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例6篇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施药操作;土壤管理;施肥管理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161-01

为确保种植果园生产提供优质产品,并保证栽培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104规定。种苗质量应符合国家对种苗要求的有关规定。

一、果园喷药操作规程

为确保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出口产品,以维护销售,特别是出口信誉及出口规模,特制定本喷药操作规程,要求各依照执行。

1.施药人员需经过必要的安全学习和安全培训,掌握一定的农药使用知识和常识,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施药时需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遇突发性紧急情况,应有急救措施和方法。

2.果品由植保人员指导用药,严格按照病虫害情况决定生物药剂量,且配制量根据精确计算而来,因此很少出现药液剩余的情况。

3.特殊情况下出现剩余药液或清洗药罐和施药器械的废液应集中销毁处理。农田不得与相连接(应有隔离带)避免喷洒的药物飘回水果果园作物。

4.剩余药液或清洗农药罐的废液的处理应填写“剩余药液处理记录”注明药液名称、使用时间、剩余量、处理方法、操作人等。

二、土壤选择条件及种植技术要求

土壤管理果园土壤管理的目的是熟化土壤,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水气、热条件。熟化土壤最有效的方法是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覆盖生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结合深翻和中耕,使有机质变成腐殖质,使土壤具有保水、保肥能力,疏松、透气,有利于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土质要求

1基本土质要求。要求土质良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所种植的大田作物生长,首选砂壤土壤土;由农业部门进行监测和评价,土壤的分析的监测结果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水质要求。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浇水周期短,选择井水作为灌溉水。由农业部门进行监测和评价,水质分析的监测结果符合国家灌溉水质标准。

3种植要求。要求种植的农工有三年以上的种植经验,对于所种植的植物能进行熟练的田间管理,了解农药管理使用规定,并严格按照出口的《农药管理规定》进行田间操作,自觉地进行农残的控制,管理者要确保种植农工对栽培每个地块巡回检查出的田间问题积极配合解决;原料在贮存期间要根据不同、不同品种进行区分放置,并做好适当地标识。

4水的管理。原料栽培灌溉水源实行专人管理,保证灌溉用水充足、安全、清洁;使用压力泵进行抽水灌溉,并由专人进行灌溉,保证灌溉的有效性;栽培使用漫灌、畦灌、沟灌等方式进行田地灌溉,使用塑料管道输送灌溉用水,尽量减少无效外流和增加小流域地表水渗透率;通过采用节水措施和可能时进行再循环来防止土壤盐渍化;通过对水位的适当管理以避免水位的进度升降造成抽水或积水过多。

5土壤的管理。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保持土壤的生产率;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以保证土壤持续的生产率,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例如:施入有机肥料或腐殖酸肥料、进行深耕和翻地等物理措施。进行适宜的耕作措施,创造有利的土壤种植条件;进行合理灌溉,防止土壤质量退化;采取适当的排水对策,在田地周围种植树木,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6种植的要求:栽培禁止种植其它作物。

三、田间管理控制程序

为确保栽培种植出优质的产品,符合安全卫生的质量标准,适用于质检部在栽培种植种苗过程中对水、农药、肥料、农事操作的控制。特制定职责、程序如下:

1管理人员负责在原料种植过程中整体情况的监督管理控制。

2植保员负责对原料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病虫害控制,对于农残检测样品的取样控制。

3植保员按照要求进行农事操作,对农事操作过程进行控制。

4根据质检部的计划,依据市场要求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管理和植保员,确定种植面积及准备所需物质。

