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范例6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1

让电脑读人心

轻挑眉毛,张开嘴巴,放松下颌肌肉――显而易见,这是吃惊的表情。鼻翼皱起代表着厌恶,外眼圈肌肉绷紧则意味着喜悦。25个埃及人应美国Affectiva公司的委托,观察了无数张人脸,试图帮助电脑了解人类表情的秘密。

首先,这些埃及人必须学会识别脸部的44块肌肉,它们就像构成肌肉语言的基本词汇。而现在,Affectiva的员工们需要对单块肌肉及所属感觉进行整理,让电脑知道何为生气、厌恶、惊喜和愉快。

这个公司已经对200多万张脸进行了分析,并告诉我们,人们是如何带着开心、生气、震惊和无聊的表情看广告的。公司创始人之一、埃及人拉娜・厄尔・卡里乌比从中看到了一笔巨大的数据财富,并坚信它能开创计算机时代的新纪元――“情绪智能”时代。

还在读中学时,卡里乌比就发现自己拥有极强的感受力。“对方的情绪不对劲时,我立刻就能感觉到。”她说。但是直到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时她才意识到,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情绪有多重要。饱受思乡之苦的她和远在开罗的家人聊天。“我必须明确地写出我的每一点感受。”她说。而这非常辛苦,而且常常很不方便。

卡里乌比想:人类自摇篮时期就熟识的身体语言有多复杂、精细和准确?皱眉、眨眼和嘴角一闪而过的抽搐都是明显的信号,足够让其他人知道,这个人是在怀疑、痴迷还是在欢喜。卡里乌比清楚地知道,这种人类交流方式是电脑难以企及的。如果能开发出准确识别人类感觉的软件,让电脑对其使用者的情绪做出反应,会怎么样?这位年轻的信息技术博士在读生找到了她想从事一生的事业。

卡里乌比的同事们对她的想法表示怀疑:当时是世纪之交,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似乎仍远未发展到能区分反映情绪细微差别的面部表情的程度。而且,正如有些人质疑的那样:这项技术究竟有什么用呢?

在介绍自己项目的一次演讲中,卡里乌比找到了第一个答案。一位听众告诉她,她的演讲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他的哥哥患有自闭症,和电脑一样对感觉无感。卡里乌比恍然大悟:是的,这就是她所寻找的答案。她决定为自闭症患者开发一款翻译器,帮助有交流障碍的人解读其他人的表情。

…………

影响广告和电影业

在“读心”理念的孕育下,Affectiva公司应运而生。它位于美国东海岸波士顿市郊,有约30名员工。Affectiva的产品名为“Affdex”。这款面部表情识别软件能够追踪观众在显示屏上看视频时的表情,并精确到秒地记录他们何时开心、疑惑或生气。

…………

一个广告片的效果如何?是引人大笑,让人好奇、震惊,还是只有无聊?品牌名称给人留下了多深的印象?目前,为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广告业人士往往依赖采访。但众所周知,采访是不可靠的,受访者并不会透露自己潜意识中的情绪。很可能一个观众宣称他喜欢某则广告,但是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讨厌视频里那个疯狂的家伙,或是他在观看的过程中走神了。

可想而知,对一直都在寻找通往观众潜意识入口的市场营销专家们而言,一款承诺能够捕捉观众所有惊呆、怀疑等瞬间表情的软件的诱惑有多大。

…………

联合利华集团在Affdex的帮助下,测试了600种不同产品的一共3874个广告视频,并发现,某个洗涤剂广告中的妈妈角色让观众感到恼火,某个洗发水广告中的情节让观众困惑不解……

电影业也希望借助Affdex来研究观众的反应,尤其是对于每一秒情节都极其重要的电影预告片而言。一个可以给出观众对每一帧场景的真实反馈的软件,能够从根本上帮助电影业者做出最好的预告片。

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卡里乌比从来没想到,她的工作会领她进入电视制片人的世界。美国CBS电视网正在借助Affdex测试新的电视节目。“例如对一个新的情景喜剧的测试表明,一对荧屏夫妻完全不合要求。”卡里乌比说。他俩本应引人发笑,但是Affdex发现,没人觉得他们有意思,于是这两个角色的演员都被换下了。

电脑“读心”术的其他应用

令卡里乌比欣慰的是,这款软件的作用不仅如此。“旅程才刚刚启程。”她说。作为第一步,和广告业建立联系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拿到必要数量的数据。每个想通过Affdex测试广告片效果的商,都会将测试视频发往位于波士顿的Affectiva公司。现在公司服务器上一共搜集了270万张人脸,男女老少,中国人、巴西人、俄罗斯人和肯尼亚人都有,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数据库。

对这些脸进行的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例如,平均来说,女人的表情比男人更具表现力,马来西亚人是反应最冷淡的,而南非人的反应是最富感情的。最重要的发现是:人类的情绪语言具有普遍性,表情的基本原则突破所有文化限制而存在。

