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例6篇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1

[内容]

罗丹(1840-1917),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他从小热爱美术,后就学于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从师于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等人。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布鲁塞尔等地干过许多同雕塑有关的杂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5年,他旅游到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罗丹的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雕塑艺术,不断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据说他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过程中,经常审视雕像的稿子,思索、琢磨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恰巧,有一天雕塑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惊叹不已,以至久久凝视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这双完美的手永远消失了。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割舍、抛弃。这个故事真实反映了罗丹对艺术的追求。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到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瑞士,和罗曼·罗兰一起进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他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到苏联去,在此期间结识了高尔基,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祖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后又被迫逃往巴西直至去世。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往日的花环》(1904),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传记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著名传记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20)、《罗曼·罗兰》(1921)、《三大诗人》(卡萨诺伐、斯汤达和托尔斯泰传,1928)等。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混乱的感觉》(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全神贯注》是根据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改写的。茨威格在文中回忆他在罗丹家做客,亲眼目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全过程,以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下面将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抄录如下:“在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2

《组画》的开拓性首先在于它终结并开启了一个油画的新时代。《组画》的出现给中国的油画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它喊出了时代的心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性,开创了中国油画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乡土风情之先河,使中国的写实油画从前苏联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转向追随欧洲传统,被公认为“”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的经典油画作品,在中国的油画史上树立了一座了不起的丰碑。当时绘画中所流行的强调主题性和思想性的创作方法在《组画》中已经荡然无存,陈丹青以写生般的直接与果断描绘了一些丝毫无戏剧性或者文学主题性的普通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时期的创作模式离不开“巨型、单幅、叙事、主题性”的模式,而陈丹青在《组画》中采用了“小尺寸、多幅、非叙事性、无主题性”的模式进行创作。这是对“”创作模式的疏离和反拨。这种大胆的创作方式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清新之风。一百多年前法国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以其淳朴、亲切的艺术语言真实再现了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一百多年后陈丹青在中国的画坛上以对现实的忠实、对自己内心声音的忠实以及对生命的裸的真情表达,再现了淳朴、憨厚的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他们都在画面上震撼了人们的感官,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在那个时代,陈丹青第一次给予了人们以视觉上的新的享受,让人们受到了一次欧洲古典写实油画的沐浴与洗礼。《组画》中的人物是中国油画中未曾有过的真实形象的再现,它向我们展示了长久以来未曾体验过的表现在艺术上的真实,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藏族题材,已经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局限,让人们更乐意从更宽泛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其内在的寓意。

二、《组画》诞生的背景

一件优秀作品甚至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经典作品的诞生,一定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定蕴含着艺术家对艺术、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陈丹青的作品从某种角度上说也一定会体现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精、气、神”。总的来说,《组画》的诞生背景有两个:一是1978年来华展出的“法国乡村油画展”,二是“”后知青们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陈丹青的反叛意识。

(一)1978年的“法国乡村油画展”

1978年的“法国乡村油画展”来华,法国“巴比松画派”大师库尔贝、柯罗与米勒的原作一经展出,便让中国的艺术家们大饱眼福。这次展览打开了中国艺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窗户,使中国的艺术家重新回到真正意义的反映现实的道路上。“”结束后中国国门重开,中法两国重新恢复了文化交流,法国表示可以在中国搞一个美术展览,允许中国去法国各个博物馆随意挑选要参展的艺术品。结果我们既没有挑宫廷贵族的、也没有挑基督教的,更是过滤掉了希腊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而是挑了更符合中国当时文艺方针的19世纪农村风景画和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虽然在法国的艺术史上,19世纪的以表现农村、农民真实生活为题材的风景画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农村风景画基本上体现不出法国当时艺术运动的方向和潮流,但它们偏偏被中国的代表挑来在中国进行展出,于是便成为当时最对中国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假如展出的是另外一些作品,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在这个展览上展出的是库尔贝、柯罗、米勒等画家的原作,而就是这么一个一般性展览却对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陈丹青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这个展览,就没有陈丹青当年的《组画》。陈丹青在他的《我的七张画》中曾说,画《组画》时他心中只喜欢生活中普通的细节,他的敏锐只体现在直观和暗送秋波的事物中,他的想象来源于内心充满曾经在底层生活的种种印象。他不想随波逐流,不想凑热闹跟随时风去讲求创新、讲究民族化和现代化。陈丹青最神往的境界就是对普通生活和人类朴实情感的热爱。他发现,一个画家的风格无论怎样变化和独特,总离不开他所偏爱的前人画家,他们之间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陈丹青崇拜米勒、伦勃朗、柯罗,并毫不羞涩地、大胆地去模仿他们。在这块土地上,面对淳朴天然的人情风俗,陈丹青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亲切质朴、细腻刻画与让人追恋的古风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所用的正是自己崇拜的画家所使用的油画语言。由此可见“法国乡村油画展”的来华展出给陈丹青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影响。艺术在创作中要关注自然、关注人民、关注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从这次展览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二)“”后知青们创作主体意识

