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例6篇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文1

关键词:音乐;听觉;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52-01

《小乌鸦爱妈妈 》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爱鸟”中的一首歌曲,叙述了乌鸦反哺感人的故事。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它给孩子们一种启示: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付出和奉献,教育学生懂得爱并学会爱。在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思想,以情感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美术、品德、科学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表现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趣

同学们你们都有敬爱的爸爸、妈妈,那你能不能说一说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以达以情育人的目的。]

1、生答。

2、师生交流。

师: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对待父母呢?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儿歌,看看儿歌里的主人公,它是怎样对待妈妈的。

课件出示儿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按节奏拍手朗读儿歌。

路边 开放 野 菊 花, 飞来 一只 小 乌 鸦,

它的 妈妈 年 纪 大, 躺在 屋里 飞 不 动,

多懂 事的 小 乌 鸦, 多可 爱的 小 乌 鸦,

不吵 闹呀 不 玩 耍 呀, 急急 忙忙 赶 回 家。

小乌 鸦呀 叼 来 虫 呀, 一口 一口 喂 妈 妈。

飞来 飞去 不 忘 记 呀, 妈妈 把它 养 育 大。

生说说儿歌寓意,以便引入新歌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词意,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浓厚兴趣

二、发展情境

1、欣赏动画。

师: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它被编成一首歌,被人们颂唱。板书课题《小乌鸦爱妈妈》。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欣赏动画音乐。

2、同学们你们想学会这首歌吗?

生:

师:那好,请同学们随音乐轻声模唱,模唱的时候声音弱一些,注意聆听音准。

3、课件范唱,生跟录音自学。

设计意图:本首歌曲节奏好掌握,是锻炼学生自学的好机会,设计模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自学两遍后引导学生比较歌曲节奏与前面读儿歌节奏的关系。

(2)请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

(3)生生、师生相互解决。

预期效果:互助学习的方式,让老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并使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经过纠正,再次听课件音乐模唱一次。

4、看你们学的这样投入,老师也想来唱一唱,如果唱得好请同学们给予掌声,要是你觉得有意见,请真诚的提出来,好吗?同学们。

意图:曾听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被打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曲,首先自己必须投入地去演唱。通过老师深情并茂的演唱,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好这首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感知、体验情境

1、师: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学习我们采用了齐唱、接龙唱等形式,你们还能有别的演唱形式表演这首歌曲吗?赶快想一想。

意图:音乐最不具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表现、它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唱歌、舞蹈、选择合适的小乐器为歌曲配伴奏、绘画等都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1)生答并进行分组编创排练,师巡回指导。

(2)展示、评比。

虽然学生展示的质量高低参差不齐,但是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每位学生都在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经验,愉快地体验学习、表演过程,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熏陶。

2、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的手势、表情要引导学生以情带声有感情地歌唱,并注意气息控制,力度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歌曲寓意。)

(1)师指挥,学生演唱,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文2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至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授小学教材《小乌鸦找妈妈》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住着勤劳的乌鸦妈妈和可爱的乌鸦宝宝..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我们都有爸爸妈妈.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乌鸦妈妈照顾小乌鸦一样辛苦.等到乌鸦妈妈老的时候小乌鸦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照顾老乌鸦!那我们长大是不是也应该象小乌鸦一样照顾我们的爸爸妈妈那?"让我们去看看小乌鸦怎么照顾妈妈的吧!”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像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像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像。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像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像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像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文3

[关键词]《狐狸和乌鸦》;语文教材;不良暗示

语文教材编写必须从各种书报杂志中选取符合教育需要的文章加以改动,根据某一教育主题去构思和创作。理论上,教材编写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角度的教育影响,可是实践中,编写者往往只专注于某一教育目的或需要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效果,从而产生了不良暗示。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材中的不良暗示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致使教材常常出现超出编写者设计意图的种种意义和效果。

