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例6篇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 ME;分析;药物

理想的药物治疗要求在保证疗效的同时, 将患者的用药风险降到最低。但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潜在着许多目前已知及未知的风险, ME也逐渐被认为是导致医源性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1]。ME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预防事件, 导致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该事件和专业技术、药物产品、操作程序, 以及管理体系有关。ME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2]。国内药学专家近年一直呼吁建立完善的ME上报系统[3], 将ME上报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放在同样重要位置。本文对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上报的ME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分析ME的原因, 并针对出现差错的原因, 找到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 从而降低各环节的差错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上报的ME, 均为日常工作中主动上报, 包含有差错发生的类别、引起差错的工作人员等必要信息。

1. 2 方法 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主要对ME的分类、引发因素、分级、发现及引发ME人员的例数(例次)及构成比等项目进行分析。

ME分级参照美国国家ME报告及预防协调委员会(NCC MERP)制定的标准[4], 根据患者机体受损害程度将ME分为 A~I 9个级别, A级为差错隐患, B~D为轻型ME, E~I为严重型ME, ME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疗程等;引发差错的因素包括选错药物、处方辨认不清、缩写不清、外观相似、药名相似、分装错误、稀释错误等。

2 结果

2. 1 ME上报情况 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共收到265份ME报告。引发药物不良反应6例。

2. 2 ME分类 265例ME报告中药品品种错误比例最高, 为71例(26.79%), 给药剂量、时间、途径错误分别占41例(15.47%)、43例(16.23%)、38例(14.34%)。71例药品品种错误包含32例不合理用药;41例给药剂量、时间、途径错误有20例属于不合理用药。

2. 3 ME分级 轻型ME为241例, 占比为90.94%;严重ME为3例, 占1.13%, 其中无G、H、I级别的报告。具体情况为:A、B、C、D、E、F级ME分别为22例(8.3%)、183例 (69.06%)、50例(18.87%)、8例 (3.02%)、2例(0.75%)、 1例(0.38%), G、H、I级未有报告。

2. 4 ME引发因素 265例ME报告共发现281例次的引发原因, 排在前3位的原因为外观相似、药品名称相似、处方错误, 具体为53例(18.86%)、49例(17.44%)、41例(14.59%)。

2. 5 涉及人员情况 涉及人员中, 医师、护士、药师、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162例(57.65%)、54例(19.22%)、61例(21.71%)。可以看出, 医师涉及最多, 其次是药师。

2. 6 发现ME的人员 发现ME的人员中, 药师、医师、护士、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229例(81.50%)、16例(5.70%)、11例(3.91%)、5例(1.78%)。药师发现的ME的比例最高。

3 讨论

3. 1 原因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 差错的发生涉及患者诊疗全过程, 差错的引发因素也涉及多个方面, 引发人员也涉及多类人群。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员因素, 数据可以看出医师(57.65%), 其次为药师(21.71%)、护士(19.22%), 主要表现为医师处方开具不合理及药师调剂错误等, 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有效降低ME的发生;②药品因素, 主要为看似、听似等易混淆药品等。听似药品(17.44%)容易引发医师的处方错误, 同时也会导致药师调配和发药的错误。看似药品(18.86%)引发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药学部, 主要为医师不直接接触药品 [5]。

3. 2 改进措施 美国安全用药研究所提出了降低ME发生率的6个策略, 按其有效性强弱, 依次为强制功能和约束、自动化和计算机化、标准化和协议、项目清单和复核系统、规章和制度、教育和信息[6]。针对问题进行以下改进:①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 规范医师用药行为。②规范护士给药行为, 严格按照医嘱时间间隔给药。③加强全体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和ME知识培训。④对易混淆药品、高危药品等实行可视化管理, 制作各种警示标志, 防范差错发生。⑤借助信息化手段, 全程监控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 ME对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有直接影响, 差错发生涉及多方面原因, 包括个人因素、制度和流程的缺陷等。通过差错报告寻找出流程和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改善流程, 可有效的提高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Forni A, Chu H T, Fanikos J. Technology utilization to prevent medication errors. Current Drug Safety, 2010, 5(1):13-18.

[2] 李素华,李珊,杨悦,等.门诊处方中药差错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中国药师, 2012,15(6):889-890.

[3] 张晓乐.用药安全和中药差错报告系统.中国处方药, 2009,8(11): 22-23.

