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例6篇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1

关键词:花生;生物固氮;氮肥用量

中图分类号:S565.2;S143.1;S14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677-03

花生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合理的养分管理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减少不合理的肥料投入,提高农户经济效益[1,2]。但从湖北省花生农户施肥调查结果看,总体氮肥用量过多,施用过量与不足现象又同时存在,影响了产量的增加和种植效益的提高。鉴于此,在湖北省花生主产区进行了氮肥用量田间试验,以期为促进农户科学施肥、提高花生氮素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置

2009年在红安和蔡甸各安排不同氮肥施用水平田间试验1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30、60、90、120 和150 kg/hm2(蔡甸点未设此施氮量),各处理再分别施P2O5 90 kg/hm2,K2O 120 kg/hm2,硼砂9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14.4 m2,花生品种分别为中花6号和海花8号,15万穴/hm2。

上述试验所用肥料包括:尿素(N为46%);过磷酸钙(P2O5为12%);氧化钾(K2O为60%),硼砂(B为10.7%)。肥料开沟条施,氮肥60%基施,40%在初花期追施,其他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施用。

1.2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试验前采集基础土壤样品,采用传统方法测定[3],红安点土壤pH 4.96,有机质7.4 g/kg,速效氮51.2 mg/kg,速效磷4.3 mg/kg,速效钾61.6 mg/kg。蔡甸点土壤pH 7.65,有机质8.6 g/kg,速效氮94.6 mg/kg,速效磷12.6 mg/kg,速效钾124.5 mg/kg。

在花生成熟后,先采集各小区花生功能叶片和试验地周边田埂无固氮能力杂草的叶片,带回实验室风干粉碎,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δ15N;再采集各处理全株样品,考种后烘干磨碎,用浓硫酸-双氧水消煮,凯氏定氮法测定N浓度[3]。全小区收获,晾干称重,计算单位面积花生荚果产量。

1.3数据分析方法

花生固氮比例和固氮量采用下列公式计算[4]:

P(Ndfa )=(δ15N杂草-δ15N花生)/(δ15N杂草-B)×100%

Ndfa=N花生×P(Ndfa )

其中,P(Ndfa )是花生固氮比例,δ15N杂草是参比植物杂草的δ15N,δ15N花生是供试花生的δ15N,B是无氮水培花生的δ15N,Ndfa是花生的固氮总量,N花生是花生的氮积累量。以上δ15N花生和δ15N杂草分别通过测定花生功能叶片和杂草叶片获得,B选择已发表文献中花生的B,N花生通过计算花生各部位的生物量和氮浓度获得。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1)表明,相比不施氮,红安点施氮后花生的主茎高、分枝数、百果重都明显增加,而饱果率、百仁重下降;与之相比,蔡甸点的百果重、百仁重施氮后增加,主茎高、分枝数和饱果率变化规律不明显。两个点统一表现为施氮后百果重增加,说明施氮能够促进花生果实对养分吸收,增加个体重量。农艺性状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个试验点的表现趋势并不完全相同。

2.2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产量和固氮的影响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红安点花生产量显著上升,在施氮120 kg/hm2时产量最高(表2);蔡甸点花生产量在施氮30 kg/hm2时就达最高,进一步增加氮肥用量产量有降低趋势。各试验点的氮积累量与产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红安点花生固氮比例显著降低,最高与最低值间相差约3.6倍(表2);而蔡甸点变化趋势不明显,平均固氮比例在50.0%左右。各试验点的固氮量也与固氮比例变化规律一致。

2.3花生适宜氮肥用量的确定

将花生氮肥用量与产量、固氮比例和固氮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最佳氮肥用量。结果表明(表3),红安试验点最佳产量氮肥用量为128.35 kg/hm2,最佳固氮比例氮肥用量和最佳固氮量氮肥用量都为0;蔡甸试验点最佳产量氮肥用量是57.04 kg/hm2,最佳固氮比例氮肥用量为42.75 kg/hm2,最佳固氮量氮肥用量是39.15 kg/hm2。

