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术论文范例6篇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1

1.1育秧技术

1.1.1育秧方式

采用全自动育秧播种机播种,塑料硬盘育秧,秧盘规格:宽28cm,长58cm,厚3cm,每亩大田按30只备足。

1.1.2播种量

选择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备足发芽率在90%以上的合格种子,每亩按常规粳稻3.5~4.0kg、杂交粳稻1~1.5kg准备,每盘播量:常规粳稻芽谷每盘150g左右,杂交粳稻芽谷每盘100g左右。

1.1.3营养土

选择肥沃、无杂物的土壤作硬盘培育机插壮苗用营养土,采用机插专用壮秧剂按每75kg过筛营养土加800g壮秧剂拌匀备用;有条件的可全部采用机插专用基质。1.2秧苗要求秧龄控制在15~18天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2.5株,叶龄3.1~3.8叶,苗高12~17cm,苗基粗度>2.5mm,不定根数≥11条。水稻3叶1心时坚持带药移栽。

1.3机械插秧

采用高速插秧机移栽,密度30cm×12cm,每亩苗数1.8万左右。每穴苗数在3~5株,栽插深度在1~2cm。田块中缺棵的地方还要加强栽后的补棵工作。

2配套管理措施

2.1水浆管理

移栽时大田保持薄水层,以利于栽插。移栽活棵及时脱水露田换气,提高根系活力,前期采用浅水灌溉方式,待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多次轻搁,达到搁田标准,而后浅水灌溉,干干湿湿。抽穗后20~25天保持浅水层灌溉,此后继续采取干湿间歇灌溉法,成熟前一周断水。

2.2肥料运筹

2.2.1秧田肥料运筹

如使用机插专用壮秧剂的秧盘,一般不需追施任何肥料,如4叶期落黄,可视苗情可适当补氮肥。

2.2.2大田肥料运筹

一般常规粳稻亩产600kg左右稻谷,亩施纯氮20kg左右,且基蘖肥∶穗肥一般以6∶4为宜。(1)基肥:在秸秆翻耕前亩施45%复合肥15~20kg,做到先施后耕,随施随耕。耙田前,亩施碳铵25kg。(2)分蘖肥:栽后7天内亩施尿素5kg;栽后14天内结合除草剂亩施尿素7.5kg。(3)孕穗肥:倒4叶期,亩施尿素5~8kg或45%复合肥30kg。(4)保花肥:倒2叶亩施尿素5kg。缺钾田块结合促花肥可适当增施钾肥。

2.2.3病虫害防治

秧苗期注意对稻飞虱的防治;大田期主要做好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穗期注意稻飞虱、螟虫、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水稻的统防统治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防治次数、节省成本,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近几年的宣传培训和经验积累,水稻机插秧的技术已基本为广大农户掌握。但大面积仍有不少关键技术难于落实到位,技术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户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制约了机插秧稳产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3.1培肥

如果是取菜园地等肥沃土可不培肥,如使用张家港市推广的机插秧专用壮秧剂,那就不需要培肥,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机插专用基质。

3.2播种

严格控制播量,播种要来回播,保证盘面落籽均匀,防止堆谷和漏谷;最好采用全自动播种机播种。

3.3提高大田基础水平

(1)大田基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栽插质量的好坏。大田平整度要求是高低不过寸、寸水棵棵到;(2)一般要求整地后待淤泥沉实后开始栽插,粘性土需沉实2天左右,沙性土需1天左右;(3)基肥施用,由于机插秧小苗栽插,前期需肥量小,因此在肥料运筹策略上需将基肥的纯N适当下降。

3.4确保栽插密度

目前,插秧机的最大栽插密度为1.8万穴/亩,如按每穴3~4苗、主茎分蘖2.5~3.0个计算,成穗数可在20万/亩以上,完全可以实现600kg以上的产量。

3.5适时移栽

张家港市最佳栽插期为6月13~18日,最适秧龄为3.1~3.8叶,此时的株高、根系活力、体内养分积累量等均是最佳,适合机插的要求,栽后的植伤少,醒棵时间短,营养生长期也因此拉长,在各项管理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7月15日前达到够苗数。