[4] Natio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 NCC MERP Index for Categorizing Medication Errors , 2001,02(20).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四级 英语听写 错误分析 错误分类

听写是高校英语专业四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训练方法,因其具有良好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听写作为有效的测试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李绍山(2001)曾指出,听写既是有效的外语教学评估手段,也是有效的外语教学手段[1]。严明贵(2005)的研究表明,在英语专业四级测试中,听写成绩与总成绩之间在总体上有较高的正相关性[2]。邓媛、张文忠(2004)认为听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学习过程[3]。因为听写涉及从语言、词汇到篇章的多种成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知识的能力,所以这一测试手段能综合地衡量听者的语言水平,能真正反映一个人在听觉处理语篇过程中通常所必须完成的那些活动的关键方面[4]。Valette(1977)也指出,听写几乎被所有的语言教师所使用。由此可见,听写是一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它完全融入到了英语教学与测试活动中[5]。

作为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标准化的测试手段,听写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对听写作出明确的要求:“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15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然而,根据对历年专业四级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发现,听写部分的平均得分普遍偏低,这说明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错误率远远高出考试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听写中所出现的错误,广大教师和学者结合各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听写策略。错误分析是听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听写是一个相当复杂、充满各种变量的一个过程,只有结合学生的听写实践与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方可获得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笔者通过甄别、分析学生听写过程中的错误,结合学生的听写自评报告、学生访谈等方法对听写,尤其是听写错误分析进行研究,试图证明错误的分类是有条件的,错误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听写成绩效果有限,不容乐观。真正提高听写成绩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其关键不在听写技巧方面,而在于不断改进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信息转换。那么,在听写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该如何分析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呢?听写错误中的哪些方面是学生最困难的部分?哪些方面屡被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及但实际上学生并不这样认为?这就是笔者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08年录取到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40名学生,分两个班,一班和三班各20人。在本研究进行时,他们均处于一年级下学期期中的时段。

2.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全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邹申,2009)一书中听写练习的四篇短文和2003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短文。选择这五篇听写短文是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五篇短文涉及不同的话题,其中《考试指南》中的四篇短文与2003年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短文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包括听写难度和话题熟悉程度两个方面。此外,还要求学生在每次听写结束后认真总结思考,将自己在听写过程前后的想法形成文字,写出听写总结报告,报告与听写试卷一起收回,以便分析参考。其中,一班在每次听写训练前后教师均会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已犯的错误的印象,避免再次出现;而三班则以纯粹的听写训练为主,任课教师没有对相关错误进行分析讲解。五次听写结束后,笔者随机抽取6名学生(两个班各3名)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录音(事先没告诉学生)进行分析,以了解学生对听写训练及听写前后的真实状态和想法。三种方法只有一个目的,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验证本文的假设能否成立。

3.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工作从2009年5月开始,持续四个星期,至5月底结束。每次听写均在听力课上按标准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程序进行。为确保调查对象认真对待每次听写,笔者在开始前告诉他们,每次的听写都要进行评分,并要求学生在评分之后认真分析自己所犯的听写错误,总结原因,寻找对策,然后将听写试卷收回,再作详细错误分析和归类。

4.数据分析

笔者将两个班五次听写的错误进行分析、汇总,将所得的数据输入电脑,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学生在五次听写中所犯错误的频率,五次听写是否有进步,采用不同方法的两个班是否形成对比,对听写材料话题的熟悉程度是否影响学生最后的成绩。同时对比分析统计所得数据与学生的自我陈述和学生访谈的结果,看两者是否一致或趋同。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学生在听写中常犯的错误

为了找出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最易犯的错误和出现频率高的错误,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总共五次的听写训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常用的错误分类方法进行了统计。错误类型主要分九类,统计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信息转换错误在两个班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36.1%和33.7%,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漏词(分别为21.8%和25.3%)。前两种错误出现的频率相加已超过半数。而信息遗漏、标点符号的错误、增词、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等五项错误类型相加,两个班分别为19.0%和18.5%,仍不及排名第二的漏词现象。