小学课文《狐狸和乌鸦》就存在这样一种超出教育本意的不良暗示。这篇课文取自伊索寓言故事。17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曾把这个故事写成寓言诗,在法国广为流传。这个故事的意图大致有两个:一是告诉人们,所有阿谀奉承的人都靠他所吹捧的人生活,所以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嘴脸;二是花一块奶酪(小学课文把“奶酪”改成了“肉”)学一个教训,也算值得!这两个意图都是从乌鸦身上去考虑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看到这个寓言诗以后,触动很大。他从狐狸身上去考虑,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这样的寓言故事。他指出,当孩子们有机会把这个寓言拿来应用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同这些意图完全相反,也就是说,你想借故事来纠正或防止他们因轻信而受骗的缺点,结果会是他们“一面嘲笑乌鸦,而另一面却非常地喜欢狐狸”,喜欢像狐狸那样为非作恶,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当然,喜欢狐狸肯定会选择狐狸的行为方式作为模仿对象。

狐狸和乌鸦这一则寓言故事改编后进入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早见于清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课文标题为《鸦好谀》,全文字数不多。

鸦衔肉,止树梢。狐过而欲得之。仰颂之日:“君躯既壮,而羽复泽,吾素闻君善歌,请奏一曲。”鸦悦,张口欲鸣,未发声而肉已落。狐疾取之,复语鸦曰:“他日有无故谀君者,君其慎之。”

显然,课文意图是想让小孩子从乌鸦身上吸取教训,并借狐狸的口警告人们不要上“无故谀君者”的当。但是,狐狸的轻松成功和敏捷动作无疑对儿童更有吸引力。

这个寓言故事伴随语文独立设科而来,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演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谓经久不衰。它有许多版本,不同版本的素材大致相同,都围绕狐狸骗取乌鸦嘴里的肉而展开,但是由于教材编制者对这个故事不良暗示的认识态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因此,这一故事在不同版本中的叙述思路、形象刻画和细节描写等方面各有千秋,由此带来的不良暗示及故事隐含的正面教育价值也显得轻重不一、大小各异。下面从这个故事的不良暗示切入,选取百年来该故事的三种版本进行分析,以展示教材编制者处理不良暗示的认识和经验。三种版本分别是1951年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七册(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课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

一、角色与关系

乌鸦和狐狸,谁为主角,谁为配角,这种思路安排决定了突出哪个形象的问题。山东版和人教版都把乌鸦当作主角,先说乌鸦,再引出狐狸,突出了乌鸦形象。

一只乌鸦,在一棵大树上,做了一个窠,住在里面。大树底下,住着一只狐狸。(山东版)

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住着狐狸。(人教版)

乌鸦和狐狸,一个住在树上,一个住在树下,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布局传递了两者作为邻居的熟悉关系。不过,由于人教版删去了“住在里面”的描述,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乌鸦有许多窝,这只窝只是它偶尔来一下的窝”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就难以确定乌鸦和狐狸的关系到底是熟悉还是陌生。一般来说,关系熟悉不容易产生欺骗行为,关系陌生才容易产生欺骗行为。因为熟悉者之间的行为,很有可能是闹着玩或有其他意图,不好把狐狸和乌鸦的交往定性为骗与受骗的关系。

这一点苏教版注意到了,明确表明两者不是邻居的熟悉关系,而是萍水相逢的陌生关系。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苏教版)

不过,正是这种布局改变,一方面把主角转换为狐狸,先说狐狸,再引出乌鸦,乌鸦是狐狸找食物时遇到的―个猎物,另一方面也为狐狸欺骗行为的展开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写法无疑聚焦、突出了狐狸的形象,有可能强化卢梭所指出的这篇寓言故事的负面影响,使孩子们更倾向于效仿狐狸的行为方式。

二、乌鸦、狐狸与肉

乌鸦和狐狸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但是,因了一块肉,两者联系起来了。“肉”是两者追逐的对象,它既是现实的,指满足口欲的美味,也是象征的,指满足某种需要的物质存在。乌鸦和狐狸都为了追寻这种物质存在而于同一场景出现。

一天,乌鸦从窠里飞出来,想找一点东西给它的孩子吃。它飞来飞去,好容易在肉铺的棚子里,找到了一片肉。它便把肉衔着,高高兴兴地飞回家来。站在窠旁的树枝上。

这时,恰好狐狸也出来找食物。看见乌鸦嘴里衔着一片肉,馋极了,可是想吃又够不着。(山东版)

