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例6篇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文1

一、民众心目中的“狐仙”禹王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7公里,东南距寒亭区30公里,西与寿光仅有1公里之遥。该村原属萧家营乡,2001年并入南孙乡,2007年又跟随南孙乡并入高里镇。据村碑记载,该村始建于元代。禹王台村因村西南角的一座禹王台而得名,而“台”与“村”的相邻并置成为该村的一大景观,并对村落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走进禹王台村,一个外来者常会听到村民关于狐仙的种种神奇传说的讲述。从狐仙的不同种类到不同性情,从狐仙的神奇本领到灵验传说,乃至人狐之间的恩怨情仇,都是村民不厌其烦的永恒话题,而且他们还会将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体验不断地添加到已有的狐仙故事框架中。由此,关于狐仙故事的不同文本形成了极为复杂的重叠与嵌套关系,不断地对村落信仰予以重塑、刷新,并成为对村落生活的解释性话语,与狐仙相关的话题遂在禹王台村长热不衰。狐仙信仰,作为禹王台村的“标志性文化”,是我们理解村落社会与村民心态的一扇重要窗口。②

(一)狐狸与狐仙的边界在禹王台村村民心目中,并不是所有的狐狸都可以成为狐仙。村民认为,所谓的狐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野生的而非人们所饲养;雄性;毛发为红色,即俗谓“火狐狸”。而人们常见的雌性、毛发灰白的“草狐狸”则不被视为狐仙,人们伤害到它也不会受到任何报复或惩罚。③笔者发现,持有这种观念的村民不仅限于禹王台村,在周边村落也是如此,如距离本村三里地的台底村即然。①另外,基于村民“物老成精”的传统观念,狐仙通常也被视作因寿限久远而得道的神灵,并因此而得到尊重。

(二)“火狐狸”的神奇在村民心目中,被视为狐仙的“火狐狸”具有神奇本领,描述“火狐狸”种种灵异现象的众多传说无不与此有关。据说,以前在麦收前后,是禹王台村狐狸繁殖的时候,不仅狐狸数量大为增加,而且在晚上能看到众多狐狸围着台子口吐“火蛋儿”②的神秘景象。能口吐“火蛋儿”的狐狸,可以给深夜迷路的村民领路还家。“我外祖父家是李家沿村,从这个庄到禹王台有20多公里。早先我外祖父家是个编户,每到秋后,都要套上车去禹王台北的洼里去拉苇子,拉回来垛成垛,压篾子编席用。外祖父说,那时在台北的洼里,一早一晚,能经常见到他老人家(狐仙)。那时北洼里没有正经道,时常走迷了路。到了这时,你跪下求告他老人家把你领出去。过后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个灯笼,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保持着一定距离,把你领到家门口,那盏灯笼也就消失了。我曾问外祖父是个什么样的灯笼?他说那是狐仙老爷千年修行炼成了含在嘴里的仙丹,也叫夜明珠,它吐出来顶在头上给你照亮。”③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

(三)狐仙世界的“新成员”禹王台周边的海拔高度不过10米左右,过去时常遭受西来潍河与北面海潮的冲击,高耸的禹王台成为狐狸的栖息地。据禹王台村村民说,自从1970年代在禹王台和本村住宅区之间修起高大围墙以后,狐狸就不再成群结队地出现,最后竟然彻底绝迹了。但当我们前往调查时,台上仍然有十几只狐狸出没,据说是禹王台现任住持H道长买来的。面对我们这些外来的调查者,H道长总是津津乐道于这些“狐仙”的神奇表现,如神出鬼没、风度翩翩、遇狗无畏等。我注意到,一旦有客人上山,总会有一只或数只狐狸小心翼翼地跑来接受客人馈赠的零食,此时H道长便会一再向客人道贺,将客人与“狐仙”相遇描述成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福分。不过,禹王台村村民似乎并不接受这种说法,“今天上午你们见的就是放生的。去年放生的那些狐狸,乍放过来不适应,很多就死了,我们就埋在了上面”④。这些放生的狐狸死后,就由H道长做成狐狸冢,供狐仙信众祭扫,也为禹王台平添一种神秘气氛。

二、狐仙信仰的表现形态与村民的逻辑编织狐仙信仰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诸多表现形式,甚至与部分人生礼仪结合在一起,渗透进民众的观念世界之中,形成了对其自身生活的解释。

