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大型国有电网企业 情报共享 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045-08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arge State-owned Power Grid Enterprises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the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 which effects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arge state-owned power gri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ample of China South Power Grid. Meanwhile, the influence on the staff cognition of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s analyzed combining the various backgrounds of the staff in the company.

Keywords large state-owned power gri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haring; motive factor

1 引言

自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在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概念,知识经济一词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信息、知识、情报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信息、知识、情报三者在企业内的定义存在一定的交叉,本文将其统称为企业情报,将其界定为对企业用户行为和管理决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规律、经验、规范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

由于情报在主体(个人、部门、组织等)之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情报共享,在企业中可大致分为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与企业间的情报共享。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

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对于企业高水平的创新与提高组织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内部的情报资源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因而不少企业会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情报共享。部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信息系统以促进情报共享,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研究表明,有相当多的组织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情报共享程度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在2001年英国信息产业内居领先地位的45家大企业中,有80%以上的信息技术项目由于缺乏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因素的重视而无法达到预期设计目的[1]。在我国,情报共享现状也并不理想,很多企业实践知识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内很多与企业相关的知识情报没有得到有效保存与共享,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研究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将有效促进企业内的情报共享,提升情报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探求企业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对于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寻影响企业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以有针对性的促进企业内情报共享行为,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2 研究综述

2.1 我国的企业内部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研究综述

2.1.1 企业内部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理论基础

我国部分学者将国外已较为成熟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影响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王长河[2]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对影响企业员工个体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中,预期的互惠关系、自我价值感、知识权利损失对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显著。文庭孝等[3]从知识不对称理论出发,认为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存在知识势差,是知识共享产生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同时,又由于知识不对称给竞争主体带来竞争优势,使得知识共享存在一定困难,因而也是阻碍知识共享进行的重要因素。安世虎[4]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适应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将有力的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因而企业的激励作用是影响员工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基于博弈论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识共享问题是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问题,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良好的文化氛围,知识共享行为不会自发发生。张忠良[5]从博弈论出发,对电力企业活动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基本博弈模型以及合作性动态重复、不完全信息两个角度进行了决策过程分析,确认了电力企业活动中知识共享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张志远、谭跃进[6]通过客户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获取促使客户知识共享的条件,其实质为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李娜[7]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三个维度,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即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与知识共享环境,认为个体间互动强弱结构维度和人际关系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主体,个体间认知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环境。

2.1.2 企业内部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

关于企业内部情报共享,有学者从多方面分析影响其共享的动力因素,有学者则着重从某一方面分析。文庭孝、陈能华[8]提出知识共享主要是在社会需求、社会利益、政府权力、社会竞争、道德精神这些作用力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的。苏文兵等[9]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组织和文化等方面,认为信息共享沟通平台与信息沟通考核机制对于企业信息共享十分重要。郝文杰、鞠晓峰[10]运用调查问卷与结构方程模型对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果表明,知识提供者、接受者、共享手段、共享双方关系这四项因素对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水平有显著影响,而知识共享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并不显著。章鹏[11]将知识共享行为的动因分为员工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其中个人层面又包括知识共享的成本与收益。钱春海[12]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着重从企业团队成员角度探讨了企业内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间的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共享有着正向的效果,团队成员的敬业性与外向型特征也对知识共享有着正向的调节效果。曹雁、吴英策[13]从成员关系的角度出发,发现团队成员间有较佳的交换关系时,会大大提升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认为企业应重视营造团队成员自主创新以及知识共享的氛围。刘晓英、文庭孝[14]还提出知识资源的公开程度、知识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等会影响企业知识的共享水平。而熊钰君、崔家铭[15]则认为目前传统的知识共享系统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Web2.0的出现给企业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在客观上强调了技术条件对企业情报共享的影响作用。

2.2 国外的企业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研究比较全面,主要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又包括情报共享的主体、客体特征,以及情报共享双方的关系;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经济激励因素、组织文化因素与组织技术条件因素。

在影响企业情报共享动力的内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情报所有者和接受者特征,两者关系,以及所共享情报的特征等因素。Szulanski G[16]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提出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所有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影响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Jeffrey L Cummings和Bing-Sheng Teng[17]提出知识共享主要影响因素为合作者双方的理解能力,所共享知识的相似程度等。Gee Woo Bock和Young-Gul Kim[18]采用社会交换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理理论对四家大型组织的467名员工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表明:预期的合作和贡献观点是个体形成知识共享观点的主要决定因素。Sheng Wang和Raymond A. Noe[19]综合了众多学者观点,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动力因素归为知识主体的信念、个体态度以及双方间的信任程度等。

在影响企业情报共享动力的外部因素方面,Kathryn M. Bartol[20]认为经济激励是影响知识共享动机的重要因素,并且提出经济激励通过四个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库、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实践协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Davenport和Prusak[21]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市场的过程,认为企业中存在一种内部的知识市场,互惠、声誉、利他在这一市场中起着支付机制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共享行为。David Constant,SaraKiesler和Lee Sproull[22]在对信息共享态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共享知识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某些个人利益。以上学者均从经济及利益因素角度探讨影响企业情报共享的动力,还有不少学者从企业组织文化以及企业制度角度对企业情报共享动力进行了研究。Wen-Bao Lin[23]提出较为松散简洁的组织形式以及创造性支持性的组织文化将有效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共享。Sandra Jones[24]研究了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员工参与决策和员工分享知识意愿之间的关系。指出只有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给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员工才会有分享知识的动机。同时,组织制度也会影响企业内员工的情报共享行为,Bartol和Srivasta-va[25]指出,以团队为基础的考核制度更能激发员工共享信息的积极性。此外,还有学者从企业信息技术及其运用的角度探讨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学习行为,其重要影响因素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的完善[26],可见外部技术条件对企业内员工的知识共享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研究观点众多,但角度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内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也有所差异。本文以南方电网这一大型公共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公共企业,详细探究公共企业的情报共享动力因素,并针对用户的不同特征分析其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

3 研究过程

3.1 样本选择

南方电网公司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处在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能源供应的关键领域,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企业,选取南方电网公司作为样本可间接了解我国公共企业的情报共享动力因素。与此同时,南方电网依据其公司“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致力于搭建服务于全公司的情报共享平台,以提供更优质的情报服务。选取南方电网公司进行情报共享动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推动全公司情报共享平台的构建,有效促进公司内部情报共享。