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

这时候,狐狸也出来找吃的。他抬起头来,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人教版)

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苏教版)

虽然乌鸦和狐狸都在追寻这种物质存在,但其动机则完全不同。乌鸦找肉是为了孩子。为此,山东版、人教版都在尽力刻画乌鸦的母爱形象:乌鸦关爱孩子,为孩子有肉吃而高兴。山东版甚至还刻画出乌鸦为孩子找食物的辛劳:

它飞来飞去,好容易在肉铺的棚子里,找到了一片肉。

乌鸦如此艰辛地找到一片肉,她肯定也饿了、累了,何尝不想直接吞进去?但她不能吃,她要给她的孩子,于是她只能把肉衔着。乌鸦对于肉的动作,山东版用“衔”,其他两个版本都用“叼”,前者比较平淡,对刻画乌鸦母爱形象有利,后者容易让人产生类似“叼烟斗”“翘起来”的动作联想,有过分做作、炫耀之嫌。

尽力刻画乌鸦可亲可敬的母爱形象,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乌鸦受骗后的同情,减少对乌鸦的嘲笑,从而发挥这篇寓言故事的正面引导作用。

狐狸对于肉的追求,则完全为了自己。它出来

找食物,如果以正当途径去找,那么它看见乌鸦嘴里的那片肉,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只能是祝贺乌鸦。问题是,狐狸的心术本身就生歪了,所以看见乌鸦嘴里的那片肉,就表现出“馋极了”“馋得直流口水”,三种版本都刻画了狐狸的自私和贪婪。但是,力度都不够,其实,还可以增加一些体现狐狸贪婪形象的词句去描述,把它刻画得越可恶越好。

此外,苏教版还有一个不足,那就是关于狐狸馋的对象表述不明,狐狸馋得流口水是因为乌鸦,还是因为那片肉,抑或两者?让人费解。因为,乌鸦也可以是他的捕食对象。关于这一点,山东版和人教版就描写得很明确,直接点明了狐狸馋的对象就是乌鸦嘴里的那片肉。

三、问话与回应

面对一片肉,狐狸馋得流口水,乌鸦则是叼在嘴里而不吃。这种对比,一方面可以贬低狐狸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凸显乌鸦的母爱形象。教师在讲课时除了课文中“馋得直流口水”这类刻画反面的、丑陋的狐狸形象的词句之外,还要继续增加能引起孩子们抵制和反感狐狸的描述。把狐狸形容得越狡猾、越卑鄙、越贪婪,把乌鸦描述得越高尚、越伟大、越无私,这篇寓言故事的正面教育价值就越大。苏教版在这方面就关注得少一点。

由一片肉,狐狸和乌鸦联结起来,引发了一场冲突。冲突的起点和过程离不开两个关键词:馋和叼。没有狐狸的馋,就没有狐狸想方设法的三次问话;没有乌鸦的叼,就没有乌鸦三次无奈的回应。假如狐狸不馋那片肉,就可能继续去其他地方找吃的;假如乌鸦把那片肉吃掉了,就可以轻松自由地与狐狸对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尴尬的回应了。

狐狸由“馋”到“想”和“问”的情节,三种版本的具体展开各不相同。

第一,先说对“想”的描写。

(狐狸)便想了一个办法,悄悄走过去,坐在树底下说……(山东版)

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人教版)

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苏教版)

山东版计划性比较强,“一个办法”类似于一套实施方案,仿佛乌鸦是一个弱小、无反抗之力者,一切都在“办法”的掌控之中,“办法”推出后一定会成功,没有考虑到事件和情景的变化性、复杂性。人教版“想了想”“笑着”,写出了狐狸对结局的成功骗取胸有成竹的儒雅风度。这两种版本都好象透露出,狐狸从一开始的“想”中就已经暗示了以后的成功。苏教版用“眼珠一转”体现狐狸的狡猾性和随机应变性,对结局的暗示性没那么浓重,而是一步一步走,每一步的结果如何难以预料。这种写法对于刻画狐狸的反面形象有利。

第二,再说对“问”的描写,狐狸总共有三次问话,相应地带出了乌鸦的三次反应。

狐狸第一、二次问话都是礼貌性的―般甩语。

“你好吗?乌鸦先生!”

