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例6篇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1

为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规定。 一、总则 1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多系列、多环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为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实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必须对教学工作实施严格、有效的管理。 2、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规范、教学安排、教学纪律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准绳。各项教学工作的准绳。各项教学工作和活动要按计划进行,全体教学人员教学行为要做到按章行事,加强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和保证教学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 3、学校对违反教学制度、教学纪律的人员,将视其情节严重程度及所造成的后果情况分别按一般教学事故或严惩教学事故进行处理,对违反教学纪律但未达到教学事故标准者,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理。 二、调课与停课 1、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务处排定的课表按时到指定教室上课,一律不得自行调课、换课、代课或停课。 2、全校性及部分班级的停课和调课由要求调动的部门报教学副校长批准,教务处统一安排。 3、为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工作的严肃性,任课教师一般不得因事申请调课。教师因故必须临时调课者,应提前三天到系、部办公室填写调课申请单,写明调课理由,提出调课方案,征得有关教师同意,经教研室、系(部)批准后,到教务处办理调课手续。 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因事(含出差)调课不得超过二次,课时累计不得超过10学时。 教师因病不能到校上课时,应通知系(部)办公室代办调课手续。 4、教师调课要安排有代课教师或互换课程,一般不得空课,不准采取集中补课方式,否则不予调课。 5、所有停课、调课、代课等课堂教学及排定的自习时间变动必须由教务处下达调动通知,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6、需要调整课表或更换任课教师,应由系(部)提出意见,经教务处批准并办理手续。 7、每学期期中安排下学期教师授课任务,并通知本人做好准备。期末放假前一周教务处将下学期排好的课表发给各系(部),新学期开学后前两周是课表试运行时间,一律不办理调课手续。 三、教学纪律 1、教学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保证受课进度和充实的教学内容。在新学期开学一周内由系(部)收齐本学期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时授课计划和实验计划,交到教务处。 不按时上交上述计划者给予批评或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2、教师必须按学校教学进程表和课表按时上下课,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对提前下课或迟到上课在五分钟以内的教师进行批评。 提前或迟到下上课超过五分钟,或不足五分钟但在同一学期内第二次发生此类情况,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3、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代课、换课者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4、教师在课堂上不准开启手机、BP机等通讯工具,更不准在讲课期间到室外接听电话或办其它私事,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5、对矿、空课或擅自停课(包括不执行教学进度表,提前结课)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6、对不按规定进行实验、实习、设计指导、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者视为一般教学事故。 7、教学中凡有如下情况者,均视为严重教学事故: (1)在教学中宣传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以及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观点。 (2)不经请示批准擅自变更教学计划、不执行教学大纲、擅自删减教学内容。 (3)讲课中有明显概念错误,学生反映强烈。 (4)实验、实习前准备不充分或指导不负责致使仪器、设备损坏或出现人身事故。 (5)未提前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影响实验、上机正常进行。 8、无论是采用试题(卷)库考试的课程还是出题考试的课程,教研室主任都应指定专人负责命题组卷和校对试卷工作,上述工作要按学校“考试工作规范”中所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完成,否则视不同情节和后果记一般教学事故或严重教学事故。 试卷命题有严重错误致使评分标准变更或对学生成绩考核有较大影响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9、考试前应对试题严格保密,泄露或暗示试题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0、监考人员不按“监考守则”履行职责造成考场混乱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1、评卷按评分标准进行,并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试卷分析和学期成绩表,不按时上交者记为一般教学事故,对不按标准阅卷和给人情分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2、对于在全部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教学规范、规定,影响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参照上述规定给予批评或记为教学事故。 四、奖励与处罚 1、各单位要认真进行教学管理,及时对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处理和上报,凡系(部)外已处理并上报的教学事故,学校不再对有关单位进行处罚。 2、个人学期有教学事故学期不能评优,教学事故要与教学质量考核挂钩。 3、学年个人累计一般教学事故两次,或严重教学事故一次,取消当年评职称资格一次。 4、对教学一般事故和严重事故,均按《教师定量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执行与解释 本规定教务处负责执行和解释。 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