(一)狐仙信仰的空间表征张士闪认为,村落中的神圣空间通常包括两种,即村属神圣空间与家院神圣空间。而每一种神圣空间实际上又分为两类,即恒久性神圣空间与临时性神圣空间⑤。显然,禹王台村狐仙信仰的恒久性神圣空间主要是禹王台,其俨然已成为民众信仰的神圣中心与动力之源;临时性的神圣空间则主要体现在家院祭拜中,村民在家里为狐仙塑造神像、设置牌位神龛的较少,大都是在有需求时以黄布或者黄纸写名的方式祭拜,往往与其他诸神如灶神、天神、财神等一起祭拜,由此形成了信仰观念中的某种秩序。这既是村民对于自身生存空间的信仰建构,又是对自我精神世界设置的不同载体。禹王台在历史上建有禹王庙和老三哥庙,抗日战争时期庙宇被全部焚毁,自1990年代初开始重新建设庙宇,当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众多神灵的庙宇群,如胡三太爷庙、仙姑庙、城隍庙、财神庙、山神庙、北斗庙等12座。在禹王台的底部还有两处狐仙洞,洞里光线昏暗,门口有新建“心诚则灵”石刻,下方放着一个石质的狐狸塑像,门口有对联“天下万户信神,地上三泰最灵”。2011年10月,又为刚落成的女娲娘娘神像举行了开光仪式。据H道长讲,女娲神乃是天下诸神的创造者和最高统领者,如果禹王台上没有她就位,那么这些神就会乱。此外,近些年来还设有狐仙冢三座,据说所埋葬的大多是被人误杀的狐狸,这些人在受到狐仙惩戒之后,为求解脱,于是许诺厚葬这些非命的狐狸而立下了狐仙冢。以女娲娘娘庙为代表的后来增设的地理景观,意在谋求一种新的信仰体系的构建,并部分地改变了禹王台原有的信仰秩序,也打破了村落信仰体系保持已久的封闭性。显然,民众先前祭拜的空间如狐仙庙宇与狐仙洞,早已完成了神圣资本的原始积累,共同将禹王台烘托为这一带十里八乡的神圣中心。然而,近年来各种新景观的动工,冲击了村民心目中原有的“狐仙世界”。⑥如果说,1970年代因为修筑高大围墙而在禹王台与村落社区之间形成了隔离,“村”与“台”的阻隔导致了禹王台所代表的神圣世界的衰弱,那么,近年来在H道长的主持下在禹王台上兴修的新景观,则使得近年来有所复苏的禹王台村村落信仰体系,与外来信仰形成了某种对峙的态势,同一村落社区内部出现了信仰分裂现象。目前看来,这种对峙或分裂也许会长期存在下去。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原有狐仙信仰传统的延续与外来者对于本土狐仙信仰逻辑的改写,共同烘托、增加着禹王台的神圣感,并对禹王台村以及周边乡土社会生活施加影响。

(二)信仰的特殊时段一年之中,禹王台村村民围绕禹王台举行狐仙信仰活动的重要时间点有三个:一是正月十六禹王台庙会,另为三月三与九月九,而以正月十六最为隆重。年节过后,大致从正月初十开始,就有香客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正月十六这天达到高峰。其祭拜仪式一般是上香烧纸,磕头祭拜,给老三哥加袍穿鞋,此外还伴随着众多艺术表演活动,如玩龙灯、唱吕剧、扭秧歌、玩杂技等。另外,还有售卖各种商品的各色商贩,如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还有祭祀用的喜钱、纸宝、高香等。香客除了禹王台周边村落外,还有的来自潍坊、济南、东营、青岛等地。三月三与九月九的禹王台庙会,正逢农忙,场面较为冷清。除上述庙祭活动外,一些老年村民逢庙会之期,往往在家中找一块黄布,写上“老三哥”的名字,烧纸钱,供奉水果、肉类等祭品,嘴里念叨着自己的祈愿,与年节祭祖的方式类似。除这三个时间点外,过去每月逢初一和十五,也有村民到禹王台烧香、发喜钱,每到过年各家各户更是先要到台上祭拜狐仙后才回家过年,俗谓“过年拜狐仙,全家保平安”。现在,这种现象已极少见,但在遇到难题时依然会想到向狐仙求助。比如家庭成员有患“怪病”的,医院难以诊断,村民便会去禹王台烧香祭拜或求助于村内香头。①显然,村民的狐仙信仰并没有因为“狐仙”的绝迹而消退或减弱,而只是暂处于一种“潜隐”状态,正如他们相信“狐仙”也正“潜隐”于世界的某个角落一样,一旦有难,便会自然而然地向狐仙求助。造成狐仙信仰的这种“潜隐”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律已经逐渐蔓延于乡村生活,人们外出打工,早出晚归,忙于生计,与传统农耕生活相联系、发生于农闲时节的狐仙信仰的传承机制受到冲击;其二是当代信仰活动中日益增强的功利性。当然,民间信仰活动的产生与存在本身便与一定的功利目的相联系,但其功利目的从来没有像当今之时那么突显。绝大多数村民不再每月到王台行祭,而仅在求财求禄、趋利避祸等关乎世俗利益之时才前来祭拜。即使是在庙会之期进庙烧香时,也经常充满了戏谑色彩。

