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先烈感言范例6篇

祭拜先烈感言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1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街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开展工作,把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作为全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街党工委、办事处要求全街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各展所长,紧扣主题,按照中央、市、区文明办的要求,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发动全街社区居民群众加入本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珍惜生活、学会感恩。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配合全区“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要求各社区居委会利用辖内的宣传阵地,如墙报、宣传栏等张贴相关海报,大力普及节日知识。据统计,先后向居民群众发出了《广州市殡葬管理规定》等宣传单张XX多张,张贴殡改宣传画等100多张。各社区加大殡改的宣传力度,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办葬指引。社区工作者上门对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扩大影响力,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调动资源,组织活动

(一)开展“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群众性主题活动。

街党工委于3月31日在文化站五楼会议室组织了“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群众性主题活动,邀请了社区居民群众一同缅怀先烈事迹,旨在借此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组织扫墓活动。

流动党员党委于4月1日组织流动党员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参加扫墓活动,在碑墓前举行纪念活动,以表示对烈士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流动党员单位专职副书记对流动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流动党员不忘革命先烈,珍惜优越的生活条件,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练顽强的意志,练就过硬的本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另外,人民北路小学也在清明期间组织学生到黄花岗扫墓。

(三)举办“爱国主义电影”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区居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怀,街党工委、办事处于4月2日在文化站五楼会议室举办了“爱国主义电影”活动,组织了近50名社区居民群众前来观看。

(四)开展“网上祭拜英烈”活动。

清明节期间,中国文明网将组织开展“网上祭拜英烈”活动。届时,大洋网、广州文明网要搭建网上宣传教育平台,制作专门的祭拜网页,开设网上论坛。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发动广大居民群众和全街职工参与“网上祭拜英烈”活动,发表感言心声、留言体会,表达对先烈、先人、先贤的感恩和敬仰。据统计,将近50名全街职工参与了“网上祭拜英烈”活动。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2