3.2 研究方式与数据处理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方电网公司情报共享动力因素进行调查,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南方电网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问题与选项。

您认为哪些因素会促使您进行情报共享(可多选):

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

分享工作、研究经验

交流新动态

增加个人声誉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扩大企业社会效益

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其它(请自填)

本文于2012年6月设计完成了问卷,并在南方电网科研院选定用户进行了预调研。通过对回收结果的分析,结合调查对象反馈的问题,我们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形成问卷定稿。2012年7~8月,我们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工作,借助于专业的网络调研平台“问道网”发放问卷为调查对象的作答提供了便利。经过20天的问卷调查期,共回收了349份有效调查问卷。

本文利用Excel对349份有效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任务性质、职业资历、职业资质、情报依赖程度这四项背景信息进行交叉分析,以期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征调查其情报共享动力因素。

4 研究结果

4.1 背景信息调查结果

4.1.1 工作任务

共有349人回答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任务信息,其中决策与领导类10人(占2.87%),行政与管理类52人(占14.90%),运营与工程类108人(占30.95%),市场与客户类17人(占4.87%),服务与保障类86人(占24.64%),研究与情报类34人(占9.74%),其它类42人(占12.03%),包括技术、会计、检修、生产工作等。

可以看到调查对象工作任务的分布比较广泛,覆盖了南方电网公司各种工作类型。为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具体情况,本文按任务性质将所调查用户分为两类,研究型任务用户与非研究型任务用户,其中研究型任务用户包括任务为决策与领导、研究与情报、运营与工程的用户,共有152人(占43.55%),非研究型任务用户包括任务为行政与管理、市场与客户、服务与保障的用户,共有155人(占44.41%)。

4.1.2 职业资历

共有349人回答了工作年限信息,其中选择“2年以下”的有131人(占37.54%),选择“2~5年”的有137人(占39.26%),选择“6~10年”的有67人(占19.20%),选择“11~15年”的有10人(占2.87%),选择“16~20年”的有2人(占0.57%),选择“20年以上”的有2人(占0.57%)。

4.1.3 职业资质

本文将用户的学历与职称信息归为职业资质。共有349人回答了学历信息,选择“大专及以下”的有49人(占14.04%),选择“本科”的有185人(占53.01%),选择“硕士研究生”的有98人(占28.08%),选择“博士或博士后”的有17人(占4.87%)。学历分布比较广泛,也反映了南方电网公司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状况。

共有349人回答了职称信息,选择“正高级”的有14人(占4.01%),选择“副高级”的有28人(占8.02%),选择“中级”的有83人(占23.78%),选择“助理级”的有132人(占37.82%),选择“技术员”的有70人(占20.06%),选择“其它”的有22人(占6.30%),包括初级工、实习生等。这种职称分布也是与南方电网员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

4.1.4 情报依赖程度

不同情报用户的情报获取频率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用户获取情报频率来反应用户的情报依赖程度。共有349人回答了本问题,选择“每日”的有139人(占39.83%),选择“每周”的有82人(占23.50%),选择“每月”的有29人(占8.31%),选择“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的有84人(占24.07%),选择“很少”的有13人(占3.72%),选择“从不”的有2人(占0.57%)。

4.2 南方电网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总体认知

从统计的总体认知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动力因素对于用户发生情报共享行为的促进效果不尽相同,从用户的选择频次可以将结果大致分为三组。

“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分享工作、研究经验”四项因素被选择的频次最高。这四项因素均与用户工作任务的完成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涉及员工自身的工作任务时,员工更倾向于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报共享与交流。因而,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用户进行情报共享的重要动力是为获取有利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情报信息,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在客观上反映出,用户已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情报共享对于自身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意识促使着员工积极进行情报共享行为。

“交流新动态”、“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社会效益”三项因素的选择频次居中,在100~200之间,这三项因素的共同点是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效益。从选择频次可以看出,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因素现阶段并不是促使用户进行企业情报共享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用户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情报共享行为与企业效益提升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用户更为关注与自身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情报信息,而忽略了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情报信息。这启示企业应提升员工对于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

“增加个人声誉”、“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三项因素被选择的频次相对较少,均未超过100。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中的用户总体上更注重情报共享的有形价值,更倾向于获取具体的有利于工作任务或者企业发展的信息,而不是期望通过情报共享获取无形资产,如个人声誉。同时,排在最后两项的因素均与信息政策法规相关,可见用户还没有意识到健全的信息政策法规对于情报的获取与利用的重要作用,用户在实施情报共享行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情报资源获取与利用目标的实现,而对情报共享过程中信息安全与版权保护等问题有所忽视。

4.3 不同工作任务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从不同工作任务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研究型与非研究型用户对于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有所差异,可见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于情报共享的影响因素认知有所不同。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以及“分享工作、研究经验”这四项因素的选择上,研究型用户的选择比例高于非研究型用户,由此看出,研究性用户进行情报共享的目标多为解决工作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研究性用户的工作任务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需要借助于情报共享活动来解决,因此他们相对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来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而在“交流新动态”、“增加个人声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社会效益”、“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这六项因素的选择中,非研究型用户的选择比例较高,这反映了由于工作任务为行政管理、市场客户、服务保障,涉及研究性问题解决较少,非研究性用户更注重情报共享对于工作任务之外的影响作用,例如个人无形资产的增加,企业效益的提高等等。同时,研究型用户选择“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的比例只有19.21%与21.19%,大大低于其他因素的选择比例,这说明从事研究型任务的用户,更加看重与情报资源的获取与满足,目前对于其中涉及的版权问题与信息保护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4.4 不同职业资历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从不同工作年限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不同职业资历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有所差异。工作年限在2年以下的用户,选择“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分享工作、研究经验”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组别,这反映了该类型用户由于参与工作时间不长,更希望有机会分享相互的工作研究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用户,选择“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增加个人声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组别,可以看出,职业资历较老的用户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来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情报共享与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之间的关系有更为强烈的意识,对版权保护机制的作用更为看重。

除此之外,工作年限较长的用户(“5~10年”、“11~15年”)选择“增加个人声誉”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组别,可见职业资历越高的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情报共享来提升个人声誉。

4.5 不同职业资质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企业用户的学历与职称可以综合反映用户的职业资质,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学历与不同资质用户对于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来综合反映职业资质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影响。

