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课程总结范例6篇

抗疫课程总结

抗疫课程总结范文1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食品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具有抽象、内容繁杂等特点,因此,采用传统板书的授课方法,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与传统授课方法先比,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将文字、flas、声音、图片等素材融合为一体,能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繁杂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ELISA原理、抗原递呈加工、补体活化以及溶膜复合物形成、ADCC效应、调理作用等过程的讲解中使用flas,可以很直观、形象地将上述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同时还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讲解抗体结构时如采用彩色抗体结构域图片,可以形象地将抗体结构呈现给学生,这样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在讲解免疫学检测技术时,引入相关录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先进仪器设备以及操作方法等。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低,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同时对于一些生僻的汉子还应标注其读音。不仅如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降低语速进行讲解,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名词还应逐字进行讲述解释。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学生反应,如果多数学生反应表明还未听懂,就应降低语速并重复讲解,直至绝大多数同学听懂为止。

2.采取互动式教学免疫学与临床医学有极大相关性,因而对于食品专业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本课程具有极大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气氛较活跃的民族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较沉闷,不少学生因无法理解而不愿听课。对此,可在食品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适时创设情景问题,制造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于创设的情景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应鼓励民族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思想,这样可以有效调动民族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抗原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进而可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抗原抗原的特异性以及共同抗原决定簇。在讲述抗体产生规律时,可提问最近这两年国家在大力推广吃糖丸行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吃糖丸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吃糖丸总共吃了几次以及每次的间隔时间是多长?通过着一系列的讨论过程,学生就会更加深刻的明白抗原的本质以及抗体产生的规律。

3.突破难点、紧扣重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所选教材内容进行剖析和筛选,使所选择和讲授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并能突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点。因此,在授课前应认真备课,明确每章节的授课重点与难点;在授课过程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对重点以及难点内容应花时间着重讲解,对次要内容则应简单带过,务必使少数民族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避免主次不清。同时在每次课结束前应对所授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并在每章节结束前归纳出本章的重点内容并提请学生记录,这样可使学生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4.妥善处理英文缩写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接受汉语或本民族语言的授课方式,且多数名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毫无英语基础,但食品免疫学教材的字里行间均存在大量英文缩写,同时食品免疫学授课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出现英文缩写,因此妥善处理食品免疫学课程中的英文缩写问题就成为一个及其重要事情。经实践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提前编制与本教材相关的英文缩略表,在第一节课上课之前打印出来并分发给学生,以方便学生随时查看;二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尽量将英文缩写及其中文全称展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提及英文缩写后应及时说明其中文全称,以方便学生理解。

二、考核方式的探索

抗疫课程总结范文2

1.教材内容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的第4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2.作用和地位

在课程标准中对《稳态与环境》模块作了如下的描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由细胞到个体再到群体组成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体内又有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在同时进行,但是内环境却能维持相对稳定,这一稳态的维持是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形成的完整的调节网络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是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免疫调节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与必修细胞的分化和蛋白质的功能联系密切,也为第4章、第5章群体及生态系统稳态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地位比较重要。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认知特点,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教材中图片和过程图的分析,提升学生从图表中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学会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命过程。

情感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4.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由于体液免疫是稳态维持的重要调节方式。所以确定体液免疫过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体液免疫过程抽象,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确定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5.教材的处理

把教材中引出第三道防线的教学的艾滋病的资料,放在了体液免疫之后作为下一节细胞免疫教学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已经学习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等相关内容,但对于淋巴细胞的来源并不清楚,同时对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也不甚了解。在高中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讲到了艾滋病病因;必修1,第6章第2节细胞的分化,提到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示例:抗体的免疫功能。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外,免疫跟我们自身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学生一定会想到很多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教法

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自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台直观式、讨论法、讲授等多种教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四、学法

通过观察资料。小组同学互相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以病毒入侵我们人体为例,依次引导学生得出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一个关于免疫的整体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病毒和细菌,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在细菌和病毒的包围中保持健康呢?――学生能很自然地答出我们有免疫力。

那免疫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本节课题《免疫调节》。

设计意图:此处图片的设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连续的设问又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观看录像,总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组成

对免疫系统组成的教学采用先观察然后总结归纳的方法。

在观看动画前提示学生注意免疫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然后结合教材通过讨论完成如下的表格。(幻灯片展示。)

通过这样培养学生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及表达能力。

由于在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已经学过免疫系统的组成,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再结合动画和教材,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表格的填充。同时讲解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以上是必修1教材的文字。

关于对淋巴细胞的区分理解可以从名称的英文字母人手。例如: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发育的。骨的英文为Bone,这样引人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而T细胞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胸腺嘧啶的代表字母T进行讲解既回忆了前面的知识又加强了理解记忆。