3.6加强水浆管理

在保证薄水层栽插的基础上,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的方法,待移栽后长出第2叶新叶后,建立浅水层,水层控制在苗高的1/3左右,防止淹没心叶,以增强植株光合能力,加快分蘖的出生。够苗后,必须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反复2~3次,搁至田边开小尺的搁田标准就应立即复水,以争取部分动摇分蘖成穗;搁田后,每次灌2~3cm的薄水层,待水自然落干再搁1天左右,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7天。

3.7提高肥料运筹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适当地降低基肥用量,将前期肥料的使用着重于分蘖肥,用量提高到30%,最终对产量提高效果十分明显,确保在7月15日前达到了够苗数,苗数稳定在20万/亩以上,在机插秧的分蘖肥使用上,仍然要掌握前期早施、足量的原则;在穗肥的施用方法上,提倡“一促一保”。据张家港市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发现,水稻上每亩用1~2包春泉或兴欣肥药混喷后,千粒重可比常规增1~1.5g,产量可增25kg以上。

4结语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物候期;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18-01

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不仅具有普通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省工省时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带土多、缩短缓苗期、秧苗返青快、漏秧率低、穴苗均匀等特点[1-2]。为检验其有效性并探索其使用方法,吉林省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当地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定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榆树市水稻主产区的城发乡、环城乡、大坡镇,分别在同一地块,用同一品种进行了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旱育苗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种栽培技术形式进行了试验,并分别调查3种插秧形式的缓苗期、分蘖期、出穗期和黄熟期以及3种插秧形式的分蘖数量、株高、茎粗、叶色、抗倒伏能力、产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城发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2日,钵盘育苗插秧5 d后开始分蘖,几乎没有缓苗期,旱育手插的缓苗就用了6 d时间,11 d后才开始分蘖,比钵盘机插的晚6 d;出穗期、齐穗期和黄熟期钵盘育苗插秧的均比旱育手插的提前2~3 d。环城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8日,钵盘育苗插秧也是5 d后开始分蘖,缓苗只用了1 d,旱育手插的缓苗用了6 d时间,12 d后才开始分蘖,分蘖时间比钵盘机插的晚7 d;出穗期、齐穗期和黄熟期拨盘育苗插秧的均比旱育手插的提前2~3 d;大坡镇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软盘机插移栽时间均是5月14日,钵盘育苗移栽后缓苗仅用1 d,插秧7 d后开始分蘖,软盘机插的缓苗就用了7 d时间,13 d后才开始分蘖,出穗期和齐穗期钵盘机软盘机插提前13 d,黄熟期也比软盘机插的提前了5 d。由此可见,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不缓苗、分蘖早,出穗和齐穗期及黄熟期提前。

2.2 生育性状

在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和7月15日分别对水稻株高、茎粗和分蘖数量进行调查,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手插的株高由于开始插秧时插秧的苗矮,但是中后期超过了旱育手插,以最后一次(7月15日)调查结果为依据。城发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2日,7月15日测量结果为: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平均株高79 cm,茎粗平均为7.9 mm,平均单株分蘖数40.2个;旱育手插平均株高为76 cm,茎粗平均为7.1 mm,平均单株分蘖数22.4个。环城乡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旱育苗手插秧移栽时间均是5月28日,7月15日测量结果为: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平均株高78.5 cm,茎粗平均为7.0 mm,平均单株分蘖数34.2个;旱育手插平均株高为77.2 cm,茎粗平均为6.4 mm,平均单株分蘖数19.5个。大坡镇试验点钵盘育苗机械插秧与软盘机插移栽时间均是5月14日,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平均株高83.1 cm,茎粗平均为7.8 mm,平均单株分蘖数42.5个;软盘机插平均株高为80.2 cm,茎粗平均为6.5 mm,平均分蘖21.4个。由此可见,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株高、茎粗壮且分蘖数量多。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叶色表现浓绿,其他插秧形式的表现为绿色;3种形式均未见倒伏。

