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教案范例6篇

哪吒闹海教案

哪吒闹海教案范文1

一、克服“一读了之”的现象,在读思结合中揣摩语言精髓

教育专家认为:“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背、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是分析语言的使用,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语文分析课’的分析。”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语感分析不能等同于“语文分析”,前者强调培养学生对具体语言的感受能力,后者为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服务;前者与学生的语感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后者以老师的解读、领悟告诉学生;前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语境相结合,后者则是空洞的语法分析。

1.强化自主的语感分析

首先,应让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了解思想感情的同时促进对文章清新风格、深厚情感的整体感受。其次,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深入品味语言,进一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堤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一道道波纹。”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想象:“透过清澈见底的湖水,你能看到河底哪些东西呢?”学生借助生活,说出了自己所见到的游鱼、水草、沙石、小虾等,体会到了河水的清澈、平静。然后再进行诵读,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进行语言的“教读”

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示范性地进行语感分析。以上一句为例,我问学生:“为什么小鱼在水底游动时,水面是平静的,而现在小鱼游过来,平静的河面却变得热闹起来了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到了“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的“顶”字用得非常好,能够把小鱼的活泼可爱和水面的变化表现出来。由此,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一层的朗读,学习写小河一静一动的具体描写语言。这样具体、实在的分析,使学生参与了语感分析的过程,思考性和趣味性都比较强。

3.适时朗读加深感悟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在学生充分研读句子的基础上,结合朗读,训练到位,譬如,要有紧张的感觉,语速加快,气势要强,读得快而有力。这样的要求,是在理解深入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不是机械地读,而是有切身感受的朗读表达,对培养语感能力十分有效。

二、克服“一找即过”的现象,在品词品句中体会句段深意

语感教学要立足《语文课程标准》,把握教材,设计教法,切实突破重点难点,不要让教学上的训练点变成形式上的热闹。对于重要的词语与句段,不能轻易放过,错失语感训练的良机!

案例:《哪吒闹海》

1.审题时突出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形象

从审题开始,将课文学习的重点加以明晰,突出一个“闹”字,在学生面前展现三幅生动的“哪吒闹海”画面。逐段朗读课文主要段落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动画片,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一一展现在头脑之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概括出“摇晃水晶宫—打死夜叉—打败三太子”的故事梗概。然后再好好地加以咀嚼,分析推理发现,哪吒的“闹”是一次比一次厉害,事情越闹越大,凸显了哪吒不畏、越战越勇的整体形象。扣题而写,写得精彩。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他认为打死夜叉比打败三太子更严重,课文关于“越闹越厉害”写得不大对。这是他在读懂课文基础上的“生成”。因势利导,同学们补充了哪吒把三太子抽筋剥皮的故事内容,证实了哪吒的“大闹”不假,对哪吒的英雄形象感知更进了一步。

2.随文识字解词,在遣词造句上细细品味

对于哪吒形象的感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课文中分别有三句话描写了哪吒的武艺高强、勇敢机灵。

摇晃水晶宫——他跳进大海,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打死夜叉——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打败三太子——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

教师一般关注这三句话中的动词,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演一演,就到此为止了。其实这样做,对于感知语言文字如何凸显哪吒形象是很不到位的。

我把重点落在第二、三句,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随即”和“趁势”这两个词语,一是弄懂词义,二是知道用法,是将前后两个连接迅速的动作表达出来;三就能够好好研究哪吒的动作了,哪吒面对迎面劈来的斧头,机灵地一闪,随即变防为攻,显示了哪吒的武艺高强和勇敢机灵。对付三太子,也是这么反应敏捷,从“趁势”一词中进行感受。在这里,还可以让学生议一议:为什么面对劈来的斧头是“一闪”,而面对刺来的一枪是“一纵身”?“随即”和“趁势”意思差不多,为什么不用两次“随即”或者“趁势”?由此,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知道用词要表达精准,要富有变化,也由此使学生头脑中的哪吒形象更为丰满。

三、克服“一搜完成”的现象,在筛选交流中提升研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研读精神。当教师引导学生以热情的、探究的态度去对待文本的补充材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语言的敬畏之情。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资源的途径,了解相关知识,链接相关内容,进行补充阅读,是教师经常采取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学生搜集资料的不断增多,会出现信息量多而杂的问题。学生不会吸收有用的东西,只是把搜集来的东西交给老师,就算完成任务了。教会学生在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吸纳知识,又成了教师必须指导的内容。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这三篇课文,采用不同的形式,告诉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致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下载相关内容,成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为此,我特意调整了本单元的教学进度,安排了交流课外资料的环节,时间安排相当充足,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学步骤清晰分明。

(1)阅读手头的资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阅读,可以是自己一个人阅读,也可以和同学一起阅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默看,但必须从资料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或者第一次知道的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2)进行充分的交流准备。结合思考,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用清晰的语言进行组织,然后记忆,或者背诵出来,准备与同学进行交流。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对重要的信息进行记忆;另一方面,避免了盲目介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可以放得低一些,我只要求他们用一两句话介绍其中一个特点。