可以看出,如果考虑产量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高,此时生物固氮发挥的作用很小;如果只考虑生物固氮性能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低,但此时产量又较低。因此,应该针对田间实际情况,考虑如何使产量和固氮性能达到动态平衡,保证一定产量下尽量减少氮肥用量,发挥生物固氮作用。以本试验为例,在红安试验点,土壤可提供氮素水平较低,生物固氮水平受肥料氮影响很大,施氮后固氮比例可从92.9%降至20.1%,可以考虑不追求太高的固氮比例以保证一定的产量;在蔡甸试验点,土壤供氮能力较强,生物固氮受施氮影响不大,产量也较稳定,则可以考虑按最大固氮比例确定氮肥用量。

3小结与讨论

在红安试验点低肥力土壤上,施氮促进花生产量和氮累积量的显著增加,但固氮比例和固氮量则降低;在蔡甸试验点高肥力土壤上,施氮达到一定量后,增加氮肥用量对产量和氮累积量的贡献不明显,固氮比例和固氮量无显著变化。

如果考虑产量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高,此时生物固氮发挥的作用很小;如果只考虑生物固氮性能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低,但此时产量又较低。因此,生产实践中,应该针对田间情况,考虑如何使产量和固氮性能达到动态平衡,保证一定产量水平下尽量减少氮肥用量,发挥生物固氮作用。以本试验为例,在红安试验点,土壤可提供氮素水平较低,施氮增产效果明显,生物固氮水平受肥料氮的影响很大,施氮后固氮比例可从92.9%降至20.1%,可以考虑不追求太高的固氮比例以保证一定的产量,如施氮128.35 kg/hm2使产量达到最高;在蔡甸试验点,土壤供氮能力较强,施氮增产效果不太显著,生物固氮能力受施氮影响也不大,则可以考虑按最大固氮比例确定氮肥用量,如施氮42.75 kg/hm2使固氮比例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余常兵,李志玉,廖伯寿,等. 湖北省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Ⅱ.平衡施肥对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6):1307-1309.

[2] 余常兵,李志玉,廖伯寿,等. 湖北省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Ⅲ.平衡施肥对花生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24-2726.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2

【关键词】 合理施肥 污染 防治

1.施肥不当造成污染的类型

1.1施用农家肥

如果施用的人畜粪尿、垃圾肥料未经过堆置、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或灭菌处理,某些有害病菌如破伤风、疟原菌等,可在土壤中继续繁殖而扩大疾病的传染,造成土壤的生物学污染,或直接对蔬菜、瓜果等生产产生影响。使用农家肥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大有好处,但所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高温发酵灭菌,才能保证肥效和施用安全。

1.2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而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却比较低,一般为30%~50%,氮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土壤、水体、大气、生物、植物的营养富集而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化学氮肥的损失途径有硝酸盐的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脱氮和氨的挥发与侵蚀流失。

1.2.1硝化―反硝化脱氮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是氮元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硝酸盐处于嫌气条件下很容易经反硝化作用以气态化合物向大气流失。一般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反硝化作用损失为20.6%~28.1%,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如氮肥用量过大,与低温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便会在土壤和作物根系中累积,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1.2.2氨的挥发氮肥损失的另一途径是氨的挥发。目前我国氮肥主要施用尿素,如果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在常温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氨化而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挥发损失相当严重;土壤中的氨与酸性盐可形成NH4+,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以外,剩余的或者被土壤胶体吸收,或者经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水田施氮肥挥发损失可高达60%。

1.2.3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学氮肥一方面会造成过量硝酸盐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又可使饲料和蔬菜中硝酸盐累积和亚硝酸盐的增加,这两种物质是重要的致癌亚硝胺前体,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大量使用硝态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作物累积后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畜产生危害,作物中硝酸盐含量是与氮肥的施用量成正比的。例如菠菜每ha用氮80kg时,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硝酸盐含量为500mg,而当每ha的施用量增加到320kg时,则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的硝酸盐含量可高达3500mg,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肥料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防止污染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料用法必须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叶面肥为辅;肥料用量必须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结合测土结果来确定,以保证农田土壤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基本平衡;肥料品质,农家肥及人畜粪便使用前必须腐熟并达到无公害标准,商品化肥必须达到国家相关行业标准。

2.1强化平衡施肥技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施用农作物专用复合肥,叶面追肥最后一次应在作物收获前20天施用,以防止对农产品的污染。

2.2推广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如绿肥、作物秸秆、堆肥,人畜粪便、饼肥、沼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生物钾肥等。

2.3建立标准 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和肥料使用准则,严格控制或限量使用化肥及微肥。

