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例6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1

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我总觉灵感匮乏,无从下笔,好不容易熬出来的文章也是索然无味,毫无文采可言。那时写作真是人生一大难事,对“书到用时方恨少”有最深切的体会。好在我未曾放弃,了解到诸多“写作能手”、“作文大王”的过人之处,不过就是读得多看得多积累得多后,我也开始了漫长的阅读旅程。第一步是做到多读书,古今中外比较感兴趣的、能看懂的书我都尽量读并记了许多。我想有了一些积累写作应该就不是什么苦事了吧。

然而事与愿违。一次期中考试时,作文题是要求写一些关于“知止”与“知足”这样两种境界的认识与感悟。我开始感到思路堵塞,想到一些素材却又觉得模棱两可,如何也想不出确实有用的材料,真是憋闷啊!眼睁睁看着考试时间分分秒秒地少下去,似乎其他同学都已经写出不少了!我真如热锅上的蚂蚁,非常想逃脱这困境但却束手无策,最后只得草草写些空泛的语句勉强凑满字数。那次考试我的作文只得到略高于及格线的分数,导致语文总分也不尽人意。早知道就应该更多的读关于这方面的书!此后我懂得一味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琳琅满目的书籍大世界中我必须学会选择,选出自己最需要的,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积累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真正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于是我决定从“多读”转为“善读”,进而做到熟练运用。勤做读书笔记是做到善读善用的一个好方法。

笛卡尔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多读书并不代表善读书,而善读书亦不等于会运用,由此,为了避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就必须从善读善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勤积累好思考,多多学习未知常常温习已知,时常练笔也是必要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2

关键词:张恨水;旧体诗词;报刊媒体;温柔敦厚

中D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92-05

张恨水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通俗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等影响巨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恨水小说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以张恨水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单篇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成百上千,而对张恨水的旧体诗词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其实,张恨水是擅长旧体诗词创作的。张恨水的报社同事张十方曾经说:“在全国读者的心目中,张恨水是写小说的能手。而其实,他对诗词歌赋也是很在行的。”经笔者统计,张恨水旧体诗词数量众多,其中《剪愁集》(1928-1941)有103首旧体诗歌;《茅屋诗存》(1945-1945)有旧诗13首;《集外诗》(1916-1956)共计215首旧诗;《病中吟》(1952-1958)有旧诗95首、词8阕;《闲中吟》(1958-1962)有旧诗87首、词作20阕;《何堪词》有整整100首词。综上所述,张恨水旧体诗词641首,其中诗歌513首、词作128阕。目前,可以找到有关张恨水旧体诗词研究的论文仅两篇,分别是马彦峰的《论张恨水小说中的诗词创作》、伍立杨的《愁如大海酒边生――读张恨水与郁达夫的旧体诗词》。前者主要论述张恨水小说中旧体诗词的作用,尚未涉及张恨水平时创作的旧体诗词;后者以比较的形式论述张恨水与郁达夫的旧体诗词,其中有关张恨水旧体诗词的分析篇幅少,仅占文章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在欣赏郁达夫的诗词。另外,胡迎建于《民国旧体诗史稿》中略有涉及,称:“民国前期,鸳鸯蝴蝶派作家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等颇为著名,他们以上海为主要活动地点,大多从事过报刊工作。其实,这些作家都能诗,不过前三人往往流连风月之作甚多,社会意义不很大。”胡先生在比较中得出张恨水的旧体诗词还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并在接下来以五百字左右的篇幅简要概述了张恨水旧体诗歌的思想内容。该著囿于篇幅,未能详述张恨水旧体诗词的创作,但其研究内容与方法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故本文拟全面梳理张恨水的旧体诗词,厘清张氏旧体诗词观念、诗词创作主旨及其旧体诗词与报刊的关系等,进一步丰富张恨水研究。

一、张恨水旧体诗词观: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诗学主张,从《诗经》至清中叶沈德潜,再到晚清民国蒋兆兰等,一以贯之。民国以后,不仅旧式文人在创作诗词时多遵循温柔敦厚原则,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在创作旧体诗词时亦以此为宗,尤以张恨水为代表。伍立杨称:“恨水先生那样饶于老派情怀的文人,他的诗词、散文,俱为小说的巨大声名所掩,实际上他的旧体诗词既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又能近接时代氛围,使个人品格与知识分子的怀抱相交织,同时亦将民间的疾苦、兴亡的情绪寄托其中。”张恨水的旧体诗词观主要散见于《上下古今谈》:“为了词章受某会的三等奖,引起文坛上的不平,可是我们词人自身,也得自我检讨一番才好。请问:有多少成熟的作品,敦厚蕴藉,微讽过时局?更有多少慷慨悲歌,叙述抗战?这个时代,就诗本身说,杜甫、陆放翁、元遗山的作品,我们已觉不够戏劲。因为他们在帝王时代所说的话,不能代表我们民主时代的话;况现在的词章家,他们就不敢去学以上三人。比如老杜的‘独使玉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也就够捧场了。然而这样的诗,在‘门客文章’里就不常见。这样说起来,倒是语体诗,常常写点请鬼子吃手榴弹的话,比那旧诗人弄些芳草美人要痛快得多了。”

