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统计图教案范例6篇

扇形统计图教案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1

一、预设教学目标,侧重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起点又是教学归宿。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视角预设教学目标,既有助于具体教学过程的安排,又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形成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需要在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预设教学目标。

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是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圆和百分数等相关内容。教材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图中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形状不同,表达的数据和内容也不相同,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解释统计结果。学生认识百分数时,已经初步感知了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不但在教材中看到过扇形统计图,而且能根据图中的数据用计算器算出部分量各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还能根据图看出涂色部分(扇形)各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这样预设教学目标:①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②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和积累统计活动经验;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些预设目标中,既有知识技能目标,也有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目标,还有情感态度目标。其中“扇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统计技能容易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容易感悟,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理所当然成为教学重点。确定了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其他内容的预设就会水到渠成。

二、预设教学情境,接近学生已有经验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常常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预设时,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有价值的、学生愿意接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努力唤起学生的记忆。当学生恢复对相关情境的记忆时,伴随而来的就是提取已有经验。这样,教学就能越来越接近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形成并积累新的数学活动经验打好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接近已有的统计经验,我们可以选择这样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是要求学生到书籍、报刊或网络上寻找扇形统计图,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引出新知;二是现场调查参加各兴趣小组的人数并进行统计、分析;三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纲自学。反复权衡,我们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经验,知道统计的前提是数据收集,完全可以在课堂使用现成数据。于是,我们决定课前调查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并分别制成统计图、表(如图1)。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过程和展示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接近已有统计活动经验,发现相同数据有不同处理方式。

三、预设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经验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过程能促进他们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预设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做”数学和“思考”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预设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刚刚展示的统计图表,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看懂其中的哪一个?如果想知道每个项目喜欢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选哪种表示方法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第三幅图上,并用数学语言描述扇形的意义――像这样表示数据的大小不同的色块,就是扇形;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由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从扇形统计图上得到什么信息,引导学生逐一认识圆、扇形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获得的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知扇形统计图的直观特点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小明家每月生活费用支出(如下图2):

图2

1.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 如果小明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习题计算比较简单,有助于学生节约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从数据本身、数据之间和数据之外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从日常各项开支看,这个家庭生活水平怎样?引导学生结合“恩格尔系数”(学生已有经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这样预设,学生能独立提取扇形统计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新的统计活动经验,而且能使学生“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改造和重组,经验的意义得到扩充和发展”。

四、选取典型素材,不断重复活动经验

统计活动经验的积累一方面需要借助新获得经验的迁移,另一方面需要在多样的统计活动中提升。学生刚刚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往往是粗浅的,需要继续经历一些本质相同、形式不一的数学活动,把原初经验加以改造和提升,完成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帮助学生“加强习得的联结”,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中提升活动经验。

预设时,我们先出示统计表,再出示扇形统计图(如图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图3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① 某城市 2008年至 2012 年的小学生在校人数。②某商场去年各月空调机销售量的变化情况。③本校各年级学生人数。④本班学生喜欢各种图书的比例。

再引导学生思考从左边的统计图(如图4)中分别能发现什么信息?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下面两个统计图(如图5)中是否可以确定乙校女生人数比甲校女生人数少?

图5

这三个素材能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统计活动经验:第一个素材是引导学生把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第二个素材是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第三个素材是分析三种不同统计图所表示的不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图的形状和数据虽然不同,但他们分析数据的方法是相似的;最后一个素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灵活分析数据。在这样连续的、逐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不断“重复”形成活动经验,不断把新数学活动经验纳入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中。

五、预设反思过程,有效强化活动经验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2

1传统隔扇艺术的总体特征

传统建筑空间最有特色、最突出之处在于综合运用隔扇、屏风、罩落等,创造变化丰富、隔而不断的空间[2]。随着我国传统古建筑建造技术的日臻完美,隔扇门的形式、结构也由简单到华美,在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1传统隔扇装饰图案