2.4施肥原则 要多元化和集中化施肥,并注意前重后轻的原则。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造粒肥料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土壤固定机会。

2.5控制氮肥用量基本不用硝态氮肥。喜硝态氮作物,特别是喜硝态氮蔬菜可适量使用硝态氮肥,但要保证作物硝态氮指标符合卫生食品要求。禁止使用城市、医院、工业等有害垃圾和污泥。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3

关键词:氮肥;禾本科牧草;生理特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7-1

氮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施氮肥对作物包括牧草生长有重要作用。据研究,在贫瘠的红壤旱地,不施用化学氮肥时,禾本科作物将减产50%~90%。禾本科牧草没有固氮能力,完全依靠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素,故高产牧草需要依靠施用高量氮肥。同时施用氮素还可以改善牧草的品质,使其质嫩、叶片多、蛋白质含量高,牲畜适口性好。可见,氮素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牧草生长的关键性元素,其供应程度将强烈影响牧草生态系统的成产力。

1 氮肥对禾本科牧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禾本科牧草为单子叶植物,一般根系发达,植株较高,叶长且多,粗纤维含量较高,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为5%~15%。如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等。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由于禾本科牧草自身不具备固氮能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可利用的氮素含量很少,往往难以满足禾本科牧草高产优质的需要,以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氮素是牧草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牧草,一般指供饲养的牲畜使用的草或其他草本植物。 对于牧草的分蘖数、株高、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是衡量牧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因禾本科牧草本身没有固氮作用,所以在生长发育中,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必须要对其进行施加氮肥。

黄勤楼(2010)等在对氮肥对黑麦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试验中有相关数据表明:施用氮肥对黑麦草的分蘖数、株高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规律是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相应逐步提高,说明氮肥对黑麦草的分蘖数、株高、粗蛋白粗纤维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施加氮肥,使黑麦草中的粗蛋白增幅变小。

牧草是以茎叶为收获对象,茎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物质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对吃草动物饲用的效果。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促进牧草的品质,使牧草中的分蘖数、株高和相关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促进其牧草的生长特性,使其向着人为的期望所生长。

2 氮肥对禾本科牧草产量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幅度式的前进发展,对于牲畜的必须饲用作物——牧草的需求,近几年来也相应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牧草的产量成为一些研究者们当下所热门的研究内容。如今,随着物价的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当中的必需品——肥料的价格正在日趋增加,所以,如何找到和使用低价、高效的肥料一直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难题。氮作为一种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对于研究施用氮肥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学者对施加氮肥对牧草产量影响的试验非常的多,并且得到了相关的数据。

关于N肥对黑麦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刘经荣(2003)等指出: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黑麦草的产量增加,且草中的N、P含量呈上升趋势,致使黑麦草品质提高,可为肉牛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和磷素给源,从而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载畜量。

墨西哥玉米草是由国外引进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是遗传稳定的饲草新品种,一年可刈割6~8茬,是一种优质饲料作物,被誉为青饲料之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由于墨西哥玉米草是一年生多茬高产饲料作物,因此收获时每年将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矿质营养元素,会使土壤营养趋于贫乏,土壤养分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饲草作物产量、品质降低,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因禾本科牧草因其自身不具有固氮功能,在生长中所需的氮肥均来自于人工施肥。

3 讨论

(1)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元素,其对牧草的生长和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是衡量牧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牧草的分蘖数,株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增加幅度会相应减小。因此要想改变牧草的生长特性,必须根据牧草的种类,找到合理的施加氮肥的数量,使其向着人类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2)因禾本科牧草自身没有固氮作用,所以要想提高其产量必须施加肥料。施加氮肥对牧草的产量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加氮肥数量的增加,其牧草的产量随之增加,若施氮肥的同时,增加氮磷钾的符合肥,其产量增加幅度增大,这主要是磷和钾能促进和本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产量的增加幅度会相应减小。这一点与刘学军得到的结论相似:作物对肥料氮的吸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施氮量的继续增加,作物吸氮量增加的幅度变小,当达到一定的施氮水平后,增加施氮量,吸氮量并不升高,甚至有所降低。因此,在农业生长上,要想提高牧草的饲用价值,有必要明确经济效益最大的施肥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永年.黑麦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国草地,1996,(1):24-26.

