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例6篇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1

  这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后川村教学点的孩子们在地上练习写生字(摄于12月3日)。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孩子为了节省铅笔和纸,常常在地上练习写生字。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 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高庄村小学二年级学生海金川(右)在教室里的火炉上烤馍馍(摄于12月3日)。10岁的海金川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要走10公里山路,中午饭只能吃干馍。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 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乡红庄村小学12岁的张甲元(前)在帮家人干活(摄于12月4日)。在西海固山区农村,上学的孩子回家后都要帮家里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 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高庄村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海恒贵在给教室里的炉子生火(摄于12月3日)。在西海固山区学校,由于缺钱拉煤,老师们常常拣一些树枝给孩子们生火取暖。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 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后川村教学点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玩游戏(摄于12月3日)。西海固贫困山区小学普遍缺乏体育器材,孩子们在课间常玩一些自编的游戏。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2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与特点;发展趋势;支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29-03

一、引言

海外华文教学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在海外的一种拓展方式,也是国际性语言文化教学教育的一种交流,海外华文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教学主要对象是侨民和外籍华人的子女、华裔以及外国人的后代。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基本方法,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中华文明的精髓,培养海外华人后代对中华文明素质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祖国的感情和促进海外华人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1]。

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五大州约计有5000万华侨华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约有700多万从中国大陆移居到海外成为新的华侨华人,也包括了100多万从中国大陆出国的各类留学人员,他们也给海外华文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目前,海外的华文学校已5000多所,海外的华文教师也达到20000多名。其中,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学校就有3000多所,相对来说,东南亚地区是华文教育的重点。然而,目前在欧美各国的华文学校也在蓬勃发展,在美国就有华文学校多于500所,学生多于68000人[3]。

2012年中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陈云林在拜访纽约侨社与侨界时,强调中国政府对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视,在合作机制、基金支持、主要教材基本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4]。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2012年11月在广西南宁表示,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再建设300所华文学校,并将其建设为华文教育示范的示范学校,并逐步将其建设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华文教育特点分析

直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港澳地区之外,马来西亚是华文教育的典范国家,它从小学中学大学具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华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马来西亚政府理解华文教育的深远意义,并重视推动华文的教育教学事业。基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存在的特殊性,致使东南亚华文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育形式多样化。在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育办学形式(模式或体系)各有不同。例如在马来西亚主要采用母语教学,在柬埔寨主要在补习学校进行华文教育,而在泰国、菲律宾则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体系的华文学校中。这些国家华文教育的办学形式不同,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实力、对外政策、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等因素有关。

2.教育学生国际化。改革开放30多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大,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拓展,目前不只是海外华人华侨在学华文,已有数量众多的非华人子女在学习汉语。当前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以及菲律宾的华文学校和华文佛经学校等都有当地的非华族子女在校就读。在东南亚许多全日制华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有非华族子女在校学习,经调查数字表明,在华文学校中的非华裔学生通常占30%~50%左右。

3.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在东南亚地区,除马来西亚外,华文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只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或选修课进行设置,但华文课程的课时数在逐渐加长。华文学校的华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多样化改革,逐渐形成一种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良好的教学模式,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

三、华文教育发展趋势

在近代,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朝末年的中国政府不仅派遣官员到海外了解华侨教育的发展情况,也鼓励海外华侨要创办新式教育机构。1919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了东南亚著名的华侨中学――南洋华侨中学。1888年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创办了第一所比较具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的学校――南华义学。1904年由张振勋等人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槟城中华学校。

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居住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华文教学教育成果。目前,在马来西亚有华文独立中学(称为“独中”)60多所,华文小学有1300多所,在校学生达60多万人。此外,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多年努力创办了多所大学,如拉曼大学、韩江学院和拉曼学院、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等。这些由华人兴办的、政府认可的大学与华文独立中学、华文小学以及华文幼儿园一起,构成马来西亚较为完整的华文教学教育体系。

当前,泰国的华文教育也有许多特点,即有由政府批准、民办的华文小学和中学。在各类大学机构中设置中文教育班或中文系,并设置相应的中文课程,这些大学有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等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此外经政府批准,可在国立或私立职业技术学院或技术学校举办各类中文学习培训班,以及可由各类华人社团和学术组织或华人企业创办华文学习培训机构等。

