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课教学论文范例6篇

绪论课教学论文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绪论 教学 制图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1-01

绪论课以其概括、简介性的方式置于开篇之初,其篇幅之短小,往往成为我们忽略其重要性的原因之一,《机械制图》绪论课也不例外。《机械制图》是工科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门工科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第一门与所学专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就必然赋予它的绪论课专业入门向导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学科背景了解甚少,大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来上课。作为老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把学生引入―个崭新的知识海洋。因此,在绪论课上不仅要介绍课程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认知该课程。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精选教学内容

绪论课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去准备,使头脑拥有丰富的资料。如阅读画法几何奠基人蒙日的著作,了解画法几何学诞生的背景;博览我国图形发展的灿烂历史,以及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学方面的飞速发展等。只有自己了解了才能给学生讲的透。但同时绪论课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还要精选教学内容。通常绪论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的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图纸的地位和作用。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是相当重要的技术文献。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及国际间的交流将会愈来愈多,而图纸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设备的加工运输安装以及维修都离不开图纸。要让学生明白,将来他们走出校门,不仅要会操作使用专业设备,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关于要“学什么”的问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分别给出一幅图画和一幅简单的零件图,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之后,告诉学生什么是图,什么是图样,最后指出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

“怎么学”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机械制图”这门课对初学者要建立空间想象比较困难,所以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反复思考,多想象、多练习,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另外,要给学生树立强烈的标准化概念,把国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引入绪论中讲述,强调国家标准作为《机械制图》的技术法规,几乎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

2.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绪论课教学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凸显制图绪论课的趣味性,比如播放介绍图学历史与发展的图片、动画、视频。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制图行业中的应用,向大家展示三维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课堂实践教学证明,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和由于制图、识图造成的废品及事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图样是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这样学生会对整门课程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配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抵触情绪大,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则始于绪论课。在绪论课上,我们要根据本课程特点,善于给学生卸压,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机械制图》课相对独立,以前的基础对于学习这门课影响较小。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处在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加以努力,每个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同时,学生对老师也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上得如何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课的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可以随便带过的事情,而应想方设法,花大力气把它上好。

参考文献: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核反应堆 热工水力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13-02

核反应堆热工本科专业是核工程与核技术的核心专业课之一。核反应堆热工是一门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它着重讲述了反应堆热工的基础理论和一些分析、计算方法,是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核反应堆热工课程实际上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因为它要求的课程基础较多,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抽象,能实践的内容较少。因此,各大开设核专业的高校对这么课程的教学都十分重视,如何能较好的开展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难题。该文结合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模式的改善开展了一些教学的创新探索,收获了一定的效果。

1 核反应堆热工课程概况

核反应堆热工课程是核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的性质和任务是分析燃料元件内的温度分布、冷却剂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以及预测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反应堆的热力参数,以及在各种瞬态和事故工况,压力、温度、流量等热力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前修课程包括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流体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数值分析等。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堆的热源及其分布、堆的传热过程、堆内流体的流动过程及水力分析、堆芯稳态热工分析及堆芯瞬态热工分析,此外还要求学生对传热学方面的知识非常了解。该课程40个学时,占2.5个学分,一般上课人数为40~50人。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反应堆领域热工水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先修课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反应堆物理中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结论,以压水堆堆芯为主要分析对象,达到既了解反应堆稳态工况下的工作情况以及在瞬态工况下的变化特点,又能训练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技能和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核反应堆安全分析和设计运行等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有益的工程借鉴。

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基础多。热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核反应堆无力分析的知识非常了解,还需要掌握核反应堆工程的专业知识,在具体的知识点学习中,还需要了解传热学的知识。在进行具体的热工设计中,还需要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进行计算时,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数值分析等基础理论的知识也不少。因此,要求如此多的课程基础,少了任何一门都会使学生觉得此课程非常的有难度。