2.3 产量

从测产情况看,城发乡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产量平均为11 535.00 kg/hm2,旱育手插的产量为10 113.45 kg/hm2,二者相差1 421.55 kg/hm2;环城乡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产量平均为9 353.10 kg/hm2,旱育手插的产量为6 937.65 kg/hm2,二者相差2 415.45 kg/hm2;大坡镇钵盘育苗机械插秧的产量平均为12 777.45 kg/hm2,软盘机插的产量为9 061.35 kg/hm2,二者相差3 716.10 kg/hm2。说明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增产效果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从3个地点试验的水稻物候期记载结果、水稻生育性状记载结果以及产量性状记载结果均可以看出,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基本上7 d时间即可分蘖,且有效分蘖数量增加,结穗率提高,产量比旱育手插平均增加1 500 kg/hm2以上,比软盘机插增加3 000 kg/hm2以上。水稻钵盘育苗插秧技术通过1年的3点试验,可以初步认定该项技术在水稻物候期、生育期、产量性状等方面均优于水稻旱育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而且同样具有省工省时、作业效率高等优势,是一项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农机技术。从对比情况看,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还具有以下技术优势:一是把钵体通过独特的育秧盘型设计,使育出的钵体苗能够实现钵苗机械插秧;二是盘育苗方式和常规育苗方式一样,用户方便操作,无特殊要求;三是钵体成型好,和抛秧盘育出的秧苗一样,秧苗生长健壮,秧苗素质好;四是机插漏秧率低,取秧准确、均匀;五是无机插伤秧、伤根现象;六是机插后秧苗无返青期,早发根和分蘖多,秧苗的根系在钵碗中盘结,插秧机按钵取秧根系带土插秧,不破坏钵体结构,增产增收[3-6]。

育苗方式落后和机械问题是影响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对东北地区而言,以前机插秧只能插毯状苗(也就是简塑盘育苗),插不了钵体苗。简塑盘育苗缺点是插秧伤根、移栽后要大缓苗,返青期长,严重影响水稻早期生长。由于吉林省地处北方寒冷地区,钵盘育苗因苗壮,根系发达,不缓苗,抢积温,更适合北方生长而深受农民欢迎。现在使用的多数育苗盘都用钵盘,而目前由于钵苗插秧机在市场上的成型产品少,还没有进入到千家万户,所以多数地区钵盘苗只能用人工插秧或者是人工抛秧。因此,要实现钵苗机插,首先是要加大钵苗插秧机的推广力度和加快推广步伐,其次是要把育苗方式改为钵育苗,只有这样才能使钵育苗实现机插,才能让农民才能接受。

4 参考文献

[1] 曹静明.吉林稻作[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2] 严光彬,李彦利,许哲鹤.北方粳稻“三早”超稀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郭唏明,刘亮,黄淑敏,等.吉林省水稻丰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0(6):108-109.

[4] 杨守仁.杨守仁水稻文选[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水稻机械化插秧问题建议

水稻是舒兰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满足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实际要求已摆在农机部门的面前。因此,舒兰市农机推广站在不同乡镇进行了水稻机插试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机械化插秧促进了稻谷产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

1.1水稻机械化插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水稻机械化插秧速度快,用工用时少。2009年在水稻机插试验、示范中,人工插秧由100元/亩到机械插秧成本60元/亩。

1.2水稻机械化插秧提高了稻谷的产量,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上营农机站于2009年10月4日对机械区和人工插秧区做出了测产评估,其机插区稻谷产量高出人工插秧区的11.4%。其原因在于机插秧的伤苗率、漏秧率、漂秧率、翻倒率,相对均匀度都在控制标准内。参考数据见下表。

1.3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缓解了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增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已经出现了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比较突出。因而,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缓解了这一矛盾,缩短了插秧时间,节省了劳动力。