(三)传说:狐仙信仰的口头叙事在村落生活中,传说是信仰活动的一部分,讲述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信仰传播的过程。禹王台村流传着大量与狐仙相关的故事,成为村民交流情感、表达生活感受的话语形式,形成了村落社会中信仰叙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编织缔结。这一切需要一种粘合因素,作为故事主角的人和狐便承担了这一功能。流传于禹王台村的诸多狐仙故事,主人公往往因做善事而得到回报、因做坏事而得到惩罚的结果收场。饶有兴味的是,村民常常会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来讲述,强调主人公就是村里或者附近的某人,最近还看到了他本人或是他的子女。例如,“禹王台村的一个老村委书记,1975年秋天在村里苗圃指使民兵连长用枪打死了一只狐狸,并与多人煮了吃了。结果在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位老书记就瘫痪了,他的一个闺女长得奇俊,也突然变成哑巴(后来嫁到邻村,前几天还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回娘家来了),民兵连长也得了肠癌很快去世。有个只喝了点汤的人,也被一匹马踢断了腿,而这匹马一直非常温顺,从未伤过任何一个人”②。在这样的叙事框架中,村民通过不断地讲述,使得狐仙的权威性在村落生活长期保持或增强。这类“灵验故事”,符合村民心目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生活逻辑,依附并诠释着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的具体化表现,它不是发生于特定时空中的信仰活动,却是神灵信仰最好的“宣讲教材”③。依靠这种“宣讲”,信仰传统在村落社区中得以维系,从而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狐仙所代表的神秘世界代表了村民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意志”的直觉,当他们将之与有限的人生进行对比,自我的渺小感便油然而生。在他们看来,狐仙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并与人类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因而可通过“待人之道”与之形成互动、互惠的关系,他们对于狐仙的敬畏、虔诚、忌惮、依存等情态大致与此相关。显然,社区的秩序维护与个人的功利诉求,代表了乡土信仰传承的最根本的动力机制,并最终使得信仰在村落知识系统中比较牢固地占有一席之地。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文2

【1】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讨论发言稿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我们依然要时时重温党规,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员的合格标准,不能忘记入党的初心。两学一做,就是让每一个共产党人永葆战斗力,让我们党永葆生命力。

我们今天身处变革的伟大时代,我们有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我们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正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冲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走过一个个的光辉历程,根源在于我们对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矢志不渝。我们党在道路开拓、制度探索、理论创新上的与时俱进,与我们党对信仰信念的坚持不懈是辩证统一的。正是信仰信念的力量,使我们党、我们的国家获得了无限的生机。

今天,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党员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这些意识上的提升,思想上的丰富,如何体现出来?信仰信念的力量,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唯有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在时代浪潮当中乘风破浪,在艰难险阻面前披荆斩棘,才能真正体现出信仰信念的力量。没有行动就没有未来,而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两学一做的效果,唯有通过行动方能检验出来。

历史告诉我们,信仰不仅是个人的支撑,也是一国自立的基础性力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取得了成就,但我们的伟大事业仍在续写篇章,仍大有可为。值此之际,我们决不能在到达胜利之前先丧失信仰,失去力量源泉。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要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起,深入到每个党支部,推广到全体干部。

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借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个机会,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勇于剖析自己:是否记得入党时的澎湃誓言,是否把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写进了灵魂,是否以信仰信念支撑着不懈奋斗,是否深入学习体会我们党新的理论成果,是否担得起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称号。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有所收获,有所升华。

【2】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讨论发言稿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我对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党性是衡量党员觉悟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坚定的信仰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作保障。信仰是相信并奉为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托尔斯泰认为:信仰是人生的动力。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认为,信仰就是对一种主义、主张坚定不移的相信和态度。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就会背离党性、丢掉宗旨、迷失方向。要坚定信仰信念,必须做到三个强化。

一、强化理论武装。强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理论学习作为看家本领,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规,真正从理论上把信仰搞明白、把方向搞对头、把旗帜搞清楚,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要在真学上下功夫。真学,就是埋下头来学、下苦功夫学,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切实掌握带原理性、规律性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把握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而不是浅尝辄(哲)止、浮在表面,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二要在真信上下功夫。真信,就是要在灵魂深处坚定不移地信。只有真信,才能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要通过理论学习,切实增强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三要在真用上下功夫。真用,就是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形势、把握大局的能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重托。