近十多年来,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规模获得显著增长。印尼政府允许印尼华侨华社创办华文学校,可在华文学校同时讲授印尼文、华文和英文。并允许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均可讲授这三种语言,为此,人们称这类学校为“三语教学学校”。印度尼西亚华人不仅创办华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近年来还创办了若干大学,如玛中大学、雅加达新雅学院、万隆国际外语学院、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等。此外,经印度尼西亚政府批准在一些著名的国立和省立大学中也陆续设立了中文系和中文专业。

当前在全世界5000来万华侨华人中,有30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各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大,华文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因此,支持东南亚华人华侨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东盟各国掀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并予以积极的、有效的支持,使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存在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1.目前,虽然东南亚华文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受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先进网络技术应用面窄等条件的限制,致使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态势,对于华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华文教学方式上,一些东南亚国家已经有较大的改进,例如在华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直观动画以及远程网络等教学方式。但由于东南亚国家各地区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网络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所以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2)在华文教学内容上,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体系有待改进。目前,绝大多数东南亚华文学校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一些教材内容与当地华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不一致,也不适合当地课时安排和师资使用,没有考虑各地区的特殊性。

(3)在华文教学语言上,目前马来西亚国家规定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必修语。在新加坡,虽然华人占大多数,但一部分学校将英语和华语并列为第一语文,在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人们仍重视英语。所以,很难实现华文并列第一的地位。而在菲律宾,采用菲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只有在华人创办的学校,才加授华文课程。这样,就出现国立学校为双语教学,华人学校为三语教学。

(4)在华文教学的师资力量上,东南亚华文教师工资待遇低,普遍比中国大陆教师低,致使中国大陆很多高水平的中文教师不愿前往东南亚地区教学。当前在东南亚华文学校教学通常要求具有双语教学的能力,所以,师资数量少、教师年龄偏大等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在华校办学经费上,由于多数华文学校仍然属于民办教育机构,没有政府的国家教育经费支持,所以很多华文学校主要依靠海外华人社团和学术机构或华人教育基金会的捐赠经费或自筹资金进行办学,致使大多数华校的教育资金紧缺。

2.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仍存在如下的现实问题:

(1)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方针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南亚各国日益重视本国的民族团结,重点支持本国主流文化的教育,在经费支持和方针政策方面都有所侧重,由此而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如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

(2)东南亚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到目前为止,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已是几代之后的华裔,在他们当中已有很多人缺乏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正在逐渐减弱。

(3)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及教材问题:就目前东南亚各国的华校而言,大多数者是民办学校,而办学经费主要靠华人社团捐助支持,因此收取学生的学费也很低。由于华校教学经费不足,华文教育面临着很大压力。随着东南亚各国华文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出华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华文教育过程中出现华文教师的老龄化、断层的趋势。在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有自己编写的华文教材外,大多数国家的华文学校采用中国大陆编写的简体字汉语教材和中国台湾编写的繁体字汉语教材。

(4)华文教育性质、华文学校类型多样化:当前在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可分为:纯华文学校、华侨学校、以华文教学为主的学校以及华文补习的学校。近几年来,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在不断调整华文教育政策,不同程度地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虽然华文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无法将华文教育推动至母语教育的地位。

五、支持方法

海外华文教育作为华侨华人所在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在东南亚华人族群继承中华文化,以增强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使华人族群能够适应本国现代主流社会的发展,以获取更好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许多国家兴起学习汉语热潮,非华裔的学生到华文学校就读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因此,针对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的支持方法。

1.教育教学体系。将华文教育教学纳入所在国的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华文教育是一种有效措施,是保持华文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较佳选择。将华文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教学体系,是华人族群逐渐融入所在国重要基础。

2.教育对象与教学媒介语言。提倡华文教育教学的功能、方式多样化,以满足华人学生和非华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华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华文教育教学应根据当地华人族群的发展情况,可采用双语或三语教学。

3.教学内容。构建华人族群自身文化的需求,华文的教学内容应吸取华人族群文化的三种来源: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所在国历史文化和教育方式、东南亚华人族群自身发展所形成历史文化和教育方式。

4.多媒体语文教学。重视东南亚华文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华文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给予支持,加快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5.教材与教学方法。在东南亚华文教育资源方面,除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提供支持外,还需增强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交流小学、中学及大学华文教育的经验,探讨如何撰写适合本国的华语教学教材等。

6.教学质量。目前,在东南亚国家的许多非华文的学校及学院均增设华文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形式,协助华文教育的发展。在华文教育教学方面,必须在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也需组织专人或相关单位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材的编著,以提高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以确保教育质量。