地处川北岷江上游的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于受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限制,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羌族宗教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内核,停留在多神信仰的阶段,并没有从自然崇拜的“自发宗教”发展成为“人为”宗教。即使发展到社会进步、科学昌明的今天,虽然随着人们原始的改变和风俗的变迁,没有早期巫术、的原有色彩,但是还是有些在羌族人民心目中保留着神圣的信仰成分。所以,他人看来是一些无生命的物质,在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却是有生命的,并且伴随着某种神秘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了解少数民族的原始,也就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审美世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文化,宗教思维基本上是一种以直觉领悟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模式。[1]而少数民族的人们也常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身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以及某些特定的观念,涉及语言、风俗、、婚丧嫁娶、服装衣饰、文学艺术(包括口头文学)等各个领域。所以研究少数民族的象征文化很有必要。释比是神和人之间的联系者,联结着羌族的现世和虚世,是羌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来源、宗教习俗、文学作品等知识的传承者和保留者,更是羌族社会中的精神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强烈的神秘感。释比服饰集中了羌族服饰中最出色的部分,并且加以典型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服饰和民族宗教虽然分属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本文将在羌族宗教视野下,结合民族服饰这个物质实体和羌族宗教内核的释比服饰来解读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共同性。 一、羌族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羌族宗教属于原始宗教,所反映的更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较少反映人类社会的状况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核心是原始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崇拜,支配着羌族原始人类的全部生存行为。根据羌族宗教的特点,可大致归纳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山崇拜”、“日月崇拜”、“火崇拜”、“图腾崇拜”(羊)、“白石崇拜”与祖先崇拜往往都是一体的。羌族崇拜多神,但是所有的神灵偶像只有一个———白石。如何理解羌族的白石崇拜?羌族人对世界的感知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他们认为,周围的事物除了一般实实在在的性质外,还具有某种神秘的属性。在宗教情感的驱动下,羌族人力图将这个虚幻的世界纳入一种物质实体中去,这就是白石。古羌族人之所以选择白色石头加以崇拜,除了岷江流域白色石英石较为普遍外,还因为它是火的象征,白石与白石相撞会产生火花,人们就把白石与火、与天穹、与太阳等相联系,成为代表天神、太阳神、火神等30多种神的总象征。白石崇拜还与尚白的习俗有关。其尚白习俗不但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反映在白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上,据有关史籍记载,茂州等地羌族人“其俗以白为善,以黑为恶”。所以,羌民所信仰的并非白石本身,它是灵性的化身。白石在羌寨随处可见,或供于林岗,或奉在屋房,或竖于寨顶,或放于水边…代表着诸多的神灵,它在什么地方与其结合就成为什么神,如山神、树神、天神、寨神等,以抽象的有形,衍化出万物神灵的无形,显示了自然宗教巨大的包容性,也表露出羌族人的集体无意识,及对事物的审美心理特征。这与封建社会盛行的人为宗教(儒、道、释)有很大的不同:人为宗教有庞杂的神灵系谱,并将每一神灵具象化,塑身雕塑供奉于庙宇道观,供善男信女拜仰。原始人的宗教观念,无论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对象,还是自然崇拜的对象,都不过是头脑中的一种想象,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呈现在人的感官之前。原始人为了使这些被人格化、神格化的宗教观念和崇拜对象走出个人的主观想象,成为群体社会共同礼拜的对象,于是就把它们感性化、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成为群体社会可以共同体认的对象,于是自然而然的诞生了艺术。宗教始终是艺术的泉源,而崇拜艺术则是一切艺术之母。[2](P.86-87)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象征性的语言,去形容、模拟和描述那些想象的神灵,如神话传说等。二是把想象中的神灵观念物态化,或者图形化,如《刷勒日》图经;或者直接指认某个自然物体作为神灵的喻体和象征,如羌族的白石,或者雕刻塑造为偶像。 二、宗教文化与释比服饰纹样的象征性特征 笼罩在巫文化心理氛围中的释比服饰,犹如一面羌族文化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其外在表征透视其历史发展、社会风俗、,进而折射出羌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俗语云:“什么神穿什么装,什么神唱什么歌”。释比的法事服装特色鲜明:“传统的服装为身着开口圆领麻布衣衫,外套对襟羊毛坎肩,下穿齐脚白布裙(也有着绿裙者),裹白绑腿。头戴猴头帽,颈部戴十八罗汉银饰,作法时,手握神杖,模仿猴步,咏诵经文,或边跳边敲击羊皮鼓,鼓声缓急有致”。可以看出,从中保留着许多原始服饰的痕迹,蕴含着古羌族原始自然宗教的信仰和风貌。如古羌族人游牧的遗俗和后来的山地、河谷文化特点,以及对先祖和各种图腾物崇拜等。作为沟通人神的神职人员,为了突出其特殊本领与显赫身份,身上任何一样物体,绝非是毫无意义和目的的装饰品,而是对客观世界观念理解和认识以及应对措施的警示物,既是赋有一定象征意义和内容的符号,也是某种生存信息的反映。总的来说,羌族人民的信仰以及表示信仰的符号,集中体现在释比的服饰和法器上。 (一)图腾符号 图腾崇拜在羌族服饰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作为释比的核心祭祀象征———猴头帽,在祈神、还愿等活动时佩戴,它本身代表着特定的神祇,是羌族宗教崇拜和信仰的传承物,象征着其所属的神系、品级和本领。猴头帽的帽顶三个凸峰呈“山”字形,象征带给羌族人光明的雪山,三个凸峰从左至右第一尖代表黑白,为黑白分明之意,第二尖代表天,第三尖代表地。帽正面上部缀有7到9个贝壳,左右各有一眼睛状铜牌或银牌,帽前还装饰有凶神像,象征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从羌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中知道,金丝猴被敬奉为释比的师祖神,作为羌族人的图腾。当他头戴金丝猴帽,手持羊皮鼓、法铃、鬼头神杖时把“神”的形象区别于普通人群,从而创造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并使释比具有超人力的虚幻力量而显得崇高。羊图腾崇拜也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首先羌族的“羌”在《说文•羊部》中解释:西戎牧羊人,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字即是羊与人字的组合。[3]其次羌族人自称“尔玛”与羊的叫声相似,一些地区的羌族人甚至将羊视为祖先。羊在羌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为祭品,羌族少年举行成年礼时,释比会将白羊毛线拴在其脖项上,以求羊神庇佑等等。羊皮鼓是羌族重要法器,这来源于羊吃释比经书的传说。释比作法的时候一边跳舞一边击鼓,在不同的场合,击鼓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别:驱鬼时鼓声强烈而震撼人心;祭祀时鼓声平缓。鼓声可造成一种环境的特殊氛围。羊皮鼓面的颜色也具有象征性,作上坛经时用白母羊皮制成,作中坛经时用黑色,作下坛经时用黄色。羊图腾崇拜还体现在释比服饰纹样中,盘卷的涡旋纹形似羊角,羌族人从感性体验出发,对羊角形象抽象理想化,形成几何形态用于服饰中。#p#分页标题#e# (二)宗教符号 除了图腾崇拜外,与图腾崇拜关系密切的还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这些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渗透到释比服饰中。释比服饰既威猛又庄严,用“火苗纹”作为主要纹样装饰全身,体现了羌族火崇拜的宗教意识。通过释比经典中的“燃比娃”盗火一段,就可以知道羌族人对火的崇拜。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刀耕火种点燃的火苗,还是狩猎归来烤肉充饥,不管是盛大的祭祀活动的火,还是火塘里永不熄灭的火,都是神,羌族人将对火的崇拜化成“火苗纹”穿在身上。除了“火苗纹”外,云纹也占有很大的位置。羌族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因此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映入羌族人眼里的是高原上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因此云朵直接作为审美对象反映在羌族人的审美感受中,再通过羌族民间艺术家的创造,云纹便成为了羌族人“云朵上的民族”的视觉象征性符号而大量运用在他们的物品上。羌族的祥云纹样并非只是对“天上之云”的客观写照,它包含着羌族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认识和情感态度,是“心物合一”的产物,是心中之云的表达。云云鞋的装饰纹样大都是羊角与云的变形,通常以涡形曲线为基本构成元素,并按一定的结构模式和组合方式构成。将云纹绣于鞋上,来源于当时原始先民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压力和现实的无能为力的困惑,从而敬畏神明,云纹在云云鞋上的运用,体现着羌族人向翻云覆雨的自然神灵祷告祝福的愿望。 (三)识别符号 服饰图腾符号同时也是“民族的徽帜”。中国各民族中,将图腾崇拜物折射在服饰中比比皆是,由于各民族图腾崇拜物的不同,这成为中国民族服饰丰富性和差别性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同图腾崇拜和宗教文化下的民族服饰,在客观上又成为了各个不同民族共同体的识别标志之一。信仰萨满教的赫哲族,其巫师头戴的是鹿角神帽,体现其鹿图腾崇拜特征。而赫哲族的萨满服饰中绣有日月、松树、花草、鹿、蛇、狐狸等物,显示出这些自然神灵同萨满的密切关系。还有彝族崇拜虎,土家族崇拜白虎,白族崇拜鱼,维吾尔族崇拜狼等等,这些都成为各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 三、宗教文化对释比服饰色彩的影响 民族服饰色彩象征是具象的色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就是所谓的“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4](P.59)象征意义主要起源于图腾、和民族审美心理,伴随社会发展而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民族分化、融合等都直接影响到色彩语言的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象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各民族的宗教的世界观,要讨论色彩的象征必须从宗教入手。作为图腾符号或者宗教符号的色彩,通过图腾同化、宗教感悟的方式,赋予色彩符号不同的功能,使人的心理平和,对维系社会心理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一)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直观再现 羌族被称之为“云朵上的民族”,大自然给予他们最为深刻的是洁白飘动的白云,皑皑的雪山,漆黑的夜晚,火红的太阳,蔚蓝的天空,以及雪白的梨花、李花和灿烂红艳的桃花、羊角花(杜梋花),直接感知的色彩便是白、黑、红、蓝的本色。这些色彩直接体现在服饰中,如蓝色,它是天空的象征,表现羌族人对天的崇拜。而蓝天白云的纯净造就了羌族人宽阔的胸怀,也造就羌族人纯朴豪爽性格。反映在释比服饰上就是色彩单纯明亮,大面积地运用纯色,色彩关系明确,对比强烈,如黑和白、红与黑、蓝和白等。服饰色彩无太多中间色调调和,大面积留白,少装饰,这不仅是羌族人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符号化表现,更是体现出羌族人的二元世界观。正如羌族人好坏之分十分明显,不管是人还是神还是物和事,羌族人都习惯以好和坏相对的标准来加以衡量。服饰中的黑和白,已经超越了颜色的概念,而成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吉祥与灾难、是与非、力量与虚弱的象征。 (二)白石崇拜和在服饰中的折射 民族服饰色彩象征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约定俗成的根据往往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有关。比较典型的就是白色和红色。羌族尚白的习俗,与古羌族人为西北游牧民族、羌族的大迁徙和白石崇拜信仰的形成关系极大。据说这也与古羌族白虎崇拜有关。“释比”的唱经中有两个词:一个叫恶,一个叫善,善神的名字称“昔母迫”,意为白色的神。而释比穿白裙、白绑腿就是象征作为神的代言人所具有的神的色彩符号。羌绣中的挑绣工艺也总是以白为主色,在蓝布上挑白花,或在白布上挑蓝花、红花,这实际上也表达了羌族对其远古祖先、神灵的追忆和崇拜。白彩意象为明亮、干净、畅快、雅致与纯洁,羌族人认为白色是光明、圣洁的象征。白色作为中间色都能与其他色调和,因而它代表包容、友善与和平,也彰显羌民族的性格特征。除了白色,红色也是很突出的。羌族认为“白为善,红为喜”,特别是茂县凤仪地区永和乡腊呼寨的羌族服饰,对尚红的意识表现最为突出,坎肩、绣花围腰、绑腿都使用红色。红色来自羌族人心目中太阳和火的象征,尚火的习俗从古至今,从古羌族传说中的祖先炎帝“以火德王,故为炎帝”,“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延续到了今天羌族人家里的火塘,都说明这一点。红色代表热烈、温暖、幸福与吉祥,红色在羌族人的意识中,象征火热、生机和希望。 四、释比祭祀活动中的象征含义 羌族祭祀仪式与释比服饰一样,渗透了羌族独特的象征思维方式,祭祀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隐藏着象征意蕴。例如,祭祀时间的选择,羌族的天神、太阳神祭祀,家庭性的祈福仪式都选择在农历八月到十月之间,这个时间是草木枯黄之时,也是古羌族人认为万物生命的枯寂时期,因此仪式象征了对生命的召唤,具有重生的寓意。祭祀仪式在日落时分开始到晨曦拂晓之时结束,整个活动都在黑夜中进行,迎接太阳的升起象征着羌族人把太阳神当作自己整体族群的生命成员。释比在祭祀天神时,要选择离天界最近的雪山,体现了“天以高而尊,地以厚为德”的观念。在释比的各种活动中,以“祭山会”最为隆重,祭山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是在农历正月、五月、十月,一年一次或二三次,祈祷天、地人间诸神,在祭祀仪式中将最贵重的羊血、羊心祭给太阳神,表达对孕育万物生长的主神的崇敬,目的是保佑羌族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祭山会”中要举行“冠礼”、“赠吉祥”(毛线)的活动,释比还给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青年人胸前系上一根羊毛线,又在其额头点上一点猪油,以示天神保佑,命根有系,能够见面了。在祭祀中,羌族人围绕羌族供祀的白石、树枝转圆,在丧葬中也要围绕燃烧的火转圆。除此之外祭祀用的鼓取形为圆,这些神秘的圆形的取形与太阳的圆形崇拜有关。#p#分页标题#e# 结语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对宗教文化有折射功能,相反,宗教文化对民族服饰文化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将宗教文化作为认识羌族民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参照背景,通过对释比服饰研究,我们可以从服饰的图腾崇拜演变的样式、纹饰中,窥见羌族从蒙昧向文明进化的轨迹;也通过对服饰的研究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凝重的文化韵味和宗教内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的民族特征也在改变形式或增加新的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快速的发展变化,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3

