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例6篇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1

    一、学的角度:文体知识及有关表达知识的建构不系统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一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上。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考查散文阅读的有8套,考查小说阅读有9套。虽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

    拿小说阅读来说,小说阅读试题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要素”等知识,就不太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第(2)题考查的是情节中“细节”的作用:“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生假如不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就很难回答出“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形象塑造作用)、“揭示小说‘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及解读路径”(表现主题作用)和“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情节自身的作用)。第(3)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题目直接设问:“‘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一般说来,概括人物特征、分析典型性格,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从神态特点看性格,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等间接地看性格。考生如果缺乏这些“人物”知识,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就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直接设题或间接设题的就更多了。如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描写的意图。”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浙江卷《第九节车厢》的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江西卷《晚秋》的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回答这类问题,只有熟知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才可能根据具体的景物描写,有针对性地答题。否则就只能信口开河,不得要领。

    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有关表达知识直接设题的也很多。如浙江卷《第9车厢》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湖南卷《想飞》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考生如果没有较好地掌握人称使用知识,回答问题就很难答到点子上,也难免答得不够全面。

    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体及表达知识,分析就可能抓不住要点,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不知从何入手,探究就更难找到路径。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只能是贴标签、述名词,也同样会失分。

    二、考的角度:命题专家深度研读和考生浅层理解不匹配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都是通过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来实现的。命题专家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根据考点要求,设置相应的考题并提供参考答案,拟定参考答案也是挖空心思和集思广益。而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空间和极为短暂的时间里,阅读文本只能浅尝辄止,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与命题专家很难相提并论。所以,考生在回答命题专家命制的高考试题时,难免失分。

    例如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文中出现“针挑土”的地方,并加以分析、综合。第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开头,主要句子是“黑妮就是在针挑土”。这句中的“针挑土”,“揭示了黑妮的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参考答案)。再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最后,主要句子是,“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这里“针挑土”的内涵,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考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并概括出这两点来,实在不易。更不容易的还在于参考答案的另一点,是作为第二小点呈现的,即“‘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可以说,这个参考答案有点莫名其妙。一是文本叙述“湘援游”时,根本就没有出现“针挑土”这个词,与题干“反复出现”的表述不符;二是参考答案所挖掘的“内涵”,是小说中间部分情节的内涵,而不是“针挑土”的内涵。(怀疑在删改时删掉了某个带有“针挑土”的句子)考生如何能答出这一点呢?此题赋分6分。也就是说,考生回答得再好,也只能得4分,另两分几乎没有得到的可能。

    再如福建卷《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说,命题专家对这段文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结晶出非常完美的三点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笔者不知道评分细则是什么,但知道考生如果仅答出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绝不可能得到满分6分。如果要求考生必须回答出其中的两点或三点才能得满分的话,也应该给考生一个提示,把题干改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这样的话,考生的回答就可能不只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情感了,失分的几率就相对少些。

    考生对文学类文本探究类试题的回答,和命题专家的深度探究所得差距更大。如浙江卷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提供的示例是这样的: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两点“思考”当然没有问题。可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思考也许远不止这些。难道第9节车厢的乘客就没有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如果考生写出参考答案之外的思考,恐怕很难得分。

    三、改的角度:苛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不变通

    有人说:“高考语文成绩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课堂上学来的吗?不是。是从考场上考来的吗?也不是。高考语文成绩是阅卷老师改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试卷批改对语文分数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批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大都为主观表达题,考生想得到小题满分很不容易。因为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形成的答案,很难与参考答案高度吻合,或多或少都有些出入,这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认为答案概括不全面、层次不清晰、表述不准确等,从而被扣分。

    例如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本题4分。相关情节在文本的第④段:

    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同学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这样的参考答案无可挑剔。可考生在考场上,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组织和表达到这样的程度。此题的评分细则要求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没有作具体说明只笼统回答的酌情扣分。

    请看一位考生的答案:表现了孟弗之对这几位同学的赞赏,对他们拥有爱国之情的感动;也表现了他对同学们的关心之情;(以上没有具体点出“递”这个动作细节)手帕全湿,表明学生满怀爱国热情,之间的递、接显露友爱之意。(没有关于“还”这一细节说明)这样的答案在高考阅卷时得1分。

    再看另一位考生的答案:孟教授递去手帕,表达了对志愿者的关心,为他们愿为祖国战斗而感到欣慰;几位学生传递手帕,表现了他们共同努力,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着与国家共存亡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这位考生对“手帕细节”的理解是准确的,答案组织得也不错。可由于笼而统之,且仍缺少“还”的细节分析,这位考生在高考阅卷时只得了2分。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2

一、漫画命名

例1.良知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请根据图片内容,给它加一个能表现主旨的标题,要求必须含有“良知”二字,不超过6个字。

(2012年四川眉山市试题)

【解题指津】漫画题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能力于图画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生活,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这道漫画题,命题者根据人们普遍关注的良知问题提供了一幅漫画,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拟题能力。答题前先要观察漫画——斑马线上,两位学生走在前面,其中一位正牵着一位盲人过马路,斑马线外是自觉等待的车辆。然后根据要求标题中必须含有“良知”二字,就可以拟出“良知礼赞”等题目。