张恨水针对某些受奖作品,扪心自问,“有多少成熟的作品,敦厚蕴藉,微讽过时局?更有多少慷慨悲人,叙述抗战?”这两句话表明了诗人的两个诗歌观点:其一,诗歌要敦厚蕴藉,达到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的目的;其二,诗歌要有史实意识,达到以诗存史、以诗纪史。接下来,张恨水批评了当时的诗人,尚未学杜甫、陆游、元好问等现实主义诗歌,而是作些“门客文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门客扭扭vv的文章,还不如那些以诗纪史的语体诗。因此,张恨水在评价新旧诗的优劣时,更以力量、感人来评论,称:“近来许多新文艺家,都喜欢作旧诗,而且是作七律。有人以为这是文艺家进步,又有人以为是向旧诗投降。我以为,前者不全是,后者却全非。……诗有传之千百年的,也有五分钟内就让人遗忘的,这并不关乎诗的体裁如何,而是在于诗的力量能否感动人。因此,我们对新文艺家写旧诗,除了许可他有多一种手法而外,不必有其他感想。”民国年间,新旧诗争论不休,甚而互相诋毁。张恨水新旧诗歌论,颇有新意,将文体置之于外,无论新旧诗歌与否,只要是充满力量、感人的,就是好作品。

张恨水在诗歌方面主张温柔敦厚,在词体创作方面同出一源,讲究比兴寄托,颇为推崇常州词人。其论常州词派时称:“他们的宗旨,实在是可取法的。根据他们的作法,那种剪绿裁红,浪子唱的小调,自然是没有的。而歌功颂德,门客的媚态,也没有。至少,让人明白了,词虽小道。应当为什么而下笔。现在很少人填词,不久,也许会亡。我们自无须顾虑到词风不竞。不过现在作诗文的,还大有人在。我们希望年轻文人,不要作浪子,更望中年文人,不要作门客。张惠言那种选《词选》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今天朝野可言者多矣。”晚清伊始,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词派崛起于词坛。常州词人讲究“词,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含蓄蕴藉。张恨水对常州词派的叙论从正面肯定了“应当为什么而下笔”,即注意词体创作的内容,要有寄托。同时,也从反面批评了年轻文人的浮浪和中年文人的门客文章。

张恨水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与报业者,其为人论诗讲究骨气,尤其是对于像等汉奸诗歌评价甚低。其《上下古今谈》云:“在晚刊上见汪贼的六十自寿诗一绝,好像是开讲儿童,初学写的作品一样。‘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他的结句。这不过是改写的一句成语而已,哪里像诗?汪逆的诗格,本来就不高,但在中年以前,诗中多少还有些生气。到了暮年,利禄薰心,人成了行尸走肉,诗也就成了粪渣。”

二、张恨水旧体诗词与报刊

晚清以降,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左鹏军说:“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而言,近代文学传播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伴随着新闻出版业的兴盛而日益发达的报刊传播,这一变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是革命性的、根本性的。它至少改变了作品的创作速度、创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方式等,这些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不能不对作家的文学观念、创作心态、创作预想、生存状态等发生重要的影响。”民国时期诸多文人转型为报人,张恨水可称得上较为成功的。民国七年,张恨水于芜湖担任《皖江日报》总编辑,同时负责文艺副刊,曾于副刊发表小说《紫玉成烟》,反响热烈。民国八年,张恨水入京在《时事新报》、《益世报》担任助理编辑等。民国十三年,张恨水入《世界晚报》,负责副刊《夜光》。随后,又担任《世界日报》的总编辑。民国二十五年,张恨水于南京自创《南京人报》,创销售纪录,后因南京沦陷而停刊。民国二十七年,张恨水辗转至重庆,任《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主编。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京,继续担任《新民报》副刊《北海》的主编。张恨水担任各种报刊杂志期间,撰写旧体诗词,依其便利而刊发于报纸杂志。

