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学习性区域活动 分享交流

1.引言

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关键转折期,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中班、小班幼儿有很大差异,他们的有意性渐渐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形成,情感趋于稳定。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按照大班幼儿的这些发展特点制定出的适合大班幼儿参加的活动。在大班幼儿学习性的区域活动里,孩子们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满足个性化兴趣,激发学习的原始动力,通过这种学习,可以让幼儿得到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正确的活动目标,选择合理的活动场所,投放科学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凭借意愿自己动手操作、学习并探索。

2.活动区域创设

学习性区域活动多数都安排在教室内,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区域有:益智区、建构区、阅读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等。创设学习性活动区域时,必须根据各区域特征合理安排,例如:可以把相对安静的益智区与阅读区安排在一起,并布置在教室角落处,区域间的分隔要合理、科学,才利于形成和谐氛围。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各个空间必须相互分隔,才能让他们感觉教室规正有序,产生稳定情绪。

3.目前大班区域活动中存有的问题

3.1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当

投放材料不正确,幼儿就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不能积极思考。活动区域之所以要投放材料,就是因为要通过材料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帮助幼儿积极动脑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提供的材料根本无法引起幼儿的注意,使得幼儿不能实现相应的活动目标,也不能形成自信心和成就感。一些材料缺乏层次性,材料必须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例如:在图书区,可以把小垫子、小沙发放到地上,让幼儿坐在上面读书。按照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高特点,设置幼儿桌椅,这样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也符合幼儿身体发展需要,给他们的小学入学打下基础。有时候老师提供的材料缺少动态性,不能按照幼儿实际情况调整。

3.2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过于形式化

有时候进行区域环境布置时,仅注重视觉美感、盲目追求数量、刻意注重形式等,过于注意充分利用空间,并没有对材料和空间的整体利用加以思量,实际区域环境并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使得很多布置都成为画蛇添足之笔。活动材料摆设过低或过高,不方便幼儿拿取存放。部分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得不合理,区域活动一直按固定时间表进行不合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活动时间不应固定,要灵活多变。

4.开展大班区域性活动的注意事项

4.1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幼儿园在向学习性区域投放活动材料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按幼儿年龄特征投放、结合幼儿园特色,有目的性地选择材料,且材料具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投放区域材料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例如:建构区域保证积木可以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吸引他们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可以投放一些废旧的纸管、纸盒物品,让它们吸引孩子利用这些材料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有目的性地收集材料,可以选择不起眼的材料,例如:废旧瓶子、破旧奶盒、玩具等,尽量选用废旧材料或者半成品材料。收纳材料工具箱尽可能选用日常生活中不用的各种鞋盒子,既简单又实用。区域材料还要有一定挑战性和层次性,调整性主要表现在益智区,益智区的地板不仅有简单带数字的地板,而且要提供不标有数字的地板或增加地板数量,供能力强的幼儿使用;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存有差异,投放材料必须全面考虑所有孩子,保证材料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的能力有所提高,例如:益智区有数字卡片、点卡及记录本,能力较低的幼儿只需分合点卡,能力较强的幼儿要利用数字卡片进行复合,并且记录所有操作过程。

4.2按照孩子身心发展选择合适的区域活动

因为年龄特征的限制,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形象感知阶段,认识过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或集中时间较短,不愿意倾听,语言节奏较慢。给大班幼儿选择游戏形式及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动手操作能力及爱好兴趣,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氛围情境,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操作。兴趣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幼儿也一样,需要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参与活动后和其他小朋友相互合作,一起完成课堂游戏任务。另外,做游戏时,教师不能过多提示学生,及时有必要提示也可以通过一些隐性提示。按照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和年龄特征,努力创造和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区域环境。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一次,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俄罗斯套娃,大家都被颜色鲜艳的小娃娃吸引住了。可由于孩子们对套娃并不是很了解,大家都不知道其中的“秘密”――他们是一个一个从小到大地套起来的。我看到了其中的教育契机,但如果只是探索俄罗斯套娃的话显得过于简单,又如果去了解套娃背后的风土人情,却又离孩子们太远了。