【参考答案】良知回归;良知礼赞;美好的良知;高尚的良知;良知伴我行……

二、介绍漫画内容

例2.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答:

(2012年四川泸州市试题)

【解题指津】这道漫画题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这道试题首先要整体阅读,看清楚漫画的标题、内容:标题为《学蝉之驴》,画面上有一头驴和一只蝉,蝉的上方画着音符,驴子上方有一行字“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看清楚了漫画的内容后,根据一定的顺序,把漫画客观地介绍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图上一前一后画着驴和蝉;蝉正在唱歌,驴注视着蝉,心想,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

三、揣摩漫画含义

例3.仔细观察漫画《啃老》,说说漫画的含义。

(2012年牡丹江市试题)

【解题指津】这道漫画题考查了考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这道试题,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标题、构图、画中的人物关系以及相关文字的观察,读懂漫画的表层意思;接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将漫画中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把握漫画的深层含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啃老》,画面上的子女将老人的积蓄挤了出来,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漫画讽刺的就是社会上的啃老现象。

【参考答案】示例: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维持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会现象。

四、发表读图感受

例4.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写出你的感受。

(2012年鸡西市中考题)

【解题指津】这道漫画题考查考生根据漫画的主题发表感受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认真观察画面内容——画面由两个部分组成,上一部分是年轻的老师在给幼苗浇水,下面一部分是长大后的树木对已经衰老的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根据漫画可知,树木代表的是学生,表达的是感恩的主题,我们谈感想时围绕这方面来谈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感恩,感谢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感谢老师教导我们成长,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

五、解读各类标志

例5.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2012年东营市中考题)

【解题指津】这道试题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在仔细观察标志的基础上,依次写出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峰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以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六、聚焦表格分析题

例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2012年株洲市中考题)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3

1. 我爱北京天安门铃声响起,《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在教室中响起来了,教室里安静下来了。

“这是一首什么歌,知道的请举手”

“《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个同学抢着回答。)

“你的声音响亮,回答的也很正确!你很棒!”

2. “这首歌歌颂了谁?”

“!”(震耳欲聋,没有感情)

“对,请同学们看这是谁?”(展示的照片)

“,!”(声音充满了崇敬!视觉上的东西要比听觉上的东西更具有感召力)

“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为什么对充满崇敬之情啊?”

“因为,他领着我们中国人打败了日本!”

“ 因为领着我们建立了新中国!” ……

(课前搜集资料对于课文的理解帮助很大。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

3. 吃水不忘挖井人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的故事啊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个关于的小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课题)

一看到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老师,喝水为什么是吃水啊?”

“谁挖的井? ”

“为什么不要忘记挖井的人呢? ”

(板书三个问题. )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答案就在故事里呀!想不想读一读?”

“想!”

“那听清楚老师的要求:(1)标上自然段的序号;(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3)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好,开始!”

(自由地朗读,然后齐读第一自然段,再分男女赛读)

“你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谁? 发生在哪里?”

(用填空地形式训练孩子的课文掌握,练上几遍以后,基本上能够背诵文章内容了!)

“沙洲坝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 沙洲坝吃水难(各种方式地读)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那人们在挑水的路途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很难!”“艰苦!”

(本想孩子们能展开想象,尽情表达!可不尽然!)

“人们找到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呢?见了会怎么想呢?”

“想,喝了这样的水村民会得病的!”

“那,急不急?”

“急!”(生齐答)

“他为什么急?”

“ 他心里想着沙洲坝的人民!”

“ 是啊!他一心想着人民!”

“那是怎么做的?”

“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齐读)

(这时,补充一些沙洲坝一直没有井的迷信说法,课本以外的故事远远比课内的东西更具有魅力。)

5. 甘甜的井水 “当甘甜的井水汩汩地冒出来的时候,村民们会说什么呢?”

“我们终于有水喝了!”

“除了喝以外还会做什么?”

“浇庄稼!”

“做饭!”……

“老师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课题要用吃水,不用喝水!你明白了吗? 请你来说一说!”

“我认为吃水说出了水的作用更大!”

“ 是啊,吃要比喝的范围更广!因此课文的课题是‘吃水’!同学们自己找到了答案!真棒!”(鼓掌)

(受到鼓励的孩子们又一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6. 饮水思源“喝到甘甜的井水后,沙洲坝的人们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各种形式地读!)

“沙洲坝人民在井边刻了一块石碑。”

“石碑上刻的什么?”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 (齐答)

“为什么要时刻想念? ”

“因为时刻想着人民,所以人民也时刻想念!”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诗歌鉴赏 标题 作者 注解 意象

诗词鉴赏题较难把握,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多是没读懂诗词。如何才能在考场上又快又准地把握古诗词呢?关注暗示,挖掘隐含信息来解答诗歌鉴赏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从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及题目本身等五方面隐含的信息加以分析挖掘,了解关注暗示读懂诗词的方法。

一、关注诗题,挖掘隐含的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诗歌的题目中一般包括了时间、地点、题材、环境、情感等信息,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有的词曲只有词牌曲牌而没有题目,有的诗歌在题目位置只标明体式“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而没有题目,这另当别论),要善于从题目中去捕捉有效的信息。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假如明确了这一问题,答题就容易了,

例: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知道的?

