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例6篇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文1

杭州市

(109名)

丁晓芳(女)于辉达 马 骏 马兴法 王 坚

王 莺(女)王 颖 王水福 王良仟 王忠德

王国平 王根法 王鹤鸣 毛央平(女) 计 翔

叶炎平 叶荣宝(女)冯耀忠 过鑫富 朱钟毅

朱雅仙(女)任泽民 华爱金(女)刘 玫(女) 刘国红

池丽华(女)许二萍(女)许樟水 孙景淼 李月平

李邦良 李志雄 李蒙飞(女)杨 军 杨 星(女)

杨云飞(女)肖 锋 吴太普 吴伟进 吴旭辉(女)

吴苗强 吴国良 吴春莲(女)邱建林 余永青

汪力成 汪爱娟(女)沈小玲(女)沈天仁 沈奔新

沈金荣 沈爱琴(女)宋福友 张玉柱 张银娟(女)

陈文辉 陈汉康 陈妙林 陈明华 陈振濂

陈锦梅(女)邵占维 尚舒兰(女)罗光学 金一峰

金建祥 周云堂 周瑞烈 赵纪来 赵洪祝

胡培松 柯良栋 钟小毛(畲族)钟天华 钟芝兰(女、畲 族)

钟金芳(畲族)钟晓晓(女)俞仲达 施雪龙 袁 红(女)

聂忠海 夏玉云 顾秀秀(女)徐一超 徐东燕(女)

徐志生 徐浩娟(女)翁 歆(女)翁钢粮 高乙梁

唐小敏(女)陶小工(女)龚 正 黄国成 黄坤明

戚静燕(女)盛颂恩 蒋坤庭 蒋莉萍(女)傅祖蓓(女)

焦 荔(女)鲁晓萍(女)游 宏 楼季华 蔡 奇

蔡玉群(女)潘海天 薛滔菁(女)戴慧华(女)

宁波市

(82名)

于海平 马建荣 马荣荣 王 勇 王文生

王利平 王辉忠 王锦文(女)王耀具 毛雪非(女)

可 祥 卢 康 冯 明(女)成央珍(女)刘 奇

齐 奇 江香梅(女)汤黎路 许信龙 孙荣光

孙钜昌 杨 军 杨 岚(女)杨永明 杨丽华(女)

严 玫(女)严小军 肖鲁伟 吴国平 吴顺江

吴祖楣 吴桂英(女)汪志芳 宋汉平 张君鸣

张建昌 张晓斌 张爱琴(女)陆振一 陈小恩

陈长华 陈方群 陈仲方 陈利幸 陈海珍(女)

陈福妹(女)林 红(女)林 瑶 卓祥马来 罗国明

季梅英(女)竺韵德 金亚君(女)金红旗 金艳婷(女)

金德水 周明琴(女)周 涛 郑永刚 郑亚莉(女)

胡亚芳(女、高山族) 胡谟敦 俞 钢 俞 雷

俞丹桦 夏宝龙 徐 辉 郭正伟 黄佩佩(女)

黄建钧 崔秀玲(女)崔登来 葛素梅(女)蒋剑巍

覃小兰(女、壮族) 程渭山 储吉旺 虞文萍(女)

薛忠海 薛维海 薛瑞芬(女)戴霖军

温州市

(91名)

丁文宣 丁金昌 丁祖年 王立彤 王成云

王茂法 王金凤(女)王建满 王淑君(女)叶仁洁

叶君奋(女)冯蒋华 吕祖善 朱诗力 朱新力

庄国舟 庄建华 刘明达 池方燃 许利群(女)

阮诗科 苏庆明 杜方文 李 理 李泽明

李根美(女)杨学寿 杨晓光 连正德 吴海燕(女)

邱光和 余中平 邹跃飞 汪大清 张力成

张女珍(女)张秀丽(女)张晓平 张根恒 张福龙

陈 建 陈子辰 陈日曙 陈众芳 陈良明

陈国荣 陈建明 陈玲玲(女) 陈崇杰 陈道荣

陈德荣 林 强 林培明(女) 林彩霞(女)周德文

郑元飞 项岳华 赵乐强 胡成中 胡虎林

胡剑谨(女)胡海帆 钟远波(女、畲 族) 姜长才 姚民声

秦玉辉(女)徐止平 徐纪平 奚德驹 高立存

凌春芳(女)黄寿龙 黄作兴 黄新艳(女)萧云集

崔盛钢 盛秋平 章文琼 章海燕(女)章猛进

蒋珍明 程蔚东 游秀霞(女) 谢作雄 雷衍开(畲族)

雷爱琴(女、畲 族) 虞培清 蔡淑芬(女)潘孝政

瞿 佳 瞿韶军

湖州市

(36名)

丁 毅 王 勤(女)王小玲 王月英(女)叶金云

冯芳英(女)成 珊(女)朱建莲(女)朱新康 孙文友

杜 英(女)杨六顺 杨益民 吴红利(女) 沙铁勇

沈志荣 沈法良 张天任 张群英(女)陆 敏

陈永昊 陈华民 周玉根 周志江 单建明

俞国行 施根宝 贾建平(女) 唐中祥 章根明

斯鑫良 葛圣平 韩慧莉(女) 童芍素(女) 楼黎静(女)

雷绍林(畲族)

嘉兴市

(46名)

马玉君(女、回族) 王金良 王维斌 方根雄

冯家俊 朱在龙 朱张金 朱海平 刘海涛

阮龙生 孙优贤 孙贤龙 孙厚祥 应华伦

沈利农 沈炳荣 沈桂英(女)张 炜(女)张孝琳(女)

张明超 陆 英(女)陆金星 陈云龙 周阿龙

周国建 赵友六 闻春仙(女)姜仁英(女) 姚 铭(女、回族)

柴金甫 徐一兰(女) 徐士珍(女)徐卫卫(女) 徐鸣华

徐新泉 徐静霞(女)黄锦法 龚遂良 盛玉良

梁 群 葛慧君(女)蒋连英(女) 傅金根 潘建清

濮文斌 魏真柏

绍兴市

(53名)

王永昌 王继岗 毛中萍(女) 方永红(女)石梦千

卢芹娟(女)叶伟东 叶时金 冯建荣 吕小奎

吕汉夫 朱钦苗 孙伟琴(女)孙丽燕(女)孙利育(女)

李兰娟(女)杨建新 吴晓东 沈颂理 张秀兰(女)

张道才 陈乐琴(女)陈庆鲁 陈阿裕 陈建成

陈显明 陈敏尔 茅临生 林 为 林金耀

金一波 周毛婴(女)周凤娟(女)庞宝根 郑锐钧

赵 玲(女)姚宇平 姚新义 钱中贤 钱宝荣

钱建民 徐尧峰 徐志纯 徐林土 高维英(女)

陶月梅(女)黄秋芳(女)章长胜 傅颂恕 谢中富

虞兔良 蔡汉良 潘国权

金华市

(51名)

王挺革 韦国清 韦晓声(女)方三明 朱恒钱

刘淑芬(女)许安林 李 强 李明焱 吴少华

吴文刚 吴明芳 吴波成 吴根土 何德兴

辛玉琴(女)应天行 张伟亚 张荣贵 张锦林

张解放 陈玉兰(女)陈加元 邵钦祥 周宇洁(女)

周维亮 庞青年 洪建新 夏美丝(女)钱世茂

徐 澜(女)徐子伟 徐宏俊 翁荣金 黄桔英(女)

曹龙水 龚昌成 龚菊莲(女)章小华 章树根

葛炳灶 蒋锐锋(女)傅利常 童云芳 童克祖

童跃峰 温 暖 楼永良 雷永金(畲族)

雷旭苹(女、畲 族) 蔡志成

衢州市

(32名)

王 瑛(女)王松林 毛小健 毛建民 厉志海

吕毅强 朱建华 华正媛(女)刘力伟 江成忠

汤月明 连小敏 肖渭根 吴水英(女)吴伟荣

吴国华 汪礼国 张红良 陆洪涛 金运成

周亦文(女)周欣俊 郑玉红(女)赵一德 幽 扬(女)

钟爱红(女、畲 族) 俞流传 姜的燕(女) 郭吉丰

徐荣新 黄会荣 鲁 玲(女)

舟山市

马国华 王 伟 王永明 乐益民 余志祥

余河通 邱亚芬(女)邱安全 陈秋萍(女)周国富

周国辉 周 艳(女)夏阿国 徐 波(女)郭建梅(女)

黄善年 傅国定

台州市

(63名)

王以琅 王幼璋 王如铎 王莺妹(女)元茂荣

尹学群 甘连法 卢立广 卢旭日 叶丽萍(女)

叶海燕(女) 叶维军 田云飞 冯贻法 朱荣华

任金森 牟义军 孙玲玲(女)李志坚 李泽民

李秋根 杨保权 吴海平 吴蔚荣 吴鼎钧

邱建生 狄绍增 张学明 张建中 张建均

张鸿铭 陈才钅奇 陈方春 陈合林 陈佩莉(女)

陈学荣 陈祥荣 陈铁雄 陈福春 陈燕萍(女)

林丛花(女)林咸升 罗建红 金全才 金敬德

周振华 郑旭明 郑荐平 胡宣义 柯昕野

袁天喜(女)徐亦平 徐葆正 高 敏(女)高海浩

郭文标 章卡鹏 彭友达 蒋 临 曾志平

蔡开坚 蔡秀军 潘璋德

丽水市

(28名)

丁绍雄 丁耀民 韦铁民 毛建华 方永岳

孔海龙 叶新华 卢文舸 邝平正 任淑女(女)

杜兴林 李 霞(女) 应国华 陈乃科 陈阿金

陈荣高 林 康 钟 鸣(畲族) 施颂勤 袁 薇(女)

徐永丽(女)焦光华(女)蓝庆芬(女、畲 族)蓝建梅(女、畲 族)雷晓鸣(畲族)

熊金平 樊培仁 潘家玮

驻浙部队

(29名,其中请假3名)

王 宏 王治平 王贺文 王惠君 王新海

厉永敏 刘德萃 江邦胜(请假) 许 珍(女) 孙茂蔚

杜壮丽(女)李 军 李建军 汪月华(女) 张卫兵

张军挺 张克洪 张建国 张敏娅(女)陈必凯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文2

【关键词】镜花缘 花 文化内涵 创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1-04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吟咏的对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人们在欣赏诗词佳句的同时,也体味出了蕴藏在诗人墨客心中难以言明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而若论中国文学作品中谈花引花较多的,当首推李汝珍的《镜花缘》。李汝珍不仅给百花排了名,而且赋予其花仙名号,将自己救世改良的政治抱负蕴涵于其中。李汝珍的《镜花缘》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刚开始学界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清末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中曾对此书痛下贬笔:

嘉庆间新出《镜花缘》一书作者自命为博物君子,不惜獭祭填写,是何不径作类书而必为小说耶?即如放榜谒师之日,百人群饮,行令纠酒,乃至累三四卷而不能毕一日之事。阅者昏昏欲睡矣,作者犹津津有味,何其不惮烦也。

直至1923年胡适在《〈镜花缘〉的引论》中称李汝珍是中国最早提出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对千百年来被人所忽视的妇女问题,他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自此,学界才渐渐开始关注《镜花缘》。然而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特殊的叙事结构方式,使得众家对其评价争论不休,褒贬不一。

《镜花缘》中描述了多达百位女性人物,因此胡适先生称其是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也是有足够依据的。在书中,李汝珍先生不仅给用鲜花的名称赋予百名女子,而且在泣红亭的碑文中对代表各花的女性进行了排名。从文章的叙事结构上来看,似乎是在为后续的人物命运做铺垫。如牡丹花仙子,名叫阴若花,作者封号为“女中魁”。而在书中阴若花后来做了女儿国国王,名实相符。再看兰花仙子,名叫由秀英,作者封号“血泪笺”。当她在得知丈夫文菘“战死”疆场时,并没有像其他才女那样投缳自尽,而是暗自挥剑上马,冲到阵前亲手杀了仇敌武五思,无奈寡不敌众,死于乱箭之下,恰与其号“血泪笺”相呼应。翻看中国文学史,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子就曾说过:“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书中由秀英在猜灯谜时(第八十一回)也曾说过“必是‘尽其道而死者’。”与孔子之“修道立德”相吻合。荀子也曾在《荀子•劝学》中说:“兰槐之根是为芷。”意即中国兰的根是为白芷,白芷象征人民百姓。作者将含有中国民众寓意的兰花封号“血泪笺”,是对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苦难人民不屈意志的赞叹,也是对其悲惨遭遇的哀婉。

由此可见,百花之名与号绝非作者心血来潮、信笔拈来之作。然而,如此精心构思的小说,为何以百花仙子(即唐小山)被贬下凡为发端,却在泣红亭的百花排名中只将其列为第十一位?书中写道:

(多九公道)谁知榜已填到八九,太后忽然想起闺臣小姐名姓不好,因史幽探、哀萃芳向日绎的诗句其佳,登时把前十名移到后面,后十名一道前面,复又重新填榜。……原来向日填榜,惟恐前面几名太后仍要更换,故先从末名填起。今日也是这样。(六十七回)

可见当时科举的排名并非都是名实相符,有时也是随着统治者的喜怒哀乐而变化的。既然如此,武后缘何将象征国家兴隆昌盛的“国瑞徵”只列在了第九位?如果说因为史幽探、哀萃芳绎的佳句好,又因何不把花中之王牡丹排在第三位,而将不明不见经传的洛如花仙纪沉鱼放在了第三位?

