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的作文范例6篇

关爱生命的作文

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关爱生命;医学人文教育;基础

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件的持续上升,使医患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反思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医生人文素质低下和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未来医疗从业人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升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对于从源头上促使医患关系走上良性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有人说,医学淡化和漠视人文教育是医学人文精神失落的直接原因。其实,医学作为最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度的科学,早已成为人类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共识。医学人文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引起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视,并从那时起各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系统化与当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案件充分表明,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质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在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则缺乏主动性,甚至干脆认为作为医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足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何为医学人文精神不太了解,有的学生仍然认为临床上医务人员所诊疗的对象是人得的病。在对如何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中,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作用予以肯定,但在实际学习中,却又表现为重专业课而轻医学人文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现状,不仅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既愿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趋向于急功近利的既矛盾又浮躁的心态,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课程体系的完善不等于教育的完善,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调查还发现,尽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人文课程“走过场”的情况仍较为普遍。教学内容的空泛枯燥,教学形式的机械呆板,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文课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知识以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及心理教育等,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也简单化为通过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其结果势必将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异化为竞技教育,尤其是将考试成绩再同奖学金、保研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挂钩时,这样的竞技甚至会走向极端。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生投毒杀死其室友事件,让我们看到一个受过近十年医学高等教育的医学生对生命的残忍和漠视。这虽然是一起极端个案,但也警醒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所缺失的究竟是什么?调查结果虽然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作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选中,但从大多数医学生不太了解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到不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再到仍将人得的病作为诊疗对象的现状表明,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低下与医学人文教育中关爱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二、关爱生命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爱生命是医学的最终归宿与目的。强调把关爱生命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石,正是由医学的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说,医学自身的价值就在于关爱生命。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关爱生命,它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维护和珍惜,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所谓关爱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如果说一切教育都是以人为起点的话,那么,关爱生命的教育就必然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点。在关爱生命的教育中,引导受教育者“敬畏生命”是最基础的教育。“敬畏”二字具有“崇敬”和“畏惧”双重含义,它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一种虔诚态度。敬畏生命,不仅包括敬畏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及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包含着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等伦理要求。由于医学经常要面对病痛与死亡,所以重视病人的价值、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对医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正如周国平所说,医生的人文素质就是你要真正热爱生命,关注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人文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每一位医学生能够“对生命充满同情”,让关爱生命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的最基本人文价值观,让每位医学生尽快形成敬畏生命的伦理道德观,真正懂得和理解“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一“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1]9。为此,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关爱生命为基石,并将关爱生命贯穿于整个医学人文教育过程始终。只有当医学生比一般人更能意识到生命神圣时,在他们走上医疗岗位去面对一个个饱受病痛折磨的鲜活生命时,才能怀揣悲悯之心,发自内心地去珍惜生命、维护生命和拯救生命;才能在医疗活动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做到自觉自愿地关心和爱护患者;才能使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而且能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三、加强以关爱生命为基础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把关爱生命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石,就是把关爱生命作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使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举手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就要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生行为教育中去,使学生在不断接受生命教育熏陶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生命神圣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逐步升华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就是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行为培育生命责任感,并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以关爱生命为基础,在理论教学中,把关爱生命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课和医学人文课始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实践教学中,以养成学生关爱生命的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为目标,形成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以关爱生命教育为基础,是指把关爱生命教育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维度,以生命教育理论为依据,以生命伦理课程为内容,对刚刚接触医学专业知识、尚未形成医学人文与道德伦理理念的医学生进行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教育,引导学生在重新认识和发现“人为何生”、“人何以为生”的终级价值的同时,关注和思考一些与医学人文精神相关的诸如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等问题,从而为医学生形成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医学人文意识奠定基础。为使这一教育规范化,应将《生命伦理学》纳入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基础医学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以关爱生命为基础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实现启蒙医学人文意识———掌握医学人文知识———锻炼医学人文思维———提升医学人文修养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把关爱生命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课和医学人文课始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是指在医学专业课和医学人文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贯穿关爱生命的教育。关爱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同样也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医学专业教育中渗透关爱生命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在专业课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同曾经的“活人”标本打交道,还要经常面对活生生的动物实验,在这种近距离接触生命的过程中,通过渗透关爱生命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和感知生命的神圣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对处于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的医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很难体悟病患的疾苦,更不可能将“病”和“人”有机统一起来。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渗透和引导,培养学生对逝者的尊敬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患者的同情之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体会人性的温度;在不断学习和理解生命诞生、死亡和生存困境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关爱生命的重要性,并将其升华为悬壶济世的价值追求。由于医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统一的性质,医学和人文科学在本质上也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整合。为此,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的结合,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这有助于学生对生存意义的反思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感悟“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形成“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结合,使学生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广阔视阈下,关注和感悟人类的身心健康同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文明带来的科学发展的特殊性;三是医学专题讲座(或论坛)与公共选修课的结合,通过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多学科、多种知识的交融,让同学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引领和调动学生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思考,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这三者结合所形成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医学科学与医疗实践发展的要求。以养成学生关爱生命的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为目标,就是把关爱生命教育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教育,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关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关注、了解社会的同时,自觉地融入社会,感知生活的不易和认识自身的幸福;用健康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自觉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通过教育的力量去影响医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及审美追求,丰富、滋养并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既能感知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能认可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又能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还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只有使关爱生命真正成为每一个从事医务工作的人的内心信念时,才能使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