的觉醒和陈丹青的反叛意识“高、大、全”“红、光、亮”是“”时期中国油画的主要表现手法。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把工农兵形象放在主置,过分强调领袖人物的高大英武;表现在造型艺术上就是过分注重主要人物的健康力量的召唤;在色彩上就是用“红、光、亮”来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倾向。对工农兵新人物以一种理想的写实主义去反映。创作时充分奉行“”时期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在主要英雄人物形象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时期的油画创作完全沦为了政治的附属物和说教的工具,艺术家在思想上失去了自由,在人格上失去了独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东西扑面而来,知青艺术家们开始寻找自认为是自觉的知识分子应该走的路。有一些先锋的青年艺术家如陈丹青、罗中立等,随着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艺术本体观念的确立,开始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的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思考与呼唤,从而开启了中国油画的新征程,使中国油画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作热情。如陈丹青的《组画》、罗中立的《父亲》等都是突破了“”时期的思想枷锁,力求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代表性作品。在上述背景下,陈丹青创作的《组画》引起巨大的轰动便不足为奇了。敏感的陈丹青抓住了“法国乡村油画展”中显示出的最本质的精神——即人道主义精神,并通过《组画》把它展现出来,把人性还原,使人性得到了复苏与回归。在《组画》中,陈丹青描绘的都是司空见惯的藏民日常生活,然而作者正是通过真实的写实手法创作出了迥异于以往“革命美术”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人们惊诧于作者画中那种无主题、无英雄、无典型的思想,用几乎接近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体现了陈丹青对人性的真我认识,从而超越了一般性质的社会体验。1978年的“法国乡村油画展”、“”后知青们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陈丹青的反叛意识给陈丹青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使其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重大突破。这双重突破具体表现在形式上是摆脱了学院化的束缚,树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表现在题材上则是对更深层次上的文化的思考,这思考已经远远超越了对普通事件的反思。《组画》从本质上来说完全超越了艺术自身的意义,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性,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渴望和对时代心声的呼唤。它并不会因为陈丹青的无意识创作心态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减少它所产生的巨大效力,相反,人们从《组画》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冲破历史语境的精神力量。

三、《组画》的影响

陈丹青的《组画》蕴含丰富的法国古典主义绘画语言特征,将藏族人民憨厚与朴实的生命力用质朴厚重的油画肌理与笔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组画》中陈丹青完成了从英雄到平民为主题的转变,把藏族农民的日常生活作为绘画的主体。以陈丹青、罗中立、何多苓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启了中国油画史上一种新的绘画潮流——“生活流”。他们注重表现人性的淳朴与憨厚,关注普通百姓质朴原始的生活状态,用一种自然真实的人道主义眼光去看待他们的生活,使艺术摆脱了时期权利斗争工具的表现形式,真正回归到了表达普通人日常生活和真实心理的平民状态。《组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绘画领域、非绘画领域、创作模式和绘画语言上来作分析。首先,从绘画领域来看,《组画》打破了长久以来以苏俄为主的油画创作技法及单一的美学思想,开启了中国油画向欧洲传统油画溯源的新风气。《组画》也几乎成了陈丹青的代名词。陈丹青在《组画》中将创作的视野专注于身边、眼下那些既非英雄又非主题的真实生活,绘画语言上虽借鉴了法国乡村组画的风格但却不失个人特色,用浓郁厚重的生命力取代了曾经反映在革命绘画中所使用的单调的理想主义和粗糙的激彩,在笔墨上追求现实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上更服从绘画本身所带来的愉悦。其次,《组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非绘画领域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组画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态度,为国内的新潮美术及现代艺术运动吹响了号角。20世纪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就是《组画》及同时期的新文学和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直观真实的绘画表现形式让《组画》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这种影响并没有在技术上给我们以支持,也没有给提供可以以借鉴的题材,它的影响需要退到远处方能看得清楚。然而它的出现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突破社会主义革命美术的意识形态。这在20世纪的80年代已经是难得可贵的了。再次,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的创作模式被陈丹青的《组画》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戏剧性的、唯美的、矫饰的传统创作原则,即艺术世界始终遵循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被以陈丹青为首的艺术家们彻底改变了。组画破坏了“”时期所要求的“三突出”的构图方式,不再突出主要人物的主要位置,艺术家们开始了表现生活的某种新的可能。这时的《组画》似平静的湖水中投入的一枚石子,虽小但却激起的是中国美术界的一次深刻反省与革新。最后,在绘画语言上,陈丹青执着于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画家米勒的轨迹,抛弃了当时俄罗斯画风式的银灰色调和摆放成块的笔触。陈丹青在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上极尽朴实,画面上突出的色彩是那浑厚的灰褐色和极富情感的表现力度,从而使作品有一种凝重感。欧洲著名的美术史家沃尔夫林在他的《美术史原理》中曾说过,陈旧破烂的东西要比平整光滑的东西更具有绘画性。陈丹青或许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充分发挥了他的技法,才使得“贫困和愚昧”这样的题材得以显现出来。

四、《组画》的价值

陈丹青的《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被水中天在《关于乡土写实绘画的思考》这篇文章中并归入“乡土写实绘画”的范畴,他认为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乡野的质朴美和纯真,其超越了中国几十年的艺术创作风格,把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那种“淳朴、憨厚的人性及古朴、贫困粗犷的生活状态”真实再现了出来。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3

南风效应

――用和风细雨的话引导孩子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个寓言:一次,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开始就拼命刮风,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倒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如沐春风,暖意上身,于是开始宽衣解带,脱掉大衣。这场比赛以南风获胜而告终。