(3)交流时要注意归纳。交流是必然的环节,但在交流中体现出来的杂乱无章,常常不能使学生有效吸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交流时进行必要的归纳。例如,在学生介绍化石的知识时,他介绍一个,我就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分别写上了“化石的形成、化石的种类、化石的分布、化石的作用、三叶虫化石、水母化石、恐龙化石”等词语,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我还在归纳内容的下面写上了归纳学生的名字。

哪吒闹海教案范文2

【摘要】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咀嚼品味、涵泳揣摩。使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潜心会文咀嚼品味涵泳揣摩



这个学期,我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一位女教师上《放飞蜻蜒》一课。授课流程还算顺畅:复习词语——导入新课——阅读理解——指导朗读……然而,到后来,也许是时间不够吧,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说,陶行知是怎样一个人呢?还不等学生思考回答,老师便急急告诉学生: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善于引导的得人。无独有偶,在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听另一位女教师教学《鹬蚌相争》一课,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时提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还没等学生回答,老师便将寓意和盘端出(完整地展示在屏幕上)。我心里想:教学需要告诉,但这样的“告诉”方式是不对的。 

特级教师虞大明说:“‘告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教师告诉学生;第二重:学生告诉学生;第三重:文本告诉学生。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追求‘告诉’的第三重境界。”虞老师说得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告诉”的第三重境界——让文本告诉学生。

1.当学生心存疑惑时,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这个时候,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将答案完完全全塞给学生,而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

例如,我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问学生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一个平时爱问问题的学生——李斌举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拦腰切苹果并不复杂,怎么说是创造力呢?”问题一出,部分同学笑了起来。我略一沉思,觉得这个问题乍一听,有些幼稚可笑,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一想,还真一下子说不明白。但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因为课文已经学完,学生还心中存疑,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深入,还不透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只有引领学生再次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自我释疑。于是,我引领学生再次沉到文本中去,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

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却不容易。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谁能帮助李斌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

(生自由默读后) 

生:创造力就是方法与众不同。 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 

生:就是别人切苹果都是直着且,小男孩却是横着切,方法与别人不同。 

师:你从切苹果上说明白了。 

生:课文第3自然段说:“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却是拦腰切下去。”就是说,小男孩的切法跟人们通常的切法不相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创造。 

师:理解得好! 

生:我从课文第4节中的“循规蹈矩”一词想到,平时我们做事情,都是照着别人做过的方法来做,自己想出的新方法就是创造力。 

师:你能从“循规蹈矩”一词想到平时做事情的不同。很会思考。 

生:我觉得主要在于思考,因为人们平时做事,都是照着别人的经验思考的,这就叫“循规蹈矩”,思考与别人不同,做事情也就会与别人不同。这就叫创造力。 

生:课文是想通过“切苹果’’这~件我们都知道的事情来说明想别人所不想的,就能做别人所不做的,这就叫创造力。 

师:你很会概括。这就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道理,只是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学生在再次潜心会文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了什么叫创造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切实实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注意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就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催生学生的智慧。 

2.当学生理解肤浅时,引领学生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学生一日初步感知文本的意义,教师便予以肯定,一带而过。阅读教学要注重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不能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应引领学生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 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大战夜叉’’时,学生通过自读,只从字面上肤浅地感悟到哪吒的机灵、勇敢和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被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让文本告诉学生哪吒的个性特点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老师作了如下引领—— 

师:请大家再来仔细阅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当夜叉从水底里钻出来,看见一个娃娃在洗澡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

生:我以为是谁掀起的滔天巨浪呢,原来是一个娃娃呀! 

生:这个小娃娃有啥了不起的,我一斧头就能把他砍死…… 

师:你觉得夜叉怎么样? 

生:夜叉太自负了,他看哪吒是个娃娃,就认为哪吒本领小,其实他想错了。 

生:夜叉趁人不备,就下毒手,真卑鄙! 

师:是啊,看到这里,我们真为小哪吒捏一把汗,可是小哪吒是怎样对付夜叉的呢?请大家再读读第二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

生:小哪吒“一闪”,便躲过了斧头,真机灵。 

师:“一闪”是什么意思? 

生:指身体向旁边躲避。 

生:虽然哪吒正在洗澡,没提防夜叉突然下手,可是哪吒反应极快,一下子就闪开了。 

师:这“一闪”把哪吒的机灵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哪吒仅仅是“闪”吗?他还做了什么? 

生: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

师:“随即”是什么意思? 