【参考文献】

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悲悯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Inspire Compassion, Concerned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Talking about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QIN Yuxia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Life valu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vague,this is from the inadequacy of life education,college Chinese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life education,to stimulate students ' feelings of grief, to love life, respect for life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life education; compassion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探其源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当下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较弱,面对变故、挫折时手足无措从而行为失控,易做出一些令人扼腕长叹的举动。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责无旁贷。

1 大学语文生命教育的目的

我国生命教育正蓬勃发展,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生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有不同教育重点和目的。相对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也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重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故此,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应以教材选文为基点,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意识到人的生存意义绝非物质层面的,追求精神的满足才是终极目标,以培养其博大之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会面临的困境,正视困境,培养其坚毅之心;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学会关爱生命,培养其仁爱之心。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引起了情感的共鸣才能感动人心,且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为充沛的年龄,调动其情感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故可在教学中激发出学生悲悯之心,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关爱自然、关爱生命。

2 悲悯情怀是关爱生命的基础

罗素说过“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何况悲悯之心不需去苦苦寻找,它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孟子一再强调“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中,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正是这种恻隐之心,使人重视生命,反对战争,故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战胜以丧礼处之。”

正是悲悯之心,人也不忍伤害其他物类,“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以远庖厨也。”正如白居易诗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3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悲悯情怀的激发

3.1 文学熏陶

大学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显然是它的文学化,文学作品本是作者的情感释放,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情感,进而为之感动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精神面貌。所以白居易说:“诗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正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彰显出非凡的影响力,面对春天,杜丽娘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她唱出的不仅是对寂寞春光的怜惜,更是对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怜惜,这种自怜自爱的少女情怀怎能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体会到青春之可贵。而《春江花月夜》则将学生带入绵邈的诗境,面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的追问,学生如张若虚一般对人生的短暂充满遗憾,也正是短暂,生命才显得如此可贵。

人生在世,会遭遇到挫折,如何应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史铁生说面对苦难,更应有一颗悲悯之心,《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在希望幻灭之后,正是对徒弟小瞎子的爱和悲悯,再次回到小村,带给小瞎子一个希望,只为了在余下的岁月里小瞎子会“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

同样,作家的生命历程和情怀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何杜甫颠沛流离一生却“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因为他心怀对百姓黎民的怜悯,对大唐帝国的热爱。为何辛弃疾不顾几遭罢诎依然渴望“看试手,补天裂”?只源于他对北方沦陷百姓的悲悯,对南宋王朝的担忧。这对学生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正是这些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灿烂,感受到自然的神奇,由此对生命产生怜惜和热爱。