标准教师课程教学工作应按《教师工作规范》,各咱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进行,本规定主要就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工作提出程序及规范化要求。 1、学期授课计划 (1)教师明确聘任课程后,应着手编制所任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学期实验计划)。 (2)编制学期授课计划前应通过专业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设课目的、要求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3)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 (4)学期授课计划一般以2课时为单元,列出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练习作业等。 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后,于任课学期第一周末,由教研室汇总交教务处。 学期授课计划一式3份,交教务处、教研室各一份,教师自留一份。 2、教案 教师授课时应有教案,教案必须更新。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至少应写出二周的教案,对于开新课的教师,开课前应初步完成全部教案,开学初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 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教师应注意教案的积累和保存,以便在教学检查、教师业务考核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二年或二年以上时间的教案。 教师在备课中应指定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参考书,准备必要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3、课前其他准备 教师授课前应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后续课的要求及前段学习情况。 教师备课时还应准备必要的教具(挂图、模型、实物、资料等)及演示实验等准备。 如授课时应用录相教学、CAI教学等,应将计划提前报教务处,以便安排看录相的教室及CAI教室。 4、新任课教师 新任课教师任课前,应经过校系(部)任课资格审查,审批通过后,方可给予安排讲课任务。 5、课堂教学 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准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一般情况下不要拖堂。教师应注意仪表,衣着整洁大方。不着艳妆,不戴显眼的饰物。 教师如因病、因事不能按时上课,必须通过系(部)到教务处办理调(代)课手续,安排妥当,一般不允许空课,更不准私下调(代)课。 教师上课时应了解班级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6、辅导答疑 教师讲课后,每周6学时以下的课程,每周至少应对学生辅导、答疑一次并填写辅导答疑签到卡,还可对学生进行课外质疑。教师应将辅导答疑的时间、地点明确通知学生班级。每学期应答疑的总次数参看有关规定。 7、课外作业 各门课程都应根据课程特点,在讲课后给学生留课外作业,并指定适当的参考书目。每位教师应试作学生的课外作业。 对学生按时上交的课外作业和实验报告,教师应及时批改,对作业量较大的课程,可适当减少批改量,但每次不得少于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8、平时成绩 教师应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及时记载学生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前应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并明确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考查课结束后立即向教务处呈报成绩单;考试课的平时成绩应在考试的前一周交到教务处。 9、期中教学检查 为搞好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教师应进行自检,重点检查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情况并按要求向教研室提供近期讲稿等教学资料。 10、实验与实习 任课教师应组织并参加指导实验。 教师应对本课程开设的实验全部试作一遍。对整个实验过程应作到心中有数。 教师指导实验,指导实习的要求(如讲稿、批改实验报告等)与讲授理论课大体相同。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情况要认真考勤登记,缺课者必须责令补做,情节严重者令其重修。 11、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教师应在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时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应在前一学期结束前确定,设计中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认真进行批阅。 12、期末考试 对缺交作业达全学期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者和缺课达全学期总课时三分之一者应在考试前一周通知学生所在系(部),不准该学生参加该课考试,该课以不及格记载。学生按要求补出作业,经任课教师认可后可参加补考,否则该课补考成绩以不及格记载。 教师应根据需要承担考试时间的监考任务,主动记好监考班级、地点、时间,认真履行职责。 在考试结束后当天,由教研室指定的阅卷教师到阅卷室阅卷,不得无故拖延,主干课任课教师应进行试卷分析,统考课程应写出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并交教务处留存。 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及要求