过渡:免疫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呢?引出免疫系统功能的教学。

3.角色扮演,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老师扮演病毒和细菌,学生扮演人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样设计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

免疫系统的一、二道防线

幻灯片:毒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第二道防线节节败退,这时就需要抗体出马了,抗体是属于我们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引出第三道防线的教学。

设问:是所有的抗体都能对我起作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而前两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有学生回答是,那么用被蛇咬后需要用此种蛇的血清来治疗讲清特异性问题。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讲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有几种?学生回答。这样与前面的学习相互照应。

-

讲授: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

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课件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什么细胞处理?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人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学生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阅读提纲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抗体的特点,对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前面已经讲到了,自然得出。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结合教材描述的内容分三步讲解(此时配合课件),带着学生边问边答,用文字和箭头的方式梳理出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再分段给出感应、反应、效应的过程,形成概念图。最后通过小结的方式把牵扯的细胞和定义再做一梳理。

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学生对这一部分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迎刃而解了,克服了以往老师生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也很难解决的困难。

讲述:病毒就这样被打败了,可他在临死前叫嚣着:你们等着,我还有兄弟呢!

随即出示艾滋病病毒的图片。

设问:你们认识它吗?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能马上回答出来。

接着出示艾滋病患者的图片说艾滋病的可怕激起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

设问:我们和艾滋病患者接触就一定会被传染吗?引导学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设问:艾滋病为什么这么可怕?它能攻击T细胞,破坏免疫系统。

为什么T细胞数量下降免疫系统就会被破坏了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这样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4.积极回忆,完成课堂小结:请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课堂小结。

5.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新授课结束后用适当的习题检验所学知识。

最后用“生活中的病毒病菌无处不在,危机四伏,而我们的免疫系统给了我们最完美的防护,使我们可以安全地生存,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命。珍爱健康,自由享受生命的美丽!”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七、板书设计

八、数学反思

酒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授课时我通过设问、引导、比较讨论、自学、讲授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抗疫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紧密。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相对于新版教材和临床实际显得有些落后,我们与临床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删去免疫学应用中的补体结合反应、增补补体mbl激活途径;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力求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中专所学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内容多而深。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又是促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补体、革兰氏染色等内容时,就以微生物及免疫学科学家(列文·虎克、革兰等)的真实事迹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主人公当时发现问题的背景,遇到过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有何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身边熟悉的老师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花粉、紫外线等过敏;母亲因接触了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其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我又讲授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蘑菇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小苏打,不仅提高杀菌力,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热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皮肤容易被水蒸气烫伤)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本理论的临床问题,这样就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儿童及等易受伤人群感染破伤风后如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为什么人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等等。

3 按照免疫应答的过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免疫学基础部分

例如在讲抗原时就采用了如图3—1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抗原及相关内容,而且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在讲授免疫细胞、免疫分子、mhc及免疫应答时则采用图3—2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轻松地就掌握了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

4 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越来越体现出其卓越的性能,针对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配合,能将抽象的变为直接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及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对免疫学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讲授、k细胞的adcc效应、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艾滋病临床表现等。

5 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比作是t、b细胞“革命圣地延安”,t、b细胞在此发育分化成熟,并学会了“认清敌我”(识别)的本领后离开,到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开展工作,并不断巡视(淋巴再循环),一旦出现(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情况,t、b细胞立刻识别并在接收到“鸡毛信”(双信号)后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及抗体,它们再“招兵买马”(淋巴因子、穿孔素、颗粒酶、补体、吞噬细胞、k细胞等)形成庞大军队以不同方式去“歼灭清除敌人”。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好比“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将补体激活酶促级联反应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

6 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会对免疫学的普遍反映是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如抗原识别机制、抗体免疫效应机制、ctl/nk/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防治的原理)的学习和领会中去。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及抗体制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这样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的认识理解。

7 加强综合应用的练习,注重归纳总结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学习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认识中的片面和错误,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抗疫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其理论及实验技术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诸多领域和方面,从而使免疫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例如: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临床免疫学、移植免疫学、诊断免疫学等,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相信21世纪,医学免疫学仍将继续成为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免疫学的进展必将为人类消灭传染病,防治免疫性疾病,解决移植排斥,征服肿瘤等方面做出新贡献。

1 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直观[1]

比如说免疫分子这一章节,凡参与免疫应答的体液因子都称为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三大类。这三大类分子都很抽象,知识点很零碎,往往让教师感到很难讲,无法用形象的、具体的语言直观的讲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很难、很枯燥、不好记忆,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克服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复杂抽象这一情况。教师可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深奥转化为浅显,枯燥乏味转为生动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突出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行思考,这种方法比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