3.2 理性思考

追寻生命的价值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大学生对此兴趣也日益浓厚,且他们的思想深度也使他们有能力探讨此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在教学中延伸探讨。

对生命的感悟总是从思考个体生命价值开始的。儒家学者认为个人的生命并非由个人掌控。《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强调人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孝,看似无理,深究起来却正是从情感出发,因为知道自己微小损伤对于父母来说都是莫大的痛苦,故子女爱父母就应当珍惜身体。爱在社会关系也很重要,因此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是“爱人。”当司马牛为自己无兄弟而哀叹时,子夏劝慰他四海之内皆兄弟。

与儒家不同的是庄子从个体存在的价值来强调珍视生命。庄子认为人活着,才最真实的,所以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因此表面上看透生死的庄子实际里却深深地透露出对生命眷恋和爱护。

阿尔贝特・史怀泽博士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强调要“敬畏生命”,他认为“生命本身对人就是神圣的。”他指出人之所以珍惜一切生命,是因“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

这些理念促进学生认识到悲悯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方式,还是一种理性力量,正是这种理性力量,使学生人理性的层面上认识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我们一定要铭记生命教育是它的责任,只有当代的大学生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社会才会真正健康和谐。

参考文献

[1]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

[2]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9(2).

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革命恋爱 出走 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75-01

出走作为一种文学模式多次被作家们提及,成为一个文学母题。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当时文坛的女作家丁玲,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采用这“革命加恋爱”的模式创作了《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这三篇小说标志着丁玲创作转变的开始,是丁玲“向左转”的过渡期作品。这些小说在依从革命战胜恋爱的叙事原则的同时,又表现了转型期青年知识分子在冲突、矛盾的革命与恋爱之间的痛苦抉择,并且关注革命时代个体的生存状况,探寻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而小说均以三位主人公的出走完结,其中充满了矛盾和张力。

其实,细看在丁玲笔下曾多次谈到主人公出走的情况,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梦珂和莎菲都是从“父亲的家”出走的。而丁玲这三篇小说中的出走模式与以前的出走是有所区别的,这里的出走,更多强调的是“丈夫的家”,同时也更多地是在描摹革命与恋爱的不合调和的出走。然而搞清楚这一出走现象必不可少的要谈论到当时“革命加恋爱”模式的潮流小说。

一、这三篇小说虽在出走这一大的主题上“革命与恋爱”是一致性的,但是细微之处也存在不同

纵观三篇小说,丁玲受到左翼文学思想革命文学的影响,与之前创作的非常突出的“自我小说”或“心理小说”的风格相比,这三篇小说有着一种相当自觉地“历史”意识。意在于描写在新环境新条件下知识分子在革命和恋爱的转变和苦闷。

虽然这三篇小说均是“光赤的公式”,然而作者毅然决然抛弃了以往只关注女性心理苦闷,欲望压抑的狭小空间,迈入了更大的范围,主人公有男性介入,在女性道路的选择上也不是单一的,女性上不仅出现新女性形象,更有积极的革命女性和也有最后步入自我阶级的旧式女性。例如《韦护》丁玲更多关注的是韦护这个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不论是在未遇到丽嘉之前,没有爱情牵绊,热情关注革命文坛的韦护,还是遇到丽嘉陷入革命与恋爱中挣扎,而最后经过思想斗争离家出走的韦护。这是革命者自觉地出走。在《1930年春上海》之一中丁玲关注的更多是女性的个人价值及个人选择的问题。在之一中,美琳从开始对丈夫的崇拜,到接触若泉的革命思想与外界的情况,到呼喊出:“你老把我当小孩”这是反抗的开始,她也知道:她一住在他这里,便失去了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她要在社会上占一个地位,她要同其他的人,许许多多的人发生关系。在思想上开始转变。”最终,“她是不甘再闲住了,她本能的需要活动,他要到人群中去,了解社会,为社会劳动,她生来就不是一个能幽居的人。”得到自我人生的价值和社会定位,成为一个全新的革命新女性。这是女性自觉走向革命,走向大众的出走。