儒教是不是宗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宗教。但是,恰好就在“宗教”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不仅古今不同,中外有别,而且在当代学者之中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宗教学的发展,研究者在近百年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研究宗教,在宗教研究领域中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学科。他们对于“宗教”概念的本质性规定的理解,以及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不是走向一致,而是趋向多元化,甚至相互抵悟和冲突。即使是宗教比较研究的专家,也会感到难以作出一个揭示宗教本质的概括论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和特性,似乎都可以找到例外的反证。这说明宗教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并多姿多态。

大家知道,现代宗教学脱胎于基督教神学,在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或作宗教比较研究时,自然会以基督教为基准。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适用于其他宗教时常常会产生文化错位,从而引起学术误导及不必要的争论。此外,自从上世纪末国际宗教学学会改名为宗教史学学会以来,学术界对于以前的宗教学内容有所反思和扬弃。宗教哲学在国外被有的学者视为“世俗化的神学”,但在国内,宗教哲学却大行其道。国内大量翻译的著作,都是约翰·希克、潘尼卡、库比特等神学家的著作。这些著作自有其价值,但用于指导儒教之争,恐怕只会添乱。

近来有人认为,“宗教”应该是一个宽泛而动态的类概念,与之相似一点的有“体育”这样的类概念。过去有人尝试将宗教分为三大类型:闪族排他型的先知宗教;印度吸收型的神秘宗教;中国哲理型的圣贤宗教。这种划分还缺乏细致的比较研究为依据,而且也不完全。不过可以使我们从多元的世界文化背景,用新的宽泛视阈,重新审视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存在一个与社会结构紧密结合而又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宗教,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在儒教之争中,有些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清,我以为在于对中国传统及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祖先崇拜认识不足所致。

自远古以来,氏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一直非常稳定,存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在宗法制内,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祭祀权,宗子才能祭祀父祖。一般习惯,家祠私祭由家长主祭,只有家内人口参加,而岁时的族祭则于族祠进行,由族长主祭,全族参加。家长族长如大宗宗子,在这种情况下负有宗教职能。因为,“中国的家族是看重祖先崇拜的,家族的绵延,团结一切家族的伦理,都以祖先崇拜为中心———我们甚至可以说,家族的存在亦无非为了祖先的崇拜”,“或可说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故必使家族永久延续不辍,祖先崇拜可能是第一目的,或最终的目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所以,整个社会把“慎终追远”视为头等大事。国有太庙,族有宗祠,家有祖龛,自天子到士庶,祭祀亲祖成了最普遍、仪规最为详尽的宗教礼仪。祭天在政治上极为重要,但限于朝廷大典,而敬祖却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代代相传,经久不绝。在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潜意识中,祖宗神灵就是他们的终极关怀和至上的心理依托。