家教启示:北风和南风都想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南风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通常,当孩子有不足、犯错误时,家长总喜欢狠吹“北风”,不料,刺骨寒冷的“北风”只会激起他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规范其言行,也不利于维护其身心。而温暖的南风让人感觉很温暖舒适,孩子很容易就卸下心防,信任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改正错误。

詹森效应

――适当期望,保持平常心

丹・詹森是一名速滑运动员,曾经多次拿到世界杯的奖牌,并且打破过七项世界纪录,但在连续几届奥运会中,都无法发挥出最佳水平,一次次与奥运金牌擦身而过。詹森屡次失利却始终没有放弃,他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尽量以平常心对待竞赛。最终,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上,打破了世界纪录,并夺取金牌,为自己的奥运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家教启示:丹・詹森屡战屡败的缘由不是没有过硬的体育技能,而是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在家教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结果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与期望中,害怕受挫,不够自信,也束缚了潜能的发挥,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关注成绩和结果,而是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让孩子拥有一颗坚强、勇敢、自信的心。

瓦拉赫效应

――相信孩子,发现孩子

奥托・瓦拉赫在读书时,父母引导他走写作之路。不料,老师说:“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纵然有完美的品德,也不可能在文学上有出息。”之后,父母让瓦拉赫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懂得调色,老师给的评语更加糟糕:“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根本不可造就!”为此,瓦拉赫和父母曾一度迷惑。后来,瓦拉赫接触了化学,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细心,思维严谨,具有做好化学实验的品格。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瓦拉赫也深深爱上了化学,最后他不但成了化学家,还荣获了19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家教启示:瓦拉赫成才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给予的爱意和信心,父母总是鼓励和支持他作各种尝试,几经挫折,最后选准了方向。这也恰恰证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身为父母,我们要明白,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不一样,都有智能的强处与弱点。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要用心观察,揪出孩子的强势智慧,从而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罗森塔尔效应

――满怀期望地激励孩子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4

在克里斯・保罗正式抵达快艇队的训练场之前,他是尼克斯队的心头大爱,更是湖人队志在必得的“盘中餐”。直到2011年12月17日,身为快艇队篮球事务总裁兼总经理的尼尔・奥尔西收到一封来自联盟官方的电子邮件,最终确认了他们得到这位前任“蜂王”之前,甚至连保罗自己都不知道下赛季他将为谁披挂上阵。

此前的一周,作为黄蜂队的临时全权托管方,大卫・斯特恩代表联盟正式否决了湖人队欲将保罗招募至旗下的动议。不管“阴谋论”的说法是否属实,总之12月17日这天晚上,尼尔・奥尔西终于如愿以偿地和黄蜂队的总经理戴尔・丹普斯坐到了谈判桌前,开始就保罗的“西行计划”商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方案。

接下来,就是没完没了的电话、短信、传真和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奥尔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交易阻力。因为在黄蜂队的背后,站立着代表无上权力的总裁大人。斯特恩说联盟想为保罗找到一个最有利于黄蜂乃至联盟发展的合适买家,在这种导向的压力下,即便再怎么八面玲珑的资深总经理,也不见得能把握好官方“旨意”的分寸和尺度,更何况是刚刚在快艇 总经理位子上坐了仅两年之久的奥尔西。

当然,来自民间的压力也不小。在快艇队正式成为保罗的潜在买家之后,奥尔西通过博客和论坛,看到了球迷编写的关于交易内幕的各种版本“离奇故事”。而这其中,就包括快艇已对斯特恩实施了贿赂的传言和细节。可是奥尔西并没有动摇,因为快艇队不仅想得到保罗,他们还指望着能把卡隆・巴特勒和昌西・比卢普斯也带回来。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球队复兴计划,他们必须要顶住压力、耐住性子。

与此同时,面对已经铁心离开的保罗,黄蜂队也在寻求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完成交易,而总经理戴尔・丹普斯的谈判智慧,则得到了奥尔西的高度赞赏。“戴尔是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他拿出了各种交易组合的方案,让我们看到了黄蜂队的诚意和积极态度。”当然,奥尔西也听到了关于丹普斯只是黄蜂队管理层手中的“提线木偶”的流言,但他仍然决定忽略掉总裁斯特恩、副总裁斯图・杰克逊和联盟运营官乔尔・利特温的隐性影响力,而把谈判的注意力集中到丹普斯的交易方案上来。

奥尔西和丹普斯这两位总经理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2011年6月的芝加哥选秀训练营里。当时,二人都刚刚上任两年、资历尚浅。尽管彼此从未打过交道,可那一次的见面,他们相谈甚欢。其实在那个时候,奥尔西就从侧面和丹普斯打探过交易保罗的可能性,这也为二人后来在谈判桌上的愉快谈话埋下了伏笔。

8月,黄蜂队并不拒绝交易保罗的消息得到了确认。奥尔西于是敲开了快艇队老板唐纳德・斯特林的办公室大门。数十年来,斯特林在快艇队身上投入了很多钱,也炒掉了很多人。这些决策大多是通过前任总经理兼主帅麦克・邓利维来实施的。奥尔西在2010年就职。可他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邓利维因快艇队拖欠其薪水而状告旧主的尴尬。快艇因为斯特林的惜财如命再次成了整个联盟的笑话。