乌鸦没有作声。

狐狸又说:“乌鸦先生,你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一下,还是不作声,仍旧衔着那片肉。

(山东版)

“您好,亲爱的乌鸦!”乌鸦不作声。

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不作声。(人教版)

“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

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苏教版)

第一次问话是见面的问候语。作为问候语,听到以后必然要有所反应,除非乌鸦已经认定问候者不怀好意了,否则就是不礼貌。回应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开口,可以点点头、看一眼、鼻孔“嗯”一声等,但是,三种版本都笼统地采用“不作声”“没有回答”。这种描写把乌鸦当成了一个不懂交往礼貌的无教养者,不利于凸显乌鸦的正面形象。其实,问候语本身就不用回答,只须回应,有所回应就是礼貌的行为。

第二次问话是深入交谈后的拉家常。这次是要开口回答的,但由于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不方便回答,因此,三种版本都描述为:乌鸦看了狐狸一眼,没有回答。

其实,要想凸显乌鸦的正面形象,应该让乌鸦摆头示意它的孩子在窝里很好,因为乌鸦本身就是站在窝旁边与狐狸对话的。不过,苏教版让乌鸦站在一棵树枝上,不一定是窝旁。这可以说亵渎了乌鸦的母爱形象。试想你叼着一片肉,不吃掉它,而是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干嘛呢?炫耀、招摇?让人猜疑。

狐狸的第三次问话明显是阿谀奉承、拍马讨好的表现。

狐狸想了想,望着乌鸦继续说:“你的羽毛真漂亮啊!我知道你的嗓子很好,唱起歌来一定很响亮,你能唱一个歌给我听吗?”

乌鸦听了这些赞美它的话,高兴极了,就开始唱起来。(山东版)

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人教版)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苏教版)

第三次与前两次有本质不同,是体现狐狸狡猾、卑鄙的重要问话。

如果说第一、二次的问话和回应要重点凸显的是乌鸦的高大形象,那么第三次问话和回应就应该重点突出狐狸那令人鄙视的奸诈形象。虽然三种版本都是从夸羽毛到夸嗓子,导致乌鸦最后按捺不住开口了、肉掉了。但是,从贬狐狸褒乌鸦的角度来说,三种版本都不是很好。

贬狐狸方面,应该对狐狸的形象进行一贬再贬,可把上面的描写分别改写为:

狐狸心里嘀咕,盘算着怎么才能让乌鸦上当,于是,望着乌鸦诡谲地继续说:“……”

狐狸垂涎漫流,湿了一地,它仿佛闻到了那片肉的香味,又说:“……”

狐狸眉头一皱,又生出诡计,摇摇尾巴说:“……”

褒乌鸦方面,应该把描写乌鸦听了好话后得意忘形的描写,如“高兴极了”“得意极了”“非常得意”等去掉,可以分别改换成以下几种表达。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心想:

“是呀,孩子这么小,整天忙忙碌碌,自己的嗓子都不知怎么样了。”这样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地就开始唱起来了。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若有所思,心想:“是呀,现在整天忙着给孩子找吃的,羽毛都顾不上打理了,可嗓子应该还好吧。”于是嘴巴不自觉地唱起歌来。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觉得有道理,心想:“当初我可是高音段歌唱比赛的冠军,现在忙于照看孩子,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唱。”她准备试唱一下。