斯宾塞曾经指出,祖先崇拜作为对于血亲死者的崇拜,应视为一切宗教的根源和开端。虽然世界各地各宗教都有过祖先崇拜,但只有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显示了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特殊含义。祖先崇拜以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为基础,但仍是对人的崇拜。人神统一的纽带是血缘关系。祖宗本身就是氏族功绩和宗法伦理的人格典型,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因此产生的宗教观念也带有强烈的世俗性、此岸性。既超出于人伦日常世界,又立足于当世血亲人情。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不论是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祖宗崇拜在意识形态里占唯一重要的位置,公认孝道是最高的道德,任何宗教所崇拜的神和教义都不能代替祖宗崇拜和孝道。这是历史上汉民族的特征之一”(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这一特征能充分地反映并规定全部的宗教和社会生活,也是中国传统宗教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 三

讨论儒教是否宗教,不仅需开拓宗教学理论的视阈,也应该增添不同的视角,探索一下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尤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如何看待儒教的,肯定会有所助益。

明清时期,根据遗存的碑文判断,开封的犹太教社团已经以“天”称上帝,以“道”名圣经,敬天与祭祖并行不悖,并用儒家术语描述自己的信仰。他们认为,儒教与犹太教“大同小异”,“其立心制行,亦不过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不外于五伦矣”。他们的宗教礼仪,“唯尽礼拜告天之诚,报国忠君之意”矣。

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出现一批“学通四教”,“以儒诠经”的穆斯林学者,掀起一个汉文著译运动。在他们的著译中,一是以苏非主义为基础的新教义学,即认主学,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宋明理学相会通,称“天人性命之学”或“理学”;一是以伊斯兰教法与儒家礼仪或社会伦理相附会,称“敬慎持身之道”或“礼法”。他们认为,“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蓝煦:《天方正学自序》)。在理学上,“中国同此性理”,“教虽不同而天人之理无不同”(黑鸣夙:《性理本经纂译序》)。刘智也感言,在著译中“恍然有会于天方之经,大同孔孟之旨也”(《天方性理自序》)。至于教法,“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天方典礼经序》)。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4

1、清清的是溪水,明明的是天光,春和景明;清清的是缅怀,明明的是相思,心如止水;清清的是愁云,明明的是生活,今天更要把握。清明节,倍加珍惜真情!

2、我们无法忘记那些先烈的事迹,在清明节这天,我们要祭奠那拥有浩然正气的灵魂,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

3、我多想您还在原地,不曾离去,不会让我们只孤独地读您的事迹,想象您的背影。您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世世不朽的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今时今日的灿烂文明。

4、杨柳飘絮燕飞往,桃杏花开香飘染。陵园一片花海洋,花环祭祖泪飞扬。泣不成声寸断肠,敬拜亡灵烧纸钱。一壶浊酒敬天地,祈福天地都安详!

5、杨柳依依情明天,细雨纷纷也伤感。人间真情天亦情,雨泪相交寸断肠。泪水滴滴洒墓前,仰首敬叩烧纸钱。悲痛泣凄不语言,只愿两界息安康!

6、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清明时节悄然来临;上山祭祖,追忆先人,缅怀离开的生命;清明节,中国传统习俗,汇聚无数纪念;天干物燥,请小心火烛。

7、清明的小草娇翠欲滴,那是我们献给烈士的新衣;清明的白杨高大挺拔,那是我们送给烈士的钢枪;清明的白云飘向远方,那是我们对烈士的呼唤;清明的细雨飘飘洒洒,寄托着我们对烈士的思念!

8、风凉雨绵绵,清明哀连连。青烟到天边,涕泪泣墓前。焚香寄思念,一片情漫漫。悲伤不能言,心中车轮转。只愿永平安,生者福无限。

9、昔日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此刻我们为他送行。对他说声:您将永垂不朽,被列入历史的清单。

10、曾经,清明镌刻在石碑上,牵引出无限的愁绪于追忆;如今,清明埋藏在心里,融化为前行的理由和动力。

11、芳草青青碧连天,清明时节荡秋千。浮云飘飘游子意,蝴蝶风筝飞满天。温馨浪漫何处有,真情短信心酿酒。祝福多来君莫怪,谁让君是我佳友!

12、悲歌曲从天路,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红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见泉,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墓前有愧颜,吾今思于悼君魂,思绪纷飞感万千。

13、千百年前,古人叹惋清明,千百年后,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我们缅怀清明,缅怀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流血的烈士们,这是你们的节日,你们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周围发扬滋长!

14、在细雨纷飞的清明节,让我们驻足在墓碑前,共同聆听历史的声音,我们感受着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们坚定信念为明天打拼,让祖国更加繁荣。

15、清明又至,这是一个填满人们哀思的日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亲人离世的节日。怀念父母,理应不只在清明,只是今日这思念升级,我想这是古人为了让我们记住父母的艰辛和恩泽便有了这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吧,让人们通过祭拜来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也是以视后人的意念。遥祝天堂那边的父母平和安宁,保佑您们的子孙吧。

16、落雨山青秀,泪流情悲伤。此时清明节,雨泪难分辨。情悲愁断肠,意切故人想。再世儿不孝,天国魂安息。清明节愿,两界都安详,世代幸福享!

17、是他们用身躯铺起了康明大道;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东方的太阳;他们,把宝贵生命献给祖国母亲,他们,是这方净土上最耀眼的星光,先烈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

18、不是所有的缅怀都要伴随悲伤,也不是所有的缅怀,都要用泪水来作为注解。缅怀是为了铭记,铭记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途。清明节该记住什么?它可以有淡淡的离愁,但决不是泪水浸泡过的悲伤,需要的是铭记,是铭记中感悟出的力量。它一定是鼓舞我前行的力量,它一定是超脱于生命的祝福!

19、又到清明时节,您在何处寄托哀思?慎终追远,不忘先人。让绵绵的春风,送去我无尽的思念;让潺潺的春雨,洗去我满腹的惆怅;让遍野的鲜花,装点你不老的容颜;让无边的青草,陪伴你到永远永远。

20、清明雨上祭英魂,铭记烈士真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牺牲自己为后人。千古绝唱后人叹,片丹心染赤诚。

21、相思一曲化悲情,哀思遍野泪长盈,清明墓地草木青,年年岁岁道虔诚,泪雨纷飞云遮日,伤心欲绝盼天明,鲜花一束表心意,文明祭祀亦关情!