2.水稻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秧苗质量不高,影响机械作业质量;农机操作人员操作技术不够熟练,机械故障时有发生,降低了机械作业的生产效率;因水田地块小、稻地田埂多,影响机械作业面积。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 育苗 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要求,在开闭式塑料大棚内进行水稻机械化育苗,打孔地膜育秧,培育出个体健壮,根系盘结牢固,群体质量均衡的规格化、标准化秧苗,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模式。

2.2做好推广工作结合农业主导产业,以示范园区为依托,搞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等工作。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水稻;机插秧;手插秧;栽培对比;豫南地区;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27-01

为了比较机插秧与手插秧栽培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1-3],特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机插秧面积较大的信阳市五里镇顾店村。选择肥力一致的相邻田块安排试验。试验田为冬闲田,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 试验品种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以本区域主推品种为主体,引进示范超高产苗头品种或育种家最新潜力品种,推广Y两优2号、Y两优3218、扬两优6号等高产优质品种,落实种子补贴政策,百亩核心区免费供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机插秧栽培和手插秧栽培,采取大区对比法[4-6],不设重复,2种插秧方式各6.67 hm2。

1.4 试验实施

手插秧用拱棚式两段育秧,4月14日浸种育秧,5月15日移栽大田。机插秧采用田间简易规格化拱棚软盘育秧,4月17日育秧,5月15日4叶1心时机插,秧龄26 d。采用机械旋耕作业整田,机插田耖平后隔日泥水沉淀后栽插,手插秧整地后即栽。

百亩核心区统一用肥管理,基肥施45%配方复合肥4 500 kg/hm2、碳铵2 250 kg/hm2。栽后10 d结合化除,追施分蘖肥氯化钾1 200 kg/hm2、尿素1 500 kg/hm2。倒2叶时施尿素300 kg/hm2作穗肥。于苗期、分蘖期、孕穗扬花期实施病虫联防统治[7-8]。

1.5 试验期间气候状况

苗期与分蘖期持续低温,造成栽插推迟,分蘖速度稍缓,分蘖量较常年稍小。进入7月阴雨持续逾20 d,对晒田质量造成影响。7月底至今,天气晴好,有利于扬花、灌浆和产量形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插秧方式水稻栽插基础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机械插秧移栽密度、深度、田间持水与手插秧均有不同。栽插密度较手插秧稍多且均匀一致,手插秧每丛栽1~2本,机械秧每丛栽2~3本。机插秧栽插深度明显浅于手插秧,这是由苗体小和机械操作一致性共同决定的,有利于产生低位大蘖,形成大穗。返青期持水,机插秧一定要保持浅水层,达到寸水微露泥。

2.2 不同插秧方式水稻的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与手插秧相比,机插秧移栽苗体小,移栽返青慢,始蘖期略迟,但分蘖发生势较强,晒田要比手插秧着手早。由于机插秧分蘖集中,穗层整齐,有效穗数较多,产量较手插秧增加5.96%。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有较好的作业质量,田间农艺性状好,有利于高产稳产。与人工移栽相比,产量持平或有一定增产作用,减少投入用工成本450~750元/hm2。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改进问题:一是育秧和整地等关键环节技术的标准化、具体化需要加强。二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土地流转和农机合作互助支持力度,提高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三是扩大机插秧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平整,改善水利条件。

3.2 建议

3.2.1 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良田,农艺与农机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集成和组装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厂化育秧和机插、做好大田精量定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分运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是精量栽培。技术攻关及百亩核心区实行人工拉线定植,定植22.5万穴/hm2,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生产机插秧要保证有效穴数21万穴/hm2以上,基本苗60万株/hm2以上。二是合理调控群体。利用配方精准追肥、水分管控,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高峰,提高成穗率,高峰苗控制在390万~420万株/hm2之间,成穗率75%左右。三是注重水浆管理。系统开展目标管理和应变调控,以高产群体动态生理指标为依据,以高产定型群体的各项指标为目标,对水稻各器官发育及各生育时期做定时、定向、定量调控,保证高产机械化插秧群体和目标产量的实现。