生:就是马上、立即…… 

师:这里能不能用“然后…接着”呢?(出示换词后的句子)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在和课文上的比较阅读体会。 

生:“随即”说明哪吒速度更快。 

生:用“然后……接着”,让人觉得哪吒在闪过后才取下乾坤圈,动作太慢。 

师:“闪”和“随即”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哪吒的机灵、果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将小哪吒的形象读出来。 

哪吒闹海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8-02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一切行动以应试为准则,以分数为核心,缺乏理性的探究和考察。课堂语文阅读的教学多为"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挑2/3个重点句子讲解课后作业布置第二天对着答案讲解作业"的固化流程教学模式。这种流水般过的模式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其固化、僵硬和死板的特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加之,传统课堂上45分钟的时间全为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两者互动少、交流差,导致作为施教者的主体-老师,其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作为受教者的个体-学生,其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遭到了阻碍。

1.1 师为上思想重 学生积极性低。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而,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几乎算得上是学生的"天"。以致于在应试教育的背景模式下,一部分教师把"师为上"的思想看的过重,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上,出现"我说的都是正确的,标准答案都没有我标准,你们都要听我的"的奇葩现象,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探索正确答案的求知欲遭到了阻挡。

1.2 备课针对性差 教学策略过旧。现今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方面备课的针对性不强。在书写教案备课的过程中,多以死板的教学用书为准则编写教案,因嫌麻烦忽略苏教版教材的特色,没有很好的备课理论根据。或者只按自己的思维"我行我素",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因而缺乏学生这类"群众基础"的支持和肯定。导致如此操作和实施下的教学方案过于"老""旧""腻",缺乏实施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呈现性。

2.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2.1 透过文字把握背后的人文情怀。所谓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不称之为语文"识字"教学,原因在于语文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个思维情操和总的人文情怀。古人曾说过:"情动而辞发""披文以人情",讲述的就是阅读的内容情景必须时刻穿插着语言情感。比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让学生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和学习"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生字新词。我们还要透过文字,将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感情和人文情怀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而这篇文章讲述的便是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能总结出这种精神、领悟到这种崇高的精神再内化为自身精神道德的提高,这便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2.2 找准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所谓切入点,指的便是最打动自己的一句话,最吸引自己的一个词,最感兴趣的一个字。因而,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抓住该关键字、重点词和核心句,以此为基点,深入文章内部,进行阅读学习。比如说在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在教学时,首先要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字"美",以美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先不让学生打开课本。首先带着学生对着多谋体课件读一遍标题,再以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在这个标题里面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个字或是哪个词,以及为什么会喜欢它?回到问题时,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这些学生要包含平时努力学习的和平时上课较为吵闹2个不同层次的人员,多方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在学生回答出"美"的时候,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叶子是美的?紧接着,再点拨学生从叶子的不同形状、作为整体的部分、四季不同的变化出发,思考浅层次表面上的"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最后升华,让学生们思考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事物像叶子一样为大树而生?为大树贡献?那么是不是叶美?拥有叶子一样品德的人也美呢?一步一步,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3 以学生为本位,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的是课堂主体地位的转化。"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是新式阅读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课堂的45分钟时间,老师应该多把时间的掌控权交到学生手中去,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自由,能释放个人天性,让其个性化得到更好发展。比如学习《哪吒闹海》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以表演话剧的形式,自编、自演、自导、自说出整个哪吒闹海的情景。具体操作,可以把学生分成表演组、评价组和道具组三大组。准备道具的小组要能说出道具是在哪吒闹海的什么时间、地点用的?表演组要能生动形象的表演和讲述出哪吒闹海的经过,评价组要点评表演组和道具组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还原文章真相。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去学习阅读文章,自主地与组内小伙伴探讨、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升华知识内涵,最后达到你帮我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

3.结束语

阅读教学的模式创新,不仅仅是留给语文老师的问题。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单位都要齐抓共管,而不是发一两个文件,推荐基本语文读物就能解决的。而且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工程,蜻蜓点水式的重视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再次呼吁把阅读课真正的开起来,从小学阶段就把阅读考评跟综合素质评价挂起钩来,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永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04期.

[2] 桂训生,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好家长,2015(29)

哪吒闹海教案范文4

(一)从画面构图上分析

中国年画构图形式多以和谐、饱满、完整、均衡、对称为主,讲求装饰效果,具有强烈的概括性,点、线、面的合理安排,这些都同动画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画面调度等基本构图原理相一致。

(二)从人物角色造型上分析

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角色造型设计主要是运用简约而流畅的线条,装饰风格突出,是成功借鉴年画造型的典型实例。哪吒的外形描绘大部分取自年画大头娃娃的形态,头大身小、外轮廓线条圆润饱满、手脚粗壮,与年画之中“莲年有余”的娃娃造型类似。另一部动画片《大闹天宫》以“神奇”和“古雅”制胜,影片强烈的民族风格,高调而华美的画面,给观看者一种热烈、欢快、激动的情绪。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塑造出各类精神面貌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而动画中角色造型设计所采用的装饰风格,线条简约、饱满、流畅,这些特征都是吸取了年画艺术的精髓。