(2)课程内容抽象。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公式,在一一进行推导的时候十分的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课程的内容一环套一环,如果刚开始的课程学生没有认真的学习,出现脱节现象,到后面的章节,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将非常大。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3)实践的环节少。因为课程内容涉及到热工水力和反应堆,但无论是流体力学还是反应堆,学校都不具备进行实验的条件,这也就给本来枯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带来了更打的困难。

针对以上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探索,以期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教学创新探索

针对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教学创新探索。

2.1 抓好绪论课的教学

绪论课是教学的起点,有非常确定的目标,具有非常强的导向性。教师只有对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控制到达了一定程度,才能在绪论课上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起到引领、提示和导向等作用,可以启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绪论课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建立一个初步感观,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认识课程的前沿动态,进一步解决“为何学、学什么”和“如何学”三个问题,从而充分调动他们日后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尽管每门课程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但绪论课的主要的模式大致相同。绪论课的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整体上介绍本课程、绪论课的内容求全不求精以及绪论课授课形式以老师讲授为主。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绪论课的重要性,可以说上好了绪论课,这个学期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由于绪论课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特殊性,采取以上教学形式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快速地明白本课程的主旨和篇章结构,熟悉教材的知识系统,发挥主动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初步了解本课程的一般理论和研究方法[1-2]。但对于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抽象和枯燥的课程,采取这种方式来组织绪论课的教学,未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核反应堆热工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到传热学、热工水力、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等相关内容,各种物理原理、化学方法完全靠语言上的讲解十分的枯燥,完全采用老师讲授的方式,学生听起来费劲,效果也很差。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核反应堆热工绪论课的组织形式。通过认真的调研,本课程从重新编排绪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调整绪论课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对绪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创新探索。

由于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内容十分的庞杂,要想在短短的2个学时内,将这些内容面面俱到的一一介绍,有一定的难度,也没有必要。因此在本课程的编排上,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以点带面。由于学生在前面的课程里已经上过一些专业课,对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有一定的删减,既能对知识进行回顾,又要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这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要求。对于后面具体的课程专业知识介绍,则挑重点介绍,而不是一一涉及。这样重新编排绪论课的教学内容既继承了传统绪论课授课方式的优点,又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学生们听起来既不会为庞杂而系统的知识感到厌倦,同时有兴趣的知识点的深入探讨又会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虽然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绪论课冗长的难题。因此,本课程也借鉴了研究型教学的模式。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环节与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并有机融合课程大纲与内容、研究选题与实践、学生个性兴趣与专业发展的多维统一从而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方式与课改实践[3-4]。

2.2 使用好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融为一体,将其于教学中,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画图等大量的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而且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厚非[5]。在核反应对热工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视频资料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在反应堆热工课程中,许多热工水力的原理及实验是暂时没有条件在现场或是实验室展示的,因此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核电站核岛内一回路管道、二回路管道内流体流动以及温度分布等特点,通过讲述的方式难以理解,而如果引入视频的方式来展现就会变得特别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中视频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学生只看视频的话,虽然印象深刻,但对于原理性的内容的理解反而不容易。

2.3 做好课程设计

核反应堆热工课程内容非常多,需要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以及是否有能力对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解决核反应堆热工中的问题。课程设计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某压水堆燃料组件热工水力稳态特性进行分析计算,通过独立编程计算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课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核反应堆程序开发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基于课程设计指导书内容,利用单通道模型思想对压水堆燃料组件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稳态分析计算,要求独立编程计算,给出计算结果图,并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例如基于课程设计指导书内容,利用单通道模型思想对压水堆燃料组件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稳态分析计算,要求独立编程计算,给出计算结果图,并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这些都是可以进行的课程设计内容。

3 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展开了对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做好绪论课的教学工作。根据学生们反馈,明显能感觉到学生们对绪论课上教学内容的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好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工作。很多同学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尤其是播放核电站管道系统内流体流动的视频时,很多同学都非常仔细的观看。视频观看完毕后,有些同学立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了解核电站内流体流动的具体情况。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对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内容产生了具体的兴趣。可见,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相关视频的播放,也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巨大的作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们展现的主观能动性给任课老师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学习热情高,而且在课设过程中往往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新性工作,使得这些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 结语

核反应堆热工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该文结合了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教学实践,讨论了在核反应堆热工课程中可以采取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抓好绪论课的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以及课程设计等手段,提高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手段都能在核反应堆热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仝卫卫,王彩虹.《高等数学》绪论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1):97-98.