教学检查是了解教学情况,保证教学质量,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措施。教学检查是经常性的工作,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学期开学前应检查开学准备工作;期中进行较为全面的教学情况检查;期末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及教学质量分析,期中教学检查是在经常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期中教学检查的目的及要求 全面检查教师贯彻教师工作规范情况,检查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等教学活动,检查教风学风建设,检查系(部)学期、年度工作目标、计划执行情况,教研室工作进展,以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各系(部)教学工作目标落实、执行、实施情况,教改立项项目、教材编写等进展情况 2、讲稿(教案) 检查教师授课教案。编写教案时,教师应阅读多科参考书,不得只按一本教材备课,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和掌握深度以及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此外还应做到书写整齐清楚,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具有特色。 3、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教师任课应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按经过审批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实验教学)进行,不得随意增删内容,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审批后执行。 4、教师授课情况 教师授课情况检查主要采取听课和向学生进行调查两种方式,检查期是要汇总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之间听课情况,分析学生座谈会意见,听课时一般不事先通知被听课教师,听课人员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时除检查课堂讲授外,还要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教学态度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 5、实验、实习 实验及校内外实习主要检查教学内容及实习安排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基本文件是否齐全,指导教师配备,学生分组情况,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实验、实习组织及进行情况。 6、教风、学风,教学纪律情况 教风、学风情况分析。 违反教学纪律及教学事故情况分析。 7、教研活动情况 教研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教研活动开展基本情况,经验及存在问题。 三、检查方法 1、教研室是教学检查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教师自检、互检和教研室主任检查的方式进行。 各系(部)应全面组织教学检查的自检工作,掌握本系(部)各教研室自检情况,并进行较深入的抽查,汇总本系(部)教学情况。学校组织教学检查组到各系(部)进行检查。 2、常规检查是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根据各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期中教学检查可规定重点检查内容。 3、检查期间,各系(部)、教研室应填写必要的教学情况分析表格,检查结束后各系(部)应提交必要的教学检查总结报告。 4、各系(部)的期中检查材料及总结、分析、报告(除系(部)留存一份外)应按规定时间交到教务处备查。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3

在几年的实践摸索中,笔者发现,生物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尤其是,利用实验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为此,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注重实验原理的分析,引领学生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带有疑问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只有学会质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的依赖心理,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所以说,学会质疑是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想质疑、会质疑”呢?在教学中,笔者以“对实验原理的分析”为切入点,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在培养之初,我要求学生每遇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都要进行两次质疑。一是针对实验步骤的第一次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剖析实验原理的第二次质疑(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实验是如何控制变量的?检验实验结果的方法是什么?)其实,上述问题是每个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都会重点处理的问题。只是,在很多时候,大多数生物教师都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方式,而我则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为根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就会发现,这样的质疑会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渐渐地,学生就会爱上质疑、习惯质疑。以后,每做一次实验,都是对学生的质疑意识的一次强化,直至养成质疑的习惯。

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质疑习惯的养成,其质疑的范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扩大,对问题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例如,在做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后,几个学生对该实验为什么选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们采集了很多种植物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利用天竺葵做实验,光照所用时间较短,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较好。这让他们意识到,教材中选取的每种实验材料都是有其道理的,至于道理是什么,只有坚持自主探究,才能获知。另外,这次探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学生发现采用三叶草做实验,不但效果较好,而且脱色所用时间较短,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

就是这样的质疑,使学生一次次收获着惊喜,不但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今,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淡薄,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中创新的空间较小、机会较少,他们没有享受到创新的乐趣,致使他们没有兴趣去创新,更不知怎样创新。基于此,在教学中,笔者将课本上的某些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以便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抛开课本上的设计,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节中,我把“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并让学生自寻材料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就这样,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设计的方案真是五花八门、精彩频出。在实验的器材上,学生们舍弃了实验室中的瓶瓶罐罐,用上了黑白塑料袋、矿泉水瓶、吸管等简单易得的材料。与课本实验相比,学生设计的实验更加简便易操作,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解决了“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在实验的材料上,有的学生用种子、用叶子,有的学生用茎、用根,还有的学生用花。如此广泛的取材让学生知道了原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而不单是课本上所用的种子。另外,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实验效果的对比,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课本实验选用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相对于按课本要求做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会更令他们感受创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促使他们不断地创新和收获。

三、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理解知识方面思维非常敏捷,但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究其根本,这些学生缺少严谨的学习态度,做题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怎样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呢?实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一点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严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笔者对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是从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三方面展开的。一是每次实验时,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示范和讲解重要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反复强调。二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思虑周全、心思细腻”。三是作实验记录时,我要求每人准备一个原始记录本,必须把实验过程中一切实验现象与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上述做法与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意识到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其对学习的严谨态度。