总之,不管怎么改动,都要力争让学生明白,狐狸和乌鸦的冲突是卑鄙与高尚的冲突,尽管最后的结局是狡猾的狐狸得逞、高尚的乌鸦嘴里的肉被骗去,但权当是乌鸦由于劳碌于抚养小孩,很久没有练声的结果,千万不要让她成为被可怜的对象。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许多人明知是拍马奉承,都愿意当事实来听,不要对这个终日为家庭操劳的乌鸦求全责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多元反应必然存在超出教材编写者预想的意义和效果,如果是正面的、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意义和效果,就应该弘扬,反之,则会成为不良暗示。就《狐狸和乌鸦》的寓意来说,告诉孩子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吹牛拍马或撒谎骗人,希望他们识破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上当受骗。这是从成人的角度把儿童预设为将会上当受骗的对象,也就相当于把孩子们推到了被逗着玩或傻里傻气的人行列,试想,哪个孩子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他们宁愿成为被人谴责的欺骗者形象,也不愿成为被人耻笑的傻瓜。于是孩子们从中学到的就不是预防受骗的教训,而是欺骗者的伎俩。这就暗示了故事在教育孩子成为欺骗者。这种不良暗示在教材编写的整体构思上就已经存在。有时整体构思的教育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不良的。自语文独立设科一百多年来,与《狐狸和乌鸦》相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如课文《笨孩子》。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文4

【导语】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是故,小学语文应在一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扩大视野,展开更广泛的研究,我们须正视且须加以重视其重要地位。以下是

一、读 拼 音,写 词 语。(9分)xiǎo niǎo xià yǔ zì jǐ( ) ( ) ( )dōnɡ xī jīn tiān máo jīn( ) ( ) ( )二、读一 读, 选 一 选。(6分)1.爸爸给我买(mǎi mài)了一辆新自行车。2.我家后面有一块空(kōnɡ kònɡ)地,那儿有好几种(zhǒnɡzhònɡ)蔬菜。3.我和妈妈在山上种(zhǒnɡ zhònɡ)树,真希望它们早一点长(zhǎnɡ chánɡ)大(dài dà)啊!xuǎn zì zǔ cí三、选 字 组词。(12分)( )方 ( )西 拉( ) 汽( )高( ) ( )来 ( )上 ( )现( )地 ( )间 ( )国 ( )花zhǎo fǎn yì cí四、找 反 义词。(9分)近 下 后 无 少 进有——( ) 前——( ) 出——( )多——( ) 远——( ) 上——( )kàn tú xuǎn zì tián kònɡ五、看 图,选 字 填 空。(8分)朵 条 个 棵 只 头一( )蜜蜂 一( )牛一( )鱼 一( )树xuǎn yì xuǎn六、选 一 选,画 。(8分)(搭 升 听)积木 (搭 升 听)国旗 (搭 升 听)音乐(发现 学会 发生)秘密 (发现 学会 保护)环境(发现 学会 保护)骑车 (珍惜 学会 保护)时间lián cí chénɡ jù七、连 词 成 句。(10分)1.一块儿 我们 好吗 回家?2.奶奶 家 有一条 门前 小河。3.飞来飞去 在 小鸟 天上。4.我国 国旗 五星红旗 的 是。ɡēn jù kè wén nèi rónɡ tián kònɡ八、根 据 课 文 内 容 填 空。(10分)1.( )是我国的首都,( )是我国的国旗。( )爱北京。2.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 )了,草更( )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 ),( )。3.妈妈说:“山那边( )很美,( )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 )了飞翔。bǎ ɡǔ shī bǔ chōnɡ wán zhěnɡ bìnɡ huí dá wèn tí九、把 古 诗 补 充 完 整, 并 回 答 问 题。(共10分)静夜思床前明( )光,疑是地( )霜。举( )望明( ),低( )思故乡。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写的。(李白 杜甫 白居易)(2分)2.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写诗人 到的,第二行和第四行都是写诗人 到的。这首诗主要写出诗人的心情。(3分)(想 思念家乡 看)bǎ xià liè jù zi pái chénɡ yí duàn tōnɡ shùn de huà bìnɡ dú yì十、把 下 列 句子 排 成 一 段 通 顺 的 话, 并 读 一dú读。(10分)①他可喜欢石头啦。②李四光爷爷是我国的地质学家。③常常忘了干别的事。④为了给国家寻找矿藏,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kàn tú shuō huà xiě huà参考答案一、读拼音,选词语。下雨 今天 小鸟 东西 自己 毛巾xiǎo niǎo xià yǔ zì jǐ( 小鸟 ) ( 下雨 ) ( 自己 )dōnɡ xī jīn tiān máo jīn( 东西 ) ( 今天 ) ( 毛巾 )二、读一读, 选一选。1.爸爸给我买(mǎi)了一辆新自行车。2.我家后面有一块空(kònɡ)地,那儿有好几种(zhǒnɡ)蔬菜。3.我和妈妈在山上种(zhònɡ)树,真希望它们早一点长(zhǎnɡ)大(dà)啊!三、选字组词。东 车( 东 )方 ( 东 )西 拉( 车 ) 汽( 车 )山 出高( 山 ) ( 出 )来 ( 山 )上 ( 出 )现中 种( 种 )地 ( 中 )间 ( 中 )国 ( 种 )花四、找反义词。近 下 后 无 少 进有——( 无 ) 前——( 后 ) 出——( 进 )多——( 少 ) 远——( 近 ) 上——( 下 )五、看图,选字填空。朵 条 个 棵 只 头一( 只 )蜜蜂 一( 头 )牛一( 条 )鱼 一( 棵 )树六、选一选。(搭)积木 (升)国旗 (听)音乐(发现)秘密 (保护)环境(学会)骑车 (珍惜)时间七、连词成句。1.一块儿 我们 好吗 回家我们一块儿回家好吗 ?2.奶奶 家 有一条 门前 小河奶奶家门前有一条小河 。3.飞来飞去 在 小鸟 天上小鸟在天上飞来飞去 。4.我国 国旗 五星红旗 的 是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北京 )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 )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 )爱北京。2.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 红 )了,草更( 绿 )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 红的花 ),( 绿的草 )。3.妈妈说:“山那边( 风景 )很美,( 自己 )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 学会 )了飞翔。九、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静夜思床前明( 月 )光,疑是地( 上 )霜。举( 头 )望明( 月 ),低( 头 )思故乡。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李白 写的。(李白 杜甫 白居易)2.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写诗人 看 到的,第二行和第四行都是写诗人 想 到的。这首诗主要写出诗人 思念家乡 的心情。(想 思念家乡 看)十、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并读一读。①他可喜欢石头啦。②李四光爷爷是我国的地质学家。③常常忘了干别的事。④为了给国家寻找矿藏,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② ① ④ ③ 【篇二】