5确认所需的种苗和数量,及时依据实际情况定种苗的购入种类和购入量填写《采购申请单》经领导批准后由质检部购买。

6根据《栽培计划表》确定所需的化肥种类和化肥数量,确认化肥库存情况,对需要购买的化肥填写《采购申请表》经领导批准后由管理部购买。

7根据《栽培计划表》确定所需的农药种类和数量,确认农药库存情况后,对所需要购买的农药填写《采购申请单》经主管批准后管理部购买。

8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104规定。种苗质量应符合国家对种苗要求的有关规定。

9种苗购入或出土起苗后立即种植,如不能马上栽植,要进行假植处理,以保持种苗水分。

10整地时注意去除土地中的石块、塑料、杂草等有碍植物生长的杂质;将大块土壤夯碎,形成均匀的土壤颗粒。依据不同的植物生长要求不同使土壤疏松平整,提高土壤的活力。依据土壤的情况和植物生长的所需养分情况确定施入适量复合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将农事操作结果记入《田间管理档案》。

11移植前应整地施基肥,撒播有机肥深翻入土,按种植要求做畦。地温稳定在植物允许生长的温度以上移植。根据品种物性、整枝方式、生长期长短、气候条件以及栽培习惯确定移植方法和密度。移植后田间管理,移植后及时浇水,追肥。施用的肥料应符合国有关土规定,达到无害卫生要求。

12植株的调整:对于植物需要进行支架,提高坐果能力,对于需要整枝的植物根据密度进行整枝。

13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要合理布局,清洁植园,加强中耕除草,降低病虫原数量,采取天敌昆虫、防虫网隔离、热汤处理等措施。

14关键过程包括:对原料的农残控制、品质控制、收率控制与原料有直接影响的过程。原料生长时期特性形成的过程。操作复杂、原料质量容易波动,对农事操作要求较高或异常发生较多的过程。

15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和栽培时间的变化,具体这些在各类植物的质量记录中具体体现。对这些过程应确认和控制证实过程的执行能力和效果。

四、采果操作规程

1.由收购商和出口基地提供装果所用的周转箱和采摘盒。周转箱在果品基地时不得直接接触地面,以免原料混入泥土。果实在采摘盒内离盒沿1厘米左右(上盒不压下盒内果实)。领箱地点:果品采摘人员根据每天采果量多少提前或当天到指定地点领取周转箱和采摘盒。派专人负责周转箱和采摘盒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2.采收时一手拿采摘盒,一手进行采摘,采摘时用力要轻要均匀,以将果实完整采下为标准,再轻轻放入采摘盒中。

3.装果用的采摘盒,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与土壤和其它杂物接触,要求保持干净。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文2

由于各自独立核算,小肥羊各分子公司虽然存在着相同的业务,但在会计科目、物料编码等基础资料设置上并不统一。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有些子公司按资产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有些子公司则按照资产所属部门设置科目。为此,小肥羊首先在IT系统上构建了标准化的基础数据管控平台,实现了组织、科目、客户、供应商、物料等基础数据统一,公司内客户、供应商、物料统一,公司间流转的物料统一,集团内部的客商统一。真正做到了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三统一”,即统一会计科目体系、统一基础数据、统一核算制度。

目前信息化已是小肥羊的主要战略之一。随着公司规模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升级,与金蝶等IT公司的持续合作,使小肥羊的信息化系统在功能上日趋完善。“集团管控使我们在快速扩张中能够控制风险,是我们管理决策的有力工具,也使我们顺利形成了财务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垂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小肥羊IT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原料统一配送

小肥羊经营所需的食品原料种类繁多,季节性强,品质差异大,如何发挥集团采购优势,统一调度配送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是小肥羊垂直一体化运营体系的关键。为此,小肥羊成立了物流配送分公司,在包头、锡林浩特设立了一级分拨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新疆等九个地区设立了二级分拨中心。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拥有20大类、6000多个品种适合全国统配的物料资源,并承担分布在十一个分拨中心的近三千个地方采购物料的配送,作为小肥羊餐饮经营的集中采购、配送、仓储的后勤保障。

小肥羊借助金蝶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物流配送体系的有效运作,对食材进行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各门店在系统中上报采购需求,集团进行汇总分析后制定统一的采购计划,通过统一的供应商管理和价格管理平台,进行集中采购和财务结算,有效降低物料的采购成本,提高了小肥羊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