卡里乌比预计,能够感知人类感觉的电脑很快就会有其他应用:汽车生产商希望能够监视司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银行想知道站在自动取款机前的顾客是否愿意接受广告信息,而商场老板则希望借助电脑的帮助更多地了解顾客的满意度。

Affectiva最重要的竞争对手――Emotient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顾客最终的消费行为反映在其讨价还价时露出的“微表情”中:在他们拒绝某个报价之前,会有一丝厌恶或生气的表情掠过脸庞。最近一次美国大选期间,Affectiva观察了观看奥巴马和罗姆尼“电视对决”的观众的表情,并依此推测出他们更喜欢哪位候选人。

“情绪智能”时代

美国《纽约客》杂志称已经看到了“情绪经济”的新曙光,而且工业界早就不局限于仅仅利用表情了:血压、皮肤传导性、瞳孔大小、呼吸和心跳频率、声音和肌肉紧张都能展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游戏机控制器,装备有传感器,能够感知玩家的情绪,会在发现玩家觉得无聊时多派出一些僵尸,以保持他们玩游戏的热情。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在汽车方向盘上安装了传感器,以测量司机的压力水平,需要时就用放松的音乐使他平静下来。

卡里乌比也想跟上传感技术时代的步伐,目前她正和以色列公司Beyond Verbal协商。后者分析了超过100万份声音样本,研究出一种方法来确定一个说话人是兴奋、沉思还是沮丧。现在两家公司正试图将视觉和听觉分析结合起来。

Affectiva的另一个项目是记录人们面色的细微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率信息和心情状态。目前这种方法只在控制光线条件的前提下才可行,卡里乌比的团队正在改进它。

卡里乌比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情绪芯片”,它在手机后台运行,记录用户的每一点情绪。“现在已经有了专门测试身体健康的软件,”她说,“我们还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得到一张完整的健康图像。”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2

一、 电影与小说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手段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形式,小说是利用文字构建起读者想象的空间,由于读者阅读水平的差异,所以读者在阅读小说后勾勒的小说世界也是不同的,电影通过刺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从而建构出影片表达的主题。在《饥饿游戏》这部作品中,小说与电影都是利用的不同表现形式去诠释出反乌托邦的主题。[1]在这部小说中,从有限叙事层面出发,也就是从凯特尼斯的角度上,详细叙述出故事情节的进展。读者和主人公共同感受着饥饿游戏的一系列过程,共同体验着主人公在极权社会的统治下,体现出的无奈和害怕心理,同时也包括着内心深处的默默反抗精神。在这部电影中,则从客观叙事层次上,直接将人物和故事情节呈现到观众的眼前,用听觉元素及视觉画面充分体现出电影的主题和核心,以影像化模式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在《饥饿游戏》这部小说中,以简洁优美的文字,将一段错综复杂的故事详细叙述。在《饥饿游戏》这部电影中,与小说反乌托邦主题紧密联系,在电影开头中,运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视觉画面作铺垫,烘托出故事情节的背景。可以说这部电影并未对原小说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是基于原小说基础上稍作了一点改动。这部作品中成功构建出三个场景,一场景是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人们普遍穿戴者暗色服饰;二场景是通过都城凯匹特先进科学技术改造的现代生活建筑,人们浓妆艳抹,穿戴着非常华丽的服饰;三场景是“饥饿游戏”中竞技场,这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建构起来的野外森林,游戏操控者能够随意改变环境,自由设置游戏关卡。综合来讲,一场景和二场景景色的鲜明对比,暗示出在这个国家中存在着阶级对立的现象,在三场景中,人们在感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体现出种种担忧。