图案装饰是传统隔扇艺术的核心,体裁丰富、文化寓意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隔扇的图案造型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隔心、裙板、绦环板三部分的装饰类型和图案各不相同,颇具想象力和感染力。隔扇的上部隔心高度和下部绦环板、裙板高度比例一般为6∶4。其中隔心是隔扇装饰的中心部位,一般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夹纱或者玻璃,或者字画、刺绣等,主要装饰图案有两种:一种是只用木栅格网来表现的纯花纹,用根条拼成各种纹样,以灯笼框最为常见,有一码三筹纹、步步锦纹、冰裂纹、龟背锦纹、万字纹等,变化无穷,如图2所示[3];另一种常见的是木栅格网中间加嵌雕刻花板或者字画结组成,构成组合装饰图案,如图3所示[4]。隔扇的绦环板和裙板是实心木板,位置最接近人的视点,所以也是装饰的重点区域,通常使用深雕、浅浮雕和线雕等多种手法。雕刻图案内容也相当广泛,包罗万象、寓意深刻。如戏曲人物类图案“三娘教子”“八仙过海”“天官赐福”等。花鸟虫鱼类图案如“三羊开泰”“鱼跃龙门”“喜鹊登梅”等,还有龙梳、云纹、文字器物等图案。隔扇中的装饰图案蕴涵着多种吉祥寓意,表达的意思因内容不同而各异,如瓶插月季象征“四季平安”;瓶插如意代表“平安如意”;古钱与蝙蝠组合称为“福在眼前”;石榴代表多子;文房四宝代表文采学识;这些图案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折射出对吉祥和睦、事业兴旺、生活平安的追求,达到装饰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1.2传统隔扇的功能特性

隔扇在传统建筑或者室内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一些重要特性决定的。

1)灵活性。

隔扇在传统建筑空间里最有特色、最突出的特性在于通过在长度和宽度上随意变化,来满足不同高度和宽度的建筑空间,创造出一个变化丰富、隔而不断的区域空间,也就是说隔扇在长度和宽度上具有“显调”和“微调”的双重灵活性[5]。由于传统建筑的开间不同,容易造成面阔宽窄不一,当面阔悬殊较大时,可以通过增加或者缩小隔扇的数量来适应不同的面阔宽度,这就体现了“显调”的作用。当开间面阔悬殊程度较小时,则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宽窄比例来进行调整,这时就又体现了“微调”的作用。同样道理,在高度方面也可以像宽度方面一样,通过双重灵活特性来进行调节,实现立面高度上的和谐统一。隔扇的高度变化可以通过在隔心和裙板之间增加绦环板的多少来完成,形成三抹头、五抹头、六抹头等的隔扇组合形式来满足不同房屋的高低要求,充分实现了隔扇在构图和整体尺度调节方面的完美统一。

2)实用性。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隔扇主要是作为建筑的抬梁和穿斗式木结构之间的护结构,大多用在厅、殿、堂或轩的建筑明间位置,而且通常是偶数的4扇,6扇甚至8扇。从实用性方面来讲,主要起着屏蔽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屏蔽方面主要是指遮挡视线,保证室内活动有一定的私密性;分隔空间方面主要是指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可以说传统的隔扇在建筑中起到的是门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推拉门,可以观景,除此之外传统隔扇在建筑空间中还起着过道和采光、通风、保温的多种作用。隔扇和挂落、屏风、家具等一样可以用来对建筑空间进行划分,具有减缓气流、导向人流的作用,同时也是过渡空间的一种常用手法,是一种把传统建筑构件用于建筑室内空间的有效手法,可以引导人们移动的路线,让人们感觉空间变换;另外隔扇用在建筑室内空间内还可以形成一种多维空间,半通透的隔扇结构营造了一种模糊之美,对烘托室内氛围、提升设计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3)艺术性。