3.2.2 动态管理。一是高产百亩连片手插和机播对比试验要明确。行政副主任1名和技术负责人1名,明确具体责任单位负责技术指导;在百亩手插和机播对比区竖牌,标明方位图和技术模式图;手插和机播对比示范片建立1张农事日历。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巡回指导、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稳产增产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多年的推广工作实践证明,建好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是搞好新品种。三是服务上门,技物结合。针对平桥区农业生产实际,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着力抓好物化服务工作。确保开发面积和增产措施的落实。四是建立责任制。把各级领导和办事处农业发展中心及农民的利益捆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各部门的合力,开展综合,促进水稻机插秧与手插秧栽培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4 参考文献

[1] 简海丽.不同插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5(7):61.

[2] 王世云,包小平.水稻机插秧与手插秧应用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6):14.

[3] 张晨,木霖.水稻机插秧与人工插秧效益比较试验[J].云南农业,2014(3):44-45.

[4] 任海,付立东,王宇,等.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4(4):58-59.

[5] 钱建龙.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与人工插秧对比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3(2):35.

[6] 曾海泉,叶永青,王日芳,等.水稻不同插植方式对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4.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移箱机构 水稻插秧机 虚拟样机

中图分类号:S2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68-01

水稻机构插秧以节省秧苗、提高工效、缓解劳力矛盾、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直接成本及增产作用明显等诸多优点,一直在水稻种植机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水稻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当高速水稻插秧机以旋转式分插机构代替传统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1],使得插秧速度比传统插秧机提高一倍时,就对插秧机的移箱装置提出了较高的性能要求,比如:输给分插机构所需的动力增大;要有更高的动力传送可靠性和稳定性;能进行高速送秧等。

目前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插秧机有国产2ZT-9356型和2ZT-7358型机动水稻插秧机、国产2ZTR-4型人力水稻秧机;进口机型有日本久保田S402型、井关DF451型、洋马YP405C型和三菱MP460型等水稻插秧机。不同的插秧机设计的移箱装置不尽相同,但这些机型的移箱装置均不能满足高速插秧机的性能要求。因此设计出高效可靠的移箱装置已成为国产高速插秧机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移箱机构的功能

移箱机构在水稻插秧机中主要的功能是连续、定量的进行横向和纵向送秧,并担负着传递驱动栽植臂的动力。为保证插秧均匀度,横向送秧时必须保证栽植臂每插一次秧的秧箱移动距离均匀。纵向送秧是指秧箱移动到左右两个端点位置时,将整个秧盘向秧门推送一段距离,每次纵向送秧距离要相等,并且必须将秧盘推送至紧贴秧门。

首先,移箱机构的动力输入部件要与变速箱插秧动力输出轴相接,实现动力的衔接;接着,在移箱机构中完成动力的再分配,一是横向送秧动力输出,二是纵向送秧动力输出,三是驱动分插机构进行插秧的动力;然后,通过移箱机构中的相关装置实现横向送秧功能,并保证插秧栽植臂每插一次秧的横向送秧移动距离相同;同时,通过移箱机构中的装置驱动送秧轴,以实现秧箱的纵向送秧功能,并通过送秧轴每次旋转的角度相同来保证插秧栽植臂每插一次秧的纵向送秧移动距离相同。

2 高速水稻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的工作原理

移箱机构的设计有两种形式:一是齿条式,一是螺旋轴式。近年来,移箱机构多采用螺旋轴式。水稻高速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也是采用螺旋轴式来设计研制的,其机构简图如图1所示。高速水稻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中包括装在移箱箱体内的分插机的动力传送装置、横向送秧装置和纵向送秧装置。

分插机构的动力传送装置是在箱体内的传动轴上装有与动力输入轴相配的一对等比锥齿轮,传动轴的左侧装有齿轮,实现分插机构的动力传送。

横向送秧装置是在箱体内的螺旋轴左侧装有左送秧凸轮、齿轮,螺旋轴右侧装有右送秧凸轮,带有滑块的滑套装在螺旋轴上,滑套上的螺栓与移箱轴固接,螺旋轴转动时滑套沿送秧轴和螺旋轴作横向往复移动,同时带动移箱轴沿箱体孔作横向往复移动,齿轮与传动轴上的齿轮相啮合,实现横送秧。