2 各章节内容独立但又联系密切,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教师在讲授部分内容时, 必然会涉及到后面章节将要详细介绍的很多概念, 比如我们在第一章讲述抗原时,必然会涉及到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专业名词,但教师不可能在这一时间详细的给学生讲述所涉及到的后面章节的内容,这往往使教师觉得很难教。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只讲本节概念,而对于后面章节内容不过多展开讲授,这就使得学生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从而在课程的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本学科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每次课前都拟定好本次课的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难点的方法,特别是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学生们能听懂的语言或者实例来表达和阐述。比如当给学生介绍抗原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提到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很显然这里面提到的免疫应答和抗体都在后面的章节讲到,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免疫应答比喻成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入侵者就是抗原,防御者就是免疫系统。用这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明白,同时在提到某些暂时不能展开讲授的知识点时,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些知识点,现在可能不易接受,但随着课程的进展,知识的增加,就会逐渐理解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该让学生全面浏览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信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能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克服畏难情绪。

3 医学免疫学与其它基础学科有着联系的密切

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因讲授的内容和这些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联,但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这些课程有时被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往往使教师觉得难教。因为学生没有全面的相关背景知识,每讲一个知识点就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时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以消化,总是似懂非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经常了解与免疫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的进展,若讲课过程中涉及到医学后期课程内容,尽量简明扼要讲解,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必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性,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似懂非懂的问题弄清楚,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也是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免疫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对抗原概念的认识,免疫耐受、棉衣记忆等诸多免疫现象的重新解释,以及许多新的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中的研究和应用,都有质的飞跃。但这些新的知识和观点与我们的传统教材观点可能存在不一致,就处于一种没有确切的定论。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一方面要求以讲解公认的成熟的观点为主,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免疫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及时追踪分析发展前沿。由此,激发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求知欲,不断充实现代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防止知识与视野彼此脱节的弊病。要引导学生抱有怀疑态度,不能认为教材上的知识一定完全是正确的,应该系统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防止知识简单、片面、僵化。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而且非常实用的学科,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3]。教师教好医学免疫学和学生学好医学免疫学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免疫学课程,不论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难点,但只要任课教师扎实掌握好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巧妙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充分了解该学科特点,克服畏难情绪,把握重点难点内容,提高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之有效整合,一定能把公认的较难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好学好。

参考文献:

[1]唐小云.浅谈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的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5):92.

[2]曹雅明,吕昌龙.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 16(11):628 629.

抗疫课程总结范文5

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一门富有活力并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该学科具有高理论性、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但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于教学实践中,旨在唤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明确地提出了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1]。教育的质量最终要由社会来评价和检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判断教育是否成功,只能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3]。免疫学(Immunology)是当前生命科学中一门富有活力并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免疫学作为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4],还在不断地深入与革新中。免疫学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相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和记忆。基于此,本文针对免疫学的授课提出一系列教学方法,望为以后的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备课是老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与授课顺序,保证学生能够最有效地接收知识。目前南阳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所学的免疫学,是基于ThaoDoan、RogerMelvold等人主编,吕昌龙主译的《图解免疫学》。该教材不仅内容全面、信息量大、知识性强、逻辑性强,并且有精心设计描绘的插图和表格,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免疫学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精练了累赘的文字叙述。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二十个章节,计划讲授36个学时。前三个单元重点阐述基础免疫学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重点阐述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材内容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牢固掌握,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抓住所需要讲授的课程重点与难点。在备课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背景。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与动力,把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内容圆满完成的保障。免疫学知识点繁杂,专有名词多,学生普遍存在不好理解,把握不住重点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来说专业基础较好,上课人数相对较少,非常便于开展互动式教学,比单纯的讲授法传授知识模式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应用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式学习,与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能够更多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免疫学教学来说,讲授每一块知识时都会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如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逃逸方式、如何治疗免疫缺陷与过敏反应等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查阅更多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抗原受体多样性的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模式等,在授课过程中还会留出单独的专题讨论课,可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的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每组派一名代表对该组的观点进行总结汇报。力图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团队合作意识。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免疫学是一门十分抽象,难于理解与记忆的生命科学。单靠教师的机械式讲解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对于知识点碎片化的章节,如果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再加以讲解,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在讲解器官移植与免疫排斥时,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器官移植的大致过程与后期排斥反应等症状的出现及药物干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身免疫耐受的突破所造成的严重临床后果;在讲解补体系统三种激活途径参与的分子与调节分子时,可制作小动画让学生观看,利于学生直观理解激活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在讲解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机制时,可用幻灯绘图或摆模块的方式,讲诉基因片段重排的过程。