22、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了,我依旧捧着一束白色的菊花和爸爸最爱的兰花去到墓地,看望爸爸和妈妈!二十年了,从来不曾放下对他们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或许因为得到的宠爱太多,或许是没做够他们的女儿,或许是还没来得及报答。

23、雄碑耸立,是你们大的身影;溪水长流,是你们不朽的心灵;松柏的长青,是你们长存的浩气;蓝天白云,是你们英魂的栖地。

24、清明雨是我的泪水,清明的风筝是我的思念;就让风筝飞向天堂,它会带着我的思念温暖你的灵魂;就让雨水回归故土,它会带着我的祝福滋润你的心田!

25、怀念父母,理应不只在清明,只是今日这思念升级,我想这是古人为了让我们记住父母的艰辛和恩泽便有了这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吧,让人们通过祭拜来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也是以视后人的意念。遥祝天堂那边的父母平和安宁,保佑您们的子孙吧。

26、春光美好艳阳照,柳絮飞扬燕儿舞,发条短信送祝福,愿好运多幸福罩。清明节来到,祝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幸幸福福、健健康康。

27、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失去至亲的悲哀。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虚度时光的悔恨。清明节,祭奠亡灵,别忘抚慰心灵。

28、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说在我拥有你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你。

29、杜鹃声声啼不断,细雨绵绵情无限。松柏之间墓碑见,蓊蓊郁郁天地间。祭拜打扫泪涟涟,回忆往事一遍遍。昔年笑貌在眼前,今朝相隔万里远。只愿生者心向前,创造幸福每一天。

30、清明时节祭祀忙,细雨飘荡人悲伤。菊花满地心茫茫,清风难拂泪千行。先祖教诲在耳旁,跪拜叩首自难忘。唯愿天国享安康,人间幸福永绵长。

31、清明来到情悲伤,风吹草动雨雾茫。南山墓旁栽松柏,焚纸烧香悲断肠。两眼热泪如雨点,千丝万缕难尽言。盼的天国幸福享,儿孙孝敬永不忘。

32、清明时节,站在高高的烈士纪念碑前,我们缅怀你们——我们的先辈!是以为你们的奉献和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愿你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3、你以块碑的苍凉和深刻向时间证明代人倒下和站立的姿势,当你匍匐喋血的那瞬间,你把完整的心交给了大地母亲。这样的心汇聚成巨大的洪流,才喷发出个灿烂的中国!

3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上代用鲜血孕育出下代茁壮的成长。对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化作生活的动力,努力,骄傲的活下去。清明时节,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们,我最敬爱的人!

35、又是年清明节,又是季雨纷纷。清明依昔,过往依昔,脚步依旧如前,忆及到,只如昨朝。曾几何时,心间又止不住的想起那些不会褪色的过往,只愿切安好。

36、清明春光多美丽,桃李芳菲醉心底。欣赏美景虽惬意,游玩踏青需注意。花粉过敏应提防,穿戴轻便要适当。量力而行选近郊,防晒保健要做好。愿你踏青多欢笑,幸福生活无限妙。

37、人生何其漫长,长长的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来走;人生又何其短暂,一辈子的时光就在那电闪火花间转瞬即逝。把握人生,珍惜每天,愿你清明节快乐!

38、清明雨纷万物苏,阳光明媚踏青游,苦恼伤情随风散,放松心情精神抖,相思伤痛渐变浅,幸福生活围你转,清明节短信祝福,祝你平安保体健。

39、拂去你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快乐愈加明显。清明节,愿你无忧愁!

40、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节——让人产生一抹淡淡的忧伤,这一天,墓前半跪拭斑泥,清风日照谁人泣?自古生死哀别离,酒入愁肠思故人。

41、将怀念埋藏心底,任细雨纷飞,思念成灰;将问候常挂心间,看阳光普照,春花妩媚。清明节到了,愿你拂去细雨般的伤感,拥抱阳光般的灿烂!

42、每年的这天都承载着许多思念,也许曾经的那种依恋如今已时过境迁,那么让我们用最深情的话语来吊唁,用真挚的行动去祭奠。

43、每瓣心香,都是一瓣沧桑;每滴细雨,都是一滴回忆;每份祭奠,都是一份思念;每声呢喃,都是一声轻叹;每一次清明,都是一次牵挂的远行。焚香祈福,踏青祭祖,把无尽的思念送往天际,将安息的灵魂真诚慰藉。在祭奠中感悟人生,珍惜身边人,把握眼前的岁月。

44、清明时节梨花扬,祭祖人群串流忙。花飘花落知人心,飘飘洒洒诉哀伤。细雨绵绵降不断,泣哭声声悲凄惨。祷告亡灵永安息,后人传承恩不忘。愿你清明舒心畅,美满生活似花绽!

45、人间四月芳菲天,细雨点洒在花前,缅怀故人最清明,点点滴滴都是情,短信翻山又越岭,带着我的思念去踏青,祝你清明节快乐!

46、你们用炽热的鲜血染红了那面旗帜;你们用瘦弱的身躯阻挡了敌人的炮火;你们用实际的行动为我们争取自由。在山面前,你是那样渺小;但在我们心中,你是那般伟大。

47、石永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亲友做何事,思发念亲寻故坟。烧香焚绕寄情思。坟前立花意永存。

48、清明时节寄思语,天人合一水土情。露珠滋润复苏节,百花争艳感知恩。生命不息长江流,清风细雨春意安。吐故纳新千百度,寄语心灵自然行。

49、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需要的是铭记。铭记感悟的力量,擦掉缅怀的泪水,鼓舞我们前行,奋发读书,爱我中华,祝福祖国!

50、又是一年清明时,青年在清明节应该做何感悟和思考?要学着感恩和理解——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世界,感恩这片土地,感恩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理解今天还来得及懂得的人,理解我们的心,理解未来。

51、清明在中国,是一个很奇特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既代表着万物的生,又缅怀着故去的亡。清明年年连清明,世人依稀变故人。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人间只留真情债,世代流传感故人。

52、清明时节雨纷纷,上班劳累欲断魂。借问何时给加薪,老板不语只皱眉!清明节将至,祝你的心情既“清”且“明”,快乐伴你行。工作愉快哦!