张恨水《剪愁集》中的诗词约70%以上作品是在副刊发表(解放以后,张恨水创作的《病中吟》和《闲中吟》无一首诗词刊发于报纸杂志),晚清民国时期,旧式文人如此多的古典诗词在报纸刊物发表,实属罕见。当然这离不开张恨水近三十年从事副刊编辑的工作。在普通人看来,副刊文章多为茶余饭后消闲之资,被视为小道末技。而作为副刊中的补白,更是小之又小,却十分有趣,常常耐人寻味。张恨水、郑逸梅等皆为补白高手。张恨水1944年1月1日刊于重庆《新民报》的《浣溪沙》五阕,有注云:“风雾凄迷,忽焉岁阑,山居善怀,夜坐不寐,闲吟《饮水词》自遣。百感交集,不觉技痒,遂填《浣溪沙》四阕。次日之晨,得报社铭德兄书。嘱为元旦增刊写稿。匆促之中,无意可陈,若复旧话重提,敷衍故事,又感无聊,于是于四阕之后。再增兴韵一阕,以复重托。不足言词,藉以补白云尔。”原载于1947年5月8日北平《新民报》副刊《图画半周刊》的《水晶帘》,有注云:“十年旧事,涌上心头,虽鬓毛斑矣,未免有情,因索回一观,复抄一份,留置案底。适编画刊,每遇二寸空白,填补为难,即随意采用之,乃恍然竹头木屑,亦有用之物。”以上所述皆说明了张恨水旧体诗词创作既是有感而发,也是其办报过程中补白的需要。同时,诗词一经报纸发表,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影响相对较大。张恨水部分旧体诗词发表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来函应和。其《酸词余话》称:“《浣溪沙》词发表后,读者有若干函赐和,抛砖引玉,自属幸事。唯此等酸文,偶然自嘲,虽不伤大雅,若再三为之,似有意哭穷,读者不察。”

三、张恨水旧体诗词创作主旨

张恨水《与雪崖弟论作诗》云:“平生不作语,意气虽豪理却输。如此江山天醉了,相看能带笑颜无。炉火纯青自古难,一言一韵要吟安。平常正是工夫到,莫买胭脂画牡丹。”“平生不作语”乃梁启超语。梁启超于其诗《自厉二首》中云:“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苦恨谁。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唯忧或后时。未学英雄先学道,肯将荣瘁校群儿。”张恨水旧体诗词很少无病,皆有感而发,主要表现在关注时事、国事,悼念亡妻,乡间闲居等等。

第一,关心时事与国事,以诗存史。张恨水旧体诗词将笔触伸至时事与国事,表现出对国家存亡的高度关心和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怜悯。1928年9月18日发表于《世界日报》副刊《明珠》的《秋兴》三首,其一云:“碧空黄叶景凄清,又见旌旗出古城。大道衰杨初落日,西风残角正操兵。投鞭终令三苗服,横槊何须四座惊。野老回家应破涕。壶浆携向战场行。”该诗直面战争,首句即采用比兴的手法,渲染肃杀的气氛。又如1934年的《西行见闻》组诗,直接将西北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的情况描绘出来。如“大恩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杨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语意似有调侃之意,实则痛陈西北人民的苦难生活。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张恨水将文人士大夫的民族情怀倾注于诗歌,写出了诸多时事诗,达到以诗存史的高度。如《江南》三首,此乃张恨水1939年8月13日所写,原刊于《新民报》的副刊《最后关头》,组诗云:

忍看数字五和三,耻辱重重字里含。久恐劫灰无识处,残宵黑月梦江南。

回首江南一黯然,万千庐墓化烽烟。痴儿争向朱门说,血肉牺牲已二年。

借枕邯郸事当真,萧曹管乐一时新。飘零尚作忧天梦,痴绝江南在野人。

两年前的8月13日。正值上海爆发淞沪战役。诗歌以江南为线索,第一首写久劫后只能梦江南,第二首写回首江南的烽烟,第三首则是飘零孤苦的诗人仍对江南痴情不改。

1937年12月,南京城全面沦陷,日本人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故于两年后的12月13日,诗人写下《十二月十三日,感怀金陵怆然有作》八首,以祭英灵。其二云:“江山如泣半模糊,此日前年失大都。城里遗民三十万,可能一哭似予无?”抗战胜利一年后,诗人仍沉浸于喜悦与感怀当中,如《“八一五”书怀》云:“奏凯归来话旧因,问谁能减去年贫?山河尽有贪污海,冠盖全无涤耻人。两地旌旗蒙汉鼎,一天烽火接胡尘。婉言若还苍生意,夜半何妨问鬼神。”

此诗写于抗战胜利一周年之际,即1946年8月15日。《去年今日重庆》云:“遽惊爆竹撼陪都。万岁声声夹道呼。金鼓震天飞捷报,市人如海塞归途。千家灯火连长夜,一半朋侪是醉夫。北地又逢重庆客,问君记得去年无?”则将抗战胜利时陪都重庆人民的欢欣鼓舞描绘得淋漓尽致。又有词《声声慢・招寻胜利果子》云:“寻寻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是一年光景,毫无消息。七歪八倒百姓,怎敌他打头风急。拾来也正伤心,却是无人相识。满地烽烟堆积,憔悴损,一枚有谁攀摘?五子登科,除是那人能把良心染黑。血花更兼汗雨,到而今点点滴滴。这次地,只一个宽字道得。”注曰:“胜利之年,《北海》不可无词贺之,魂兮归来,民亦劳止。雪泪浪浪,亦只能打油一番而已。”