同时,集团总部将物流业务系统延伸到连锁店,根据系统中下属企业的要货申请,在集团内进行库存物资的分配、平衡,下达统一的集团内部配送指令,使连锁店与物流公司的业务形成闭环,从而集中资源优势有效解决连锁店的原材料供应,降低连锁店运营成本。

供应链集成企业应用

小肥羊将供应链管理系统与门店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信息的充分共享,系统自动对配送中心的每一笔出货和门店每一笔进货与门店销售信息做比对,哪些材料用了多少,应该剩多少,清晰可查。通过业务系统的集成应用,一方面起到了减轻中间单据的人工传输环节所造成大量时间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包括小肥羊的店面和区域的物流配送,以及生产基地的过程管理都能够得到及时控制,一个提货的需求进行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店面库存的状态,物流是否已备货,是否需要进行某一材料的统一采购,统一订货全部实现了透明化,这样标准化、规范化的系统管理让更多的人有精力去了解市场现状、经营情况,以及投入到创新产品的研制中。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文3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历史表明,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新的经济结构,是更加效率、和谐、持续的增长方式,也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经济社会之后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合肥市也将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和生态建设,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末,合肥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到85%以上,巢湖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得到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7平方米增加到12.2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农村生态和农民居住环境显着改善。(表1)

合肥市“十二五”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巢湖西半湖水质明显改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0天。“规划”还指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避免无序建设和低水平开发。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合肥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辖区面积广大,人力资源存量丰富。合肥地处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是全国重要的综合通枢纽城市,现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102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龙头。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746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57万,流动人口127.9万。

(二)人文优势。生态发展基础坚实,科教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该市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85.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全市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绿色文化宣传周、绿色产品推广等活动,并开展“绿色环保家庭”、“绿色文化社区”等专题行动,绿色理念广泛传播;党政机关发挥表率作用,形成全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风尚。

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基础。目前,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汽车、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相继成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还拥有“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三)政策优势。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宜居城市。”在实践中,合肥市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两大政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在生态保护方面:首先,实行基本生态空间控制。划分生态底线保有区、生态建设缓冲区和生态引导区,引导城镇建设与生态空间建设协调发展。制定地方性法规,严格保护生态底线保有区,禁止开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缓冲区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改善;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建设生态引导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强度;其次,建设功能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实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公园游园建设、绿色长廊建设、成片造林等工程,建设黄山路、滨湖岸线等公园,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沟通城市水系,扩大河湖水面,加强城市景观水治理,保护环巢湖等生态湿地。继续 实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滨湖新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区县。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

在循环经济方面:第一,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推进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第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合肥高新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门槛,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同时鼓励并扶持区内秸秆发电、污水处理、节能照明、新能源发电、空气检测等环保节能产业做大做强,对传统产业加大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力度。据统计,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而发展较好的合肥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仅有0.3吨左右,约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水平的30%;第三,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如加快肥东循环经济园建设,打造盐化工、油化工、煤化工等产业链整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型、生态型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合肥高新区正努力打造一个占地1,454亩、总投资约为4亿美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托良好的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产业应用、太阳能照明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热泵等新能源项目入驻,逐步形成光能、风能及节能技术应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三、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时采取了较为有效的举措,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合肥市绿色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阶层的绿色经济理念和观念有待更新。绿色经济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一些政府决策者对绿色经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坚持单纯的经济主义,片面追求局部的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不少企业经营者甚至认为绿色经济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成本。大部分当地居民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己无关。观念的落后,使得政府的绿色发展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困境。