从不同学历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4)可以看出,对于“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分享工作、研究经验”等四项因素,学历较高的用户(“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或博士后”)选择的比例要高于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和“本科”的用户,这反映了学历较高的用户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也反映了学历较高的用户更倾向于分享与工作相关的情报。而对于“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这两项选项,学历较高的用户(“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或博士后”)的选择比例明显低于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用户,特别是没有一名学历为“博士或博士后”的用户选择“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由此可见,较高学历的用户更加看重情报共享对于相关工作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情报获取过程中的信息保护机制,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情报共享行为。除此之外,观察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增加企业效益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同学历的用户选择比例较为接近,差异不大,可见用户的学历对该因素的影响较小。

由不同职称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有所差异。对于“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因素的选择,随着职称的升高,用户选择的比例也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职称级别高的用户选择比例也较高,由此可见,职称较高的用户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社会效益”因素的选择上,正高级职称的用户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称用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称用户更加关注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并且对于情报共享与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程度更高。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职称用户之间的选择差异不大,没有显著影响。

4.6 不同情报依赖程度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从不同情报获取频率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6)可以看出,情报获取频率为“很少”的用户,对“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分享工作、研究经验”四种因素的选择比例较高,而对于企业信息保护机制相关的因素选择比例较低,这反映了获取情报频率较低的用户只关注与自己工作任务相关的情报信息,而对于企业及外部机制的关注较低,主要是被动接受一些情报信息,主动进行情报共享的意愿较低。

若单独对有固定情报获取频率的用户(“每日”、“每周”、“每月”)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各个因素的选择上,其比例均随获取情报频率的增加而提升,并且较为显著,由此可见,情报获取频率对于情报共享有着显著影响,情报获取频率越高的用户越积极进行情报共享活动,这反映了用户在开展情报共享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后,会继续推动相关情报共享行为的开展,并且关注影响情报共享的相关信息保护机制。

5 分析与结论

5.1 分析总结

总体上看,影响南方电网用户进行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主要为促进其工作任务的完成,提升工作效率,而对促使企业效益提升这一因素的认识相对较弱,对于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政策的关注最弱。同时,不同背景特征的用户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不同的背景信息对其的影响程度不同。工作任务不同的用户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型用户更倾向于促进工作任务完成与问题解决的情报共享与获取;而工作资历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工作资历较老的用户更善于利于情报共享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资质的影响主要为高学历高职称的用户更多的利用情报共享来解决与工作任务相关的问题,而高职称的用户同时对于情报共享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知程度更高,更关注企业的效益提升;情报依赖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着固定情报获取频率的用户,其获取情报的频率越高,对于各个因素的关注与认知程度也越高,说明该类用户更倾向于进行情报共享。

这启示情报工作者在开展情报服务工作,进行情报推送时,应围绕用户的工作特点及任务开展,重点推送与用户工作任务相关的情报信息,并针对不同背景特征的用户设置不同类型的情报服务进行推送,从而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有效促进员工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使情报发挥其最大价值。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虽然企业内用户认为相关信息保护法规对于促进其情报共享行为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与“健全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对于情报共享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情报工作者与企业内用户的关注,相关情报工作者应重视信息保护法规则的作用,从而保证情报共享的健康有序进行。

5.2 研究局限

由于调查方式与调查时间所限,本文在样本选择与问题选项设置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在样本选择方面,本文选取了南方电网这一家公共企业,由于样本量与其行业特征所限,该样本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所有公共企业的情况,更难以囊括所有企业的情报共享动力因素情况,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如在关于提高企业效益这一因素的调查上,结果显示,用户并不十分关注这一因素,可能是由于南方电网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佼佼者,其竞争对手非常有限,因而其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担忧,以致于较为缺乏旨在促进企业效益提升的情报共享。

(2)在问题选项的设置上,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综合国内外关于情报共享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情报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又包括情报共享的主体、客体特征,以及情报共享双方的关系;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经济激励因素、组织文化因素与组织技术条件因素。而由于考虑到所调查样本的特征,本文的问题选项只涉及了情报共享的主体因素以及相关利益驱动因素与制度促进因素,因而其问题选项设置并不全面,因而无法全面反映各个潜在因素对企业情报共享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uber P.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88-115.

[2]王长河.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知识分享行为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44-46.

[3]文庭孝,周黎明,张洋,等.知识不对称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125-128.

[4]安世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23-24.

[5]张忠良.基于博弈论的电力企业知识共享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122-124.

[6]张志远,谭跃进.客户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1):39-43.

[7]李娜.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3,(1):15-17.

[8]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2): 55-60.

[9]苏文兵,周齐武,李欣.中国企业信息共享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管理科学,2009,(4):81-82.

[10]郝文杰,鞠晓峰.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2):249-252.

[11]章鹏.关于企业内知识共享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24):95-96.

[12]钱春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团队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0,(11):20-26.

[13]曹雁,吴英策.国外团队成员协作与知识分享行为研究新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28.

[14]刘晓英,文庭孝.知识资源共享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 356-359.

[15]熊钰君,崔家铭.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2):170.

[16]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3.

[17]Cummings L,Teng B.Transferring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18]Gee B,Young-Gul K.Break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2,(2):14-21.

[19]Sheng W,Raymond A.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115-131.

[20]Kathryn B,Abhishek S.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2,(1):64-76.

[21]任岩.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10):106-108.

[22]David C,Kiesler S,Lee S.What’s Mine Is Ours, or Is It? A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Information Sharing[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4,(5):400-421.

[23]Wen-Bao L.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haring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4):15081521.

[24]Sandra J.Employee Right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J].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 Journal,2002,(14):69-78.