作者在第六十三回“论科场众女谈果报误考试十美具公呈”中这样写道:

“过了几日,礼部尚书卞滨、侍郎孟谟与同考各官蒋进等,把各卷等第俱以看定,选了放榜吉期。正要修本具奏,忽然接了一个公呈,系江南、淮南、河北、河东等处十个女童,为首的名叫史幽探,其次哀萃芳、纪沉鱼、言锦心、谢文锦、师兰言、陈淑媛、白丽娟、国瑞徵、周庆覃,或因患病,未赴郡考,或缘事故,已过部试之期,今情急来京,特具公呈:无论当日有无郡考,情愿一日之内,面请四题,一补郡考,一补部试。如一日之内不能完卷,或文理乖谬,情愿治罪云云”。

这里作者是在表明史幽探等十人文采超群,可为何与碑文顺序丝毫无差?可见在作者心中这个排名已经根深蒂固了。在书中第五回作者曾经安排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谈花的情节,将花分为师、友、婢三类,指出:

“所谓师者,即如牡丹、兰花、梅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之类,或古香自异,或国色无双。此十二种品列上等。当其开时,虽亦玩赏,然对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师,因而叫作十二师。他如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之类,或风流自赏,或清芬宜人。此十二种品列中等。当其开时,凭栏拈韵,相顾把杯,不独蔼然可亲,真可把袂共话,亚似投契良朋,因此呼之为友。至如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蓝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之类,或嫣红腻翠,或送媚含情。此十二种品列下等。当其开时,不但心有爱憎,并且意涉亵狎,消闲娱自,宛如解事小鬟一般,故呼之为婢。惟此三十六种可师、可友、可婢。其余品类虽多,或产一隅之区,见者甚少;或乏香艳之致,别无可观”。

李汝珍借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之口,以花之情性为依托,将其划分为三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谈及花品之人,李汝珍并非第一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二十四花品,《洛阳牡丹记》一卷,宋欧阳修撰。修有《诗本义》,已著录,是记凡三篇。一曰花品,叙所列凡二十四种。”后人按照花的品质尊卑而将百花分为九等,其中,曼陀罗花、虞美人花位列六品;灵芝花、瑞圣花、洛如花、玫瑰花、合欢花位列七品;珍珠花位列八品;青囊花、疗愁花位列九品。

百花排名榜,第一次出现是在书中的第四十八回“睹碑记默喻仙机观图章微明妙旨”,在随后出现的泣红亭的碑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泣红亭主人曰:“以史幽探、哀萃芳冠首者,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尝有所见,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或纪其沉鱼落雁之妍,或言其锦心绣口之丽,故以纪沉鱼、言锦心为之次焉。继以谢文锦者,意谓后之观者,以斯为记事则可,若目为锦绣之文,则吾既未能文,而又何有于锦?矧寿夭不齐,辛酸满腹,往事纷纭,述之惟恐不逮,讵暇工于文哉?则惟谢之。而师仿兰言,案其事迹,敷陈表白而传述之,故谢文锦后,承之以师兰言、陈淑媛、白丽娟也。给以花再芳、毕全贞者,盖以群芳沦落,几至澌灭无闻,今赖斯而得不朽,非若花之重芳乎?所列百人,莫非琼林琪树,合璧骈珠,故以全贞毕焉。(第四十八回)

这段碑文中涵盖了前十名花仙及其名号的解释,阐述了前十名花仙名及排位的由来。表面上看这是作者对本文写作主旨的表述,大致意思为:作者看了探究历史时(史幽探),哀叹群芳无人记载(哀萃芳),因此以笔来记述其沉鱼落雁之容(纪沉鱼),称赞她们的锦心秀口之丽(言锦心),如果后世人认可他写的文章,他只能深表感谢(谢文锦),因为是效仿前辈的文辞雅句(师兰言),接下来是陈淑媛、白丽娟。对于富含深刻政治意味的国瑞徵和周庆覃并未做任何解释,书中最后以花再芳、毕全贞为结束。

胡适先生称之为著者著书的宗旨。以往研究《镜花缘》的学者也认为这是作者在悲悯百花消沉,为其传芳烈传而作。其中寄托了作者哀悼女子的不幸、感叹人生空幻的思想意识。因此学者肯定了李汝珍突破以往的传统,首次提出几千年来被人们所忽视的女性问题,主张男女平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然而这只是这段碑文中的一个含义,而另一个含义就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巧妙的隐藏了起来。其实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武后见各花开的如此之多,颇有喜色,把单子递给公主观看。又向上官婉儿笑道:“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可曾见过灵芝、铁树均在残冬开花?那洛如、青囊、瑞圣、曼陀罗各花来历,可都晓得么?”上官婉儿奏道:“……洛如花,据古人传说,其种即不易得,其花尤为少见,惟国有文人,始能放花。青囊花,按史鉴本出契丹。其详虽不可考,然以‘青囊’二字言之,据《晋书》,当日郭公曾得青囊之秘,象属文明。今同洛如一并开放,必主人文辅佐圣明之兆。他如瑞圣花,一经开放,必经九月之久,象主国祚永长。曼陀罗花,当日世尊说法,上天雨之,象主西方宁谧。以上各花,皆为希世之宝,今俱遵旨立时齐放,真是主上洪福齐天所致,可谓亘古未有盛事,亦是千秋一段佳话。”(第五回)

这段话是作者想要引领读者去关注隐藏在“花”中暗含的秘密。在这个指引之下,我们去分析作者藏在“花”中的隐喻。

司曼陀罗花仙子第一名才女“蠹书虫”史幽探:如果说作者将史幽探排在第一位是为了描述其“穷探野史”,那么这个“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而是指儒道佛的历史,即《佛经》的历史。曼陀罗花,原产印度,花名亦系梵语音译。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因此曼陀罗花命名为“史幽探”。《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曼陀罗的来历:当佛说法时,从天空降下曼陀罗花雨;而道家的秘籍却记载,北斗星有叫曼陀罗使者的,手执此花。供奉曼陀罗的意义是用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盛满三千世界奉献给佛、法、僧三宝。

由此可见,李汝珍对佛经佛法的推崇。然而他不仅推崇佛经佛法,而且对儒教和道家思想也颇为推崇。在儒教方面,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忠孝思想上,这点可以从小山寻亲、骆红蕖打虎救亲等处可见一斑;在道教方面,主要倡导的是成仙思想,如唐敖父女最终修成正果。佛教方面,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因果报应的思想。

在宋明时期,儒释道三者相调和,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无上菩提之道无异。他们认为“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因此主张将三者调和。这一点正是被清朝汉学所批判的。刘大杰先生指出:“李汝珍的时代,正是清朝汉学全盛时期,故《镜花缘》艺术,深受此时期学术思想的影响”。清朝汉学的思想实质是对宋明理学的深刻批判。李汝珍继承了戴震的思想,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在继承的过程中,李汝珍并没有戴震那么坚定,他是犹疑的。在书中既有对儒学的批判,又有对儒学的热衷追求。既抨击了佛道的虚伪,又宣扬了佛道的一些说教,特别是道家的无为、避世观点,在小说的情节中可见一般。在对曼陀罗花仙封号时他用了“蠹书虫”,韩愈曾在《杂诗》中说:“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蠹书虫”也成了埋头苦读的读书人。纵观李汝珍生平,我们知道他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空有满腹才学,却无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在他被挡在仕途之外,无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之时,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宗教的“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史幽探),以期通过宗教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也是他将曼陀罗花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司虞美人花仙子第二名才女“万斛愁”哀萃芳:排在第二位的是虞美人花。这里的虞美人花有双重含义,一层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暗含作者对霸王项羽的悲叹,对虞姬挥剑自刎别项羽的怜惜。因此将虞美人花仙命名为“哀萃芳”。另一层含义则来源于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后主李煜对人生无常的悲伤感慨,似滔滔江水,绵延不绝的慨叹。因此李汝珍把虞美人花排在第二位封号为“万斛愁”。李汝珍处于乾嘉时期,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像唐敖似的知识分子,在仕途受阻的情况下,勇敢地产生了“买些货物碰碰机会”的念头。而这种资产阶级思想也被清朝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暗含对末期的封建社会阻碍社会进步的憎恨,也对自己平生郁郁不得志的慨叹。在李汝珍写作《镜花缘》时,生活境遇也十分艰难。因此“万斛愁”也是对自己当时处境的一种无奈之论。

司洛如花仙子第三名才女“五色笔”纪沉鱼:洛如花:冯贽(唐)在《云仙杂记•洛如花》中写道:“吴兴山中有一树,类竹而有实,似菜状。乡人见之,以问陆澄。澄曰:‘名洛如花。郡有文士则生。’”《二十四花品》中评此花为“节同青士,瑞应红文”。作者在给洛如花封号的时候恰恰用了“五色笔”,对应了洛如花的“瑞应红文”之句。显然想要表达青士之节,仅仅通过“纪沉鱼”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在描写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沉鱼落雁之容外,还要用这支“五色笔”来记录沉积在心中的言语(纪沉鱼)。用双关语“纪沉鱼”来命名,既照应了作品关于女性人物沉鱼落雁之容的描写,又抒发了自己心中的真实言语,即自己的青士之节。

司青囊花仙子第四名才女“蝌蚪书”言锦心:青囊花排在第四位,象征文明。作者赋予其“蝌蚪书”之号,“言锦心”之名。青囊,作者并不仅仅是取其“文明”之义,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取“倾囊”的谐音。作者在作品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卞园里才女相聚的场面,将作者平生的所见所闻融于作品当中,如各类神话传说、稗官野史、酒席笑话、各类游戏、音韵训诂、艺术药方等,被鲁迅誉为是“才学小说”。故而理解为“倾囊”,倾尽其毕生之所学。李汝珍在写作之时,已经预料到了这样做会引起争议,因此他在给青囊花仙封号时用了“蝌蚪文”,暗指自己写的文章是不易被人理解的。即使知道自己的文章会被人误解,却又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大书其文呢?这都是因为作者要“言锦心”的初衷。作者是想通过自己的这些见闻学识,表达内心的改良救世的美好心愿。以此看来,李汝珍并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而是救世改良之用心,其又何错之有呢?

