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技术论文范例6篇

备份技术论文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广电技术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2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每年元旦或春节期间,资料的借阅量比较少,可要求资料全部归库,集中一、两天的时间对所有的资料(包括备份)实物与电子检索表的纪录进行一对一的清点,确认是否有资料丢失的情况发生。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办公环境;数据丢失;数据安全;恢复和备份

一、绪论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数据安全更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利用局域网进行办公已经得到了普及,网络技术在办公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数据量的不断增多,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安全问题,无论是软硬件因素或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丢失,都会给公司企业个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对计算机数据的安全进行保护,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恢复成为了当今办公人员的重要话题。

二、办公环境下数据丢失的原因

(一)硬件方面的因素。硬件方面数据丢失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雷击,高压,高温等物理原因造成的介质损坏,另一种是因介质老化造成的物理坏磁道故障。当前办公环境中的存储设备一般使用RAID技术,这种技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不过也可能发生因为硬件的问题导致数据的丢失。例如:单位中采购了A品牌的两组存储磁盘,一组用于单位内部的重要数据存储,另一组用来存储下级单位的数据,另外,采购了B品牌的备份软件,用来备份服务器上的关键数据,如果该软件更新不及时,就会出现数据不按指定路径存放,默认存储方式会将两组存储设备的数据混淆,而且按照逻辑磁盘中每个分区的顺序依次存储,如果其中的热备盘没有及时更换,将会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此外,硬盘、移动设备损坏也是硬件方面导致数据丢失的主要途径。

(二)软件方面的因素。软件漏洞、未及时升级、文件损坏、服务器示及时更新也是导致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某单位办公系统中使用了一种业务应用软件,主要是用于上下级之间传送电子材料的,由于该单位的电子数据较少,已经有纸质版存档,在更新了服务器后,该软件也重新安装了,并对其数据库进行了重建,从而导致新传输的数据将旧数据覆盖了,即便在数据库里也是不能找回的。归结其主要原因就是软件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对数据库进行重建后,其数据库的ID号重新开始计数,从而导致了旧数据的丢失。此外压缩文档、office文件损坏也是办公环境下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可控因素。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在操作数据时进行了误删除,或管理系统软件时误操作等。例如,某单位对办公的应用系统进行了重装,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克隆备份。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对系统的分区进行了调整,在一次检查服务器异常的时候,由于需要管理员对系统分区采取了还原操作,由于之前没有分区调整记录,前后分区的大小不一致,导致了一些关键数据的丢失。

(四)其他原因。由于办公环境需要连接局域网,在病毒泛滥的今天,网络进是最好的生存环境。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功能进行破坏的同时,也会损坏其中的数据。因病毒的潜伏性,传染性导致了数据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丢失。另外,黑客或犯罪组织等利用计算机的后门,端口,系统漏洞,运用网络技术对相关单位的计算机采取攻击、监控,植入木马程序,窃取商业机密,窥探个人隐私,威胁办公环境下计算机数据的安全。

三、办公环境下计算机数据的恢复和备份

(一)硬件角度下的数据恢复。硬件角度下的数据恢复包括物理恢复,这是在一些存储设备不正常的情况下,对硬件进行修理,实现数据的还原,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不易实现。

当前比较主流的硬件方面的恢复技术,是使用在BIOS中的硬盘工具,完全备份硬盘中的数据,这一技术与GHOST技术相似,不过对存储介质的要求只能是硬盘。另外一点不同的,就是GHOST备份的是镜像文件,恢复的用时较长,在系统中是看不到的,也就达到了安全备份的需求。