[2] 王永军,王空军,等.施氮对墨西哥玉米植株硝态氮累计及产量的影响.作物学报,2006,32(3):345-350.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4

(1.兵团第四师七十团,新疆 伊宁县 835116;2.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摘要:水分与肥料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大因素,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合理匹配水肥因子,才能起到以肥调水、以水促肥。本文重点阐述了“以肥调水”的作用,主要包括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对土壤 - 作物系统水势的影响、对养分在作物体内转运的影响、对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5方面内容,并结合“以肥调水”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

关键词 :作物;以肥调水;作用

一般而言,肥效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水分较高的情况下,肥水交互作用一般转变成顺序加和作用类型,二因素间为指数相关。在水分较低的情况下,肥料的增产效益比较显著,肥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类型,二者互为限制条件,可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料的补偿效应,通过合理施肥改善作物营养条件,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能力,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即“以肥调水”。在国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农学界就提出“以肥调水”的观点,即通过合理施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作物对土壤储水的利用能力,进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对作物“以肥调水”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应用实例分析。

1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合理施肥不是以消耗较多土壤水分为代价,而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前提,例如旱地麦田在合理施肥条件下,水分消耗只增加3% ~ 11%,产量却增加50% ~ 150%,水分利用率提高了70% ~ 119%,减少了水分的无谓消耗,在耗水量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在土壤水分有限的情况下,营养亏缺对植物有不利的影响,添加某些肥料是有益的,施用肥料能提高作物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施用肥料能促进根系生长,使之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提高深层储水的利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雷咏雯[1]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吸氮量相应增加,其中N4(施氮量450 kg/hm2)最大,而N0(不施肥)最低。N1、N2、N3间吸氮量差异不显著,而不施肥处理单株吸氮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过量施氮处理单株吸氮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说明棉花并非同步吸收养分,而存在一定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如果超出调节限度,则棉花单株吸氮量显著增加,棉花生长量明显增加,从而导致田间郁闭等不良群体特征,反而降低产量。在此区间(0 ~ 450 kg/hm2)选择合适的施氮量,实现高产和高效施肥是实现水氮耦合的重要途径。孙绘健[2]认为,适量施氮可以提高杂交棉花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和总水分利用效率。

2 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

在小麦上的研究表明,氮、磷配合施用时,根系下扎深度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特别在拔节期尤为显著,无肥处理根深为60 cm,高肥处理可达100 cm,使原来贮藏在土壤深层的无效水能够被有效吸收。同时,施肥还可显著地提高植株根系生物量,中肥与高肥处理的小麦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3.7%和44.0%,体积分别增加83.0%和31.4%。水分胁迫降低了土壤中养分的可利用性,根系通过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来缓解水分和养分胁迫。谢志良[3]研究发现,水分胁迫时(300 mm),增加氮(从0增加到276 kg/hm2)有利于棉花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再增加氮(414 kg/hm2)根系生物量反而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适量的氮供应能促进棉花的生长,氮肥供应过量则抑制了棉花的正常生长,然而氮肥供应对平均根长密度和表面积没有影响。说明根系变粗,根系下扎,使其分布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根长密度下降。闫映宇[4]认为,水分亏缺增加了棉花根系下扎深度和深层根系生物量,增大了根系水平分布范围,根冠比及干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增大。因此,干旱区特别是水资源缺乏时,增加施氮量是弥补灌水不足的重要措施。根系范围增加,增加了作物的觅水空间,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壤储水发挥了更大的增产作用。

3 对土壤 - 作物系统水势的影响

叶水势是表示植株体内水分状况的一个精确指标,其高低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的传输等许多过程。科学、适量的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叶片与根系水势,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吸收水分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水势,从而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使一部分原来对植物生长“无效”的水变得“有效”,使植物能吸收利用更多的土壤水分。刘瑞显[5]认为花铃期短期干旱可显著降低棉株的凌晨叶水势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且这2个参数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素水平为0 kg/hm2、240 kg/hm2、480 kg/hm2时,其叶水势分别为-1.25、-1.78、-2.34)。干旱胁迫下,低氮棉株在相对较高的土壤水势时,气孔关闭,叶片蒸腾作用降低。