司疗愁花仙子第五名才女“雕虫技”谢文锦:“疗愁花”,顾名思义,疗忧解愁。实际上疗愁花别名萱草,《本草纲目》中名之为“疗愁”。现在人们所说的金针花,黄花就是疗愁花。因萱草花开明丽,又随遇而安、不娇贵,且食之清香、爽滑,故曰“忘忧草”。萱草最早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另一称她忘忧,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

关于金针花(疗愁草)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据传华佗生在社会混乱瘟疫流行的东汉末年。有一年,华佗到江苏泗阳行医时,忽然曹操派人来请华佗为他治疗头疼之疾。华佗不从,曹兵以刀相逼。当天夜里,华佗转辗反侧不能入眠,朦胧中见一仙人,吩咐华佗如此这般,然后把金针向他怀里一扔,便飘然飞走。华佗醒来,果然在胸前摸到一把金针。翌日华佗含泪向送别的人说:“今有一束金针,送与你们解救灾难!”说完手一扬,一束金光,飞向四面八方。众人随着金光望去,只见漫山遍野长满了叶青青,花黄黄的植物。人们采其花蕾煮水喝下去,慢慢地止住了瘟疫。金针花从此传遍各地。

作者在这里用了“雕虫技”来做疗愁花的号,从书中的内容叙述来看,应该是作者对将这种不能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写作意图明白的告诉世人,却只能隐藏于文字游戏中的写作手法的无奈与自嘲。再看疗愁花仙名叫“谢文锦”,与“写文锦”谐音。看到“文锦”我们不难想象书中提到过的苏惠织的回文锦《璇玑图》。蕴于其中的岂非“雕虫技”而写出来的却是名垂千古的劝诫美文。作者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华佗用疗愁花(金针花)救世人于瘟疫之中一样,用自己的文章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将作者救世的思想表露无遗。

司灵芝花仙子第六名才女“指南车”师兰言: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对灵芝的功效有详细的极为肯定的记载。

作者书中将灵芝花仙子赋予了玄学的技能,即精通风鉴。当她看到由秀英等人做的诗词均与生死有关时,已经预测到了她们几姐妹的未来的命运:“我看玉英、红英、惠英、琼芳、书香、秀英六位姐姐面上,都带着不得善终之像。那玉英姐姐即使逃得过,也不免一生独守空房。”而后文麻姑吟诗透众仙女命运中曾说:“甫为携帚妇,遽作易茵嫠”(原文第90回),意即丈夫军前被害,以致拆散鸳鸯,至为嫠妇。其夫文家五公子命丧酒水关。“师兰言”明知各人命运,却不能说出来,真是“实难言”。

纵使自己“固本扶正”的思想,引领世人(指南车)的愿望,而却终究“实难言”。

司玫瑰花仙子第七名才女“绮罗丛”陈淑媛:针对“陈淑媛”台湾学者尤信雄(1979)认为是“陈宿怨”的谐音,他认为这是李汝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一种控诉。那么对“玫瑰花”和“绮罗丛”又当作何解释好些呢?

玫瑰花在现代人的意识中是男女表达爱情的一个手段。关于玫瑰花名字的由来,《说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即使后来玫瑰变成了花的名字,中国人也没有西方那般柔情万种的解释。由于玫瑰茎上锐刺猬集,中国人形象地视之为“豪者”,并以“刺客”称之。这种对“豪者”的欣赏非常符合玫瑰本性。玫瑰展现出一种隐藏于坚韧中的绝代风华,绝非韶华易逝的悲情贵妇之态。在中医学上玫瑰花有柔肝醒胃,流气活血,理气通淤的功效。“绮罗丛”,祈求借用书中所罗列出的种种百花经历,完成自己醒世救世人的美好夙愿(陈夙愿)。因此,将玫瑰花仙“陈淑媛”理解为“陈夙愿”似乎更能体现作者写作的本意。

司珍珠花仙子第八名才女“锦绣林”白丽娟:珍珠花,早在4000多年前,合浦珍珠就是我国宫廷中的珍品。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把珍珠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药材,并阐明了珍珠的药效。在《日华子本草》载,珍珠“安心、明目。”《本草汇言》曰:“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了解了珍珠花的药理价值后,我们再看珍珠花仙的名字“白丽娟”。尤信雄(1979)认为是“白里见”的谐音,意即将自己的真心话明明白白地呈现给读者。参照“锦绣林”这一号,我们可以看出李汝珍希望读者看了《镜花缘》之后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用此书中富含的人生哲理,作为走上锦绣前程(锦绣林)的“镇心、定志”(珍珠花)之物。

司瑞圣花仙子第九名才女“升平颂”国瑞徵:瑞圣花,丰瑞之兆。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中原注:“出青城山中,o不条,高者寻丈,花率秋开,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未萎也,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之图以闻,更号瑞圣花。”

司合欢花仙子第十名才女“普天乐”周庆覃:合欢花,取其字面义,合家欢乐。意即百姓“合家欢乐”,奔走相庆(周庆覃),普天同乐。

综上所述,通过百花榜的前十名排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藏在百花排名中的救世改良思想。

从我国优良而悠久的文学传统来看,作家们精巧地给自己所创作的人物以艺术地命名,这是所有成功的小说家和戏曲家所一致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李汝珍在书中有相关的暗示,然而这部分恰恰包含在被人们认为是“炫学”的部分当中。这是本文为百花排名解读的第一个依据。

明清小说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第二个依据。《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无不表现出作家们的创作性和独物性,从而使那些人物是那样地响当当,那样地世世代代地为人们所熟悉和传诵。而这几部小说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有着重要的影响:书中的百花排名及其名号的命名与《水浒》中一百单八将的命名方式相近似,如“蠹书虫”史幽探、“小太史”卢紫萱等;女儿国的一段描写又与《西游记》的女儿国相似;小春中举时站在厕所边大笑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场面。而《红楼梦》可谓是对《镜花缘》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从排名榜的出现,到名号暗含的寓意的设置,都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神游太虚看到十二金钗的命运相似。这也是本文推测百花名号及其深层含义的重要依据之一。

文字狱的影响,使得文人不能直抒胸臆。清朝中叶以后,统治者强化了对江浙文人的控制。雍乾两朝所有文字狱案中涉及江浙的有20多件,或有牵涉,或需该地区有关官员参与处理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两宗案子就出在离作者生活的海州板浦很近的淮安府山阳县和海州府赣榆县。所幸《镜花缘》出书时,已经是嘉庆朝,文字狱高潮已经过去,但是荒诞不经的伪装还是要的。因此,李汝珍才在百花的排位与花仙的名号上大做文章,却又在书中不失时机的提醒读者,追根溯源,探清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这正是作者无奈之中的机智和策略。”这是本出分析的第三个依据。

下面这段话可以看作是李汝珍提示读者“花”中暗含玄机的一个重要线索:

武后越看越爱,不觉喜笑颜开道:“此时洛如、青囊二花经朕封为女史,莫不蒂中结蒂,花中套花,真是双双吐艳,两两争妍。

这里作者给出“蒂中结蒂、花中套花”的描述,实际上是“根中有根,话中有话”的用意。在这一旨意的引领下,作者将前十名的“花”及名号,或谐音,或双关,都含有双重含义,也正应了文中“双双吐艳,两两争妍”的提示。这是本出推论的第四个依据。

纵观全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能不说是作者博学多才的结果。因此夏志清称“《镜花缘》是中国传统中最用心经营的小说之一。”“故事发展中没有矛盾,而没有粗心大意这些缺憾损害了几乎所有旧小说”。

后世学者在将《红楼梦》中的这些诗作称为开启红楼人物命运的钥匙,被学界广泛赞誉。李汝珍借鉴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题诗做灯谜提示人物命运的写法,则变成了炫学。此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参悟百花排名榜中的含义,对重新认识李汝珍,重新评定《镜花缘》的地位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结合“花”的深层含义及各代表花仙的名号,我们解读出了作者改良救世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为研究李汝珍的创作意图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蠹书虫(作者)以佛法佛经为鉴(曼陀罗花)洞察幽明,使百姓能领悟其内涵而幡然觉悟(史幽探)。哀虞姬(虞美人)挥剑自刎别项羽的悲壮(哀萃芳),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万斛愁)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对自己仕途坎坷的哀愁。万般无奈,只好借手中的“五色笔”将埋藏于心底之语呈于纸上(纪沉鱼),以表达自己的“青士之节”(洛如花)。(作者)愿用“蝌蚪书”,倾平生之所学(青囊花)诉说美好心愿(言锦心)。虽是用“雕虫技”撰写的文章(谢文锦),却希望以此能够为世人疗忧解愁(疗愁花)。然而,虽怀有救世之心(灵芝花)改良之愿(指南车),无奈实属难言(师兰言)。只好祈愿通过书中罗列的种种现象(绮罗丛),完成帮助世人况本扶正(玫瑰花)、安心定志(珍珠花)的夙愿(陈淑媛),希望世人能够在阅读此书后,理解作者隐藏在书中的良苦用心(白丽娟),走上锦绣前程(锦绣林)。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昌隆(国瑞徵),天下才能太平(升平颂),百姓才能“合家欢乐”(合家欢),奔走相庆(周庆覃),普天同乐(普天乐)。

注 释

1 汪龙麟.20世纪《镜花缘》研究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 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2:433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2:5

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 彭增玉.论《镜花缘》思想倾向的复杂性[J].明清小说研究,1999(4)

6 尤信雄.镜花缘的主旨及其成就[J].国文学报,2007

7 龚际平.《镜花缘》价值的重新认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8 夏志清.人的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25

参考文献

1 罗风竹、黄心川.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 管仁福、李卿.红楼镜花终虚幻,难忘世间儿女情――《红楼梦》、《镜花缘》比照解读[J].红楼梦学刊,2003(3)

3 李德身.琐谈《镜花缘》与明清六大小说的关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文3

(一)

《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笼罩全书的是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子》,它既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也是对书中女性悲剧结局的总体概括。曹雪芹在借“贾宝玉游幻境”之时用她们的泪水酿成香醇的“艺术之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故事的主线是以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贾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最终会选谁做宝玉的妻子?这两个问题也就成了小说悲剧的产生的关键问题。在贾府相处时间长了之后,贾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而宝钗固然也可爱可敬重,但是心灵上总是有一层隔膜。而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慧善良能干的“儿媳妇“标准,在他们眼里黛玉的性格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说话做事锋芒毕露,而且体弱多病;宝钗处理为人中规中矩,处事圆合,大方得当,而且身体样貌都不必黛玉差。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作妻子,他却一点权利也没有,一切由父母、祖母安排。所以,在这矛盾之中悲剧就随之产生了。

围绕这这条“主线”,在他们三人身边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她们都是“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女性。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而死的贾迎春,远嫁他乡的贾探春,悲观绝望中青春出家的贾惜春,含冤而死的秦可卿,被强盗掠去后被玷污的妙玉,还有跳而井死的金钏儿,撞壁而死的死棋,被逼而死的鸳鸯,羞忿而起得晴雯,还有尤二姐、尤三姐,还有……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俗的悲剧,有赤裸裸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总之,《红楼梦》里不是一个两个女性的悲剧,也是一个两个问题上产生的悲剧,这是那个社会里存在的青年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这么动人心弦,也就是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仅外形美丽,而且内心也是美丽的。书中多次写到少女们结社吟诗,自咏自吟,然而这只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抒发她们的感情,暗示她们的命运的结局。《葬花吟》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农身何日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的是花,然而何尝又不是对她自己命运的阐释。她吟的菊花诗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有何尝不能说明她内心的美丽。她所期待的宝玉不仅仅是她的“如意郎君”,而且还是她在茫茫人海中一直寻找的“知心”人。读者不知道她对宝玉的“爱”有多深,就不会理解她含恨而死之时还有没说完的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话有多悲多真!

(二)

《红楼梦》既是写女性的悲剧,也是写对女性的歌颂。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贾迎春、贾探春、晴雯、鸳鸯、平儿、袭人……这些个青年女性,言谈举止,诗词歌赋,更兼花容月貌,点点不让须眉。作者曹雪芹自己在开篇第一回说得很清楚:“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之女昭传”,要使后世之人知道“闺阁之中历历有人”,巾帼不让须眉,万不可使其泯灭!