(三)从人物角彩搭配上分析

中国古代把玄(黑)、白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以玄、黄、赤、青、白为五方正色。这一点对我国古代的艺术影响深远,其中也包括对民间年画艺术的影响。而动画《哪吒闹海》中哪吒等角色主要也是运用了民间年画中充满了传统艺术韵味的常用色:红色、黄色、绿色、青色、白色和黑色,使观众感到一种亲切感,同时又比较新鲜。影片《大闹天宫》在中国年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中提炼出独特的颜色:钴蓝、群青、桃红、赭石、鲜紫及红、黄、蓝原色等这些难以驾驭之色,成为《大闹天宫》画面之常用色谱。

(四)从装饰性特征上分析

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在装饰性特征方面主要还是体现出传统绘画艺术中关于写意性的创造思维,又叫“意象”思维。它完全抛开了对所绘制景象中关于明暗,体积大小比例等的写实表现,它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以核心为“写意”的独特风格。以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为例:该动画在场景设计时,创作人员充分运用了传统装饰绘画的特色,将神话传说中场景的宏大气势与传统装饰性韵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到了动画场景的创作中,使得动画片的背景设计气势澎湃、壮丽辉煌,同时又精致细腻、美轮美奂,富有强烈的中国风痕迹。总之,中国到现阶段最具影响力、最能代表中国动画风格的两部作品《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中,画面构图的运用,场景的装饰性设计风格和色彩的搭配都非常明确地表现出传统民间年画的造型和用色特征。突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这些为我们今后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优秀成功案例,值得我们从业者反省和学习。

二、运用现代动画技术解决年画和动画结合中的难题

(一)如何突出年画在动画创作中的风格特征

由于外来动画艺术的侵蚀和国内动画行业风气的影响,导致当代中国动画中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动画形象越来越少。所以如何把民间年画艺术的文化元素转化成一种为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尤其重要。运用动画的表现形式,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地加入年画元素,找出年画和动画共赢的方法。第一,还是要从故事剧本的创作上入手,具有典型中国古代元素的题材有以下方向:神仙题材、小说戏文故事题材、吉庆祥瑞题材等。第二,我们要建立全民动画观念。让动画走进大众生活中,走进社会的各个阶层,进入各个行业的内部。所以我们要破除观众儿童化定位,让中国动画成为全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艺术。第三,生活动画:有生活创意观念构思动画,演绎生活动画,以画为本,以反映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从灵魂深处去创作作品,就像年画在老百姓生活中体现的作用和功能一样,是和广大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一种艺术。第四,打破传统美术思维影响,打破单纯的用“点、线、面”来处理动画造型,在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下,可以多尝试加入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觉动态的动画造型特征。形成更加真实、多变、全方位的、贴近广大观众的、具有顽强生命感的动画艺术。第五,提高我国动画原创人员的艺术素质和绘画功底。由于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历史短,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人才和美术人才。这两种人才虽然一个精通技术,一个精通设计,但却各自为政,难以把这两种要素整合在一个人身上。

(二)借助电脑软件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的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许多实拍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把电脑技术用于动画制作有两种方法,第一是运用电脑辅助上色和造型,第二则是完全运用电脑技术来制作动画,这样会大大的缩短动画制作周期,还能制作出许多过去根本制作不出来的镜头和画面。而技术和艺术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们是利用技术来完成和表现艺术的特征和韵味。比如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的水墨动画《夏》,这就是对中国水墨画的充分利用,展示出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但是,因为动画毕竟是动画,它需要艺术人才的绘画才能和个人想象力。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创作人员,制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加被大众接受和传承。

三、结语

哪吒闹海教案范文5

关键词:传统美术;动漫设计;视觉艺术

传统美术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作出的古老艺术形式,其大多以物质材料为媒介,需要占据一定平面空间、立体空间。通过在动漫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美术,可以充分挖掘传统美术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为动漫设计作品在现代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因此,根据传统美术元素构成,对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美术元素构成

传统美术元素主要包括年画元素、剪纸元素、皮影元素、水墨元素等几种类型[1]。其中年画元素主要指新年、或者其他节日时出现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较为浓烈的人物装饰感;而剪纸元素主要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用剪刀剪出的造型,具有抽象、夸张、风格鲜明的特点;皮影元素主要指人们利用灯光、剪影制作的光影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我国传统动画影视作品《葫芦娃》《金色海螺》等,就运用了大量皮影美术元素;水墨元素是我国传统美术代表,主要是利用毛笔蘸墨,依据写意原则,描绘的画卷。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美术元素还包括脸谱元素、戏曲元素等。

