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例6篇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临床实习 医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80-02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它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习惯,是用来调节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专业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教育走向实践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阶段教育效果好,就能很好保持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能够辨别社会上特别是医疗上的不道德行为,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医疗人员。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实习医院,我们不仅肩负着本科生后期教学和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而且应同时注重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如何在临床教学中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融入到医院的文化建设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实习医院建设,深化医德医风教育。

医疗机构(附属医院等)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实习生进行岗前教育,主要传授转变的医德教育理念,结合市场经济所反映的价值观、服务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等本质问题,引导实习生讨论商品经济对医德的双重影响,既看到商品经济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卫生事业带来并注入生机和活力,又要识别商品经济对医德的消极影响,提高反腐蚀的免疫力。实习生受新的医德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在道德理想、价值选择时便不会产生困惑和冲突,同时部分实习生中的损公肥私、真假不分、正直邪恶不讲、高尚卑鄙不顾的错误观念也得到纠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从一开始就要把医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严肃提出对医德医风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其重要性,既是顺利完成实习阶段学习任务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做一个合格医师的必备素质。

二、严格挑选带教教师,并加强管理和教育

师教重于言传。医德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强烈的感染、榜样的力量而起作用的,即要求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使医学生从师长的身上得到启迪,自觉地受教于医德修养。因此,医院应严格挑选医德高尚、医风正派、医技精湛、责任心强并有一定带教经验的优秀医生担任带教教师。作为带教老师应做到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负责,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关心体贴,和蔼热情;对每一步治疗都认真、扎实,一丝不苟。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以律己,洁身自爱。老师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认真严肃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及严格的工作态度来带动影响实习生,使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此外,带教老师引导实习生思考“如果病人是我的亲人我该怎么办?”“如何获得病人的信赖?”的问题,使实习生在思想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作为一个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医务人员、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真正具有高尚医护道德品质的人,成为践行医护道德规范的表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高尚的医德影响。作为医院应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及医德考核,不断提高带教老师水平。对于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不能胜任带教工作的带教老师,坚决取消其带教资格。

三、举办医德传统教育讲座,开展学习优秀榜样的活动。

通过邀请毕生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老专家、老教授为医学生讲述传统医德楷模、现代社会医德典范,使实习生心目中正面形成对楷模的仰慕、崇拜和追求。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如抗“非典”时期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白求恩式的人物等的先进事迹的感染和熏陶下,大部分的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鞭策自己为病人的身心健康不断努力。对那些以医谋私者及以捞到更多金钱为荣的拜金主义者,则组织医学生讨论,使学生们逐步认识到他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缺陷。同时可通过邀请医疗机构医务处有关领导不定期为医学生讲授医德规范,传达上级卫生管理部门的政策、文件及有关法律、法规,使每位医学生明确新形势下对卫生工作者的道德要求。

四、完善医德医风考核体系及奖惩机制

实习医院要制定和完善医院的医德医风考核体系。将医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列入实习计划,使医德教育与医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同等重视。将实习生纳入医院的医德医风考核体系,与他们签订“实习医生医德医风责任书”,明确实习生的责任和义务。临床科室对实习生出科考核时要把医德医风列为首要内容。各科带教老师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对实习生严格要求,使他们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根据实习医生在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在广泛征求医护人员和患者意见的基础上,在每科实习结束时,对学生从政治思想、医德医风、工作表现、劳动纪律、团结互助、礼貌尊师和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定,将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表现情况同他们的业务知识学习、出勤情况等一起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没有资格参加出该科室时临床医学技能的考核。

同时实习医院还要建立有效的医德医风奖惩方案。要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带教情况与医生的奖金、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相联系,根据考评情况划分医德等级,对评为医德医风“优秀”的个人,以“院务公开”的形式,予以公示,这样既对“优秀”者本人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又对后进者是一种促进和催动,同时,对普通职工更是一种榜样和典范。要把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表现情况与他们的实习成绩、毕业成绩、毕业鉴定等挂钩。制定实习医生医德医风的奖惩制度,把各科室的出科医德考核情况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毕业分配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医德医风考核不及格者作为该门课实习不及格,可以在该年级毕业后留校重补该科实习一次,补修合格给予毕业,如补修不合格,不予毕业。