《红楼梦》确实很了不起!中国的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尤其是不把女人当人!然而,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曹雪芹的《红楼梦》,它是第一个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的。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但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西厢记》里面的崔莺莺、《牡丹亭》里面的杜丽娘,敢于为自己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差一点的是《孔雀东南飞》里面的刘兰芝、《窦娥冤》里面的窦娥,这都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世人同情的形象。再差一点的像《三国演义》的貂蝉、“宫怨诗”中的女主角,这些被人利用被人抛弃的可怜形象。还有更差的像《金瓶梅》里面女性、“宫艳诗”里面的女主角,是供人玩弄侮辱蹂躏的形象;最差的莫过于《水浒传》里面的潘金莲、潘巧云等,被梁山好汉开膛破腹视为“淫妇”,猪狗不如的形象。相比之下《红楼梦》确实是了不起的。它塑造的形象,不仅仅是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不凡”的有人格的人。冯雪峰说过:“从封建压迫下觉醒的女性,往往要通过女性的觉醒去体验她们之“人”的社会的觉醒。”中国古典文学里面《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西厢记》里面的崔莺莺有这样的“觉醒”。杜丽娘她在的《牡丹亭》中唱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意似痴,心如醉,昨夜今宵,清剪了小腰围。”、“眼底留空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这些优美的唱词感动当时很多女性读者们,可以说,“女性的觉醒”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初开生涯了。而《红楼梦》不仅仅如此,它在写黛玉看《西厢记》“感慨缠绵”“心动神药”“如痴如醉”的同时,还插入了一个优秀男性对女性那么热烈的歌颂,这有把女性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角度,这就是比《西厢记》、《牡丹亭》更进一步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男女不平权。压迫女性的不能说是男性,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这些制度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最后深入人们的脊髓之中,形成了一种“思想”,像“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而这种“思想”却完全使女性失去自由的“权利”。男性可以“大男子主义”“夫权主义”,女性要“三从四德”等等。所以,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像古代小说《孔雀东南飞》《窦娥冤》里面被压迫被损害的女性、《金瓶梅》“宫艳诗”里面被蹂躏的女性、《水浒传》里面被视为“淫妇”的女性等等,这些女性受压迫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这种“思想”在人们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几千年。不仅仅是在中国古代,就是在现在,尽管政府一再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但还是存在“生男害孩要比生女孩好!”这种男女不平权的“思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用贾宝玉之口写到:“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话,是非常惊人的!这话要是出自女子之口,自然没什么可惊讶,但是“它”是出于男子之口,可以看出曹雪芹在男女平权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贾宝玉为讨女儿们喜欢的说辞,但是真正研读过《红楼梦》的人你会发现,贾宝玉并不是贾珍、贾琏、贾瑞、薛蟠这样的酒色之徒。他除了自家姐妹外,对周围的美丽青年女性爱的。他的爱要说全无直接间接或隐或显的性爱成分,也不符合书中所写的事实——第六回写到“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但是,他的爱却有一个全新的意义,这就是鲁迅在《红楼梦》中评价时深刻地指出来的:“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昵,就是多少含有性爱成分的爱。敬,自然是尊敬,敬重的意思。这个“敬”,用俗语说概括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昵而敬之”就好比我们心里爱上了一个人,对她(他)既有性爱结合的成分又有像“天使”(王子)无比尊敬的成分。贾宝玉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情”,但是,他的这种“多情”不是西门庆形式的兽性占有,也不是纳兰性德的那种“多情”。他把每个人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含在自己的关注之中,这种“多情”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而心劳”。比如,他深深同情平儿夹在“贾琏之俗,王熙凤之威”的不幸处境之中,替她愤恨贾琏“唯知以淫乐悦己,不知作养脂粉”;他自己被烫了手,却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他自己被大雨淋的似落汤鸡一样,却还提醒另一位姑娘赶紧避雨……贾宝玉就是这样“爱博而心劳”的,比所爱者本人还要操心忧虑,自然是“而忧患亦日甚矣”。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性价值,也就仅仅在贾宝玉这个典型人物的眼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三)

《红楼梦》是部奇书,曹雪芹更是个奇才!《红楼梦》最初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当时书名还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故事只有八十回。流传三四十年以后,才出现了活字印刷本,书名也改为了《红楼梦》,回数也从八十回增加到了一百二十回。印刷版本出版者是程伟元和高鹗,据申明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之作,不知何故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分开了没有流传,由程费力购得,于是就有了完整版的《红楼梦》。直到民国初年,胡适相继发现几种《石头记》,最后由研究得出,后四十回其实是高鹗续写的,他假称是曹雪芹的原稿,所以现在所读的通行版的《红楼梦》作者注的是曹雪芹、高鹗著。

关于高鹗所著后四十回究竟怎么样?后四十回结局到底是怎样?至今学术界还在热议之中。这也就是《红楼梦》成为一门学问——“红学”的原因之一。《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不仅仅在于发现高鹗所绪后四十回不得其意,还在于此书是曹雪芹的毕生精力之作。他在书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然而,可叹这位奇才在未完整修著好之时就撒手人间,让后世之人深感其不幸的同时,而又气愤后续者不得作者其原意,谬其文字,改其原貌以求天衣无缝,悲哉!悲哉!

我之所以说高鹗续者不得作者其原意,是因为我在反复研读之时发现了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行文脉络的主要线索。第五回中的十二支正曲,以及一些提到的一些《金陵十二钗副册》的评词都是对主要人物结局的简介。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曹雪芹在第五回最后一支曲子<;;飞鸟各投林>;;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为官的,家业凋零”指出四大家族在朝做官的,家业都是要凋零破败的。“富贵的,金银散尽”主要讲的是薛家的命运。“有恩的,死里逃生”讲的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的命运结局,“无情的,分明报应”脂粉英雄王熙凤的命运的结局。“欠命的,命已还”讲的是贾元春人的命运结局;“欠泪的,泪已尽。”讲的是林黛玉的命运结局。“欲知命短问前生”讲的是死得最早的秦可卿的命运结局;“老来富贵也真侥幸”讲的是李纨的命运结局。“看破的,遁入空门”讲的是惜春、妙玉的命运结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讲的是迎春的命运。加上没死的独守空房的薛宝钗和远嫁他乡的探春,这些主要人物命运的结局都已经基本上都已经给出。

贾家的命运注定是以悲剧形式结局的,<;;飞鸟各投林>;;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在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最后只有宁国府贾宝玉家里被抄,贾珍的荣国府却没有被抄家。这是很明显存在的问题。

我们再看下惜春的结局。曹雪芹给惜春的判词<;;虚花悟>;;是“将那三春看破,桃红绿柳待如何?把这韶华灯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香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死攸关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高鹗在续写惜春“独卧青灯”是在大观园里的栊翠庵里,而惜春的曲子中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到头来,谁把秋挨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两句写到了两个地名“白杨村”“青枫林”,可见惜春最后的结局必定与这两个地名有关系!而高鹗却没有提及。很显然,她是不可能留在贾府里修行的。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妙玉这个人物。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妙玉作为金陵十二钗的一员,而且还她还排名第六,在王熙凤之上。然而,她的出场却极少,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高鹗的后四十回里写妙玉又是一笔勾勒,结局竟是如此简单地被强盗掠去遭玷污自尽而死,这是否值得可疑?高鹗虽然抓住了妙玉的判词,但是他续的确实没有把握到曹雪芹的本意!

妙玉在前八十回出场极少,曹雪芹却把她列入金陵十二钗。纵观其她金钗,她们每位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就算是林黛玉是寄居在贾府,但是她也是贾敏的女儿,贾母的外孙女,而他父亲是在外当过官的。而对于妙玉,她只不过是大观园建成之时情来的一个带发修行的道姑,并无显赫的家族背景。然而,曹雪芹却把她排入了金陵十二钗内,还在众多女儿之上。显然,作者这么安排是有原因的!

王熙凤这个人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作者可以是说把她写得淋漓尽致了。她被称为书中当之为愧的“脂粉英雄”。然而,她却被曹雪芹排在了妙玉之后。她在前八十回的正面出场不下于十二回,侧面出场更是多不胜数。而妙玉呢?前八十回,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二次出场已经是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伤,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了。然而,妙玉的侧面出场也是一笔带过而已!按理来说,她不过是书中的一个配角而已。难道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有机会排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吗?

薛宝琴这个人物,我想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应该很熟悉吧。难道曹雪芹写她的正面出场不多吗?她初来贾府就受到贾母的百般宠爱。贾母把她安排到自己身边,和贾宝玉、林黛玉同等待遇,连薛宝钗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厚待!她一出场就气度不凡,在邢岫烟、李纹、李绮在上,而且,她又是四大家族薛家的人。她的背景、才华、容貌已经够引人注目了。最后,贾母问她生辰八字,想把她配给贾宝玉时,薛姨妈说已经许人了,贾母才作罢!然而,曹雪芹都没有把她排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何啊?很显然,作者把妙玉这么个人物排入正册是有写作意图的!

曹雪芹他到底想通过妙玉来表达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他给妙玉的判词<;;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腹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越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从这支曲子中可以看出,妙玉是绝世清高的人物,她在出场时也能够看的出来。写妙玉之时,曹雪芹仅仅用了一千多字,说了十多句话就把这个人物鲜活了。在给贾母献茶时,贾母吃了一口就赏给了刘姥姥,而在贾母他们一群人离开时,她马上就叫人把那只名贵的茶杯扔了。这说明妙玉是个极其洁癖的人。当她在招待林黛玉、薛宝钗之时,贾宝玉跟进来要茶吃,她却给她先前自己用过的茶杯给他;贾母生日之时,妙玉都不曾送上拜帖。而贾宝玉生日时,她却单独送上拜帖。贾母是何等人物?在贾府地位是最高的,而贾宝玉呢?说的不好听,他充其量就是贾家的一位公子哥。这又说明,妙玉对贾宝玉是用不一般的眼观看待的。这从某种方面可以看得出,妙玉在四十回以后的生活中很可能是引导贾宝玉的一个重要人物!曹雪芹在她的判词里也写到“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曹雪芹在书中前八十回写妙玉时,有且仅有一个男性在她生活中出现过,那就是贾宝玉!判词中的这“王孙公子”不是贾宝玉,还会是谁?“王孙公子叹无缘”,可以说明贾宝玉在后面与妙玉的关系不浅!这或许也是曹雪芹把她安排到金陵十二钗的原因之一。但是,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他抓住了妙玉的结局,却把妙玉淡化了!

(四)

总的来说,我并不是刻意去批判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怎么样。《红楼梦》火热到成为一门“红学”,高鹗其实是起到了不少作用的。如果不是他伪说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的原稿,不是他把后面四十回续完了存在漏洞,我想流传下来的也就是前八十回《石头记》。可以说,高鹗是“红学”形成的主要造就者。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去看待。就像是毛泽东一样,他有功也有过,但是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他的功是大于过的。所以,我只是在看完这本曹雪芹、高鹗著的《红楼梦》之后说说自己的见解。对于《红楼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它没有辜负那句“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话。因为《红楼梦》这本书在我的写诗生涯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初,没有读《红楼梦》之前,我的诗词功底还很弱,诗词作品也仅仅只有几十首。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诗词写的非常好,几乎每天晨读都会吟诵。久而久之,功底自己慢慢提升了。当然内涵知识的加深,不仅仅限于《红楼梦》,在古典文学中,我自然也读过不少书籍。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人内涵渐渐而变的过程。一个人,好(第三声)读书不好(第四声)读书,那么他很难坚持下去。一个人,好(第四声)读书不好(第三声)读书,那么他很难有所收获。所以,我们读书就一定要既“好读书“又要“好读书”!另外,在此前提下,读书还必须得有一双“慧眼”和一个质疑的“脑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者必须学会“学”与“思”!本人愚笨,自愧没做出什么成就,所说之话自然也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我衷心推荐《红楼梦》给读书爱好者。《红楼梦》是本好书,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你错过就是你的过错!(完)

(五)

后记:本人在读《红楼梦》时,写过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诗词,自知拙笔难登大雅。鉴于学院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评书”比赛活动,有幸能参与其中,故自惭形岁,贴上自己写的有关诗词,以供众人欣赏,谢谢!

《品金陵十二钗》

古诗/秋风

一季桃红千滴泪,(黛玉)

二向孤灯消金缘。(宝钗)

三春看破终归尽,(惜春)

四叹美玉遭泥陷。(妙玉)

五悲熙凤机关尽,(熙凤)

六惜迎春艳芳魂。(迎春)

七羡元春抽身早,(元春)

八怜可儿路不明。(可卿)

九看探春抛身去,(探春)

十望金鳞情断京。(湘云)

幸得娘亲积阴功,(巧姐)

赚来韶华灯将尽!(李纨)

《咏白海棠》

和曹雪芹/秋风

西子软步出帘门,怜得荷香玉一盆。

貂蝉自愧冰肌糙,昭君盗你索骨魂。

深闺怨女愁谁诉,倚栏久望拭泪痕。

年年柳色年年绿,日日花黄日日昏。

注:《红楼梦》中众人‘门盆痕魂昏’韵,以门作起首句。

《菊诗十二首》

和曹雪芹/秋风

《忆菊》

秋来无迹叶纷飞,对月孤酌夜光杯。

晓寒三更梦无涯,黄昏重九月有痕。

欲怜娇伊伊倩影,想学柳郎郎甚嫌。

花黄自有闺人怨,风痴哪得玉儿怜?

《访菊》

赏心悦目踏兰台,君自孤高为谁开?

五柳先生己故去,少年秋风岂弃才?

