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感想范例6篇

大感想

大感想范文1

《第十个烧饼》读后感 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六(1)班 王依 《第十个烧饼》这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大汉饿了,于是买来十个烧饼充饥,吃了九个之后,可还觉得饿,吃完了第十个终于感觉饱了,大汉抚着肚子说:“早知道这样,就只吃第十个烧饼了。”

你听了这个笑话,有什么想法呢?反正我有了一些感想。这个大汉怎么不想想事情的联系性呢,难道没有看到前后九个烧饼的积累吗?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习,不就是有点像大汉一样的想法吗?只想到了成功。我们漫长而艰辛的学习生活就像大汉从第一个烧饼吃到第九个烧饼的过程,可我还没吃到第九个就想放弃,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再想到如果放弃了,那以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就永远不会成功,吃九个烧饼和吃一个烧饼的效果就变得一样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走了几年的学习之路,也就是吃了九个烧饼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就能吃到第十个烧饼,到那时,我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迈向目标,大步向前吧!

指导教师:徐金凤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大感想范文2

关键词:传播特点 文化特征 艺术要点 历史际遇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它深刻地再现了汉末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些不能实现时的失落和绝望。在语言表达方面,《古诗十九首》没有采用古雅深奥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运用质朴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以不论当时还是现在,读起来都很生动。加上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古诗十九首》是一个诗学传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时空

沈德潜《说诗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够成功传播,它的内容应该是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而《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别离、爱情的离愁和哀怨、友情的浅淡伤感、权力地位的变幻莫测,以及面对这些时人们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及时行乐、逃避社会现实等心态,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上演的共同戏码。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亲历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基础之一。从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十九首》传播内容的延续。

(二)跨群体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富贵者、贫贱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谁都逃脱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唏嘘感叹,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灭时的痛苦和觉醒。社会的巨大变故导致的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身处其间的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不同时代、各色人等却有着惊人的感同身受!不论是东汉末年的游子和荡子,还是时至今日的农民工、“海归”族,不论中国的东汉,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是跨文化的传播信息。

二、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艺术要点

(一)意象-集约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绪,也可以指借助这些自然的物象表达出来的人的主观情感。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转换也复杂多变,观照不同景物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使这些这些客观的景物带上人的情绪情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指这种境况。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中的“秋草”让人想到秋天衰败的景象,联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风、南枝、松柏、涧石、白杨、松柏这些大自然的意象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孤单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样,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是在这首诗里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中的“双飞燕”则是感情甚笃的夫妻的意象。在《客从远方来》中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诗句,“鸳鸯”“合欢”都是夫妻的意象。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最经济的写法写出了人生的情绪和感叹。意象是这些情绪和感叹得以传达的最主要手段。这些意象不仅让《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简约、形象的特点,同时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诗宋词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作用。

(二)情结-共有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传唱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看懂美国的商业大片,也能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能读懂《诗经》,也为海子感叹唏嘘……《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丰富,但其中的离别思念之情、感物伤怀、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灭之感等等,这些情绪、情结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体式-兼通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五言诗成为了古今通用的文学样式。集约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笔法、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里仅以叠字的运用为例。

叠字,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它兼有双声和叠韵的修辞作用,所以,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对联别喜欢大量运用这种语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使“河畔草”、“园中柳”、“楼上女”有了颜色、姿态的形象美感,而且极富音乐美感,使作品读起来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叠词的运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关关”、“坎坎”、“嘤嘤”等叠音拟声词,不论是传世的文学作品,还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语,都有大量叠字的身影。比如东北话中就有着丰富的叠音词,“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岁的人了,走起路来还噌噌的”等等。

三、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历史际遇

(一)中古开幕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原点的两种不同形态,对作为中国诗歌经典的《古诗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自此以后,无原始典籍的意义,后来典籍永远无垂范作用。

中古时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为经典,可从古诗十九首找到内在机制、发展之路。《古诗十九首》具有开山的原创性,最具有中古时段的一种研究的典范作用。

诗经:孔子解释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诗经》进行了阐释,把《诗经》变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辞:与《诗经》不同,它突破了政治伦理的意识形态,表现除了极强的个体化。