二、强化宗旨意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坚定的信仰源于深厚的民生情怀。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要坚持为民用权的基本准则。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让权力回归为民本位,把握好权力这把双刃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要坚持为民担当的执政理念。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就要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担当、敢于面对矛盾、敢于破解难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三、强化党性锻炼。 党性,是衡量党员觉悟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坚定的信仰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作保障。一要在尊崇中锻炼党性。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严格遵守的总规矩。党员干部必须学习、贯彻、维护,增强对的敬畏感,全面履行赋予的职责,自觉把作为一切言行的最高遵循,作为加强党性锻炼的根本标准,把的各项规定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各项事业中。二要在严格的组织生活中锻炼党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 、谈心谈话等党内生活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敢于揭短亮丑、勇于承担责任,自觉接受思想灵魂的洗礼,防止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在党内生活的熔炉里锤炼党性、修炼品性、磨练心性。三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党性。党性是否坚定,最终都要用实践检验。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事创业本领,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的党性得到锻炼和提高。

从自己思想深处来查找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过去在信仰信念方面还不够坚定,对于腐败分子对我党所造成的影响心有阴影,认为党的力量不够强大,有的时候是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对群众漠不关心。现在使我认识到,党内的问题毕竟是少数,我们党整体是好的,只要我们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就可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讨论发言稿

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三个方面的要求中,学而信是前提。学而信是指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对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深入学习,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现在,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精神懈怠、消极腐败、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究其思想根源,说到底是信仰迷茫、信念动摇、精神迷失。正如形象地指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在改革的攻坚期与全面深化阶段,针对党员干部思想根源与灵魂深处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有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讲话精神武装头脑。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自发形成,而是基于对科学理论的系统认知与深入理解。同志曾说,有三本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特别深刻地烙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指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破解中国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真学习牢固树立坚定的信念信仰。1983年到1985年在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同志就提出,要加强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2011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十以来,更是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他还曾以陈望道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例,生动地说明了信仰的巨大力量。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本译者。1920年,他在翻译这本书时,母亲为他准备了红糖蘸粽子吃。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添些。他说:够甜,够甜的了。当母亲进屋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可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刻骨铭心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来源于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正确把握,来源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意志,来源于对问题解决的定力与能力,来源于对中国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文3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人生与信仰问题始终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大写的永恒话题,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股强大的冲击波,震撼着莘莘学子的心灵。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信仰与党的事业兴衰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信仰开始觉醒,信仰争夺战也拉开了帷幕,各种信仰盛行,甚至一些封建迷信,现代迷信也在广泛流行,还有对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崇拜,一些来自市场经济的消极思想信念,如对金钱的崇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等。在日趋激烈的信仰争夺战中,共产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地位受到冲击,面对这严峻的态势,加强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刻不容缓。

1、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邓小平曾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

2、引导确定正确的价值观

信仰是个体对价值的追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要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坚持树立和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3、加强信仰教育信仰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文4

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至今已走过了69个春秋。69个四季更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拔寨,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佳绩,成长为了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激励与召唤着亿万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让这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度,于危难中振作,在绝望中重生,已然可见复兴的曙光。追寻历史,回望过去,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代代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奋斗不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党的领导核心的信赖。

因此,坚定信仰,仍然是我们新时期朝着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军梦奋进的不竭动力。

一、新形势下为什么要有信仰

信仰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力的,它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以及每名军人的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紧密相连。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崇高的信仰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定海神针”。提到这个话题,就不能不说苏共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对此,中外学者都阐述了一条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逐渐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代更是全盘否定斯大林,在政治理论领域埋葬共产主义。正如一些俄罗斯学者所言:“苏联共产党人才是自己真正的掘墓人!”前车之师,后车之鉴。我们党能领导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我想单单靠小米加步枪是远远不够的,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的坚定信念才是根本。井冈山时期,条件艰苦,有人说“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引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还用了一段十分生动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念:“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共产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其次,崇高的信仰是一支军队克敌制胜的“神奇法宝”。拿破仑有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抗美援朝战争敌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无论是拿破仑讲的“精神”还是毛主席讲的这个“气”,指的都是敢打必胜的信仰。正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能把小日本赶出中国,才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才能让曾经的和潜在的对手发出哀叹:“不怕解放军现代化,就怕解放军毛泽东化。”

再次,坚定的信仰是我们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不竭动力。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的。中共一大13个代表中,

4人为革命牺牲,脱党、被开除党籍的有7人,超过半数。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二人最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看到了一大确立的理想目标的实现。6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了一生,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7人半途而废,甚至成了背叛革命、背叛信仰的民族败类,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同是怀有崇高信仰的热血青年,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想决定他们不同结局的原因其实就是信仰是否坚定。近年来,党中央重拳惩治腐败,将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等高官绳之以法,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丧失了理想信念,他们政治上变质、精神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不能自拔,从根子上、骨子里说,就是背离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现在大家都理解了信仰的重要性,那么具体到革命军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信仰呢?