当然,只有说教和严格的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验中,笔者会来到学生之中,细心地观察、细心地捕捉学生的错误体验,引导他们深入地剖析,强化他们的正确感受。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这一实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唾液组”(我根据变量将全班同学分成“唾液组”“搅拌组”“切碎组”三个大组)的学生经过有序地操作后,都非常紧张地盯着试管,期待着实验结果的出现。当现象出现时,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却傻眼了,因为两个试管混淆了,忘了哪一个加的是清水,哪一个加的是唾液。忙了一节课,实验完成了,却得不出结论,以致很多学生急得眼泪都掉了出来。于是,我要求学生追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时,我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在这次实验中,学生认真地给每个试管贴上标签并标明情况,最终实验圆满完成,结论顺利得出。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体会到细节的重要、严谨的必要。我想,在以后的实验中,学生一定会加倍注意,从而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5-03

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经历了从注入式发展到启发式,从启发式发展到学导式的教学改革过程。“探究型”教学模式早期是由理查德・萨奇曼提出来的,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活动,结合教学法概括形成的,基本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国内外学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各种探索性研究,提出过5E(吸引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加工elaboration与评价evaluation)[2]与6阶段(定向、假说、定义、引申、求证与概括)等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认为,研究型教学必须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着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把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及严谨作风结合到教学中去。

一、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合适的土木工程材料,而且能理解材料性能与工程设计参数及施工措施的相互关系,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有关土木工程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土木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必须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教学导向和工作重点。

2012年5月22~24日在南京举办了“苏博特”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此活动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建筑材料研究会共同主办,东南大学、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有56所高校的材料、土木和交通领域的288名学生、89名参赛指导教师组成的96支参赛队伍。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时代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创新呼唤人才,人才依靠教育。注重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学校改革的主旋律。突显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尤其是当代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日新月异,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桥梁等大型复杂结构建筑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之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学习研究的学子们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研究、解决层出不穷的新要求带来的新材料难题。

二、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土木类高校课程体系地调整,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总学时被大大压缩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又很多,涉及的材料多达几十种,每种材料的性能又千差万别,彼此相关性不强。为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的方式为主,未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相互讨论。因此,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利。

2.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先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任务和实验过程,然后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组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这种“验证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已经不适应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体制。第二,随着土木类高校课程体系地调整,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验课时减少很多,且实验内容陈旧,教材滞后,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与工程实际脱轨。学生很难进行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第三,实验技术力量有待加强。随着实验改革地推进,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实验教学人员缺乏必要的再培训机会,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无法开发设计出更多高质量的实验项目,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1.课程内容方面。教师通过仔细钻研教材,增强授课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注意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各种材料在组成、性能和应用上的共性和特性,加强课程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系统联系。在介绍各类材料时,要遵循这样的一条主线来介绍:建筑材料的性能是其组成和结构的宏观反映,而原料和生产(施工)工艺又决定了组成、结构,可以表示如右图。

引导学生顺着这条主线去学习,并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土木工程材料常用的大宗材料主要有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及砂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钢材,砌体材料,其他工程材料(包括建筑功能材料及新材料)。前面三类材料技术较成熟,技术指标明确,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后两类材料种类繁多,更新换代较快。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将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内容建立知识模块。

2.教学方法方面。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基础上,需对教学方法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习主线“CPU”,即材料组成(compositions)、材料性能特点(properties)以及该材料的使用法(usage或utilization)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内容贯穿每类材料的整个篇幅,因而也是贯穿《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主线。本项目拟采用这条主线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比如,‘水泥’部分,教学过程中只要把握“CPU”主线,即组成(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及铁铝酸四钙等四大矿物)、技术性能(细度、凝结时间、水化放热、强度等)以及使用(不同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性能,其应用范围、注意事项不同等),便可将其内容全部涵盖,也能够对其有一个整体掌握。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或方法,通过课前复习,课后预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课时适当穿插提问、设疑,启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同时鼓励学生随堂提问,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叙述性较强,运用课堂设问,以问答促思维,对比直接讲解的方法,课堂设问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我参与性,也可以灵活运用一些与材料性能相关的生活类小常识,调节课堂气氛。