二、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一)生动呈现角色形象现代多数动漫作品形象表现大多是将事物外在形象进行单一的呈现,不注重通过事物外在形象表现事物精神内涵、生命气质。而我国传统美术可以通过挺拔、圆润的点、线、面,呈现出富有力度、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形象。突出主体本质特征,为动漫角色形象的良好呈现提供充足支持[2]。

(二)抓住观看者眼球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夸张、变形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如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这部动画中人物动作、表情造型主要借鉴了传统美术元素中戏曲元素,结合动画语言的适当变形,塑造出了可以抓住观看者眼球的动画角色。

三、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一)传统美术艺术语言提取及传达动漫设计中,动漫表现是动漫设计人员在最初设计阶段形成的创意思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周边充斥着不同的美术文化及图形图案,为了促使上述信息得到有效的应用,设计人员就需要从形、色两个方面,将周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提炼概括。并将最典型美术元素串联分类,融入动漫设计中,促使动漫设计作品呈现出突出的民俗性、民族感[3]。一方面,在动漫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重从“形”入手。借助传统美术造型手法,对动漫背景、人物进行概括变形,融入整体外观线条感,最大程度提升动画人物角色生动感。如在《哪吒闹海》中哪吒、龙王等人物就借鉴了戏曲的造型特点及基本动作。有效的提升了人物造型自然生动性,为整部影片文化历史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另一方面,动漫设计作品内的每一个角色都承载了设计人员对自身及多数个体的启发式汇总。即促使观看者在看到某一幅场景或者一个角色时,可以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人或者事物的思想意图。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视觉意图,动漫设计人员可以“色”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主观调整总结。在我国传统美术中,“色”不仅是简单的颜色呈现,而且蕴含了不同文化理念,如我国脸谱艺术中白色代表奸佞、黑色代表刚直、红色代表忠诚等。因此,在动漫设计中,动漫设计人员也可以借鉴传统脸谱元素用色传统,进行不同人物面部的表达。如动画影片《大圣归来》中就借鉴脸谱美术用色原理,进行了不同人物面部表达,有效的提高了色彩视觉观感。

(二)传统美术艺术表象整理与展现在动漫设计中,艺术表象也可称之为意象,其注重各种事物想象在心理活动时重现。动漫作品设计在借鉴传统美术元素时,需要从作品立意、角色造型、构图表现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美术艺术表象进行进一步整理,以展现动漫设计作品中浓郁的中华传统美学特色[4]。首先,在作品立意方面,在糅合传统美术设计阶段,根据我国传统美术核心理念,动漫设计人员应以“德”为核心,将传统美术中蕴含的抒情咏志的元素引入到动漫设计中。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主要目标,在动漫设计中充分响应我国全面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为动漫设计提供良好的立意支撑。同时考虑到我国动漫篇幅较为紧凑,为了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完整叙述一个故事,并促使观看者了解动漫故事精华,动漫设计人员可以选择我国历史长河中蕴含的道德类、励志类故事,进行动漫剧本情节设计,如卧冰求鲤、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在立意明确的基础上,动画设计人员也可以针对观看者不同心理体验,将动画、人、植物等传统美术中常见形象有效结合,充分反映动漫设计作品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如1998年好莱坞出品的《花木兰》电脑动画电影,就引用中国水墨元素及中国传统民间乐府诗《木兰辞》,完整叙述了我国著名北朝女将花木兰替父从军抗击匈奴的战争励志故事。借鉴上述动漫作品设计改编经验,动漫设计人员应利用自身对本民族传统美学审美及历史道德典故了解,从传统美术中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立意,以便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动漫设计是一种基于视觉呈现的作品规划。动漫设计画面表现是动漫作品呈现根本,而我国传统美术在绘画层面具有显著的引人回味、意境深远的视觉优势。基于此,在动漫角色形象造型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美术中对事物形象表现处理方式,将事物真实形态作为角色呈现基础。结合夸张、变形等艺术性处理手法的应用,可以呈现出潇洒不羁、富有智慧等不同角色独特的生命特征。如我国著名动漫设计作品《哪吒闹海》就借鉴了梁楷传统经典美术作品《泼墨仙人图》概括夸张的手法,对龙王头上的角及眼睛进行了夸张化处理,突出了龙王阴险恶毒、狰狞的视觉特点。同时通过水色在宣纸上自然渗透效果呈现,也表现了哪吒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最后,对于我国传统美术而言,其在章法布局上注重虚实关系处理及散点透视、焦点透视不同类型透视方法的运用,将这一方式运用到动漫设计中,可以达到强化情节、突出主体的作用。如在早年《埃及王子》动画电影中,就在多处场景设计中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其在展现波澜壮阔场景时,借鉴中国山水画构图三远法,进行了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视角呈现,有效增强了空间纵深感。结合藏露对比、动静对比、聚散对比手法的应用,有效的展现了动漫多维空间复杂变换效果。