7.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母语教育”、“华文教育”、“第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等,华文教育工作者对其中的差异有不同的理解。应研究办好华校有关措施和做好华文教学方案,研究“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把根留住”教学方式和理念。2006年11月26日,100多位东南亚华文学校校长应中国国务院侨办的邀请来到中国考察学习,并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毕生致力于传播知识的经历对所有海外华文学校校长有很大的启迪。

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已经出现角色多样化的趋势,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研究。因此,对许多具体的华文教育过程(如生源、师资、教材、专业结构、教学方法、毕业生就业等诸多领域)存在异同,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东南亚国家是我国海外华侨华人数最多的地区,东南亚的华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侨务工作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存在差异,以及华族人口数量所占比例也大不相同。在不同的教育政策环境下,各国的华文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呈现出很大差异性。目前,除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之外,具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只有在马来西亚,因此华文学校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中国的优秀文化会影响和改变海外华人的思想,他们会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中国的富强繁荣而自豪。2010年,国侨办与澳洲北悉尼教育局签署华文教育合作协议,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对培训海外华文教师等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六、小结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长与扩展,汉语作为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华文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基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东南亚各国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聚集最多的地区。生活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占全世界海外华人的80%左右。因此,重点研究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对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支持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剑.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特点之比较[J].金田(励志),2012,(9):104.

[2]叶静.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4-18.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11-02

一、课题研究背景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对个人自主性和创造性日益发展的要求,充分地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趋向于自我完善的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如何适应从“压迫式”的高中学习方式转换到“自主式”的大学学习环境成为了目前关注的焦点。

为了充分的展开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于2013年底借鉴西方教学模式建成了爱恩学院“穿越时空”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管理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自我的自主管理意识。

二、中方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

1.硬件设备。全球化的趋势也带动了教育模式的交融,为了改善教育的质量,中方大学的教学先进设备也逐渐达到了西方标准,对于多媒体教学更加注重。为了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管理平台,“穿越时空实训基地”在爱恩学院设立有专门的会议区、学习讨论区和休闲区;配备了小型会议室、投影仪、电脑、电视、咖啡机以及英语专业课教学软件。该基地在硬件设备上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渠道,“国际化”氛围更能使学生融入自主管理的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下逐渐完善的硬件设备给学生自主管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升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自主的管理实践还有待完善。

2.软件配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资料和图书资料共享对学生自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会自主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爱恩学院学生通过Mylo系统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行资源的共享,这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中国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以及推崇出新的能力也是十分关注,上海市政府推出“上海市大学生自主管理创新项目”以及“骆肇尧大学生科技创新”给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发展方向,提高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且主动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恩学院积极响应此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三、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

1.西方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模式历来是自由开放式,注重实践教育;西方的学生从小就培养了自主管理意识,对于学习生活的规划有着清晰的方向,因此他们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西方是讲成长,是以裸塑的质量主义为基础,是按照效仿自然的法则,按照受教育者的兴趣自然的生长,不受外界的干预。因此,他们的自主管理表现为更为主动,而且愿意为了目标不断地付诸于实践。

2.中国教育模式。中国和西方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把它放在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放到生产流水线上,而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其结果就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合资大学的成立改善了国内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缺乏的现状,加强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性。

四、调研结果

(一)西交利物浦

1.自主管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学方式偏向于学生自主管理并且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较强。平日对上课考勤点名、作业上交与完成的监管制度较松,假期较多,但要求学生在上课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进度,其余时间全让学生自主管理式学习。虽然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大,课程较难,但仍有60%相对自觉的学生,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进行更多自主学习实践。

2.教学课程。西交利物浦的教学理念是全英文授课,外教或华籍教师均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来。教学课程涵盖EAP、数学、物理和专业课等,对于国内综合大学的基础课不囊括在内,如高等数学、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思想概论等。

3.教学模式。西交利物浦的教学模式为“2+2”或“4+0”。两年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要求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内完成两年中的全部学习任务,不能有未通过的科目,在大三去英国利物普大学继续学习两年,最后拿到学士学位。

(二)上海纽约大学

1.自主管理。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中外方比例是1∶1,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拔尖学子,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强,从小就有培养独立、严谨、批判地思维模式。中外学生人数相当,朝夕相处,形成小组团队式,课上相互团结共同进步,课下相互交流学习文化与处事行为。