这时我又想到班里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大多是独生子女,收拾、整理物品的习惯养成得并不是很好,每每会有家长来告状说宝宝昨晚在家把房间弄得天翻地覆的、宝宝从来不会收拾自己的物品和玩具……是否可以把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套娃联系起来呢?于是,我试着设计了活动的雏形。

二、活动的设计和准备

年级组的老师们在听了我对活动的设想后,决定把这个活动作为教研组的科探活动进行。通过讨论后首先把活动目标确定了下来:一是通过玩套桶玩具,发现套桶套在一起的规律,并能比较套桶的大小。二是巩固已有经验,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准确运用所发现的规律。

目标确定了,第一个环节里的套桶玩具就有现成的。但收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能套在一起的材料成了最大的困难。我从家里找来了几套保鲜盒,可还远远不够,我又发动小朋友、教研组甚至全园的老师收集,大家纷纷从家里拿来材料,大大小小共100多件。材料收集后我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类。有的材料没有包装,我就找来包装袋或是动手做包装盒。

三、第一次活动的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套桶玩具,想请大家玩一玩,再去找一找和你手里一样的玩具?

(很快地)幼:老师我找到了!

(单纯地配对,孩子很快就找到了,说明对于孩子来说难度不大,感觉不是很适宜。)

(引导孩子发现秘密)师:请你打开来瞧瞧,套桶的肚子里面有什么?

幼:有很多玩具!很多个套桶!

师:它们大小一样吗?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大的小的。红色的还有黄色的……

(小结)师:套桶玩具大小不同,色彩缤纷,一个套一个,既节省空间,又便于收藏。

(老师的引导起了主要作用,孩子的交流不热烈,说明这个环节没有扣住孩子的年龄特点、没有抓住孩子的关注点。)

(迁移到生活中去)师:活动柜上有好多材料,可是它们好乱呀,请小朋友把它们整理一下好吗?

(引导幼儿利用物品的大小关系再次整理生活中的物品的设想很好。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有装不进去的,也有胡乱就装进去的。教师也及时引导大家一起讨论、想办法解决困难,经验提升得不够。)

四、第一次实践后的反思

教研组的老师在观摩后进行研讨,我也对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整。大家觉得作为一次科探活动,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首先是第一次的探索操作活动过于简单了,因为孩子们对套桶非常的熟悉,再在这次的活动中请他们去探索失去了新意,激不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就把套桶玩具作为孩子的前期经验,不在本次活动中展开了。然后着重把第二个环节放大、细化。

环节二虽然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但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反映出了材料难易程度差异过大,要进一步调整。有简单的,例如没有盖子的碗之类的材料,很容易就能借鉴原先的经验很快就装好了;有难的,比如有盖子的保鲜盒等,又要盖盖子,又要从小到大也套在一起,孩子手忙脚乱地装不进去。有的材料使用的是尺寸合适的包装盒,问题不大,必须要用“套一套”的办法才能把材料全部装进去;有的材料使用的是包装袋,孩子们不用“套一套”的办法,只要挤一挤就挤进去了。

五、第二次的活动过程

于是,我将目标做了调整:(1)通过用袋子、包装盒装物品的过程,发现物品能按照规律套在一起,并能比较物品的大小。(2)巩固已有经验,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准确运用所发现的规律。

活动的材料也做了调整,孩子熟悉的套桶只提供两套作借鉴经验之用。包装袋和包装盒全部严格把关,大小不合适的重新收集,要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会使用从小到大套一套的办法整理物品。

活动过程先是一个问题呈现:“王老师这里有几个盒子,想请大家帮忙把它们装进袋子里,可以怎么装?”然后引导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办法。第二是幼儿的第一次操作,老师请小朋友试着装一装。第三是请孩子分享、交流经验,请孩子来讲一讲自己成功的经验,注意引导孩子把物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把小的物品套到大的里去。最后是再次尝试,体会成功的喜悦。

