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1

回家后,我把它摆在电视机上。晚上,我梦见维尼请我吃蜂蜜,又带我去找蜜蜂窝,结果我们被蜜蜂咬得仓皇而逃;去小猪家玩,盖了一座木板房;跳跳虎过生日,去他家作蛋糕,变成了奶油人……一场场快乐、美妙的美梦伴我成长,用幻想的翅膀让我飞离童年。

长大后的我再看这个小瓷人时,我笑了。我把小瓷人底下的洞敲大,往里面放我挣来的零花钱,由一角变五角,又有五角变一元,一点一滴地积攒。从此,我对小瓷人的喜爱更加深了。

我虽然长大了,童心却从未改变。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正得拥有一片纯洁的童心,她就永远不会老。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2

差不多20年前,我来到中国。我开始喜欢亚洲及中国的艺术。最早的时候,我住在王府井附近的胡同里,那会儿中央美术学院就在我家旁边,那一片有着很浓郁的艺术氛围,有很多艺术家也聚集在那附近。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去美院看展览,因此结识了很多艺术家,比如张晓刚,那时候他们都在那儿。

最初收藏艺术品就是因为喜欢,看到一些画后能引起我情感上的共鸣。我收集的第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艾安的画,他也成为了我的朋友。那是一幅和建筑有关的画作,因为之前我曾经在天津居住过,那些街道和老建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看到他的那幅画,当时我一下就感觉特别熟悉,特别有共鸣。对我来说,艺术品一定是自己喜欢才会买下,我收藏它们是为了欣赏,而不是投资。它们实际的价值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在乎的是喜欢与否。

收藏的艺术品主要都有哪些?在选择艺术品的时候,有什么标准?

因为这近20年都在亚洲,在中国,因此收藏的多以亚洲当现代艺术为主。我关注我处的这个时代,关注当下的生活,对艺术品我也喜欢那些反映当下生活与时代背景的类型。比如挂在TRB会客厅里的那几幅摄影作品,出自我的一位法国朋友之手,他之前是摄影记者,后来成为了摄影艺术家,他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拍摄的摄影作品都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很纪实又很有趣,我喜欢这样的作品。我还喜欢与光有关的装置艺术,比如TRB门口的“北京天空之城”就是灯光艺术家James Turrell在中国唯一的灯光装置艺术。

艺术不分贵贱,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有让步和妥协,但是艺术不需要,艺术追求的是纯粹。对于我来说,我从小就被父母带着去看博物馆看画展,对艺术的喜爱是一种遵循内心的感受。眼界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另一元素,看得多了,自然也就逐渐能分好坏,但从心出发,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如何理解“艺术家居”?在安置艺术品的时候有什么心得?

对我来说,在家居空间里,第一位的是艺术品,他们是整个空间的亮点也是品质所在。其次是光线,自然光灯光都会影响室内的氛围。家具我排在最后,他们起着衬托艺术品的功能,必须实用舒适。家具的格局很重要,它们影响着室内的动线与人们的活动状态。比如客厅中沙发的位置,要坐在其中能舒服地观赏风景又能怡然自得。

每一件艺术品收藏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把有着呼应关系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会让我想起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3

传媒有为中产打造的时尚杂志和理财读物,银行有为中产而设的金银卡专柜和理财顾问,当代艺术品市场有为中产度身定做什么呢?

2001年,《新周刊》发现了“忽然中产”的那群人,欢天喜地地买车置楼,体验刚时兴的高尔夫,也在街边吃“麻小”。几年间,中产阶层以“夏利长大了要变成凯迪拉克”的姿态,迅速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和最有实力的消费者,开始钟情美食、珠宝和艺术品。2004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同一年正是中国艺术市场的井喷之年。在这个事实背后,中产功不可没。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所言,“在中国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方式,相当于美国年收入4万美元的家庭”。

中产阶层在中国,还算不上富人。但他们的艺术消费和奢侈品消费一样,都来到了启蒙和起步期。消费品质和价值观需求,是中产内心的小九九。他们需要熨贴欲望与态度的艺术参照物,以新鲜的视觉和新颖的表达来象征羽翼渐丰的新自我。

面对艺术市场,大部分中产人士眼光不够专业、财力不够雄厚、消息也不够内幕,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是拍卖会和画廊十分青睐的顾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意人当然懂这个道理。