5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独在异乡为异客,清明佳节倍思亲。遥知亲人扫墓时,在此场上少一人。祝清明节快乐。

54、高唱刚强的赞歌,锻造坚韧的性格,无悔革命的精神,是你们在战争与亲率面前铸就了不朽的历史!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5

又是一年春草绿,恰逢一年清明时。我们怎能忘记,为了祖国的解放,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为了我们的幸福,有多少仁人志士牺牲在疆场。历史的记录可以流逝,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扫墓发言致辞,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扫墓发言致辞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我们一起走进了四月,今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

最近的一段时间,每一家人,都会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墓地,目的是在传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每一所学校,也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着创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先辈。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思想,就是让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能够永远地烙印着爱家、爱国情怀,把我们都培养成具有爱家、爱国的中国人。

我们新一代的少年该怎样用行动来缅怀先烈呢。其实新的世纪早已给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爱国不再变的虚无,我想我们要爱国、我们要学习先烈的精神,首先应该落脚在我们的学习、爱校、遵纪守法等等一些小事情,小细节上。

我们学校在本周将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期望同学们能学习历史、传承文化,缅怀先辈、向往未来,铭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主要内容有:

1.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

组织二到六年级学生到涟水县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献花和宣誓主题实践活动,表达对先烈先辈的感恩怀念。

2.网上祭英灵:清明节期间,中国文明网和江苏文明网开设“网上祭英灵”专题网页,设置网上献花、哀思寄语、点香祭拜等网上祭拜内容。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组织三到五年级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纪念两淮解放70周年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诗歌朗诵等活动,引导我校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从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涵育文明。

4.各班级出一期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板报。

5.各班级组织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

同学们,清明节我们不妨也学学古人,过个丰富多彩的清明文化节,放假期间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到郊外踏青赏花、亲近自然,到空旷场地放风筝,过一个明净清爽的节日。

同学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感恩精神发扬光大,不仅是在清明节日,更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扫墓发言致辞2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代表大家发言。在此庄严之地、庄严之时刻,首先向长眠于此的先辈、烈士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其次,向兢兢业业工作于此的工作人员表达我们最真挚的感谢,是你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哀思得以寄托。

早春四月,清风徐来,清明时节正是我们向先辈寄托哀思、表达敬意之时。“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我国自古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受之土地、受之故乡,然而长眠于此的烈士有的竟连名姓都无法留与后人祭奠。

为何?值得吗?成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未曾感受战争的残酷,未曾感到无国亦无家的屈辱,但今天,我想我们略微知晓、了解了,正是长眠于此的英灵给了我们答案。这个答案便是,脚下的土地便是家,便是家乡,便是中国。趋赴国难、救民水火,纵使长眠异乡亦无憾无悔!我们常常铭记那些闪耀与历史长河的伟人巨匠,这固然无错,但是历史不只是英雄的历史,历史更是群众的历史,正是高唱“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无数无名无声先辈、勇士用鲜血成就了伟大与胜利!我们在今天不仅向伟大致敬,更要向平凡致敬!

我们瞻仰、怀念先辈、烈士,因此才有扫墓、祭奠。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我们更要从中领悟到,每一个人不仅仅是要为了自己而奔走,更要有勇挑国家、民族重担的勇气;位卑未敢忘忧国,处江湖之远仍忧乐为天下。就像在此地长眠的一些不知名但是却十分可敬、可爱的人。

让我们带着最真的敬意,感谢这一群可敬可爱之人。感谢他们创造的新的中国,如今正是你们想要的中国;感谢他们,让我们知道了存在于我们先辈们身上的一种精神,一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感谢他们留下这种爱国、报国拳拳之情激励后人前进!

记得我们20x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知名校友王涌为我们所作的精彩演讲。他的讲话令我、我们记忆犹新:“你们属于21世纪。21世纪将是大变局,国运盛衰,百年轮回,风云诡谲。有的国家将因人口老化而衰败,有的国家将因国民蒙昧而衰败,有的国家将因政治腐败而衰败。少年兴,则国运兴;少年败,则国运败。我们生于20世纪末,成长于21世纪初,而你们的才华与力量将绽放在整个21世纪的上半叶。国家的繁荣是如昙花一现,还是如松柏长青?答案最终是写在你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普通,也许我们不会青史留名,但是,请不要忘记,每一个平凡都可能成就伟大,正是平凡的累积成就伟大和传奇!

再次向我们的先辈、英灵致敬!

谢谢大家!

扫墓发言致辞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扫墓原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晋文公对介子推的悼念。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在北方,老百姓吃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按照旧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的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并喜欢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踏青”、“放风筝”和“荡秋千”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的讲话结束了,谢谢大家!

扫墓发言致辞4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悼念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追忆着他们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们对人民的无限赤胆忠诚。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无数先烈用他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竖立了一座不朽丰碑,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英雄不死,他们将彪炳史册,浩气长存。他们将万古流芳,永垂青史。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为了理想信念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让先烈开创的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用我们的双手写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牢记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x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履行职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革命先烈们永垂不朽!

扫墓发言致辞5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清明节,借此机会,请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无数革命先烈默哀!向我们的祖先默哀!

最近一段时间,每个家庭,都是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灵墓,目的是在传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每一所学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国旗下,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着创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先辈。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思想,就是让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能够永远地烙印着爱国爱家的情怀。

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我们的祖先,为了养育后代,历经了千辛万苦,挥洒了无数的汗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延续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才有生命的安宁!