总之,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是合格医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必备条件。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医学生在紧抓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主渠道的同时,临床实习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德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使医德教育不断深入,培养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段新菊.如何加强附属医院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6:3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2

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具体标准,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情感教育,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规范教育,以办事公道为中心环节的职业态度教育,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以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目的教育[3]。将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医患关系教育、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实践教育,作为医德教育的常规内容。建立并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以医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各种人文课程为辅、覆盖医学专业课程、涉及课堂教育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体系。

一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1是秉承我国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救死扶伤优秀品质的要求

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蕴含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人们都尊重医学,尊重医者,同时医者也以仁爱为医德规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无欲无求,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1]。为更好地秉承美德,使医者本色不变,我们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忘传统,不忘本质。

2是人类发展、人口质量提升的关键

人类发展、人口质量的提升,与医疗状况息息相关。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不同社会角色。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工作的主体,其医德对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如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对这些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人们都希望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解决。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在履行工作职责时,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医德教育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进行,而是在准备从事医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实施[2]。所以,在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3可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平常健康、心境平和、从不担忧的人,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就会紧张焦虑,很可能变得精神萎靡、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更加迫切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把康复希望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有生存与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心理需求。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工作。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1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需经过系统的教育来养成。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较普遍的现象是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临床专业课程占了全部课程的90%左右,仅剩10%左右的医德教育课程。而且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以任课教师面授为主,比较单一。这对于在大学期间需要经过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三个阶段的医学院校学生来说,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这为学生今后走上医务岗位埋下了隐患[4]。

2医德教育缺乏实践性

加强医德实践,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5]。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括动,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接触基层,通过“三下乡”活动,义诊服务活动,光荣院献爱心活动等等,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但是,学校医德教育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淡化了医德教育活动的实践转化环节,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患者及其家属或医者的角色体验,也就是缺乏情感体验,教师所讲的医德医规很难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最终,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口号式宣传和政治强制式灌输”,从而失去其“内在的精神诱导性和感染力”。

3医德教学的途径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由分科精细又趋向综合,多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医德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呈现立体多维性的医德教育结构体系。但现行的医学院校仍采用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欠合理,随意性很大。医德教育就只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供基础、临床等医学专业用)和“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专业用)、“职业道德”等进行,像药剂专业、影像专业等就没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课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这种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难以取得良好的医德教育效果。

4医德教育缺乏校园文化的有效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精神载体,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都比较倾向于医学技能素质的培养以及单纯娱乐活动的开展,对于医德养成教育以及学生的人文关怀较少提及,很难起到启迪及较好的引导作用。

5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通常仅以理论课的考试分数来确定,没有把学生平时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在医院实习时医德医风表现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也没有通过现场模拟等形式完善学生自身的医德评价。导致学生仅注重医德理论考试成绩,忽视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教育中没有起到激励和鞭挞的作用,失去医德教育评价本身的意义[6]。

三加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

1改进教师医德教育的观念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要开展好医德教育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医学院校应该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医德教育观念,由于医学院校很多老师自身就是医院的医生,属于“双肩挑”人员,这就更要求专业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医学大家追求真理、医德高尚的事迹,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医德教育方面的挖掘。另外,笔者觉得有必要在医学院校中引入一部分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更好地让医德教育深入人心,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

2加强医德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的医德教育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为出发点,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加大医德教育等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力争做到能够在大学期间至始至终嵌入医德教育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安排,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贯穿始终,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

临床实践是强化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带教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良好地沟通,让学生充分理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家属对亲人患病的焦虑与期盼,引导学生自觉地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培育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针对卫生行业医务工作人员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带教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法纪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行医打下良好基础。

4开展校园医德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要将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弘扬医德医风”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倡导良好医德医风的氛围。如组织医学新生参观校史医史馆、医药博物馆等,让医德的种子在医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展医德医风的辩论赛、医德教育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逐渐内化学生的医德医风。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高尚风格的感染,每时每刻都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元声”的效果。

5构建有效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因地域和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的不同,存在个别差异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医患关系引出的医德问题,需要构建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坚持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征求教学、医疗、管理、后勤服务一线和学生的意见,开展一定范围的试点,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同时将医德评价作为对医学生评先、评优、评奖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条件,要切实通过医德评价的实施,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高尚医德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医学生自觉养成高尚医德,实现成才的理想。

6加强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

作为“信息万花筒”的网络,既有很多积极价值的信息,也有黄色、暴力、黑色等信息,这也给处于青春后期的医学生们带来诱惑,使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首先是要让医学生学好“两课”,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复杂的网络条件下,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对他们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御各种不良倾向和种种诱惑,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21):132-133.