参考答案:读书能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从题目“观书有感”得知。而如果不关注题目,就难以准确把握全诗内容,也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也就是要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风格来评价他的诗。作者的经历、思想、风格往往对作者的写作内容有很大的影响。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租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积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刽歌《行路难》。

问: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把握诗歌内容,结合李白的身世经历自然得出以上答案。

三、分析意象。挖掘隐含的信息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通常要通过把握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思想情感或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高度关注整首诗所描绘的意象,在感知全诗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全诗的内容主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问:第二联两旬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明确传统意象燕子在古诗词中,长表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的情感,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答题关键。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四、参考注释。挖掘隐含的信息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这些文字或说明某一词语的含义,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点明写作的时间、背景。或是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流露怎样的思想情感。关注这些注释往往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一条捷径。

如2004年全国卷(青海)《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政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咪素堞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聿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令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结合注释(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人借咏碟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分析题千。挖掘隐含的信息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抓住题千来分析诗歌无疑为解读诗歌找到了一把钥匙。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根据诗句内容和题干中的“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作者“代”将身处潇湘的魏二“思”,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5

即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如阅读课文,在研究某一项任务前先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那一项知识迅速“过电影”(重现),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析比较,再量力设计一些发展题,由于学生带着明确的标准去完成新的练习任务,没有畏难心理,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高涨。

小学高年级教材每单元的重点读写项目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使学生正确地领会重点项目的概念(定义)并能运用概念较准确地分析讲读课文,教学前应根据“读写例话”把重点项目的概念解释清楚。由于概念新鲜,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而学生很容易领会,再运用概念分析课文就能得心应手。

在要学生完成某项难度较大的练习或识记某项不易记住的知识前加些启迪、激励性话语,如:“互相比一比,谁用的时间最少、背得最熟、记得最牢?”要学生记住一些重要内容(指教师的讲解),可提醒:“请同学们注意听,下节课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听记力。”还有,可利用学生最敏感的分数来进行刺激,如要学生解答课后复述性答题,先分题打分,然后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做出答案,教师出示答案后让学生自行计分,从而使学生竭其力尽其智地答题。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差、分析问题的能力弱,致使育的训练效果很差甚至是无效劳动。为此,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超出学生生活经历的课文,可间或设计一些判断选择题,要求学生在答题前细读课文,然后反复揣蘑筛选答案。反馈信息后,师生立即分析正误原因,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思路。用此法训练,学生精力最为集中,准确思维的品质能得到最佳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在25分钟左右,超过这个界限,将会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为此,教师可适时设计一二题错误较明显的答案,以便唤起学生新的注意,促使学生应即进入新的思维状志。友谬纠错法能抓装知错就改”和“刨根究底”的心理特点来发挥人的内驱力,因而能减少知识和思维的误差。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

阅读是文字的眼睛,是语文的精髓。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难度和强度会不断增加。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巧要从小学抓起。下面笔者谈谈阅读教学技巧的两点做法。

一、课前导入的技巧

1.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例如,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黄河各时期、各流域的画面,接着提问:“看了黄河的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最后教师引出画外音的导语:“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近2000年,她却变成一l多灾多难的祸河。”这种以黄河前后截然不同影像的鲜明对比,可强烈震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故事导入,以情激情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启发。在课堂上前几分钟,教师可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用与文本情感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学习《自然之道》时,教师可以用缓慢低沉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不好后果的真实故事,如将受伤的鸟儿带回家精心治疗后,为了避免它再次受伤害,就把它关在笼子里细心喂养,鸟儿却因此失去了自由不肯进食,最终死亡,从而引出了“道”,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知主题,让学生展开心与思的交融。

3.设置悬念,诱惑求知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关注。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质疑、解疑,刺激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例如,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同学们,空中飞着一只大雁,用哪些办法能把它们打下来?”(假设性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回答:用枪打、用箭射、用弓弹……至此,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但话锋一转,追问学生:“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仔细阅读,从中找出答案。”通过悬念诱惑导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读书、思考。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激励性提问,蕴含魅力

激励,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评判方式,教学活动区间采用激励性的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蕴含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与欲望,让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实效。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寻求答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引导点拨,比较答案,选择最佳办法。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灵活性提问,训练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巧妙地设置提问,捕捉“节骨眼处”的问题来体现学习的重难点,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如果只停留在解释上就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诸葛亮借箭若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晓兵法、精打算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假设,一一否定,学生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其发挥了想象力。

3.创造性提问,发展智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创造性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展智力、开发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寓言时,“那个人能不能到达楚国?”如果直接问学生,学生肯定回答 “不能”。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有足够的费用,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了。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阅读课堂有效、高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展示出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连彩虹.让语文课堂富于艺术生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