3.注重指导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开展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小结,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生免疫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生层次的教学不同,大多数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对某些较为易懂的概念性内容如免疫器官、组织与细胞、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等概念性知识,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针对本专业特点,结合教授内容让学生阅读与学科相关的新发现、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及网络资源,查找更多更新的相关资料。免疫学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的是,各体系内容建立的较晚,有些认识随着近年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出现革新甚至“”。在教学的同时,讲授者要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完善与补充,结合学生自学产生的“疑问”对于解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些免疫学相关的科学研究热点,诸如“肿瘤免疫逃逸”、“治疗性抗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等等,可结合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由于课程时间有限,研究生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普遍较扎实,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只讲述原理与发展动向,具体由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下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对学生正在参与的科研项目也会起到启发思路与开拓视野的作用。

三、强化与其他有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免疫学理论性强,涉及面广,与许多生命科学学科都有交叉。在讲授或指导学生自行学习时,注意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疫苗学等)的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如将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发病病程,以及血清学诊断结合起来,使得知识点繁多的枯燥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讲授抗体产生与初次、再次免疫时,可结合临床使用疫苗的注意事项、免疫程序、佐剂选择等等,可帮助学生在理解本学科内容的同时理解相关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可扩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收获面,提高免疫学课程的价值。

四、增加实验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的开设非常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我校应对研究生开设免疫学实验课,这对其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及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所必需的。免疫学实验课可通过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探索分析解决方案,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免疫学涉及到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结合等知识点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结合实验,对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大有助益。同时,很多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和相通的,在理论课程教学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免疫学实验的拓展内容;结合开展的免疫学实验,让学生对免疫学实验体系有更系统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除了免疫学基础实验以外,以“抗原抗体反应”为核心的生物医学实验有很多,诸如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等;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生来说,这些技术与方法与科研工作的完成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相关实验及配套理论讲解。

五、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让教师找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与完善,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现行的免疫学考核制度主要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比较机械与片面。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制度,如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开放性问题的考核,可增加学生进行科研专题的汇报与讨论,或者进行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这些考核方式可从全面、综合素质来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避免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研究生。总之,免疫学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科发展、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等方面深入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老师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为生物医药事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N].中国教育报,2013,9(10):10.

[2]傅广华.免疫学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2,9(4):22-25.

[3]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9.

抗疫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优化;质量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1.1 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前提 如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 〔1〕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 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对他所授学科产生兴趣而努力学习,相反,教师再生动的课他们也难以听进去,学不好。因此,教师应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严谨的作风全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权威心理,把学生当朋友对待,主动关心接近学生,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从而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所谓“知学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

1.2 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从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政治观点、教姿教态、甚至语音语调上去评价教师的水平,从而确定自己是否乐意接受这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板书清楚、表达准确、举止得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拟定的思考题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可能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知当前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参加学习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各种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才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学生爱听易懂。免疫学中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 〔2〕 ,并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掌握。而免疫学的概念是构成免疫学科的基石和“砖块”,只有准确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的来源、英文的原义、原义和现义的区别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传统意义是免除传染病,这与免疫学是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密切相关。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抵抗传染病的范畴,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免疫现代意义为: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对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对非己成分产生清除。又如抗体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c即fragment crystalliz-able,可结晶片段。记住其英文对理解掌握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应一章中, 内容抽象,各型反应之间的机理容易混淆,常见的疾病容易弄错,我们采用讲授法先讲解各型超敏反应,再应用列表比较法,对各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参与反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点、常见疾病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型超敏反应有一清晰的框架。

3 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教学手段可视化差,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表、图片、照片无法显示,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视野,丰富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如果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 〔3〕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免疫应答中“MHC-I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这部分内容,用单纯的传统讲授法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及结合多媒体动画形式,能清楚地显示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转运到内织网与其中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逐渐移行表达在细胞膜上,供CD 8+ T细胞识别的整个动态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好理解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优化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 ,其最明显的作用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听取”知识、“背诵”知识和再显知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要真正改变大学考试中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不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组合,考试形式也应优化组合,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过去我们理论课、实验课不分,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学生学习免疫学的成绩分学习态度分、笔试成绩分、实验报告分、技能操作成绩四部分。学习态度分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无完成教师的提问等给予评分;笔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简答题;实验报告占15%,通过对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给予综合评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占15%,考察学生对免疫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通过学生对玻片标本的辨认、直接凝集反应(血型的测定)、简接凝集反应(抗O试验)、 ELISA检测结果的判断等给予评分。通过优化考 试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时能主动寻找动手机会,特别注意各项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标本的辨认。

参考文献

〔1〕朱俊勇.“学导式”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38-240.

〔2〕伊晓琳.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