[2]郑利波,许旷宇.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6-17.

[3]周宏菊,何振,张伟东.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1,28(4):34-38.

[4]陈昱宁.当代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4):102-103.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社会风气 医德医风

「中图分类号R192 R-05「文献标识码A

1、 原因

1.1社会大环境对义务系统的影响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根源。求人先送礼就是长期封建思想和剥削阶级影响而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良的现象,加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给好处不为事,给了好处乱为事”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导向偏差,注重宣传经济效益,对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宣传力度不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中,医院和学校毕竟不是净土,医务人员(含医学生)也不可能是圣人。其思想必然受各种社会风气的冲击和影响。“你既送我就收”使少数医务人员在奉献与索取,整体欤上体关系上把握不定,思想上出现混乱。

1.2社会商品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同样具有两重性,即使和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商品生产者关心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实现价值而已。

同时商品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过去。必然要在流通和交换中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商品生产就要参与市场竞争,受价值规律,就要利用各种机会追求较大的利润,就可能产生从商品生产者特殊利益出发决定生产和经营。盲目地接受和滋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有的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笔者曾了解到当地一个医疗站为了发奖金,只要患者需要的物资均可开,什么气压水瓶、电热褥、铝锅……等等。

1.3医务人员自身价值不完善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追求更为突出,必然要考虑到自己劳动所得。《管子》说:“仓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实中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遵循社会主义医德是做得比较好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人们的行为动机总是和物质利益有关,要受到服务所得报酬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Adams)1967年提出了公平理论,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下面的公式:

个人劳动所得-他人劳动所得

个人劳动投入-他人劳动投入

如果自己的比值太低就会影响服务积极性.当我们谈到这个问题并不否定精神的能动作用.只是在分析原因时,不能不考虑到物质的因素。

1.4工作中片面强调物质作用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手段虽然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杠杆。但它不是唯一杠杆。近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片面强调物质作用忽视精神作用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白求恩精神来之高阁,在一些医务人员中产生了不讲服务讲报酬,不讲奉献讲索取的利己主义思想。出现了有利则干,无利不干,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自私心理。

1.5医院管理中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

近几个来有的医院领导放松了医德教育,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经济等“硬指标”忽视道德的“软指标”。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了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思想教育显得十分贫乏,苍白无力,内容陈旧,形式呆板。除了上课外就是报告。

1.6卫生事业的法制不健全

既无病人权利法,也无医生权利法,更无医院管理法。连医疗事故处理也无法可信,这样必然使病人、医务人员、医院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一能科学法、管理法、法律。医患关系出现的不法或违法行为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最终导致社会控制功能萎缩。对医患的行为失去必要的约束力。面对商品经济共性浪潮的冲击,管理低能、法制不全、守控不力,无颖不道德现象会泛滥。

2、 对策

2.1加强正面教育,提高全名族的素质。

大环境(全社会)与小环境(医伦系统)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指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被严重削弱,正气没人扶,邪气没人压,好人好事没人夸,坏人坏事没人抓,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了。所以必须加强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全名族的素质。因为医德医风与社会道德有密切的联系,医德医风的好转不可能离开整个社会的大气候。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职业风气的好坏,对医德医风均有影响。近几年来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些非道德现象不得不说与社会风气不正不无关系。所以,全民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带动医德的发展,良好的医德也能推动和影响全社会的道德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相辅相成,孤立的观点和被动观点是不正确的改善,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是加强医德建设的最好外部条件。

2.2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相结合。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4

