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例6篇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1

书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就像一块小小的海绵,尽可能多地吸取书中的“营养”。我爱读书,因为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读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妈妈叫我吃饭。可我看书正看得入迷,坐在那里一动也没动。于是妈妈便走进来大叫:“儿子,吃饭了!”我吃了一惊,突然站起来挥动着手神色慌张地说:“现在有大风暴,不要乱动,也不要摇摆,否则可是要在大海上阵亡的哦!”妈妈先是一愣,接着便是一阵前俯后仰地大笑。从此,“小书迷”成了家人对我的爱称。

在卧室有一个我的专用书架。开始,那个书架只不过是个空柜子罢了。因为我小时候的书很少,就连一个方桌都铺不满,所以书架上显得空荡荡的。直到6岁那年,我因为好奇打开了妈妈床头的一本书《呐喊》。读着、读着,我便觉得非常好看,那精彩的语句,感人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这样的书多好看呢!至少比我那些幼稚动画片好看多了!从此,我开始爱上了看书。我开始让爸爸、妈妈给我买书,我就常常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坐在床上细细地看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从薄薄的连环画,到了厚厚的百科全书,再到经典的名篇名著,我的书架渐渐充实起来,现在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大文库了。不过,我对这些书可是钟爱有加,谁都不能轻易去碰哦!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2

以“快乐读书”为主题,结合开展迎“安图百年庆典”、 “书香伴我成长”校园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活动时间:

9月28日——10月30日

三、活动口号:

1、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

2、与好书为伴,书香溢漫校园。

与经典为友,塑造文明素养。

与名著为伴,打好人生底色。

读书之乐乐无穷,成功从读书开始。

四、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引导师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2、通过活动,引导师生实现从“阅读”到“悦读”;

3、通过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

4、通过活动,推动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活动启动,营造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

(9月28日——10月30日)

1、在校内成立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校园读书月活动的具体方案,形成责任包干落实制。

2、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学生提出“快乐读书”的号召,告知读书月活动具体内容安排,讲述“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意义。

3、做好环境布置,出刊宣传,各班级出墙报,让校园的墙壁、黑板、充满浓烈的书香。

力求通过新颖丰富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们畅游书海、快乐航行。开展以下竞赛、评比活动:1、“读书改变了我”(我和书的故事)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把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选出最佳的文章,刊登在《小荷校刊》

上。

2、“好书伴我行”讲故事比赛

3、快乐读书感受

4、读书小报、墙报评比活动。

5、“读书笔记”征集赛活动

6、健全“书香成长册”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3

同学们:

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书籍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基石,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读书则是汲取精华的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是在和最崇高的人说话,是和大师们一起构筑人类文明的大厦。自古至今都不乏热爱读书之人。

东汉时的孙敬,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在夜间读书时不打瞌睡,他把自己的头发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头皮就会被扯疼,他也就清醒了,再接着继续学习。

战国时的苏秦,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他准备了一把锥子。在夜晚读书时一打瞌睡,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猛然的疼痛使他马上清醒。

孙敬和苏秦后来都成了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人们从他俩读书的故事引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

陈毅不但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将军,他还被称为“将军诗人”。他小时候读书吃墨水的故事同学们一定都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说过:“我一处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嗜爱读书,手不释卷,书伴其行,书伴其眠,甚至书伴其厕,直至临终仍在读书。

同学们,纵观古今,凡有所作为的人,他们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是书给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书使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名垂千古。

一个人不读书,他会变得无知;一个民族不读书,她会变得落后。读书的多少更成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象征。

常言道:“踏上读书征程,成就辉煌人生。”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季节,为了成就你们的梦想,孩子们,现在就开始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吧!在读书的道路上,你一定能圆你多彩的梦。

XX秋季读书节倡议书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读百部好书”活动“XX年秋季读书节”。

书香润泽校园,阅读丰富人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让我们从我做起,拿起书卷,开拓视野,回归宁静!在此我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一、勤读书。生也有涯,而知识无涯。倡导每天早读1小时、晚读1小时的读书学习风尚,培养优良的读书习惯,努力营造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

二、会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把握时代的脉搏,不庸庸度日,不泛泛求知,而是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转化成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繁盛昌盛做贡献。

三、读书勤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结果会成为书的奴隶;只思考不读书,结果也只能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知识的真谛。所以治学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