隔扇造型精美,雕刻细腻,图案丰富,集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装饰功能和艺术价值,在装饰建筑、室内和美化空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隔扇本身细腻的材质,精致的做工,还有隔心上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造型,裙板和绦环板上华美、缜密的雕刻,使隔扇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件很好的艺术装饰品,彰显着建筑空间的独特艺术魅力。隔扇富有特色的传统造型,既凸显出经典的中式传统特色,又美化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空间环境格调。隔心上用木条拼成的图案,裙板、绦环板上雕刻的多种动植物、人文、山水、传说故事等瑞祥的图案画面,用谐音、象征、笺言、比拟、双关等手法诠释出人们内心世界对崇尚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折射出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向往,使人心里产生美丽、舒畅的感受和遐想,既很好的装饰了空间,又营造了一种极高的艺术氛围。

2传统隔扇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隔扇用做连接室外与室内门或者窗的原始功能与现代的生活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尤其是在安全、采光等方面都无法满足。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复古文化的兴起,传统建筑构件———隔扇,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应用的范围会更加宽广,其艺术气息也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更加现代化,应用形式也会表现的更加多元化。

2.1功能上的创新应用

由于现代室内环境的变化,隔扇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也在慢慢变化。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手法来将隔扇的功能转化,比如原来用飞罩、挂落分隔空间的区域,可以用隔扇来代替,同样可以营造一种虚实的透景效果;又比如在家居环境中,我们的传统习惯是忌讳“入门见厅”,讲究含蓄美,所以在入门与客厅之间用造型精美的隔扇来充当玄关,起到分隔、美化、协调、视觉缓冲的作用。隔扇还可以用到客厅的阳台落地窗户,把穿过隔扇花格的室外景观巧妙的借到室内中来,完成一种突破空间局限、丰富空间的效果,而且隔扇本身装饰精美的造型和花纹也是客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室内利用玲珑剔透、别致典雅的木隔扇改变一下形式来代替厚重呆板的墙体,形成了隔而不断、屏而不闭、情景交融的室内景观,如图4所示。

2.2装饰上的创新应用

隔扇本身造型华丽、装饰图案精致、图案寓意丰富的特点,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所以作为艺术价值很高的室内陈设品或者装饰构件出现在室内设计中也不奇怪。尤其是具有传统风格特征明显的纯手工隔扇,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位和价值都非常高的室内陈设工艺品,其裙板上的雕刻花纹图案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简单点的可以是一些线条图案、植物图案构成,复杂点的又可以是历史人物故事、人文传说,这些图案无论是单独一扇出现,抑或是成组出现,都非常美观并具有极大的艺术装饰价值。隔扇裙板和雕刻手法也多种多样,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隔心部分造型又趋于简单,多是几何型,在空间使用中又可以达到很好的通透、采光的效果,真正达到了装饰和实用的完美结合。所以,传统隔扇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挖掘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需求和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求,对其形式、结构和材料加以合理的改造利用,以满足当今人们的实用、视觉和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最终达到使它在现代社会能很好的继承和创新。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3

关键词:中式木格;新中式;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03-01

一、中国古建筑中“木格”语言的探源

中国建筑结构取法及发展的特征,“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匠师即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运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后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寺佛塔建筑内开始遍于全国。此时期的建筑门窗,今多见之于佛教石窟。隋唐时期,佛道教建筑极盛。这一时期的门窗多见于佛教建筑,门的做法以板门加铁门钉为其特色。窗以直棂窗为主,这种窗的制式为后世江南居民沿用。宋代的门窗制作,也愈趋成熟,制作工艺也愈加规范。门窗制作方面,“江南民居窗格纹样,较北方精致纤巧,颇多图案极精。”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的门窗设计与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琳琅满目,成熟雅致。

二、中国传统木格语言的魅力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门,最初是大木门板,叫做板门,板门在不迟于战国先秦时代就产生了,直至目前仍在广泛使用。隔扇要出现得晚得多,一般认为起源于宋代,也许更早一点,而宋朝是隔扇广泛使用的时期。隔扇,又可以说是窗又是门,是门与窗的结合。隔扇可以任意装卸,用来分割天井与厅两个空间,也可以作窗和隔断。