(三)传统美术艺术影像延伸与结合动漫设计需要严格贯彻内外兼修的理念,不仅需要在外观创作中探索更加富有民族性的美术表现元素,而且需要结合传统美术艺术影像进行逐步延伸,赋予动漫作品深远的审美意趣及朴素的内心情感。而色彩是传统美术重要模块,也是动漫作品角色性格塑造主要辅助手段之一,基于此,一方面,动漫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传统美术艺术影像色彩应用原则,合理利用传统美术色彩,进行动漫角色塑造。如在以蒙古族传统美术为题材的动作作品中,就需要将大量富有蒙古族传统民间色彩情感融入动漫角色造型中。同时为强化“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角色性格塑造符号化指示作用,动画设计人员可以引入蒙古族传统美术“尚白”特点,在动漫作品设计过程中合理引入白色这一色彩元素。如在2006年动画写实作品《乌兰·其其格》中母亲这一角色服饰色彩塑造时就大量运用了白色。不仅彰显了母亲这一角色的母性、慈爱,而且表现了传统蒙古族美术特殊艺术风格,赋予动画角色内在生命力,为传统美术艺术影像延伸提供充足的支持。另一方面,将每一个设计人员了解的动漫角色及背景设计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艺术感的艺术形象,是动漫设计的主要目标,而动漫角色设计是成功动漫作品的必要元素。因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加强对动漫角色的重视。在初期传统美术元素搜集及角色探索的基础上,以可以激发我国本民族历史记忆艺术影像为核心,利用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字符样式,对总体艺术特色进行适当简化。同时围绕动漫角色独特个性,利用建模工具,合理调整质地、体积,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动漫设计建模与现实生活中社会形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也是原型形象设计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可以从图像重建、初始外部轮廓真实形象构建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剧情需要,简要概括新职位形象,或者将其构造为抽象形象,以便充分激发观看者想象力,呈现出完整的动漫艺术影像。如在动画《哪吒闹海》中主人公是一个赤裸的、拥有着雪白皮肤、黑亮眼睛、刚性剑眉的英雄形象;而在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虽然赋予了哪吒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但是他突出的黑色眼眶及眉毛、嘴角向上斜的凶笑,显示出哪吒亦正亦邪的气质。

(四)传统美术艺术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动漫设计过程中,简单的延伸传统美术元素并不能满足观看者需要。因此,动漫设计人员应在继承传统美术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再创造[5]。以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文化价值为入手点,以中国制造为核心,挖掘中华传统美术智慧渗透、中国特色趣味性,为动漫艺术设计增添生机与活力。中国造型手法、风格及传统美术传播载体变化均呈现了不同发展时期我国传统劳动民族智慧及才干。基于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应以中华传统美术元素为指导,以准确表达我国传统艺术风格为目标,以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元素发掘为手段,进一步增强动漫设计文化底蕴。如我国传统美术体系始终将感性、理性高度和谐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在我国著名《三个和尚》动画短片中就运用了夸张的美术处理手法,在表现三个和尚挑水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对于理性、感性高度和谐观的深刻认知。同时我国古代民族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理念,上述价值理念决定了动漫作品中始终为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如《金刚葫芦娃》《金猴降妖》《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四、总结

哪吒闹海教案范文6

【关键词】动画创作;暴力;伦理

一、暴力元素的成因

(一)根源于人性与本能

人类在拥有怜悯、共情等本性的同时,不可否定的还保有食欲、求生欲等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本性。当这些本性转化为爱与恨之后,就会成为引发一切伦理行为之根源的普遍情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行为目的,产生诸如“至乐活身”③或是杀人越货等行为。事实上,不论是出于江湖恩怨的谋财害命,还是源于仁爱情感的自杀成仁,其破坏、攻击、复仇、自杀等种种暴力行为,始终是人类释放本性的方式之一。例如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短片《不射之射》中,主人公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的神射手,不惜在风雪交加之夜射杀教习他箭术的恩师飞卫。纪昌的这种暴力行为从本质上,便源于仇怨情感引发的嫉妒之心;又如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面对龙王的报复,哪吒舍生取义,通过自刎方式保全了民众安危。而哪吒自刎的极端行为,就是仁爱情感的典型表现。

(二)根源于社会与文化

时至今日,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制约了如斗兽厮杀、暴虐酷刑等伦理失范的残暴行为,但却无法消解人类本性中对于暴力的渴求。在后工业时代语境下,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在被物化,依旧充斥着对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盲目崇拜,大众传媒中随处可见因拜金、物欲、吸毒、自杀等行为带来的视觉暴力,同样,也充满了人肉搜索、网络性侵等倾向。在这样的语境下,人类的精神或许更加荒漠化,灵魂抑或失去了诗意的栖居,人类对于暴力本能的释放愈加渴望。弗洛伊德先生在其著作《超越快乐原则》中指出,人类具有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当死的本能无法外化为残杀、破坏、攻击等行为时,便会向内转化,产生自残、自杀、吸毒等行为。例如在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动画学院奖的短片作品《脸》中,由于女主角的精神被视觉文化蚕食,自身的道德判断被消费文化构建的虚假标杆影响,使她疯狂地迷恋着整容所带来的视觉快感与社会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女主角的自爱之心被自卑之心取代,最终走上了自杀这条伦理失范的道路。