四、学以致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我们应将理论联系实际,把书中的知识同提高修养相结合,将其转化为优良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把书中的知识同专业相结合,将其转化为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达到将自己培养成为“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同学们,“阅读改变视界”,让我们把读书活动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书本伴随我们的人生,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

读书节活动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大洋中心幼儿园的首届读书节。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是本届读书节的口号,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在此,我园向全体幼儿、家长发出倡议:

倡议孩子们:

1、人人献出自己的好书。希望每个幼儿家庭至少奉献一本好书,参加我园举办的“晒书大会”。

注:所捐的图书全部进入我园新创建的“图书银行”,只要你捐出一本好书,就可获赠一张由大洋中心幼儿园印发的“阅读存折”,凭此存折,你可以在“图书银行”借阅图书。

2.坚持每天认真读书并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注:凭“阅读存折”在“图书银行”文明借阅图书超过十次,可获赠小纪念品一份。

3. 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读书竞赛活动。

倡议家长们:

1、给孩子提供静心阅读的时间、空间和更多有益的书。

2、和孩子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共同提高人文素养。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4

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许多人都读过书,都说: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对此,我的回答是:“是的,书可以告诉你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每当你读完一本书时,就像挖掘出了一片财富;书就像你最忠诚的朋友,每天它都默默无闻的陪伴着你,给予你知识,给予你快乐,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你智慧和生活中的启示。”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小时候,我每天都很吵闹,爸爸被我吵烦了,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我讲故事,你别说,这办法还真灵,我被书中那生动的故事给吸引住了,很快,我就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爸爸讲那动听的故事。日后,如果我还吵闹,爸爸就会给我讲故事。从此,我便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我对阅读如饥似渴,所以,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小学一年级起,我就懂得运用书中的好词佳句来写作文,因此,我的作文从低等水平一直升到了优秀水平。每次写作文,我的作文都会当做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我的想象力很丰富,这一切都源于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

我喜欢看作文书,作文书中有很多类型,例如:写人篇、记事篇、写景篇、书信篇、状物片……写人篇主要写人和他(她)发生过的事情;记事篇主要写小作者发生过的难忘的事情;写景篇是描写某一处的美景;书信篇写的是读(观)后感和写信;而状物篇则是描述事物的形态、特征、用途等等。因为它有很多种类型,所以我喜欢看作文书。

读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读了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位良师益友;读了一本书,就像与智慧又拉近了一点距离。

有人说:“知识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我们通过书了解每一样事物,我们也通过书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这都是书的功劳。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5

文/安溪县第十八小学 李万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题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是谁说的?我猜大家都知道,是莎士比亚说的。书籍就像是营养品,每一个人吃了这种营养品就会受益匪浅;就会像在全身注满能量使你的头脑里有许许多多丰富的知识;就会让你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书伴我同行。

每一天,我都在书海中熬游。当我读到《名侦探柯南》时,我在为柯南那种化险为夷的故事让我悬在半空的心放下来了;当我读到《 安徒生童话》时我为白雪公主一次一次被狠毒的王后毒害使我泪流满面;当我读到《中外重大发现》我对那些科学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秘密,创造很多东西感到无比的高兴;当我读到《有范儿优秀作文选》时,我对那些投稿的小作家们无比的崇拜;当我读到《水浒传》时,我对那些一百零八个好汉由胜到负的悲惨的结局,感到无比遗憾,对那些坏人感到无比的气愤;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无比的崇拜;当我读到《红楼梦》时,我看到贾宝玉家由胜转衰的故事,让我愤愤不平。

书让我知道天下的许许多多的事,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读书让我知道世界许许多多的故事。书让我知道了许多怪石:山羊石 、飞来石、巫婆石、 姊妹石……让我知道了,神秘的古墓,金角白鹿的媚惑,美丽的长乐公主,长乐公主飞鸽传书,有情人钟成眷属…… 书让我知道了,神奇的塞人岩画:阔依塔斯岩画。塞人的事迹、 塞人传奇, 阔依塔斯岩画的娱乐宣泄。,阔依塔斯岩画的审美特征, 阔依塔斯岩画审美意识;书让我知道了,怪石峪风景区中的故事:"石蛋"是怎么形成的。?"水波纹"是怎么形成的?"动物的眼睛" 是怎么形成的?"鬼脸谱" 是怎么形成的?农五师对怪石峪的开发建设 .怪石峪风景区。怪石峪风景区资源评估。 怪石峪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估……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6