适当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将一些已有科研项目成果或在研科研项目穿插在课程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最新科研动态,对土木工程材料在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一些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做一些和材料相关的基础工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早养成科研习惯,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最新科研信息。

3.实验教学方面。首先老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在上实验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实验教学大纲、讲义等,开始上课后,一般花10~15分钟,将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注意事项讲述清楚(应有适当的演示)。当学生进行实验时,指导教师应耐心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观察学生每个实验步骤,并随时纠正。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学会开展未知领域的实验,而不至于在碰到新课题时束手无策。

四、结论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当前在课程的理论和试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课程内容建设、启发式教学方式的采用和实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另外,利用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实践,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史绍蓉,于风江,吴吉娜,等.向研究与自由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张庆胜.探究教学类型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物理教师,2003,24(6).

[3]李博,张爱民.外国学校素质教育通览[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4]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5]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宋小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苏博特”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纪实[J].混凝土世界,2012,(6).

[7]曾志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3(3).

[8]刘颖,赵江倩.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0(5).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5

一、材料的误导性

例如: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主题是“要尊老爱幼”。这个主题选得好,意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可是教师却选择了这样一则材料:

五十多年前,我们国家正处在饥饿之中,四川有个少年叫刘文学,他看到一个老人在偷生产队的辣椒,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他把这个老人告发了,老人受到严厉惩罚。这个少年缺乏同情心,面对一个饥饿的老人不该去告发,何况老人已经向他哀求。刘文学应该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你的父亲饥饿难忍,偷了几个辣椒,你还去告发吗?

这位教师出示材料不仅用文字叙述,而且制作了课件,便于学生立即讨论。从上述材料叙述语气看出,这位教师对刘文学的时代基本持否定态度,他想对那个时代进行另类解释,以顺应当下被我们严重误解的探究性学习、多元解读之类的教学理论。教师转述与运用这则材料至少给学生传播了三个错误观点:1、教师分明在告诉学生因饥饿偷生产队辣椒是值得同情的行为,不该去告发;2、教师分明在告诉学生,假如是自己的父亲偷盗可以不去告发,客观上在向学生传播徇私枉法的思想;3、饥饿就偷,只可偷不可告,这实际上在向学生传播利己主义思想。更不可思议的是,教师完全抹杀了刘文学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正义性、有意隐瞒了这个所谓的“父亲”把刘文学残忍杀害的事实。这位教师是80后,对刘文学所处的时代不甚了解。下课后,询问其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则材料,他告诉我是从2006年9月某文摘报上看到的。我急忙找来这份报纸一看,果然有这则材料,并且教师的观点与那篇文章的观点完全一致。那是一份休闲性报纸,其间有些文章的观点新颖、离奇,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宜采纳。我不明白,生活中那么多尊老爱幼的材料,教师不去选取,却偏要选这样一则历史材料,且用这样一种观点进行演绎。

由此我认为当下语文教学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历史,选择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材料时,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不断章取义或者任意颠覆,否则会误导教学、误导学生;二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在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必须遵循。

二、材料的虚假性

如果说上述材料的运用是错误的话,那么下面这个材料的运用则完全是虚假的。

有三个初中学生在山中迷路了,他们在寻找道路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狼窝,窝里有三个狼崽,其中一个腿部受了伤。三个学生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就为狼崽包扎伤口。不一会儿老狼回来了,看三个学生在狼窝里包扎小狼,就在离狼窝十几米的地方卧下默默地看。当三个学生包扎完小狼离开狼窝后,老狼才来到狼窝领着小狼向密林深处走去,走出十几米后还回过头来看了看三个学生。这三个学生用爱心去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这是“让世界充满爱”活动课的主题材料。我至今仍然没有查出这则材料的出处,对有关狼的知识也知之不多,不知道当狼发现人在狼窝的时候是什么反应,也不知狼对人类的爱心是否领情。但有三点我是明确的:一是听完这则故事,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东郭先生的形象;二是虽然动物在不断进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的习性恐怕并没有改变,是什么力量使老狼与人为善?三是这则材料作为“让世界充满爱”的主体材料既牵强又恐怖。听课时我突发奇想,如果老狼不像材料中所说的那样,而是向学生发动袭击,三个学生怎样去应付?要么把狼打死或赶走,要么被狼伤害,教师试图让学生相信爱可以感化老狼。这种虚假性材料既不能给学生传播正确知识,也不能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还是少用为好。