4 对养分在作物体内转运的影响

在肥水对作物同化产物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来说明通过水肥措施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或改善同化产物的累积与分配比例,进而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在小麦上的研究发现,在墒情较差时,氮肥对干物质累积的调节作用更大,叶片和叶鞘所累积的同化产物向籽粒移动,其移动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提高了经济产量。作物高产不仅需要积累较多的同化产物,使同化产物在各生育阶段合理分配同样重要,特别是使抽穗前后积累的同化产物尽可能多的向籽粒运转,这也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之一。杨志彬[6]研究认为施氮量过多或不足均不利于棉花不同果枝部位生物量的累积,可以通过不同的施氮量来调节棉株不同果枝部位快速生长期的生长特征值,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获得更高的皮棉产量,这也是提高棉花水肥利用率的途径之一。

5 对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在严重干旱情况下,由于施氮肥处理具有较低的渗透势,使气孔阻力增加,当胁迫程度加大时,施氮处理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迅速,有利于保存水分。氮素营养通过提高叶片老化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高氮肥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叶片光合强度随叶片全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养分亏缺状况下,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于叶肉细胞壁单位面积所表示的CO2传导性降低所致。在养分亏缺和充足供氮两种情况下,叶片光合作用受氮素营养的影响不明显,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硝酸还原酶(NR)活力,而施氮不当,叶片酶活力过高或过低则导致棉株徒长或早衰。

勾玲[7]认为开花期适量追施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棉花叶片的光合性能,提高生长后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使生育后期叶片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尤其上延缓了植株中、下部叶片的衰老,保证了棉花生育后期光合产物的形成,从而使棉花达到高产。郭文琦[8]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渍水降低了棉花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降低幅度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刘瑞显[5]结果表明,施氮有利于提高内源保护酶活性,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改善不同内源激素间的平衡,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Pn)。在干旱条件下,施氮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性能,促进生长发育,减小因水分不足对作物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水分胁迫也是引起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的主要原因,但施肥能够降低水分胁迫所带来的伤害。研究发现,干旱使气孔关闭,蒸腾减少,光合速率降低,但单叶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严重干旱时,影响单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气孔,而是叶内光合能力,施氮、钾肥改善了叶片光合机构的生理状况,减少了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良好的氮素营养减少了光合器官不同部位受水分胁迫的限制,使叶肉细胞光合活性增强,因而光合效率较大。由此可见,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养分的有效供给有着密切的关系,充足的土壤有效水分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有效利用;而合理的养分输入又可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有效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施钾肥对棉花光合作用也有影响。郭英[9]研究认为施钾增加了棉花株高和单株叶片数,而对单株叶面积的影响不同,当施钾(K2O)量为180 kg/hm2时,叶面积达最大值,继续增施钾肥叶面积减小;施钾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同时增加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o。李伶俐[10]研究表明,棉花群体中期补施钾肥,能延缓叶片衰老,保持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面积,从而提高了后期群体和叶片对光能的利用。

6 “以肥调水”应用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试验设置灌水量和施肥量2个因素试验,灌水量设3个水平,灌水量分别为200、280、360 m3/667 hm2;施氮量设3个水平,施纯氮分别为0 、300 、450 kg/667 hm2。由棉花产量进行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灌水量、施氮量和产量存在真实的回归关系(F = 92.15**),所以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到产量的非线性回归方程(表1): 一次项N和W的系数为正并显著表明,单独增加施氮量(t = 2.52*)和灌水量(t = 15.16**)对棉花有增产作用,2个因素相比,灌水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施氮量的影响(灌水量t > 施氮量t)。交互项的系数为-0.003 0(t = -1.168*,p = 0.25),表示灌水量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是微弱的负效应,说明水肥存在一定相互抑制的效应。二次项N和W的系数为负表明,过多的施氮量(t = -2.311*)和灌水量(t = -13.92**)对棉花的增产有减少作用,两因素相比,过量灌溉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于过量施肥的影响,因此,从中寻找适宜灌水量发挥施肥的作用对棉花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分析水氮互作效应(表2),在W1 、W2灌量下,增加氮肥的施用量,棉花经济产量明显增加,而在W3灌量下增加氮肥棉花经济产量增加不大,表明在中低灌量条件下,氮肥与灌量对棉花产量有正互作效应,而高灌量下互作效应不大或有可能是副效应。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水量产量有增加趋势,在W2灌量下,经济产量最大,氮肥效率最高,再增加灌水量(W3),经济产量又有所下降。表明在水分不足情况下,增加氮肥对产量促进作用明显,即发挥了以肥调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咏雯,郭金强,危常州,等.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的初步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43-47.