2.教学课程。上海纽约大学是一个涵盖人文、社会、自然、数学等学科,全英语、全球化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数学、神经科学、计算化学、社会政策等领域名列前茅。其致力于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学、卓越的科研和杰出的公共服务。

3.教学模式。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规模较小,采用走班制教学,课下学生可以与教授直接互动,参与各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另外其学习资源十分充足,学生实践度极高。

(三)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是2002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由上海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塔斯马尼亚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实体,采用“4+0”培养模式。

1.自主管理。爱恩学院的教学方式属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校监管教育二合一,平日对上课考勤、作业的监管制度较为严格,假期较少,上课时间较长,教学内容知识量大。因为学业任务较多,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偏高,激发了学生在学业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

2.教学课程。爱恩学院的教学理念也是全英文授课,但其主要针对EAP以及专业课程。学生还需要学习国内综合大学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思想概论等。

3.教学模式。爱恩学院的教学模式为“4+0”或“3+1.5”。四年国内学习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或三年国内学习一年半国外学习进行本硕连读。其中,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学习EAP以及国内综合大学基本课程,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从对三所大学在教师与学生比数上,上海纽约大学教师更为充足,比值较高;而西交利物浦和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差距甚小。另一方面,从对三所大学在教师匹配划分上,教师师资层次不齐,与学校整体层次和内部环境有关。

结合三所大学特点与共性来看,中外合作办学都具有全英教学,出国留学等项目,学校硬实力相当,软实力根据校级层次划分。其中,中外合资大学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普遍较高,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较高的学生素养,能让自主管理在中外合资学校中广泛运用与实践。另外,课程的难度以及深度,使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管理来提升发展空间。

五、研究成果及结论

虽然大学生自主管理在中外合资办学模式下呈现良好的趋势,但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呈不完善状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更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普遍运用。

1.内因。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自主管理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基础,从思想上存在依赖性,依赖于老师以及父母的督促与管理,没有从内而外的主动性。二是在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意志力以及存在惰性,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三是对于未来目标不明确与规划不完善,导致没有自主管理的动力。

2.外因。大学生自主管理缺失的外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中国教育部更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渠道较少,对于自主管理缺乏认知,因此进入大学并不能适应自主管理模式。二是管理观念上以学校管理者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经常采取统一说教的方式,很少考虑到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外部的环境阻碍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形成。三是大学自主管理的氛围薄弱,就算身处在自管管理过程的学生也会深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六、当代大学生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形成还缺乏内部动力和外部支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以及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目标管理,学生对自己未来要有准确的认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目标;二是时间管理,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三是行为管理,大学生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责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四是教育部应该减少教育压力,进行教育改革,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对学校管理工作中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进行管理。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并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粗放式的无规范、无约束地放任性管理,而是与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密切结合,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尝试,它对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了新形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需要、新形式。通过这种管理形式,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粟景妆.斯普朗格: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开创者[J].教育与职业,2013,(19).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4

关键词:海西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05303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需求导向,分层次、分类办学,办出特色和水平。每个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是集教育、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它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全面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国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之一。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比较适合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但通过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会暴露出知识面狭窄,专业薄弱,教育内容理论化,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特别是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动手能力较差及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弱点。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大众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各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基于海西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创举。

2.1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发生了改变。新世纪,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能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对人才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更需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这一目标。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模式是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把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在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本科教育。

2.2教育服务社会的实现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促进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的形成,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应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教育体系,丰富高等教育实践。而以服务社会作为对高等教育职能的发展,也将为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3海西经济发展的需要

海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称,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省为主体,南北与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边与台湾岛、西边与江西省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学习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以及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它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因此海西经济的建成和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基础理论扎实、有深度,宽口径,并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具备符合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3基于海西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海西经济的发展,为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行业、产业、企业的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特色发展的人才。

3.1拓展面向台湾的办学空间

2006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西”的战略构想,该区域发展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并迅速得到中央的赞同,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中引起积极反响。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此,建设“海西”的主张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决策,从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海西”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福建省的发展定位,凸显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可以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缘优势,拓展面向台湾的办学空间,采用3+1或者2+2的办学模式,让台湾高校与福建高校校际合作,学生互换,实行“领进来”或“走出去”的战略,联合培养学生,增进双方的了解,更多引进台湾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并实践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