[2] 杨燕霞.教师课堂的“首场秀”――浅谈关于“质量检验”绪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艺术,2015(5):32.

[3] 张琳,王佳.高校学科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3-114.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绪论课;教学;重要性分析

绪论是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第一课,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堂化学课。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化学绪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当前初中化学绪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化学教师过分强调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将讲课的重点放在一些概念的解释上。

2.化学教师对绪论课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为讲这堂课是浪费时间,让学生自己课后看看。

二、对学生上化学绪论课的心理分析

1.作为初中生,从心理上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的基本条件。

2.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到一些化学制品和化学现象,心存很多疑惑和不解,对化学课和化学知识的学习有强烈的期待。

3.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既有新鲜感又心存激动。

三、上好初中化学绪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论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内容上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都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求事物本质的兴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知识,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随处可见。学生会对发光、出现烟雾等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对现象产生的本质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对化学系统认知的兴趣:每个学生的素质不同,有的学生系统逻辑性比较强,并不满足于单独一个化学现象的理解,而是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联系起来,寻求其内在联系和存在的一般规律。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服务于绪论课教学

1.教师要注意实验情景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运用现代科技,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化学知识。

3.初中化学的学习还是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绪论课的作用,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课程 教学 绪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65-02

“万事开头难”。许多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上一门课程的绪论课并不轻松,有时甚至比后续课程内容的教学还显得困难。的确,第一次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等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而“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绪论课的讲授至关重要,一场精彩的绪论课会引起师生的共鸣,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笔者一直从事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探讨和教学实践,对如何上好绪论课,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供大家商榷。

1.绪论课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1.1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在课程的绪论部分,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是什么?所处的地位如何?课程的任务是什么?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和大致的了解,这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并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技术基础课,对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学习其它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敲门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1.2课程的内容,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具体的课程内容之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师应在绪论课上介绍课程组成的基本框架结构,也可借帮助学生阅读目录的机会,切实地说明贯穿课程始终的主线,预报将来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说明与以前所学课程的关系以及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分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个大的部分,其选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

1.3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

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应不一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教师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指导,传授给他们往届学生的好的学习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同时,给学生指定一定数目的教学参考书,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拓宽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眼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性强,学习过程别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有条件时,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会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吸收。目前,EDA工具运用广泛,这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电路仿真工具的使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2.绪论课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2.1直观演示,形象导入

在绪论课上可通过利用教具、模型、挂图、幻灯、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甚至就是实物本身,将抽象的概念、不常见的事物或是虽常见但原先并不识别的物体直接展现给学生,通过直观手段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即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事物、现象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预测、想象,进而产生好奇心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组成常用电子电路的基本器件品种繁多,绪论课上带着部分实物,如:普通的二极管、发光二极管、三极管、典型的集成芯片等,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的热烈而不冷清,大大增强学习的氛围。还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实用电路,如:扩音机电路等。

2.2列举实例,激发兴趣

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把它与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便能引起浓厚的兴趣,对将学的知识产生向往。电子技术应用的实际例子就有很多,教师从这些实际例子出发讲解绪论,引出将要学到的知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能致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绪论课上,从在大礼堂中讲话,需要用到麦克风的现象,引出“放大电路”;从三相电机带动车床,经过一级放大不够,引出“多级放大电路”及“功率放大电路”;从有、无麦克风所听到的人们说话声音的不同,引出“失真”;从要想听取97.4MHz的北京音乐台的节目,引出“正弦波振荡电路”等等。