(二)管理体制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改进。依据现行的管理体制,“绿色经济”往往由多方部门共同管理,许多职能分散在不同的委局办,不能形成合力,这给绿色经济的规划、协调、监管留下了空白地带,政府行为也缺乏资源整合、统一指挥。同时,辖区政府在制定绿色经济的规划时注重本地区的利益和短时期的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造成绿色产业的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合肥市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虽然已经具有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制度安排,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管理,导致现有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还不全面。各方政策主体过分关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对于“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等领域涉及较少,政绩考核、企业奖惩、公众引导机方面的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政策的系统性。

(三)政策参与主体单一和相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广泛的参与,而我国大多数城市现行绿色经济政策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合肥市也不例外,这将导致政府在这方面与企业、公民等社会各其他主体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执行的效率。此外,目前合肥市在绿色经济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相关方面的专业课程的极少,专业社会管理人员也是凤毛麟角,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资料表明,现阶段合肥市地区从事绿色经济的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专业知识做指导,多由相关部门及政府工作人员承担。可见,绿色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绿色经济政策工具设计需要增强针对性。财政支出力度有待加强,绿色经济融资困难。一方面财政环保支出还远远不能满足治理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国家政策性银行。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专项贷款形式为国有企业或大型环保项目融资,商业银行往往因为绿色产业的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等原因,对环保项目信贷积极性不高,显然与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的大趋势不符合。

政府“绿色采购”刚刚起步。根据《政府采购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以及2006年出台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构成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体系。但是,这些政策文件还缺乏对绿色采购的强制性规定和监督,而且采购目录中产品种类还不够广泛,占现有环保认证产品的比重太低,难以满足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合肥市可以在政府“绿色采购”方面出台因地制宜的针对性政策。

四、完善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实情,借鉴绿色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出合肥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如下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绿色意识。观念模糊对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的障碍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不了解,则难以制定出绿色经济整体发展策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经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和工具价值。就道德价值而言,绿色经济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人类负担起环境责任,遵守生态伦理,使之成为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约束。就工具价值而言,绿色经济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道路。绿色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并促进就业,所以政府应积极推动合肥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合合肥市的发展规划,同时对绿色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式定位,且应具备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应促进企业经营者和当地居民树立坚持绿色经济的经营消费理念。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到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化进程。

(二)优化管理体制,梳理政策法规。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梳理现有 规章制度和各类环保标准,根据“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及时调整本地政策内容,保证制度时效性;清理“政策打架”现象,例如关于节能、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往往涉及环保、住建、发改委、交通等多个部门,应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不能“政出多门”。其次,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在政府各主管部门间进行必要的职责分工,规范各辖区政府的关系,统一政策执行者的人事财权限,避免政府间利益博弈影响政策效果。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绿色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再次,构建本地“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将制度设计固定化,发挥长效作用,避免政策反复。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充实多方参与政策架构。企业、公民、NGO等应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主体。“绿色经济”的内在动力源自市场机制,市场参与者的充分竞争、优势互补将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应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互动的“绿色经济”参与模式。例如,台湾地区的第三部门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服务,2009年6月份台积电公司及其供应链厂商在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会的协助下,通过“供应链碳盘查辅导计划”,完成首例碳盘查。

(四)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绿色经济政策工具科学性。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实现“历史性”转变,从“主要用行政方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合肥市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开发和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1、实施“绿色激励”,发挥财税激励作用。例如,扩大“排污费”征收范围,排污费的范围应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比如对居民产生的污水、垃圾征收排污费;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严格规范企业排污行为。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文4

可行性报告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我县属山区,山多田少,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经济树种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2)发展黑枣优质经济树种,建立示范基地,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有机肥源等条件进行果品生产,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然后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产果后统一回收销售,能够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3)发展优质黑枣树示范基地对促进我县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繁荣山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可行性

1)土壤和气候条件

响堂铺村坐落于涉县西南部,,属典型的山区。距离县城15公里,309国道线及青兰高速贯穿全境,海拔在350—1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C,年降雨量569mm左右,夏秋两季的昼夜温差大,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适宜种植黑枣、柿子、核桃等经济树种。