中产阶层是拍卖会的常客,但在那些特别热门的场次中,他们多半是冷静的旁观者,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们的天价作品对他们来说只是概念,吸引力比不上同等价位的豪宅名车。说起来,只有画廊最懂中产的心,一心做好生意的程昕东就特别体贴,他挑选的艺术家,不太贵也不便宜、不太红也不冷门。2007年,武明中在程昕东画廊展出的作品几乎全部卖了出去,其中有一幅玛丽莲・梦露肖像特别受欢迎,画廊工作人员自豪地说:“这画,复制50幅也能卖得出去。”

在一个中产之家,客厅意大利沙发上方来自大芬村的《星月夜》,主卧四柱床头过度修片的婚纱照,都应当被取下来。如果男主人是家长,则客厅挂苏新平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最为恰当,目前苏新平的拍卖最高价是2005年在北京保利以38.5万元成交的《肖像》,其多数版画作品还在10万元以内,非常适合中产阶级收藏。如果家里是女人说了算,那刘野的版画再合适不过,《温柔地杀我》不仅一画难求,连以它做封面的书都特别好卖一些。只可惜刘野是个慢性子艺术家,产量极低,想收藏他的作品,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点人脉关系。至于卧室,为了配合轻纱幔帐和床头的雕花装饰,最中产的做法是花大价钱搞一幅周春芽的桃花,这才有活色生香、春色满屋关不住的效果。

中产阶级收藏艺术品的心,与追逐财富之心同生共长,淘东西只是乐趣之一,把玩和不断地接受羡慕与赞美也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不仅收藏众多的管艺建了美术馆,入门不久的胡罡也要租个展厅分享藏品,而唐启凤买新房子,说不定仅仅是为了让储藏室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

不用多久,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就会出现“中产宜家型”艺术品采购目录。

唐启凤:“我喜欢被艺术品压迫的感觉。”

唐启凤(Sarnia Tang)仍然记得半个多世纪前在圣保罗的那个下午,父亲打开从中国运来的那些大箱子时脸上庄重的神情。箱子里是一幅幅卷好的中国画,父亲说那是一些明代和清代大画家们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画已经开始泛黄。唐启凤是小女儿,深受父亲宠爱。与父亲一道挑出最喜欢的画,挂在家里合适的位置,几乎成了父女俩最好的消遣。她看不懂,纯粹是靠直觉来判断好或不好。有的时候,一个大胡子伯伯会过来跟父亲一起赏画。两人经常一聊就是半天,聊傅抱石,也聊马蒂斯。后来启凤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张大千。

2008年奥运会闭幕一周后,敲开唐启凤在北京万国城的家门,一进门就被巴西当代艺术家Vik Muniz的一张巨幅照片震住了。她裹着披肩,套着黑色的蕾丝袜套,步履轻盈得像是在地板上滑行。“对不起,我会说六种语言,但国语说得最烂。”

这套房的层高比一般公寓略高一点,适合挂画,室内墙壁上挂满了她喜欢的艺术家张念、李松松、Janaina Tschape、杨劲松、Vik Muniz、迟鹏等人的作品,唯一空着的一面墙,也早已经预定好了艺术家。她用一种欢快的语调表示不满:“几年前就说要给我的,现在也没给。”

“想象一下,墙壁上没有这些画,屋子里会是什么样?尽管我买了意大利吊灯,买了钢琴,但没有了这些艺术品,没有色彩也没有生气。”她盘腿坐在红色沙发上,背后是Vik Muniz的另一幅作品。“很多人喜欢挂小画,但我不喜欢,尽管我也有很多小尺寸的收藏,但就喜欢挂大幅的画。”听我夸她的藏品多,她摆摆手,领我走进储藏室,里面摆着很多裹好了的画和照片。太多了,这里挂不下了,要挂到新房子里面去。“小心!”她指着地上的一件裹着白布的东西,“这是个雕塑。”