[25]苏文兵,周齐武,李欣.中国企业信息共享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管理科学,2009,(4):81-82.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2

1知识分享的行为周期

在问答网站中进行知识分享至少包括两个主体,一个是提问者,一个是回答者即知识分享者,知识分享者要依赖于提问者的提问,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去。一个知识分享者个体完整的知识分享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发现问题、分享答案、接受反馈、问题关闭,四个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为周期。这几个阶段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会影响到知识分享的进度以及最终效果。一个完整的知识分享包括上面五个主要的过程,这些过程就构成了个体知识分享的内部实现,下面将详细阐述知识分享四个环节以及五个过程。

2知识分享的四个环节

(1)发现问题。这是知识分享的第一步,也是知识所有者要实现知识分享的前提条件。知识提供者通过主动或被动寻找需要知识分享场景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一开始的知识分享者都是被动性发现问题,接受问答网站根据一定算法和机制提供的随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变成自发性发现问题。(2)分享答案。这是知识分享的第二阶段,主要是知识提供者已经看到提问者的问题,知识提供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给出答案。分享答案次数本身没有任何限制,根据提问者的反馈,知识提供者可以进行一到多次分享答案。(3)接受反馈。这个环节发生在知识提供者已经分享了一个或多个问题答案,而此时提问者处在尚有话要说的情形中。由于提问者可以反馈积极的评价、暗示或者物质精神奖励,这些反馈信息被传递到知识提供者后将会对知识提供者产生很大的影响。(4)问题关闭。这是知识分享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提问者提供的问题客观上都有一定的回答期限,超过特定的期限如果没有答案或者没有有效的答案,那么当前问题在问答网站中会人为或自动被关闭。

3知识分享的五个过程

根据前文知识分享的行为周期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知识分享涉及五个过程:问题发现过程、知识分享实施过程、问题关闭过程、知识分享迭代过程、反馈迭代过程,下面将详细展开叙述和研究。

(1)问题发现过程。主要是研究知识分享者是如何找到要分享知识的问题的,具体过程为,知识分享者通过主动发现或被动推送机制来发现问题,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兴趣点筛选待回答的问题,从而完成问题的发现。(2)知识分享实施过程。主要是回答让知识提供者在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如何完成知识提交分享的。分享知识实施的过程为知识分享者首先获取待回答的问题,然后搜集自身的私有知识信息和第三方渠道公开信息,利用格式化工具与手段,完成待分享的知识的格式化工作,最后将格式化后的知识输出到问答网站上。(3)问题关闭过程。主要由提问者发起或者自动过期,这里着重将有分享答案的问题关闭过程。(4)知识分享迭代过程。主要是不同知识分享者之间的答案分享迭代活动,后一个知识分享者在前一个或多个知识分享者基础上回复评论、编辑以及回复新的答案。(5)反馈迭代过程。主要是待分享的问题已经有答案,而提问者对原有问题进行和补充说明,或者反馈原有答案与提问者预期的内容不吻合,然后知识分享者重新修正并整理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满足提问者的需求。

4总结

根据上述行为周期、行为环节以及行为过程的研究,从而对问答网站知识分享的行为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具体总结如下:第一,从行为周期角度分析,从发现问题、分享答案、接受反馈,到问题关闭表示了一个行为的全过程或行为周期,其中接受反馈在一个问答可能不会出现,而发现问题、分享问题、关闭问题的环节活动是存在的。第二,从行为过程角度分析,问题发现过程、知识分享实施过程、问题关闭过程、知识分享迭代过程、反馈迭代过程这五个过程与知识分享四个环节是遥遥呼应,解答了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行为过程与机理,有助于准确理解问答网站知识分享行为的本质。问题发现过程是第一个过程,也是非常关键的过程,知识分享实施过程是最核心的过程,它直接决定知识分享行为是否能够继续,知识分享迭代过程、反馈迭代过程这两个都是中间优化过程,保证知识分享行为的质量,最后是问题关闭过程,实现知识分享的退出实现,从而保证知识分享者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知识分享行为。参考文献: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县级图书馆目前状况的认识,以及实施共享工程的具体实践,提出县级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思考:应从加强宣传,提高领导认识,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服务工作等方面加强共享工程的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建立在国家现有的骨干通讯网络上,网络节点由一个国家中心、32个省级分中心以及数以万计的市县分中心、基层中心、基层服务点构成),以卫星网、互联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共享工程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实施主体,作为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的各县级图书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好共享工程这项惠及广大民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并以此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县级图书馆目前所面临的新课题,笔者根据自己所在馆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认识。

1县级馆目前状况

众所周知,县级馆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由当地政府投人主办,其建设与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制约,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受重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政府领导的个人喜好有一定关系。尽管时代已经进人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已进人寻常百姓家,但在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图书馆中,整体情况都不容乐观:不论是开展“共享工程”所必备的电子阅览室,还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具备。云南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共享工程,但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县图书馆尚未被列为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

1: 1硬件设施设备问题

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设备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状况。以昆明地区为例:14家县(区)馆中,除城区五华、盘龙、晋宁、石林四县(区)图书馆各建有规模不等的电子阅览室外,其它9个县区馆均无电子阅览室。这些馆有数量不等的电脑,多的有12台,少的仅有I台,只能用于办公或业务管理。到2006年底,昆明地区共有7家图书馆和2个乡镇文化站被列为基层分中心,这些分中心分别由省级分中心配套配置了一台卫星地面接收器、一台服务器、一台投影仪。此外就无别的设施设备了。

1.2专业技术人员问题

这里所指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具有电子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网络知识,能解决各种电脑故障和网络技术问题。县级馆由于人员编制的局限,加之无用人自主权,馆内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与业务技能只能保证传统的管理与服务,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与技能需求有较大差距。昆明地区县(区)馆中,除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四城区有基本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外,其它县区馆均无此类人员,给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困难。

1.3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制约了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县级馆每年的购书经费都得不到保障,共享工程的专项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昆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县区馆经费的悬殊,条件较好的馆年购书经费达30多万,条件差的馆仅有7000多元,有5家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在2万元以下,(以上为05年统计数据)。其它经费几乎没有保障。我馆去年购书经费(含报刊)为18万元,今年增加为20万元,但在财政经费预算中共享工程费用却没有核拨一分钱。

综上所述,县级馆由于经费的不足、硬件设施的不配套、专业技术人员的匾乏,在实施共享工程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以摆脱困境,让共享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种设备摆设或只停留在口头上。

2我馆实施共享工程工作中的实践

对于加人了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县级馆来说,虽然面临着经费不足、没有电子阅览室、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等现实问题,但可以摸索一条适合自己条件的路子,尽自己所能将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传递到广大群众当中。