关键词: 陪伴性个体量词 “个”泛化 政治语体

一、对陪伴性个体量词及泛化现象的界定

(一)陪伴性个体量词的界定

1.量词分类的第一层次

虽然20世纪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就已将量词明确定名为“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其基本功能是帮助数词计数或排序,但因为量词是黏着词(它只能依附在数词后构成数量短语,单个量词不可单说也不可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量词“是从名词转义而来的(还有少量动词、形容词),它的语义特征、语法性质和功能表达都是多向性的”,①所以人们对量词的研究一直受到对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研究的制约和影响。即便是有关量词分类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我们依据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这一原则,结合各家的说法,将量词分类的第一层次定为物量词和动量词,即如《“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所说:“量词有两种:计算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行为动作的是动量词。”其中物量词是量词的主体。本文研究的对象属于物量词范畴。

2.物量词的分类

物量词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从性质的角度进行划分,如刘世儒先生将物量词按性质分为三类:陪伴词(只起陪伴名物的作用,不核算分量)、陪伴・称量词(不仅陪伴名物而且进行称量)、称量词(实际称量名物)。其中陪伴词是物量词的主体,“是纯然的语法范畴,同实际称量的数量没有关系”。②这种分类方式很好地概况了物量词的性质,但未能明显体现出物量词的表量特征。

另一种是从表量角度进行划分,如何杰先生将物量词从表量的角度划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专职量词、借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和度量衡量词7类。其中个体量词是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个量,是物量词的主体;集合量词用以表示若干人或事物;部分量词用以表示一个整体中所包含的部分量;专职量词则专门为某些客观事物计量、表量。这种分类方式较好地体现了量词的表量特征,但在具体划分时却容易出现对标准掌握得不一致的问题。比如从对各类量词的定义来看,何杰先生的分类标准就不够统一,我们认为如果专职量词、部分量词计量的是客观事物或其某部分的单个量则也应归入个体量词,而何杰先生归入个体量词中的“筐”、“箱”、“车”等却具有计量作用,实质是名词借用为量词的一种表现。所以何杰先生的分类标准还需讨论。

我们认为,从表量角度来看,物量词可以只分为两大类:个体量词与集体量词。个体量词是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个量,不具有称量功能,是物量词的主体,而且“个体名词都有自己特定的个体量词”。③集体量词则表示一定的组合单位量,具有称量功能,可以是部分单位的组合量,也可以是度量衡单位表示的组合量。

与刘世儒先生从性质角度划分出的三类相结合,我们将物量词划分为三大类:陪伴性个体量词(如“个”、“座”、“根”)、陪伴・称量性集体量词(如“丛”、“双”、“家”)与称量性集体量词(如“群”、“斤”、“把”)。其中陪伴性个体量词是物量词的主体。这种划分方式既反映出物量词的表量特征又揭示出其自身的性质。

3.陪伴性个体量词的定义

陪伴性个体量词是一类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个量,只起指明范畴意义的作用,并通过语法手段将名词分成不同的小范畴的词类,也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陪伴性个体量词使汉语系统具有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特征,体现出汉语的独特性。

(二)泛化的界定

1.泛化的定义

在语言学中,泛化原指在非第一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对某一词语或语法规则过度使用而代替其他词语或语法规则的状态。本文中的泛化是指陪伴性个体量词使用范围的扩大。本文对陪伴性个体量词的泛化研究只限定于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使用方面,不对语法方面的泛化进行探讨。

2.研究陪伴性个体量词的泛化使用的意义

陪伴性个体量词的语义、语法、修辞都有鲜明的特征,这是印欧语系的语言所不具备的。对陪伴性个体量词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汉语量词系统、汉语语汇系统以及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泛化使用陪伴性个体量词成为计量新生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这一泛化现象,可以初步探讨个体量词泛化使用的原因及规律,并初步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发展变化。