二、革命军人要树立什么样的信仰

我想大家参军入伍时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的入伍动机功利化,有的理想追求物质化。大家看看这两个数据,这些现实的想法,对军人而言,应当坚决摒弃,树立起崇高的信仰。

一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苏共垮台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以前,西方主流舆论普遍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创立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已不能指导今天的现实。真的过时了吗?我们用事实说话,据德国媒体的消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著作的浓厚兴趣,许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试图从中找到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论》第一部的销量与

2005

年相比增加了

2

倍。在柏林,《资本论》2008年销量是1990销量的100倍。许多西方政要,现在也开始阅读《资本论》。连罗马教皇也忘记了马克思是主张无神论的,称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具有“绝佳的分析技巧”。人们开始承认,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依然正确。这些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说明了当今时代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实情。也正是因为《资本论》的巨大销量,英国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二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我们国家,在寻求民族富强、国家复兴的实现之路上,封建主义试过了,不行,资本主义试过了,也不行。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科学指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实践证明了的历史结论。过去,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人民闹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军阀割剧的混乱局面,终结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只要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是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三个维护”是我们党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科学先进的实践安排,是经过大风大浪考验和检验的。列宁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毛主席讲:“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他在七大报告中有一段形象而又深刻的论述:“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邓小平同志也曾讲:“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实践证明:坚定三个维护,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领导核心坚强,党就充满力量,领导核心受到挑战,党的事业就遭受损失。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只有坚决践行“三个维护”,才能保证全党全军高度集中统一和政令军令畅通,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汇聚起强军兴军的强大正能量,抵御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激发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壮志,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推动我军向世界一流军队阔步前进。

三、挑战面前怎样做到信仰坚定

我们常说,信仰是美好的,但把信仰变为现实,需要有理论的指引、科学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否则,再好的信仰也是空中楼阁。那么,如何坚定信仰,做新一代革命军人呢?这里,我想用两句诗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前两句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对于一个事物,你要信它,必须先要懂它,而要懂它,必须先要了解它。也就是说,只有真学真懂了,才能做到真信。对马克思主义道理何在没有弄清楚,怎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深刻理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是讲的真学真懂和真信。

第二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在坚定信仰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比如灯红酒绿的诱惑、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甚至是邪教组织的渗透等。我们怎么去面对它们?(看看革命先辈是怎么做的)能不能守住信念、像革命前辈一样,心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毫不动摇朝理想目标前进?这也是对革命军人的现实考验。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文5

我想,看到信仰这个词,大家一定觉得这是很高大上的一个词,和自己根本挨不着边。平时,我们看到的关于信仰的字眼,几乎都是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们而言,马克思主义只知道一些皮毛,很难去理解共产主义这个话题。就算说出个一二来,也都是做点表面文章。所以,在此,我也不想费口舌谈什么共产主义信仰了。在这里,我只是说说自己对信仰、信念、信赖等词的理解。

我个人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只有物质方面的东西,感觉就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人嘛,也就是短暂的几十载,总得有点追求吧。这个追求,当然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希望自己能成为马云,做中国的首富;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做明星,周围有一大群的粉丝。不管怎样,这些梦想,只是信仰在个人层次的体现。信仰,它是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说的。并且,信仰的力量,更来自于人的天下为公的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于一个人来说,信仰就好比是它的心脏。没有了心脏,全身的血液就不会流动。

最近,我在看金一南教授所写的《苦难辉煌》这本书。其中,有一个章节就写的是信仰的力量。

对于信仰与信念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觉得,这好比就是人在爬台阶。爬到顶峰就是信仰。而每次爬的十层,就是信念。另外,如果把信仰比作一棵树的话,信念就是树的枝干。那些密密麻麻,茂盛的叶子就是一个个小的目标。而信赖就是你始终认为这棵树能开花结果,并且为自己创造财富。

说起信仰,大家表面上肯定都会说是共产主义。可是,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很少有人知道。就算有战友说,共产主义就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可是,对于共产主义,你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坚定?我想,这绝对是一个问号。说实话,这共产主义,我也不信。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只存在于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文章当中。毕竟,比起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它离我们太遥远了,距离太远以至于我们无法相信。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每次看到歌颂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大无畏的英雄们时,我就会想:当火红的烙铁压到他们身上时,他们真的不怕疼么?当敌人以死相逼时,他们是真的如此不怕牺牲么?还有,他们怎么不会考虑自己的家庭?也许,无论从哪儿,我们都得到这样的标准答案:他们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宁愿为自己的信仰而死。

可是,事实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如果我说,他们并不是信仰共产主义,估计有很多人并不认同。因此,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后来,宿舍的战友病了,我当起了陪护。在454医院,我有幸和同室的一位老人聊起天来。后来得知,这位老人是一位军队退休干部,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跟随部队打到南京后,为了南京的经济建设,他就留了下来,并在南京安了家。他的这一段经历,立刻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当初问题的答案马上就要有了。

我问他:"你们当初是信仰共产主义么?"