[2]孙绘健,马富裕,刘浩,等.花铃期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杂交棉花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3):20-27.

[3]谢志良,田长彦,卞卫国.膜下滴灌水氮对棉花根系构型的影响[J] .棉花学报,2009,21(6):508-514.

[4]闫映宇,赵成义,盛钰,等.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4):970-976.

[5]刘瑞显,王友华,陈兵林,等.花铃期干旱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棉花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8,34(4):675-683.

[6]杨志彬,陈兵林,周治国.施氮量对花铃期棉花果枝生物量累积时空变异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15-2220.

[7]勾玲,闫洁,韩春丽,等.氮肥对新疆棉花产量形成期叶片光合特性的调节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5):488-493.

[8]郭文琦,刘瑞显,周治国,等.施氮量对花铃期短期渍水棉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236-369.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5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200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遗传生理实验室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68%、水解氮134.7mg•kg-1、速效磷25.2mg•kg-1、速效钾80.6mg•kg-1。供试品种为长江流域8个主要栽培品种:科棉6号及其亲本渝棉1号、泗杂3号及其亲本泗棉3号、徐杂3号及其亲本徐9154、苏杂3号及其亲本苏棉9号。试验设施氮和不施氮(对照)2个处理,分别用N1和N0表示,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4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m2,密度均为2.25万株•hm-2,行距0.83m。施氮处理:钾肥(氯化钾)施用375kg•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600kg•hm-2,安家肥和第1次花铃肥各占50%;氮肥(纯氮)施用300kg•hm-2,其中安家肥20%,花铃肥占65%(分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使用,第1次花铃肥18%,第2次花铃肥47%),铃肥占15%。各期氮、磷、钾肥均混合后施用。对照(不施氮)处理:仅施用钾肥、磷肥(过磷酸钙),其用量及运筹同施氮处理。不同处理田间其他管理措施均按当地高产要求进行。

1.2取样及主要测定项目分别于9月20日调查各小区的单株结铃数,成熟期实收计产。并于成熟期,每小区取2株典型植株,分叶片、茎枝、蕾铃烘干称重,然后粉碎测定全氮。全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方法参见《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19]。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使用Excel、SPSS等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作图。使用DPS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一些性状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1)吸氮量:地上部各器官中含氮量之和;(2)氮肥子棉生产效率(NUEsp):子棉产量与吸氮量的比值;(3)氮肥回收利用率(RE):(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100。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间氮素吸收分配效率比较表1表明,不同品种在施氮的条件下单株吸氮量差异较大,其中苏杂3号、科棉6号较大,分别为284.4kg•hm-2、269.1kg•hm-2,苏棉9号最小。茎叶和铃吸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单株吸氮量随生殖器官吸氮量的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两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789*),但随着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两者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关系(r=0.697*)。氮素回收利用效率(RE)表明,各品种间差异也较大,变化范围在29.0%~48.2%之间。进一步分析杂交棉品种和其亲本铃吸氮量和RE结果表明,在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杂交棉品种吸氮量、总吸氮量和RE,总体上均比各自亲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与棉株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14**);与铃吸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0.643);与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关系,且差异达显著水平(r=0.774*)。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受品种基因型控制;适宜的茎叶吸氮量和较高的铃吸氮量、总吸氮量是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品种的显著特征。

2.2品种间氮素子棉生产效率比较表2表明,各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差异也较大,其中泗棉3号和科棉6号较高,分别为20.67kg•kg-1和20.35kg•kg-1;徐9154最低,仅为16.72kg•kg-1。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已吸收进入棉株体内的氮素的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即将已吸收的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存在差异。棉株生殖器官吸氮量分配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两者呈一定程度负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仅提高生殖器官中吸氮量并不能提高品种的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相关生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3长江流域常用棉花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分类对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1),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可以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回收利用效率高效型,如科棉6号和苏杂3号;类型Ⅱ,回收利用效率中间型,如泗棉3号、徐杂3号等;类型Ⅲ,回收利用效率低效型,如渝棉1号、苏棉9号。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吸收效率是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的。对不同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2),不同品种NUEsp可以分为2种类型:类型Ⅰ,氮素子棉生产效率高效型,如泗棉3号、科棉6号、徐杂3号、渝棉1号;类型Ⅱ,氮素子棉生产效率低效型,如泗杂3号、苏杂3号、苏棉9号、徐9154。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明显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结合图1和图2的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品种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的高低不尽一致,总体来说,科棉6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都处于较高的趋势;苏杂3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却相对较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不高;泗棉3号、徐杂3号、渝棉1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不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而苏棉9号、徐9154和渝棉1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及氮肥回收利用率都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供试品种的氮肥回收利用效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存在4种类型,即二者都高效型,二者都低效型,高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低氮肥回收利用率型,低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高氮肥回收利用率型。