3.选择“个”进行泛化研究的原因

“个”属于泛用的陪伴词,最早出现于先秦,在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逐步扩大自己的表量范围,到唐朝时已基本确立了在现代汉语中的适用范围。④现代汉语的各类名词中除了极少数外,“个”几乎无所不能陪伴,是陪伴性物量词泛化使用的典型,因此对“个”泛化使用的研究一直是量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通过对“个”泛化使用后陪伴的名词的梳理,对是否存在“个化”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4.对“个”泛化的界定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个体量词“个”定义为“通用个体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⑤但吕叔湘先生同时还指出“个”“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⑥,并举例说明。我们赞同这一定义,并根据这一定义,同时以《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为依据,将那些用“个”来计量已有专用量词事物,并且该类事物未在上述《配合表》中出现的现象定义为“个”的泛化使用,如“一个网”、“一个地图”等。“个”的另一个与动作有关的用法不属于考察研究的范围,因此“跟少数名词、动词结合,用于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⑦的,如“一个箭步窜过去”、“一个失手没接住”中的“一个”和“洗个澡”、“找个遍”、“翻个身”、“见个面”、“上了个当”等结构中起加强轻快随意语气作用或表示“一次”语意的“个”均不属于“个”的泛化。这些结构中如果有“一个”出现,那这个“一个”绝不可以改为“两个”、“三个”;如果只有单个的“个”出现,也绝不可以在这个“个”前插入“两”、“三”等其他数词,这与“吃了一个西瓜”、“做了一个梦”等结构中起计量作用的“一个”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个”可以与指示代词“这”、“那”结合,指代人或事物,此时的“这(一)个”、“那(一)个”是起指代或强调的作用,不具有计量的性质,因此不能将后面出现的名词归入“个”的计量范围,如:“回家的路上,儿子还在嘟囔那个114元。”(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1995年1995/Rm9501b.txt)中的“114元”是“那个”指代而不是计量的对象。

二、“个”的泛化现象描述

(一)对“个”的历时研究概况及语料来源

1.对“个”的历时研究及进程

“个”在古代汉语中为“w”、“”。它的产生可以溯源于先秦。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中对“个”作了详细的说明:“‘w’的本义是‘竹干’(《说文》:‘w,竹枚也。’《史记・货殖传》:‘竹竿万个。’《汉书》同,孟康注:‘个者,一个、两个。’又《索隐》:‘w、个,古今字也。’又《说文》段注:‘方言曰:w,枚也。郑注礼经云:个犹枚也。今俗或名枚曰,音相近。’又于‘员’字下注:‘数木曰枚、曰梃,数竹曰w。’)。但‘w’作为量词,早已不以‘数竹’为限……可以适用的方面就更广:不但‘物’,连‘人’也可以适用了……‘w’在南北朝真正得到发展的不仅在于它也可以量‘人’,尤其重要的是它也可以前附于中心词而陪伴它了……只有发展到了‘百个钱’‘一w河神’一类的用法,才算真正成了量词。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它才能继续向前跃进。现代语‘个’是最发达的量词,寻源溯流,它是同南北朝的这种发展分不开的。”⑧

王绍新先生在《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唐代是量词‘个’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语义方面,它的适用范围有重要扩展,所量名词从普通名词发展到时空名词,从具体名词发展到抽象名词,从而一跃成为汉语中的头号量词。扩展之后,与现代状况相比,在大的类别上已没有什么不同。尽管个别事物与量词配合的变化以及由不断造词带来的量词用法的新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个’在现代汉语中的适用范围在唐代已基本确立。”⑨陈颖先生在《苏轼作品量词研究》一书中通过比较研究说明:“宋代的量词‘’沿着唐代以来扩大适用范围的道路继续发展。”⑩彭文芳先生在《元代量词研究札记》里说明:“元代量词‘个化’程度较高,很多名词可用‘个’量”,在代表人的个体量词中‘个’是口语用法……到了现代汉语,‘个’用于口语……”{11}何杰先生通过对长时间的考察研究,认为:“到清代,‘个’的运用已相当普遍,基本包括了现代的用法。对名词的选择和今天的选择运用范围也已基本一致……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少不能用‘个’来搭配计量。”{12}