中国人对于窗户的装饰,完全显示出一种高雅灵动的趣味,闲适而从容,简约而精致,当窗临风,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中国建筑门窗的设计有几点值得把握:第一是“借”,移竹当窗,当窗如画。第二是“简”,简而不漏,明透高雅。第三是中国传统门窗的装饰设计,讲究人、自然和窗子的和谐交流。门窗可谓建筑的眼睛,或处深宫大院,或处寻常巷陌,或在塞外边陲,或在江南烟雨;或宁静慈祥,或深邃沧桑,或凝目相望,或顾盼生辉,在喧嚣的尘世中,如同追忆,如同召唤。

三、中国传统木格——现代室内设计的特殊语言

“中式木格”构成形式具有独特的装饰性,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在装饰中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图案和题材,寄托着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寓意,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悠长。我们把古建筑中的隔扇,窗棂引用到了现如今的现代装饰风格中,它在现代室内的装饰的运用可以是隔断或家具组成,也可以是吊顶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这些在现代室内装饰中我们都称其“中式木格”。现代装饰中的木格内部组合形状是用木条拼成的各式花纹和图形,形状可以是隔扇形式的室内装饰隔断,也可以是形状各异的窗棂。随着时代的变迁,木格图案的构成形式和轮廓会有所改变,不变的依然是它集本体功能、象征意义,成为中国现代中式装饰风格中可圈可点、可赏玩、可品味、可深思的元素。现代“中式木格”由于其独具魅力的形态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景仰,现在已经从古建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并且由最初的一种建筑外观样式发展到室内从而成为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独特魅力的符号。

“中式木格”之美,首先在于其特有的节奏感:宽与窄和实与空的对立统一,各种平面图案纹理通过木格的相互交错展示出韵律感,渗透着典型的苏州园林式的“漏”“透”的缩影,体现出古朴淡雅沉稳的古典意味;其次在于它将功能性和灵动性有机地、自然地融为一体。在中式装修风格中,中式木格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空间装饰上可作为隔断、瓷砖、壁纸、吊顶,花窗、背景墙以及各种家具设计等,在充分满足各自功能性的同时又为整个家居空间增添一抹浓郁的民族风情,演绎出古典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中式木格这一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由室内设计师创造性的运用,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又不失古朴的意味。利用“中式木格”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使用中式的或简约的屏风或窗棂等,使整体空间富有层次感,又与传统的中式风格明显地区分开来,体现出亲近自然,朴实简单而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像中式窗棂、方格造型、屏风,吊顶,背景墙以及各种工艺品等家具设计展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急需要一个静谧祥和的家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现代中式室内设计恰巧给中式木格以一个展现其独特魅力的空间,以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既能感受到传统园林建筑构件的古朴典雅又处处传递着现代气息,将古典语言以现代手法诠释,将传统理念中的“和”,“蓄”与现代追求的“个性”完美结合,使得家居装饰更具灵性。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96-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侧重学生模仿与记忆、在不断训练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因此,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数学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因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退居幕后组织和指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进行学习探究活动。要让学生自主地开展自我学习目标的定位,能够针对具体内容设计学习方案,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调节,学会自我检测与评价,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素养。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扇形统计图”学习中,以往是用讲授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整个圆是百分之百,然后分割成几个扇形区域,每个扇形占整个圆的百分之多少,就是这个数据占总量的百分之多少;再有就是扇形统计图具有的特点,等等。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用扇形统计图,对数据描述、信息转化也是比较模糊的。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在圆的部分内容学习中也对扇形与圆面积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如果还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就会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例题,自主学习“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自己去发现山地、丘陵、高原,以及盆地、平原所占的扇形比例,自己去计算它们的面积,而教师则以追问的形式引导他们怎样从图中看出信息和如何比较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也能在“练一练”中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知识学得牢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参与度高,主动性强,而且也能有意识地在读题和做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自我改正中提升学习品质。