2.错误分类与学生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生上交的听写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类型比较集中发生在信息转换和漏词两项上。信息转换错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音或同义转换错误;第二,随意更改词内或句内顺序。漏词一般指遗漏单个的词汇,而信息遗漏则指两个以上连续的单词漏写,甚至是一句话完全遗漏的现象。形式错误一般指冠词使用不当和词尾变化形式不当(不包括时态语态部分,这部分主要涉及助动词和分词的使用不当)。拼写错误一般指单词拼写有一到两个字母误写,但不影响学生对句子或篇章的理解。

从表一的统计数据、学生听写报告和学生访谈发现,错误类别在这个群体身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即主要错误均出现在学生的听力理解上。通过对听写成绩好的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发现,他们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标点符号、拼写、形式等上面,而这些错误均不在表一分析的主要错误类别当中。Johansson(1975)将听写错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错误又分为遗漏、替代、添加和重新排序;词汇错误主要发生在遗漏上面,而语法错误则主要发生在形式、功能、顺序等上面[6]。上述分类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众多外部因素,如心理过程、背景知识、学生基础水平等;而Morris(1983)则将听写错误分为四大类:理解错误、意义错误(包括单词的误听、插入和遗漏)、结构错误和拼写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错误,比如完全的曲解[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Morris的错误分类更多地从学生实际听写过程出发,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信息转换错误即属于学生的听力理解层面。在听写训练中,学生要将听觉渠道输入的信息转换为书面文字,而且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转换,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这个听-写转换过程中,学生对听觉信号的处理常会出现混乱和错误的状况。一方面,学生没有分辨出听到的是什么单词,但在语言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就根据语音上的判断添加一个发音类似的单词补位,对于这个单词,学生要么一知半解,要么完全不知道其拼写,甚至完全改变原意,如将“in the riverbed”写成“and live better”,“swim back to reproduce”写成“put to use”,“journey”写成“Jenny”等。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听懂了,但在书写的过程中忘记原单词,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调动已学的知识,用一个同义词代替。在信息转换错误这一类型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单个的词汇,它更多的是两个或两个单词以上的片段,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听写过程中不断地对听写材料进行着积极的重新理解,学生常以最简洁的方式写出比较复杂的听写原文,充分反映了学生语言的熟练程度,也证明了理解或信息转换在听写错误分类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其他错误类别,如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增词、顺序错乱、标点符号等则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在分析错误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不一定客观,不一定能反映学生听写时的真实状态。单个的研究方法在听写错误分析中均具有片面性,只有把学生听写自评报告和学生访谈结合起来才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为了印证表一统计数据,笔者对两个班各三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录音。访谈以自由聊天为主,对听写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力图找出学生听写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访谈结果表明,第一,尽管学生和老师对每次听写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有意识的纠正,学生自己也在听写自评报告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但在下一次听写中,他们根本不会有意识地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相当紧张,由于听写材料的标题没有给出,所以学生面对的完全是一个未知数,没有办法进行预设。此外,由于担心听写材料是自己不太熟悉的话题,担心自己会在某个地方卡壳,所以也会造成紧张情绪。在两个受试班级中,一班每次听写前后都进行了错误分析总结,而三班则完全没有,仅是学生自己在核对参考答案之后进行了自我评估。但是表一的数据表明,两个班所犯的听写错误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错误分析在听写提高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其地位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地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第二,对于词汇错误,主要在于学生的理解方面出了问题,即在听写转换过程中出了问题。除了少数生词外,大部分出错的单词都是由于转换问题造成的。如写了首字母,但后面的就不知道该怎样拼写,尽管在平时学生知道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因此,相似的语音在这个方面就起非常大的作用。在2003年的专四听写篇中,“salt water”写成“soft water”或soil water”的学生比较多,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释是“soil water”富含营养,与短文的主题是相关的。

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专业听写训练中,错误类型以信息转换和单词遗漏为主,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增词、标点符号、信息遗漏等类别出现的频率较低,对总体成绩的影响不大。由于听写错误以信息转换和单词遗漏为主,理解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学生访谈和学生听写自评报告还表明,错误分析在提高学生听写成绩上作用有限。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掌握学生听写活动的动态方面,并从听写之外的渠道寻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方法。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最终让学生战胜紧张、顺利提高听写成绩的关键。如扩大学生的听与读的知识面,使学生一方面熟悉更多的话题领域,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扩大词汇量并做到真正掌握这些单词的发音、拼写及应用,以保证听写转换过程顺利完成。同时,多听英文电台及其它听力材料,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理解及复述能力,确保学生在听写过程中能迅速理解短文,并形成书面文字。

当然,本次研究的结果仅基于两个班学生五次的听力测试,在对学生听写结果的分析上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听写状况,还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进行证明。

参考文献:

[1]李绍山.听写――有效的外语教学与评估手段[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2]严明贵.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成绩与总成绩相关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5,(4).