六、第二次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的材料经过调整后发现,包装袋有可伸缩性,老师都建议我全都换成包装盒比较好。而且活动的导入部分过于生硬了,不太适合中班的年龄特点,可以用“包装礼物”这个说法来导入。

最大的问题还是两个探索环节看不出递进性。大家发现没有盖子的材料比较容易成功,全部放在第一次操作,并且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全部装进包装盒”,活动结束的时候经验总结也要清晰,要引导孩子把物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小的物品套到大的里去。及时表扬孩子这样整理物品很整洁、不占地方,让孩子意识到用这种方法整理物品真好。

而带有盖子的材料全部放在第二次操作。老师必须在任务开始之前和孩子说清楚: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有装好的礼物,而且更难了,它们都是有盖子的,请你再用排排队、套一套的好方法帮忙去装好它们。注意小结的部分让孩子知道要先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把最小的先盖上盖子,然后把小的套到中的里面,然后再盖上盖,以此类推。

七、第三次调整后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和交流中,学会按从小到大规律套放的方法整理物品。

2.乐于运用所学的方法整理物品,养成整理物品干净、利索,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塑料篮子,各种套在一起的材料:套桶、纸盒、瓶盖、碗、保鲜盒、套娃等。

2.装材料用的包装盒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呈现

教师:王老师有一些礼物,想请大家帮忙把它们装进盒子里,可以怎么装?

引导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办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挤进去装,也可以从大到小地装,或者从小到大地装进去,或者套在一起装等等。)

(二)幼儿操作

1.布置任务

教师:每个桌上有一些玩具、盒子、碗,现在钟老师请大家用你觉得可以的办法去试一试,把它们装进包装盒里。

2.教师注重个别观察和指导,重点观察有困难的孩子,及时帮助和引导。

(三)分享、交流、梳理经验

1.请孩子来讲一讲自己成功的经验。

(请成功的孩子)教师:你把玩具装进去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它们装进盒子里的?

引导孩子把物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小的物品套到大的里面去。表扬孩子这样整理物品很整洁、不占地方。

小结:先把物品从小到大排排队,再套一套,这种方法整理物品真好。

2.也许有没成功的孩子,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装的?都装进去了吗?

教师:先请你把这些盒子/碗排排队。(请大家一起说他排得好不好,是怎么排的,是不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排的。)再请你把小的盒子套到大的盒子里去,最后再装到包装盒里。

(四)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布置任务,提供有盖子的盒子

教师:你们的本领真大,王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有装好的礼物,而且更难了,它们都是有盖子的,请你再用排排队、套一套的好方法帮忙去装好它们。

2.注重个别观察和指导,重点观察有困难的孩子,及时帮助和引导。

(五)交流、小结

1.请一位孩子来讲一讲自己成功的经验(盖子和盒子连在一起的)。

小结:先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把最小的先盖上盖子,然后把小的套到中的里面,然后再盖上盖子。再把中的套到大的里面,再盖上大盖子,最后装进包装盒里去。

2.请一位孩子交流(盖子和盒子分离的)。

小结:给盒子排好队了,给盖子也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把盒子和盖子配上对。把最小的先盖上盖子,套到中的里面(注意要把盒子和盖子一起装进去),然后再把中的盖子盖上,以此类推,最后装进包装盒里去。

(六)延伸活动

总结:我们今天学会一个整理物品的好办法(引导大家一起说“排排队、套一套”的方法),让原来很多很占地方的东西,可以变得很整洁、不占地方。

延伸:这个排排队、套一套的办法真好,没成功的宝宝可以再去试一试,回家后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去整理自己的玩具和东西。