3.2体现国际应用型人才特征

随着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更多国际性企业进入福建,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理念,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国际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这对福建高校提出新的挑战。福建工程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目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优化课程内容;二是搭建国际化教育的平台,引进国外的相关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实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国际化;三是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多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习俗,建立学校和各级院系的英语网站,完善学校英语标识,树立能兼容各国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形象。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营造高校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的氛围。

3.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的需要提出应用型人才配培养的素质要求。

(1)调整培养计划。

以福建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依托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和机电等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办学条件,以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市场营销能力培养;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坚持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面选修课程、院系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五个方面调整培养计划。如表1所示。

表1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最低学分及理论教学

与实践教学比例要求

类别项目总学分总学时课内

授课

学时上机、

实验

学时其他课

程实践

学时课外

实践

学时学时百分比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53.59369063011438.74%76.16

%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56.59048644037.42%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1625625610.60%23.84

%院系选修课101601606.62%全校性公共选修课101601606.62%小计1462416234670114100%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3436周合计180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

百分比25.28%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体现理论教学与营销实践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还通过设置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模拟实验、实习、创业计划、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形成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计划的调整,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增设专业选修课程。

福建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经、管协调发展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基于对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市场营销专业增设了工业品营销的相关选修课程,既体现了工程特色,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做到文工融合、管工渗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能密切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教学均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充分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不但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且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工科知识和行业背景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这种模式与综合性院校相比,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应用性,与高职院校相比,突出的是毕业生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持续性。

3.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以福建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学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4.1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学生在校期间有多种实践机会: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有学术、文艺、体育“三大节日”,诸如大学生创业大赛,“舌战经管”大学生辩论大赛等课外活动,本专业学生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学校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是规范定期的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计划的有3周时间的社会实践课(企业认识实践和营销专业实习)、6周时间的毕业实践,以及每年每人须完成32课时的社会工作学分。三是经常及时地外聘专家,每学期针对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实际部门的领导开设讲座,释疑解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情况。

3.4.2组织指导学生多渠道参加实践锻炼

一是立足校内。为了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较完善的贫困生助学体系。学院设立了宿舍管理、图书管理、机房管理、播放音像、后勤保卫等学生岗位,这些岗位优先安排贫困生“打工”,系里每年平均有90名学生从事勤工助学,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平均占35名。学生经受了各方面锻炼,获益匪浅。二是走向社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除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以外,还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的号召,和闽侯县洋里乡建立合作关系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是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技能提高。积极为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提供平台,如团总支、学生会岗位及社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开办学术讲座、拉赞助,将专业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创业者联盟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创业的渠道,邀请一些著名成功人士到我院进行演讲,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积极和其他兄弟院校建立联系,定期进行交流沟通,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工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4.3搭建学科竞赛平台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参加学科竞赛,学生扮演营销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等多个角色,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科竞赛重视人文的关怀、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锻炼,交流能力的提高。营销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大赛”“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吃苦耐劳能力、人文精神得到提升。

3.5建立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需求、特色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线,即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行业、产业、企业需求,并以适应需求的独特性来突显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此,各专业都建立了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充分考虑对学生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循序渐进分阶段培养培养,按照学生实践的不同阶层将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实习基地、项目训练等模式进行合理的组合,分别设计某种模式为主,其它模式为辅的综合模式应用,克服单一方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和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和技能。如表2所示。

表2市场营销专业分阶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段模式

培养能力目标实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对专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加强学生专业基本功及综合营销能力的培养企业座谈、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第三阶段专业创新能力接触实际企业,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企业见习、实习基地等第四阶段实践创新能力接受单位再系统的培训,塑造企业需要的具有实践性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项目实训、实习等4结语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问题已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才建设问题,对于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随着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急需理论联系实际、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院校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有利于本科院校突出其服务职能和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5

[关键词]广西;沿海高校;高等航海教育

[作者简介]黄家庆,钦州学院副厅级调研员,副研究员,广西钦州5350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67-04

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航运业。航运业的发展需要航海教育为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高素质的航海技术人才队伍是海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国内外航运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航海技术人才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船员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国内外海运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国航运人才的培养速度明显滞后于航运业发展的速度,广西则更为落后,至今还没有高等海洋院校或高等航海院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开发建设后,海运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北部湾港口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实施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的“陆海组合”,港口可通往内陆各大中城市,构成了沿海较发达海陆交通网络。北部湾经济区正向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海洋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然而,培养培训高级航海技术人才的高等航海教育“短板”,却成了广西海运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补齐这一“短板”成了广西沿海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一、各高校在发展航海教育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广西沿海高校在广西发展高等航海教育中应该担任什么角色,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它需要各高校对航海教育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量和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一)要充分认识高等航海教育的内涵、目标与特点