2)响堂铺黑枣合作社生产基地已有一定规模。响堂铺黑枣合作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杀虫生物防治技术、渗灌技术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响堂铺黑枣合作社生产基地发展起生态观光、摘果一日游等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

3)黑枣树适应性强,且经济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黑枣风味绝佳,香甜味浓,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价 元/公斤,产地价 元/公斤,畅销国内外,专家预测,黑枣除鲜食外,还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可制罐头、果酱、盐渍及制蜜饯等。近年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批发价

保持在 元/公斤以上。

综上所述,该项目具有必要和可行性。

二、种植设计方案

1、果园土壤及植株样本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在树冠滴水线施肥带外10-20㎝范围内,挖取30㎝深土壤,采样点的选择可在以下两种方案中任选一种:每亩果园挖取5个点,每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土样,每50-100亩共取三个样;在地势基本相同、地力差异不大的果园也可每个果园挖取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土样。

2、划分施肥分区,制定施肥方案。在掌握本地区土壤养分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壤类型分布

和果树布局,再根据枣树的营养需求规律按照所在地段的土壤养分状况确定该种果树全期施肥总量和不同时期的施肥品种、数量,选定配方施肥方法,建立不同果树品种、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施肥指标体系,制定配方施肥分区图和配方施肥方案,从而制订出不同地力区域各种果树的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

3、实施区域

在响堂铺选择不同地域多个点进行实施。详细见表一。

表一 建设进度、主要投资和生产能力表

单位:亩、吨、万元

三、组织管理

1、由涉县农牧局主管,响堂铺黑枣合作社承办实施。

2、成立 亩优质黑枣树示范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筹备、建设、黑枣树管理、果品营销等项工作。

3、黑枣树定植后,由合作社抽调五名农民技术员根据黑枣树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在不同的物候期各自不同的生长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好肥水管理、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工作。投产后还要做好保花保果、壮果等工作。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见表二)

表二 投资估算表

2、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万元,自筹资金 万元,申请专项资金 万元。

五、人员组织及分工

办公条件及工作人员情况:合作社办公地点设在功果桥镇汤涧村,建筑面积200平米,内设理事长办公室、监事长办公室、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等。现有工作人员12人,包括理事长1名、监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成员2名、监事成员2名、财务人员2名、技术人员3名、销售人员2名,务工人员:20人。

六、经营管理

(一)、统一生产计划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本社产品实际,统一制订生产计划,由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按生产计划落实生产,与合作社签订生产合同,计划合同做到“八定”。即定定面积产量、质量规格、定农资农械需求、定技术服务、定安全生产责任、定产品交售办法、定加工要求、定管理人员工资报酬奖惩。

(二)、统一供应农资

合作社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要求,统一组织为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采购、供应生产资料和设备。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的农资必须保证质量,适合本社各种生产和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否则,造成的损失由负责采购的当事人赔偿。 (三)、统一技术标准

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组织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 (四)、统一产品认证

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等,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五)、统一指导服务

合作社实行管理人员(或者社员代表)分生产区域、分产业产品品种负责制,统一对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合作社对管理人员的报酬或补助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发放。因指导服务不到位,造成损失的由负责人负责赔偿。 (六)、统一加工销售

1、合作社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寻求定向加工,努力降低销售费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在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环节上,要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收购质量、价格、数量,对待社员要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社员要维护本社形象和利益,要履约守信,不贪小利;社员要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调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交售产品,使产品能及时加工、包装、调运,进入市场。

3、在产品交售加工期,合作社要确保信息畅通,按市场行情,随时公布交售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以及交售办法和要求,使社员及时组织采收、整理、分级、包装,使产品适时进入市场。合作社要确定专人,定期对收购、储存、调运的产品以及待交售的产品,分社员、分生产场,分产品种类、分质量规格,分客户、分市场建立台账,做好统计分析,以指导、调度好加工、储存和销售。