基础知识 40分得分 评卷人1. 看拼音,写词语。yīn wèi mù guāng hàn shuǐ suì yuè2. 给加点字的读音补充完整。热带鱼 d 早操c 睡觉sh青蛙 ā 懂事 ǒng 干净 ìng3. 连一连。层 鸦 尾 东 领 脏 倒Zāng wěi dào céng lǐng yā dòng得分 评卷人1. 比一比,再组词。(6分)2. 字形小魔术。(6分)给“门”加偏旁,能变成( )( )。给“月”加偏旁,能变成( )( )。“木”多一笔可以变成( )( )。“自”减一笔可以变成( )( )。3. 选词填空。(6分)生活 生日 生命今天是1月14日,是我的( )。妈妈爱我胜过爱自己的( )。我们一家过着幸福的( )。我们要珍惜( ),注意安全。4. 照样子连一连。(4分)欲穷千里目 红掌拨清波。人有两件宝 更上一层楼遥知不是雪 双手和大脑春去花还在 为有暗香来白毛浮绿水 人来鸟不惊阅读理解 40分得分 评卷人(一) 画鸡红冠 栽,满身雪 将 。敢轻言语, 叫 万 。(二) 画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三) 两件宝用 又用 , 有创造。 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和 。得分 评卷人① 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②这一课写了冬天的变化,很美。③ 劳动是艰辛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果实。④ 帮助家人做事,才是真正的长大了。1.《冬天的魔术师》 。2.《马莎长大了》这篇课文写了 。3.《锄禾》这首古诗告诉我们 。4.《小鸡种稻子》这篇童话告诉我们 。得分 评卷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 zāo zhǎo )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面的水又少,它喝不着。怎么办( bàn dàn )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 sí shí )子,它想了想,有办法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le la )。1.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打“√”。(4分)2.请你在每个自然段前圆圈里写上段号(数字)。(4分)3.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你还有别的办法帮助乌鸦喝到水吗?(6分)4.你喜欢这只乌鸦吗?为什么?(6分)表达写话 20分得分 评卷人我长大了 我爱学习 朋友,我想对你说题目: 【篇三】