我馆于2006年1月被云南省级分中心列为县级分中心,配置了一套基本设备:地面卫星接收器、投影仪、服务器。由于馆内没有电子阅览室,又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因此一直未能正常利用。为了尽快利用起这套设备,通过对其他馆及其他地区共享工程开展情况的学习与了解,考虑到短期内解决不了电子阅览室问题,我馆决定从现有条件着手,逐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第一步:首先加强同省分中心的联系,多次上门请教、学习共享工程工作开展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派出2人先后两次参加省级分中心对基层中心人员的培训;其次,添置一些必备设备:利用昆明市知识工程领导小组2006年为各馆拨付的1. 6万元的知识工程、共享工程专款,购置一台容量为3006的移动硬盘、一台便携式手提电脑及部分光盘;第三,在馆内开设一间教室,从主管局争取到8000元经费,订做了50套桌椅,制作了一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讲座”的布标悬挂在教室。如此,有了基本的共享工程所需的设备与场所。第二步:每天按时接收卫星传送的各种共享工程信息资源进行存贮,同时利用移动硬盘从省级分中心下载相关信息资源,如:各种讲座、电影、戏曲等视频节目进行资源补充。第三步:根据其它图书馆的经验,我们利用投影设备,周末组织到馆借阅书刊的部分中小学生及家长到共享工程教室免费观看动画形式的消防知识讲座《从小远离火魔》,滚动播放,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此次尝试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为了更好的宣传共享工程,让更多的读者受益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馆内先将从卫星接收的节目以及从省级分中心拷贝回来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打印出篇目名单,向读者进行宣传,根据读者需求结合馆内工作安排,定出全年播出计划,即:每月为成人读者播放两场,暑假期间每周为孩子们播放一场儿童专场片。此外,还不定期组织人员带着投影仪及宣传片到馆外深人到民办小学为孩子们播放,受到学校及家长与同学们的欢迎与好评。4月28日到安宁民办小学—朝阳小学播放后,5月份学校领导找上门来要求为孩子们再次播放。馆内6月1日到该校为同学们滚动播出了5场寓教于乐的少儿片()L童自救宝典》,全校700多学生得到观看。我们还与市老年大学联系,主动上门为老同志们播放了《中老年自我保健》视频讲座;利用广场电影,为市民播放文化部“四进社区”优秀节目—戏剧小品《对门》等节目。从3月9日开播第1场到12月16日,共播出35次45场次,共有3000余人次观看了我们播出的各种视频知识讲座与少儿节目。目前,我们每周馆内都为孩子们播放一场少儿片,既有动画形式的知识性节目《唐诗300首》,也有孩子们最喜欢的世界名著动画片《格林童话》等节目。每隔一周为成人播放一场保健类或法律、历史等视频知识讲座。通过馆内播放与上门播放,宣传了共享工程,满足了大家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为保证资源的充足,弥补卫星传送节目的不足,我馆根据读者需求近期购置了1500种包括成人及少儿适用的各类知识性、娱乐性光盘,共投人了经费1200元。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购置到的适合部队以及对服刑人员有教育帮助意义的光碟刻录后送到部队、监狱,为丰富战士的文化生活及帮助服刑人员改造思想提供服务;同时深人到农村,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为他们制作共享工程传送的农业科技知识光碟,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科技致富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

3对实施共享工程的思考

政府实施共享工程建设目标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缩小东西部地区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部、财政部近期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对今后实施共享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县级图书馆要抓住这一契机,趁势而上,加快共享工程建设步伐,改变现有局面。

3.1加强宣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共享工程在全国的实施已经近五年,惠及了数亿百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和群众对此不太了解,因此,不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图书馆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加强对共享工程工作的宣传,以便引起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及在群众中的普及。特别是图书馆作为实施共享工程的主体更是要做好各项工作。上海图书馆吴建士说过:图书馆没有做出成绩去引起人们的重视,读者带着各自的目的来到图书馆,有浏览资料的,有获取信息的,也有为了解决一两个问题而来的。如果读者的问题都不能得到答复,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社会给予我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呢?可见,图书馆必须实实在在地做好各项服务和宣传工作,才能期望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我馆在宣传工作中,一是将相关资料打印张贴在宣传栏内,同时在馆内各对外服务窗口放置宣传资料,提供给读者;二是利用召开读者座谈会机会,对参会人员进行宣传,同时邀请媒体记者参与活动,通过报纸、电视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三是通过馆内馆外播放节目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

由于共享工程是以卫星网、互联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因此对技术环境、场所设置、设备配置、信息服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均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家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360个县进行试点县建设,建设经费标准为68万元,由中央财政承担80%,地方财政承担20%。由试点县配置可看出,共享工程所需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非试点县来说,要按照这个标准建设不太现实,但仅有目前由省级分中心配置的基本设备(即:一台卫星地面接收器、一台服务器、一台投影仪)只能局限在馆内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读者或观众在馆内观看卫星传播的节目,一旦走出馆外就受到限制,若要将接收到的农科知识刻录成光盘,送到农民手中,还需要添置刻录设备、购买光盘。此外,目前卫星传播的节目中多是农业科技知识,相对于城区读者来说这些知识不太适用,需要从其它渠道(从省级中心拷贝、另外下载知识讲座、购买有针对性的光盘等)进行资源补充,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人,因此必须要有政府的一定投人,并逐年增添一些设备,才能真正发挥共享工程惠民的作用。

3. 2加大对共享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

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除了资金的保证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技术人员的配备与培训。目前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缺少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我馆在工作运行中就遇到不少困难:接收节目出现问题,服务器出现问题,刻录光盘出现问题等等,由于馆内工作人员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都只能不断通过电话向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请教,电话解决不了时,只好把服务器送到省级分中心进行维护、排出故障。由于省中心技术人员本身配置不足,又面对全省,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帮助解决问题,非常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县级馆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我馆的体会,由于省级分中心管理着全省的共享工程工作,且中心管理人员较少,许多时候根本顾及不到县级馆的问题,因此,培训县级分中心的人员,应由市级分中心(市馆)来统一安排,从业务指导角度来讲,市馆面对的是全市范围内的各县区馆,工作量较省馆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从地域上来说,地州的县级馆若遇上问题频繁的往返于省城与专县,经济上就是一大负担,甚至于负担不起。囚此,市馆对县级馆的培训应该说是责无旁贷。市馆应有计划地对各县区图书馆负责共享工程工作的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实行上岗资格证制度,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管理人员队伍,为各地实施共享工程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知识共享;前因与结果;测量;研究局限