莫醉清秋狂傲世,且学红颜淡妆来。

美人若解怜诗客,翩跹起舞放情怀。

《种菊》

携锄带娇出院门,碎冰为土玉为盆。

请来春露洗冰肌,派出秋霜做女丁。

烈日夏荷勤撑伞,腊寒冬梅献傲魂。

公子无缘惜美玉,姑娘有意叹红颜。

《对菊》

你诉柔情我静听,娇娇滴滴为谁颦。

丰枝摇曳秋作雨,瘦叶舒展冬鸣雷。

都道残骨你轻世,却如红尘我知音。

秋意情浓夜夜泣,春怀爱意曲曲听。

《供菊》

偷得观音玉净瓶,盗到织女裁布剪。

春露洗枝雪肤美,秋霜做肥神气清。

夏荷羞涩愧清洁,冬梅狂傲难比君。

人赏花笑花赏人,曲奏人吹人奏曲。

《咏菊》

孤酌自赏怜月光,抚玉惜花且自伤。

无赖诗王情似水,可怜秋风向残阳。

拭泪长埋心底怨,举杯狂饮对月吟。

醉月赏花花解语,弹琴奏曲曲伤人。

《画菊》

闲来无事弄疏狂,神笔偷墨画秋香。

轻湛无尘花千点,戏描有珠叶万翩。

淡妆浓墨秋霜影,铁骨净枝冬梅心。

题诗自愧学唐寅,桃源置酒敬渊明。

《问菊》

秋意情怀借酒倾,奈何酒淡诉难平。

东篱扣扉寻旧友,美人开花为谁怜?

净雅孤傲能饮无?惊蛩南雁可想君?

莫愁红尘无知己,寂寞空庭有故人。

《簪菊》

柳眉额淡闺人伤,折枝短鬓镜中妆。

却喜娇艳寻佳偶,又叹红颜无爱郎。

轻解罗裳品素酒,菱花镜里菊已黄。

红尘自有痴情女,世间怎无怜香人?

《菊影》

一帘幽月渡闺中,万点繁星锁玲珑。

美人嗔笑窗前舞,秋风抚叶玉羞红。

愿随东篱寻隐路,又恐月消世难容。

可怜绝世倾国态,光阴短浅梦成空。

《菊梦》

一枕黄梁轻入梦,西村越女采花浓。

追莺戏蝶时时舞,饮露亲蕊靡靡羞。

残枝犹借傲霜雪,丽人清娇月整容。

巫山神梦传千古,怎比花丛玉羞红?

《残菊》

露重霜欺红颜消,风吹雨打面容憔,

残枝犹有傲霜骨,花黄怎无美人娇?

自凭一鼓乾坤气,寒梅摆酒敬清高。

五柳先生归园去,岂为五斗米折腰?

《荷花十二律》

仿曹雪芹/秋风

曹雪芹/秋风

《七律.忆荷》

近体诗/秋风

河风戏柳夏乘凉,皓月悬空夜饮江。

淡酒三杯思美玉,清魂一缕醉荷香。

长悲此事窗前泪,莫笑当年树下觞。

最是人间花放日,难辞旧故梦潇湘。

《七律。访荷》

近体诗/秋风

一梦思娇恨未逢,寻仙访道觅芳容。

瑶池圣母施仁义,南海观音送遗踪。

自喜狂诗书锦绣,心欢漫曲下天宫。

清香几缕花前醉,不负今生日夜忡。

《七律。赏荷》

近体诗/秋风

千山万水觅仙才,百里平湖菡萏开。

喜上兰舟寻梦去,独登柳岸望花来。

樽杯细品兰陵液,闭眼长闻拜将台。

碧玉脱俗卿绝世,清香一缕断尘埃。

《七律。咏荷》

近体诗/秋风

百里平湖碧水摇,河风戏柳念奴娇。

香茎润雨流诗韵,玉女出盆拟兔毫。

几缕清魂天下醉,半生泥淖水中熬,

出头不为残污累,自是人间第一高。

《七律。画荷》

近体诗/秋风

兴然未尽弄疏狂,碾墨抒怀画玉香。

重彩浓勾涂绿绮,轻妙细绘上红妆。

蜻蜓点水黄莺笑,翠柳扶弦老汉忙。

妙笔题诗歌盛世,红楼一景胜家乡。

《七律。采荷》

近体诗/秋风

瓜舟摇曳水清柔,翠柳扶风动九州。

映日荷花闲仰面,接天莲叶笑浮头。

春心荡漾渔歌起,情窦初开少女羞。

最是人间留此意,平生多叹笔尖愁。

《七律。品荷》

近体诗/秋风

於泥出水净如仙,正气巍巍比圣贤。

碧叶接天微瀚宇,红花傲世小人间。

香魂一缕留千载,玉露三滴值万钱。

摇曳江南舒广袖,清风杨柳笑婵娟。

《七律。问荷》

近体诗/秋风

暮夜池塘映彩霞,清香引我到邻家。

春波洗臂才出水,夏日开颜可遇他?

细雨敲心曾有恨,秋霜断藕怎无涯?

多情总被绝情恼,淡漠红尘一盏茶。

《七律。梦荷》

近体诗/秋风

暗夜难眠假寐思,昏昏入梦渡荷池。

湖光引月接千古,岸柳和风醉一时。

碧水浮鸭舟向晚,红莲送意我归迟。

人间若有桃源境,愿做陶郎篱下诗。

《七律。泪荷》

近体诗/秋风

梦残香烬恨多情,提笔伤荷泪雨倾。

艳日高阳伊胜柳,重楼淡月我输卿。

可怜君去花无恨,无奈秋来夜有晴。

漫漫红尘潇洒度,人生只为一杯清。

《七律。送荷》

近体诗/秋风

秋来一去恨成灰,几度沧桑泪眼垂。

昨日惜娇杨柳笑,今朝送玉落花飞。

人生如梦终须醒,往事随风不可回。

莫叹红颜春已尽,明年此地等伊归。

《七律。忘荷》

近体诗/秋风

瘦倚西风恨不禁,昏昏暗暗醉瑶琴。

回眸玉影波底笑,闭眼荷花水上吟。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文4

在红楼梦中,贾家原型是曹家。贾母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贾代善原型是曹寅。

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大小随心,来去任意,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旅、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姑苏阊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遭白眼,随跛道人出家。

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无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住下。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云雨,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

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王熙凤接待,给了二十两银子。

薛宝钗曾得癞头和尚赠金锁治病,以后一直佩带。黛玉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贾珍之父贾敬放弃世职,离家求仙学道。他生日之日,贾珍在家设宴相庆。因林如海得病,贾琏带黛玉去姑苏,他的族弟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百般捉弄而死。

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林如海死后,黛玉只得常住荣府。一种寄人篱下的凄凉感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也更加病弱。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省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能作一首。袭人娇嗔说要离开宝玉,深感遗憾的宝玉求袭人别走,袭人趁机规劝宝玉读书“干正事”。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又因有薛宝钗或其他小事。二人常争吵,在不断争吵中情感愈深。

宝钗过生日唱戏,小旦像黛玉,贾母娘家孙女史湘云口快说出,宝玉怕黛玉生气阻拦、结果惹得二人都生宝玉气。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进园后,宝玉更成天和这些女孩子厮混;书童将《西厢》等书偷进园,宝玉和黛玉一同欣赏。

贾政妾赵姨娘所生子,宝玉庶弟贾环嫉妒宝玉,抄写经书时装失手弄倒蜡烛烫伤宝玉,王夫人大骂赵姨娘。赵姨娘又深恨凤姐,便请马道婆施魇魔法,让凤姐、宝玉中邪几乎死去。癞和尚、跛道人擦拭通灵玉、救好二人。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写《葬花辞》。宝玉丫环晴雯失手跌坏扇子,宝玉说她。她便顶撞,袭人劝,她又讽刺,气得宝玉要赶走她。到晚间晴雯乘凉。宝玉又让她撕扇子以博她一笑。有一次史湘云劝宝玉会官员,谈仕途,被宝玉抢白,并说黛玉从不说这种混账话;恰巧黛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王夫人丫环金钏儿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赶出投井而死,被贾环告诉贾政。宝玉又结交忠顺王爷喜欢的伶人蒋玉菡,使得王爷派人来找。贾政大怒,将贾宝玉打得皮开肉绽。王夫人找袭人,要她随时报告情况。并决定将来袭人给宝玉做妾。

大观园中无所事事,探春倡导成立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林黛玉压倒众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贾母知道,便留她住下。在大观园摆宴,把她作女清客取笑;这位饱经世故的老妇也甘心充当这一角色。贾母又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各处。在拢翠庵,妙玉招待黛玉、宝钗饮茶,宝玉也得沾光。

为风姐庆生辰,从贾母起,各人出分子办席。凤组饮酒过多,想回家休息,撞到贾琏正勾引仆妇。凤姐哭闹。逼得仆妇上吊,贾母迫使贾琏向凤姐赔礼。

由于行酒令黛玉引了几句《西厢》曲文,被宝钗察觉,并宽容了她,二人关系好转。黛王承认宝钗为好人,自己多心。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写出《秋窗风雨夕》,抒发自己的哀愁。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其妻邢夫人找贾母。鸳鸯不肯,贾母也不愿意,便斥责邢夫人。贾母与贾赦母子关系更加不好。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调戏会唱戏而又豪爽的柳湘莲,被柳毒打,柳怕报复,逃往他乡。薛蟠无脸,也外出经商。其妾香菱(即英莲)到大观园学诗。又有几家亲戚的姑娘来到,大观园中作诗、制灯谜,空前热闹与欢乐。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他一件俄罗斯裁缝用孔雀毛织的雀金裘,他不慎烧个洞。晚上回来、街上裁缝不敢修补。晴雯重病中连夜补好。年关到,宁国府庄头交租,送的东西数量惊人,贾珍还嫌少。由于过年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李纨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按例不多给钱,母女大闹一场。探着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处派专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财物.又给管理人一些利益。

黛玉丫环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假说黛玉要回姑苏,宝玉相信而发病精神失常,由此,黛玉更知宝玉心理,众人也以为他们定成美满姻缘。黛玉又要认薛姨妈为干妈,钗黛二人达到关系最融洽时期。

荣国府矛盾重重。贾环在宝玉处见到擦癣的蔷薇硝,想要些,宝玉丫环芳官却给贾环一些茉莉粉。赵姨娘到宝玉处大闹一场。芳官又给她干娘一些玫瑰露、引出她干娘的侄儿偷茯苓霜。几件事闹得大乱,险些打破仆人间的平衡。正当宝玉生日欢宴时,贾敬吞丹丧命。尤氏国丧事繁忙。请母亲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来帮忙。贾琏见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二姐和贾珍原有不清白,贾珍还想搅浑水,贾琏又想把三姐给贾珍玩弄。尤三姐却正气凛然,将珍、琏大骂,并说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莲。贾赦派贾琏外出办事,贾琏路遇薛蟠、柳湘莲。薛蟠遇强盗,被柳搭救,二人结为兄弟,贾琏为柳提媒,柳答应。到京城后,柳先向三姐之母交订礼,遇宝玉闲谈尤氏一家而起疑,又去索礼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凤姐知道贾琏偷娶之事,装成贤惠。将二姐接进府。请贾母等应允。贾琏回来,因办事好,贾赦赏一妾。凤姐借妾手逼使尤二姐吞金自杀。粗使丫鬟傻大姐在园中抬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在一些仆妇撺掇下抄检大观园,迎春懦弱,听凭丫环被赶走;探春生气,怒打仆妇;惜春这时和哥哥嫂子断绝往来。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贾宝玉无可奈何,写《芙蓉诔》祭她。薛蟠娶妻夏金桂后,贪陪嫁丫环宝蟾美色,金桂为除香菱,答应了。在夏挑唆下。薛毒打香菱,薛姨妈不准。夏和婆婆吵闹。薛蟠无法在家。只得外出。

宝玉年纪渐大,贾政逼他上学,迎春出嫁,宝钗被家事缠住,大观园冷清起来。黛玉思想终身之事无人可求,做噩梦而染重病。奉承贾母意思,凤姐提出将宝钗嫁给宝玉的想法。宝玉见晴雯补的雀金裘,怀念亡人。黛玉听丫环谈论宝玉婚事,病得不能吃饭;后来听说议而未成,病即痊愈。

薛蟠在外饮酒,打死店小二,入狱。金桂和宝蟾要勾引薛蟠堂弟薛蝌,其他方面倒安静下来。十月里,海棠开花,大家以为喜事、置酒庆贺。就在夜里,宝玉的通灵玉不知去向,人也痴呆了。祸不单行,元春这时死去。由贾母做主,决定为宝玉娶宝钗,怕宝玉不同意,告诉他娶的是黛玉,并不让黛玉知道消息。黛玉在傻大姐处知道实情,梦幻破灭,迷失真性,焚烧诗稿;在宝玉成亲时,她孤苦而死。洞房之夜,宝玉见是宝钗也大惊,人也更加糊涂,忧伤得差点死去。