二、 解读电影和小说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滥用科技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正常发展下,给人类生存危机带来了强烈的批判和警惕,这也是乌托邦小说核心主旨之一。某位著名学者对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虽然在这一点上完全否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反乌托邦作家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反乌托邦作品之中,普遍将时间设定在未来上,那是科学技术势必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度的主要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却引发起反乌托邦文学作家对种种社会现象的担忧,从上个世纪以来,似乎成为了所有学者的担忧。在这部小说中,科技快速发展和在其发展下产生的科技伦理问题,普遍为帕纳姆国的社会公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2]饥饿游戏竞技场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竞技场上,游戏操控者能给利用科技随意改变天气情况,在比赛中设计出各种障碍,如有剧毒的浆果、突然降临的火墙、地面出现空洞等,这些参赛者都无暇顾及。如果在比赛中没有人死亡,或者比赛没有障碍,又或者没有出现厮杀现象,连凯匹特的观众都会觉得没有意思,抱怨比赛没有看头,而这是在饥饿游戏中不能出现的状况。所以,为了可以让比赛内容更加精彩和提高观众观看的兴趣,设计者用一场火墙满足了人们观看的欲望。用科学技术制造毒气,发射人造火球,让整片丛林瞬间燃烧成灰烬,将发射台隐藏在树林中的某块岩石中,而游戏组织者可以坐在干净、舒适的室内中,只要是手指一按,便可以要了很多人的性命。在竞技场中,采用特殊基因培育出可以杀人的毒蜂,其毒液只要沾到人的身体上,就可以要了人的命,即使没有死,也会时常发疯。在结束某次战争之后,凯匹特将城市周边的全部蜂巢毁坏,但是郊区地区还依旧保留着。凯匹特特意保留了郊区的黄蜂,也就如同饥饿游戏一样,是为了告诫下属辖区内人们的命运是掌握在他们手里的。在比赛最后一个环节中,组织者放出了一条野狗,让三位幸存者与狗进行厮杀,其中一位“贡品”被野狗疯狂的撕咬,全身上下都流着鲜血。也正是由于这样,游戏才能进入到高潮,才能满足所有观众观看的欲望,才能让他们认为今天这场“饥饿游戏”是有趣的,没有白白观看。在电影中,并未利用原著中有限的叙事角度,而是从客观角度上,对小说各细节内容进行补充,铺垫故事情节,在听觉元素、影响处理、演员演技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影片之中,用丰富多彩的画面,为人们呈现出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竞技场,人们在感叹科学技术发到的同时,在画面中也会一遍遍地出现游戏组织者的操控空间。组织者为所欲为地通过电脑在竞技场上设置多种元素,以此来勾起人们观看的欲望,观看者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不得从内心里感慨科技的畸形发展是多么的令人可怕。在这部电影中,演员们的刻画出在饥饿游戏现场的奋力厮杀和始终惶恐的面部表情,面对这种突然来临的科技灾难,他们无计可施。虽然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但是始终播放沉重的背景音乐,一直暗示着人们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电影。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涌现出形式多样的发明创作,在人们还在憧憬和向往着科技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同时,却没有想到科技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当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被某些社会集团所掌握时,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他们掌握社会的主要工具,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工具争夺权力和发动战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发展带来并不是幸福,而是一种灾难,不是开放,是封闭。在饥饿游戏中,科学的畸形发展已经达到了极致。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料中那样,为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反之是带来了无尽的杀戮。在这部作品中,各种先进的发明创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而是噩梦和死亡,在竞技场上组织者所利用的科技会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灾难。“饥饿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科技畸形发展为凯匹特人带来情感的饥渴和文化的堕落。虽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富裕的社会,但是人们的命运却没有被改变,人们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却离他们越来越远,人们称为了机器的奴隶,被机器命令驱使着,科学技术的异化称为了束缚人和压制人的工具。所以,怎样才能让科技成果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压制科学技术的非人利用,将人的价值因素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了现代反乌托邦小说家运用文学形式表达社会发展的忧思,也成为了当下科幻电影创作的趋势,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人们正在忧虑着未来世界的发展。

(二)人性的异化

在科技滥用和极权的相互结合下,必然会致使人类本性出现异化。人类在追求科技快速发展中,已经忽略了这一追求是否与人类本性相符合。极权社会为部分人带来了自由,但也彻底限制了一部分人的自由。无论是这部小说,还是这部电影,都在向我们揭示出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与和凯匹特极权专制如何残害人类的本性,也为现代人们发出警示,不能过度毁坏自然环境和不正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否则反乌托邦作家所忧虑的事件定会发生。在作品中,设计者结合杀人游戏发展需求,用电脑技术制造出很多陷阱、改变天气、让狼狗咬人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杀戮游戏的本质意义。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游戏才能达到观众们变态的心理要求。在没有进入竞技场之前,每位“贡品”都会被包装,以此来宣传“娱乐至死”的饥饿游戏。在竞技场中,两名“贡品”在互相厮杀中,从宙斯直接落到了地上,一大群狼狗直接扑上。两名“贡品”相互搀扶,相互为对方擦血,在炮声响起之后,比赛才能结束,他们才能得到解脱。[3]可是炮声并未响起,因为这是游戏的高潮,似乎所有观众都在等待着看两位“贡品”如何被狼狗围攻和咬死,在这个过程,两位“贡品”发出了哀求的信号,他们祈求有人可以开枪把他们打死,以此来彻底结束他们的痛苦。在常人眼中看来,这让人有些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但在凯匹特人的眼中,这样才能给刺激他们的视觉。