知识管理是一切企业的核心与根本,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俨然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这个凭借实力以求得市场份额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以扩大规模求得效益的方式已经被市场所淘汰。唯一能够支撑企业立足于稂莠不齐的竞争市场的,便是企业原本就拥有的知识资源,而知识的来源则是企业各层级的所有员工。然而,个体并无义务贡献其本身所拥有的全部知识。那么,如何最大限度促使员工将其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所用,即如何促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企业管理者以及学术界的研究者们纷纷对此展开深浅不一的研究,以便为企业获取知识这一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稳固市场地位。本文首先对知识共享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然后梳理现有文献对知识共享前因、结果与测量的研究,最后讨论知识共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知识共享相关定义

1.知识的概念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知识不同于其他企业资源,它能够无限使用。目前,学者们关于知识的界定上尚未达成一致。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为企业在经济竞争激烈和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提供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它是指由个体加工处理的各种信息。

2.知识管理的概念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课题。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主要定义见下表1。

3.知识共享的概念

知识共享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行为或活动,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内容。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进行应用、创新,最终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于知识共享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个体通过各种方式及渠道与他人分享工作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技能。

二、知识共享的前因与结果

1.知识共享的前因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大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如图所示。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激励。

①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各类资源传播的途径和模式。显然,如若此类结构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转移与分享,那么势必影响个体或团队的知识共享意愿,从而阻碍其知识共享行为。组织结构从大体上主要区分为集权化和分权化组织结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Kim和Lee(2006)的研究证明,相对分权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实现知识共享。由于分权化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因而促使知识共享行为频繁出现。所以,组织应该建立有利于员工充分进行互动的组织结构,从而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

②组织文化

关于组织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不同的组织文化对于知识共享的作用截然不同。强调个人竞争的组织文化会阻碍知识共享,而鼓励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则有助于建立信任,从而促进知识共享(Willem&Scarbrough, 2006)。员工对组织知识共享文化的感知(如员工信任等)和知识共享的意愿正相关(Connelly&Kelloway,2003)。因此,整个企业的文化以及氛围与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密不可分。

③组织激励

知识共享作为角色外行为,只有在个体得到一定激励的情况下方可产生。众所周知,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文鹏等(2012)、赵书松和廖建桥探(2013)讨了绩效考核目的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任务绩效抑制知识共享行为,而关系绩效能够孵化知识共享行为。然而,当今企业激励制度的不健全已然成为知识共享的一个重大障碍。Bock等(2005)发现外部奖励与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激励不当不仅不会催生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甚至可能出现副作用,影响员工正常工作绩效。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涉及个体动机和人际关系。

①个体动机

动机往往是行为产生的初始驱动力,而知识共享的动机极大程度上与其对该行为发生的成本和收益的预期密切相关。学者们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对二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预期收益与知识共享正相关,而预期成本则与知识共享负相关。Kankanhalli等(2005)曾指出,员工预期进行知识共享所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越多,他们越不容易进行知识共享。

②人际关系

处于企业或团队中的个体并非独立存在,他们通常需要与外界或者内部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那么,个体与外界或者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必然影响其行为方式与结果。Thomas等(2003)的研究发现,与其他团队成员的社会关系也会作用于其知识共享行为。Bakker等(2006)和Srivastava等(2006)发现,团队凝聚力越强以及授权型领导,即人际关系越密切,那么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汤超颖等(2011)在探究积极情绪的社会功能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关系中引入隐性知识共享变量并加以实证分析。因此,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2.知识共享的结果

相比前因变量而言,知识共享的结果变量的研究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创新上,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个体创造力,而反映在组织层面便是组织创新绩效。

一方面,王国保(2014)通过对592名企业员工的调查,将知识共享细分为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证明二者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朱春玲、陈晓龙(2013)将知识共享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其在高绩效工作系统和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的影响机制。曹勇、向阳(2014)证明了知识共享在企业知识治理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

另一方面,王亚洲、林健(2014)分析了知识管理导向(包括知识共享倾向和偏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Hsiu-Fen Lin(2007)和Ipe(2003)指出,员工进行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能力密不可分,进而提高组织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知识共享主要对个体和组织的创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和组织层面的绩效。

三、知识共享的测量

至今,随着知识共享研究的不断增加,学者们也在不断开发科学合理的测量量表。现有的知识共享量表主要可分为单维量表和多维量表。其中,单维量表主要包括测量行为的量表、测量态度的量表以及测量能力的量表,如Bock&Kim(2002)和Chennamaneni(2006)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Lin(2007)的隐性知识共享量表、Chowdhury(2005)的复杂知识共享量表、Wahect(2007)的知识共享倾向量表、Chow&Chan(2008)知识共享意向量表、Kim& Lee(2006b)知识共享能力量表等等。多维量表可细分为二维、三维和四维,具体如下表2。

由此可见,知识共享测量量表不断丰富,多维量表逐渐成为重要测量工具。然而,目前学术界并未对知识共享的测量工具达成一致意见,且各测量量表具有一定特有情境,其广泛适用性还有待考证。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第一,本文所梳理的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匮乏。虽然定性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知识共享可能发生的组织环境的丰富和深入研究,但是由于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验证,因此,未来需要更多定量研究来帮助我们分析具体问题。

第二,本文所归纳整理的知识共享相关文献的研究背景大多为西方国家。国内少有的研究也多是对国外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更谈不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知识共享进行实证研究了,此类文献犹如珍宝,少之又少。但是,毋容置疑的是不同背景下的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如何将国外的知识共享研究本土化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能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管理建议和实践指导。

第三,测量量表直接引用国外量表,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情境,从而使得研究数据产生一定的偏差。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后期研究应着力开发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成熟量表。

第四,采用上级评价或员工自我报告进行测量,均为单方面测量,不够客观和科学且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具有同源性。未来研究应该同时测量主观和客观知识共享,进行配对数据分析,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在收集数据时,应避免同源误差,可以分时段进行数据收集。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发现,虽然知识共享研究现已相对丰富,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以及实践问题的不断出现,知识管理仍然是管理者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学者们持续讨论的热点课题。一方面,从实践出发,基于企业战略,管理者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共享的重视程度,建立有效的员工信任体系,从而促使知识共享的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总结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从理论出发,基于实践问题,研究人员应将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与管理实践密切相连,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为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保障。综上所述,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akker, M., Leenders, R. T. A. J., Gabbay, S. M., Kratzer, J., & Van Engelen, J. M. L. Is trust really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J].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2006, 13(6), 594-605.

[2]Kim, S., & Lee, H.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mployee knowledge-sharing capabiliti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6(3), 370-385.