如何不让先烈的热血白淌?如何不让祖先的汗水白流?实现先烈遗愿、祖先的夙愿,我们唯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作为当今学生,更应积极地、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知识做梦梦不来,伸手要不来,只有靠今天的努力学习,日积月累。同学们,今天的爱国爱家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人才。

同学们,缅怀先辈的同时,我们又怎么能疏远上辈?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母亲付出了多少代价实在无法计量。母爱是女人的一种天性,很多女人有了孩子,就把儿女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一个家庭,纵有千斤重担,都是父母挺直腰杆撑着同学们,趁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健在时,多给他们一点安慰,而不是等到失去的时候!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6

关键词:祭祖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4006304

祭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十分盛行的信仰活动,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呈现出一片“祭祖热”。不可否认,祭祖有其迷信消极的一面,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它进行客观地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它同样具有独特的积极功能,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一、祭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信仰传统之一

祭祖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对祖先表达崇拜和敬意的仪式,是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千百年来,祭祖已内化为华夏子孙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感情寄托,国人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祭祖信仰传统。《礼记•郊特性》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传统的中国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又受之父母,以至先祖。因为祖先是曾经存在的实体并与自己有着血亲关系,所以祖先相对于其他信仰对象而言,在人们心里更加可信可靠,祖先在中华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祭祖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涵盖面广、普及性强、信仰程度高的独特习俗。中国人的祭祖观念和祭祖行为几乎无处不在,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家族中的大事、喜事、丧事、授官、冠礼、婚礼也都要祭祖。具体的祭祖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丧葬祭、墓地祭、祠堂祭、牌位祭等等。朱熹《家礼》中讲到:“君子好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是说一个家庭在建造房屋时必须要先建祠堂,便于祭祖。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祖已不单在某一家族宗亲中举行,祭拜的对象也由与祭祀者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先祖,扩展至同一民族非血缘关系的先祖,即实现“共祖”现象。“共祖”现象在中华民族的祭祖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炎帝祭、轩辕黄帝祭、伏羲祭、女娲祭、祭等大型全民祭祖活动就是中华儿女“共祖”现象的产物。分析来看,这些民族性的大型祭祖活动主要包括对民族人文始祖的崇拜、对民族精神的追寻和对民族发祥地的参拜等内容。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海内外华裔宗亲回到祖地参加这些祭祖活动,慰藉敬祖怀乡的情感需求。

二、祭祖承载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

对祭祖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就会发现祭祖传统经过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期积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

1、寻根溯源的祖根情结。“水有源,木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问询自己从哪里来,寻找自己的生命根源所在是人的一种本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祖先是自己血脉生命根源所在,普遍重视通过找寻祖先祖地、祭拜祖先来完成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心理愿望。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祭祖不仅能慰藉人们寻根认祖的心理需求,祭祖仪式还是确定家族成员宗亲身份、完成认祖夙愿的标志性仪式。新婚者、新生子或新过继的子孙只有通过各类祭祖仪式,经过祖先的见证,才算真正完成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定。远在异地的宗族成员更注重通过祭祖仪式认祖归宗,找寻自己血脉根源和精神归属,慰藉自己远走他乡的漂落感。如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系列活动,“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祖辈相传的民谣传唱南北、妇幼皆知。世界谭氏宗亲的乡亲为了找寻祖地祖先,辗转祖国大地,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先后耗时多年才明确山东章丘龙山乃是其祖先所在地。这样一个繁复、艰难的寻根历程更佐证了华夏子孙浓厚的祖根情结。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祖根意识虽然只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情感需求,但它具有超越政治说教的自发性、恒久性优势,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元素。

2、敬祖感恩的孝悌思想。中华传统十分强调“孝亲敬祖”的重要性。《吕氏春秋•孝行》讲:“百善孝为先”。《礼祀•祭统》记载:“礼有五结,莫重于祭”、“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祭祖,要用丰盛的祭品和隆重的祭拜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孝敬之情。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1】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孝道”不仅表现为缅怀死去的先祖,也表现为对祖地的眷恋,远居在外的子孙如若不能现场参加祭祖,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心念祖先的心理具化为对祖地的眷恋之情,海外侨胞、华裔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便是例证。

3、祈福禳灾的价值追求。除了缅怀先人故土,祭祖还有其现实的目的,即祈求祖先神灵福佑子孙。中国民众深信祖灵有神通,子孙若要求得祖先的庇护就必须隆重地祭祀祖先的灵魂,否则就会受到报应。“每一天,对已去世的人奉上最虔诚的祭品,祈求神鬼保佑,因为那些无知的平民相信他们的祖先仍然生存在某个国度里,他们会带来好运或恶运。”【2】人们通过祭祖,向祖先祈福降灾、祛病求财、求升官等等,这也是祭祖文化在华族当中久盛不衰的现实原因。家族式的小范围祭祖期盼的是家族的兴旺发达,可以促进族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而全民族的祭祖则承载了希冀民族兴盛富强的意蕴,可以体现民族大同、振奋民族精神。

4、团结宗亲的家国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重宗族重血亲的民族。祭祖时,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家族,同一支血脉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团聚在一起,表达对同一祖先的深切缅怀。这是家族、宗族和民族难得的团圆时刻,具有浓郁的“一家人”氛围。通过祭祖,血浓于水的亲情得以抒发,宗亲关系得以强化,宗亲力量得以凝聚。曾有英国学者研究说,只要前溯500年,任何两个英国人都能找到共同的祖先,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吴伟贤教授研究说,若把这个估计应用于中国的今天,我们中间的任何两个人,能在1000年前的宋朝年间找到共同的祖先。由此看来,我们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并不是夸张,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3】如今,“炎黄二帝”已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受到中华儿女的崇拜和祭奠,中华儿女一家亲的观念得到有效的强化。

祭祖还有处理家族事务的功能,许多家族事务,如商讨家族重大事宜、调和家族内部纠纷、举办家族内公共事宜、施行家法进行族内奖惩等也经常放在祭祖时集中处理。这使得祭祖活动在族人心目中具有了“家”的依靠感。有的大型祭祖活动还安排庆典、聚餐、考察、论坛、联欢等集体活动,给族人进一步密切交往的空间,使“家”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祭祖不仅能唤起整个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能使整个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其蕴含的团结宗亲的家国观念已经成为一种维持宗亲秩序、增进民族团结的伦理手段,对于凝聚宗亲、增强族众的家国观念具有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祭祖独特的文化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祭祖是一种信仰文化行为。马林诺斯基(B.Mmalinowski)认为,任何一个具有文化的事物都必然表现出其功能。【4】以这个理论来考察祭祖文化行为,祭祖具有明显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1、教化功能

荀子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说明祭祖对子孙后代具有独特而巨大的教化功能。利用祭祖的教化功能对族众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和宗族秩序稳定。首先,祭祖是一种源于血缘亲情的自觉自愿的信仰行为,利于对族众进行心灵教化。族众对待祭祖,具有自觉自愿接受的心理特点,而且以祭祖仪式为载体教化族众也具有超越政治说教的优势,这便使得族众更乐于接受祭祖所传达出的团结、爱家、爱国的民族观念。