不过自从奥尔西就任以来,斯特林却少见地给了他相当宽松的重建球队的权力,荷包也捂得不似从前那样紧了。去年6月,奥尔西将一份长达20页的引援计划书送上了斯特林的办公桌,上面列着三个响当当重头人物的大名――德怀特・霍华德、德隆・威廉姆斯和克里斯・保罗。奥尔西曾在埃尔金・贝勒和邓利维身边担任过总经理副手,他积攒了丰富的阅历并总结出了一条和斯特林相处的经验,那就是不卑不亢、敢言直谏,这个准则后来被证明是正确有效的。斯特林最终给奥尔西的批示居然是三大招牌人物全部到位。而根据快艇队的实际情况,奥尔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保罗身上。

失去是为了再次得到

停摆期间,黄蜂队向保罗及其经纪人莱昂・罗斯暗示了他们不介意保罗转投他队的意思。而当时,尼克斯、湖人和快艇是交易意向最为明确的三支球队。勇士队虽说也在积极的运作当中,可保罗本人对奥克兰根本不感兴趣。形势变得十分明朗――尼克斯队缺乏有价值的筹码得到保罗。因为黄蜂队感兴趣的球员填头,都已经被他们在上赛季交易斯塔德迈尔和安东尼的过程中用掉了。再说保罗对尼克斯队也兴趣缺缺。这样一来,快艇队的竞争对手就只剩下了湖人。不过对于奥尔西来说,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变得简单了――保罗是否真有兴趣为快艇队效命,还是只把快艇队当成了试探湖人态度的一块敲门砖?此前,快艇队在这件事上是有过教训的。2004年,科比成为自由球员时,快艇队一度对这位联盟的门面球员抛来的媚眼信以为真。可后来的事实证明,那只是科比在为自己添置与杰瑞・巴斯摊牌时的谈判工具而已。奥尔西不想在同一个水坑里摔跟头。

于是,他给丹普斯打去电话。在这次长达两小时的通话里,奥尔西跟后者明确了自己的底线――快艇不能接受用保罗只打本赛季66场比赛,然后给别人做嫁衣裳的局面。他们必须亲耳从保罗或其经纪人的嘴里听到他愿意加盟快艇的承诺。哪怕是里奇・保罗(由勒布朗・詹姆斯和好友卡同创立的“球员经纪公司”的主管。2010年,詹姆斯曾邀请保罗加盟自己的公司)出面点头也可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快艇队在这桩交易中投入热情的信心。这一招的确管用,没过多久,奥尔西就从侧面听到了保罗的确切表态。然后,停摆终于在感恩节后告一段落,快艇也正式展开了对保罗的攻势。

安迪・罗埃瑟是快艇队的总裁,停摆一结束,他就对斯特恩做了一次紧急的拜访。可形势并不是先下手为强那么简单。当时火箭队有意和快艇及黄蜂做一桩三方交易。他们想要一名内线长人,可他们对快艇队列出的中锋克里斯・卡曼并不感冒。于是,火箭队总经理莫雷转过身就进了湖人总经理库普切克的办公室。他的如意算盘是让湖人拿加索尔来换取保罗。黄蜂对这个交易方案表现得十分谨慎。总经理丹普斯和总裁休・韦伯在邮件中交换了四、五次意见,和主帅蒙蒂・威廉姆斯更是随时随地保持着沟通。当然,向斯特恩请示汇报也是不能省略的步骤。那些天,丹普斯看似已经准备好要在 快艇队的意向性合同上签字了。可几天之后,丹普斯似乎又把手里的橄榄枝抛给了湖人队。

12月7日,丹普斯在电话里告诉奥尔西,黄蜂队倾向于和快艇队交易保罗,他们所需要的交易筹码是卡曼、埃尔-法鲁克・阿米努、戈登、埃里克・布莱索和快艇队在2012年的两个首轮选秀权。6个人换1个人,这意味着快艇队至少在未来的两年里,都不可能注入有活力的新血,代价太大了。奥尔西对此投了反对票。

第二天,也就是各队在纽约联合签署新的劳资协议的当天,湖人队、火箭队和黄蜂队趁机展开了关于保罗的三方交易。事前,丹普斯再次致电给奥尔西,将他们与湖人和火箭进行交易的消息进行了通报。奥尔西在电话里听到了牵涉进交易的球员名单,分别是奥多姆、斯科拉、凯文・马丁、戈兰・德拉季奇和火箭2012年的一个首轮选秀权。那一刻,奥尔西认为快艇大势已去。“祝你们好运。”他在通话最后的祝福如此言不由衷,也流露出了失望和无奈。

12月8日晚上,喜不自胜的湖人和黄蜂都在等待一通由联盟官方打来的交易确认电话。可最终,斯特恩只用简单的一句“我们不打算做这笔交易”,就让湖人队跌入了无底的深渊。斯特恩随后是这样对黄蜂总经理丹普斯进行解释的:联盟之所以这么做,和他斯特恩本人的意志无关,而是迫于老板们的压力。他接到了骑士老板丹・吉尔伯特的电话,以及一些匿名邮件,大家都对湖人签下保罗无法接受。他不得不做一个有利于黄蜂队未来发展的决定。

