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例6篇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深度对话;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38-01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通过针对性导读、层次性悟读、开放性创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近距离接触,引导学生开启心扉与文本对话,去聆听文本里作者的声音,享受阅读的过程。同时,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积累,也会产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达成与文本的双向交流。本文以部分课文为例探讨这三种引导方式。

一、针对性导读,求“真”

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对文本的体悟能力不够,阅读只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表面层次上。要想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目的,就需要教师设置针对性导读,合理地提出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多次阅读中不断更新对文本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最佳路径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为什么这样一条路径会被称为最佳路径?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通读全文,读后简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在初步阅读时掌握文章大意,之后继续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逐段分析,让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和了解。在深入解读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条路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受老太太葡萄园里给客人自由、任客人自由选择的做法的启发,让客人在长满绿草的园子里自己踩出路,从而设计出了最佳路径。这条路被称为最佳路径,是因为这条路径并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客人自己踩出来的宽窄不一的路。这种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对游人的尊重和顺其自然的设计理念,能引导学生学习格罗皮乌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通过两个问题引领全文的学习,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涵,与文本深度对话。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进行针对性的导读,让学生不再只做浮于表面的浅显的阅读,而是深入文本内涵,在思考中投入到文本的世界中去,在阅读中求“真”。

二、层次性悟读,务“实”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语文的阅读也是一样,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进行层次化的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渗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品悟文本的深意,提高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做到务“实”。

例如,在课文《生命的壮歌》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学生生命的壮歌“壮”在哪里,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阅读后一时无法准确回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读完文本后概括地回答一下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纷纷回答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等,初步把握了文本的基调。之后教师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认真默读,再次感受课文的震撼之处。学生由此再次深入文本,仔细揣摩文本里的部分语句,真正感受了蚂蚁和羚羊的勇敢和无私。蚂蚁愿意为了集体的生存而牺牲自己,接受烈火焚身的痛苦也不离开自己的位置,为集体留下生存的空间。羚羊愿意以身为桥,笔直地坠下万丈悬崖也毫不退缩,为年轻的羚羊群在绝路中开辟生命之路。学生也由此深刻地体会到这场生命壮歌的悲壮之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由浅入深,逐渐理解文章的深意,使学生在学习时渐入佳境,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以求务“实”。

三、开放性创读,要“深”

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创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更深切地体会到文本一字一句中的深意和精妙之处,逐渐独立与更多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例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读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本文着重描写的是安塞腰鼓敲响时的壮观场面,那么这几句话是在腰鼓敲响之前的场景,是不是可以去掉呢?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这几句话的作用,结合去掉之后效果与未去时效果的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加上这几句话,更能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观。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深究为什么加上这几句话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时,学生慢慢发现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开始的时候,除了风的吹动,一切都是静止的,甚至腰鼓都“呆呆的”,当腰鼓表演开始,鼓声骤响,周围的一切都有了火烈的动感,这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更衬托出腰鼓的热烈。通过这样一次细致的探究,学生深刻体会了文本行文结构的巧妙和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既开阔了他们阅读的视野,又增加了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四、结束语

总之,阅读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在双向交流中提升自我,发展个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变得更真、更实、更深。

参考文献: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2

一把刀、一根绳、一团火。

[关键词] 备课 取材要准 环节要紧 提问要巧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遵循这样一条教学途径: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一、一把刀,取材要准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以“例子”做为最佳辐射点,来尽可能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由此,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实际备课处理教材时,我们常常会犯许多毛病。其一,考虑问题过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面面俱到而事倍功半。其二,考虑问题过浮。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三,考虑问题过简。不充分挖掘教材作为例子的典型意义,高唱大语文观,避重就轻,适得其反。如:《安塞腰鼓》课堂上,配着震天轰响的安塞腰鼓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老师紧紧扣住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诵课文,看得出学生是沉浸在了安塞腰鼓的氛围之中。但有一点,老师忽略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而这,恰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安塞腰鼓,它是在“从来不曾响过”的宁静中响起的。“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困倦的世界”,安塞腰鼓訇然震响。这是起于沉寂。当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它止于寂静。这寂静正意味着黄土高原的贫瘠、苦难、闭塞,以及它的多少年多少年的一成不变。而安塞腰鼓则正是起于这样一种状况下的抗争、呐喊与宣泄。读安塞腰鼓,不止是要一点激情,不应该是一种喜形于色。它应该是爆发式的,呐喊式的,震撼式的﹗准的取材才更有助于朗读。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一根绳,环节要紧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在本次语文组活动中,我上的是《孙权劝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情景导入(谈三国)——讲文学常识——讲故事接龙(整体感知)——猜词义(重点)——揣人物语气(难点:指导朗读)——小结课文、培养读书意识。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以为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讲故事接龙这一环节差点要了我的“命”——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讲。尔后,我反思,原因是自己备课没考虑学生的学情。试想,我把这一环节改为话剧演出,既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那不是一箭双雕了吗?