探春远嫁之后,大观园更凄清,凤姐月夜见鬼,尤氏又得重病,众人搬出园子,请道士在园中作法驱妖。薛蟠案子要重判,夏金桂大吵大闹,因为调戏薛蝌被香菱撞见,她想毒死香菱,不料自己误食毒药而死。

荣宁二府种种作为惹恼皇帝。终于被抄家;革去二府世职,贾赦、贾珍被逮。凤姐由于飞来横祸,病得奄奄一息。由于权贵帮助,荣府世职恢复,让贾政继承,正逢薛宝钗婚后第一个生辰,便摆宴庆贺,可是席间一片悲凉。不久,贾母病死;鸳鸯惧怕报复,也自杀殉葬。凤姐主办丧事,力不从心,大家怨恨。她支持不住死去了。一群强盗打劫荣国府,妙玉被奸污、劫走。惜春看破红尘,小小年纪出家。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文5

名著:一个民族的集体乡愁

什么是名著?名著通常都是故事,故事中的人在这片孕育了我们每个人的土地上,用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和行动,编织出一段段或悲或喜的经历;名著通常都是过去,诉说着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所无法体验的种种情绪,虽然不曾体验,却又无比熨帖,它与我们思维和观念的契合使它在问世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无法被遗忘,反而历久弥新。

名著是名片,是跨越国界与语言的两个人彼此认识的时候最先提起的话题;名著是经典,它凝练、蕴藉、深邃,像卡尔维诺所说,“它永远不会耗尽要向我们说的一切”;名著是那个我们在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传说;名著是那个我们互相提起便诉说不尽的字眼,不管是阅读、是研究、是道听途说、是浮光掠影,名著就是这样于耳濡目染间唤起我们共同的情感。当我们远离故土或垂垂老矣,这本书就与一杯土、一道菜、一张相片一样,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过去苍茫的回忆与深沉的感情。

如果这样解释了“名著”,或许近期关于新版《红楼梦》的纷纷扰扰的争议也就不难解释了。那些日益针锋相对的两种言论,争论的基础已大相径庭。新版《红楼梦》作为电视剧,场面宏大、情节圆整、艺术表现不乏突破、制作班底呕心沥血,不失为精雕细刻之作,赞叹者不为无因。然而我们要说的是一本流传了200多年的小说《红楼梦》,一本跨越语言隔阂、享有世界声誉的苍凉故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风流云散与近代的战火硝烟弥漫的时候,无数中国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创伤,苦闷、虚无与呐喊,找到了高洁清雅、钟灵毓秀的精神家园。古代中国的典雅、汉字的魔力,在女孩儿、大观园、饮食器物、诗词对话中展现;古代中国的弊病、人性的暗角,在贾府败落的过程中节节痛切、字字诛心……名著的意义不在于研究者,而在于普通民众,这点新版《红楼梦》的创作者所言不虚――电视剧拍摄出来,不是为了让一生皓首穷经的红楼专家无话可说,而是为了让不熟悉的人喜爱、让喜爱的人畅快。从一个艺术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使命感上说,是为了让名著更经典。

1992年,已经扬名立万的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接手改编20世纪初的美国重要女作家伊迪斯哗顿的小说《纯真年代》,故事讲述了19世纪末美国纽约规矩森严的上流社会扼杀了一对彼此爱慕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影片上映后,评论界反映平淡,因为大家觉得这个温文尔雅、金碧辉煌的纽约,完全不是为马丁・斯科西斯赢得盛名的那个物欲横流、人性乖张的罪恶之城,而马丁对于原著细节纤毫毕现的追求也被一部分人评价为“匠气十足”、“缺乏爆发力”。

然而快二十年过去了,《纯真年代》被誉为是斯科西斯“最伟大的电影”,因为它脱离了他的一贯风格,却忠诚地再现了。温情脉脉的文化专制对个体的暴政”(《滚石》),斯科西斯也以他不怨不怒的耐心等来了人们空前的尊重。同样,英国BBC电视台每隔几年就喜欢把奥斯丁和柯南・道尔的小说搬上银幕,但《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自永远聪明机敏不失身份,福尔摩斯永远一本正经志得意满。冲动易怒的伊丽莎白与傲娇暧昧的福尔摩斯和华生只有在好莱坞电影中才会发生。正如法国人拍出的《玛丽王后》着力表现其悲剧的命运,而索菲亚。科波拉却安排在摇滚乐的伴奏下将奥国公主在草丛上的风流韵事放上大银幕――名著牵引的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感,对于它诞生地的子民来说,尤其不容亵渎。

改编名著是文化盛事,客观地谈论改编的得失,是这种情感的延续。2010年7月中旬,筹备3年的新版《红楼梦》完成了第一轮地面播出,50集篇幅的渲染,再次吸引无数观众重新拿起《红楼梦》的小说,进入曹公笔下那个繁花似锦的迷人幻境。

剧本:“忠于原著”的镣铐之舞

新版《红楼梦》在剧本制作方面有许多创新。首先是在编剧阵容上,邀请了号称“80后”的8位年轻编剧(其中只有顾小白生于1977年),意在接近当下年轻人思维习惯与观赏口味。在“忠于原著”的指导思想下,编剧们只是对原有的“程高版”(程伟元、高鄂)120回本小说进行了一些剪裁,使矛盾冲突更为紧凑。

历来对《红楼梦》的改编,后四十回的情节如何处理顿费思量。1962年的越剧版与1978年的林青霞、张艾嘉电影版都以“宝玉哭灵”后皈依佛门为结尾,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则大胆另起炉灶,根据判词和脂批重新撰写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惨烈结局,新版《红楼梦》与1989年陶慧敏和刘晓庆演绎的电影版一样,都采用了高鹗的后四十回,虽然手法各有不同。总体来看,新版《红楼梦》在宝玉婚事上所做的浓墨重彩的深加工,恰恰将高鹗续写的不合理带到了电视剧中,却又来不及对贾母与王熙凤行为的“突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由于王熙凤的病、林黛玉的死和薛宝钗戏分的压缩,后6集已经没有能与宝玉建立联系的女性角色,宝玉作为核心人物的命运既没有承担起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又与贾府败落的线索显得游离,是为遗憾之一。

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是一个平面化转为立体化、影像化的过程,是编剧想象力与掌控力的历险。因为这一特殊属性,完全“忠于原著”是不可能的,新版《红楼梦》也井没有完全做到事先所宣称的“只拍曹雪芹写到的、不拍没有写到的”。

“增删”是个技术活,增加的戏如宝玉在荣府做客赏梅,原著中说“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电视剧则增加了一段宝玉第一次喝酒及众人的议论,删减处如林黛玉初入贾府当晚袭人安慰解释宝玉性情、王熙凤派贾蓉、贾蔷整治贾瑞等。且不论编剧出于勾连剧情的结构需要所增加的剧情与原著精神、人物个性是否吻合,单是台词方面对曹公特有南北兼容,半文半白的模仿,就已经是极大考验。更何况在情节与台词的省减之中,还需要兼顾时间轴的统一与前后段落的逻辑照应,如宝玉上午才知道了宝钗生病,下午薛姨妈就说“前儿你打发人来瞧她”(“前儿”至少也是表示数日的时间状语);黛玉访宝玉被晴雯拒之门外,编剧添了黛玉回去一路上的惆怅自怜、怔忡流泪,又落雨助兴,却不想黛玉这般羸弱还淋了雨,不死也去了半条命,第二天怎能再去葬花――《红楼梦》本就不以阵地式的情节推进取胜,一盘锦绣全在针脚绵密之间。新版《红楼梦》剪掉不少宝、黛之间小儿女式纯净的亲密;处理二人感情,也大多从宝、黛、钗三人的争风吃醋上着手。不舍得用“大观园试才题匾额”来铺垫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关系并展示大观园的繁华;在贾府败落方面,只是着眼于爷们儿的奢靡,而删掉了最能表现内闱权势的“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对观众正确理解全书主旨实在不能说不是妨碍。

新版《红楼梦》引起争议的还有旁白。资

深配音演员周野芒塑造过许多光彩照人的角色。他演过95版《水浒传》里的林冲,配过《成长的烦恼》里的杰森,此次却招致不少刻薄的诟病,有网友抨击他“喋喋不休,宛如唐僧”,有人又说是“事无巨细,昏昏欲睡”,更多人认为旁白的加入破坏了电视剧的现场感,是纪录片的手段。导演的用意是,“曹雪芹的文字非常好,如果巧妙地运用,不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成为视觉的一部分,是很有欣赏价值的”。但实际上,本片旁白的功用却大多在于描述人物心理活动以及结构上的简单连接,减轻了编剧以场景来表现情节的压力,也俭省了导演调动视听手段进行镜头叙事的功夫,偶尔发生的文字纰漏也只能算是避重就轻了。

表演:“形神皆备”的情天幻海

从2006年8月21日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红楼梦中人”活动启动,到新版《红楼梦》2008年5月25日在北影厂开机,演员问题困扰了所有关注新版《红楼梦》的人将近两年之久。尽管时隔20多年,但新版基本沿用了87版《红楼梦》对演员问题的思路――主要角色选用毫无表演经验的新演员,年长角色由资深老演员担纲,对演员班底进行红学与演技的培训。

整个播出过程,是对摄制组两年多辛苦劳作的检验,也是对导演选角的眼光以及两年来调教成果的检验。“黛丰钗瘦”是观众对新版《红楼梦》演员问题的首个质疑,剧组以“神似胜于形似”回应。然而小说人物并非历史确有其人,有画像照片为证。根据文字描述对号入座,寻个身量、脸形、眉眼相似的即可,并不需要如特型演员一般精确,理应不难操作。但当观众需要在嘟嘟脸的黛玉身上找到“弱柳扶风”之姿,在纤瘦的宝钗身上找到“雍容贵重”之态,拔高的并非自己的想象力,反而是对这一干新演员演技的期望值――台词道白绝非一时之功,尤其为了“忠于原著”大部分清代白话都得以保留。小演员们连话剧腔都未熟练,撸直舌头背书尚且不能,在需要顾忌动作、神态、眼神、机位、互动的情况下,又只能形成自曝其短的局面。

87版《红楼梦》之所以令人怀念,不仅仅是做到了形似,宝玉诚然“面若中秋之月”,却叉演出了他刁顽混世的表面下看破世情的灵性与末世危机的焦灼。宝玉首先是见惯繁华的世家公子,且是寄托家族希望的嫡子,这就决定了他表现得再如何不着边际,却也“不离了格”。且不说宝玉那四首《四时即事》是多么清贵闲适,贾母就曾说他:“……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后世对宝玉“淫”的兴趣,大抵集中在他吃吃丫鬟的胭脂,与蒋玉菡、秦钟和袭人的关系上,但这些在原著中都非重要笔墨,对于他心灵相通的林妹妹,甚至一段玉臂就让他心猿意马的宝姐姐,他却从来未曾着一字不恭,与传统小说中那些一心与女主角洞房花烛的“皮肤滥淫’之辈相差何止云泥。因此新版《红楼梦》在表现宝黛“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时,居然让宝玉来了个“盲人摸象”,无论姑表、姨表和堂亲姊妹,都是头脸肩颈乱摸一气,更有甚者,还让黛玉对着宝玉吹气,处理得就有失身份了。据说摄制组为了让小宝玉于小彤找到角色的感觉,用的是“混世魔王”的定位,他说自己在剧组“就是喜欢咬人,特别是喜欢咬女孩子的胳膊”……

对角色理解上的偏差必然造成表演上的错位,这并非演员的问题,反而是从编剧、导演等上游群体传导到演员身上的。宝玉因为是“混世魔王”,因此笑闹懵懂狎昵却极少温情;黛玉因为是“文艺女青年”,于是行事间多了抿嘴白限的别扭,却少了活泼调笑的灵动;宝钗因为是“内敛不表达”,于是表现的是“冷”而非“慧识”,不动声色失之生硬,却哪里有“讽”时的那番峥嵘。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宝玉为防黛玉积食而说耗子精的笑话,黛玉先困倦、因被吵醒而嗔怒、因宝玉坚持而无奈,劝宝玉别吃胭脂“惹气”是关心,尔后冷笑、大笑、调笑、好奇、将信将疑、着迷、疑惑、嗔怒笑骂,一共12种情绪转折,新版却安排给宝、黛过多的肢体动作,极尽暧昧狎昵之能事,黛玉的情绪仍是嘟嘴白眼的小性儿。演员自己的理解揣摩之外,恐怕更是教导之人的缺位了。