(三)独裁的极权统治

在这部小说中,让人至始至终都在体会着这种恐怖和森严以及残酷的等级制度,这正好也是反乌托邦文学小说作家所担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化,但传统的不平等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期盼招致造成独裁和专制依旧存在,而人们一直追求的自由也只是停留在想象中。极权主义可以称为时一种独裁的统治,是对民主及自由的剥夺。在《饥饿游戏》中,总统斯诺便是独裁统治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引领下,对12个行政区有充分的统治权,拥有着国家大部分的财产和物资,也是最早提出设计“饥饿游戏”的人。为了可以控制和压制这12个行政区的国民,凯匹特制定出多项严格的法律条款,在每个地区中都建设了电网,禁止各个地区人民的来往。但是生活在都城贵族的人们,却可以自由出入任何行政区,他们抹着浓艳的妆容、穿着精美的衣服,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在经历了民众暴乱之后,为了可以给所有国民一个警示,避免再次,帕纳姆国总统规定每一年都要举行一次“饥饿游戏”比赛,主要目的是为了让12个行政区人们相互残杀、骨肉分离。

结语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从小说到电影,都采用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揭示出同一主题。作为一部畅销的小说,再到一部受到人们追捧的电影,在提供出娱乐性、欣赏性的同时,更重要的体现出它的丰富内涵,映射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果人们过度追求科技发展,而助长了它的畸形发展之风,那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参考文献:

[1]孟倩.反乌托邦与存在――解读《我们》[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13-15.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3

[案例一]: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于是就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以下凡讲到狐狸怎么样便称“狡猾”的狐狸。

[案例二]: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由于教师没有预设框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有的说狐狸很“聪明”。而且很能坚持,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认为这种见解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应该得到鼓励。

[案例三]: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观点展开争论,你认为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说出各自的理由。争论结果,统一了认识,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故意说好话使人受骗上当的伎俩去获得想得到的利益。

评析:第一种教法过早地给狐狸的行为下结论,形成了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独特体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第二种教法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观。第三中教法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它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

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启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平衡。

一、讲、读要平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恰到好处地指导、启发学生。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津津乐道,而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读悟之间的平衡,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则在精要之处作适当的引导、点拨。

二、提问,质疑要平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用自己事先设计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也是极有学习能力的。因此,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失衡的现状。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反复地读课文,体验每一次读后的感受。而充分地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质疑,自我解决的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上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并不断发现问题。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同学之间质疑交流,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因此,保持提问与质疑间的平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写要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你问我答,热热闹闹,说得不少,可是要学生提笔写一段话时,学生却总是苦思冥想,出现“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动口怕动手”的说写不平衡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书面语言的表达。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就穿插了小练笔:如改写句子,重组句子,仿写、扩写、缩写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看不见的大力士》这篇科普读物时,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成问题,那么怎样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存呢?学完课文后教师提出了极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对压缩空气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是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它,如果我们来为压缩空气做广告宣传。也许会誉满全球,大家动手试试。”接着学生埋头设计自己的广告语。这种练习,学生不能照原文的样子转述,而是要以新颖的形式转换讲述的角度和人称,运用课本知识还必须融入生活经验,的确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经过这样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将大有长进。

四、求异、求同要平衡

以前,课堂教许中注重求同是对传统的考试的一种应对。模式化的学习,抹杀了许多学生的想像与创造。而目前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可有的教师却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错误地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狐狸和乌鸦》一课从狐狸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观在于狐狸的虚情假意是违背公民道德规范“诚信”的。假如把这种违背“诚信”的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那么怎么让学生看待社会上江湖骗子假、冒、骗的行为呢?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两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求同,就是发现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就是发现特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求同求异并存,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

五、自主、引导要平衡

“自主”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应该多一点信任、多一些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要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像,允许“异想天开”。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乌拉特蒙古族;文化资源;开发价值

一、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概述

(一)乌拉特蒙古文化的形成历史

乌拉特在蒙古语当中意为“匠人”,自战国时期起就就有一定的文化记载,乌拉特蒙古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属科尔沁部的一个分支,在元灭金之后,成吉思汗的护卫哈萨尔在石勒喀河至额尔古纳河一带形成了有乌拉特等较小的蒙古部。随后在15世纪30年代,乌拉特部随从后金作战,屡立战功。顺治年间,边疆稳固,乌拉特部分置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并赐牧地于河套北、阴山、狼山、乌拉山之间,向西防御卫拉特的东渐,向北防御喀尔喀的南渐。在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将这一带广大牧地封赐给乌拉特三公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隶乌兰察布盟)。从此,乌拉特三旗各领其众、属民久居此地,随着联姻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邻近旗的蒙古族开始交往融合,形成以乌拉特蒙古族为主体的蒙古族。随着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区划经历了几次的演变,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对数,并且有回、满、达翰尔、藏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到1981年才改为现在的名字。