(三)根源于动画艺术的本体特性

影视作品因其所具有的视听艺术属性而容易成为暴力元素的载体。其中,动画作品因其区别于其他影视门类的绘画性与高假定性,在创作过程中不受演员表演、场景再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创作出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视听效果,相较于真人实拍的作品,动画作品对于暴力元素的构建更为容易。例如在动画作品《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与妖王混沌的打斗极具观赏性,特别是在作品的后半段,为了拯救被混沌关押的孩童,孙悟空在烈焰中浴火重生,再次金甲加身、红袍飞扬,在悬崖断壁间与混沌进行最后的厮杀,这个段落将该片推上了视觉与情绪的最高潮。这种大幅度的角色表演与无所限制的分镜设计效果,是真人实拍的影片无法达到的。在动画作品中,暴力元素的表达不仅出现在战争、复仇、冒险等题材中,而且与爱情、校园、青春等题材相融合,几乎成为动画作品不可缺少的视听卖点。例如以表现少年儿童学习象棋、励志成长为主题的动画作品《象棋王》在呈现角色间的“斗棋”过程中,动画人物进入到一种意念的空间里,将象棋棋盘转变为真实的战场,棋子转化为身着铠甲的战士,角色之间相互切磋棋艺的过程,也就成为战场上士兵对决的过程。这样的设计,调节了作品缓慢的叙事节奏,有助于受众在象棋规则与战争之间实现通感,在增强作品的欣赏性的同时助推了该片的叙事。

二、文化内涵对于暴力元素的解构路径

(一)率义之为勇:对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构

动画作为当今主流艺术形式之一,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传递真善美的社会责任,但动画的艺术属性并不意味着排斥一切暴力元素,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动画基于大众媒介进行传播,是“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和推进器”。④动画创作的文本,应源于现实、反射社会;动画创作的意义,既可以讴歌真善美,又可以批判人性中与社会中邪恶和丑陋的一面,引导受众健全完好的伦理道德观,弘扬健康的审美观,净化社会道德风尚。在动画作品中,相对于暴力本身,暴力产生的原因才是作品叙述的重点。“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⑤儒家思想里为“勇”指出了明确的理由—假如勇敢背离了正义和智慧,便是鲁莽或不义之勇。《左传》有云:“率义之为勇”。故而在动画作品中呈现暴力元素的目的,应是为了彰显正义、勇敢、善良、忠诚等这些美好的德行,对杀人越货、谋财害命等道德沦丧的行为进行批判。例如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的动画作品《哪吒闹海》,为了使作品更富有积极意义,编剧王树忱先生删除了原著中重点刻画的政治斗争与宗教纠纷,紧紧抓住原著中最富于人性光辉的部分,即哪吒为了营救龙宫夜叉抓捕的人类孩童而“闹海”,为了拯救人民免遭龙王责难而“自刎”,为了匡扶正义而“重生”,这样的艺术再创造,赞美了“闹海”“自刎”等暴力行为背后勇敢与正义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批判了龙王的恃强凌弱、仗势欺人。

(二)物我两忘:在作品主旨中消解暴力

在人性的欲望中,最为根本的莫过于对生的渴望。庄子有云“至乐活身”。道家的“贵生”思想是善待自身最为重要的道德准则。但是,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动画作品,不乏以传递颓废、消极、厌世的价值观为创作主旨的作品,在受众内心和社会层面动摇道德力量,使暴力惯例化和惯性化。相较而言,不少优秀的中国动画作品,都是从主题层面否定暴力、“以暴力的方式反对暴力”的,⑥赞美生命的顽强。这些作品秉承道家的“贵生”思想,传递“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的理论。其中,动画短片《不射之射》就是典型案例。该片改编自中国典籍《列子》,主角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射手,不惜做出射杀自己的箭术恩师飞卫这种违背道德伦理的暴力行为。当他看到仙士甘蝇可以不用弓箭,即可将大雁从天空射下时才幡然醒悟:真正的强大不是箭术,而是无箭,妙在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随后,纪昌用五年的时间悟通“至为为无为,至善为无善,至射为无射”的哲学思想,至此,邯郸城射手皆羞于用箭。纪昌从学箭、用箭再到忘箭的过程,是通过箭而否定箭、借助射而否定射的辩证过程,是在宇宙万物之间感受人之渺小、忌恨心之愚蠢的物我两忘的过程。这种将个人有限的生命置于世间万物轮回之中的妙悟,正是中国深层伦理中对于生命有无思考的最高境界。