二、出走模式形成的原因

丁玲的创作风格因其始终未抛弃的政治理想而不断变化,从早期作为满怀五四精神的热血青年关注女性解放,到30年代为了政治理想放弃女性立场,再到延安时期初期女性意识被压抑后的强烈反弹,这是丁玲女性立场的最后坚持,最终她选择了主流意识形态,放弃了女性立场,她的创作淡化了女性意识的自觉成份,张扬了女性意识的客观成份,女性意识统一于情绪高扬的革命激情,进入了女性意识“无性化”的写作时代。

1.意识形态特点的促成

1927 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社会进入了以阶级斗争获得社会解放的革命时代,“不仅人的思考中心发生转移,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向的探求。”1930年左右,左翼文学思想成为主潮流,“从文学的革命到革命的文学”,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恋爱+革命”主题的作品。丁玲紧跟时代步伐从无意识的写作转向有意识并且是阶级意识的写作的作家。她理念预设中依循革命战胜爱情的叙事原则,然而潜意识里却仍然保留了审视男性政治的性别化立场。韦护和美琳的留信出走,望微回信的诀别这种叙事模式都是革命者战胜爱情的表现。而在同时丽嘉对革命者的态度:“你们有些同志太不仁爱了。你不知道他们仿佛懂得了一点新得学问,能说几个异样的名词,他们也就变成只有名词了,而且那么糊涂的自大着。”从女性的视角看她们不反对革命,然而革命也不仅仅是个空虚的名词,是需要现实的基础和实践的魄力的。玛丽的愿意回到自己的阶级中仍旧过着自己原来享受的生活。这从两位女性的语言中再次审视了男性和革命。

2.个人经历的影响

丁玲在写作刚刚陷入危机之时,也正是与她共同生活的胡也频大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投身革命工作之时。此时她已从两年前的无名的热情诗人的妻子变成了革命者的妻子,不久之后又成了革命烈士的遗孀,在其受到丈夫思想的影响下,加上痛失丈夫的不幸,她更加看清社会现实,革命的重要性及其革命和爱情关系下的阻碍。要想获得和谐美满的爱情一定要获得社会的解放,而要获得生活的解放目前必须得压制自己的爱情,于是就有了《韦护》中韦护为了革命而舍弃了爱自己和自己也爱的丽嘉。《1930年春上海之二》中望微对于玛丽的决绝。

3.女性作家内在危机,探寻写作出路的结果

直到1929年4月丁玲写完《日》为止,丁玲描写的女性走的是一条自我保护的反抗之路,此时其笔下主人公的处境,与丁玲有相似之处,毫无意识形态的庇护而是选择孤独来自我保护并进行反抗。从1929年底到1930年短短的时间内放弃女性为特点、为牺牲的笔触,转向时代大潮,变成一个客观冷静的左翼现实主义者。而这种女性的消失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女性立场与大众立场的如果不是相互对立,至少也是不可兼顾的相关联的。这就要求作家们如果还依然立足与自己狭小的自我空间而不走出去的话,将很难立足。于是有了其笔下的革命者的出走。

参考文献

[1]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4年7月第一版

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4

对整个生命价值来说,健康只是基础,而生命还有更广阔、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生命还有更辉煌、更高尚的境界。生命价值是无穷大,新时代就是追求生命质量的时代,如果说健康是“1”,财富、荣誉等都是0,那么,只要提高命商传真(LQ),生命增值就是可以无限追求的目标。

关心生命质量建设和进行生命质量控制其实并不是特别复杂和受限制。只要树立了生命质量意识,学习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有珍爱生命的爱心,很容易就会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我们平常吃饭一样:我们并没有感到,我们所掌握的关于粮食、果蔬生产的知识和关于珍惜人类劳动成果的意识,使我们吃饭变得受约束、变得很复杂和很困难―吃饭时容易、很自然不是吗?可是我们心里却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吃饭的知识、学问的要求。所以,只要我们再增加和更新一些对生命质量有益的知识和学问,转化为行动并培养成习惯,生命质量就会更好。