(二)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内容

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内容非常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并且形成了长期的民族习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内容的渗透通过服饰、装饰、日常的饮食、居住环境、礼仪风俗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来。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和语言表述方式维系着乌拉特蒙古族文化资源的内容传承,对于乌拉特而言民族的文化所呈现的价值不仅仅具有历史性还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现实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乌拉特作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至今已经有多项文化资源被纳入到文化保护的范畴中。从文化的内容的本身来看,乌拉特蒙古文化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对于文化符号的解读和文化品牌的打造都具有现实性的价值。在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一定要尊崇文化的本质,将最为淳朴真实的文化内容呈现在大众视野,用最为深切的文化情感来影响人。从文化内涵来看,结合现代性的文化视角探寻不同发展时期文化的不同价值能够实现对文化框架的有效梳理,便于文化价值的研究和整理。

二、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继承弘扬价值

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弘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趋势中,乌拉特蒙古文化的继承发扬能够唤起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去看待文化发展的问题。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多元文化种类的冲击,人们更愿意接受新兴的文化事物,对于传统的文化内容却知之甚少,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可以说是现代文化意识淡薄的一种危机。以乌拉特蒙古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重新梳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性。

(一)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现实整合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随着民族的发展都衍生出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民族地域文化,这与少数民族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都密不可分的,随着民族融合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见识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独特的民族结构、生态人文环境等内容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传承基本上是依托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在本民族范围内口口相传、耳闻目染,很少形成系统化的学科体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没有系统的归纳,零散杂乱的片段了解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渴求,这样就会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挑战。通过对乌拉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深度的挖掘文化的价值,通过科学的整理形成系统化的蒙古族文化的框架,不仅避免了文化的流失,还能够提升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程度,将日常的风俗习惯具体化、细化分类,从而在行为上提升自觉的文化保护能力。

(二)探究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现代精神品质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民族信仰,乌拉特蒙古文化所呈现的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相适应。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探寻文化最为质朴的本质,找寻人们在探寻文化真谛的道路上所留下的足迹,通过乌拉特蒙古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深刻的感受蒙古族人民最为质朴的民风和纯洁的心灵。以刚毅的品行和顽强的性格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特有的符号与社会交流、与世界交流。将文化的价值推崇到更高的层面上去,从而提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中华民族人民的向心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勇向前。重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深刻影响力,结合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乌拉特蒙古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质进行现代性的解读,从而更好的开发文化资源的深刻价值。

(三)形成乌拉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经济效应

乌拉特蒙古文化的特殊身份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将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和壮大,本身就是对文化价值的肯定。从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上讲,创设乌拉特蒙古文化的品牌效应能够充分的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从艺术、历史和研究的价值上都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乌拉特蒙古文化的文化产品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产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营销和推广,能够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将乌拉特蒙古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艺术文化等文化元素通过融合和加工吸引社会广泛的注意力,通过旅游行业和外销等形式实现吸引和推广的文化传播价值。通过价值的有效积累,更好的保护文化资源,从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继承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通过政策鼓励、人才支持和资金投入等多重努力,以现代性的销售营销理念和传媒发展体系为支撑,推动品牌文化的发展,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的记忆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以经济效应扩大文化效应,实现乌拉特蒙古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力。

三、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性,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手段在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以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特色为落脚点,深入探索和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一)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地域文化的挖掘

乌拉特地区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相融处,这也是乌拉特蒙古族区别于其他蒙古族分支的地方,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多种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形式。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体现的较为明显,以民间文化为例,乌拉特蒙古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歌和舞蹈形式,将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加工和编排以舞台形式进行呈现和交流,不仅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特有民族艺术的现实呈现。乌拉特蒙古族民歌,结构自由,节拍形式自由多变,体裁多为长调,唱起来波澜起伏,既有粗犷豪放之格调,也有悠扬动听、热情奔放之情韵。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这就是很好的创新和借鉴。在传统的工艺手艺上,乌拉特铜、银匠工艺可以作为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推广,形成文化品牌。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如温达、布达敖日贺森茶、奶食、肉食、羊背子、灌肠、肉干儿等都可以加工成食品产业,为乌拉特带来产业效益。

(二)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文化情感的渗透

文化是人们沟通的最好媒介,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所渗透出来的文化情感能够实现与大众的共鸣,唤醒人们的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切的情感。所以,从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文化情感渗透价值出发,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文化效应。在乌拉特传统的习俗文化中,人们都怀着美好的信仰和礼教,例如为过寿礼俗、婚礼习俗等都承载着人们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乌拉特民歌和民族舞蹈也是用艺术文化语言向人们呈现最真实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倾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切情感。在文化情感渗透上,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体验项目,让人们亲自的感受到参与到这些文化习俗当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力,实现对个人情感价值的一种熏陶。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情感渗透始终是要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情感相互融合的,将少数民族情感汇聚到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目标中,提升人们情感的归属,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力量,激励着个人参与到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当中,自觉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三)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特点的现实呈现

乌拉特蒙古族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并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些文化资源的现实呈现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增加了其开发利用的价值。首先,乌拉特蒙古文化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了其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在开发中可以呈现给游客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其次,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中民族性与神秘性,是吸引众多游客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提供了机遇;再次,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体现着艺术性的特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充分的体现,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丰富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最后,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将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现代旅游发展需要依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开发,而参与性正是众多游客出游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中饮食、居住、骑马、射箭等大多数旅游形式都可以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丰富的价值,在现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下,将少数民族文化注入到文化开发体系当中,进行整理和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文化来创造多元的价值,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感,提升乌拉特蒙古族文化的时代影响力,实现文化的长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这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承载着多民族国家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乌拉特蒙古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唤醒大众的文化认知,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将会随着时展而不断的深入。(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乌拉特中旗党史办.乌拉特中旗年鉴[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2]佚名.乌拉特中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一)[M].乌拉特中旗文体广电局.2010.