正是由于“个”所计量搭配对象的广泛性,因此对“个”的泛化现象进行描述分析的文章较多,主要有:《量词“个”“位”宜慎用》(何志昌,1994)、《“个”不是万能的》(宋玉柱,1994)、《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孙汝建,1996)、《为什么量词多用“个”》(周国光,1996)、《从“枚”与“个”看汉语泛指性量词的演变》(陈绂,2002)、《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周明强,2002)、《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王志芳,2002)、《论量词的合并与简化》(张艳华,2003)等,这些研究从语法或语用角度探讨了“个”的使用现状,指出“个”表量时所受的约限及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基本否定了汉语量词的“个化”论和消亡论。王志芳还指出“个”泛化的缘由不在于词本身,而在于数量词组中的中心词,不过至今还没有文章从具体搭配的角度对“个”的泛化进行描绘,也未能探讨“个”泛化使用的规律。

2.语料来源

本文主要从书面语层面中的政论语体层次对“个”的泛化现象进行描述和统计。

语料来源是《人民日报》的非文艺版面的内容。因为《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报纸、政府的喉舌,在语言的使用上极为严谨,政论语体色彩最为浓厚,而且语汇和语法系统的变化也最为缓慢,所以《人民日报》使用的语言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最高形式。如果《人民日报》语言系统中的语汇或语法系统发生改变,则意味着这一改变已为整个社会接收和认可。我们主要借助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关1995年和1996年《人民日报》(:8080/ccl_corpus/jsearch/index.jsp?dir=xiandai)部分的相关语料,以及人民网搜索频道(.cn/was40/people)中的“人民日报报系搜索”栏目对10年(2000―2009年)的《人民日报》内容进行检索,对其中出现的“个”泛化使用的现象进行统计。

(二)“个”的泛化使用现象描述

为行文简洁,对“个”泛化使用的现象我们不进行举例描述,仅对考察方式加以说明,泛化使用后的词语以词表方式说明。考察的方式是选取“个”为检索对象,从中寻找出陪伴性个体量词“个”所计量的对象。

三、“个”泛化后可计量的名词和名词短语

本表中所有词语及短语均来自上述用于检索的语料中。表中词语按名词的类别分类。为便于检索,每一类词语及短语均以音序排列,同一中心词的短语前面以省略号代替不同的修饰限定成分。

我们采用陈光磊先生的方式对名词进行分类。首先将名词分为指人名词与称物名词两大类,表示人物意义的为指人名词,表示事物意义的为称物名词。

指人名词与量词的结合比较特殊,除了“个”这个通用量词外,一般用“位”、“员”。

称物名词可以根据它同量词结合的情况划分为个体名词、集体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四小类。个体名词只可以用个体量词计数称量,而且一定的名词习惯上往往与一定的个体量词相配;集体名词不可用个体量词计数称量,一般适用于集体量词;物质名词需用表示度量衡的称量性集体量词;抽象名词不可计数称量,只可以用“种”、“类”、“派”、“番”等表示事物分门别类的个体量词来指称。{13}

经过统计,“个”未泛化使用时计量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共2786个,其中指人名词1173个;称物名词1613个,分别为个体名词(1449个)和抽象名词(164个);而集体名词和物质名词无一例。

“个”泛化使用时计量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共108个,其中指人名词2个;称物名词106个,分别为个体名词(58个)、集体名词(1个)和抽象名词(47个),物质名词无一例。

“个”泛化使用时计量的名词和名词短语:

(后面加*号的表明这个被计量的名词和名词短语之前是未被计量过的)

(1)指人名词:对方*劳教*

(2)称物名词:

①个体名词:宝石、材料、长河、长征*、……车、窗帘、措施、大褂、大理石、道路、地图、电视机(光)碟、缎带、房地产、……稿、工具、拐杖、花、花边、机器、吉普、接力棒、……街