(二)软件角度下的数据恢复。在软件方面,对于数据恢复主要利用一些数据恢复软件,主要是用于紧急修复文件的。比较常用的软件有以下几款:一,Easy Recovery,该软件应用时间比较久,知名度也很大,它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对于误删除,误格式化或是分区导致的数据丢失,都能够很容易得恢复,其原理是利用簇对硬盘扫描比较适用分区表损坏严重的情况。二,Final Data,这一软件是由日本开发的,其特点是恢复速度快,功能强大,既能对物理硬盘和逻辑分区扫描,又能运用到硬盘的绝对扇区。三,Norton Ghost,这一软件主要利用了克隆技术,对整盘和分盘区都能克隆,将其映像放入安全介质中,也能够实现每天按时备份数据,出现系统故障后,可以进行快速数据恢复。四,Bad Copy,这一软件能够实现自动读取所有磁盘的坏文件,并且对无法读出的盘采取修复手段,比较智能,最大程度的减小数据损失。在读不出的情况下,该软件采用了“智能填充”的方式,从而继续读取文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修复,对于抢救重要数据十分有用。

(三)计算机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为了防止办公环境下的数据丢失,对于数据的备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实用的备份方法非常多,包括人工的物理备份,将一些重要数据文件备份到移动硬盘等设备中;系统主引导记录,分区表的备份;操作系统的自动备份等。对于特别重要的文件要对其采取单独管理,并对磁盘进行定期检查和整理,同时要安装实时在线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侵入。

四、结束语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时代,计算机安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无处不在,计算机安全,尤其是办公环境下的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与恢复,更是关系着企业单位的正常动作,个人的工作顺利完成,在广义角度上也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保护十分重要,在未来,对于数据恢复和备份的技术也会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鲍丽春.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J].2012(1).

[2] 陈佳.浅谈办公计算机数据恢复.新疆电力技术[J].2013(2).

[3] 王彩霞.数据恢复技术的分析与实践.信息与电脑[J].2012(6).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R&,D效率,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DEA方法

研发活动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这些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R&D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面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效率,该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DEA方法无需假定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分析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构造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工商管理论文,就可以对生产单元进行相对有效件评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评价单元采用同一生产函数形式,故它满足“多元最优化准则”,每一个被评价单元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来达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参数方法则追求“单一最优化”,相比之下非参数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对于无效单元,参数方法仅仅能说明无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仅能计算出生产单元的相对效率,还可以指出无效的根源以及改进目标,给决策者提供较多的经济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免费论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与产出变量的价格信息。一般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较易获得,而要素价格信息往往不够完善,该方法避免了价格的失真或不可获得导致的困难;其次,它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生产效率的变动和技术的变动两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测算出效率和技术变动的情况工商管理论文,从而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缘于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效应还是效率提高的追赶效应;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设生产函数,从而减少了模型假设误差的风险。

2.数据来源

按照数据选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了1995-2007年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五个高新技术行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数据,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输入变量,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作为输出变量,运用DEAP2.1软件对其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3]。

二、相对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规模报酬可变以及规模报酬不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规模可变的情况下,并通过多阶段的方法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

1.以行业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1)相对效率

从综合效率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达到了DEA最优(见表1)。其中,除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之外的四个行业纯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的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

表1 行业相对效率分析

样本次序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医药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887

0.896

0.990

irs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2)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

表2 行业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行业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434.639

56290.174

37.68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外,都达到了DEA有效(见表2)工商管理论文,即不存在DEA改进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在产出既定时,应增加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434.639万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时,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56290.174万元,专利申请数增加38项,才能达到DEA有效。

2.以年份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从年份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相对效率有效年份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据DEA有效(C2R)既是规模有效也是技术有效的原理,对这五年目前的R&D投入来说,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否则无法再增加产出量,或除非减少某些种类的产出,否则无法减少投入量。根据DEA理论的“投影”定理,可计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决策单元转变为DEA有效的目标改进值(表3)。1996年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的前提下,应减少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3361.809万元,同时减少R&D经费内部支出19206.876万元,或者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523012.716万元,增加专利申请数77项,才可使决策单元的R&D投入绩效转变为DEA有效。在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年份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为3.65%工商管理论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说,1996和2002年应大幅削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才有可能达到DEA有效。对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占比为2.19%,其次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对来说较低免费论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现了大量的投入冗余,应大幅度削减这些年份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R&D内部经费支出。对于产出不足问题,1996年和2002年出现了明显的产出不足,尤其是新产品销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对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年份