全剧的另一个灵魂人物王熙凤,则是新版《红楼梦》的一大憾事。姚笛从“红楼梦中人”宝钗组冠军而黛玉最后凤姐,本身也实在是难为了演员。且不论王熙凤标志性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在无眉妆与铜钱头的作用下还剩几分神韵,但看“神似”又是如何?一个本应当是“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女中豪杰,新版中却完全靠无处不在的“笑”来撑场面。我们见不到凤姐的笑里藏刀,见不到凤姐的机关算尽,甚至也见不到凤姐的悲辛酸楚。在处理贾瑞时,凤姐不是强压怒火,反而似有得意;在姐妹们看望烫伤的宝玉时,凤姐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一节,87版的邓婕从头到尾换了若干身位,与李纨、探春等姐妹对眼色,却只笑了两声,新版的王熙凤努力地以高分贝从头笑到尾,却无法带动满屋的人物串联表现,高下立分。

至于年过70的许还山出演“望六”的贾政与年近70的归亚蕾出演“我如今已将50岁的人”的王夫人是否合适,面相严肃精瘦的周采芹是否能表现安尊富荣了一辈子的福老太贾母,“身量未足”的惜春偏偏在三春中脸盘最大,“俊眼修眉,颇盼神飞”的探春反倒低眉顺目,“有东府小蓉大奶奶品格”的香菱以蓬头垢面的造型首现,贾雨村、冷子兴、林如海、贾珍等男性角色的肥头大耳缺乏气度……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主观感受,但演员表现方法的简单空洞、台词功力的统一缺损则成为了表演的通病。仅以“生气”一节论,黛玉的“俏语谑娇音”、凤姐的泼醋、尤三姐的怒骂、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的痛斥整齐划一地沦为表面化的“发飙”,人物的性情、气质、教养与生气的因由、目的、对象、程度就无从体会也无从论起了。

意境:“繁华胜境”的后现代梦呓

新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万众瞩目的盛事,原因在人们都期待能够以今时今日的技术手段和审美观点,对原著中恣肆不吝笔墨的繁华胜境做一次更成功的影像再现,身临其境,沐浴古风,这恐怕是所有喜爱这个故事的人共同的心愿。

布景:宏大有缺憾

有着深厚制作经验的李少红团队,在场景的制作上也堪称精雕细刻、费尽心机了。单是营造一个“意思”上的大观园,花费的功夫就不比营建大观园少。剧组大胆将宝玉的居所怡红院建在山上,整体高度接近三层楼,外观仿照苏州园林,黛玉的潇湘馆则是以“水”为概念,背靠山脊,有瀑布,有游廊;宝钗的蘅芜苑“四白落地”。剧组为了选定符合意思又不甚苍白的榉木色,改了5次背景,冷子兴演说荣宁二府的山中酒肆时,则是用窗外的三两枝芭蕉和疏阔的茅草屋顶营造了“山间野说庙堂事”的感觉。新版《红楼梦》做到了以往各版

无法做到的事,成功展现了太虚幻境与开天辟地的奇幻景色,CG技术也功不可没。

然而尴尬的是,有心人发现,蘅芜苑似乎同时也是贾琏、王熙凤的居处,藕香榭则完全是会芳园内的水榭,一个水上汉白玉栏杆圆形平台的布景几乎成为了宁国府的唯一场景,无论宁府赏梅、看戏、过生日、办丧事,竟毕集于此。这种处理在普通古装剧中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出现在两亿投资的煌煌巨制中,则未免太精打细算了。

音效:亦玄亦幻

每个导演都会为作品打上自己的印记,但新版《红楼梦》对李少红标志性美学风格的发扬光大。与《红楼梦》原著本身的神韵是否相符,则又成为新版播出后的一大争议。当年曾经为《大明宫词》大开大阖的写意美学惊艳不已的观众,也同样会质疑相同的手法照搬到《红楼梦》上的效果。

音效上与“世遗”昆曲的捆绑,诚然是一种创新尝试,却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好风凭借力”的用意。毕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放在那里,昆曲又是近年来享誉南北普及力度颇大的文艺“显学”,观众是不太忍心加诸非议的。当年87版的片头曲用交响乐奏出黄钟大吕一般的肃穆感,与现实主义风格一脉相承,新版虽号称用“古典气质”的昆曲,却也是遗神取貌换骨夺胎,虽有“复排”原著中提到的《豪宴》、《仙缘》等原版昆曲折予戏,但贯穿全剧始终的仍然是长吁短叹的吟哦,囫囵缥缈的唱词,随意洒落的打击乐,再加上在剧情行进间没有任何来由的似唱似泣的叹息,太容易让人联想起《大明宫词》与《橘子红了》时期亦玄亦幻的风格。

摄影:缺乏变化

得奖专业户曾念平掌镜的新版《红楼梦》,此番依然迷恋他的辉煌过去。灯光昏暗,镜头诡谲,剪辑中又仿佛压缩篇幅一样使用“快进”的处理方式,再加上置景与服装也多偏爱深色,远景尽可能用烟雾处理得缥缈模糊,内景则如实表现了古代房屋不擅采光的缺点……从全剧开端就着力烘托着大家庭阴森可怖、奄奄一息的氛围,全然不顾曹雪芹草灰蛇线、将最美好的东西打碎的悲剧精髓,端的是危机四伏的末世危机,又哪里有一点烈火烹油的热闹、今昔对比的深沉。

造型:首掀争议

任何一次创作都是遗憾与收获并存。87版在当时的体制支持下,可以在开篇英莲走失的庙会上,调动真正的传统手工艺人和乾隆时期的国宝,更可以邀请文学、历史、民俗各方面的专家倾力支持。在今天的条件下确实难以复制。因此新版《红楼梦》制作了417套服装,邀请苏州第一绣娘、77岁高龄的顾文霞老人手制了3套全身绣的戏服;近200件门帘、数百只灯笼、近百种手帕、扇子、荷包,还有剧组在各地搜罗、请托社会各界支持下得来的种种家具,陈设,酒器,桩桩件件着实不易。

然而仅仅是人物造型上的“铜钱头”,就已经将新版《红楼梦》的“文化底蕴”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服装设计叶锦添一意坚持“中国的视觉观念需要丰富,只要创作是严肃的,就应当受到尊重”,更有人引出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印证额妆自古有之。但综观古代中国千年服饰史,又何曾有过“铜钱头”这种仪式感夸张的额妆,清代汉族妇女流行“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李渔《闲情偶寄》),旗下女性则梳两把头(或称拉翅头),也仅仅是在发鬓上创新花样。

《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早就超出一般文学作品,小说开头的神话色彩也不意味着整本书的“亦真亦幻”,甚至整本书情节上的天马行空也不妨碍细节上的真实考究――将这样一部继承中国古典文化各个方面的精神遗产搬上银幕,更何况银幕不是戏台,更不是时装周上讲究元素混搭的T台,实非“丰富视觉观念”的契机。

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点认识上的分歧,“铜钱头”之外,这位美学大师更表示自己的诉求是“把古典的东西变成最先锋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无论季节皆一身草绿的林黛玉,一身正红的贾雨村的妾侍娇杏,薛宝钗倒始终是一袭越发清冷的白衣,秦可卿无论接待宝玉看戏还是隔了两年病骨支离地见王熙凤,穿的居然都是一身褐色掐银的衣裙。

礼仪:“事故”频频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范文6

陈圣杰的“圣”,言菊朋的“言”

陈圣杰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圣言少主”。对此他这样描述:“认识京剧言派艺术,了解言派艺术的特色及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演出信息,让喜爱言派艺术的戏迷朋友汇聚在一起,让我们共同弘扬京剧艺术,研究发展言派艺术。”毫无疑问,这里的“圣”是陈圣杰自己的“圣”,“言”是京剧言派的“言”,而“少主”一词所显露的,则是他对于言派艺术舍我其谁的自信与自警。

事实上,他对言派艺术的那种无比坦直的“轴”劲儿在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就充分感受到了。那时候我们正面对面地坐在一家咖啡馆里。咖啡馆距离天蟾舞台很近,因为那天他要走台排练,为晚上的演出做最后的准备。采访,他是赶着午休时间跑出来的。也许是因为刚下舞台,脑子里转悠的依然是舞台上的那些事儿,聊着聊着他忽然很认真地对我说,其实我对现在的戏曲演出宣传有点小看法。

此番议论的起因其实是此前陈圣杰参与的一场汇报演出。剧目是全本《红鬃烈马》,总为四折,分别是《别窑》《武家坡》《算粮》和《大登殿》,陈圣杰以言派老生出演后三折。上一回言派全本《红鬃烈马》登上舞台,还得追溯到1939年言菊朋先生在大连宏济大舞台的演出。时隔75年之后的重演,多好的宣传点、多难能的缘分!陈圣杰想跟宣传科的老师商量,能不能在剧目宣传海报上加上“言派”二字。老师没同意,因为这毕竟是“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汇报演出,写了你言派别人怎么办?对此陈圣杰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却不是不遗憾的,“光说《红鬃烈马》,因为老演出,很多人可能就因此不来了。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是言派的全本!”于是他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演出信息的时候,特地找来了言菊朋1939年演出的戏单,同这次汇报演出的海报摆在一道,端端正正地注明“言派全本《红鬃烈马》75年后再次上演”。

老实讲我太能理解演员的这种旁人看来似乎有点不通世故的执拗,因为在他们眼中,戏才是最大的,戏能出来,能叫观众看到,比什么都重要。而老戏迷们对于这场“久别重逢”的演出所报以的巨大热情,恐怕就是最好的回应与褒奖。陈圣杰的言派薛平贵,戏迷们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妙不可言”。

陈圣杰的京剧生涯,从一开始就与言派密不可分。1986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囝,虽然父亲平日里也喜欢听戏,原本却并没有想过要把儿子送上舞台。小升初,陈圣杰报考了卢湾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面试的时候要求展示艺术特长,他就唱了一段《打虎上山》。“当初就只是想能够考上这所学校,并没有别的意思”,不料台下的评委老师却是专门从事京剧教育的周津羽。他对陈圣杰说,你的声音很适合唱京剧言派老生,让他去买一盘言兴朋的带子学一段,年底有一场全国性的业余京剧比赛想让他去参加。

“其实我根本没去想什么全国比赛,就在想我进卢教附中以后,该怎样好好上课,和新同学该如何相处”。开学之后,懵懵懂懂的陈圣杰经常被周津羽叫去学戏。学的是言派名段《上天台》“金钟响玉香引皇登龙庭”,周津羽甚至还请来了上海京剧团的琴师俞家年为他操琴。就这样,学言才几个月的陈圣杰被选中参加1998年全国“金苑杯”少儿业余京剧邀请赛。初次登台,陈圣杰非但毫不怯场,反而越唱越自信,仅“金钟响御香引王登龙庭”一句就获得两个客堂彩,一段二黄三眼竟啃下六七个好来,最终毫不意外地从上海戏曲学校校长王梦云手中捧回了“蓓蕾奖”。周津羽认为陈圣杰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唱言派的好苗子,比赛结束之后,他极力推荐陈圣杰转入上海戏曲学校学习。

陈圣杰的回忆里,周津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他时时刻刻都在鞭策自己:进戏校会更苦,你要吃得起苦!不过对于这个传说中的“戏校”,当时的陈圣杰心里其实是满怀新奇的,“我只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个苦法”,而等他最终通过考试,插班进入上海戏曲学校97京剧班的时候,其他同学已然是戏校三年级的学生了。

陈圣杰至今都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戏校上课的那一日,是个阴天,走到半路上突然就下起大雨来了,他和送他的父母就在体育馆附近的小区大门口避雨。雨越下越大,好久都不停。他的心里甚至暗暗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老天不让我进戏校呢?然而不管是新奇也好,忐忑也罢,他的人生自此与京剧密不可分。