街边、警戒线、卡(片)、铐子、课程、空地、啤酒、起跑线、墙、扇子、神经、绳子

事情、手铐、碎片、毯子、田埂、图画、……尾(巴)、显示器、……线、项链、学科

钥匙、叶儿/子、衣服、遗嘱、鱼、……云、支流、中山装、柱子、砖、资料

②集体名词:担架

③物质名词:无

④抽象名词:爱*、标尺、刹那*、怅惘*、成绩、程度*、冲击*、存在*、道歉*、道德、答复、打击

打算、档次、道理、等级、动向、对比、飞翔*、氛围、风格、忽略*、监督、解放

距离、蓝图、脸色、纽带、气候、情况、热情、伤害、事迹、手段、岁月、托付*

危险、文物保护*、线索、心理、行为、疫情、迎合*、影响力、映照*、语言、尊重*、

四、“个”泛化现象浅析及发展规律初探

(一)“个”泛化情况浅析

“个”泛化使用后计量的词语为108个。数目不是很多,范围却非常广泛,108个词语中个体名词为58个,抽象名词为47个,还有指人名词2个,可以说包含了所有陪伴性个体量词可以陪伴的名词类型,不过仍然不能陪伴物质名词和集体名词,也就是那些需要用度量衡单位及陪伴・称量性集体量词去计量的名词。这种现象是由陪伴性个体量词只具有陪伴不具有称量作用的性质决定的。虽然“个”在泛化使用后可以计量集体名词“担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个”具有称量的作用。之所以使用“个”计量是因为言语者将“担架”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站在需要人数多少的角度。“个”泛化使用的范围广泛体现出“个”作为通用个体量词的特色。

根据我们对所考察语料中出现的泛化现象的统计,“个”泛化使用后如果计量的是原来有专有量词计量的个体名词,其语法和语义特征与泛化使用前没有不同。对原来没有专有量词计量的“对方”、“劳教”、“长征”的计量情况则各有不同。“长征”具有特定含义,计量时数词只限于“一”,而且“长征”前必须出现修饰限定的成分。“劳教”本是动词,经过“个”计量后成为名词,语法与语义特征与其他个体名词相同。“对方”是指与行为主体处于相对地位的一方,是不可与量词结合也不可计数的专人名词,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对方”在被计量时前面有无限定修饰的成分均可,但数词限于“一”。

“个”泛化使用后如果计量的是原来有专有量词计量的抽象名词,其语法和语义特征与泛化使用前没有不同。如果计量的是原来没有专有量词计量的,或者本是动词,经过“个”计量后成为名词的,则呈现出共同的特征:计量时数词只限于“一”,而且该名词前必须出现修饰限定的成分。

(二)“个”泛化发展规律初探

根据我们所作的调查和统计,陪伴性个体量词“个”的泛化使用在现今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与制约:虽然“个”是一个通用陪伴性个体量词,但由于受到其自身不能明确精确地表量的限制,加上只能用于表示随意轻便的语义色彩,因此“个”更适用于以简洁快捷为主要目的的口头语体,而不适用于侧重形象、生动或严谨的书面语体。因此在现今的现代汉语系统中不可能实现量词的“个”化。不过“个”又是一个计量范围最为宽泛,使用也最为便捷的陪伴性个体量词,对在国际上普及和推广汉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个”的泛化使用应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将来能否实现量词的“个”化还取决于社会是否需要。

语言中语法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不规则性是由语言充当全社会交际工具的基本职能决定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既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着强式和例外的系统”。{14}因此语法系统中既有能给语言带来更大条理性、起调整整顿作用的类推作用,也有与之抗衡的不规则形式。这两种力量的斗争结果取决于引起斗争的该种形式的使用频率。

陪伴性个体量词“个”的泛化使用实质就是现代汉语量词语法系统中的不规则形式。它能否在各个语言层面上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将最终决定它的发展。反观现代汉语系统中的量词,从甲骨文时期的不足十个,发展到现在的近六百个,体现出由简趋繁的特征,而这与人类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事物分类系统的丰富和复杂化,思维的发展促使了量词由简至繁的发展”。{15}同时,思维的发展又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社会的前进必然会再次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现代汉语系统中的量词虽然存在着“泛化”和“专化”两种趋势,但目前仍然处于渐臻完善、渐臻系统的发展阶段,而不是萎缩退化。

注释:

①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9.

②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5.

③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48.

④参见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

⑤⑥⑦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221.

⑧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82-85.

⑨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114.

⑩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巴蜀书社,2003.5,第1版:137.

{11}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札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91.

{12}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修订版.民族出版社,2001:157-158.

{13}参见陈光磊.汉语词法论.学林出版社,2001.8,第2版:94-96.

{1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第3版:241.

{15}孙汝建.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参考文献:

[1]白冰.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7).

[2]陈绂.从“枚”与“个”看汉语泛指性量词的演变.语文研究,2002,(1).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社会古籍出版社,1988.

[4]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修订版).民族出版社,2001.

[5]何志昌.量词“个”“位”宜慎用.语文建设,1994,(12).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

[8]宋玉柱.“个”不是万能的.学汉语,1994,(4).

[9]孙汝建.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10]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

[11]王志芳.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