八、整个活动的收获和反思

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孩子的主动参与和材料的投放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积极地与材料互动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功能。活动设计从问题呈现―思考商量办法―尝试解决问题―知识经验迁移四个环节为主线,活动中我运用材料与孩子们进行对话,通过孩子操作中发生的问题和有用的经验让孩子们来进行交流与分享,使生生交流为主体,而我扮演着一个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适当指导。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一、适时运用现代教学装备,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给学生轻松感、愉悦感、安全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的智慧火花在不经意间突现。而良好氛围的创设与教师亲和的教态、鼓励性的言语、激励性的评价和赞赏是分不开的。同时,现代教学装备也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者。科学课的有些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通过一个个图文并茂、声画形象的PPT,一段段引人入胜的视频资料,从视觉、 听觉、感觉等多个维度设疑埋悬,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如:在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这课时,一上课,教师以PPT中“草原上一只神情惊慌的小兔子”的图片作为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到了课堂上。接着出示:“这只兔子为什么如此惊慌?”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孩子们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并积极投入到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中来。在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适时展示有关动物及其保护自己方法的PPT教学课件,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归纳、小结已获取的知识。并通过让学生查看课前教师制作的教材之外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Web课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学生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最后达成共识。

二、精心运用现代教学装备,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理念进一步地了教师负责教教材、学生负责学知识,教学唯书本至上、学生为教师至上的教育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像小科学家那样利用有结构的材料亲历探究,在探究中自行获取知识。

现代教学装备提供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再经过大脑的加工提炼,才能从中感悟并获取科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这些装备?如何把这些材料呈现给学生?在什么时候呈现给学生?都是需要教师去思考、去设计的。也就是说教师在使用这些装备过程中,要体现它的结构性。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上的材料组合。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

例如四年级电学单元,其中有这样两个教学内容:《点亮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教师在上课时,这两个内容都要用到分组材料―“电流实验盒”。实验盒中既有连接电路所需的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开关、导线,也有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小马达、小风扇,还有研究导体、绝缘体用的各种材料(各种金属片、竹签、纸条、棉线等)。面对这满目的实验材料,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课时主要研究点亮小电珠的方法,即连接简单的电路。课上我适时出示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开关、导线,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盒中这些材料来研究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下选用适当的材料完成本课的探究主题,不会被其他材料所左右。

第二,课时是一节完全开放的课。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将电流实验盒中的材料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可以任意取舍。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欲望,也满足了他们对实验盒中其他材料的好奇与渴望。学生探究的空间大了,加上近一节课的探究时间,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浓厚的兴趣中、在有结构的材料引导下,表现出的是那种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和认真的探究态度。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连接出了复杂的电路、组装了小电风扇,而且发现了连接在电路中的物体有的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有的则不可以。而这正是第三课时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的问题。

第三,课时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第二课时中学生的研究和发现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不再是问题,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操作、归纳等环节都变得比较轻松。

纵观这三课时,第一、三课时是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第二课时看似与教学要求无关紧要。但恰恰是这一课时,使学生在有结构的材料的驱动下,在足够的探究时间、空间里,使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由于教师对材料的精心安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据可循、杂而不乱。

三、熟练运用教学装备,以自身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才能使学生由喜欢这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无可非议。在科技、文化、人才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不论是知识的汲取,还是能力的发展,他们都远远超越了我们儿时的水平。面对现在的孩子,“一桶水”难以应对“一杯水”了,教师要做“长流水”,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才能胜任我们现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后面应该再补充一句:“师道精,生才敬其师”。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其师道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感受到师道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每个科学教学装备器材,并能运用自如。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演示实验,把握每一次演示机会,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展示给孩子们。久而久之,教师的这种能力就像细雨一样,无声的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眼中,教师不仅知道得多,而且还会做那么多实验,使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其次,材料投放的数量。提供足够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可能。每样材料的数目不一定和办理幼儿的人数相等,但每个幼儿都应有足够的、在探究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物体的沉浮时,每个小组有一大盆水就可以了,幼儿合用一盆水可使不同的材料之间、不同的幼儿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但是应该尽可能多的投放可沉可浮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有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另外,材料投放的数量可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来定。