听到我这样发问,他一下子愣住了。过了几分钟,他笑着说:"当时,也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至于这个,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只知道是上面的事情。在战场,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你不把别人杀死,别人就杀死你。"

我接着问:"当时,打仗的时候,你们怕死吗?"

老人有些激动地说:"谁不怕死呀?但是,你怕死又能怎样?要知道,在战场时,子弹根本不长眼,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挨枪子。"

老人接着说:"你说的那个共产主义信仰,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干部的培训班。在学习期间,我才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其实,共产主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现在,经过艰苦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了,人民都当家作主了,再也不用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了。共产主义,说明白点,就是人民过得更好。"

一个人要真正地有自己的信仰,它是要基于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通过知识的积累,我们的思想觉悟更高;通过苦难的人生经历,我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更加渴望。说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艰苦奋斗。其实,他们只是想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中国人民当中,也筑就了自己的信仰。

现在,大家之所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陌生,是因为它并没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许,在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你会觉得共产主义其实就在你的身边。这个,就好像是朋友之间的相识一样。首先,你要记住他的名字,这是他的象征。接着,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你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经过你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个很不错的哥们,值得你信任。这样,你们就成为了人生的知己。

现在,你之所以没有了共产主义信仰,是因为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实属当然。一旦,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失去之后,你就会觉得信仰是多么的重要。信仰,它并不是什么高大上,它只是一个人跳出了自己的框框,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来看问题。不难发现,那些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有,就是受尽苦难的有志者。

信仰这东西,它也是一块试金石。能坚持信仰的,一定是浪淘尽后的金子。那些表面上把信仰挂在嘴边的人,在危难时刻,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权衡的时刻,信仰坚不坚定,一看就出来了。现在,我个人觉得口头上说说的坚定信念信仰,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关于军队的政治教育,不知道大家对它的评价如何。说起它,大家一定是在睡梦中度过的吧。其实,我也怕政治教育。有时,我宁愿去上哨,也不愿上什么政治教育。因为,坐在中队长的眼皮底下,听着枯燥的说辞,我很容易睡着。可是,自己却要坚持不打瞌睡。这种滋味实在是难受极了。

不过,说实话,政治教育并不是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当兵之前,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愤青".每当国家出了一些问题后,总是骂国家这不行那也不行,应该这样来那样来。自从当兵后,接受了部队这么多年的政治教育,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个人层次上的,考虑的只是自己的一时情绪而已。现在,当国家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会觉得这只是党体制不健全的体现。对于我们的党,我们要有耐心,要给它时间。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党呢。

例如,面对最近发生的毒疫苗事件,我地方的同学都义愤填膺,说国家的那些监管机构干什么吃的。出了这么大的一个事儿,竟然隔了几年才发现。的确,出现这么大的一件事,和国家那些机构的领导玩忽职守有关。但是,这只是个别的现象,而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与信仰对话活动总结范文6

不过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在讨论到这些电视剧的成功原因时,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信仰”。的确,抛开这些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本身的吸引力不谈,它们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那些主人公的革命信仰和献身精神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甚至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共鸣。表面上看来,这一现象似乎不足为奇,毕竟,任何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都一定拥有某种能够打动人的东西。但是,倘若联系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独特处境,那么我们就无法不对这一现象感到惊奇和困惑。

曾几何时,信仰并不只是一个影视作品的主题,而是中国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内容。至少在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信仰等革命字眼曾经深深地烙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成为他们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信仰这一类的字眼逐渐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世界中隐退。在绝大多数所谓的知识精英眼里,信仰更是变成了一个完全贬义和负面的字眼,甚至沦落成为愚昧、黑暗和罪恶的代名词,而与之相关的整个共产主义革命历史,也相应地成为一个被反思、怀疑、嘲讽、否定和颠覆的对象。似乎一个人如果不怀疑这种信仰的神圣性,不否定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就不足以标榜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由于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共同否定和颠覆,晚近30年来,革命历史和革命信仰之类的传统政治话语即使没有被完全扫入坟墓,也被彻底地边缘化。甚至在官方的意识形态宣传中,革命信仰之类的字眼也成了一个很大的禁忌。在这种氛围下,只要提到革命英雄和先烈们的理想或信仰等,人们马上就会条件反射地进行道德上的审查和自我审查:这些革命先烈真的像历史教科书里所说的那么高尚?这会不会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或欺骗?