[3]邓媛,张文忠.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种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4]Oller,Jr. 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

[5]Valette,R. M. Modern 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77.

[6]Johansson,S. Partial Dictation as a Test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S. Johansson (ed.),Papers in Construc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sting (pp123-124).Lund: cwk Gleerup,1975.

[7] Morris,S. Dictation――a technique in need of reappraisal[J].ELT Journal,1983,37,(2):121-126.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税务差错;追溯调整法;未来适用法;CAS28

税务差错是我国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重要原因。从发生的原因分析,有会计核算错误形成的税务差错,也有未按税法规定计算并交纳相关税金造成的税务差错以及因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偏差引发的税务差错。上市公司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这些税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调整了前期财务报表税金、年初未分配利润等科目,由于形成税务差错的原因各异,上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对税务差错进行会计调整,这些会计处理是否合理,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上市公司税务差错会计处理现状

本文将税务差错定义为上市公司因自查、税务检(稽)查、审计财政部门纳税检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发现以前年度应交税金核算存在错误,这种错误需要对以前年度或当期财务报表税金及相关科目进行调整。

1.上市公司税务差错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公告内容发现,上市公司发生税务差错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因会计核算错误,导致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少交或未交相关税金;②未按税法(含地方税收规则)规定计算并缴纳相关税费,导致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少交或未交相关税金;③未对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税前利润按税法口径进行税纳税调整(含白条或不合规票据入账),导致年度财务报告税金与所得税汇算清缴数之间产生差异,上市公司对已公告的年度财务报告税金数据进行追溯调整;④实际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税务部门认定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上市公司须补缴或收到退回的以前年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税金,如表1所示。

2.上市公司税务差错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上市公司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公告信息,2001~2015年,沪、深证券交易所372家上市公司公告以前年度发生了(重大)税务差错(见表2)。其中:371家上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CAS28)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将发生的税务差错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对前期财务报表税金及相关科目进行了追溯调整,一家上市公司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发生的税务差错直接计入发现税务差错的当期损益。

二、上市公司税务差错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分析

1.因会计核算错误等导致的税务差错(序号①②③)会计处理方法合理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会计核算错误等三类税务差错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疏忽或马虎导致的税金计算错误,如:一些上市公司未按税法规定对拥有的房产、使用的土地、签订的合同计算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未对大额白条和不正规发票进行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等;因曲解事实或者错误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会计核算错误等。根据CAS28,上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按照这类差错的累积影响金额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税金及相关科目。

2.因税收优惠政策原因导致的税务差错(序号④)会计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1)上市公司补缴转让已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国产设备企业所得税税款、上市公司因外资身份的变化补缴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补缴的税费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并使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合理。两点理由:①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办理企业所得税免税或减税申报时,已经充分考虑和合理利用了当时所获得的各方面有利条件;②上市公司无法提前预知税收优惠期内,企业是否因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模式的改变而转让或出租这些已享受税收优惠的设备;也无法提前预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上市后外资股东是否减持股份、减持多少等可能导致“外资身份”变化。因此,由于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的前差会计差错,不属于追溯调整法的适用范畴。根据CAS28,上市公司因合法、合理变更会计政策,或因财务核算出现遗漏、错误或欺诈,导致前期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才能使用追溯调整法对前期财务报表进行重述。从这两类补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也不属于因遗漏、错误或欺诈而导致的前期税金核算错误,因而,上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合理。2010年,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0年第1期)》中就规定,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补缴的以前年度税款,如果属于前期差错,应调整以前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否则,应计入补缴税款当期的损益。基于以上分析逻辑,本文认为类似于上市公司因在税收优惠期内转让或出租享受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因外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而导致“外资身份”丧失所补缴的税款产生的税收差错,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将补缴的税金直接计入当期的补缴税金,作为当期损益处理。

(2)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西部大开发以及特殊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上市公司因疏忽、内部控制缺陷或曲解税收优惠政策所补缴的税金应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CAS13)的规定,按照税法要求预计很可能产生的税金和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明知不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仍然按照税收优惠政策核算企业所得税,从而导致纳税年度企业所得税少计,属于一项税务差错,按照CAS28的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将发生的税务差错调整前期财务报表。