纵向送秧装置是在箱体内的送秧轴左、右侧分别装有左、右摆杆,能分别与螺旋轴上的左、右送秧凸轮相连接,左摆杆与左侧箱体和右摆杆与右侧箱体间的送秧轴上分别套有左、右回位弹簧。

在箱体内装有移箱轴、装在螺旋轴上的滑套跨接在送秧轴和移箱轴上,并与送秧轴和移箱轴配合,使移箱机构传动平衡可靠。

3 高速水稻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的特点

四轴移箱机构与现有国产2ZT-9356型,2ZT-7358型机动水稻插秧机,日本久保田S402型,井关DF451水稻插秧机的移箱机构技术相比,有如下特点。

1)变速箱输出的动力传给移箱的动力输入轴,由等比圆锥齿轮改向之后,直接将动力传给驱动分插机构转动的传动轴,减少了动力传输路程,从而使得分插机构的取秧、插秧、推秧及自身的旋转有足够的动力供给。

2)采用传动轴、送秧轴、螺旋轴和移箱轴的四轴结构序曲计,使得各轴功能单一,工作性能稳定,动作准确,且强度较高,抗振性能强。

3)采用两个送秧凸轮和两个摆杆的设计方式,比大多数移箱装置的单对凸轮设计可以减少50%的凸轮磨损量,且凸轮和摆杆安装在有油的箱体内,将凸轮磨损减少到最低点。

4)一对等比的圆锥齿轮传动,保证传动轴与螺旋轴的同步转动,螺旋轴的螺距为一次横向取秧距离。也就是分插机构一次横向取秧量。因此,也保证了在横向上的送秧要求。

5)滑套纵跨三轴的结构设计,在保证移箱轴带动秧箱动力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机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减少滑套、螺旋轴、凸轮等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和移箱轴的变形。

6)采用回位弹簧,可以保证摆杆的非工作位置,使之与送秧凸轮脱离处于不工作状态;同时,在秧箱转向时,对移箱装置的冲击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4四轴移箱机构虚拟样机的实现

综合了多种先进方法的虚拟样机技术,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可靠性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在完成二维模型基础上,利用Pro-E软件实现了四轴移箱机构的虚拟样机。图2是四轴移箱机构的箱体。图3是四轴移箱机构的内部总装。

利用虚拟样机技术,通过移箱机构的总体参数和局部参数的确定,较好的实现了设计意图和对概念模型的快速修改、优化和评估;通过自顶而下的设计思想,建立动力传输机构部件级的几何关联结构和约束层次,实现部件级的相关修改;在四轴移箱机构的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参数化和变量化技术建立零件级的数字化模型,为整机的性能仿真提供数据来源;通过虚拟装配技术,方便实现了制体机的装配并检验机器是否干涉及几何结构是否合理,也验证了上面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对关键零件的加工仿真和工装仿真,及时发现设计缺陷和工艺实现问题,减少制造物理样机开发风险。

在计算机上建立四轴移箱机构的数字样机,伴之以3D可视化处理,可模拟现实环境中机构的运动和动力特性,并根据仿真结果优化机构设计。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水稻旱育秧;配方施肥;壮秧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27-01

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而培肥秧田是培育壮秧的基础[1-2]。为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培肥秧田方法,给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度进行旱育秧田培肥试验工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壮秧剂:牡丰牌水稻壮秧剂(1.25 kg/袋,河南省信阳星光壮秧剂厂生产)。供试肥料:尿素、二铵、氯化钾、敌克松。供试水稻品种为超级稻Y两优1号。

1.2 试验设计

秧田期设4个施肥处理,壮秧剂(多):施壮秧剂100 g/m2;壮秧剂(少):施壮秧剂28.7 g/m2;配方施肥:施尿素22.5 g/m2、二铵11.25 g/m2、氯化钾11.25 g/m2、敌克松3 g/m2;无肥区:不施肥。