第二,悼念亡妻,情真意切。1955年十月,张恨水妻子病逝。恨水精神昏乱,不能拿笔。时过近二月,恨水把笔赋吟二十六首,以悼亡妻。诗人妻子去世一周年,恨水又有《悼亡吟》十一首,体裁为七律。同时,尚有词作《浣溪沙・忆妻词》三阕。后来,张恨水又有《期近妻逝世二周年》七律一诗和《南歌子・悼亡》二阕。张恨水前后总计有悼亡诗词四十三首。如《悼亡吟》其一云:“二十八年学画眉,一双游履合欢枝。而今踯躅秋坟里,八宝山前日暮时。”其二云:“杭州一片水云晨,游履忘劳月作邻。画舫断桥今尚在,眼前缺少倚栏人。”作者以回忆的形式将自己与亡妻生前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如杭州、苏州路、随园等等曾留下夫妻二人的恩爱行踪。诗人以物是人非的对比,衬托出如今的形只影单和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又如《南歌子・悼亡》云:

破碎珊瑚网,低徊玳瑁钗。席中虚有合欢杯,竹影依稀不见可人来。红豆天丝断。落花玉树埋。空思合镜梦边回,尽管盆梅胜雪雪成堆。

红杏腮堆艳,青丝发乱飘。亭亭壁像未能招,静默无言独立度花朝。嬉笑嘲双影,狂欢闹半宵。醒来却听远邻箫,无奈黄泉寥落画图遥。

第三,乡居闲适。张恨水平生主要从事办报,实则忙人。然而,忙人亦有清闲之时,或乡居。或闲居,偶有清新诗词。如《幽居》云:“微吟犹得息痴顽,日在明窗净几间。墙上寒苔青到屋,门前高树碧如山。翻经不觉消愁疾,对镜何须念旧颜。扫地焚香盘膝坐,半因学佛半因闲。”诗注曰:“仆,忙人也,安得如此闲雅。编稿余暇,窗前小坐,适得些解,遂发之于诗耳。”1938年,张恨水举家迁往南京乡下,以避战祸。诗人诗趣甚浓,下笔颇多。如其词《忆江南》就是闲居南京乡下的组诗。《忆江南》序称:“日寇西来,举家南京乡居。居系水村,一片水田,十里长堤。遥见蒋山青青一抹。日机不来,沿子江缓步,则见杨柳成林。江波浪平。吾家所居,是前临水塘,后辟菜圃,村树摇风,壁花豆棚间,颇多乐趣。”如其二云:“江南忆,满屋是藤花。柳下行来穿白露,舟中归去映流霞,门外子江斜。”其五云:“江南忆,日午纳凉时。万户塘西人把钓,启窗花落客敲棋,轻过竹阴移。”词作将移居南京乡下的农家风情描绘得一览无余,清新动人。当然,身处乱世的诗人并未让眼前的农家风景迷失自我,而是时时关注时事与国事。如其十云:“江南忆,人寇说偏师。纵火楼台烟雾乱,杀人城野血花飞,此恨万难移。”对日寇于南京城的屠杀表现出知识分子应有的血性。

四、艺术特征

人民国以后,“前清官吏出身的诗人失位赋闲,他们能将诗艺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同时又由于观念、意识的落伍,诗多苦语,哀心所感,多噍杀之音”。张恨水因其大部分时间从事媒体工作,与市民打交道,思想意识一直与时俱进,且平常生活节奏快慢分明,同时信奉佛学,故其诗歌与传统意义上的旧式诗人创作艺术有所不同,少了几分苦吟,多了些通俗易懂,多了几分讽谕,多了几分悲凉。

第一,悲凉意识。作为转型较为成功的旧式文人,张恨水在办报过程中亦困难重重,有时既没稿源,又没有编辑,一个人要包揽所有活,其心有时产生悲凉意识可想而知。而真正影响张恨水悲凉意识的还是来自于学佛。其诗歌《幽居》云:“翻经不觉消愁疾,对镜何须念旧颜。扫地焚香盘膝坐,半因学佛半因闲。”原载于《世界日报》副刊《明珠》的《没有题目三十首》前序云:“三年前的我,未曾入佛学的门径,提起笔来,就是光芒四散。现在我虽用不着忏悔,然而我受了佛学的陶熔,我很愿适可而止了。”《灯前》其一云:“坐久不言还一笑,此中禅味老僧知。”《答诗三首》其二云:“闻道多情才学佛,何须有酒始成魔。”张恨水在《金粉世家序》称:“嗟夫!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张恨水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不可捉摸的悲剧。故在其诗词创作中,常常流露出悲愁、人世沧桑等情怀。如《游仙诗二十韵》有句云:“多情难学佛,好事尚疑仙。”“风波失小约,愁病悟空禅。”《佣书余沈》其五云:“四壁有花皆冷艳,一灯如月伴枯禅。此时清福无人识,闲坐残经古佛边。”诗人以心观物,因心境凄冷,导致眼中之花皆呈冷艳。又如《怀往事》其一云:“一春花事又沧桑,空效幽人恋夕阳。若有他生何惜死,便无今日也难狂。忽然心病如焚茧,正是愁来欲断肠。愿把华年消涕泪,哭将三万六千场。”该诗序称:“五月十二日,孤步北海,游兴未阑,悲思忽起。掩袂归来,凄然独坐。追怀往事,更念来兹。把笔微吟,适成此解。伤心已极,不择词矣。”序中交待写作的缘由,孤身游北海,尚未游完而悲思万涌,回家之后追怀往事,感慨而成。