“我喜欢画把整个房子塞得满满的感觉,喜欢那种被艺术品‘压迫’的感觉。只有这样,我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我是生活在艺术中。”唐启凤的一生确实也是生活在“艺术”中。上个世纪50年代初,唐启凤随家人从上海移民到巴西。后来她在巴黎求学,学习艺术史。之后在纽约生活,从事当代艺术的策展和交易。退休之后又回来北京定居,做公益性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启凤说她喜欢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直接撞击带来的那种感觉――像是引爆了某个气场。当年在圣保罗的家,一栋纯粹巴西风格的房子里,墙上却挂满了明清字画。最让她得意的是,她在意大利的现代派房子里,摆的是一整套明式家具――真正的古董。花园里也用上了中国的假山石。而她本人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奇妙结合体:“看西方作品时,我会不自觉的有中国人的审美;审视东方作品时,我又不自觉地站在西方的角度。”退休之后,唐启凤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购买艺术品。她不喜欢用价钱来给艺术家分等级,在她看来,真正的艺术品和一幅画得不错的画差别只在一线间,而行家一眼就能看出一幅画的真正价值。她搬出一大堆英文版的艺术评论书籍,“这需要学习,要不断学习才有鉴赏力”。

唐启凤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既有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杨劲松,也有80后的迟鹏。酒柜上方挂着的迟鹏作品Times square中,艺术家将纽约时代广场上广告招牌都置换成中国的广告内容。Vik Muniz用来做照片里图案的材料如同一个购物单:巧克力、墨水、花生酱、糖、土壤、螺纹、胶浆、金刚石和鱼子酱。唐启凤喜欢这种嬉戏的生命力。

唐启凤还偏爱女艺术家Janaina Tschape的作品,这或许源于两者经历上的相似。一个是在巴西长大的上海人,一个是巴西与日本的混血儿,同样也在巴西生活。唐启凤把Janaina Tschape的两张大幅水下摄影作品挂在了自己卧室里,图像里似乎有着一种冰冷的忧伤。

胡罡:“收藏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

胡罡宽敞的客厅里挂着几幅画,有写实主义,也有超现实主义。“我所从事的建筑设计工作,也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因此,我需要这些艺术品。”

傅榆翔的画在房间里特别打眼,胡罡说,这是他最钟爱的艺术品。

胡罡第一次见到傅榆翔的画,是在一个亲戚家。那位亲戚收藏了《天空没有回音》系列作品之一。“看过这幅画之后,我就想有机会一定要收藏一幅傅榆翔的画。”

胡罡的太太也是建筑师,周末与胡罡一起出没于北京大大小小的艺术区,参加拍卖会,拜访艺术家,并进行收藏。在他们眼里,把油画画出水墨效果的艺术家很多,但唯独傅榆翔画出的意境最吸引他们。傅榆翔的作品大多表现动物,而本身对鱼有着特殊感情的胡罡,很希望傅榆翔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鱼类的作品。但是从技法上来说,鳞片的效果很难达到。因此,仿照鳞片的质感,傅榆翔创作了现在挂在胡罡客厅里的这幅凌空的飞鸟。

“傅榆翔本身信佛,在每日的念经打坐中,他能体会到灵魂的腾空,和在空中悬置的那种状态,因此,这种超脱和解脱的姿态,才会被他在《天空没有回音》这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拥有画作的同时,胡罡试图对画家了解更多。“少就是多,无论从构图还是技法来讲,都能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出这一点。”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4

杨正新:我一个女儿在伦敦,一个女儿在香港,她们经常给我买各种名牌衣服什么的,但我对名牌没有太大的兴趣,也说不上来。买衣服我主要看色彩,如果色彩好,我就会买。平时我喜欢穿便装,舒适随意。我在欧洲看到那里的男人女人,服饰搭配都很妥帖,一条围巾、一件风衣、一双皮鞋就构成了亮点。看上去很有传统,很体面,也很现代,格调很高雅。不像我们这里,即使从上到下满身名牌、穿金戴银,但你看好了,坐没坐相,立没立相,土豪一个。这跟个人修养有关。我喜欢唐云先生的名士风度,唐先生十分海派,广交朋友,平易近人,懂得生活,人缘也极好。唐先生教我多年,我深受其影响。

《财富堂》:你有什么爱好?

杨正新:我喜欢旅游,欧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非洲、东南亚等国都去过,我特别喜欢非洲原始部落,那里有原始艺术和原始生态,有大自然的本能力量。我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写生,吸取营养,所以对艺术、风土人情特别在意。

《财富堂》:平时你有什么嗜好?

杨正新:过去喜欢抽烟喝酒,年轻时烟抽得很厉害,现在不抽了。过去洋酒白酒都喜欢,而且喝得很多,后来医生向我发出了严重警告,现在基本不喝了。

《财富堂》:画画时喜欢来点什么助兴?