(3)上市公司纳税年度申请税收优惠与税务机关核准时间不一致,上市公司收到以前年度多计的企业所得税,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使用追溯调整法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合理。上市公司纳税年度向税务机关申请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财务报告对外报出前尚未取得税务机关批准文件,能否取得税务机关的批准存在不确定性。根据CAS13的规定,上市公司不得确认一项或有资产,即上市公司尚未取得税务机关批准文件前,不得轻易确认可能获得的税金优惠额(实际上是不计提或少计提在正常情况下应予缴纳的税金),只能按照正常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并交纳企业所得税。由此造成已对外报告的税金与税务机关批准不一致产生的税收差错,不属于上市公司人为疏忽或过失,而是基于谨慎性原则,未确认或有资产。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3年第1期)》,就上市公司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导致的差错,并追溯调整前期报表问题时指出,不应简单将会计估计与实际结果对比认定存在差错。只有在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重大人为过失或舞弊等原因,未能合理使用前期报表编报时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导致前期会计估计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情况,才能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存在差错,否则,并不表明前期估计存在差错,也不必然表明这种差错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基于以上分析逻辑,本文认为,由于时间差导致上市公司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产生的税务差错,上市公司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在收到税务机关的税收优惠认定结果的当期,将减税或免税金额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而不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报表。

三、改进建议

因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税务差错,建议上市公司不按会计差错处理,采用未来适用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CAS18)的规定将补缴以前年度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所少交或补缴的税金,计入补缴税金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因未对能否享受税收政策进行谨慎评估,或明知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要求但仍然按照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核算税金,导致补缴以前年度少计或未计税金,建议上市公司按CAS18、CAS28的规定,仍然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因申请与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上市公司收到或调减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年度的税金,建议上市公司按CAS13、CAS18的规定,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减免的税金调减税务机关批准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科目。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会计差错 更正 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

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但是在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仍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会计差错,如抄写错误、确定事项的错误、误用会计政策、滥用会计估计等,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会计差错概述

1.1会计差错的概念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以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误用,滥用。

1.2会计差错的分类

会计差错包括非重大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而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10%及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以及企业为了调节利润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1.3会计差错的成因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3.1会计政策使用上的错误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但是,企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采用了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原则和方法。

1.3.2会计估计上的错误

由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是经常需要作出估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估计会发生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时,发生错误。

1.3.3其他差错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有可能发生除以上两种差错以外的其他差错。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等。

2 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如前所述,会计差错分为非重大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而企业会计差错发生时间可分为本期和以前年度,企业会计差错发现时间又可分为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以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因此,会计差错发现和发生的时间不同,造成会计差错有非重大与重大之分,其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具体的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如下:

2.1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会计差错

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会计差错,包括重大与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当期相关项目,涉及损益的,调整当期损益,不涉及损益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

2.2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

2.2.1非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的,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当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2.2.2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重大会计差错的,应该追溯调整,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企业对外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会计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的相关的数字也一并调整。损益类项目的调整,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下进行。

2.3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

2.3.1非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述,不能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所以不调整报告年度及以前年度的相关项目,只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2.3.2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重大会计差错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述,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对报告年度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即影响损益的,调整报告年度的净损益项目,不影响损益的,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并调整本期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2.4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

2.4.1非重大会计差错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2.4.2重大会计差错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述,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进行追溯调整,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且如果该年度包含在企业对外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期间,则应调整该年度的相关项目,以后年度的相关项目也一并调整,视同该会计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如果该年度在企业提供的最早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后期间会计报表其他的相关数字也一并调整。 除了对会计差错按以上的方法进行更正外,还必须对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1]李红民.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剖析.会计之友,2005,176(9a):44-45.

[2]王会兰.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及选择.财会月刊,2006,392(2):36-37.

[3]李君.浅析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中国农业会计,2005,08.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文5

“工业总产值”包括啥?

计算“工业总产值”,首先要明确它包括什么。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公式:

工业总产值=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从宏观产业层面看,工业总产值由等式右边三部分构成,但从微观企业层面看,并不是每个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必须包括这三部分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对外提供加工服务,则其工业总产值就不包括“对外加工费收入”;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其工业总产值中不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企业需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财务核算方法分析判断工业总产值的构成。

“工业总产值”咋计算?

