度包括小学14例,初中19例,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28例。所有患者均能自愿参与调查,排除严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视力听觉障碍以及运动障碍患者。

1.2方法

1.2.1抑郁调查 采用抑郁调查量表(SDS)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SDS由20个单项组成,每项依据严重程度依次分为1、2、3、4分,总分为80分。总分50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2.2护理干预

1.2.2.1加强常规护理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关切,及时解答疑虑。按病情轻重将患者分开,以免相互干扰。做好皮肤舒适护理,保持床单的清洁,帮助活动不便患者更换。

1.2.2.2心理护理措施 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对自身病情的认识程度,采取交谈、讨论等方式,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客观环境;对具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允许其进行情感发泄,给予适度的劝说和安慰,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告知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会对自身疾病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开导,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消极情绪。

1.2.2.3指导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停止发展48 h后进行,训练以功能位为主,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鼓励患者充分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活动,活动量以耐受度为限。进行不定时肢体按摩3~5次/d。护理措施共实施30 min,干预结束后利用SDS量表评估患者一的抑郁情况,对患者不理解的条目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患者对每项内容都有明确的认知。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患者抑郁状态发生情况 本组80例患者中,轻度抑郁12例,中度抑郁14例,重度抑郁11例,无抑郁者43例,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6.25%。

2.2患者并发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显示性别、劳动分工对抑郁情况无显著影响,年龄、文化程度则是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年龄0.0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高于高中以上的患者(均P

2.3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干预后神经内科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竟争压力的增大,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问题的发生率日趋增高,其中,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尤为严重,己成为我国第二大公共卫生疾病。这种现象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加强躯体疾病伴发精神症状的防治是当年我国卫生工作的迫切任务[2]。有学者发现,抑郁症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在脑出血后1 w~2年内皆可发生。抑郁发生率与年龄、教育程度有显著关系,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症状[3]。这一现象可能与较小的患者更容易担心疾病对以后生活的影响,心理负担更大,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心理上更容易面对疾病的侵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高,而且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对疾病的了解也更为深入,也就更容易以更正确、更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显著改善,抑郁发生率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运用爱护、疏导、关心等护理方式及时为患者分析症状,讲解治疗效果,激发患者的积极心态。采用康复训练指导,良好的训练效果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实现改善抑郁状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珊琼.神经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干预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 (8):1221-1222.

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 方法 采用自编中年调查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60例中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组)与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为80~83.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8.3~66.7%;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中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多见且严重,焦虑尤为突出。

【关键词】 心身疾病;中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

An investigation on psychoproblems of middleaged in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questions of middleaged in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assessed with selfmade middleaged questionnaire, HAMA, HAMD, and 60 senil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controlled. Results The main psychoproblems in study group were anxiety(80~833%) and depression(583~667%),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re more and serious, and anxiety is more obvious.

【Keywords】 Psychosomatic disease; the middle aged and seni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xiety;depression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退行性改变不仅非常普遍,而且常常倾向于年轻化[1],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亦日益突出。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与焦虑。为了解中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2年9月~2003年5月商丘市三院心血管科60例中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59a,平均42±7.2a;婚姻状况:已婚56例,丧偶4例;文化程度:大学26例,中专26例,高中以下8例;吸烟史平均12.60±13.61a;饮酒史平均5.08±11.32a。随机抽取60例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59~73a,平均52.78±9.20a;婚姻状况:已婚55例,丧偶7例;文化程度:大学14例,中专24例,高中以下22例;吸烟史平均32.6±7.80a;饮酒史平均15.11±8.46a。入组标准:(1)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总分≥24分;(2)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在正常值范围;(3)排除其它严重躯体疾病。

1.2 方法 采用自编中年调查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A和HADD)[2]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前由研究者对被测试者详细讲解评定目的,统一指导语,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评定标准:HAMD≥8分、HADD≥7分为有抑郁症状;HAMA≥7分、HADA≥7分为有焦虑症状。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研究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 HAMA≥7分48例(80.0%),HADA≥7分50例(83.3%),HAMD≥8分35例(58.3%),HADD≥7分40例(66.7%);焦虑发生率80~83.3%,抑郁发生率58.3~66.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自评和他评量表的结果接近,差异无显著性。

2.2 研究组不同性别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 HAMA≥7分男28例,女20例,χ2=2.58;HADA≥7分男30例,女20例,χ2=0.06;HAMD≥8分男21例,女14例,χ2=0.40;HADD≥7分男28例,女12例,χ2=2.28。焦虑、抑郁症状男女之间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两组焦虑、抑郁症状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症状比较(略)

由表1可知:研究组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60例中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为焦虑和抑郁,其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80~83.3%,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58.3~66.7%,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抑郁症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研究组患者大多为急性患病,部分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由此可见,急性心血管疾病易诱发焦虑。

据颜氏[3]报道,女性抑郁症状患病率比男性高一倍。本研究显示,中年冠心病患者男女之间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基本相同,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组患者大多为冠心病急性发作住监护病房,其诱发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是因病所致,故男女之间无差异。

本研究还显示:中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与中年人对自身价值的重视及所肩负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有关。中年人是社会的中间力量,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一旦患病,顾虑很大,思想负担过重,因此更易引起心理问题。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情绪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呈正比。而不良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及高负荷运行状态,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发各种代谢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冠心病的急性发作[4]。

总上所述,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心肌梗塞也随之增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对患者来说更是一种重大的精神刺激。近年发现,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有趋向年轻化的倾向,中年患者逐渐增多。因此,重视中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国举.100例冠心病患者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2):132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127

[3] 夏镇夷.实用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121~218

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6

查看更多《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四川精神卫生》编辑部

        论著

        (1)利培酮治疗的分裂症患者催乳素与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寻知元 张国双 江芮 吕浩

        (6)抑郁症患者皮肤电反应与焦虑抑郁严重程度的分析 张建 岳莹莹 袁勇贵

        病例报告

        (9)普萘洛尔治疗喹硫平引起的全身发热感1例报告 汪春运

        论著

        (10)某部驻岛官兵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定分析 杨春 余海鹰 高志勤 赵汉清

        病例报告

        (14)右侧颞前极区蛛网膜囊肿所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于相芬 孙振晓

        论著

        (15)儿童虐待的短期影响及其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王丽莉 徐改玲 甄龙 杨建立 杨桂伏

        (19)音乐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 季锦毅 张毅蓉

        病例报告

        (23)低剂量阿立哌唑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1例 喻东山

        论著

        (24)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刘丽荣 甄龙 徐改玲 徐广明

        (28)广州市初中生抑郁情绪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袁丁 胡力 曹玉萍

        (32)度洛西汀联合逍遥丸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王华永 张保健 刘晓 陶永东

        (35)心理康复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研究 蒋燕 王宏刚

        学术交流

        (38)重复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认知功能影响的初步分析 张烨 黄国平 李跃 任蓉 吴俊林 李清金

        临床经验

        (41)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焦虑的疗效观察 付建国 于颖慧 温玲

        学术交流

        (42)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徐勇 徐昕

        (44)49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伴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谢林珠

        (46)感恩情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促进的影响 章珠妃 陈春珍 池宝珍

        病例报告

        (48)氯氮平合并碳酸锂致猝死3例报告 孙振晓 于相芬

        讲座

        (50)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选择 喻东山

        综述

        (54)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和抗焦虑效应 汪春运

        (58)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病相关因素的概述 焦清艳 王莹

        (62)简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刘丽荣

        (i0001)儿童虐待的影响和干预 王从辉 徐改玲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