第二,善用S谕手法,直接犀利。民国社会受战乱影响严重,时而物价飞涨,一钱不值。针对此种现象,张恨水以旧体诗歌的形式给予了深刻的讽谕。如《烟非烟诗,咏一寸香烟一寸金也》云:“纸烟戒绝已经年,把笔焦思瘾可怜。慢说文从烟里出,卖文不够买烟钱。”“闻道行都百事繁,从容平价尚嫌烦。时来怎怪香烟贵,一客西餐五十元。”前者以香烟价钱漫涨,作文酬劳已不够买香烟:后者以讽谕的手法写陪都重庆物价上涨。又如,对于社会贫富悬殊,张恨水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偶见》云:“蓝裤蓝衣滚白边,轿佚抬轿气昂然。轿中胖胖官员坐,我说无非一袋钱。”此诗发表于1938年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诗人以调侃的口吻叙述轿佚的气宇轩昂,讽谕重庆讲究排场,结尾画龙点睛。

第三,善用俗语数字等,语言浅显生动。民国旧体诗词在语言方面有两个趋向:其一是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传统文人喜苦吟,重格律,尚典雅,力争将古典诗词的传统承袭并发扬光大,如午社、如社等词人,他们在创作上要求严格遵守音律。夏敬观称仇蜾词学主张:“君词严守声律,历梦窗藩篱,取材质朴而冶其芬丽,盖VV乎成一家之言矣。”此处夏敬观指出仇铺畲恃鲜厣律,坚守传统。其二是逐渐融入市民生活的介于新旧文人之间的文人,如鸳鸯蝴蝶派文人,以小说创作为主,但仍有诸多旧体诗词创作。他们与近代传媒关系密切,受报章体文章语言特点的影响,其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上则显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常丽洁称:“早期新文学作家多把自己的旧体诗称为‘打油诗’,原因不外撇清立场、表示对旧体诗前景的悲观、践行白话文学理念和藏拙等几方面,但却由此进入或重返旧体诗的创作领域,并进而在不断的思路调整中迈出了20世纪中国旧体诗革新的步伐。”张恨水的旧体诗词是此类文人旧体诗词创作的代表,喜用俗语数字,浅显生动。其《吊陈独秀先生》六首,自称:“右歪诗六绝,取境不高,可说是打油,但对老先生,绝无油意。”如“一作飘零客,风尘十四年。”(《今夜月》)“一卧行千里,奔车十二时。”(《榆关道上》)“一个故人终不及,春江回去一渔竿。”(《偶怀兼示郝三》)“一枕槐西梦,回头便十年。”(《游仙诗二十韵》)“三月且看隋柳碧,六朝惟有蒋山青。”(《读李义山集》“名家二字哪能收,多谢通红一老头。”(《丹翁赐联》)“胆瓶瘦菊两三枝,把卷闲看便是诗。”(《灯前》)“犹是闻鸡中夜起,十年尘梦一灯知。”(《暮秋抒怀》)“听得隔江人一曲,纸窗三夕不成眠。”(《佣书余沈》)等等。张恨水旧体诗词数字的运用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活动明快。如《浣溪沙》:“一两鲜鳞一两珠,瓦盘久唱食无鱼,近还牛肉不登厨。今日怕谈三件事,当年空读五车书,归期依旧问何如?”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3

用加法的方式爱人。这世界之所以美好,因为有爱相伴;很多人之所以苦恼,因为他们与爱无缘。给与别人关爱,别人得到的可能是短暂的温馨,而自己获得的则是长久的舒心。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其实也用不着回报——自己的舒心,就是最有价值的回报。

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怨生怒,生妒;恨生悲,生苦。因怨恨,世间的美好变小,减少。很多时候,一个人怨恨的多少,恰恰能准确地衡量出这个人幸福指数的多少——谁的怨恨最接近于零,谁就最幸福。既然生活中的不如意无法避免,那就让我们用减法的方式去面对世界——不必样样较真,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闭起双眼。

用乘法的方式感恩。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个心存感激的人,会时刻念着别人的好。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都是阳光明媚的。古语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用乘法的方式感恩,善之又善。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4

关键词:为谁流下 欣赏 辨析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中选入的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句子。对于这句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至今让人莫衷一是。