从中我认识到,教师只有认真备好上课的每一环节,并用一条主线把这些环节窜在一起,这样,可以为一节成功的课打下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一团火,提问要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犹如一团火有助于燃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起求知欲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在听《孔乙己》,老师原本有很好的创意,让同学们在阅读了《孔乙己》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课堂理所当然的活跃起来,许多很好的问题由学生一一提出,如:“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说明了什么?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老师如能循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再进一步阅读课文,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探求作解,教学应该是十分成功的。遗憾的是,老师并未对来自学生的问题作认真的处理,他只是把由学生提问当作一个教学“民主”的幌子。在走过了这个过场以后,他就一下子抛出了他自己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三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写孔乙己?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学生入我彀中。课堂一下子就跌入冷落。30多分钟的时间纠缠在第一个问题上,课堂上充斥着老师的“他说”、“你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或应该说一些什么。一堂课成了开局好整个教学又不甚成功的一个例子。留给人们许多思索。

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要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参考文献]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3

在口语交际中,许多学生胆小、不想说,甚至不敢说。有是虽然能说,但又说不清楚,啰嗦半天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路,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因此要让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说。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会表达、学会说话、大胆说话的机会和方法。学生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并不是他们生来怕羞,不喜欢说话,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如那一串可爱的风铃,只要稍微有风就会发出悦耳的铃声。孩子们又何尝不是呢?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学生们纯真的情感就是那美丽的风铃。

一、扎根大后方——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会写字更要让他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达出来。我曾写过一个教学案例《安塞腰鼓》,这里面有这样的情景:春节晚会上的大型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了我视觉上无限的美感和震撼。以前总是觉得舞蹈深奥,看不懂,现在发现原来舞蹈可以诠释无言的美丽。我忽然想到了我即将讲授的《安塞腰鼓》一课,这也是一种美丽的舞蹈艺术,何不借助多媒体把这样的美展现给我的学生呢?于是我把《安塞腰鼓》的影像资料拷贝到教室的电脑里,给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听浑厚铿锵的朗读,观激昂亢奋的舞蹈。当唤起学生的激情时,再让学生寻找文章美的语言进行品味。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阅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将本课的阅读重点定为“寻美”,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美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首先,我要求学生用“我发现了——美,理由是——”的句式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五分钟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下面是几个学生的回答:

1 我发现了场面美。课文第7自然段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击鼓时壮观的场面,给了我美的感受。

2 我发现了舞姿美。课文23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他们击鼓时舞姿的匆匆变幻,令人叹为观止。

这节课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无拘无束,气氛非常热烈。

这里我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触点,引导他们从一个美点到另一个美点,他们多像那串风铃,只要有风就悦耳。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情境创设成功了,口语交际也渗透进了课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间互动的产物。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能触动情感的动人画面。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应该积极互动,言语形式不可主体独白为主,交际对象应主动介入,避免单向输出式的交际,从而影响了口语交际的质量。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建议,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表达,锻炼了口语交际。

二、巧用主战场——课前和课下

1 比赛竞争,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生怕自己或小组输给别人。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很好地提高口语效果。语文课前3分中都安排3至5人进行比赛,内容可以是朗读课文、讲述故事、朗诵佳作,还可以是眼下的热门话题等,赛后南学生评出最好的一个由班长记录下来,比赛结果每周张榜公布一次。比赛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意识。

2 利用课余时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辩论会。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课开展“一分钟新闻播报”,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父母闹别扭。邻里有纠纷,伊朗核武器,中国南海……家事国事天下事,学生们真是事事关心。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更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如“怎么过生日”,“成绩差了怎么办”,“伤心事对谁说”,“假如我是班主任”……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自然就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听中学会平等参与、真诚合作、共同成长。在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的知识构建者。教师则是引导者、促进者,要帮助学生摒弃已有知识对思维的框定,积极探究未知领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

这点东风我们教师是很容易借来的,那么那串风铃也自然能活泼好听了。

三、开辟新航道——网络交流

当今网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眼界开阔了很多,网络交流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博客和QQ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样的平台进行交流。可以网络聊天,无拘无束;可以网上探讨共同话题,畅所欲言。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4

一、师生共同制订预习方案

预习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制订预习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制订预习方案,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制定阅读预习的目标与要求。阅读预习的要求和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预习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对生字词是否都认识。其次,阅读预习评价。制订阅读方案是阅读预习的第一步,在制订方案的基础上,要建立阅读预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阅读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在阅读预习中对文章中比较精美的句子和段落要有一定感悟,教师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合理的评价。学生对语文课文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采取否定的评价,要积极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来思考,敢于提出与课文不一致的观点,采取这样的评价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探究能力。最后,在阅读预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预习的感受进行演说和表达,设置前5名或者前3名,让学生感到一定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在竞争中产生对阅读预习的好感,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促进学生阅读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加强预习方案的实施