综合

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

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解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1.1%(见表4),这说明在13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时间序列来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数增长幅度最大,平均增长率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为44.6%工商管理论文,这可能成为全国malmquist指数增长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malmquist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表4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变化

技术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平均增长了2.6%,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了1.1%,规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纯技术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五大行业R&D活动取得了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小幅提高,但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出现小幅下降趋势。五大高技术行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取得了明显提高(见表5)。

表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行业Malmquist指数

行业

效率

变化

技术

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

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医药制造业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结论

采用相对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5],全要素生产率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大,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甚至出现效率低下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军.中国各地区R&D投入效率评估[D].重庆大学.2007

[2]师萍.科技投入制度与绩效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马京奎,张为民.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盛昭瀚.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6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5

浅析传统CDP实时备份

试想着这样一种场景:某企业上班时间 ERP 系统的生产机突然掉电关机,重新开机时发现磁盘出现物理损坏无法启动系统,这时管理员紧急启用备机顶替原生产机继续工作,却发现备机是处于启动状态,因为 1 天前进行过演习操作,但演习完成后管理员忘记切换回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启用备机,将数据恢复到备机并由其对外提供服务时,就必须要经历这么几步:选择需要恢复的时间点、数据、目的地,然后开始恢复,直到恢复完成。

在恢复过程中,用户会因为数据对象变化等意外因素而面临不可预估的损失,如遇到需要恢复上TB级的备份数据量,恢复的数据对象里有百万级的小文件,将使整个恢复过程更加漫长;除此以外,若还有不可测的其他因素,如:有限的网络带宽、磁盘I/O吞吐量弱等,都将会使数据恢复变成一个充满各种风险的过程。

CDP实时备份和定时备份有着根本的差异,它极大地减少了RPO值,但是在恢复方式上,大多数厂家的技术如出一辙,恢复成为CDP实时备份应用的门槛,用户要么选择定时备份,要么选择CDP应用容灾。也正因此,是否需要针对CDP实时备份的技术特性设计一种恢复方式,让细粒度的备份拥有更合适的恢复方式。

瞬间恢复引领新一代CDP实时备份潮流

我们都知道CDP技术的基本原理是I/O捕获,而技术实现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文件系统的CDP,还有一种是基于卷CDP的方式。

涉及到开发设计的难易程度,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都是通过文件实时备份的方式来实现的,但因为这种备份方式只能局限于本文前部分分析到的恢复方式,这种方式也给CDP实时备份的全面普及设置了门槛,因为它的恢复时间很长。

而基于卷CDP方式实现则完全不一样,基于这种实现方式,CDP捕获的是整个卷的I/O。这样,就有了一个新的思路,对CDP实时备份的数据卷,可以通过iSCSI的方式挂载使用。通过挂载,可以让数据瞬间可用,这也就是所谓的瞬间恢复,可以说这为CDP实时备份带来了全新面貌,即可实现数据的瞬间恢复。

而且对于系统卷,可以直接通过iSCSI挂载远程启动操作系统来使用。它既可以保证意外情况下,数据恢复的粒度,也可以快速使用备份数据,或者验证备份数据的有效性,从而在保证拥有更小的RPO的同时,具有更灵活的RTO目标。

除了瞬间恢复带来的数据快速可用特性之外,它还为基于CDP实时备份的整体方案增加了不少亮点,如宕机应用的快速恢复,当应用端数据卷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通过数据卷挂载的方式将其最近的CDP实时备份的时间点挂载至其应用主机中,保证应用快速恢复同时,还可在挂载成功后以手动方式将挂载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拷贝到原备份数据卷上,达到数据不丢失的效果。