陈圣杰的师父任德川是言少朋、张少楼的亲传弟子,著名的言派老生,为了陈圣杰,当时的学院领导特地将他从青岛请了过来。“任老师说话的声音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言派的音色,也许是他说话的发声位置很低。第一出戏教的也是《上天台》,他先让我唱给他听,然后他再作示范,一下子把我给震了。他唱起来的声音和说话的声音完全两样,后来我就慢慢把其称作‘任氏发声法’。”任德川的亲炙锤打,令陈圣杰“对京剧言派艺术茅塞顿开,唱功猛然开窍,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进戏校才两个月,陈圣杰就接到校长王梦云派给的“艰巨任务”:年底的南北戏校联欢,他代表上海戏校上台演唱《上天台》“金钟响”。“有点和北京戏校打擂台的意思”。演出当日,现场反响特别强烈,一段唱完,观众鼓掌不停,要他再唱一段,主持人上台解围,说陈圣杰刚进戏校,准备的唱段不多,掌声这才停了下来。在后台,许多人祝贺王梦云,说上海戏校出了一个小言派,夸陈圣杰唱得好。“王校长立即瞪起双眼,非常严厉的语气对我说道:‘你还早着呢!’”这句棒喝至今深深印刻在陈圣杰的脑海里,他知道那是老校长对他最深沉的爱护与期许。

也许正是应了《上天台》剧名中所包含的好口彩,陈圣杰在言派京剧舞台艺术道路上也确实是“天天向上”。在任德川的悉心指导下,《贺后骂殿》《卧龙吊孝》《让徐州》《除三害》……渐渐地,陈圣杰在戏校竖起了一面属于他的言派小旗帜。戏曲学校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陈圣杰碰见了从美国赶来的张少楼老师,当着师爷的面,他唱了《上天台》和《让徐州》,张少楼对陈圣杰的印象相当不错,还亲自指点一二。后来通过京剧院王涌石老师的引荐,陈圣杰又到当时回国演出的言兴朋老师家登门求教过几回。两位先生的教学录音资料他都仔细保留着。那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激励。

戏校毕业,陈圣杰免试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本科班学习。大三时候,学院成立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他是首批选入成员。剧团排演新编京剧《青凤与婴宁》,陈圣杰以麒派和言派分别饰演剧中的两个人物耿去病和王子服,一个豪迈、开朗,一个儒雅、羞涩,舞台效果极佳。而在本科毕业大戏《鼎盛春秋》中,陈圣杰以言派老生出演伍子胥。与前文提到的言派全本《红鬃烈马》一样,言派全本《鼎盛春秋》自半个世纪前由张少楼在青岛演出过之后,几十年间再无人搬演全剧了。正是凭借《鼎盛春秋》里的出色表演,陈圣杰一举摘得了第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新人主角奖。

一直以来,陈圣杰都很想为言派艺术在上海的推介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心力。“现在上海年轻一代的言派演员很少,京剧院里,师哥刘少军也是言派,不过现在他也不大上台了,在唱的可以说基本就我一个。”2012年的青京赛,陈圣杰与同在上海京剧院的蓝天、郭毅他们一起摘得金奖。比赛后,他们几位青京赛的金奖获得者曾一起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过一场京剧普及讲座,“效果非常好”。也因为这次活动的启发,陈圣杰开始思考在京剧院常规的“进校园”等宣传活动之外,能不能多多发挥自己的属于年轻人的力量,讲座也好,演出也好,教学也好,总之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言派艺术,喜爱言派艺术。

“到目前为止,更多的还只能靠我自己的微信微博。”他的表情显得有些遗憾。

不过我想,那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以实现的愿望。

张冉:在“牡丹亭”中“寻梦”

最初听到张冉的名字,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当时,“昆曲王子”张军在上海青浦朱家角课植园,推出了后来被《纽约时报》记者David Barboza形容为“‘中央公园中的莎士比亚’的上海版本”的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这场有趣的演出,其创作伙伴也是有趣的:奥斯卡获奖作曲家谭盾负责音乐,中国最有名的舞蹈家之一的黄豆豆担纲编舞。戏曲演出的地点也从传统舞台搬入了明代园林,“每一场演出都要由日落前开始,唱到杜丽娘死后与柳梦梅相会那一场,刚好进入深沉的夜色”。然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相比“雄心勃勃”的制作企划,张军为自己选择的“杜丽娘”却显得如此“默默无闻”――没错,她就是张冉。

说来惭愧,当时的我其实并没有将怎样的注意力在张冉的身上。时间一晃来到2012年,再见到张冉,是在上海商城剧院,张军“水磨新调新昆曲音乐会”现场。舞台上的张冉没有开腔,只是配合着张军《山桃红》的低吟缓唱,留下了一个属于杜丽娘的温柔曼妙的背影。说因为一个背影记住一个演员也许有些奇怪吧,然而当舞台上的张军介绍起参与这次演唱会的既是学生又是学弟学妹的小一辈昆曲演员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般的,将那个温柔曼妙的背影,同“谭盾合作过的最年轻的杜丽娘”切切实实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一次同张军搭档演出昆曲,张冉19岁,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四学生。

事实上,张冉最开始学的并不是昆曲。生长于泉城济南的她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是个京剧票友,平日里家里也总是翻来覆去地放着京剧唱段,“我跟着听久了也能像模像样地唱一点,每次家里来人,大人们就喜欢让我表演”。10岁的时候,她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山东省艺术学院,专业学习京剧,五年之后的2006年,张冉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本科班,成为了当时班上最小的学生。

“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因为她,我才得以跟昆曲结缘。”

刚进上戏不久,教花旦戏的陆正红老师就很委婉地对张冉讲,她那入校之后便不受控制迅速蹿的身高,似乎已经不那么适合出演花旦这个行当了。“老师是好心,想给我指一条明路,让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但对当时的我来讲,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一点方向都没有了。”就在那个时候,彷徨中的张冉偶然地在学校剧院排练场,听见两个昆班的学生正排演《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坐在台下的张冉忍不住就掉了眼泪。“那一刻我好像觉得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都被这些听起来有些飘渺的词句释放出来了”。

在陆正红的推荐和建议下,张冉由京转昆,成为了张洵澎的学生。和老师学的第一出戏就是《牡丹亭》的《寻梦》,张冉觉得这个题目就好像某种譬喻,昆曲就像是她在找的那个梦,而现在仿佛终于能够稍稍触碰到这梦幻轻纱的一角。

张洵澎对张冉说,你学闺门旦就对了。

第一次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舞台上,以一个昆曲学员的身份亮相,是在2008年的暮春,跟随张洵澎老师学习昆曲半年之后。她和老师合演《寻梦》,九个曲牌,唱足四十五分钟。那次演出,张洵澎几乎把她能请到的头头面面的人物都请到了,自然也包括了当时还在上海昆剧团当副团长的张军。是张洵澎一力将张冉推荐给了他。也是张洵澎,在2008年秋昆班到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全本俞言版《牡丹亭》的时候,坚持在“杜丽娘”的名单里加上了其实并不属于“昆五”的张冉的名字,让她和同属外借的翁佳慧一道,在北京的戏曲观众面前,上演压轴的两折《幽会》和《婚走》。

2009年,张军打造“花雅堂”版《牡丹亭》,在老师和院长的共同推荐下,张冉成为了他的女主角,那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前前后后一共排了一个多月吧。那时候我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师哥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师哥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真的教了我很多。”在张冉看来,张军可以说是她昆曲艺术上的另一个心灵导师――如果说老师张洵澎教会了她什么才是昆曲的本,那么师哥张军则更多地将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可有的“活”与“变”展示在她面前。

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这些年,张冉跟着师哥张军在世界各地演出各种版本的《牡丹亭》。再加上每年5月到10月在朱家角课植园驻场上演的实景园林版,很难想象,转行昆曲不过七八年光景的她,光“杜丽娘”一个角色就足足演过不下一百七十场――而昆曲演员又恰恰是这样一份需要在舞台上慢慢磨,慢慢熏,才能逐步成就起来的职业。

“师哥真的给了我很多机会,提供了很多平台,让我去学习、去实践、去磨砺。没有这些,我不会有这么快的成长。如果不是他,我也许到现在还是一个在团里连龙套都没得跑的小演员。”

大学毕业之后,张冉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什么国家民营、体制内外,她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她的想法很简单,哪里有戏,哪里有舞台,她就去哪里。“我觉得我一定要好好唱戏,因为老天真的很眷顾我,如果我再想三想四,实在对不起我自己,也对不起那么多帮助过我的人。”

除去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演员的身份,张冉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学昆曲老师。每周两次,她都会去延安初级中学的昆曲特色班,给那里的学生教授昆曲。“我很高兴去教他们。虽然我内心深处也知道,他们今后其实不太可能会从事昆曲,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兴趣来培养。但我还是很喜欢教他们,我觉得他们很赤诚。”

张冉主要教她的本工闺门旦戏:《游园》《惊梦》《寻梦》《亭会》《百花赠剑》。看着那些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拿着剧本很认真地去理解的样子,总叫她分外感动,仿佛看见十二三岁时候的自己。“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让我觉得,除了舞台上,在台下也能为昆曲做出一点贡献吧。”

而今的张冉租住在上海戏剧学院附近的一幢老公寓楼里。屋子有一个很大的露台,她搬了一架秋千在那里。那是她最喜欢的角落,有灿烂的阳光,婆娑的梧桐树影,有书和音乐,还有她自己――总觉得在秋千的轻摇缓荡中,可以抛开现实的一切,专注地将心思到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是一个很容易沉迷的人。每次演出,我都会一个人呆着拼命地去想: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角色又是什么样的人;我会怎样想,她会怎样想;是我按照她的想法来,还是她按照我的想法来……脑子里一直在打架,直到她彻底成为我,或者我彻底成为她。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这样说着的她,微侧着头从桌子那头望向我,双手交叠,眼神沉静,乌发披肩。

就在接受我采访之前不久,24岁的张冉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自己的昆曲折子专场。剧目上,张冉有意选择了《牡丹亭・寻梦》《红梨记・亭会》《南柯记・瑶台》三出风格迥异的传统折子,以展现自己作为旦角演员扎实而全面的表演功底。这场演出有个别具意义的名字:“冉冉升起”。

李旭丹:从“黛玉”到“甄帧

也许是许多年前的那场“红楼梦中人”的选秀留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的缘故,至少在我,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旭丹的名字是和“林黛玉”三个字牢牢绑定在一起的。直到越剧《甄执》上演。

“我觉得人生很奇妙的。《红楼梦》和《甄执》是我最喜欢看的两部小说,只要没事都会拿出来翻翻的那种。它们编成越剧,我竟然都能有幸参与其中,感觉真的很奇妙。”

静安寺附近一家热闹的小咖啡馆里,坐在我对面的李旭丹一连用了两遍“奇妙”这个词。此时此刻的我感觉也是奇妙的。眼前这个扎着粗马尾、素净着一张脸孔、笑容可掬、语速轻快的漂亮姑娘,同我想象中的“林妹妹”有着出人意料却又其实恰到好处的偏差。

以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的角度,2008年,19岁的李旭丹似乎是以一种最为戏剧性的方式加入了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当时的她赢得了红楼选秀黛玉组冠军的奖杯,却失去了《红楼梦》电视剧里黛玉的角色。她甚至已然辞去了自己原本在南京市越剧团的工作。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她要告别越剧舞台,像之前或者之后的许多青年戏曲演员一样,转而投身到更有“钱途”的娱乐圈,多亏得上海越剧院拉了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她一把。

上海越剧院“拉”了她一把当然是对的,但并不是以人们想象的那种方式,打算离开越剧转投影视的悬揣则更是不折不扣的误会。用李旭丹自己的话讲,红楼选秀不过是她许给酷爱《红楼梦》的年轻的自己的一次小小任性。“当时觉得只要能参与一下也就很开心了,回头还是要唱越剧的。后来慢慢发现好像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想要开心一下的事情,竟慢慢变成了一场烦闷的熬煎,等到终于宣布不用她出演电视剧黛玉,李旭丹简直松了一口气:“我也实在不喜欢被别人像那样关注着。”

只要接触过,你就会发现,李旭丹其实是那种再简单不过的人。

事实上,早在红楼选秀之前的2006年,参加完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越女争锋”并获得“新苗奖”之后,李旭丹就已然明确了转调上海越剧院的意愿。“因为我是唱王派的。原来的单位对我真的很好,不过王派毕竟不是团里主打的流派。而徐王搭档嘛,在红楼团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9月,加入上海越剧院半年之后,李旭丹如愿以偿地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场大戏:全本《红楼梦》。李璐彦和她搭档出演上半场,下半场则是杨婷娜携手忻雅琴。

聊到这一节,李旭丹的脸上依旧会浮现出小女孩式的雀跃与满足。我问她,对于这样一场拜码头式的亮相演出,会不会很紧张,感觉压力山大?她好看地一笑:要说压力,演《甄执》的时候压力才大呢,但好在她生性不是纠结的人。

“我对所有事情,在它还没到跟前的时候,期待值都是不高的。”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