3小结与讨论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6

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不会导致蔬菜硝酸盐的累积,还能提高蔬菜的品质。有机肥最好是经高温堆沤或沼气发酵腐熟后施用,这样可杀死病菌和虫卵,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施用沼气肥生长的蔬菜,是最佳的无公害蔬菜。

2、控制氮肥用量蔬菜中硝酸盐的累积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亩施氮量应控制在30公斤内,其中70%-80%应用作基肥深施,20%-30%用作苗肥深施。

氮肥要早施深施氮肥作基肥或苗期追肥施用,有利于蔬菜早生快发,利于降低土壤和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累积。氮肥深施到10-15厘米的土层中,可减少氮素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在深层土壤,土壤空气处于嫌气条件,硝化作用缓慢,可减少蔬菜对硝酸盐的累积。

3、因地、因季节施肥肥力高,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蔬菜易积累硝酸盐,应禁施或少施氮肥。低肥菜田,蔬菜积累的硝酸盐较轻,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一般菜地,如采取测土平衡施肥,既有利于优质高产,又使蔬菜不易积累硝酸盐,还有利于培肥地力。夏秋季气温高,不利于积累硝酸盐,可适量施氮肥。冬春季气温低,光照弱,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下降,容易积累硝酸盐,应不施或少施氮肥。

因菜施肥不同种类的蔬菜,吸收积累硝酸盐的程度不同,白菜类及绿叶菜类蔬菜容易积累硝酸盐,不能使用硝态氮肥;茄果类、果菜类和根菜类蔬菜,对硝酸盐积累较少,可适当施用,但在收获前15-30天应停止施用硝态氮肥。

叶菜类蔬菜切忌叶面喷施氮肥氮肥作叶面肥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子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因此,无公害叶菜类生产中应禁止叶面喷施氮肥,尤其是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叶面喷施氮肥。

不用污水浇灌污水浇灌蔬菜,易被污染。凡是工厂、矿山排出的污水,含有较多的氯、砷、锡、铅等有毒物质,应禁止用来浇菜。城市生活污水要做无害化处理,杀死病菌、虫卵后,与清水混合使用。

4、化肥深施可分以下3类:底肥深施底肥深施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撒肥后耕翻;二是边耕翻边将化肥施于犁沟内。以第二种方法更佳。要求施肥深度6厘米,肥带宽度3~5厘米,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

种肥深施种肥深施时要求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3厘米以上,以满足作物苗期生长的养分需求,可避免烧种、烧苗现象的发生。

追肥深施追肥深施就是在作物距株行两侧的10-20厘米之间,采取开小沟或打洞的方法,深度为6-10厘米,肥带宽3厘米以上,施肥后注意覆土。

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

生产实践表明,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吸收的养分有70%左右来自土壤,而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施农肥的多少。

近年有不少农民施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大量施用化肥,靠化肥增加粮食产量,其结果虽然粮食产量提高了,但也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下降。另一种是单独施用农家肥,其结果虽然培肥了地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粮食产量不高。要想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土地越种越“肥”,实践证明必须走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这条路。

搭配使用的好处

1、既用地又养地。据试验,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3年的地块比单施化肥的地块有机质含量高0.08%-0.11%,氨化细菌增加260%,好气性固氮菌增加119%,纤维分解菌增加600%。

2、粮食高产质优。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在中低产田土地上,可比单施化肥增产20%-50%,粮食品质也有很大改善。

3、减少化肥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化肥与农肥搭配使用,既可以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氨的硝化,也可以减少氮素的挥发损失。一般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20%。

搭配使用的要求

1、掌握好施用时间。农家肥数量大,见效慢,应尽量早施,一般应在播种前做底肥一次施入;而化肥用量少,见效快,一般应在作物需肥前7天左右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