第三,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原来,我们在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材料与幼儿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后来我们在投放材料时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材料与幼儿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前提来进行,确保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第四,材料的投放要给孩子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引发幼儿以物代物、以物多用,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并以此来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他们。如一根普通的冰棍筷子,在“医院”里是“小医生”使用的压舌板、在“娃娃家”里是“妈妈”用来切菜的菜刀、在图书修补区是孩子们用来舀浆糊的工具。

第五、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操作由易到难,增加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小班的区域活动,在孩子练习舀、夹的动作时,老师的材料投放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层次性:首先是工具投放的层次性,教师先为幼儿提供广口容器、大且深的勺子,逐步过渡到窄口瓶、小勺子;其次,被夹、舀物体的大小、形状的不同;第三是教师为孩子制作了控制板,在控制板上画下了容器的位置,远近不同,从而逐步增加了孩子操作的难度。

第六、材料投放的趣味性和可探究性。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通过材料投放的趣味性来不断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在着重研究区域材料投放的同时,我们对区域观察的参与指导和活动的评价也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活动的指导。活动有内外两种指导方式:外指导和内指导。外指导―以教育者的身份为幼儿的活动提供的外界帮助和支持;内指导―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境中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教师的指导把内、外两种指导方式进行了适时、适度的有机结合。老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探索活动,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角色的介入或材料的提供或提示的话介入幼儿的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同样体验到成功感。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发展前景;专业人才培养

引 言: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明确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践形式,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过程、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目前,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如何培养这类人才迫在眉睫。高分子材料以及石油化工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正确解读它的发展态势将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突出本行业实际需求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毫无章法的,要有策略的进行,可以组织学校教师到化纤企业进行访问学习,一些新兴化纤企业和专门定点机构是调研的首选。目前国内值得参考的企业有:亚洲最大的经营锦纶的企业――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最大化纤机构――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全亚洲规模最大的黏胶企业――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华康大豆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重点,在对企业高级技工、企业高管以及企业法人进行意见、经验咨询时要善于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发展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输出复合型人才;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严格专业要求,建构起专业发展的大厦,培养具有时代气息、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市场对高分子材料和工程专业的人才有具体要求和标准,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建立权威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聘任知名院校离任教师或专家、相关化纤部门的技术人员、高管人员进行教学指导,确保教学方案的科学、合理、全面,使学院的教学工作与市场接轨、与行业挂钩,实现产与学的良性互动。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及时关注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详尽了解化纤企业的人才构成结构,准确洞悉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为高分子材料和工程专业的学生构建起稳定、持久的就业平台,明确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行业要求;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他们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强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

三、实施“平台式”教学

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下基层、奋斗在生产第一线,所以在狠抓基础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

为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契合行业发展要求,实现自我素质和才能的最大发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建构起实践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平台、第二课时素质教育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

“实践教学平台”涵盖两方面的内容,有对化纤企业进行模拟操作的实践教学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平台”是一个综合理论的教学环节,涵盖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素质的教学、专业能力拓展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等,基本形成了四维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二课时素质教育平台”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基本涵盖了社会实践、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拓展等部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能力提升。

四、工程环境仿真化,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一直在寻求教学改革的契机,旨在培养“操作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综合能力高”的高素质人才。进行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逐渐以适应市场需求、重视岗位需求、注重素质提升、强调能力拓展、主张开拓创新为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立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学校环境与市场实战相结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学习,着力提升学生的研发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设立专门的基础实验课,安排单独的学分,基本杜绝课程安排上的重复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基本操作的掌握。

课堂模拟实验尽量还原企业的生产和质检环节,检验体系要专业、连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专业性、完备性,同时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结合和互助。[3]