二、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渴望被鼓励、被表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他们去观察和发现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注意生活情境设置,激发自学热情。情境教学是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将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展示出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如第五册第一单元“除法”的学习中,可从学生的生活着手,设置教学情境。例如,过年长辈发红包,如果需要给6个小孩包红包,每个孩子50元,需要多少钱?用300元包红包,该怎么包?用600元,又怎么包?这样,孩子们就在不经意间复习了平均分的问题。同时,“农村新貌”这一主题图比较贴近生活,可以促使孩子们认真读图和相关的文字,自己思考问题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解决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分析,探究其中的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2)精心设计自主学案,推动自学学习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精准的指导。特别是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之前,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学案,让他们在相应的问题解决中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例如,在“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中加以解决。例如,设计一道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的题目,问学生相同速度的情况下,时间变化了,路程会怎样变化?通过这样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能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可以让他们自主完成教材中的例题,进一步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再有就是设计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比如人的身高与体重,三角形的底一定、面积和高成什么比例,还可让学生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正比例数量关系的例子。这样,让孩子们明白自主学习应该怎样开展,如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能动地解决新的问题。另外,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还要引导他们在知识运用和迁移中获得数学学习规律性的掌握,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数学品质。如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并掌握基本的转化原则和方法,然后对题目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运用转化。当然,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自主实践和反思的时间,由浅入深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学习环节,促使他们形成自主预习、自主解决例题、主动探寻知识的联系和其中的数学规律,并能归纳反思与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形成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5

关键词:20世纪;上海;“华生牌”电风扇;设计;启示

电风扇在19世纪中期从欧美各国开始传入上海,在国外电风扇设计的影响下,上海也开始自主设计与生产国产电风扇,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是“华生牌”电风扇。

1 模仿与初创期(1900~1949年)

1915年,国产第一批华生电风扇由杨济川、叶友才、袁宗耀等人设计出两台样机,1916年,杨济川等人创建华生电器制造厂,生产电压表等小型的电器产品,20年代,杨济川等人根据消费者对国产电风扇的需求,根据1915年设计的风扇样品尝试性的小批量生产销售产品,定名为“华生牌”,“1924~1948年,生产30万台。最初设计参照美国奇异牌电风扇样机,并做改进”。[1]

这一时期“华生牌”电风扇以模仿国外电风扇的设计并改良为主,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20世纪初设计并生产的“华生牌”电风扇与德国彼得・贝伦斯在1908年为AGE设计的风扇的风格相似,都采取极简的装饰手法,强调产品的功能和外形结构,都采用扁平型防护罩和四片窄型扇叶搭配圆形黑色底座,显得简练富有年代感;“华生牌”电风扇将彼得・贝伦斯电风扇的直线防护罩改为曲线造型,扇叶也采用更具流动感的弧线造型,电风扇整体的动感更强。1926年至1930年,“华生牌”电风扇获得上海总商会陈列所第四次展览会优质奖、首都国货流动展会特等奖等多个奖项,可见“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已经在当时获得消费者以及权威机构的普遍认可。至1931年,“华生牌”电风扇已经在国内25个城市销售,并且远销东南亚近10个国家。“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极其注重产品质量,其产品质量可以和国外同等产品相媲美。1935年上海电风扇与国际同类产品的比较测试显示“本所曾征集华生、亚普尔、华通、华南及希异(奇异)各厂所制之电风扇加以试验,所得结果,舶来品未必较国货为优”。[2]

20世纪初期至1949年以前,上海“华生牌”电风扇经过模仿改良设计,形成一定的设计理念与意识,逐渐探索设计新形式的电风扇。

2 重建与发展期(1949~1966年)

1949年建国时期,“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与制造逐渐恢复,华昌电机制造厂、华南电器厂等20余家并入华生电器厂,后更名为上海华生电机厂,继续设计与生产“华生牌”电风扇。1949年后,“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注重产品的材质与细节,提高产品的视觉效果。1958年,“华生牌”台式电风扇采用琴键式开关转变调速,比扳动式和旋钮式开关更富有趣味性,并列的条块状开关的视觉效果更丰富。