七社会效益

1、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提供优质果苗,

提供施肥方案,统一回收销售果品,增加农民收入。

2、加速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提高山区人民的生产技能。通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良种的应用和技术培训,将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商品意识。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文5

(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阿克苏地区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运行方式、工作要求和发展前景,并对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模式提出了的建议,为高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思路及决策参考。

关键词 :阿克苏;推广模式;配方施肥

自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阿克苏地区实施以来,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宗旨,历经8年多的艰苦探索和实践,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阿克苏地区实现了八县一市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不健全、本土化不足等问题。但该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缺少有效推广手段,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转化集成度不高、到位率低、入户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高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我们在“组建配肥站、整建推进配方肥”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突破,成效显著。

1 推广模式

2008年11月,阿克苏地区的新和县本着省时、省工、省力、省钱,在方便运作和保证质量上衡量考虑,充分发挥现有物质和人力资源优势,率先在全疆采用“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建立配肥站,整进推进配方肥”的创新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1]。解决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本地区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配方肥难以落实到位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这种新模式已在本地区5个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的500个行政村进行了推广,已建配肥站约137个,仅2013年在棉花、小麦和玉米等作物上推广面积就达到15.1万hm2,实现平均节本增效35.2元/667 m2,有效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普及和推广应用。

2 运行方式

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站根据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结果制定不同作物、不同施肥区域的科学配方,提供给专家组审核后报送县分管领导商议,再交各乡(镇)的配肥站,由乡(镇)配肥站统一按区域配方进行配制。乡镇配肥站建设按照村组距离、耕地面积、农户数量,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3 ~ 4个村建立1个配肥站。每个配肥站由乡镇出资购买搅拌机,民兵队员义务操作,乡镇支付电费;配肥原料尿素、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由农民出资购买,交给配肥站登记,钾肥由各乡镇统一购买,搅拌混配后按照实际用量由农民付账。1 ~ 2月份,以尿素、磷酸一铵和硫酸钾混配为主,3月份以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混配为主。为确保肥效和质量,每个配肥站安排2名县、乡农技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搅拌完成后,以37 ~ 40 kg/667 m2为单位装袋封存。肥料混配分装完成后,农民拉运回家储存,到用肥季节再按计量施用。

3 组织方式

为了整建推进 “以技术服务为纽带,组建配肥站,推广配方肥为载体”的推广模式,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普及推广应用。由县政府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领导主抓,专人负责,全身心投入配肥站工作。一是各乡镇成立配方施肥领导小组,乡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为副组长,农技站、林管站、农机站、乡财所(站)长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以农业局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农业局、农技站、种子站、农广校、防雹队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督察小组。以乡镇为单位分组进行督促检查,进村入户检查农民农资准备、配肥站建设、配肥人员到位情况及配肥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及时上报小组组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三是成立以县、乡(镇)农技站土肥技术干部为主的技术指导小组。在配肥高峰期亲自参与配肥站的配肥工作,跟班作业并针对配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解决,在配方肥施用过程中跟踪指导和调查,及时对配方肥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4 工作要求

4.1 制定科学配方、健全配方肥生产和销售网络

一是合理规划取样区域。为确保土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测土样点进行重新规划,按照13.3 ~ 20.0 hm2耕地取1个土样,化验分析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并结合“3414”肥效试验及植株样的全量分析,进行针对性配方设计。二是控制推广区域。每个配方肥按区域进行配方,配方肥料推广半径不超出村范围,以增强其针对性。三是建立配方肥施用服务网点,1个行政村建1个点,指导农民正确施用配方肥,并为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四是建立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每个县建立监测点8个,对配方肥施用效果及土壤肥力进行监测,确保配方肥使用安全。五是对配方肥应用情况进行建档立制,责任到人,目标考核,在示范推广使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2 及早做好配方肥原料准备,多方开辟进货渠道,确保春耕、秋种备用肥储备