高等航海教育是培养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实施学历与适任证书相结合的专业教育。航海技术人才包括从事渔业航海、运输航海、军事航海、科学考察航海、工程作业航海、海事管理航海、体育航海、旅游观光航海、休闲航海等工作的,以及以各种不同方式为航海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支持和保障的岸上航海人才。高级航海教育培养航海专门人才所设置的专业,本科为工学类下属交通运输类的航海技术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专科为交通运输大类下属水上运输类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航道工程技术、海事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水运管理等专业。高等航海教育的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海员标准要求的、能胜任现代船舶驾驶与管理(船舶机电管理)的高级航海(工程)技术人才。航海教育必须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办学标准,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航海教育实施与适任考试评估大纲、专业培训纲要和特殊培训纲要有关的内容和教学活动,接受考试、评估和发证机构的监督与指导。可见,航海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国防性、法规性、行业性等特点。

(二)要清醒地认识开展高等航海教育的条件与要求

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航海教育靠海发展才有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才能获得好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才有高质量教学水平的自然条件基础,缺少靠海基本条件的航海教育,其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受到无海的制约。广西沿海地区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内地城市拥有更好的发展航海教育的条件。广西沿海高校地处滨海,责无旁贷地负有传承航海文明、传播航海文化的责任与义务,也都有开设航海类专业的可能。然而,高等航海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并不是想办就能办、就可以办的。航海专业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比通用性差,如机械专业的很多设备设施可以通用,而航海专业的船舶操纵模拟器,别的专业没有,也不需要。航海教育实践教育环节多、实践性强,必须具备的设施多,仅高等航海技术专业就多达10多个实验室,且设施具有高额性的特点。一套水上训练站加配套设施价格在上万元以上;一台船舶操纵模拟器或轮机机舱模拟器,也要几百万元以上。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机构必须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主管机关授权的审核机构的审核,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后方可开展海员教育和培训。开办高等航海类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拿到本科或专科的学历证书,还要拿到相应的航海适任证书。也就是说,开办航海类专业必须要按照条件要求实施建设。广西沿海目前虽有三所高校开设了航海类专业,但至今未获得航海教育质量体系认证资格。

(三)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在广西发展航海教育中有所贡献

广西是我国大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和西江亿吨水道建设,必将带来北部湾航运业的快速发展,高等级、高素质船员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而目前广西高等航海教育才刚刚起步,既谈不上形成航海教育体系,也谈不上调整结构。它更多的是需要广西沿海高校发挥区域和地缘优势,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担当起传承航海文明、传播航海文化的责任,为广西高等航海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广西沿海各高校要主动担负起传承航海文明、传播航海文化的责任,积极开展航海教育活动。虽不能也不应各高校都开办航海类专业,但有条件的应在一些相关专业开设航海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举办各种航海教育的专题讲座;组织各种航海教育的课外活动。二是有条件的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的办学资源和航运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航运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航海人才。在非航海教育的工科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航海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经过规定的时间和完成认可的项目专业培训后,参加从事航海职业的适任考试,获取适任资格,以便能快出航海人才、多出航海人才。三是办学基础好、有潜力的高校应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稳妥地开办航海类专业,为北部湾经济区及广西的航运业发展培养航海人才。

但是,各高校无论开展什么形式的航海教育活动,都应根据实际,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跟风、好高骛远。航海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技能教育为根本。一切航海教育活动都应建立在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上。不能不讲条件,一哄而起地开展航海职业适任考试培训、开设航海教育的专业。

二、已开办航海教育专业的高校应加强建设,有所作为

2007年以来,广西相继有三所沿海高校开设了航海教育专业。其中,钦州学院开设了轮机工

程、航海技术本科专业;北海职业学院开设了轮机工程技术专科专业;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开设了船舶驾驶、海事管理、轮机工程技术(已停招生)等专科专业。由于起步不久,且基础薄弱,专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航海类专业实验室及其配套设备落后,水上训练设施缺乏等是这些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建设,使之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及有关要求,更好地为广西航运事业的发展服务,有所作为。当前,应主要抓好三大基本建设。