但是近10年来,风向似乎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恰恰在这些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之中,人们忽然发现,信仰在今天以一种另类的形式逐渐回归了。譬如说,在观看《誓言无声》《暗算》和《潜伏》等电视剧时,大多数观众都有这样的感受:他们完全不怀疑许子风、安在天、钱之江、余则成等主人公的革命信仰的真实性和真诚性。尽管他们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革命英雄的信仰或许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崇高境界,但他们并不因此就以满怀“怨恨”地否定它,并不因此认为,只要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一定是假的。恰恰相反,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英雄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形象,并且的的确确是为了国家的自由、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这一崇高的信仰而奋斗。当然,之所以说这种信仰是非主流的,是因为它完全出于观众和民间的自觉自愿,而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结果。事实上,官方出于意识形态宣传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所谓“主旋律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更不可能引起什么反响。相比之下,像《誓言无声》《暗算》《潜伏》这样的优秀电视剧并不是官方指令的结果,而完全是服从市场和商业逻辑,也就是说,它们是由制片公司或传媒公司出于赚钱的目的自发地拍摄的。因此,他们的原则不是政治宣传,而是市场经济的利润最大化。但也恰恰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必须真正地考虑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这样看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持续走红无疑表明,信仰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变成了一种真实的需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奇特的现象呢?

中国古语有云:“人穷则返本”。用这句话来总结信仰的重新回归,恐怕是再准确不过了。当一个人在精神上遇到困境时,他首先并且很自然地想到的就是曾经被自己否定和抛弃的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仰从一开始的被否定到今天的重新被肯定,恰恰折射出了晚近30年来中国社会民情变化的内在逻辑。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共谋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逐渐“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彻底否定了革命信仰和革命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完全颠覆了由这种信仰和历史所塑造的一整套价值系统、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世界的秩序。随之,不仅是改革开放前30年新中国的历史,而且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代中国革命史,甚至连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00多年的救亡图存历史,都成了一个精英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黑暗历史。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只要否定了这段历史,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被改写,将来也会重新踏上一条通向自由民主和普世价值的康庄大道。

但是,绝大多数民众对于这段历史的情感完全不同。他们并不像精英那样,出于一种莫名的怨恨来否定它。恰恰相反,这段革命历史以及革命信仰已经内化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成为他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一旦否定了这种革命信仰和这段革命历史,那么,他们非但不会像精英们所许诺和想象的那样,进入一个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天堂,反而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虚无感和焦虑感。正如人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必须通过理解过去来决定当下和想象未来,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完整和真实的生活。一旦历史的内容被颠覆和抽空,那么一个人就只能变成精神上的孤魂野鬼。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作为整体的民众和民族。但问题在于,晚近30年来,真正的话语权掌握在那些否定革命历史和信仰的精英手中,民众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够吸引大批观众,恰恰是因为他们从心底里本来就有这样的情感需求。正是通过这些优秀的电视剧以及剧中的英雄人物,那曾经被否定、被抛弃掉的革命理想和信仰,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思想世界和精神生活之中。

当然,作为一种“否定之否定”,今天重新被人们肯定的信仰与过去的意识形态宣传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那些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也有清楚的体现。譬如说,在《誓言无声》《暗算》和《潜伏》中,像许子风、安在天、钱之江、余则成等主人公,不再是传统意识形态中那种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甚至有缺点的人间英雄。但是,他们的信仰非但没有因此受到质疑,反而更加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可,因为它包含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而不是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或意识形态教条的演绎。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信仰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被放到了一个特定的真实历史环境之中。因此,信仰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完全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支撑的。那么,这个真实的历史环境又是什么?从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很容易获得答案:这个真实的历史就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百年的现代中国革命,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的历史。

包括这三部优秀的电视剧在内,绝大多数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将和共产党这两党的斗争当作主要的戏剧冲突和动力。如果联系真实的历史环境来看,这一点当然不是偶然的。因为和共产党恰恰代表了两种救亡图存的政治力量,或者更简单地说,代表了两种信仰。它们二者的产生,当然都离不开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大环境。这也是大多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预设的前提。具体而言,自晚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尤其是在清王朝被之后,中国社会更是陷入了一个支离破碎、一盘散沙的局面。用一个比喻的说法,当时整个中国就如同一个玻璃瓶一样,一下子给摔碎了。因此,包括共产党和在内的所有政治力量,都面临着一个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黏合起来,使之恢复成一个完整的玻璃瓶。在当时的历史处境下,这一任务的实现,既不能依靠传统的乡绅士大夫,也不能依靠西方现代国家的议会政党(因为它们二者都是以一个现成的国家为前提),而是必须依靠某种列宁主义式的革命政党。这种政党一方面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以劳苦大众的解放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具有铁一样的纪律和严格的组织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还是共产党,都是一种列宁主义式的政党。