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计算产值的成品必须符合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成品价值=成品实物量×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成品价值的计算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对象必须为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统计人员要把握好这个范围,要明确本企业入库的产品有哪些是自己生产的,哪些是外购的,在计算产值的时候不能包括外购产品的价值。二是最终产品原则,即计算产值的产品是已经合格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加工、可以直接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例如某汽车厂生产组装汽车并只销售汽车,那么汽车是其最终产品;如果该汽车厂除销售汽车外,还销售自产的发动机,那么发动机也是其最终产品。所以说,最终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同一企业同一产品,有的时候是最终产品,有的时候不是最终产品,这要视其去向而定。企业统计人员需要熟悉掌握企业经营销售情况。成品价值计算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我们还以汽车厂为例,汽车厂只对外销售汽车,本部负责组装汽车,分厂负责生产发动机。如果分厂是独立法人,那么发动机要单独计算产值;如果分厂是非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那么只计算整车产值。所以统计人员一定要明确本企业的分支机构是独立法人还是非法人的产业活动单位。

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以及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计算对外加工费时一定要注意与成品价值的区分。客户订购一批产品,并提供原材料,计算产值时是算成品价值还是算对外加工费收入呢?区分二者主要依据所供原材料的财务结算关系:如果订货企业提供原材料并开具发票,与本企业进行财务结算,那么本企业按照成品价值计算产值;如果订货企业提供原材料但不开具发票,与本企业不进行财务结算,那么本企业按照对外加工费收入计算产值。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这部分产值的计算原则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反之则不包括。另外如果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为负数,则按负数计算,不能按零处理。

“工业总产值”错误信息咋处理?

为检验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设置了较为细致的审核规则。调查单位数据录入后,系统自动审核,显示错误信息,并要求调查单位核实说明情况。充分重视系统审核错误信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那么出现错误提示,企业统计人员应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阅读提示信息,明确需要核实的内容。直报系统的错误信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强制性错误(A)、准强制性错误(B)、核实性错误(C)、可忽略错误(D)。其中,A类错误表明报表指标存在必须修改的强制性逻辑错误;B类错误需要企业统计人员检查相应指标并修订填报错误,如指标填报确实无误,企业需联系统计机构申请解锁,解锁后在错误信息提示后填写情况说明;D类错误表明相应指标可能存在逻辑错误,如企业检查确认无误,可以忽略该条错误信息;C类错误是调查单位最常见的错误类型。直报系统中“工业总产值”的C类错误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基于历史数据的审核,如调整量、同期数与上报数比对等;2.指标间的逻辑关联审核,如工业总产值与产品产量的关联、工业总产值与用电量的关联等;3.同行业企业的比较审核,如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同行业水平比对、企业万元产值用电量与行业水平比对等。统计人员要了解错误类型,认真阅读系统提示,搞清楚信息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核实上报数据,确保其准确无误。认真阅读错误提示信息,找到相关指标后,首要的工作是核查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对照统计台账,检查数据录入是否正确、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及时修正;如果没有问题,则根据提示,追根溯源,把需核实错误的信息说清楚。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审计失败;成因;审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86-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正视法律诉讼这一现实,探索审计失败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而发表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美国“六大”会计事务所在发表的一份题为《美国的责任危机对会计师职业界的影响的形势报告》中写道:“诉讼费用和保险金已成为事务所第二大支出,为解决法律诉讼,美国会计职业界花费9%-12%的审计和会计服务收入,针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总索赔额近300亿美元。”因此,积极探索审计失败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意义。[1]

审计失败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于注册会师自身的工作过失或欺诈。

(一)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

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未能查出企业某些重大的错误、舞弊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可能会遭到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控告,其原因是审计失败。

所谓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或漏报。即企业由于疏忽、误解等原因,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产生了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非故意的差错。这种错误主要包括:(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的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所谓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即企业故意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造成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这种舞弊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虚报存贷;(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如伪报收入;(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6)关联交易。

对于上述企业的错误、舞弊行为,企业理应负直接责任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则只能负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是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并通过实施适当且必要的程序,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行为检查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测试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披露出会计报表表中的所有错报或漏报情况。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所有未查出的错报或漏报情况负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未能查出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没有负任何责任,关键要看未能查出的原国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2]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关注错误与舞弊,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应及时作出处理,并考虑错误与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与欺诈