2.3展示成果,树立信心

学生对自己的师姐、师兄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教师对其弟子所获得成绩的关注,在学生面前展示往届学生的学习成果,可给他们以信心,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急欲一学的欲望,激发起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起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一旦“点火”成功,后面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变得非常主动了。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绪论上,教师可展示往届学生搭接的一些实用电路,取得的优秀成绩,这样会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学习斗志。

3.绪论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端正态度,认识绪论课的重要性

绪论课的好坏,就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如果课下精心准备了,将绪论课设计和安排得有声有色,做到“先声夺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下去的心理,就能牵引整个课程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一堂平淡无味的绪论课,干巴巴的教条式说教,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愿望不高,热情不够,信心不足。因此,对于绪论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地做好准备。

3.2注意仪表举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全体学生注目的焦点。而绪论课又是课程的第一堂课。当教师踏入教室的那一刻,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它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这个教师是一丝不苟,积极向上还是马马虎虎,不求进取的。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是严谨治学的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举止投足间,流露出的应是学者的风度,给人留下一种知识渊博而不卖弄,语言风趣而不庸俗的良好印象,为自己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3.3精心准备,合理掌握绪论课的时间

绪论课内容的多少依课程而论,我们虽强调用简练的语言,干净利索地把问题阐述清楚,但不能一开始就罗列甲、乙、丙、丁后草草收场,学生还没弄清楚所学课程的性质、地位,还不知基本要求,糊里糊涂地,绪论就介绍完了,匆忙进入正课的学习,这会造成学生思想一团雾水,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知晓,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这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没有丝毫的益处。当然,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拖泥带水,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地乱侃一通。控制好绪论课内容的时间,做到“言虽尽,意未穷”,留下让人回味的余地最好。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场精彩的“开场白”,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欲望,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杨醒民、傅元坤. 现代实用教学艺术. 出版社, 2001

[3]崔含鼎、梁仕云主编. 现代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5

具身哲学是当代在西方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思潮, 是梅洛庞蒂等哲学家对笛卡儿身心二元论进行批判的产物。梅洛庞蒂认为, 身体主体间是共存的, 身体主体与世界也是共存的[1]。他主张:第一, 从身体内部实现自我身心关系合一;第二, 从身体外部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合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当代哲学家、语言学家雷柯夫、约翰逊等提出了具身认知哲学理论, 由此在西方掀起了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热潮。这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基于身体的体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身体体验作用于心理感觉, 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和非表征性。

(一) 认知的具身性

传统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心智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 身体与认知活动是对立的。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客观理论知识的传递, 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具身认知理论则认为, 认知依赖于身体与身处环境的对话、互动, 在身体感官、身体体验以及身体经历等多层面交互中生成。认知活动不可能是离身的、外在的, 它自始至终都是具身性的。

(二) 认知的情境性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 认知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认知如果离开了情境, 就变得空洞、表征化, 心智存在于大脑中, 大脑镶嵌在身体中, 身体根植于环境中, 认知通过身体活动跨越了大脑和身体, 与环境联合成一体, 认知根植于身体, 源于情境。

(三) 认知的非表征性

认知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进化过程, 随着身体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并非是符号化的、表征的加工和操作过程。[2]身体主体作为本我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交流的媒介, 对于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身理论认为, 知识的产生应该是由身体主体参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互动, 通过身体的感官、运动系统而主动生成。

二、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十世纪初,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因此, 审美一直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概念, 受这种理念的影响, 我国音乐课程标准更是将审美放在音乐教育的核心位置。这些教育理念始终没有摆脱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因此, 课堂音乐教学过滤掉了音乐中的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 只是注重教授学生乐曲程式化的知识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生活经验的教学新理念根本无从谈起。

具身认知理论从身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待认知的起源,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将对学校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帮助师生构建身心合一的身体主体观, 强调音乐教学过程中身体主体性的回归。从身体与情境之间的交流、互动来看待认知, 关注个体主观感受、情绪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