各乡镇配肥站要密切关注肥料价格走势,及早动手认真做好原材料的准备工作。一是及早下发播种、农资准备、配肥分配计划,畅通信息渠道,分析预测市场行情,农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使备耕生产工作呈现出早谋划、早部署、早动手的特色。二是多方开辟进货渠道,拓宽原料采购空间。及早做好原材料的购进准备,包括资金、仓储等,抓住冬季12 至1月、夏季6 至7月储备原材料的黄金季节,及时购进配方原料,降低肥料成本。

4.3 加大配方肥推广宣传力度,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农村配方施肥意识

一是农技站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队伍优势,强化各类技术培训。各县每年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科级领导和技术骨干培训班15期以上,邀请自治区农科院、农大土肥专家讲课。在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逐渐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以村为单位逐乡逐村开展培训。二是抓住春耕、秋种备肥前的有利时机,在冬小麦返青和棉花播种前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动。通过现场示范和成本计算,让农户形成节本就是增收的共识,促进各乡镇使用配方肥的积极性。三是开展测土信息、配肥方案上墙宣传。为方便农户了解自己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状况,掌握科学配方肥施肥技术,在重点示范村开展测土信息、配方肥方案上墙、上黑板工作。既解决了过去发放施肥建议卡工作量大的难题,又避免了施肥建议卡容易丢失和不便查看的弊端;信息上墙保起到了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公益性宣传的作用,也增强了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四是在进行广告宣传时,突出公益性,使技术与配方肥料更加深入人心,配方肥得到普遍认可,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5 发展前景

“组建配肥站,整进推进配方肥”在4年多的实践中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赞扬。 新模式具有4大优点:一是经济实用,自配的配方肥养分齐全、配比合理、物理性状好、肥效高稳、配方灵活、针对性强、使用方便、投资少、效益高;二是科学直观,自制配方肥所用的基础肥料农民可以自行购买,搅拌后的配方肥养分含量农民看得见、算得清,是一种将复杂的技术进行物化的载体肥料品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三是解决了过去发放施肥建议卡工作量大的难题,又避免了农民不会解读施肥建议卡信息,难以落实按配方施肥的弊端,让农民朋友更容易获取施肥指导信息;四是通过组建配肥站,牢固占领了农村阵地,净化了化肥市场,保障了配方肥市场的有序运行,有效的清除了假冒伪劣复(混)合肥,打击了不法商贩。

6 建议

6.1 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

建议政府主导机构要积极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肥料生产及经销企业的合作,并逐渐向企业生产转型。推动配方肥推广上规模、上档次,使配方肥最终走向正规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完善健全连锁配送网络,实现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肥指导等环节直接对接。

6.2 建立跨行政界线的区域性施肥指标体系

打破县域界限,横向联合,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区域性施肥指标体系,推进资源共享,推动项目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6.3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与范围

建议增加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经费投入,对购买配方肥的农户按购买的数量给予适当的补贴,以解决农民用肥成本问题。

肥料采购工作计划范文6

2010年8月11日,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以每股130美元的价格向全球最大钾肥生产商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发起收购要约。随后,Potash董事会以“严重低估”为由予以否决。时隔一个星期,2010年8月18日,必和必拓再出重拳,绕开董事会,直接向Potash股东开出了386亿美元这一加拿大史上最高收购价,在全球钾肥版图上掀起轩然大波。

三大因素提振钾肥需求预期

钾肥全称钾素肥料,是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钾参与超过60种酶系统的活化、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运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不仅肥效较快且不易流失,因此是肥料三元素之一,在植物体内含量仅次于氮。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nternational Fertilizer Industry Association,以下简称IFA)的数据显示,现已探明的全球钾盐资源储量为167亿吨,可供实际开采300年以上。1993-2005年的12年里,钾肥平均每年的消费增长仅为3.11%。IFA由此预计,2012年和2014年全球钾肥市场将分别过剩810万吨和1000万吨。不难看出,全球钾肥需求的上涨不足以消化多余的供给而致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那么,必和必拓为何还如此钟情于钾肥呢?这主要取决于钾盐矿本身的资源禀赋、新兴经济体对钾肥的需求以及垄断定价权等因素。