除企业的错误与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方面外,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另一方面,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可归纳为三个因素:一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过失,往往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和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的缺陷密切相联系。二是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就会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三是审计程序不妥。注册会计师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妥,则会导致审计失败。

2.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欺诈又称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行为具有不良动机和目的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注册会计师欺诈与注册会计师过失的主要区别。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误、漏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因欺诈而造成审计失败,给企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二、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失败的策略

(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审计风险面前麻木不仁、没有抗风险意识、没有抗风险能力。在每份审计报告产生前,要避免风险产生,进行审计风险预测(考虑报告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和审计风险的评估(风险产生的概率和损失大小),并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控制和降低风险,在执业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一般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二是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一般应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通过检查、观察、查询及函证等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是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应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分析、评价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审计项目的主要环节,要本着保证质量、分清责任、互相制约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审计师检查审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负责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必须实行审理会议制。

1.通过签订业务约定书进行控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主要是检查委托人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初步意见;部门经理的责任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意见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安排人员起草业务约定书,重大审计项目的约定书签订要由主任审计师负责。

2.通过组成审计小组进行控制。审计小组是履行协议的具体实施组织,担负着实施审计计划、汇总情况、起草审计报告初稿、整理资料等全过程。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因此,组建审计小组时,即要考虑审计小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结构,也要考虑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是否廉洁公正等。

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控制。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能全面反映协议合约事项,明确审计内容、范围、目标、要求和时限,应符合有关的政策规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事项真实性的佐证材料,其控制点:一是要控制重要问题取证的途径、目的、方式、方法、步骤等,取证应符合有的放矢原则,取证要完整,防止有证无用,有用无证的现象。二是对证据的真实、可信赖程度的控制,要求出处可靠、有效,同时出处单位、部门负责人必须签章认可。三是在资料汇总时要对证据进行复核,证据与证据之间如发现相互矛盾,必须进一步核实统一,保证审计语气的真实性。

5.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记录,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标尺,是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性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性、合规性进行控制。建立三级审核制,即项目负责人负责全面审核工作底稿、部门经理审核报告中有关问题的工作底稿、主任审计师或业务分管领导应重点抽大问题的工作底稿。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问题必须会同专业人员审核。

6.审计报告的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体现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因此要做到: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凿、引用规章要确切、措词要适当、文字要简练。为此,一是对报告形式的控制,如验资年检用审计查证报告,司法部门委托的案件用审计鉴定报告,咨询服务用咨询报告等;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的控制,对写入报告的有关事实,必须逐一核实,必须有充分的政策依据。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后续教育

加强“两个教育”是为了提高社会审计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因此,社会审计组织应当重视教育,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教育,把“两个教育”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控制审计风险。

(五)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一是对客户的业务活动深入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高科技企业。二是掌握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行业情况深入认识。三是对客户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去的背景深入了解。四是对客户的组织结构深入了解。五是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深入的了解,不要对管理当局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六是对客户的其他人员、管理机关或供销商的某些报告要加以研究和重视。七是对于客户内部审计成立的目的及开展工作情况要充分了解。

(六)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注意的重点有:一是适当动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一般并不重视分析性复核程序,所以难以发现客户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异常变动。二是提高询问技巧。通常注册会计师对于客户内部控制的了解或问题的澄清,都是通过询问方式进行的。注册会计师要重视询问技巧,避免使询问变成简单的问答式会话,使询问程序流于形式。三是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错误的时间及地点执行错误的程序,或使用错误的证据搜集方法,或使用证据的方法错误。如企业账上记录一笔未经正式订货程序的销货,而销货单上的单价相当高而数量少,经由海运送交国外顾客。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检查运费单据以证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和存货已经出库,所以未能发现疑点。如果注册会计师曾经询问为什么选择以海运方式送交价高量少的货物,就很可能会怀疑这笔销货。四是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要加以重视。如注册会计师对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重视不够或未作处理,因为他不希望内部控制功能不全的测试结果出现。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但是注册会计师人多受时间预算的限制,希望其测试结果支持原有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纵然遇到例外情况,也难以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而增加审计成本。六是正确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部审计固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如实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及实际工作成效,适当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大量减少自己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3]

参考文献:

[1] 李冬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