(二) 实践价值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身体自由,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 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 与身体被规训在狭小的课桌间、被动地接受单调的理论知识相比, 学生们更加向往身心的自由律动与释放。

其次, 教师要注重知识学习的系统生成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知识生成性, 并善于把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生成的有利资源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享资源。课程中最具价值的绝不仅仅是课本上固定的文本知识, 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所获得的身体体验往往是最具独特意义和价值的。

三、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一) 音乐课堂应重视感官经验的培养

以笔者观看的一节音乐课堂《京剧大师梅兰芳霸王别姬 (选段) 》为例。

学生们统一端坐在椅子上, 教师分别采用了示范演唱、一句句教唱、男女生分角色唱等一系列方法。学生们一直保持着端正的坐姿, 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然而临近下课, 教师让一位学生单独唱两句所学内容, 那位同学犹豫半天红着脸唱了一句, 很明显不在调上。

以上案例只是众多课堂教学现象的一个缩影, 受传统认知理论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认知学习只需大脑参与即可, 身体则对认知活动没有帮助, 甚至身体活动还会对认知活动产生干扰。于是学生们在上课时, 被要求端坐在课桌之间狭小的空间里, 所有未经允许的课堂活动都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看似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但学生真正能够习得的很少。

从具身认知观点来看, 人的心智、理解能力都是具身的, 所有的心智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 而身体经验的获得主要是指身体感官系统的经验获得。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先验的理论除非可以被证明, 否则就不足以被理解和采纳。[3]基于感官经验的教学设计, 要把学生从狭小的课桌间解放出来, 引导学生们动起来, 为感官经验的获得提供更广泛的渠道。例如上述课例中, 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学习一些戏曲中常用的基本动作, 带领学生们感受一下戏曲表演的道具等, 学生能够基于直观的感官经验, 通过身心的参与而进行的课堂教学。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 这种通过身体参与获得知识的方式, 更符合学生们的心理与认知发展特点。

我们通常会认为身体活动与学习无关, 这种想法是比较片面的。智力活动分布于人体的各种感官中, 感官和思想相互协调, 大脑活动和身体的创造性活动之间也互相影响[4]。大脑与认知活动密切相关, 具身性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感官经验同样也会促进学生大脑与心智的发展。

(二) 情境化的音乐教学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个体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 这一情境脉络是互动性的。[5]知识是在具体的、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发展并进步的, 知与行、心智与情境是紧密相连的。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表明, 基于具体情境获得的信息使我们在面临类似情境或面对处在类似情境中的其他身体主体时, 会获得相同的情绪体验。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开展教育, 更要从主体认知和体验的角度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身体是进行审美体验的主体, 身体与外部具体情境的互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仅仅只是注重客观审美知识的传授, 较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和身心融合的感知体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身心经验和体验以及情感状态是个性的、独特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身心的主动参与来获得审美体验。

所谓课堂中的情境设置, 最核心的就是要将课堂教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使抽象的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 围绕学生日常生活设置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

(三) 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学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可见, 师生、生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交流对于课堂教学成效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加工交流的过程, 更是身体主体间的情感对话过程。相信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安慰的轻拍等身体动作, 都会对学生接下来的课堂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于音乐课堂来讲, 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 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音乐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 通过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优化教学, 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6]

可以从情感诱导、情感熏陶、情绪调控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情感诱导, 是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例如, 笔者听过的一堂音乐课上, 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应该教唱歌曲并理解相关音乐背景知识, 但学生却未必想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端正坐了没多久的身体开始扭动, 交头接耳地交流起来这种现象在教学中相当普遍, 教学活动与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相矛盾, 那应该怎么办呢?以上述课例来说, 教师可以遵循学生身体主体好动的特点, 带领学生随着音乐律动, 在律动中穿插着知识的讲解, 或者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如图片、课堂相关教具等引发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关于情感熏陶, 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对学生进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高级情感的培养。但是教材中依靠文字传递的情感非常有限, 那么课堂中的情感熏陶就要通过师生、生生身体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完成。根据镜像神经元原理, 若身体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 当再次置身于相关情境中时, 大脑中相关神经就会被激活, 身体主体就会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移情能力。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设置、音乐故事角色扮演、身体律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情感体验。