不过第二天,联盟官方又分别知会湖人和黄蜂可以重新开启交易。只是交易的对象要有所变化。32岁的奥多姆需要换成24岁的拜纳姆,而且湖人除了送给火箭一个首轮选秀权之外,至少还要再送给黄蜂一个首轮选秀权。可吉姆・巴斯和库普切克都不想送走拜纳姆,因为他们还要留着“小鲨鱼”作为未来交易德怀特・霍华德的重要筹码。但斯特恩把话说得很绝――这事儿没的商量。12月10日,库普切克用最快的速度把奥多姆送到了达拉斯,以此表明了湖人队就此放弃保罗的立场。

好运总垂青有准备之人

形势急转直下,一夜之间,看似已经无望染指保罗的快艇队,竟然成了黄蜂队的惟一备选。最关键的是,作为保罗经纪人的莱昂・罗斯也认同和快艇队进行交易,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这桩交易胎死腹中。于是,黄蜂队和快艇队在12月10日又开始了交易谈判,可由于在交易方案上存在分歧,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

快艇队只打算送出卡曼、阿米努、戈登和一个选秀权,比黄蜂队所要求的“六人包裹”少了两个人。双方争执不下,交易再一次陷入了僵局。从联盟官方坚持为黄蜂交易到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的态度来看,恐怕只有雷霆和森林狼才有足够的筹码满易的需求。可问题又来了。保罗又怎么会愿意去雷霆或森林狼呢?

事已至此,如果快艇队还想得到保罗的话,似乎就只剩下将年轻有为的德安德鲁・乔丹送上谈判桌这一条路可走了,可奥尔西又不能这么做。12月10日上午,小乔丹刚从勇士队收到一份价值4300万美元的四年意向合约。为了帮助丈夫挽留住这位潜力无限的篮下长人,奥尔西的太太已经准备在当天下午5点在自己家为小乔丹专门举办一个派对。奥尔西十分庆幸勇士队给了他们三天的时间用来考虑是否回应对小乔丹的报价。当然他也知道勇士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泰森・钱德勒还心存幻想。可钱德勒在11日当天相当神速地被尼克斯队签了下来,而这意味着快艇在交易保罗无望的情况下,必须要对比卢普斯多多用心了。

奥尔西知道比卢普斯想在被尼克斯队“特赦”之后去迈阿密享受赢球的,而他的任务就是说服比卢普斯弃东岸而选择西岸,好填补戈登换保罗之后留下的后场空白。奥尔西在比弗利山的四季酒店安排了一次和比卢普斯的经纪人安迪・米勒的会面。他告诉安迪・米勒,快艇已经和三年前那支每赛季只能赢19场球的衰队不一样了。而如果是一个赛季之前,他可能都提不起勇气给比卢普斯打电话,可现在,他的底气很足。快艇下赛季将有“给力芬”和克里斯・保罗坐镇,季后赛是球队的初级目标。

看到米勒一直笑而不语,奥尔西决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保证昌西可以在洛杉矶再延续两到三年的职业生涯。为了能让昌西和保罗下赛季在快艇队联手,我们不惜送出队中第二优秀的好手埃里克・戈登。希望昌西能看到我们的诚意。”奥尔西亮出的底牌果然起了效果。12月13日下午3点,是比卢普斯正式成为自由球员的截止时间。而在2点53分,安迪・米勒给奥尔西打来了电话,确认了比卢普斯要加盟快艇队的消息。奥尔西长舒了一口气。

一个小时之后,奥尔西召集了快艇队的所有球员,在位于普拉亚・德尔雷的训练馆媒体室,开了一个通气会。在会上,奥尔西宣布了比卢普斯入驻快艇队的喜讯,同时还向大家通报了球队追逐保罗的全过程。当然,交易因为人员不匹配而导致暂时搁浅的后果也一并做了说明。奥尔西最后说管理层并没有因此放弃保罗,他们期待着峰回路转的那一刻到来。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5

是的。

――塔伊布・萨利赫《向北迁徙的季节》

一月的北非,首先感受到冷,以及地中海的风,感觉很像熟悉的长江流域的晚秋。

地中海的特点夏季闷热,干旱,冬季则湿润多雨。不同于波斯湾的大风那么硬,也不同于黑海的一年四季的风暴。冬季的地中海就像中国南方的风,柔润而冷。“我们是北非,也是地中海地区,所以我们有冬天”,埃及向导给我简略介绍了天气。北方和冬季,和地中海,言语中已经明确区隔了北非和非洲。

飞机上鸟瞰,地理上,北非其实更像中东。西奈的群山和阿拉伯半岛的山脉都是的岩石,即或是阿特拉斯山脉也是嶙峋的黄色,没有什么绿色。狭长的红海,广阔的地中海,一望无垠的沙漠。红海,尼罗河,大西洋,西奈山,阿特拉斯山,地中海,最为重要的是辽阔的撒哈拉,这些地理要素叠加,北非的确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海,河,山塑造了整个北非,尼罗河冲积而下,有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丹平原,阿特拉斯山的围绕下,则是所谓的马格里布地区。

起点,长河与大海

尼罗河纵横6670公里的径流长度,其中有一半在北非。白尼罗河冲出南苏丹尼姆莱峡谷,在喀土穆和从东非高原奔涌而下的青尼罗河汇合,开始了3000公里的下游,自开罗开始分为东西两支,最后流入地中海。从苏丹平原到尼罗河三角洲,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上下埃及。形胜带来地利,地利带来文明的繁荣。走在今天的开罗和喀土穆,能随时看到尼罗河对城市的塑造作用。尼罗河两岸是两座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密集的桥梁显示了城市的规模。两座城市因为尼罗河成为了都会,但却是两种不同的都会。