另外的亮点如千万级小文件的备份、历史数据的备机查询,都随着瞬间恢复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全面的应用,而CDP实时备份技术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具有瞬间恢复特性的CDP实时备份,也有多种技术实现手段,比如基于快照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受限于CDP设备的快照技术(定时快照),一方面是快照数量有限,有悖CDP无限时间目标,另一方面是快照数量的增加会极大影响CDP设备的性能。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据库;安全技术;应用

一、数据库面临的安全威胁

Internet所处的环境具有自由开放性、复杂多样性等属性特征,这一特征也使得存在网络数据的DB无可避免地存在被剽窃、篡改、入侵等安全性威胁。此外,DB系统内部长期在运作,它不仅帮助用户存储大量的文件、数据,还会频繁对内部的数据进行更新。众所周知,网络上盛行的“黑客”都是利用网络系统的漏洞,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并以此为渠道非法入侵数据库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做好DB的安全工作,才能避免整个网络系统受到侵害。

二、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应用

(一)用户身份认证。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网络并没有选择特定的用户,而是面向多用户开放。针对网络这一属性,DB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性,才能够有效防止非法入侵者“浑水摸鱼”,剽窃、篡改重要数据。身份认证技术,是一种对用户进行统一身份鉴别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登录、数据库连接和数据库对象使用三级机制来确认登录用户的身份。身份认证技术中的三部曲,各有各作用。首先,设置登录步骤,主要是为了对来访人员进行辨别,只有输入正确用户名、密码的人员才能够进入数据库;其次,为了再度认证所登录人员是否冒认,数据库还设置了数据库连接这一关卡;最后,为了确保数据库安全性不受侵害,技术人员还采用了权限机制为不同登录用户设置了相应的权限,这就是最后一步数据库对象的功能所在。

(二)数据库加密。为了防止非法人员冒认用户入侵数据库,技术人员还采用了第二种安全性技术,即数据库加密。这种加密技术主要是根据数据库结构和算法原理开发出来的,能够达到保证数据安全的目的。一些非法入侵者成功进入到数据库内部,但是由于他们无法知晓数据库的解密方法,最后依然无法获取DB所存储的重要数据和文件,更别说破坏了。当然,这种加密技术并不是单一发展的,而是一个综合性过程中,包括了数据的加密与解密。

(三)数据备份与恢复。备份与恢复是DB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主要是为了防止数据的流失,同时也是确保数据完整与一致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即使数据库系统发生故障,引发数据信息丢失,管理人员也可以对先前的数据备份文件实现恢复处理,如此一来,数据就能够恢复到尚未发生故障前的状态。目前来说,动静态备份和逻辑集中备份是DB比较常用的数据备份机制,而备份文件、在线日志、磁盘镜像等则是数据恢复比较常用的技术方案,它们都是保障DB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能够有效确保数据库不受外界侵害。

(四)审计追踪和攻击检测。审计追踪能够自动跟踪用户,并能把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内容记录入相应的审计文件中,以供相关人员查阅。审计文件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资源,管理员可以根据当中的审计文件,知悉数据库中的状况,倘若在查阅中发现存在安全患,管理人员就可以对文件进行跟踪,快速地找出非法人员,并追究他们一定的责任。当然,管理人员自身也可以根据审计文件,对管理行为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

(五)网络管理协议。网络管理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其之所以能够被应用到数据库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凭借其特有的性能优势。从应用性能层面来看,网络管理协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通讯规则进行总结。除此以外,面对各种数据信息和资料,该协议还可以进行整理和划分。就国内当前所使用的网络管理系统来看,该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管理数据库。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据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作,其与计算机应用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是DB得以有效运作的前提基础和条件,而数据库的安全运作则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得以深入应用。可见,就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应用这一课题展开论述,以找出有效的技术方案,无论是增强网络数据库安全性,还是促进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都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安娜.网络数据库安全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硅谷,2011,13.

[2]张季博宁.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与方法运用[J].硅谷,2012,22.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