[3]佚名.乌拉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M].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11.

[4]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8):2.

[5]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1-5.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5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真正让全旗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旗文明办印发了《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各苏木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二、活动丰富多彩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旗的要求,围绕“三贴近”原则,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形式多样,更具实效的活动,效果显著。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图克镇开展的中秋诵读晚会暨社区管理人员竞选演讲活动,为城乡统筹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野。无定河镇利用赶集日、庙会等载体,邀请陕西各地的秦腔剧团和歌舞团搭台演出,向观众发放“建设文明、和谐、绿色乌审”、“做社会主义农村牧区新型农牧民”、“四权四制”村治模式等各类宣传单2500多份,以此带领群众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美丽校园,喜迎中秋”、“话说中秋”知识竞赛、“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手工制作月饼模型大赛、“中华颂、中秋情”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秋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丰富了内在的认同和感知。乌审旗总工会也利用中秋这一契机,精心组织了“金秋助学”活动,资助困难职工子女74人,发放助学金15.6万元。

三是开展短信送祝福活动。旗委宣传部、文明办联合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给进城务工人员和家庭发送祝福短信,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各界的问候和关心。共发祝福短信10000多条。各苏木镇也借助农信通这一平台广发祝福短信,让我旗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了节日的温馨。

四是开展“我们是一家人”共度中秋活动。9月1号,大学生扶贫接力计划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5名志愿者抵达乌审旗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为了让他们度过一个欢乐、难忘的中秋节,使他们身在异地但是不会孤单,时刻感受到来自团组织的关怀,旗文明办领导和团旗委全体干部职工在中秋节前夕与支教团的5名成员一起欢度佳节,并自编自演了节目庆祝这个团圆的节日。

五是开展“联谊座谈共话和谐”活动。结合“话中秋迎国庆·情暖乌审”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旗文明办组织服务对象、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复原军人80多人举行座谈活动,共促工作,共话和谐,共同描绘我旗精神文明工作的美好蓝图,为深化服务、互促共进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六是积极组织开展“月圆、人员、梦圆”中秋网络签名寄语活动。在网上谈心声、寄希望、筑梦想,共同畅想“梦圆鄂尔多斯”、“梦圆乌审”。此项活动既为我旗的文明创建工作增加了新鲜载体,又极大的搞活了节日气氛,得到我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的大力赞扬。

三、广大群众踊跃参与

国家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后,广大群众对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愿望。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顺应了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了群众的节日文化需求,群众参与热情高。乌审旗在活动中围绕“三贴近”原则,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更感受到家庭亲情、人间真情的可贵,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注重发挥群众的主题作用和主动精神,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使群众真正成为节日活动主角。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6

[关键词]美国电影;反乌托邦;审美特征

“反乌托邦”(Dystopia或antiutopia)原本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提出来的以有意站在“乌托邦”对立面的概念。[1]与乌托邦所设想的在完善的世界中,人们的政治、科技等领域高度发达,整个世界基本上摆脱了战争、饥饿和暴政的困扰,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不同,在反乌托邦的概念中,人依然在制造着贫困与极权,人工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帮助人们摆脱各种各样的灾难。针对人们在现实中目睹的种种悲剧,反乌托邦文学与电影也应运而生。反乌托邦电影往往表现的是在未来社会中,人们面临道德沦丧、阶级压迫、人为高科技所异化等问题。而目前在反乌托邦电影中成就较高的当属美国电影,除了电影产业本身的领先优势以外,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说,“反乌托邦”是一个较为“安全”的题材。因为在现实层面上,民主制度较为完善的美国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极权主义,在未来极权主义也很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这种对极权主义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反而使得美国人更加热衷于拍摄反乌托邦电影,在一个虚幻性较强的世界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与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目前,在国内影坛上,还缺乏类似的电影,这其中固然有创作大环境的审查管控问题,也有电影人对乌托邦电影依然了解不够深入的原因。因此,对于当代美国反乌托邦电影中所包含的审美特征,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一、反乌托邦电影的科幻性审美