人类社会有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旅游文化等,更应该有生命文化。现在我们有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眼日、精神日等等,将来应该有世界生命日。当我们能从生活的某一天开始关爱生命,从某一件小事开始珍爱生命的时候,追求一生一世,追求世世代代珍爱生命的美好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古老的生命话题,在新世纪应赋予其更科学、更广博、更美好的内涵。当人们的生命质量意识成为思维定势,当人们的生命质量控制形成习惯,当人人关心自己和他人、人人关爱生命形成风尚,生命文化的土壤就已经形成。如今,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从科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阶段,所以人对自己生命质量的管理,也应该和必需进入以生命文化管理生命的新时代。

著名人类学家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文化不是历史的残存,而是人生活的工具。生命文化应该成为21世纪人类对生命质量追求的引领和生命质量提高的“精神食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中,现代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问题,诸如如何处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经济地位间的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文化融洽,在这些基础上,构建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样崭新的管理课题,最终应该在共同的生命文化探索与追求中找到解决方案,而这也许是人类社会一致追求提高生命质量的共同解决方案。

尊重生命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和遵守自然平衡规律,科学加控制,理解加关爱,真正爱生命,感悟生命的启迪,学习生命的榜样,享受生命的美好,应是新世纪生命文化的主旋律。当人们把生命质量作为一种文化来追求,把生命质量控制作为一种生活的、生命的必需时,伴随着科学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人类生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 青少年教育 作用

对于当代的青年人来说,对于革命时代的记忆很多都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影像才有了直观的感受,这难免会让他们对革命时期的人和事物产生疏离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当代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革命纪念馆教育正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举办陈列展览和视听等手段,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相关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并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历史,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笔者针对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展开具体的讨论,希望可以引导和启示相关部门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教育作用。

一、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指示,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之高。现今,大部分中小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革命纪念馆的参观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打破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局限性,通过对一些文物和实物的参观,让青少年接触到更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驱们鲜活的生动事例,教育广大青少年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名誉与利益,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明辨是非的优秀品德,从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可以说革命纪念馆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场所。

例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和学校联合起来,利用学生的假期举办以参观纪念馆为主要内容的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讲述革命先驱们的光荣事迹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夏令营活动还会穿插一些小活动,如相关内容的征文比赛。让每一位青少年在了解到这些历史知识和内容之后,进行自我的思考,并在讲解员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文字和演讲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在大家面前;此外,还可以举办相关知识竞赛,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到这类活动当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方式,让青少年在参观和参与过后有一个充分的思考和回味的过程,树立起理性和坚韧的精神支撑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我国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深处的巨大精神力量。革命纪念馆有许多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党史资料,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例如,当代青年对于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本名词的理解上,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去相关的革命展览馆进行观摩,学生自然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让青少年对书本上相关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实体文物较单纯的书本教育有着直观、生动、真实、可信等特点,加之又是纪念日这一特殊时间,大大加强了其针对性,对青少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和理解,使广大青少年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思想上得到了启迪,树立起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和爱家乡的基本道德标准,在行动上看到了实效,真正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此外,清明节、国庆节及一些有着当地特殊性的节日都是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时间段。同时,学校也可以配合革命纪念馆在青少年平时的学习中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每年都会有一大批青少年加入到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青团的队伍当中来,这样一个集荣誉与使命一起的特殊日子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学校可以开展“国旗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动,让这些准少先队员和团员参观革命纪念馆,瞻仰各个重大时期的国旗、党旗,用这一庄严的历史载体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效果是终身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进行先进文化熏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我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文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纪念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也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先驱为了伟大的共同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点点滴滴。革命纪念馆就是一本厚重的中国特色文化史书,它蕴含了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承载着把中国革命史和革命思想传播并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对青少年先进文化熏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地区都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十分特殊的有利资源,与学校联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先进文化熏陶。此类革命纪念馆可以与学校取得联系,在青少年进行抗日战争这方面历史知识学习的时候组织他们到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与相关实物的陈设,让青少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壮丽辉煌、博大精深的抗战文化。这样,他们就不难理解抗战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战火硝烟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大抗战士兵和群众正是靠着这样一种抗战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以后的抗战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民族精神是我国特色先进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广布于各地的纪念塔,无不都是青少年先进文化熏陶的载体。它和革命纪念馆一起铭记着也展示着我军将士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辉煌战绩,同时昭示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文化支柱。青少年对这些地方的参观和了解,不就是对他们先进文化熏陶的最好方式吗?