“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差异细分市场,设计生产满足低消费群体购买使用的简易电风扇。“华生牌”RAD-38型风扇是为低消费群体设计低价产品,通过设计简易的调速装置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有购买该产品的能力,设计流线型底座提高产品的时尚感,电风扇的防护罩设计更为密集与轻便,提高产品安全性,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即使在公共场合也可以安全使用。这一阶段的“华生牌”电风扇设计更为注重产品为更多人服务的意识,设计与生产满足更多更广泛消费者使用的电风扇,同时考虑电风扇的安全性能与使用趣味,更重视电风扇的细节设计与产品的视觉效果设计。

3 个别探索与创新期(1966~1976年)

1966年,给上海轻工业设计带来一定冲击,但是电风扇的设计仍在进行,并且在造型设计上有新突破,华生电扇厂更名为上海电扇厂。“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在实用与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产品视觉形象设计。1973年,“华生牌”电风扇追随消费者审美的立体化发展趋势和国际流线型设计思潮,改变传统电风扇扁平化的造型设计,采取更为圆润、饱满的外观设计。以吴祖慈为主的设计师设计生产“华生牌”FT35-1型台式电风扇,“吴教授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了世界上产品设计的思路已完全从平面走向空间,于是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分析研究当时屈指可数的一些国外同类产品的资料”,[3]这一型号电风扇的网罩有放射状的单根圆弧折线以“三维立体”的形式组成,外轮廓圆润、有机,立体感足,简洁的直线以最舒适的视觉角度满足网罩安全防护的功能;扇叶采用三叶阔叶,与纤细的网罩弧线形成视觉对比,同时与圆润的网罩造型相呼应;电风扇底座采用平直的四方造型,左上角装饰有花型图案,底座横向装饰有中国传统图案――卷草纹的变形图案与之呼应,右下角装有四个宽大条状琴键式按钮,丰富底座的变化并且易于调节风力,增加使用者的乐趣;风扇整体以蓝绿色为主要色调,整体感觉清爽,并且以电镀银色和金色搭配设计,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体现产品品质。“华生电扇改型设计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前60年对产品技术和质量的改进,产品已经十分成熟,一方面更有赖于设计师在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的拓展,让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

这一时期电风扇的设计克服种种困难,勇于突破电风扇设计的传统理念,产品设计根据消费审美变化创新设计,整体造型更为立体化,产品视觉效果更加丰富,装饰性增强。

4 借鉴与转型期(1976~1999年)

70年代末期,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电风扇的购买力增强,电风扇成为一般消费品,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华生牌”电风扇设计的发展与进步。1978年,上海电扇厂恢复为华生电扇厂,1988年更名为华生电器总公司。设计生产部门提高“华生牌”电风扇设计的品牌意识,引进国外的技术促进设计生产,极大促进电风扇的设计与销售的发展。1979年,设立以华生电扇厂为主体的华生电扇总厂,增加产品设计研发的资源共享,扩大“华生牌”电风扇的品牌影响力,专业化协作生产与设计,迅速占领国内电风扇消费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电风扇的产量也达到50万台。70年代末,80年代初,设计师与生产厂家积极引进国外电风扇的生产与设计流程与设备,改造电风扇的原生产厂,从技术角度推动“华生牌”电风扇设计与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电风扇设计考虑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设计生产出更为美观、实用、安全的电风扇。1988年,华生电器总厂设计的“华生牌”电风扇网罩采用金属板网型,比传统铁丝单根焊接更为美观和安全,避免了儿童等直接接触旋转的扇叶带来的危害,提高了电风扇使用的安全性能。上海“华生牌”电风扇在70年代以后设计,更佳注重产品的安全性能,通过技术提高产品使用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体现产品价值。

总而言之,20世纪“华生牌”电风扇的设计经历长期的发展,已经体现出成熟的产品设计特征,其设计发展的历史经验带给现代的设计一定的启示:产品设计要根据消费者审美的时展改良设计产品;产品设计要有创新意识;设计要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产品设计要关注产品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086.