五、推行“教一学一交”的教学方式

由专业教研室提出的“教育――学习――交流”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要及时灌输给学生先进生产理念和技术知识,同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得到人格的提升和升华。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且不断创新思路,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契合;要学会做人,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做人准则,为我国的化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深入到群众中,扎根生产第一线,实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交流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到生产、生活、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学生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升,需要积极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实现良流能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实现一对一专业指导和引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保证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设置“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在平时的教学环节要增加“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自己的未来出路,选择“就业”或者“创新和考研”,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妥善的安排。“就业”模块要求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关注就业市场的最新信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创新和考研”模块主要是提升学生研发设计的能力,掌握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关注各大名校的研究命题。加强这一模块的学习能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总结

由此可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激情和探索也是永不枯竭的。我们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批学生离校时我们将会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检验,以及时了解计划成效,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趋于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王罗新,罗淑彬,易长海.纺织类高校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2011(11)

[2]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2012(11)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背景;区域活动

孩子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现有的集体教学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需要适时地不断调整投放材料、创设情景,鼓励幼儿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开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此期间围绕主题活动对区域活动的环境进行创设,以及材料的合理投放,让幼儿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区角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主题背景下区域的环境创设

(1)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融合

在区域活动创设中,教师要根据当前活动主题对各区域作整体布局调整,投放相关的材料,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孩子有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

(2)环境创设要体现幼儿自主性

区域环境创设应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幼儿根据实际生活及已有经验,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探索、发现、感知。如:“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活动中,在这一主题中,主要是激发幼儿爱国的热情,并在亲身的活动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让幼儿自己去收集图片,自己与家长一起去上网查阅资料等等,这样的环境创设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3)区域环境要体现关联性、互动性

环境创设中各区域活动要体现关联性、互动性,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得到发展。例:我们开辟的青花瓷、美丽的窗花、串串香加工坊这几个区域和泰州风情老街都是具有关联性和互动性,小朋友们制作的瓷瓶、串串香、窗花等等都可以作为特色物品拿到风情老街去卖,赚了钱以后还可以在大卖场里买自己喜欢的其他东西,这样的区域交流具有了较强的互动性和操作性。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投放要让幼儿多种感官都能投入到活动中

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创设多感官体验环境,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感受、探究,使幼儿的区角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大胆地表现和分享着体验过程中探索的乐趣,以此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经验。主题活动《夏天到》中,师生共同带来许多夏季水果,我们把这些水果放在娃娃家,幼儿通过看、摸、闻、尝各种水果后,相互介绍、交流分享,进一步感知比较各种水果。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多重感知,使得他们对各种水果的认识更全面更具体。在品尝水果后,孩子们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品尝后的感觉,他们通过脸部表情记录自己品尝后的感受,表现对各种味道的感知,让同伴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的乐趣。

2.投放的游戏材料要符合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情况

以主题“冬眠的动物”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在区域中为幼儿提供彩色图片,希望幼儿按图片进行表演。孩子们发现新的材料后,开始还尝试进行表演,进行角色分配。但由于该图片上的角色太多,内容太难,孩子们对该故事又很陌生,再加上孩子们合作表演故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快孩子们就放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投放了新的材料:幼儿熟悉的故事磁带,手偶、头饰等,幼儿可一边听故事一边合作表演,由于故事较熟悉,表演难度降低,他们对该区域的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3.根据幼儿差异现象,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区角中提供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互动,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多层次、递进性的多样化的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探索思考的能力

幼儿通过与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互动,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在自主的环境下开展活动,能开发幼儿的潜能,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增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发展社会性能力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2.培养幼儿表达表现的能力

教师要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根据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让每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快乐六一》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表演区,孩子们在表演区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服饰,尽情地表演,活动无形和主题联系了起来,而且让幼儿表达表现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3.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能力是在与一定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后而产生的。例如:在进行“交通工具”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可以走到街头,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车辆的通行,同时认识汽车的种类,自己向有关人员咨询交通方面的知识,或与家长交流,还能从中发现路段车流量的问题等。最后,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作用于环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