开罗是我此行第一站,作为非洲最大的城市,面积达到3085平方公里。开罗有着超级都市的第一特征,“拥堵”。中午11点,12公里的路程,整整花了一个小时。埃及向导告诉我们,开罗只有晚上10点到早上9点是通畅的,其他时间都是高峰时间。拥堵已经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超大城市的最基本特征,曼谷、马尼拉、开罗,都是堵城。但是对开罗而言,已经堵了几十年了。从苏联产老捷达到韩国产大宇,开罗街头找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老爷车,却找不到几辆没有蹭伤的汽车。由于埃及没有汽车报废制度,只要轮子能转,这个汽车就能跑。埃及人讲,两万埃镑就可以买到一辆旧车开,开罗街头连续跑40年的老爷车不在少数。与不强制报废车相配合的是埃及著名的汽油价格,目前埃及汽油是每公升3.4埃镑,约人民币2块不到。就这个价格还是连续两次提价的结果。与汽车没有使用年限和多年补贴保护的低油价相反的是开罗的城市建设。开罗目前1500万常驻人口,但是整个城市长期只有两条轨道交通,2012年才有了三号线,地铁总长不到80公里。

堵是第一个特征,古老则是第二特征了。作为人类可查文明的起点,埃及可谓是人类文明之母。一出开罗机场,即可看到作为机场标志方尖碑,导游介绍说这块方尖碑有3000年历史。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博物馆像埃及博物馆这样可以把文物像超市一样的堆积,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做台座,纸莎草纸做装饰画,似乎在埃及1000年以下的东西都不是文物。伟大的历史带来的是风物之美,但是除了风物之外,剩下的都是陈旧。垃圾随处堆e,甚至于金字塔脚下就是垃圾场。城市里随处可见几十年都没有封顶的楼房,不断在维修却没有任何改变的道路。仅从数据看,埃及多年来一直保持GDP增长,但是这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埃及更接近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增长,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上,埃及既没有积累,也没有投资,只留下陈旧。源于制度激励,在埃及不消费汽车就是吃亏。但是,埃及本土的纳赛尔汽车厂,经历60年的发展,丝毫没有提高水平,以至于一度曾经占据22%埃及汽车的纳赛尔牌汽车,也已经找不到了。相反,所谓“北京共识”之下的中国汽车,已经在埃及有了10%的市场,比亚迪、吉利、奇瑞、中华,随处可见。

老旧的风物,乏力的经济,相对的则是疲惫的人民。有着1500年历史的开罗老城,餐馆、咖啡馆和水烟店随处可见。咖啡馆千年以来都是埃及文化的载体,这一被阿拉伯人开发出来的现代饮料是现代性的一种象征。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咖啡馆公共空间未见,首先能发现的却是“公共疲沓”。老城里最多的是到处游荡的商贩和乞丐,以及著名的埃及街头儿童。作为阿拉伯人口第一大国,埃及人口接近1亿,其中31%以上的人口在14岁以下。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共和国时代埃及最为值得夸耀的成绩,但是埃及教育本身的贫富分化程度也是惊人的。1988年20%最富裕的埃及家庭中小学入学率就达到97.8%,但是直到2005年贫困家庭的小学入学率才到68.6%。贫困儿童一直都是埃及重要的社会问题,联合国2010年的报告称,23%的15岁以下儿童家庭没有安居条件。家里呆不住,学校进不去,于是游荡在城市街头就是成长的重要方式。阿拉伯之春之后,埃及社会长期动荡,甚至全家一起出来游荡讨生活也不在少数。没有朝气蓬勃,但却痞气十足,少年如此,这是整个埃及社会气氛的一个具象。

疲沓是无可奈何,疲沓同时随着无休止抱怨。不管是报纸还是网络,埃及处处都是抱怨,抱怨之后则是无声的忍耐。阿拉伯之春后,埃及短时间内换了两任总统,示威游行无数。穆尔西执政一年,警方就登记9400起示威,但收获却是一地鸡毛。“过去我们还觉得有面子,现在连面子都没有了”,埃及人如此直率的评价穆巴拉克前后。阿伦特论述革命的伟大在于重新开始的展望,告别过去的勇气,是一种英雄的道德。阿拉伯之春时,埃及人向全世界昭示他们有改变的勇气,但是告别过去,不等于拥有未来。政治革命,但是社会仍然跑在旧的轨道上。旧轨道还能走多久,对于埃及而言,这是一个上下焦虑的问题。