我们从上面几个方面充分认识到了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要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教育作用,必须要几个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首先,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意识,不断学习和领会时代赋予革命纪念馆的要求和任务,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强化革命纪念馆的基地宣传功能;其次,学校老师和领导也要充分认识和利用革命纪念馆这个第二课堂,积极组织青少年对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让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先进的文化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感知历史,认识现在,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琳.博物馆与素质教育[J].文物春秋,2009,(3).

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课堂 生命教育理念 探究措施

我国的新课改进程逐步深入,更加突出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教学的理念。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灵动性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此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背离的现象。比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程序化、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枯燥等。笔者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探究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的意义

小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让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使其生命更有灵动性、懂得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凸显。然而假设小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那么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和生命关怀,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生命特征应当认真塑造。而且,语文教学就借着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认知能力,并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特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开展语文教学要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畏之情,更加愿意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其实,每一堂语文课中都有生命内涵的体现,都有生命智慧的彰显和对生命之美的注视。因此,小学语文这门课自身就有生命教育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的特性。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开展措施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精神。

开展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使学生借助对生命的感知等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观点和见解。那么生命意识涵盖了生命存在的认知和生命逆境的认知,既有珍爱自身的生命,又有关爱别人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爱护生命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认识到现代社会是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生命体征。生命不能重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同时,生命又极其弱小和短促。所以,对孩子们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他们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格外重要。然而,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得复制的,历史伟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如谦虚礼让的孔融和机灵聪明的司马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慢慢体会生命个体的不同,进而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正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珍视别人生命的存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意义。

在语文教学时当注重生命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激发和领悟生命的意识。笔者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巧妙地融入生命关怀教学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地带,若遇到危险,则一定要冷静使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另外,诸如《蒲公英》《小鹰学飞》等阅读课文教学中也借机渗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2.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

除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外,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察发掘生命之美,感悟生命的魅力和价值,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类之美的认知,既能领悟人间真爱,又能觉察人性之光,发现人类的智慧之美和创造之魅。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了生命的存在,看见了生命的活力灵动,形成了对生命欣赏的视角和思想,进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然而,生命固然美好,生活有时候却很残酷,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要面对诸多困难和艰险,但这正是生命的历练真谛,既要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打击,又要坦然面对生命的荣耀之辉。没有重来的生命,珍视生命,从这一刻做起,无论生命前方的路是怎样,享受生命的旅程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3.师生对话互动,点燃生命火焰。

开展课堂上互动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助推作用,语文课堂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动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孩子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细心听取,即使孩子们的见解是稚嫩空洞的,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和批评,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不可以打击和泼冷水,这样会击退他们的参与热情。而且,学生发表见解有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多理解包容,并借机委婉地指正错误之处,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纠错教学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没有错误和片缪的衬托,那么会有真知和正确的体现,一味地追求统一口径的说法和见解,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他们幼小的心灵,浇灭他们对生命探索的火焰。所以,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互动对话很关键,在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接受来自每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悟和经验,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对生命的认知才是正确的、鲜活的、灵动的。

4.改进传统预设教学,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导致教学的每一个步都是教案预设的,出现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做“乖巧的孩子”听课,被动地吸收已经成型的知识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语文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倡导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课堂活动参与中形成个人生命观念,进而达到知识的构建和消化,逐步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形态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大有裨益,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将来的生命质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多关怀学生的生命个性,引导学生自重自爱,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