关于情绪调控, 首先, 教师要注意课堂上自我情绪的调控和管理。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的个人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发展以及整节课堂的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EQ (即情绪管理与表达能力) , 不能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转嫁给学生, 这样势必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进而影响教学的展开。

其次, 就是课堂上学生情绪的管理了。一般来说, 愉快的情绪状态总能为智慧活动提供最好的情绪背景, 这是一种强度适中、有时近乎平和的正情绪状态, 它能形成促进学生各方面学习、发展的最佳情绪氛围。[7]这里所提到的课堂最佳情绪氛围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对整个课堂奠定一个主导情绪, 课堂教学活动就围绕着这个主情绪展开。就好像乐曲中都会有一个主旋律, 我们可以顺着主旋律加入各种和弦、配乐等。另外, 要使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情绪也不太现实, 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只力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更要多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微妙变化, 以丰富的、身体性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 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和管理好自我情绪, 真正做到促进学生个性情感和思想的自主发展。

结语

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知识并不是客观的、独立存在的, 认知必须发生在具有各种经验的身体主体之上, 身心一体不可分, 没有身体则没有意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基于具身认知观的音乐课堂教学, 解放了师生的身体主体, 将过去的纯大脑思维、静听式学习转变为在具体情境中的亲身感知、体验, 在感知与体验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或不足、优势或潜力所在, 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与鼓励, 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57.

[2]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 2014 (06) .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97.

[4][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 王立中译.北京:文汇出版社, 2012:65.

[5]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04) .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6

1.由于学生高中以前学习的都是文化课程,进入大学后对专业课程相当陌生,绪论的教学恰好可以使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框架,并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绪论的学习,学生对该学科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及如何学好它。显然,绪论是引导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良好契机,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无机化学的大门,从而正确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2.绪论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化学学科的发展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发展的最终方向是要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显然,药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而中药学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通过绪论的学习,将增强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为学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带来积极的影响。3.绪论教学是建立师生感情的重要手段。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通过绪论的教学,学生感受到教师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语言、认真严谨的态度,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赞同和信任,从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佩,为学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1.介绍化学和无机化学学科。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得到自由的一种重要武器。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学现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无机化学是对所有元素和它们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解释的学科(除去碳氢化合物和其大多数衍生物外)。使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无机化学的应用前景。2.举例说明无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内容不仅是学习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明代的《本草纲目》就记载了266种矿物药。自20世纪70年现顺铂抗癌活性以及无机物参与的许多生理过程和生物效应后,对金属配合物的药物研究吸引了科学家的关注。β-榄香烯是我国自行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有效成分,然而,β-榄香烯属挥发油类,水溶性差,科研工作者通过在β-榄香烯分子中修饰上氮、氧原子,然后将其与人体内一些必须的微量金属元素作用生成配合物,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从而提高抗肿瘤活性。这些最后发挥药效的配合物正是无机化学研究的内容。显而易见,若要学好中药,并利用其为人类服务,必须学好无机化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引入前沿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纳米科技是21世纪科技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基于中药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徐辉碧教授等学者于1998年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中药纳米化后可缩短药物煎煮时间,提高药物的溶出率,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量,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制作纳米中药就涉及无机化学的内容,如固体分散。在绪论中,引入化学科研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增强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使无机化学的教学不断与时俱进,,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3,4]

三、注重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枯燥冗长的说教,很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且不易掌握要点,而生动形象的体验会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在无机化学绪论课的教学上,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学生可以获得深刻的直观印象。同时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进行,引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内在兴趣。2.深入分析教学对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化学基础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在高中仅仅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内容,甚至有的学生没有进过化学实验室。面对这种现状,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绪论课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