三、材料的片面性

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里,处处洋溢着“珍爱生命”的赞歌,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彰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表明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在认真实践,同时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学识和世界观的影响,有些教师对“珍爱生命”这个口号的理解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片面性,甚至为了强调生命教育而顾此失彼。比如有位教师在开展“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中选择了这样一个材料:

二十多年前,四川有个少年英雄叫赖宁,他为扑灭森林大火献出了十四岁的宝贵生命。当时把他作为少年英雄进行宣传,号召全国少年都向他学习。现在看来,他是不值得学习的,他的行为是不合法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危险,不宜去做可能威胁生命的事情。我认为,赖宁当时不应该去救火,救火是大人的事,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危险。

赖宁的事迹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是作为少年英雄形象在社会广为宣传的。赖宁曾经作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楷模,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少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现在赖宁很少被提及,他的事迹也逐渐被淡忘。然而,赖宁作为一个历史符号,深深镌刻在祖国英雄榜上,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关心集体的行为永远是青少年乃至全体人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并不否定在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仍然需要赖宁精神。我们不提倡无谓牺牲,我们更应该唾弃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的贪生怕死行为。学习、宣传赖宁精神,与珍爱生命、保护青少年并不矛盾。这位教师在选择赖宁这则材料时过于片面。这种片面性是以三个否定为基础的,一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赖宁的行为是英雄行为;二是否定了为集体和国家利益牺牲生命的崇高性价值;三是否定了“珍爱生命”的现实选择性。把“珍爱生命”当成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是非的普世价值。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在倡导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时,应该分清是非、弘扬正义,而不应顾此失彼、一概论之。

三严三实课程材料范文6

关键词:实习教学;原材料;节能降耗;专业技能水平

一、实习教学中的问题

我于2012年11月份接受了2011级机电班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实习教学任务,按照以往教学模式,首先是提交实习材料消耗计划书,并按照计划书领取实习所用各种材料,由于我校今年教学资金不足,各专业实习消耗材料的采购量较往年大幅度减少,这次领取的实习材料只有原计划的一半,面对实习材料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次实习教学任务,绝非易事。这次《电力拖动》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导线的各种连接训练,二是常用照明电路安装,三是安装与检修电动机的各种控制线路。实习用工具全部由学生自己准备,这样可以节省教学开支,学生也会自觉地去爱护自己的工具。

《电力拖动》实习消耗的材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各种常用低压电器元件,如接触器、各种继电器、按钮、行程开关等,第二类是连接导线,如单芯铝线、多芯软铜线等。由于实习材料的严重不足,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实习过程的话,实习进行到一半时间我们就没有材料可用了,也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内容。常言说:“只要心中不滑坡,困难没有办法多。”根据我多年的实习教学经验,在实习训练操作过程中,各种低压电器元件的自然损耗是非常小的,造成元件损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不当,如有90%的元件是由高空坠落摔坏的;如果同学们在使用元件时能够小心翼翼地很好地保护设备和元件,各种低压电器元件的消耗量应该很小,甚至可以把元件的损坏率控制为零;相对来说,连接导线的自然消耗量占有较大比例,只要把这两大类材料的消耗量减到最小,就等于是增加了实习材料的数量。围绕节能降耗和提高学生技能的宗旨,在实习中我们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首先是对同学们进行爱护设备、爱护元件的教育,使同学们懂得每一个设备和元件都来之不易,是凝结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智慧以及地球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的结晶;其次是在元件的发放、使用和回收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对违反规定者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三是设立爱护元件节约奖,对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和实习成绩加分,激励同学们积极地爱护设备元件及节省线材;围绕三大课题所要实现的节能降耗目标和操作技能水平提高的目标,开展实训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第一课题是导线的连接:在进行导线的连接课题时,单股芯线和三股芯线的直接连接及T字分支连接时,不给同学们发放新线,因为在拖动实习操作间的墙角堆放有大量前几届学生使用过的旧线,这些旧线长短不同、规格品种很多,是进行导线连接训练的绝佳材料,比我们这次新领的线材品种规格还要多,将这些旧线的绝缘层剥去一部分,完全可以满足导线连接课题的实习训练要求。有的学生担心这些旧线的机械强度不好,会影响连接质量,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对导线进行破坏性的对折实验,发现这些旧线的对折次数一般都在15次以上才能使线芯完全折断,而新线的对折次数一般在20次左右,通过对折实验说明,这些旧线完全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同时我在给同学们作示范时也同样使用这些旧线,连接好的导线样品不但工艺符合要求,其测量的接触电阻也小于规定值;这样不但打消了同学们的顾虑,同时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即一件精品是靠手中的技能打造出来的,而与导线的新旧程度关系不大,只有通过刻苦训练,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如在进行7股芯线的连接时,我们只给同学们提供新的7股铝绞线让他们练习。这样在一周的导线的连接课题进行中,至少节省了200米单股铝线和100米的多股软铜线。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质量,在导线的连接课题考试中一律让同学们使用新线;在导线的连接课题考试中将同学们的样品制作工艺分和测量接触电阻分相加,同学们制作的样品的合格率达100%,个别学生制作的样品达到了优秀的标准。通过这个课题的实习训练,实现了几个教学目标:一是教育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培养学生养成日常节俭的好习惯;二是节省了大量的线材,达到了导线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线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三是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同学们的接线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导线的连接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许多以前接线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四是节约了教学开支。