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的材料说:少游到郴州,作长短句云:“雾失楼台……”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2)可见坡认为秦观的这两句是《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最精美的句子。至于精美在何处,为什么精美,坡没有说。

国学大师王国维不同意坡的看法,他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王国维《人间词话》)(3)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这首《踏莎行》最精妙的句子是风格凄厉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坡欣赏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只是皮毛,坡对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认识是肤浅的。

吴世昌先生认为王国维的看法也有问题,他说:“‘杜鹃’句,静安谓此联‘凄历’。又谓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余以为不然,东坡赏‘郴江’一联,正是更深一层,岂徒叹其‘凄历’哉!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一‘砌’字最见功力。”(吴世昌《词林新语》)(4)吴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按吴先生的说法“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应是表达“无重数之恨”的。至于按什么思路,从什么角度来表达的他没有谈。

唐圭璋先生有更明确的看法,他说:“下片,言寄梅传书,致其相思之情。无奈离恨无数,写亦难馨。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5)唐先生认为秦观以不合常理的方式,以“郴江”、“郴山”喻人之分别,表达自己与亲人离别无穷之恨。不少有影响的评论者、欣赏者持这种“无理说”。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所收录的叶嘉莹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就说,“在如此深望坚实之苦恨中,所以乃写出了后二句‘郴山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无理问天之语”。(6)

《宋词鉴赏辞典》(7)收录的靳极苍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说:“或解为郴江也不耐山城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太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了。”

苏教版教材也持此观点,课下注释对此二句说法大致有二:一说是怨恨自己不应离乡入仕,入仕后又不应卷入元祐党争;二说是因自己忠而见疑,信而被谤,故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与呼号。

笔者认为,这种“天问式”无理说,也不妥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观的人生遭遇,了解他写这首《踏莎行》时心态,便可看出,秦观还没有“无理天问”。

秦观早年研经史,喜读兵书。曾拜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被苏轼夸其“有屈、宋姿”。后编诗文十卷,拜谒王安石,被王安石赞誉为“清新妖丽,与鲍谢似之”。能得到苏轼、王安石这样的赞誉,秦观对前程自然是充满信心的。

可是,秦观三次科考,前两次却未中。他受到的打击和压抑使他刻骨铭心。他痛下苦功,在苏轼的指导下,潜心科考。第三次终于考取进士。但是,他仕途十分坎坷。秦观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和政治抱负的人。在苏轼的指导下,他的策论充分展示了他经世济时的抱负和才能。他纵论国家形势,对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都提出了重要见解,充满着灼热的现实感和积极用世的精神,因此受到新党毁灭性的诬陷和迫害。

由于亲近苏轼,他被视为“旧党”,从此受迫害不断。元祐二年,他被苏轼、鲜于侁以“贤良方正”举荐秦观于朝,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受到阻滞。元祐五年,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被诋毁罢官。元祐七年授宣法郎,由秘书省正字升国史院编修官,参加修《神宗实录》;元祐九年,哲宗亲政,新党还朝,旧党遭罢黜外放,秦观先被贬杭洲通判,因御刘拯告他修《神宗实录》时诋毁先帝,于是在去杭州途中,又被贬至处州监酒税;在处州时写了《千秋岁》词,被诬告私写佛书,获罪削秩,贬往郴州。削秩是把所有官职和封号除去,是对为官者最严重的惩罚。秦观身心受到极为严酷的打击,悲痛至极,几近绝望,在此背景下写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他的憧憬和绝望,他的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他的冤枉和屈辱,心中无限的哀怨和痛楚,咬噬着他,逼迫他写下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他要抒发无限的哀怨和痛楚,要流露实现理想的绝望,但是,他没有恨天,也没有怨地,也没有恨别人。政治上绝望之后,他后悔他的人生追求,后悔自己趟了官场这道浑水。他不敢怨恨迫害他的人,他更不敢怨天恨地。屈原作为宗室重臣写作《天问》,尚且引起顷襄王的怨怒,而被放逐。这时的秦观还未失去理智,大胆怨天尤人。因为此时的秦观仍是被编管人员。不久被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98年),被移迁雷州编管;元符三年(1100年)被召回,被复命为宣德郎,被放还横州,就证明他在郴州时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理智的。

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作品的思路,也可以看出“无理天问说”的不妥处。

词的上片写前途迷茫之愁。“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表达的是想登高上进,想奔前程,却被“雾”所迷阻,无有途径;现实官场无路可走,自然想到精神境界的桃花源。然而理想的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无论如何盼望,却仍是找不到路径。人生至此,不知何所皈依,人生迷茫又加一层。所以,住在孤馆里,感到春寒袭人,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看到残阳渐渐下落,无限哀愁涌上心头。这种愁,是本词中,作者最为严重的心理压力。然而,作者的心里除了官场前途迷茫之愁外,还有“离恨”。正因为作者的心里的官场前途迷茫之愁,更引发了严重的“离恨”。