[2] 《上海二轻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二轻工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11.

[3] 沈榆,张国新. 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5.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6

【关键词】微课;概率论;教学方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1601382).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學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一种新颖且涵盖内容丰富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欢迎.尤其是对于一些重难点较多、知识体系较为复杂的学科,使用微课这一教学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身优势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掌握,从而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

“概率论”是应用统计专业的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随机现象内在本质规律的数学学科.该课程是应用统计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课程,也是学好后继随机数学课程(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的基础,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的兴趣,如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更是势在必行.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作为教学视频,可以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导入、重点难点教学、案例分析、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中充分的利用,能使得概率论课程更生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这里我们以概率论中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的讲解为例分析教学内容与设计过程.

一、微课讲解的内容

1.空间划分的定义.由实例“三门问题”引入,经分析导出样本空间划分的定义,渗透“化整为零”的思想.

2.全概率公式.结合样本空间划分的辅助图,给出全概率公式的严格证明,实现从直观理解到理论推导的提升;引导学生梳理用全概率公式解题的步骤,并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应用全概率公式解决“三门问题”,解答最初的疑问.

3.贝叶斯公式.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应用全概率公式和条件概率公式解决问题,引出贝叶斯公式,抽象新知.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微课设计必须要有吸引力,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开篇点题,内容短小精悍,不宜太多,讲解方法简单易懂.对于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的微课,采用如下的设计方法.

1.引入一个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电影视频引入“三门问题”.例如,假设在参加一个游戏节目,三扇门中选择一扇:其中一扇后面是一辆汽车;其余两扇门后面则是山羊.你选择了一扇门但是未去开启它,假设是一号门,然后知道门后面有什么的主持人,开启了剩下两扇门中后面有山羊的一扇,假设是三号门.然后主持人问:“你想改选二号门吗?”这个实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好奇心:“到底要不要换另一扇门呢?”再通过分析这个问题,要求改变选择后选中汽车的概率,与第一次选中汽车还是山羊密切相关,从而引出下一环节中,划分的定义.

2.结合样本空间划分的辅助图1,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直观地看到全概率公式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化整为零”.全概率公式:A1,A2,…,An是样本空间S的一个划分,P(Ai)>0,i=1,2,…,n,则对任何事件B有P(B)=∑ni=1P(AiB)=∑ni=1P(Ai)P(B|Ai).结合全概率公式的辅助图2,引导学生梳理用全概率公式解题的步骤,并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图1样本空间划分辅助图

图2事件B的概率为各通路上的权数乘积之和

3.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并应用全概率公式解决“三门问题”,解答最初的疑问.改变选择另换一扇门能增加参赛者赢得汽车的概率.因为,设A={第一次选中的是汽车},B={改选后是汽车},P(B)=P(A)P(B|A)+P(A)P(B|A)=13×0+23×1=23.

4.强化全概率公式的应用,以产品检验的实例,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应用全概率公式和条件概率公式解决问题,引出贝叶斯公式,抽象新知.

5.给出贝叶斯公式,强调公式中分母应用了全概率公式,分子应用乘法公式,而分子是分母的其中一项,得出贝叶斯公式是执果索因的条件概率,即其中一个原因占所有原因的比重.

6.引导学生通过贝叶斯公式解决侦破案件的实例,给我们的实际生活以理论指导,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表现.

7.点明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广泛应用,总结它们的本质思想.全概率公式的解题的思想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贝叶斯公式是由先验概率得到后验概率,进而做出新的判断;简单地说,以因索果用全概,执果索因用逆概.

本微课具备“短小精趣”的特点.首先是“短”,20分钟之内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有引入、新课讲授、实例应用和课堂小结等基本的教学环节;其次是“小”,只讲述了密切相关的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这两个公式及其应用,重点突出;再次是“精”,突出公式的本质及其实用性,明确学习目的;最后是“趣”,图文并茂,有视频,有图片,有实例,形象生动,打破数学课程枯燥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用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