科学幻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介于可能与不可能、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在基于接受者认知的基础上生发最终超越人们的认知。[2]反乌托邦电影都是立足于未来的,而人们对于未来的最直接想象,便是科学技术相较于现在水平的高度发达。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与纯粹的科幻电影不同,这些高科技元素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科幻尽管在反乌托邦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其作用仅限于给观众提供一个叙事背景和框架,观众并不需要探究其中的科技是否有实现的可能,而是应该关注当人面临科技的困扰时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科技是反乌托邦电影中极权政府用来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如在科特・维莫执导的《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2002)中,在几乎毁灭了世界的核战争之后,政府通过一种名叫Prozium的药物来对居民们进行精神控制。药物的强效作用足够使所有人变成政府需要的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生活在政府规定的“秩序”中。这种药物能够让服用者失去感觉,失去应有的七情六欲。因此,在这个社会中,法律法规是十分荒谬的,人们不仅不能欣赏艺术品、工艺品,不能阅读“违禁”书籍,甚至也不能感到欢喜、悲伤和愤怒。因此,在电影中,观众基本上看不到监控摄像头,因为居民们已经在药物的影响下进行了自我控制,甚至还会轻易地告发他人。而一旦有居民敢于触犯这种严苛的法律,就会有政府军事部门高级官员找上门来,将这些违法者毫不留情地杀死。主人公约翰・普雷斯顿和同事布兰特、艾洛・帕特杰就是这样的秘密警察。然而这种药物虽然功效惊人,可一旦停药,人们就会迅速地恢复感情、理想甚至追求,当人们有了对自由的渴望后,政府的统治就会岌岌可危。与之类似的,在《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2012)中,举办让青年男女自相残杀比赛的开皮特统治者拥有各式各样的先进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监控各个“贡品代表”的厮杀过程,还能够瞬间给他们制造重重障碍,以满足空虚无聊的观众的娱乐需求等。

科技还有可能使人类遭到反噬的厄运,简而言之,在这一类反乌托邦电影中,科技是人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典型产物。例如,在《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中,人类原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机器人,然而机器人在智能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除了在创造性方面还有点欠缺之外(因为机器人的逻辑是严格地遵循逻辑运算,不能像人类一样展开非逻辑的、跳跃性的想法),基本上都能靠利用人类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将人类打败。于是机器人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彻底摆脱人类影响的机器文明,设立了能够榨取人类创新意识的矩阵。而人类,如网络黑客尼奥、崔妮蒂、墨菲斯等人就被困在这个矩阵之中,自以为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现实社会,而实际上不过是机器人们饲养的动物,机器对人类实现了反客为主的控制。与之类似的还有《星河战队》(1997)、《疯狂轮滑》(1975)等,在这一类电影中,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福祉,反而是深重的灾难。这一类反乌托邦电影正是对人类不顾后果地滥用、开发科技的警醒。

二、反乌托邦电影的哥特意味

在反乌托邦电影中,由于必须给观众浓墨重彩地制造恐怖观感,因此电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哥特美学意味。哥特(Goth)原本指的是曾经征服了西罗马帝国的条顿族哥特部落,在文艺复兴后由于思想家们对其统治下整个黑暗文明的排斥,哥特一词逐渐成为落后、野蛮、骇人听闻的同义词。[3]反乌托邦电影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而大力发扬哥特传统,让观众目睹离奇怪异的事件中人们受到的种种折磨。有必要指出的是,与哥特电影往往热衷于表现以中世纪为代表的“过去”不同,反乌托邦电影一直是有着鲜明的立足未来的特点的。这二者并不矛盾,反乌托邦电影中给观众制造的恐惧并不依赖于早期哥特电影中的阴森荒郊、恐怖古堡等较为肤浅的元素,而是直接取材于人的暴力、、禁闭等行为,直指人畸形变态的内心,或是将人所恐惧的超自然生物、现象等惟妙惟肖地展现给观众。这些元素都是可以跨时代存在的。

如在《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2013)中,观众可以由游戏设计师与总统之间的对话得知,这场游戏表面上看是为了给所谓的上层社会提供娱乐,但是统治者的真正意图是希望依靠这一搏杀来操纵民众的思想:首先是让民众接受弱肉强食、杀戮无罪的丛林法则;其次是让原本应该是国家未来的青少年们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换言之,当这场游戏以斗兽场的方式囚禁数十个青少年时,游戏背后的规则囚禁的则是几乎全国的适龄青少年,如女主人公凯特尼斯就是为了妹妹免于恐惧而应征的;最后,统治者们妄图通过这一杀戮游戏将民众对物质紧缺的不满转移到革命者身上来,从而为自己镇压革命者获得合法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观众在观看凯特尼斯等人在游戏中的疲于奔命,一部分参赛的青少年已经出现了心理变态的行为(如虐杀敌人)时,就会为其感到莫大的悲哀。