上片的“孤馆”的“孤”字,和“杜鹃声”已留下了开启下片“离恨”的楔子。

下片写旅中离恨。“驿寄梅花”,是盼友人来信关心自己,“鱼传尺素”是盼亲人来信安慰自己,紧承“孤馆”中的孤独感和杜鹃声中的“不如归去”乡愁。然而贬谪之人,世态炎凉,哪有梅花之寄!官场之人,不敢、不肯与之有瓜葛,避之唯恐不及,不落井下石已是很好了,谁肯寄书赠物以示关怀?待罪之人,被迫仓促上路,被贬之处荒远偏僻,怎能收到家人来信?日日想总是白想,夜夜盼也是白盼。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砌成远谪离恨无重数!作者油然而产生了后悔,我本该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为何流落如此?我本该和友人畅叙幽情,为何沦落如此?我一片忠心,满腹经纶,本该献言建策,施展抱负,上报君王,下济苍生,为何沦丧如此?作者有痛苦,有后悔,有冤屈,也有哀怨,但是,没有怨恨!

“郴江幸自绕郴山”中的“幸自”,是说“绕郴山”很好;“为谁流下潇湘去”中的“为谁”,是强调不该为了别人“流下潇湘去”。因此,后悔也罢,哀怨也罢,其主语都是郴江。作者如果通过怨恨“郴江无情留下潇湘去”来抒发怨天尤人的情感,和上边的层次有何联系?

上片深重的迷茫之愁,加上下片无限的离别之恨,作者是什么心态呢?不由产生了强烈幽远的感慨:郴江啊,你本来应好好绕着郴山,山连水,水连山,山清水秀,山水和谐万年长,却为什么流向潇湘去呢?“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流的是我的哀愁吗?“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恨”,郴江啊,你流的是我哀怨吗?你流的是我眼泪吗?郴江啊,是为我流下潇湘去的吗?

通过对作者生平经历、作者思路,从词作的层次关系、从作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探求作者的原意,作出贴近文本的赏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近作者,进入文本,去理解,去赏析。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

(2) 转引自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 第184页,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版。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转引自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 第183页,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版。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5

文学社负责老师:陈耀琪

潇洒王景文

韩宇娇

王景文,原名王质,景文是他的字,号雪山,郓州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绍兴三十年进士。博通经史,才华横溢,深得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大臣器重。

他才华满腹,惬意自在。诗词大都轻松愉悦,语言清新明快,读后让人油然而生喜悦之情。《山行即事》中的“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或《长相思・渔父》中的“山青青,水青青,两岸萧萧芦荻林”,语言流畅,清新淡雅,爽快的心情在文字中自然流露。其好友陆游也写过一首《常相思・渔夫》,其中有几句是:“桥如虹,水如空,一夜飘然烟雨中。”情感与王景文的相似,不以打鱼为生,却以此为乐,以求逍遥自在,不过王景文的更有一种闲适。他笔下那种山明水秀、芦荻飞扬、垂杨袅袅的景象,无论和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相比,还是与范仲淹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相比,都少了一份凄苦,多了一份惬意。

他顺其自然。在我的印象中,知道王景文的人很少。陆游的诗受后人推崇,家喻户晓;王景文的诗虽为人称道,却少有追捧者。王景文佩服苏轼,说过“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的话。他的朋友张孝祥作品远不如他,也以苏轼第二自称,但声名却比王景文大,这不免让人疑惑。是王景文不求上进,只求清闲所致吗?并不是这样。他不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自傲清高,而是以一种“未到花期开放时,怎能如愿望开花”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在等待。有时等得无望,也略有迷茫,在《燕归梁》中,他感叹:“而今一似花流水,踪迹任东西,利成名遂在何时。”一阵伤感后,继续写写诗,喝喝酒,潇洒一生。

他耿直敢言。他虽然默默无闻,不出风头,但却主张抗战,敢于发表抗战言论。他的言论受到一部分贤能者的赏识,却也被一些人所恨。好友陆游曾作《送王景文》,有两句是:“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上句指他上疏论抗战事,下句称赞他不愧是张浚的门生。

你看,何其潇洒的王景文!

指导老师:马琳

爱恨小提琴

沈千池

我幼时的痛苦是随琴而来的,就像Jay所唱的一样:“为什么别人在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做游戏,我却呆在家背我的ABC”。

从四五岁开始,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小提琴。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琴两边的发声口,黑洞洞的,好像把我吸进去了,让我看不到色彩。伙伴们整天在外玩,我却只能跟琴呆在一起。我恳求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妈妈不容分辩地说:“你得练琴!”于是,我开始恨手上的琴,恨不得把它砸碎。

有恨就有反抗。第一次罢琴,爸爸狠狠地揍了我,他夺过我手中的琴,一巴掌抽过来,脸上立即留下一道红印,火辣辣地疼。我颤抖着手拿过琴继续拉,眼泪滴落到了琴上,内心仍在强烈地抗议:我不要学琴!但每天还是要浑浑噩噩地拉几个小时,拉琴的目的直接而明确――考级。一到临近暑假,压力最大的不是期末考试和作业,而是八月份的提琴考级。

考级前他们给我买了一把好琴,精美无比,但每天要练四个小时甚至六个小时,让我对它没办法喜爱,只有咬牙切齿的恨。我把全身的力量都聚集在细如发丝的弦上。我用猛力拉,想把一根根弦拉断,把琴拉爆,我毫不留情地在拨弦的时候使劲地拽,我不要一天为它耗去六个小时!汗滴在琴上也不去擦,多出点汗吧,让这破琴腐烂!