杨正新:画画时喝点咖啡或浓茶。年轻时喜欢一边喝酒一边画画,号称“酒仙”。

《财富堂》:听说你喜欢烧菜?

杨正新:是啊,我从小就喜欢琢磨烧菜做饭的事,我特别喜欢烧本帮菜,因为味重、色彩好看。拿手菜有红烧肉、清炒鳝糊、油爆虾等,鲍鱼海参之类的菜也拿得出手。我在外面饭店吃饭,常常有收获,吃到好菜就分析厨师用了什么食材,画家中会烧菜的不少,张大千就是一个。

《财富堂》:你对社会上的时尚潮流很关注吗?

杨正新:我对时尚潮流不大敏感。我女儿在英国是时装设计师,英国是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她经常带些时尚杂志来让我看。不错,相当新潮,照片质量很高,模特儿的形象也很好,他们的版式设计对我也有启发。

《财富堂》:你平时上网吗?有自己的博客或微信吗?

杨正新:我弄不来这个玩意儿,最近学生帮我弄,经我同意后将我的文章和图片传上去让大家分享。我希望在博客上听到大家给我的建议和批评。

《财富堂》:据美术圈里的朋友揭发,你那会在澳大利亚,有一天独自一人逛至海滨浴场,看到成百上千的俊男倩女脱得精光,尽情地沐浴强烈的日光。老外看到来了陌生的东方人,就热情地招呼你脱去衣衫,一起共裸。但你害怕了,没有下水。有没有此事?

杨正新:哈哈,确有其事,我确实不敢,但面对一具具线与面均饱满流畅的女人体,我是非常欣赏的。回家后我问自己:“这些裸女如此坦荡、如此美艳,可入画否?可展览否?如果美的事物不能画,不能公开,那艺术又有何熏陶作用?又如何让公众分享?”想明白后我就画了许多裸女,并在当地展览,结果引起轰动。国内的审美习惯家中不挂人体画,但西方的绘画表现中,人体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家中挂人体画也是很平常的。

《财富堂》:还有一次你们十个中国画家到非洲去,在肯尼亚,当地导游叫来几个美女来宾馆给你们做模特儿……

杨正新:那几个确实是绝色美女,肤色乌黑,透出丝绸般的光泽,体型也极美,线条非常流畅,她们非常坦荡,进了门就笑嘻嘻地脱了个精光,照我们的要求摆出各种造型。那是多么健康、纯真的美女啊,天真无邪、笑容清澈。我们一刻不停地拍照画画,大大过瘾。

《财富堂》:以前你在国内难道没有画过模特儿吗?

杨正新:学中国画的一般很少画人体。我读美专的那个年代也很少画模特儿,尤其是女人体。现在情况好一点,画院前几年每周都组织大家画一次人体,对我们很有帮助。

《财富堂》:你对当代艺术怎么看?

杨正新:当代艺术很吸引眼球,搞艺术的人如果不谈当代艺术就可能被人看作落伍。我也经常参观一些当代艺术展,坦率地说有些很夸张的作品是在猎奇,在搏出位,故作深沉,其实思想内涵很稀薄,根本就是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折腾。我跟有些当代艺术家也不能完全交流,不在一个语言系统内,讲不到一块去。我在国外也看过一些当代艺术展,也是一片茫然,在他们那里观众也是寥寥无几的,一般民众并不热情。有一次我在意大利看一个当代艺术展,展厅里有两个破旧的塑料袋挂在那里,朋友告诉我这是一件作品。为什么两个塑料袋就是作品,三个、四个算不算作品?十个、八个算不算?这个塑料袋要告诉观众什么呢?想了半天也不明白。我认为就是皇帝的新衣。现在我们国门大开,西方艺术似乎很有影响力,但中国的这类艺术基本上都在步他人后尘。有时候我看国内报刊报道铺天盖地,溢美之辞滥用一气,其实他们不知道人家早就玩过了。我还是看重架上绘画,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真善美的作品,承载人类普遍情感的作品,记录人类伟大进程的作品,最终还是为大多数人接受并喜欢的。

《财富堂》:在中外艺术家中你最钦佩的是哪几位?