(一)航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广西沿海高校除钦州学院办学历史较长外,其它院校是2003年后创办的。师资力量薄弱是新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航海类专业的师资对广西沿海高校来说更是紧缺。目前,航海教育的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的航海类大学毕业生,他们既缺少实践经验又缺少教学理论;另一部分是引进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级船员,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能担当教学与科研重任的教师骨干缺乏,高级职称教师偏少。因此,要保障航海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打造一支理论知识全面、实践技能高强的航海教育教师队伍。一是要对来自航海实践一线的专业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二是要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在任教师分期分批到航海院校进修学习,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或学位层次;三是制定专业教师到航运企业跟班挂职轮训制度,进行“双师”培养;四是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建设投资,拓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航海技术人员加入专业师资队伍的渠道,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航海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此外,还应根据需要,聘任航海院校的教学骨干和航运企业的航海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二)航海类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广西沿海高校开办航海类专业才两三年,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尚未能满足开展航海教育和培训的设施设备最低配备标准,还在谋划建设中。如钦州学院正在加紧建设,拟在2010年内完成专业实验室和训练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适任考试资格的评估。航海类专业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船舶等航海仪器设备,而这些设备价格较贵、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很高的投人,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采取多种形式解决训练设施设备的配备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投入、企业支持、学校优先安排资金建设,来满足开展航海教育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专用教学实习船投资大、养护成本高,在尚无能力配备时,应积极配置各种模拟器。如配备AR-PA模拟器、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GMDSS模拟器、船舶积载模拟器及液货船培训模拟装置等先进的航海设施设备。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解决海上实习问题:一是与航运企业签订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把学生安排到航运企业进行实习;二是采取“订单式”培养的预分配方式,把学生预分配到航运企业跟班顶岗实习;这样可妥善地解决海上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和学生实训问题。

但是,从长远和客观效果来看,使用模拟器虽能够解决部分原理和操作程序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实际操作的真实性和直观感性的问题,代替真实设备有一定的局限性。应随着投入的增加,加大添置力度,配备更多的真实设备。

(三)航海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航海类专业是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受IMO颁布的国际海事公约的制约。根据《STCW78/95公约》规定,航海类专业的学生以及接受培训的海员必须按公约要求进行培训、考试和发证。广西沿海开办航海教育的高校,要使航海教育专业规范教学,培养出符合海运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航海人才,必须建立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和管理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贯穿于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全过程,用现代管理手段管理教学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和训练设施设备的配备,在取得主管机关授权开展船员熟悉基本安全专业培训、船员精通救生艇和救助艇专业培训、船员高级消防专业培训、船员精通急救专业培训以及海船水手适任培训、海船机工适任培训等专业项目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GMDSS通用操作员专业培训”等项目的申报和授权,满足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海证考试的专业培训和专业评估项目的测试。另一方面,要有机结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编制包括质量方针、职责和权限、教学计划等质量要素的管理文件,以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要求,并通过审核,取得主管机关签发的《质量体系证书》。

此外,基于航海职业的特点,相关高校要坚持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通过对学生的组织领导、生活作息制度、内务行政管理、队列训练等方面实行军事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严格地管理和教育,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主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军人素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新一代海员。

三、广西沿海高校航海教育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和广西北部湾港成为亿吨大港,为广西海运业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规模化运输提供了条件,并成为促进广西海运业发展的最大利好因素。海运行业对各层次航运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广西高等航海教育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西沿海高校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一)发挥支柱作用,构建广西航海教育体系

广西沿海相关高校应通过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并与广西其他相关学校、机构单位一起努力构建中等航海教育与高等航海教育并存,全日制学校普通航海教育与成人函授培训航海教育并存,非学历航海教育与学历航海教育并存的航海教育体系。广西沿海相关高校要积极承担本科、专科航海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招收本科、专科新生的同时,搭建“3+2”专升本、“3+2”中职升高职的平台,形成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层次合理的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发展培养航运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如钦州学院在招收本科生的同时,也应招收专科生,扩大航海类专业学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二)实行资源共享,促进广西航海教育发展

航海类专业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强的专业,如何保障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质量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广西沿海开办航海类专业的高校,其专业只有一、两个,规模不大,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大型航海专业实验室既不合算,也不可能。如何解决问题,是这些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此,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如钦州学院,应在广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集中资金进行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建设,建成实验室后对周边的院校进行有偿开放,实行办学资源共享,避免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

投资,有效地促进广西航海教育发展。这种做法,在国内已有先例,如地处东北的某些院校将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转移到大连海事大学进行;在国外,即使发达的欧洲也有一些国家如此做。