一路恨着,一路练着,终于,八级一过,我豪不犹豫地把它砸了。琴被砸后,突然感到空虚。拉了那么多年的琴一下子停住,每天像少了什么东西,虽然我那么恨它,糟蹋它,但没有它陪伴,我似乎失去了方向,不知道空闲的时间能干什么。

后来又换了一把普通琴,我继续练琴,虽然仍不太喜欢,但也不憎恶了。后来,我考过了九级。拿到九级证书时,我承认:其实拉琴也不错。

紧接着,我又顺利通过了十级。终于解脱了!许多人从那以后就再没有碰过琴,我却没有放弃,拿到证书时,我对着它默念:以前,我只是为你而练,以后,我要为自己而练。

从此,我对琴的感情有了质的转变。我现在愿放弃一个下午玩电脑的时间去拉琴,我可以耗上一个钟头去标一首曲子的指法,我会为一个音的始终拉不准而生一天的气。让我快乐的是,只要会唱的,哪怕是Jay的快歌,我都能轻松弹出。

回想起当初对它的那份恨,我自己都不大敢信。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6

最近,云南大理、楚雄、昆明等地的茶花生产者从金华的几个茶花园订购了400多株云南山茶‘恨天高’嫁接本。本干粗3cm,2-3个接穗,每株500元,付定金,9月交货。

‘恨天高’是云南山茶中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据传它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大理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帅府中,在清军攻陷大理后,帅府被焚,府中原有三株恫天高被烧毁了两株,只剩一株,移之文庙,得以保存。又据《云南茶花志》(成书于1930年)记载:“恨天高,株干短小,一桃红,片多花大;一朱红,花较小,片亦少,”后者已经失传。据说‘恨天高’在清末明初身价甚高,以叶论价,每张叶片值大洋(银元)一元。它在大理原名‘汉红菊瓣’引入昆明后,因为它株型低矮,生长缓慢,就改名为‘恨天高’。‘恨天高’还有个芽变品种‘六角恨天高’,它的花呈六角形排列,其花品犹在‘恨天高’之上,更难求,价格比‘恨天高’还高。

‘恨天高’出自云南,为什么云南还要到金华来订购9金华能大量繁殖云南山茶‘恨天高’吗?笔者到了几个繁殖云南山茶的花场。他们告诉我,目前云南山茶在云南的苗圃中,数量逐年减少,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刚下树的靠接苗(还不能保证成活)一般普通品种每株80元左右,刚下树的名贵品种价格已超过100元以上,其中‘恨天高’仅有5张叶片的一年生苗买价竟高达200元左右。云南山茶价位攀升的主要原因是云南山茶供应匮乏,而这种供应匮乏又和云’南山茶一直采用的传统的靠接方法有关。云南山茶靠接所用的砧木是‘白秧茶’,这‘白秧茶’是华东山茶的一种,我们叫‘雪塔’,是小乔木。由于华东山茶为灌木,而云南山茶为乔木,因此挑选华东山茶作砧木时,就要挑选华东山茶小乔木性状的品种作砧木。但是,小乔木性状的品种也有生长势、抗性强的弱的,亲和力好的差的,因而挑选什么品种作砧木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金华没有人用‘雪塔’作砧木,他们都用‘狮子笑’作老枝嫁接的砧木,用‘红露珍’作嫩枝嫁接的砧木。云南地区的茶花嫁接是采用高枝靠接,这种靠接方法由于要把砧木和接穗置于同一个位置,而母树的植株都比较高大,就必须搭建脚手架才能进行嫁接,靠接期间的管理也带来许多不便;母树上的枝条一个个的靠接下来,对母树本身带来较大的损害,同时繁殖的系数很低。金华则不然,他们从母树上剪下几个枝条,从枝条上剪下一张叶一个芽,每盆砧木先用老枝嫁接2-3刀,一个多月就成活发芽,抽出新枝,等新枝抽长剪下一段,再用嫩枝嫁接,一年内,他们要嫁接4-5次,这样的繁殖速度很高,成本低、管理简单,经济效益很高。他们告诉我,今年拟嫁接云南山茶‘恨天高’三千盆,现在云南向金华订购的只是个小数,并表示云南要多少,金华就接多少;云南要什么品种,金华就接什么品种,金华是云南山茶商品苗的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