开罗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喀土穆则更像一个县城,但是仍然是苏丹最好的城市。酒店大门外走上几十步就能看见农田。站在苏丹的土地上,很难想象世界传奇摄影名作《饥饿的苏丹》会出在这里。河流纵横,沃野万里,褐色的土壤流淌着肥腴。但是仅一代人之前,苏丹就经历了。埃及在撒哈拉沙漠以北,更多的是欧洲特征,苏丹的大量领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更多非洲的特性。苏丹的阿拉伯语, 的含义就是黑人的地方。如同象牙海岸和黄金海岸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被命名的非洲国家。“你要去的是南埃及”,离开埃及时,埃及向导打趣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倒也说明了苏丹的特性。喀土穆机场,遍地的白袍,祈祷拍胸再拥抱。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但主体却是黑人。有着古老的文明遗迹,但却属于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典型的“engaging blank”,苏丹和被定义为“古老”的埃及完全不同。埃及遭遇从北方来的风,而苏丹则是命运完全由北方所决定。从多个游牧部落国家被统一为一块总督殖民地,北部努比亚地区,长期与埃及的历史纠缠。南部十州,则是近代奴隶贸易才被卷入到北方的世界,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千年以来的撒哈拉游牧国家,东苏丹则长期与红海沿岸地区自成一体。英埃共同的殖民地,逆向催生了马赫迪运动在这样一个交锋地带兴起,激起了整个中东的变局。但是不管是任何一方,都没有把地理的苏丹,变成国家的苏丹。几乎从独立的那一刻开始,苏丹就是一个四面开战的国家。2005年南北苏丹达成和平协议,2006年苏丹中央政府和东部三州达成和平协议,2010年苏丹中央政府和达尔富尔地区达成和平协议。阿拉伯之春的高潮迭起之际,苏丹迎来了和解,当然这又是另一次改变。

北方是一种尴尬,而东方是否是一种欣喜呢?至少对于东方的商人而言,确实有着某种惊喜。笔者在开罗的酒店就遇到了来埃及开发市场的中国商人,“好赚的很,他们奇缺钢管设备,比国内利润高50%,但是问题就是没有外汇”,这位从山东来的钢管设备企业高管每年来埃及两次,欣喜之外还是有麻烦。缺外汇不只是埃及,笔者经历的四个国家,在机场都能看到外汇检查。商业关系,首先是商人的往来,百万中国人在非洲不只是一种传说,确实是一种事实状态。没有形成自我的销售终端,中间商的往来就成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主力。在此之外则是规模以上企业投资,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带给这些国家最大的期待。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的确也在北非展开。

从开罗往东,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中国泰达工业园就在这里,距离红海和运河不到2公里。1994年,穆巴拉克访问中国时,对中国的工业园发展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有了工业园合作。但是直到2006年,泰达工业园才正式启动。讨论很久,启动很慢,推动更慢。除了埃及曾经有过初步的国防工业化以外,工业从来没有在本区成为主体。对企业而言,投资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过程。巨石玻璃纤维是典型的高技术、高耗能、高附加值企业,为了生产原料和靠近市场,巨石来埃及投资。这家2000人的工厂,只有50个中国人,产品技术生产环节都由埃及员工负责。“熟手工人不好找,也不好训练,但是工程人才埃及还是有的”,这也属于市场的意外发现。有着完备高等教育体系的埃及,曾经培养过飞秒化学之父泽维,但是埃及却长期不能提供有效就业,大量高等级技术人才向北迁徙输出劳务。对巨石而言,低价优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说是一笔额外的财富。

巨石是成功的,但是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则难言轻松,工业底子薄意味两个方面,其一,没有产业链配套,企业的生产原料和元件无法满足,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另一个就是基础设施薄弱。世界银行非洲城市发展报告总结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缺少硬化路面,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硬化路面越少,缺少水电管网,入户率低。北非显然高于黑非洲,但是问题仍然是一样。在开罗水电如何能供给到三楼以上,这是从萨达特时代就开始面临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埃及在苏联帮助下建立了阿斯旺高坝,也建立了一批天然气发电厂,形成了一条500千伏输变电线,但是整个电力水平也到此为止了。“夏季用电高峰期,埃及政府要专门召开国务会议处理电力保证问题,会有专门的副总理来牵头保证中国工业园的用电问题”,大使馆对用电现状的总结,可以说是埃及电力供给的最好概括。尼罗河刚刚建立了174.8米的高塔,作为目前埃及最高的建筑,这是中国电力建设在非洲的工程成就,但是埃及电力建设的水平可想而知。埃及刚刚有500千伏输变电电网,苏丹50%的领土没有电力供应。摩洛哥的电网是与欧洲联网,电力供应需要依靠北方。仅从能源角度看,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贫富差距,实现扶贫的需求。当然对中国而言,这也是投资机会。

发展,是非洲的需求,萨达特、穆巴拉克、布尔吉巴、巴希尔还是哈桑二世,谋求发展都是其政治威望的根基。革命六年,埃及换了三个总统,军方出身的塞西做不到穆巴拉克,也不是穆尔西,但是他面对的发展压力比前两位要大得多。在埃及军方掌控60%埃及经济的条件下,塞西选择了强化这一体制,埃及军工局成为了埃及重要的经济执行机构。作为与埃及有着传统历史友谊的中国,元首外交时与埃及签订了众多项目,而电网修建成为了最快落实的项目。埃及缺少电网固然是原因,而以国家信誉为担保融资,中国愿意提供融资,也是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埃及方面是由军队企业操作,军队负责。军队的执行力固然保证了项目的运作,但是同样也意味着外资希望进一步进入埃及市场的困难。这也意味中国国家电网可以参与埃及电网建设,但是却未必就能有机会像菲律宾印尼电网那样可以入股。埃及面对的难处,也是北非其他国家同样的难题。需要进一步拉动投资,也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但是更需要保证效率。强执行机关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军队和宗教机构,都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抓手。