其次,祭祖是一种在宗亲间进行的集体性的信仰活动,有利于形成并加强族众的社会集体认同。“认同必须以共识的达成为前提,一个整合得较好的集团与组织,其成员之间就会形成高度的认同与共识,并因此而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与强固的内聚力。”【5】集体认同的形成是一种有条件的公共行为,必须具备文化符号、凝聚力和亲和力、公开三个因素。就祭祖来讲,集体认同的文化符号是敬神祭祖活动,它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表现在对祖先共同的追念、崇拜、诉求以及祭祖所蕴含的团结宗亲的纽带力量,同时祭祖是在祠堂、墓地、标志性场所等公共空间举行,当然是公开的。所以,以祭祖为载体完全可以促成族众的集体认同。

2、凝聚功能

首先,祭祖活动把以血缘宗亲关系为纽带的庞大家族族群凝聚在一起,使族众间团结、互助、关爱、提携的亲情关系得以巩固。几乎所有的大型祭祖活动都盛况空前、子孙云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方位甚至不同国籍的华族后裔共同祭拜祖先,他们思想不同、言语不通、服饰各异,生活习惯已演变得大相径庭,但是在“同源同祖同宗”面前,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大家结成了“一家人”,此中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祭祖已成为密切全体中华儿女的天然精神桥梁与纽带。

其次,人们对神灵具有天然的畏惧心理,祭祖活动具有浓郁的神灵在场感,使其散发出一种严肃神秘的气场。《论语•八佾》也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祖先崇拜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先执以宗教的信仰和膜拜,其核心观念是深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6】加之,祭祖仪式对祭祖的名目、程序、时间、场所、环境、主持者的身份、参加者的身份、祭器、祭辞、摆设、服饰及相关的礼仪细节均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这些更加重了人们的神灵在场感。祭者只要走进祭祖场所,就会融入祭祖仪式之中,自己的情感会无意识地随着整个祭场的气氛而行,心绪会自然地变得严肃而庄重。原始的鬼神意识使得人们面对神灵时,会不自觉地产生敬畏和遵从的心理,对于祭祖仪式上传达出的种种理念,会毫不犹豫的接受并执行。“对祖灵的信仰以及对祖灵的祭祀,构成一种宗教作用场,人们在此氛围中受到观念的熏陶和强化。”【7】因此,祭祖的神灵在场感和神秘性气场具有潜在而巨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对族众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控制功能和高效的凝聚功能。

3、传承功能

首先,祭祖活动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展示了中华民族多样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行业祭祖可以使得中华文明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承;祭祖系列文化活动包含着绘画、音乐、饮食、文学、舞蹈、服饰、礼仪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风俗对世界的集中展示,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其次,祭祖周期性重复举办的特点,利于强化族众间的凝聚力。一年中,各种名目的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同一名目的祭祖活动又往往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这使祭祖成为广大族众不断重复的文化行为。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与往年相同或大体相似的祭祖行为,接受相同文化的熏陶。由此,祭祖所蕴含的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等因子便在这种规律性的循环反复中得以强化、积淀下来,内化成族众的潜意识理念。周期性重复的祭祖仪式具有独特的社会记忆功能,可以不断引导、强化族众的凝聚意识。

再次,祭祖具有代际间无限传承的特点,利于宗族凝聚力的持续递增。祭祖是用一种仪式追念先人,流于形式却驻于心底。通过祭祖,人们把对祖先的感恩敬仰情感一代代传承下来,也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发展而传承下去。随着祭祖文化的继续发展,传递在代际间的民族精神、骨肉亲情也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宗族凝聚力得以递增发展,这种代际间无限传承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祭祖的文化传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欣然乐从,利用祭祖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使民族凝聚力得以强化是行之有效的。

四、以祭祖传统为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1、搭建祭祖文化平台,发挥其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历史上,祭祖曾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如: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可视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8]祭祖蕴含着对祖先的认同,实际上是对祖先所代表文化的认同,以祭祖文化为载体,发挥其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大有可为。世界瞩目的“连战陕西黄帝陵祭祖”、“宋楚瑜赴大陆黄帝陵祭祖”就是例证。我们要开拓渠道,广泛搭建长期有效的祭祖文化活动平台,大面积地促成民族的文化认同,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实现祖国统一。

2、加强“祖根”文化研究,满足华族祭祖需要。从文化学角度讲,所谓“寻根”主要是人类对其祖先、族群、祖国、语言、宗教等文化结构所产生的一种眷恋、追寻、崇拜的深厚感情。当前,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中的“祖根”文化研究,对华族各个姓氏祖先进行科学而详细的研究梳理。一方面迎合中华儿女眷恋祖先祖地的心理需求,在全球华人当中营造敬仰、眷恋、追寻祖先祖地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提供权威可信的祖根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全球华人确切的找寻自己的祖先、祖地,让全球华人有“根”可寻,尤其是港澳台海外同胞“不断根、不忘本”,从而使祭祖活动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发挥作用。

3、对祭祖文化进行多层次开发,延伸祭祖文化的影响力。各级政府部门对待祭祖活动应采取尊重、保护和适度支持的态度。要注重在举办祭祖仪式的基础上,对祭祖文化进行多层次开发,重视由祭祖衍生出的宴会、典礼、论坛、考察等活动,赋予这些活动以时代精神,使其为提升民族凝聚力服务。注重开发以史志、村志、姓氏起源、家族发展等历史资料为内容的书籍、影像资料,延伸祭祖活动的影响;以寻根祭祖为主题,开发一系列文化寻根活动,吸引青少年一代参与其中,推动祭祖文化的代际传承;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强祭祖活动舆论宣传,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全世界华裔当中营造认祖归宗、心系祖国的氛围。通过对祭祖文化进行多层次开发延伸其影响力,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发挥其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升华民族情感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罗义俊.寻根祭祖――中华文化凝聚力所在[J].探索与争鸣,1990(10)

[2] [美]维尔•杜兰.世界文明之四:中国远东[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

[3] 吴伟贤.你我都是孔子的后人?[J].川流,1998(3).

[4] [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3.

[6]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38.

[7]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40.

[8] 岱峻.国共两党两次共祭黄帝陵:民族危亡之际两党和解[EB/OL].(201046)news.省略/article.php?articleid=2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