又如,在韦斯・鲍尔执导的《移动迷宫》(The Maze Runner,2014)中,就有很明显的借鉴哥特作品的地方。美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哥特代表作如吸血鬼系列电影、弗兰肯斯坦系列电影等都是利用了人对怪兽的恐惧,这些电影中的吸血鬼、怪物等能让观众感到诡异、阴森。而在《移动迷宫》中,主人公男孩托马斯一觉醒来被置于一个称为“林间空地”的地方,四周有高大的石头墙包围,而石墙之外便是一群巨大的怪兽,这些怪兽还会进来袭击迷宫内的少年们。但是这些怪物仍然能够在主人公的努力之下将其杀死。托马斯就曾和小伙伴米诺一起利用迷宫的形态变化将一只名叫“伤心者”的怪兽夹死,并从怪兽体内找到一个后来帮助他们找到出口的电子装置。

三、反乌托邦电影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的概念实际上比反乌托邦电影起源要晚,但这并不意味着反乌托邦电影中不存在外在形式上的暴力美。暴力行为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对于暴力的恐惧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反乌托邦电影中设置的未来的混乱社会主要是着眼在暴力上实现的。尤其是城市暴力行为,更是一批反乌托邦电影热衷表现的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反乌托邦电影中,采取令人难受、恶心或刺激的暴力行径,如打斗、枪战等举动的,并不仅仅有电影中的反面人物,电影中反抗强权的正义一方也往往会拿起暴力的武器。这也正是与暴力美学的宗旨相契合的。在暴力美学中,导演讲究如何让暴力给观众带来,或是外观上的美丽炫目,或是目的上的大快人心。[4]当反乌托邦电影中由观众认可的正面人物掌握暴力时,观众无疑是会欣赏这种杀戮、打斗行为的。而另一方面,暴力美学所秉持的审美态度是游戏性的,以“暴力美学”著称的电影往往是脱离教化任务的,这却与主题深沉的反乌托邦电影有着某种微妙的区别,暴力美学所蕴含的轻松感会在某种程度上冲淡电影的沉重感。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5)。在电影中,神秘男子V可以说以一己之躯对抗着整个英国社会的极权统治,用各种暴力手段来瓦解着以暴君、独裁者苏特勒为首的荒唐统治阶层,直到电影的最后,V才通过用邮递面具和炸毁伦敦标志性建筑国会大厦的行动成立了反政府的地下组织。在此之前,V只能孤军奋战,电影的女主人公艾薇对V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在电影中,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是阴郁的,英国政府专门打击几类人:同性恋者、异教徒以及持不同政见者。艾薇的父母便是因为对政府不满而丧生,而V本人也因为同性恋被打入死牢,并被用来做活体实验。然而,也正是这种惨无人道的实验意外地给V增加了力量、敏捷度与击打的准确度,使他在出狱之后能够凭借一身本领报仇。当国家用暴力来镇压人民时,V则用暴力作为回击,用自己的双手展开令统治者不寒而栗的杀戮,如闯入电视台,杀死曾经给自己注射药物的医生,甚至在地铁中装满了炸药,等等。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暴力行为只会让人觉得大快人心、热血沸腾。在电影的最后,V遭到了政府军警的包围,对方荷枪实弹,而V只有飞刀。对于已经习惯于V无所不能的观众来说,此时尽管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观众并不会太为V的安危而感到担忧,这正是源于在暴力美学中,娱乐化的态度弱化了电影应有的社会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暴力画面都具有非理性的特点。确实,在后来的打斗中,V顶过了军警们的一轮枪林弹雨,在对方将子弹全部射完之后才拔刀回击,干脆利落地将对方全部杀死。观众在为V凌厉优雅、迅雷不及掩耳的出刀姿势而感到赞叹时,电影又重新体现了它的道德、教化功能:V从衣服下掏出鲜血淋漓的钢板,气息奄奄地死去。电影借用暴力美学制造美感与风格的外壳,但是始终没有忘记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与诉求:面具下不是一张脸,而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杀不死的。反过来说,V的反抗精神固然永存,但是他也是会死于暴力之下的。电影的悲剧性由此传达出来。

综上,在反乌托邦电影中,观众被直接抛到了一个未来的、陌生的世界中,反乌托邦电影在这个世界中不断为观众展示着科技带来的震撼力量,具有哥特风格的人性阴暗面以及暴力美学,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即使未来经济、物质高度繁荣,人们也有可能陷入残暴、极权的统治中,被奴役或是被杀戮,从而促使观众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心态下反思人类未来的发展。尽管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人们可以在未来寻找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降临之前,反乌托邦思想必然还有着其存续的基础,而反乌托邦电影也将继续为人类展现着种种残酷之美。

[参考文献]

[1] 欧翔英.乌托邦、反乌托邦、恶托邦及科幻小说[J].世界文学评论,2009(02).

[2] 张东林.科幻电影:在幻象与本体之间[J].电影艺术,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