密集往来的商人,以及密集往来的货轮,这是几千年来非洲和东方的历史联系。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之后,这种往来仍然是密度的增加。苏丹港、亚历山大港、塞得港、卡萨布兰卡港,在这样一个全球航运萧条的时代,中国和非洲的贸易做到了货轮可以满船来,满船归。从一般商业往来,再到大规模投资,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关系已经进入第二个层次。但是就总体而言,就目前北非国家的收支状况,在美元收缩大规模回流的情况下,跨入第三阶段的金融合作也是必然要展_的。中国和埃及已经开始了货币互换,但是这个开始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谁也不知道。

向北是政治,向东是经济。对于非洲而言,东方是平视的,没有等级的差异,也意味着更平面化。但是并非意味着就没有特殊的政治联系,反帝反殖的历史记忆虽然淡化,却不曾遗忘。曾经横扫千军的隆美尔元帅非洲兵团司令部,目前是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这一特殊的安排,就源于中国和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特殊关系。这种见诸历史课本的民族解放之外,其实也有着另外一种特殊友谊。苏丹国家地理的中心,是一片满是红土的地区,这里的村社有着一家陕西省援非医疗队连续服务40年的医院,英殖民军队的马厩改造的医院,既有妇产科也有骨科,还有儿科、耳鼻喉科。但是与传统的医疗援外不同,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石油对医院捐款改造,扩大了医院范围,更新了医疗设备。走在这简陋的医院里,除了能够感受到病人对医生的感激,普通苏丹人对中国人的热情之外,就是医生的辛苦。几十年来中国援非医疗,目前看是中国不多的建制性软实力。但是这一建立在公立医院体系下的模式,是否还能继续,让人颇费思量。笔者随口问起一位医生,援外有什么直接经验吗,她坦言,过去对评职称有帮助,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优势了,“像这种公益慈善组织支持这家医院,也是因为我们医疗队1960年代就开始定点援助,如果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发挥作用,直接参与的话应该还有更大的成绩”。从地理认知,再到国家认知,再到经济认知,最后总是会走到社区认知。过去,这是一层层的逐步认识,而当代,这几个层次则是交叠一起。中石油的海外大庆和陕西人民医院就这么在不同的国家被组合到一起,显然这不是计划之中的安排。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6

种种自暴自弃之后,罗拉终于在两个好友的帮助下,决定重新回到男人的猎场。于是导演才有机会带着大家去见一见“剩男森林”。有床上问题的建筑师,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从不一致;多金浪漫系帅哥,却始终有对女人的心理病……各种尝试、妥协、将就之后,罗拉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类型。在这样的时候,仙德瑞拉的水晶鞋也只能為她带来当街扑倒的窘境。

于是,问题女郎罗拉代表了所有在这个年纪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女性同胞,去尝试各种治疗。怪咖心理医生、异想天开的大叔水疗法……然后,罗拉彻底在各种滑稽中绝望了。

三十岁的罗拉比一直单身到三十岁的剩女们都要寂寞,因為她曾经拥有。带着这样的失利心情,罗拉并不享受狩猎的旅途,她们的共同点是努力让自己不寂寞。朋友也好,男伴也罢,身边没有人时,心里的恐慌就会袭来。饥不择食就是此时的最好形容。

罗拉的两个朋友也都是有各自问题的大龄剩女,好在罗拉是清醒的,她多少都在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為了摆脱寂寞而交男友,生活只会在你的左脸上送上一个巴掌。要不要把自己的右脸也凑上去,索性来个破罐子破摔,这就是个人的缘法了。导演Daryl Wein当然不会让故事从喜剧朝悲剧发展。

各种不可理喻的笑料折磨之后,罗拉突然顿悟。大龄单身又如何呢,不过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遇到的男人不如意又如何呢,不过是一场场过路的风景。上帝又给了你一种可能性,何不放下心中对自己的不满、对前男友的怨恨,好好开启这趟旅程?这时候的罗拉终于从100%的癫狂中醒悟,在最后的时间里给银幕前的姑娘们展示了新生活的美好。

罗拉的决定启示着所有对生活怀有不满的姑娘,不要為不值得的人轻易改变自己,不要纠结于自己的过去。你要做的只是在这个旅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坐下来好好欣赏。导演之前也执导过同样讨论男女关系的电影《分手事件》,不同的是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对夫妻对生活感到厌倦之后,两人都尝试去和陌生人交友的故事。看来导演虽然是用不同的作品,始终是在对各位到了年纪的女性传递自己的感悟,生活从没有“将就”这两个字。

《罗拉大反斗》

导演:Daryl Wein

编剧:史蒂夫?哈维

类型:喜剧,爱情

主演:格雷塔?葛韦格/乔尔?金纳曼/Hamish Linklater

《泰迪熊》Ted

导演:塞思?麦克法兰

主演:塞思?麦克法兰/马克?沃尔伯格/米拉?库妮丝/

吉奥瓦尼?瑞比西

由马克?沃尔伯格和因《黑天鹅》走红的女星米拉?库妮丝主演,爆笑动画剧集《恶搞之家》导演塞思?麦克法兰执导。影片讲述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男主人公梦想成真,与他心爱的泰迪熊玩具一起成长,面对从青年到成人的痛苦蜕变。岂料,这只由动画捕捉技术控制的毛绒泰迪熊渐渐变成一个抽烟酗酒爆粗口的小混混……

《涉外大饭店》

A Little Bit of Heaven

导演:约翰?麦登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