1.入学教育。医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为这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医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每年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入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专业学习同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医者无德,不堪为医”,列举大量的医德典范和医德先进人物事迹作为事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重要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1.发挥党群和职能部门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学生党组织建设,吸纳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党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应发挥教育、联系和团结学生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服务。如校团委在暑假组织“三下乡”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开展义务体检、医疗咨询、卫生知识宣传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义诊和帮扶工作,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体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使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职业理想。宣传部门制定以学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方案,发挥自身喉舌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体进行医德宣传,促进学校医德教育的开展。教务部门将医德纳入正常教学中来,除了“两课”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建立学生医德学习档案和医德考核评价制度,记录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道德素质表现,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增强医德教育的时效性,巩固医德教育成果。学生处和资助中心将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类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比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医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医德品质。学生毕业推荐工作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医德考核结果结合起来择优推荐,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学毕业生。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紧密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医德教育的开展。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医德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尚宗旨,毕业后必须直面病患,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因此,培养心理健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具备高尚医德的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在思政方面有着独特的薄弱环节,因此培养胜任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重要意义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辅导员的师德首先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其次强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力军作用。医学院校的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和引导服务大学生的一线教师,对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高尚程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用。作风正派、品质优良、富有学术涵养的高校辅导员将为医学生崇尚真、善、美发挥好引领的作用,更为医学生勇敢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做好铺垫,在帮助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积极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

目前,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创新思维灵活、工作认真,尤其需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随着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辅导员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辅导员的素质提升也凸显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师德是辅导员素质的核心。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实困境

整体上来说,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能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号文件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上积极肯干,兢兢业业,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但辅导员在素质提升尤其是在师德方面依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以及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师德形象

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直面“救死扶伤”的准医生,面对着对生命更有切身体会和感悟的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以及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崇高师德形象。辅导员的工作全面而具体,然而也就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事务繁多而复杂,诸如职业规划与发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党团建设、宿舍管理、课堂督导、实践活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规划、就业指导、奖惩补贷等等都需要辅导员全程参与和指导。本来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辅导员很多时候成了学生大小事务的全职老师,更有的学校将辅导员沦为无所不能的“全才”,“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绝不鲜见。在辅导员定位上的混乱造成辅导员工作成为最辛苦最累的工作,结果是在降低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的同时也冲击了辅导员在医学生的积极形象。

2、辅导员学习能力弱和教育培训机会欠缺不利于辅导员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是辅导员素质提升和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辅导员的学习能力获得途径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进修培训以及科研水平体现。一般来讲,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学习了解分管学生专业的能力和学习最新的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学科的能力。

当前,埋没于沉重事务性工作中的高校辅导员,琐事缠身,很难专门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工作中的得与失以及对日常工作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加上辅导员“责任重大”但经常欠缺有关的理论和工作培训,最终容易造成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发展,也做不到真正了解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此外,辅导员教育培训有的也存在培训时间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等问题。如果不能对日常的工作经验加以理论升华形成课题和论文的话,也将对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等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现象影响着当前辅导员素质队伍建设和师德持续健康发展。

3、辅导员教育背景与医学院校学生专业不对口现象制约着辅导员高尚师德的树立

事实上,辅导员教育背景与医学院校开设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时至今日问题更加突出。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强、思想道德修养高以及业务能力扎实是获得广大青年学生信赖和肯定的重要基础。理论上来讲,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是医学专业出身,具备将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医学教育是一种学制长、实践性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育,加上多元化社会医学毕业生追求的多样化,造成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很少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量非医学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则选择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包括高等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这样使得医学院校的政治辅导员具有专业教育背景但却没有医学教育背景,在医学生的专业指导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这让辅导员的师德印象大打折扣,长久下去势必严重制约辅导员岗位的健康发展。

三、医学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思考

对症下药需良方,基于辅导员师德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感,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高校辅导员,不似老师更是老师,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的神圣职责,是大学生成长的导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需要自身强化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强化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同。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带头增强党性修养和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业务水平,利用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发扬艰苦奉献的精神,发挥敬业乐业、爱生乐生的作风,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目标,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病人为中心” 执医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医学服务宗旨。