[3]Thomas-Hunt, M. C., Ogden, T. Y., & Neale, M. A. Who's really sharing? Effects of social and expert status on knowledge exchange within group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4),464-477.

[4]Willem, A., & Scarbrough, H.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bias in knowledge shar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J]. Human Relations, 2006, 59(10), 1343-1370.

[5]曹勇,向阳.企业知识治理、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与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4,32(1):92-102.

[6]汤超颖,艾树,龚增良.积极情绪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4):129-137.

[7]王国保.面子意识与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96-101.

[8]王亚洲,林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5(2):136-144.

[9]文鹏,包玲玲,陈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绩效评估导向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5):127-136.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5

分享究竟是什么,在脑海中从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许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总觉得没有那种真实的感受,心里默默想着一个个名词:感动、紧张、烦恼、悲哀、快乐,真的能分享吗?那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分享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分享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1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分享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2分享……是个简单又很难懂的字词。在你忧愁的时候,可以向朋友诉说,向朋友分享自己的忧愁,自己就可以快乐一些;在快乐的时候,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们,让朋友快乐;在伤心的时候,分享也可以带给我快乐,朋友会安慰,会鼓励……

要是我有无限的快乐,我会分享给大家,而不会自私的“藏起来”。如果我选择了藏起来的话,这就是吃亏了。藏起来,不告诉大家,没关系。但等一段时间过去,这个快乐将失去。当我想知道这个快乐是什么,自己忘了,又没告诉别人,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不就亏了吗?!

要是我,我肯定会选择第一种。分享给大家。我快乐了,我会在第一时间里告诉爷爷奶奶,他们会为我而快乐的,而不是忧愁。会第一时间里告诉我的同学——张晓楠、陈至馨、乔丹妮……,让她们也快乐起来。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玩耍。

听书上说:当你把快乐分享给别人时,你就会有两份快乐;当你敞开心扉,把自己珍贵的东西拿出?砀?e人分享?r,你会明白,分享是美的。什么是分享,当大雨倾盆而下,你等着焦急难耐,抱怨老天的坏脾气害你不能回家?r,抬起头却看到一片红色,遮住了漆黑的天空,回头一看,是同学的笑脸,你知道了,分享是快乐的,就像遮住雨的伞。

当我们分享快乐时,快乐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和谐。我有一个朋友,她的脸上总有笑的模样,她这个人很奇怪,她开心的?r候笑,可是伤心的时候也是笑的…也许,我们做不到伤心的?r候笑,那就把个痛苦,也用?矸窒戆伞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不同平常的快乐。

一个苹果,一个人独享。只能得到一份美味。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享,不但能得到美味。还会额外收获到一份欢乐。这就是我得到的道理。

分享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3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也分享了朋友的痛苦。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也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这样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若与人。”就是说,只有懂得与人分享,美好、精彩的生活才会不请自来。

当你与好友共同分享快乐的时光时,你的生活便有滋有味。当你与同学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时,你的人生便闪耀出无限光芒。当你与家人共同分享幸福的体验时,你的家庭便成了温馨的港湾。当你与同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时,你的事业便会更上一层楼。

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一生蔑视名利与金钱,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居里夫妇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曾这样说过:“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比尔·盖茨是这样的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社会,他甚至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与他人共用。同时,他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是人生自我的不断完善,是人格品德的一种升华,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分享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升华,懂得分享的人心胸会变得开阔,人生脚步也会越走越远。分享就像催化剂,生活因分享而快乐,因分享而美好,因分享而精彩!

分享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4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一路上,有家人的相伴,有朋友的相行,有知己的相随。痛苦总是一面镜子,明晃晃的将悲伤照亮,而我们却总是有快乐的力量面对痛苦,因为在我们的身边,一直有一些人在默默地陪伴,跟随着我们与我们一起分享人生的苦与乐。

懂得分享的人是快乐的。

因为懂得分享,懂得将自己的快乐分成几份,并且传播给其他人,让其他人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快乐,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同时也将我们的快乐提升了它的价值,提升了它的意义。传播快乐的同时就是在传播幸福,而人人都能做到将幸福传播,将幸福分享,我们的世界怎么不会变成一个爱的花园呢?

懂得分享的人是善良的。

因为懂得分享,懂得向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与心情,所以这样的人是善良的。分享不仅仅使自己感受到快乐,更使别人也感受到意外的快乐。通过分享,我们不仅可以传递出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可以传递出自己内心的深处的善良。将自己的快乐平分给别的人。这样的人,不正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吗?

懂得分享的人是智慧的,

因为懂得分享,所以能够通过分享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收获。分享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在分享的同时也在收获,也在得取更多的养分。总统懂得分享,那么他一定是受人爱戴的。商人懂得分享,那么他一定是功成名就的。就好像是一种投资,用自己的快乐做筹码,去传播,去分享,从而交换得到更大的利润与收成。也许很多时候,这样的收成仅仅只是表面的光荣,人品的提升,但是在有些时候,却足以改变你的一生。所以命运细节之处的微妙就在于此。而懂得分享的人难道不是智慧的吗?

懂得分享,就会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分享吧,做快乐,善良,智慧的人!

分享为话题中考作文600字5以前的我非常小气,不懂得与人分享,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离我而去,我伤心,我苦恼,但却不知为何。而那件事,却让我明白了分享的真谛,赢得了友谊。

我们班的大班长学习虽然挺好,也乐于帮助别人,但有一个坏习惯,经常丢三落四,不是忘了拿课本,就是忘了带钢笔。今天向这个同学借本子,明天向那个同学借钢笔,时间长了,周围的同学都不愿意借给他了,当然也包括我。每次从我这里碰一鼻子灰后,他就极其失望地离开了。看着他的背影,我竟有些莫名的高兴。

有一次,我正在改日记,班长又过来了,我一看是他,心底里就不高兴。

“孙铭,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你给我讲讲吧。”班长用讨好的语气说。

我的思路一下子就被打断了,没好气地说:“不行,你没看我正忙着的吗!”