第二课题是常用照明电路安装:在这个课题中,主要进行了使用各种开关(如拉线开关、双联开关和墙壁开关等)对照明设备进行安全控制,日光灯照明电路和三相照明电路的连接训练。由于照明电路所用元器件和导线比较少,我就没有领取新的实习材料,而是将操作间里原有的破损照明器件组织学生进行修复,使学生在修复的过程中掌握照明电路的操作技能和照明电路的常见故障。通过这个课题的训练,同学们既学到了操作技能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节省了导线的消耗和设备的使用量,达到了环保降耗的目的;对于修复的日光灯照明电路,组织学生在学校的教室里进行安装,解决了一些教室照明灯不足的问题,同学们都觉得自己的手很巧,学有所用,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更有信心,为下一步的实习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课题是安装与检修电动机的各种基本控制线路:主要有点动控制、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顺序控制、多地控制、启动控制和制动控制等。根据我多年的实习教学经验,这个课题的设备消耗量和导线消耗量最大,约占整个实习材料消耗量的90%左右,也是我们这次实习的节能大项。由于这次所领取的实习消耗材料不足,在课题进行之前,先给同学们交个底,即在不影响实习课题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同学们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对破损的低压电器元件进行维修;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一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学生对操作间里原有的破损器件进行分类清理,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元器件也要按不同的生产厂家和生产时间再进行细致分类,这样可以保证元器件中的小零件的规格尺寸一致,为提高元器件的维修精度和维修质量打下基础。把挑选出来的有维修价值的元件进行拆解,拆除损坏部分,把没有维修价值的元器件上可用的小零件拆卸下来做维修配件用,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让同学们对元器件进行了彻底解剖,对电器元件的结构了如指掌,维修起来更是得心应手。通过对元件的维修,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学会了许多修理技术,提高了操作技能,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可谓一举多得。在连接导线的使用方面,一是鼓励同学们尽量重复使用,不足时自己到旧线堆里去寻找,按钮到端子排之间的连接导线,必须多次重复使用、严格控制,直到长度不够时才补充新线;二是将有关联的课题,如点动控制、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进行嵌套接线,即先进行点动控制的接线,在进行自锁控制的接线时,可以利用点动控制的接线,增加一个常闭按钮和一个自锁点即为自锁控制,在进行正反转控制的接线时,可以将前面的自锁控制线路当成正转控制,再增加一个自锁控制线路当成反转控制。这样,只需很少的连接导线就能将三个课题依次做完,节省了大量的线材;同时在控制形式方面,同学们对这三个控制电路之间的接线关系有了比较和更清晰的认识,教学效果颇佳,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