二是强化辅导员学习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辅导员的学习,不仅关系育人效果,也关系着辅导员的自身发展问题。德才兼备的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给学生带来更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更容易得到学生喜欢和爱戴,如果不能在繁琐的工作中解脱自己,加强学习,就不能在学生的交流和管理教育中树立威信。所以,辅导员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学习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也需要了解时事政治、最新资讯等社会动态。此外,还应该在辅导员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方面增加辅导员学习的项目,定期举行辅导员培训,有条件地送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积极将辅导员的外在学习压力转化为辅导员自身加强学习的动力,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是密切关注辅导员的准入、在职以及发展空间问题,建立健全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制度。首先要在辅导员队伍的入口或源头入手,严格按照高校辅导员的任职资格,尽量选择具备医学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和择优原则,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还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上岗培训和在职进修培训,以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培训,优化辅导员的专业结构。此外,对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应有更加人性化的关怀。辅导员工作不仅事务缠身,而且二十四小时都处于随时的待命工作状态,加上加班值班等工作要求会让辅导员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低落、心里不平衡、动力不足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因此,对辅导员的生活和待遇应予以充分保证,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不低于专业教师的收入,以此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在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方面,应在制度上予以明确,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制度上充分考虑医学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技术资格审核方面应该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职称评定区别开来,充分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关系着我国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医学生和医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辅导员工作以德育人、以德服人,积极探索和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医学院校 学生 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21-01

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科学所占比重的增加,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德是临床诊疗中,医务人员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职业意识和执业行为规范[1]。塑造和培养良好的医德品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1 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旨在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稳固的心理特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加强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因此,要鼓励医学生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1.3 加强献身医学事业、勇攀医学高峰的奉献精神

要教育学生树立献身医学事业的思想,发扬敬业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1.4 课堂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更要结合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使其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人格。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职业道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5 理论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依靠医学院校各科教学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除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外,还应重点讲好医学伦理课,进行与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升华医德人格,强化医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和习惯。

2 促进医德教育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医德教育的力度

首先,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务工作者,就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廉洁奉公的医风,树立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开展创建文明活动,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一切有损于公众利益的行为。把医德教育提高到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2.2 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医德教育目标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同样必须体现和应用目标管理这一科学思想及其管理手段。因此,必须以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具体的、系统的、切合实际的、符合规律的医德教育目标。具有这样的目标,实施医德教育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2.3 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医德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规范和统一医学生的思想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医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和完善医德教育管理体系,既是内在的动力,又是重要的保证,应着重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如规范性制度、廉洁行医制度、检查制度、医德惩罚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监督制度,适宜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考核,严格管理,是医德教育制度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

2.4 严格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将医德教育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

当前,医德教育必须尽快走法治道路。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自知和自觉,是行业主体的自愿选择。但任何道德规范又离不开法律。在医德教育中,应以法律为根据,强调医德规范,运用法律法规强化医德的法律性,使医德教育与法治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医德教育力度大、成效好。

3 医德教育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 正确处理客观需要和主观认识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大趋势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直观地显现出来,这无形中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尤其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达到更高的水准。相形之下,一些医学院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医学生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某些现象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就医德教育情况而言,尽管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医德课,但大多数未形成应有的格局,如教材问题、教师问题、学时问题等。上述情况,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角度,都证明了医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医德教育改革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否在不远的将来担负起现代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因此,各类医学院要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看改革,为开创医德教育新局面奠定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3.2 正确处理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医德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这一学科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但就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看,还存在着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脱节的现象: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知识性,结果无暇顾及联系实际;追根溯源的内容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现实的内容少,使得学生对现实中诸多非正常的医疗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既辨不清是非曲直,又拿不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医德教育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相得益彰。在教学模式上,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医德培养的社会作用,克服把理论与实际、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医德课讲成单纯的知识课的倾向。

3.3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全方位全过程教育之间的关系

医德教育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教育上,更不能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而应从育人的效果着眼,把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教育融入学生医德观念的培养、熏陶之中。绝对不能把课堂教育当作医德教育的唯一形式,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的局面。总之,从以学生踏进校门的那天起,就要对其进行不间断的医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为今天的医学生成为未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医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