杨正新:外国的艺术家中我还是喜欢毕加索、马蒂斯和凡高。中国的艺术家中,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等大家对我影响很大。毕加索的天真、凡高的热情、马蒂斯的轻松、齐白石的随意、潘天寿的大气、吴冠中的朝气、程十发的灵气、石鲁的奇特、李可染的新颖等等我都十分钦佩。

《财富堂》:除了旅游,在空闲的时间里你还会做些什么?

杨正新:我不打麻将,喜欢看电影和京昆剧,经典京昆剧的碟片我买了不少,有空会找出来重温一下。我看戏剧时特别注意人物造型和程式,特别注意形式美。这也许是职业习惯吧。我一般上午画画,中午休息一下,下午与朋友聊天。我喜欢跟年轻人交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各种信息。我很重视年轻朋友的看法,世界是他们的,他们代表着未来。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5

之于艺术品有着严格审美要求的人来说,市面上现成的精装房显然已不如黄燎原所愿。同那些声名在外,追求隐居生活的名人不同,爱玩摇滚音乐,组织摇滚节,并做画廊经营的黄燎原,最不能放弃的就是城市夜生活:“我是一个需要生活在城市中心的人,我关注周围人的状态,至于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也许那是等我老了的时候才会考虑去做的事。”在他看来,只要能和一帮朋友为邻,晚上聚在一起聊天,能一起快乐地出行、娱乐,或做些事业,那么原本不怎么样的现成空间,用自己的收藏装点起来,营造一些家的气氛其实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为了让这套都市内的精装公寓房成为适合自己的舒适居所,黄燎原首先让自己多年收藏的艺术品在其他设施配备之前就占据了整个空间,用充满生活的艺术语言来主导这个家的话语权。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收藏总是有所限定的,黄燎原的收藏却没什么具体限制,只要是能承载某个时期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他都很有研究兴趣,而从这样的背景下挑选出来的作品,也的确是很耐琢磨的。

刘野的那张《美人鱼》是黄燎原非常喜欢的作品,搬家后,被郑重地挂在了新居起居厅的墙上。其大面积蔚蓝色的画面让整个起居间充满了童话般的宁静气息。为了让这种气氛能充分地散漫到大空间,黄燎原还特意将地面全部换成了蓝色地板,让海洋的味道从画布中浸染而出。

客厅中的绿色背景在整个家里显得格外显眼,那是王兴伟的大幅油画作品,画面中浓厚的绿色和池塘边起风的树林,让整个房间笼罩在一派静谧的气氛里,令人精神舒展。空间中原本并不算充分的采光倒是很贴这幅画的气质。而让黄燎原觉得家中最美妙的是傍晚时分,夕阳余辉透过客厅的窗户斜照在油画上,使整幅画泛出一层特别的嫩绿色,别有一番情致。

建立在个人喜好基础上的收藏较之投资收藏而言,是更为可爱的。像黄燎原这种出于真正喜爱的大规模收藏,即便是在他的画廊里也无法全部展示出来,自然放在家里也必定要有所取舍。哪些东西放在家里会非常舒服?怎样才能在舒服的前提下有更丰富的作品形态出现?这些都是他在陈列藏品时有所考虑的因素。

黄燎原早在20年前就与众多当代艺术艺术家有了密切的交往,彼此间也就有了较为深厚的友情,因而他能深刻地判断和分析这些艺术家朋友的作品,并把它们安置在空间中的合适位置。他说:“晓刚是属于智慧型和思考型的艺术家,我喜欢把他的作品放在用来写作和思考的地方。”这也正是张晓刚的作品被他置于写字台区的原因。张晓刚的作品色彩很宁静,能迅速带给人以静寂的感受,不躁动,沉静得很,所以放在工作区很利于让人安静思考和写作,迅速地集中精力。有趣的是,很多来黄燎原家中做客的艺术家朋友,也常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个写字台角落作为涂鸦对象,甚至有一位艺术家朋友在黄燎原的素描本上留言道:“再送你一张张晓刚的画……”作为有趣的记忆留给他。对书柜中一本本增多的素描本黄燎原十分珍爱,那些有多年交情的朋友们酒酣之时的性情流露,都被浓缩在这方寸的绘图本中。“这既是我个人生活经历的见证,同时又会对我今后研究分析某位艺术家作品提供帮助。

像黄燎原这样喜爱收藏艺术品的人,常会列艺术品感到痴迷,从艺博会回来,他又为自己带了新的礼物:安迪・沃霍尔的综合材料作品。他把它摆放在卧室的柜子上,和他喜爱的艺术家宋永红的作品相对着放在一起,让作品间形成一种有趣的交流。“摆弄收藏是件很上瘾的事,与买房炒股投资相比,我更愿意把钱花在艺术品上。对于我,直观地享受一件作品比享受舒适的环境更重要。尽管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但我仍然希望每天在家里都能看见我所喜爱的那些收藏,它们能带给我不一样的心情,带给我生活经验的记忆。”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范文6

本刊记者 罗忠学

崔扬:在收藏中慢慢了解

艺术与财富: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为什么收藏?