本田将不同处理的秧苗设壮秧剂(多)单株插、壮秧剂(多)双株插、施肥单株插、施肥双株插、壮秧剂(少)双株插、秧田无施肥双株插,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4 m2(6.67 m×2.00 m)。行距20 cm,穴距16.5 cm,插30万穴/hm2,小区间空半行,重复两端设保护区,重复间及四周留0.5 m走道,周围设保护带[3-4]。

1.3 栽培管理

试验在白土岗镇圣井村北庄组某农户责任田进行。地膜覆盖旱育秧,4月23日播种,秧田播种量112.5 kg/hm2。本田底施上海产复合肥(15-15-15)210 kg/hm2、碳铵450 kg/hm2。6月13日插秧,秧龄51 d。浅水间歇湿润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其他措施均匀一致[5]。

1.4 调查与计产

秧田期进行秧苗素质考察,本田定时进行系统的分蘖动态调查、生育期记载、取样考种、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考察

由表1、2可知,壮秧剂(多)的处理秧苗矮壮,叶色浓绿,次生根、百苗鲜重、分蘖较高;壮秧剂(少)的处理,播后22 d考察,分蘖率居次,叶色较浓绿,40 d时考察,叶色褪淡,其他指标均大幅度下降,较壮秧剂(多)配方施肥表现差。配方施肥处理秧苗较高,播后22 d考察,分蘖率位居第三,为47.5%,叶色较浓绿,40 d时考察,叶色与壮秧剂(多)的处理相同,次生根、百苗鲜重、分蘖等指标接近或超过壮秧剂(多)的处理,跃居第二;无施肥区,各项指标均最差。

2.2 产量构成与产量比较

由表3可知,穗数方面:壮秧剂(多)双株插与配方施配方施肥双株插相仿,分居第2、1位;壮秧剂(多)多单株插与配方施肥单株插相仿分别居第4、3位,壮秧剂(少)双株插处理、无肥区双株插最差。由表4可知,壮秧剂(多)单株插产量最高,为8 073.5 kg/hm2,配方施肥单株插、壮秧剂(多)双株插、配方施肥双株插产量相近,均在7 800 kg/hm2左右,其他处理产量低于7 000 kg/hm2。

对试验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处理F=4.44>F0.05=F3.33。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在5%水平上,壮秧剂(多)单株插与配方施肥单株插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1%水平上,壮秧剂(多)单株插、配方施肥单株插、壮秧剂(多)双株插、配方施肥双株插之间差异不显著,这4个处理与壮秧剂(少)双株插和秧田不施肥双株插处理差异显著。壮秧剂(少)双株插和秧田不施肥双株插的差异不显著。

2.3 投资与效益分析

由表5可知,壮秧剂(多)单株插,与配方施肥单株插没有明显差异,且净增产值比配方施肥少111.3元/hm2。按与配方施肥相等的成本使用壮秧剂,结果秧苗脱肥,本田表现各项指标只略高于无施肥区处理,投入产出比仅1∶2.6,比配方施肥少收入906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培育出的秧苗,相当于按产品说明用量施壮秧剂的秧苗素质。由于秧苗素质好,插单株既省秧,又高产。因此,秧田采用配方施肥,省种、省钱,增产增效显著,应大力推广[6-7]。

(2)按产品说明使用壮秧剂处理的秧苗素质、产量与配方施肥处理无明显差异,但成本过高。

4 参考文献

[1] 王强盛.水稻旱育秧壮苗生理及肥水管理[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

[2] 张家升,刘凤光.水稻肥床旱育秧田培肥技术[J].农技服务,2007(10):35.

[3] 熊玉唐,汪国英.水稻生态旱育秧配套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6(1):10-14.

[4] 姚源海,苏冬莲,龙晓东.水稻旱育秧施用沼肥对秧苗品质的影响试验[J].中国沼气,2011(2):55-56.

[5] 夏守明.水稻旱育稀植育秧技术[J].农技服务,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