一、正确的音节画上“√”。shū ɡuìsū ɡuì书柜yǔ xuēyǔ xüē雨靴jīnɡ yújīn yú金鱼二、将音节按要求分类。xiànɡ zhā nínɡ cǎi zǔ ɡǎn chū pén前 鼻 音:____________________。后 鼻 音:____________________。平 舌 音: ____________________。翘 舌 音: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看拼音写词语。lì zhènɡmǎ yǐfēnɡ lànɡwǒ menxiě zìqīnɡ cǎokāi fànɡjiānɡ nándōnɡ fānɡyě xǔjiàn miàndà shǒushān cūncónɡ xiǎokě shì四、选字填空。1、我一个好_______朋 。(友 有)2、爸爸在___园里____作。(工 公)3、妈妈带我去音乐___我们___了美妙的音乐。(听 厅)4、我们__家一起去看喷__。(全 泉)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秋姑娘的信给( )的大雁,让他们路上多加( )。2、天冷了,( )花谢了,菊花( )怕冷,大家都很喜爱它。3、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4、深蓝色的天空里( )着无数半( )半( )的星。六、看图,找一找,再填一填。1、看图小明和小红在___________。 2、图里都有__________________。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文5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小乌鸦爱妈妈课件范文6

一、营造互动的课堂

首先让课堂内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频度加强。要充分利用教学时空重组的有利因素,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提高班级音乐教育的效益。

1、在师生互动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且也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例:在上《新疆是个好地方》,通过玩跳手指舞《找朋友》这个游戏,使整个课堂气氛马上达到了第一个沸点;之后,让学生每一组只学唱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学跳一个新疆舞的动作,学生既觉得新鲜,又没有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结果每一个同学都学会了这首歌和舞蹈。

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知识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培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学生在宽松的师生互动中体会到各种舞蹈动作和各个民族的舞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例:在《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首先通过学生观看无声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然后教师提问,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将一个爱妈妈的小乌鸦的形象引出,接着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自己分配角色,分别扮演乌鸦妈妈和小乌鸦。当唱到“乌鸦妈妈飞不动,小乌鸦找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时,有一些孩子都哭了。每一位学生相互合作,无拘无束地表演,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通过音乐,彼此间的体验得到了交流,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无形中营造起来了。

3、在情境中互动,实现人与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状态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在教唱“小红帽”这首歌时,同学们都看过这个动画片,我就让一个学生在上面讲故事,另外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情景剧 ,这时学生让我来演大灰狼,我很高兴的也上演了,他们可高兴了,这个音乐情景剧的演出也获得了成功。音乐教育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应该如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努力改变自己与学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学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音乐学习看成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4、你问我答。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音乐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过时。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5、与学生“打”成一片。音乐教学是”活”的课堂,是”动”的课堂,座位排列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排列成各种不同形式,缩短师生空间和心理距离。教师和学生之间做到“打”成一片。

在音乐课中,我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大多数时间我来做“伴唱”,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在进行歌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气氛,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融合在学生中,学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师生空间的互换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主宰互动的课堂

音乐课“自主”的教学模式体现着浓浓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其强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人,使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音乐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从学生学习音乐时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做主的信心和能力。教师要开放思想,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去探索,即使学生碰到了困难也不是件坏事。要给予学生学习、思考和进步的空间。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室环境、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师为其提供的学习工具,自行确定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难易,选择学习伙伴和乐器等等。在教师的耐心帮助和精心策划下,学生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需要什么拿什么,喜欢什么取什么。音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一种自发的、高层次的心理愉悦的体验。音乐的形象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操,音乐的表现释放着学生内心丰富的感受。随着音乐的流淌,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达到了交融,美的体会更让师生情绪高涨,课堂充溢着最愉悦的情感,学生的音乐潜力和才能也在最自然的过程中被充分地挖掘和展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