(三)天人合一:从角色属性设计中反对暴力

死亡是暴力的终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空灵之境,不仅是对生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于死的消解,将人从肉身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最终复归自然,在宇宙万物中得到灵魂的永生。动画因其绘画性与高假定性,导致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世间万物在动画中皆可成为主体角色,动画的创造力与审美价值在这里得到彰显。在许多优秀的中国动画作品中,创作者并未将角色“物”的属性与“人”的属性简单对立,而是将两者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使动画角色在富有人性的同时也保持了其自然属性,做到了物我两忘的和谐共生,进而对死亡的残酷进行解构。例如在动画作品《雪孩子》中,主角“雪孩子”的自然属性是由水凝结而成的雪花,它在被创造的过程中却获得了生命与人性。雪孩子不仅可以与人共情,还可以游历山川之间与万物共情,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壮美,懂得了生的可贵。基于此,在作品结尾处,雪孩子甘愿舍弃自己的躯体去拯救被火围困的小兔才显得尤为动人,雪孩子在烈火中从“人”回归到了“水”,她的死亡只是肉身消散,而她的情感则化为水永存于天地之间,重返宇宙万物的轮回之中。在这部作品中,死亡不仅没有丝毫的血腥暴力之感,相反,则显现出壮美的圣洁高尚,这也是对道家“上善若水”⑦这一人类最高道德境界的体现。又如在动画作品《蝴蝶泉》中,一对善良勇敢的白族恋人,在狠毒的虞王逼迫下,双双投入蝴蝶泉中自尽。该片结尾,泉水上方出现两只洁白的蝴蝶翩然飞翔在天际中。这对恋人从人转化为蝶,其躯体在蝴蝶泉中死亡,但他们的爱情和灵魂却在泉水中获得新生,以水的包容性,洗涤人间的邪恶与污秽,最后以蝴蝶的形态在天际间翩然自乐。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两人的死亡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与东方式的怅惘,而二人的死,也是对虞王的邪恶进行的反衬与抨击。

三、中国动画中对解构暴力元素的视觉表达

(一)写意化角色的表现设计

并非所有人与自我,或者人与他人的对抗性行为都是暴力,比如体育竞技、中国武术或西班牙斗牛等,这些行为是人的暴力本能在社会制约的前提下所产生的有序观赏行为;而暴力往往是以厮杀、战争、自残、自杀等超出一般运动极限的行为为外在表征、以毁灭自我或他人为目的而存在的。在许多动画作品中,角色对打斗、厮杀、自杀等行为的表现,往往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解构动画角色表现中的暴力行为至关重要。相对于西方动画作品写实性的角色表现设计,中国动画则更加注重表现的写意性,其中,武打动作设计的舞蹈化就是典型代表。例如在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天兵天将的武打动作,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武功表演,兼具舞蹈之美与武术之美。其中,相对于武术,对角色的舞蹈表现成分更为注重,在充满美感与韵律的打斗厮杀之中,解构了血肉模糊的暴力行为,放大了动画角色的情感。另外,武打动作的趣味化,也是中国动画作品中角色表现的另一大亮点。例如在动画作品《哪吒闹海》中,哪吒为了拯救人类孩童,与夜叉发生厮斗。哪吒动作的优美流畅,和夜叉的丑陋、滑稽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正邪交锋之间充满了观赏的趣味性。

(二)装饰化的角色造型设计

不同于西方注重写实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从《骄傲的将军》开始,中国动画创作始终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探索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在人物造型方面,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大胆借鉴如剪纸、年画、皮影等民间美术风格,吸收其在造型上的装饰性特点。这种装饰性区别于贡布里希所概括的无用的装饰性,而是在“叙事的要求下有所改变”,⑧对角色的形体比例、面部五官进行调整,更利于角色的运动和故事的表达。这种装饰化的角色造型设计,对于动画作品中暴力元素的呈现,起到了极强的解构作用。例如在剪纸动画作品《葫芦兄弟》中,有一段蛇精用利剑刺瞎“千里眼”橙娃的剧情。这里本该是极端血腥的画面,但却被角色造型感极强的装饰性画面大幅度削弱。剪纸艺术的造型特征,正是对于现实对象的夸张变形。在动画作品中,蛇精的数把利剑穿过一只只夸张的、概括性的眼睛,没有留下一丝血迹,在充满装饰性美感的同时,还清晰地表述了剧情。又如剪纸动画作品《火童》摆脱了西方动画作品中线条只为轮廓造型服务的创作规律,将线条提升到叙事高度,在善良、勇敢的天女与邪恶的魔怪争斗的过程中,天女化身为优美的白色线条,与漆黑的妖魔进行对抗。创作者没有给丑陋而巨大的妖魔设计过于激烈的动作,其打斗的对抗性完全凭借天女线条的快速变化而完成。在这里,创作者利用剪纸艺术中线条的装饰感与意指性,对视觉暴力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