“好同学,你就帮帮我吧,就这一次,好不好?”班长乞求着。

“不行,我还得修改日记呢。”本小姐才不吃你那一套呢。我继续修改,不理他。

等我修改完了日记,一抬头,却发现他还在我身边没走。

“这回你修改完了,可以给我讲讲了吧?”班长忙不迭地说。

“真拿你没办法,我还是给你讲讲吧。不过,这可是最后一次哟!”我实在没招了,只好给他讲题了。

事后,他看着手中正确的答案,高兴地说:“谢谢你,孙铭,我会报答你的。”

“不用谢的,你以后别烦我就谢天谢地了!”我不以为然,又忙别的事去了。

日子还是照常过着,但那次英语考试,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班长的看法。那次英语考试,我的钢笔正好没墨水了,而英语老师已经再读题了,我急忙向周围的同学借,可他们都忙着听题,没人搭理我。我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一直钢笔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接过钢笔一看,原来是班长,他朝我挤挤眼,意思是让我快写。我鼻子一酸,飞快地写起来。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6

论文摘要:知识共享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往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往往是从知识共享的障碍、知识转移机制等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分析,本文则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分析其复杂性。文章通过将cas理论要点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相对应,详细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并且由此类推到整个供应链,提出了一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企业知识共享四层分析模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企业运营中更加充分、有效使用知识资源,使知识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效用的需要,产生了知识管理,而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程度的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往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往往是从知识共享的障碍、知识转移机制等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分析,本文尝试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重点分析其复杂性。通过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去剖析知识共享,为知识共享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1 相关理论综述

   1.1知识共享目前,学术界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的表述见表1。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表中某个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从其作用于知识共享效果的机制人手进行研究。

表1也可以这样理解:知识转移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学习和知识系统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交易概括了知识共享活动的经济本质,而知识类型转化则是实现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知识共享的基础。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说,知识共享实质上就是知识转移,从知识源转移到知识接收者,从而实现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根据gupta和govindarajan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知识共享过程图。

   1.2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系统自组织理论开始蓬勃兴起。70年代以来,更是诞生了混沌学、分形学一系列系统自组织理论,使以系统思想、系统方法以及研究世界复杂性为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科学前沿。目前,研究复杂性科学较有影响的有三个学派£川:欧洲学派,以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学派,以美国圣菲研究所(sfi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其中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最为著名、应用最为广泛。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的概念是holland于1994年在sfi成立10周年时正式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市场体系都有着很多类似的特性,即面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复杂系统都表现出协调性和持存性,系统中的主体都在努力去适应别的主体。在1995年的著作《hidden order》中,holland将组成复杂系统的基本个体正式命名为主体(agent) 。agent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围绕主体这个最核心的概念,holland将cas定义为由一系列可交互的a_gent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agent对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刺激一反应的行为称为规则。随着经验的积累,agent会改变自身规则来适应环境,它们也能聚集成更高级的meta一agent,此时的meta一agent行为呈现“涌现”( emer-gent)的特性,而单凭分析agent是无法预知其行为的。另外,所有的cas都包括四大性质和三大机制,它们分别是:

    性质一:聚集(aggregation)。个体可以相互粘住,形成更大的个体(meta一agent ) ,新聚集体如同个体般运动,这就好比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习惯与消费群体行为的形成。

    性质二:非线性(nonlinearity)。即当个体及其特性发生变化时,并不完全遵循线性关系,而伴随有非线性因素。

    性质三:流(flows) 。“流”指个体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能量流、物流等。“流”在循环往复运动后,往往会放大影响。

    性质四:多样性(diversity) 。指agent的差异性,体现在各agent属性的不同,并且这种差异性必定是对agent在整个系统中的进化是有利的。

    机制一:标识(tagging)。标识各agent的共性或异性,帮助agent进行信息识别和选择,以实现对agent的聚集。

    机制二:内部模式(internal models)。复杂系统内部可分为多个层次,由低级层次组合产生高级层次,每个层次都可视为一个内部模型。

    机制三:积木(building blocks)。形成复杂系统的基本构件和简单个体。复杂系统常常是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部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

2 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 1企业系统的复杂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组织的学者都将组织的行为视作一种线性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十年来,复杂性科学的思想虽已渗人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但用复杂科学理论来对组织行为进行建模的研究却还不多。1999年《organization science为基于复杂理论的组织科学出了专刊,这一期收录了不少讨论将组织作为复杂适应系统进行建模的学术论文。总结起来,一个企业系统(cas)可看成是由若干员工主体(agent)构成。该系统的最低层次是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和工作岗位等属性(attriuute)。每个员工都有唯一的标识(tags ),可能代表该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该员工的服务对象。这些员工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组合在一起,便出现了团队,“涌现”( e-merge)出了部门或事业部层次。团队也可视为一个主体(meta- agent),描述一个团队不再用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等员工属性来描述,而可能是任务性质、客户构成、文化等等。整个公司的业绩并不等于各部门、各主体的简单加总,这便是企业系统的非线性(nonlinearity)。图2说明了企业系统的复杂适应结构。

   2.2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复杂性 北师大非平衡系统研究所方福康教授指出,知识管理中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便是知识获取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主要又涉及到个体知识如何通过组织内各个体间的自组织相互作用,在企业(组织)这个层次上涌现出带有整体性质的新知识。这其实已经包含了将企业知识共享(获取、传播)问题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联系的思想。上面提到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作为组织的一个行为子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也可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为例,企业知识共享与cas理论要点的映射可以表示为如表2所示的7对关系。

2.3企业知识共享的四层分析模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可看作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类似地,进一步考虑企业知识共享的整个系统也是如此,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由企业知识共享主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能有效支持具有高度集成性、开放性、可伸缩性、可重构性的复杂系统。企业所处的环境相当复杂,包含上下游企业、同类型企业、政府等组织。在现实环境中,供应链、企业、企业内部的部门等相互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每一个知识主体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反馈信息、其它主体的反馈信息不断自适应调整自己,对自己的知识传枪和共享方式做出调整。根据企业知识共享所涉及的主体的研究粒度不同,可以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抽象成基于cas的四层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根据该模型,可以对不同知识共享鲜题进行cas界定和分析。比如在分析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时可以将员工看作主体(agent ),不同的部门可看作员工主体聚集而成的meta - a-gent,员工层次为其内部模型;也可以将部门看作主体(agent ) ,忽略其内部机制;系统边界则为整个企业,体现在模型中的下面两层。而在分析供应链企业群知识共享问题时,可以将整个企业视作由部门聚集成的更大的meta - agent,部门层次和员工层次为其内部模型;也可将整个企业视作主体agent,忽略其内部机制;此时的系统边界为整个供应链,体现在模型中的下面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