但是,恰恰是在信仰这个关键的地方,国共两党的根本差异就显示出来了。尤其是在《誓言无声》《暗算》和《潜伏》等以谍战为主题的电视剧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这些电视剧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它们没有刻意去拔高某一方,丑化另一方,而是将双方的立场和行动逻辑放回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之中展开。只要是谍战,就一定有间谍或特务,一定有双方的斗智斗勇。单从个人的能力来看,至少在这些电视剧中,国共双方的间谍很难分出高下,如《暗算》中的钱之江和代主任,《潜伏》中的余则成和李涯。甚至从总体上说,间谍的个人能力还要稍强一些。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双方高下立判:的特工之所以无法与共产党人竞争,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后者身上的那种坚定和高贵的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些共产党人可以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厄运、危险和磨难,可以放弃自己的家庭、亲情、私利和幸福,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不管是在许子风、安在天、钱之江和余则成,还是在剧中的其他共产党人,甚至在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那里,这种信仰都赋予了他们以强大的力量和真实的生命。

相比之下,这种信仰的力量恰恰是最为欠缺的东西。譬如在《潜伏》一剧中,不管是军统天津站的吴站长,还是像陆桥山、马奎和谢若林这样的普通特工,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追名逐利之徒。即使有少数像李涯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异类分子,也至多是出于个人的道德良知,而不是出于真正的信仰为党国效力。诚然,如果回到中国现代历史的实际场景来看,那么作为一个列宁主义的革命政党,刚开始也不是没有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但是后来,发动了反革命,把共产党和少数左派,也就是中最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人都清除出党,最后它必然只能跟他曾经反对过的那些力量妥协和结盟,比如说像军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甚至帝国主义侵略者,最后堕落成为一个裸的的利益政党。在这个政党之中,倘若还谈得上什么信仰的话,那么它差不多只是每个人都不择手段、竭尽全力地谋取个人私利,就像谢若林那句名言所说的,“白天是主义,晚上是生意”。在《潜伏》一剧中,吴站长的个人经历就很具有代表性。他在年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理想和信仰,也曾怀着一腔热血参加革命,但是后来,恰恰是在耳闻目睹了太多太多的官场贪腐和尔虞我诈之后,他的信仰逐渐发生蜕变,心灵也变得完全麻木。最后,倘若他还有什么信仰的话,那么他所信奉的不过是一种裸的利己主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比余则成、左蓝、翠平和秋掌柜等共产党人身上的信仰力量,吴站长以及他所代表的之所以最终失败,简直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肯定信仰的力量,当然不是说应该掩盖甚至美化那段革命历史的曲折甚至黑暗之处。恰好相反,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将真实的历史完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譬如说,《潜伏》的主人公余则成刚开始加入革命的时候,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出于坚定的革命信仰,而是更多地出于对恋人左蓝的个人情感,再加上一些个人的道德良知。在加入革命之后,他在天津站的所作所为,表面上似乎与吴站长、马奎、陆桥山等特工并无多大区别,也会熟练地玩弄所谓的“办公室政治”,甚至在策略上还要显得更加“厚黑”一些。但是,就像这个世界总会有阴影,而我们却不会用阴影来否定光明,因为阴暗的东西在根本上恰恰是为了凸显光明而存在。对于余则成这样的共产党人来说,信仰就是光明。正是由于这种正大光明的信仰存在,那些看起来似乎显得阴暗的手段和策略才变得合理化,同时也能赢得观众的理解和欣赏。设想一下,倘若余则成在骨子里同吴站长和谢若林等没有区别,那么《潜伏》就不过是一个改头换面的《谢若林传》,一部活生生的“职场教科书”或“官场厚黑学”。这样一来,它就根本不可能对观众产生震撼性的情感和精神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像《潜伏》这样的优秀革命历史电视剧向我们揭示了一种真实的信仰,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但是,无论信仰在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受到怎样的肯定,无论它在民众的心灵中激起怎样的共鸣和震撼,它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处在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因为它不拥有话语,也不拥有权力,没有人敢于并且愿意在政治和思想上公开为它辩护。在掌握话语权的精英眼里,倘若谁要是为这种革命信仰以及革命历史辩护,他要么成了被正统意识形态洗脑的无知愚昧分子,要么成了别有用心的政治投机分子。对于精英们来说,这种革命信仰、这段革命历史一直都是妨碍他们进入自由民主的大同世界的绊脚石,所以也一直成为他们反思、批判和颠覆的对象。没有人知道,这种所谓的反思、批判和颠覆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晚近30年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和思想解放,到1990年代的社会科学自主性、市民社会理论及后现代主义,再到今天的全球化和普世价值云云……这些形形的思想话语,不管打着什么样的旗号,伪装成何种“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但其真正的动机无一不是要颠覆和解构关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主流叙事,甚至完全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革命建设历史。在他们看来,似乎整整一个多世纪的现代中国革命没有给我们当下的中国人留下丝毫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记忆,似乎我们永远只能活在这种忏悔、沮丧、焦虑、挫折、失败的历史虚无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