预习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实施。首先,学生分组。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而且教师不能够对每个学生的阅读预习进行检查。所以,把班级所有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汇报给教师,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加强合作预习。加强合作学习在学生阅读预习教学中能够提高阅读预习效果。通过合作预习,学生之间分享交流预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预习的任务。在合作预习中,小组长的作用很重要,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激发全体学生进行阅读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第三,发挥学生自主、协作能力。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生之间通过自主、协作能够实现阅读预习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能充分锻炼孩子的自主、协作能力。

三、用沟通化解学生疑问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预习有什么样的感悟,都可以和教师交流互动,这对掌握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预习情况有很大帮助。比如,预习《纪昌学射》一文时,一个学生提问,文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这就让教师明白了在教学中要对“之”字的含义进行详细的解释,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在《安塞腰鼓》的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除了安塞,别的地方的腰鼓难道没有这种魅力吗?”教师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名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结合文章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学生在预习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开展针对性教学,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说,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阅读预习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阅读预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预习能力和意识,能够提高语文阅读预习效果。他们认为听老师直接讲解会更好,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开动脑筋,过分依赖老师,不愿意阅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营造阅读预习的氛围。营造积极的阅读预习氛围,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预习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交际能力,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拓展也有积极作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好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其次,养成健康的阅读预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每周的课堂教学中定时给出时间,让学生养成阅读预习习惯,而且要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比如每天坚持阅读预习,对自身阅读情况进行记录,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水平。

五、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搭建平台 语文素养

当下,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本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并分析如下。

一、创新教学策略,搭建乐学平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教师要用语文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笔者深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成长的需求,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为将来的说话、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一种日常与人交流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交流态度、文明礼貌等方面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素养。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挖掘学生的潜力,催生学生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地发展,在这样的乐学情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思维得以启迪,感受到审美乐趣,由被动学习较为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从而变得生动有效。如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黄土高坡》,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的风貌,欣赏腰鼓表演的精彩片断,切身感受安塞腰鼓雄壮的气势,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品味文字,学习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精神。学生朗读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充分感悟文章的语言、人物、情感,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感染。

二、发挥引领作用,搭建互动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引导,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发挥自己思维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谈心交友,洞悉学生的语文基础、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等学情,把这些教学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意见、建议、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使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师要扮演好以情启智的教练员、引导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多读,变着花样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老子》等经典文学,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有意引导学生增加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使学生具有不服输的劲头、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加深学生对人生、生活、社会、自然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笔者在教学《一本男孩必读的书》一课时,为让《鲁滨孙漂流记》走进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我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文实际,进行阅读体味。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为什么会让我们爱不释手呢?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8~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鲁滨孙如何在孤岛生存的语句,了解他的生存方式,想象他遇到的困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仔细研究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他没有吃、没有住、没有穿的情景,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在课文中寻求答案。同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理解、谈人生,让学生边学习、边回味、边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教学渠道,延伸教学内容,放飞学生的成长梦想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6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抒写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 表达作者对战争深层思索,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与此类诗歌相关的考点阐释

1. 形象

1)鉴赏诗中出现的景物(即画面)的整体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从军行》,诗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画面。(开阔、悲壮、迷蒙、暗淡)

2)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试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模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谁)的形象。“什么样的”应指出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谁”应指出是哪一类人的形象(例如农民、工人、思妇、征人等),并应关注本诗诗眼(即最后两句)。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英勇奋战,

立业的边疆将士的形象。(注:必须有对诗眼的阐释)

3)鉴赏诗歌表现的情感内容

例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语言

1)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

例如读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军,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句用了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尽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吹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行军画面: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炼字技巧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为地名、回乐烽为烽火台名]分析第四句中“尽”字的妙处所在。回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释句、释词,析妙处,连主旨。

参考答案:不知哪里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乡的方向遥望。“尽”字既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望乡,点出望乡人之多。一个“尽”字,把征人思乡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表达技巧

1)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观,回乐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观,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样望而生寒。这些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从另一角度说,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乡凄凉、哀怨的心境,景与情紧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运用技巧(从描写角度可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从描写内容可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用笔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笔等)

例如读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设题: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这首诗通过写将军夜猎这一典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警觉、镇定、勇武的将军的形象。这首诗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山林,杂生茂密之草。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这里运用了环境烘托。一“惊”字,渲染了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写将军动作:弯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让人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后两句写天亮一看,箭竟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结尾箭入石中,或许带有一点夸张色彩,却侧面展现了将军的神勇。

3)考查诗中运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问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还是诗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诗中最后两句的抒情手法。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题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前两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摇?摇?摇?摇?摇,

采用了?摇?摇 ?摇?摇?摇描写的方法。

(2)五、 六句选取了一天的生活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了?摇 ?摇?摇?摇?摇?摇?摇,采用的是?摇?摇?摇 ?摇?摇描写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三问中“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针对内容的考查,应联系诗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将士形象)回答。关于“描法”的考查和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属于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问得比较明确,只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即可。

学生组织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是针对炼字技巧进行的考查。回答的要点应包含:①对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译),②这个字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对画面整体特征的阐述,④景与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炼字技巧的题都可参考这个思路]学生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