崔扬:大概是2008年左右。我2006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自己创业,创建了一家广告公司。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公司一直运营很好。金融危机对广告行业的冲击也非常大,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因为广告本身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行业,当时我的广告公司有很多企业设计、推广、互联网站点建设的业务,也会接到一些像IKEA这样外国企业的互联网构建以及设计的订单,这些与设计、艺术、时尚都有关系。所以,当时我也认识一些做艺术的朋友,开始耳濡目染,关注艺术,后来就有意转入艺术行业。我觉得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了解,都要参与其核心的运作方式。那个时候,我还并不是非常了解艺术,所以先收藏一些价位比较低的、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当时也不懂艺术品是否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升值,我想即使不升值,挂在家里也很喜欢。后来也慢慢开始参加艺术领域的活动,在收藏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渐了解了这个行业。

艺术与财富:你觉得艺术品这个行业有什么特殊性吗?

崔扬: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但是针对艺术品而言,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行业不单单是商业。可以说,艺术本身不仅是一个行业,还是一种人类欣赏与表达的方式。如果你要进入艺术交易的环节,往往不能完全以纯粹商业的思维与模式来运作。我常常认为,这个行业本身就具有一种“性格”,如果你违背了它的“性格”,很多事情都是事与愿违。所以,之前很多纯粹以金融思维运作艺术的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模式后来都遇到了“瓶颈”。很多人以投资的心态进入艺术品,但是慢慢就进入了真正的收藏,这种投入与回报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冷冰冰的,带有多种可能性。

艺术与财富:据我所知,你现在已经完全进入了艺术行业。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从圈外转行至艺术行业呢?

崔扬:刚才也聊到,2008年以后,我开始有意转向艺术行业。由于我2003年的时候就开始对互联网感兴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给一些公司做网站以及企业宣传片等跟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相关的工作。那个时候,互联网行业也兴起不久,包括我后来自己组建的广告公司,也是由于大学时候积累的经验与客户的关系。所以,我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运作模式都很了解。当我进入艺术圈的时候,我自然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而且我发现艺术领域是一个非常闭塞的领域,很少与外界发生互动,包括很多传播方式,比起广告行业要原始很多。所以,我最终决定以一种行业的视角进入艺术圈。我开始启动了与中新社合作的《书画人物志》艺术项目,这个文化项目是以艺术家作为核心脉络来梳理中国美术史。这样不但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梳理中国几千年来的艺术史,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推广,而这种传播力在我看来又有多种途径可以转化成商业价值。与此同时,一直筹划一个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两个项目里,我希望基于互联网大环境,将艺术带入一种全新的销售环境。

艺术与财富:你收藏过哪些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开始运营的艺术项目,之后还会购买艺术品吗?

崔扬:最开始买一些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像村上隆的版画、商成祥、朱存伟、曾健勇、陈浩洋等,这些画面感觉比较好、价位也不是特别高的艺术家作品。后来,随着进入艺术行业,更加了解艺术市场,也逐渐开始收藏像王光乐、张恩利这种更为核心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艺术与财富:你是基于对互联网以及传播非常专业的身份进入艺术领域,你觉得你在经意的时候,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崔扬:过去,我的广告公司的客户基本都是大的品牌客户,推广战略、沟通环节、细节把控都非常严格。我觉得这种经历在推广艺术时,也可以形成非常好的大局观、战略以及运营方式。目前对互联网以及艺术都比较了解,可以针对两方面的特性,来寻找好的盈利方式与操作模式。我们不是一个艺术家,也不是一家画廊,而是在这个产业特性中,寻找一种有利的模式。说到劣势的地方,可能就是艺术家都喜欢把酒欢歌,很多事情都是在人情之间建立起来的,而我更加喜欢以公司化的方式合作,而且确实酒量非常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