在生产化肥的三类主要元素里,与氮、磷可加工转化、来源多样化不同,钾来自钾盐,而钾盐基本只存在于钾盐矿,这使得客观上钾因难以再生而显得稀缺。与此同时,全球钾盐矿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前苏联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已探明储量达80多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90%以上,仅加拿大就占了全球53%的资源量。

另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钾肥消费量占全球钾肥消费量近70%,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旺盛,但钾盐矿储量却相对稀少。在中国,这一供求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中国钾肥消费量约占全球钾肥消费量的20%,而探明储量占比仅为1%,年产量仅占全球1.6%。因此,中国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全球钾肥市场中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钾肥进口额占消费总量比重超过50%。

而且,钾盐的这种分布不平衡所引发的供需不平衡未来将更为突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普遍出现重氮、轻磷、缺钾的非均衡施肥结构现象,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由于钾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长期缺钾将加大土壤贫化,影响其他肥料的利用效率,使得整个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因此,中国未来对钾肥的需求更为迫切与旺盛。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钾肥消费国,随着甘蔗产糖、乙醇、大豆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巴西对外国钾肥供应的依赖会继续提升。而另一钾肥消费大国印度也不甘落后,目前的进口增幅已经达到了5%。因此,必和必拓在写给股东的信中,当仁不让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钾肥的需求作为获取投资者支持的筹码。而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户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进一步推动钾肥需求的上扬,更是助推了钾肥上涨的预期。

基于钾肥自身资源禀赋与新型经济体上涨的需求预期,最大限度获取钾盐矿这一稀缺资源便可在未来钾肥定价上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可以通过调控产量来缓解供过于求的现状,操纵价格最大限度获取垄断利润。正因为此,全球钾肥预期得以全面提振(附图)。而必和必拓抢购Potash的举动,也将之前不愠不火的全球钾肥版图全面引爆。

行业整合全面爆发

实际上,Potash并不是必和必拓在全球钾肥版图上的第一颗棋子。早在4年前,当中国企业开始组团进行钾肥谈判时,必和必拓就已开始布局全球钾肥版图。2006年,必和必拓以联合投资的方式与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安各罗钾矿公司(Anglo Potash)合作,开始进入世界钾肥最富有的矿区。2008年7月,必和必拓进一步收购安各罗钾矿公司,全资拥有在萨斯克彻温省7338平方公里的钾矿勘探权。同年,必和必拓旗下钻石和专用盐公司获得位于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的Jansen钾矿全部控股权。2010年1月底,必和必拓以每股8.35加元总值3.41亿加元(约合22亿元)的价格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Canada Athabasca Potash Inc),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是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第二大钾肥勘探开采权益拥有者,目前拥有约38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区勘探开采权益,并拥有其他多处勘探开采权益区块,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此外,必和必拓还积极开展钾肥运输和港口仓库方面的建设。短短4年时间,必和必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钾肥及其相关领域迅速布局。保守估计,必和必拓当前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达到了1000万吨,约占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1/4,是我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

而成功收购Potash对于必和必拓来说可谓如虎添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肥料、饲料及相关工业产品生产商,也是全球钾肥产能最大的公司,Potash拥有6座钾盐矿和1座钾盐矿的部分权益。2009年,Potash钾肥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1%,产能占全球的20%,即便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毛利率仍然高达60%。Potash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公司年钾肥生产能力将从目前的1100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显然,如果收购成功,必和必拓的钾肥总产能将超过2510万吨/年,将以绝对优势跃居全球第一位置,并且同时拥有原料、市场两头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