(三)创新办学机制,提高航海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面对广西海运业发展对航海技术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高等航海教育严重滞后的状况,广西沿海相关高校应采取措施,尽快为港航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航海技术人才和提供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首先,要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合作办学,积极探索高级航海人才培养新模式。如2009年12月,广西海事局与钦州学院、广西交通运输学校联合签订《航海教育与船员发展合作协议》,三方互派专家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共同打造航运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广西区航海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共同推进广西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水运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航运人才支持。钦州学院还与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总之,开办航海教育的高校应努力通过建立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下的与航运业界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力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航海类专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其次,要积极开展航海成人继续教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航海运输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国际性行业。随着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航海运输业随之也要求航海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素质,以适应现代航运业的发展。目前,广西还没有高级船员的培训机构。针对这一情况,广西沿海开办了航海类专业的高校应转变观念,在努力办好普通航海教育的同时,积极与航运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合作,开展航海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船员。一是实施普通海员岗前培训,二是实施“两证结合”的学历教育,三是对在职的高级海员进行新技术再培训以及航运管理能力的适应提高培训,从而不断增强服务广西新发展的能力。

面对国内外海运业的激烈竞争和广西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为广西高等航海教育提供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下,在航运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帮助下,广西沿海高校是可以为广西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和船员培养基地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的。

[参考文献]

[1]卢浩华,我国航海人才的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7,(1)。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6

 

一、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所、辅读学校19所、职业技术学校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特殊幼儿园1所、学前教育点2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上海市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市、区双重管理的办法,区负责学校党务和人事工作,市教委教研室特教部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管理,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

 

该市整合了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残疾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为特殊教育决策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共同建设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育平台,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2006年命名了7所首批“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上海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制度上保障特殊教育稳健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试行)》《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班)办学条件的几点意见》《关于上海市盲、聋特殊教育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文件与法规。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后,上海又及时制订印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制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二)办学经费对特殊教育大幅度倾斜

 

仅2009~2011年,上海市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约4.5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区级财政投入约2.87亿元,全市共迁建、扩建、改建特殊教育校舍约15万平方米,2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规定标准,35个学前特殊教育点改善了办学条件,99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建立了116个资源教室,17所学校配备了电梯,特殊教育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市能足额保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并纳入年度特殊教育经费预算。2012年起,上海市调整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7800元的标准拨付。上海市的免费特殊教育已覆盖学前到高中。

 

(三)率先实施“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7年发文明确提出在上海市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文件规定自1997年7月起对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自1998年9月起,取得“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者方可在上海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上海市为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康复专职教师,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特教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和引进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探索特教教师双学历职前培训机制,使特教教师具备开展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学识与能力。

 

上海市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保障落实,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岗位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当前,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学生在200人以下的按200人核编。学前特教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

 

(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借助“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上海市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记录其接受随访、康复、教育等各种医教结合服务的过程。目前,上海市已构建了特殊教育机构、医教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和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系统,全市实现了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三、上海市特殊教育经验对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启示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广西后,广西各地一批新(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投入使用,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广西特殊教育总体状况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重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举措,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宣传和弘扬特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主动走出去,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本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大得多。虽然各地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上已经采取了倾斜政策,但离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缺口。

 

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广西应及时逐步上调现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实施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标准,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特殊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创新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近年来,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当前,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方面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广西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党务和人事仍按照属地管理的办法,业务方面由自治区或者各市教研室负责,统一开展特殊教育业务活动。这样,既便于集中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各特殊教育学校间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

 

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残障程度、智力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技能课程,学习、训练不同的技能内容,切实使每一个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长。广西还应整合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高级中学,扩大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正在规划或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执行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当前,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大,各地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指导中心,建立资源教室,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指导作用,扩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和增设随班就读点的规模,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广西还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建立广西特殊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部门分工合作,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并且与学籍管理系统对接,为残疾儿童、学生提供自发现开始的医教结合跟踪服务。

 

(三)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广西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特教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数量方面,要争取编制、人社部门的支持,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教职工,并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心理、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质量方面,要以教师的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发培训内容,加强和改进校本研修。广西可以整合区内相关高校的特殊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或者可以考虑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单列开班,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四)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医教结合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上海市是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最早、最有成效的地区,广西可以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8所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学校,广西南宁市培智学校也在其中。广西要发挥南宁市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地特教学校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学校康复服务水平,推进广西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工作,带动广西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