汉乐府:采风自老百姓,既配乐,下情上达,经过了文人、艺人加工提炼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过程。《诗经》被孔子政治化,楚辞是由贵族屈原把地域文化变为个体化创作进而辐射全国的文化样态。乐府是集中诗经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阐发,诗经中风、小雅的在中古时代两汉背景下又一次重复性的再创造,乐府与诗经风、小雅有相似性,仍无法掩盖乐府模仿诗经。

前古时期的诗歌不论诗经还是楚辞,都是不自觉的创作,但到了《古诗十九首》已经看到了创作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词句的有意识的选择和锤炼。从此,诗歌不单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学美的表达形式。

(二)诗史传导

历代文史学家,都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为“风余诗母”,视作《诗经》以后影响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初的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形式,但内容决定形式。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让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也更加混乱,旧有的形式没办法表现这些丰富的内容,文人就寻求新的民歌形式来代替它。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至于艺术技巧,汉末文人的五言诗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并日益成熟。同时,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并出现繁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津渡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妇之辞,即使是这样的诗句,在《古诗十九首》里表现的也是角度多样、字表平淡、感情炽热而真挚的。夫妻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汉末的文人有了从女性角度与女性沟通的意识。《涉江采芙蓉》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远离家乡的男子的角度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会走向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生年不满百》首在奉劝我们不要太执着,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情绪的丰富性、表述这些情绪的多角度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在《古诗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见。心理开放、审美开放的特点也是它流传不衰的原因。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与它传播内容的跨时代、跨群体、跨文化有关。内容的可传播性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集约的意象、共有的情结和兼通的体式这些成为《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点。时势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传播业离不开时势因素。

大感想范文3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2.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能说出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

教学重点:

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感受神奇。

教学难点:

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词语巩固:

光明 觉得 值日 人类 艰难 决心 苦海

炎热 害怕 从此 花草树木 生机

(二) 回忆课文

第一部分事情的起因(1-3):十个太阳炙烤大地,人类生活艰难。

第二部分事情的经过(4-6):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第三部分事情的结果(7):大地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二、学习1至3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一)初步了解故事的起因

师:我们先看故事的起因部分,默读1-3自然段思考:十个太阳开始是怎样工作的,后来变成怎样了?大家还记得默读的要求吧,不动唇,不指读。开始边默读边思考答案吧。

(二)学习第1自然段

老师相信认真读书的你们都找到了。十个太阳刚开始的工作是:(出示)‘’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每天轮换”意思是每天一个太阳,轮流值日。这时候的大地是光明和温暖的。“光明”和“温暖”说明太阳轮换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大地万物生机勃勃。

你们知道吗?传说这十个太阳是天帝的十个孩子,扶桑也是传说中的神物,它生长在东方的大海上,连接天界和人间,是中国神话中的灵地之一。这样说来是不是越来越感觉这个故事很神奇了?听老师读这一自然段,你闭上眼睛感受这神奇的画面吧!

好了,如果你对这段文字很感兴趣,课下再多读几遍吧。

(三)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可是好景不长,十个太阳,一齐跑出来了。

我们看这一句“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zhí)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对,这十个太阳也太顽皮了。这是一个拟人句,让这个故事充满童趣。自己再读一读这一句,注意标红的词语,读出太阳的顽皮。

这时候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炙和烤的意思相同,炙烤也是烤,这里指曝晒过度。把十个太阳比喻成十个大火球,让我们感受到了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威力。

(四)学习第3自然段

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rónɡ)化了。

1、我们在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关注这几个词。“晒、烤、蒸、熔”从这几个字的部首可以可能出来他们都与火有关,读了这些词语,我们仿佛感受到十个大火球的散发出的巨大热量了。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

2、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又会怎样呢?

你们肯定都找到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那非常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rónɡ)化了。地面上的情况如此糟糕,所以说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3、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还会有哪些苦难的景象呢?

看,森林燃起了熊熊烈火,动物们纷纷逃离了家园。再这样下去,动物人类都将无法生存,形势十分紧迫。

让我们带着焦急的心情再来读这一自然段。

读到这里,你们知道你为什么要射了九个太阳了吧。那第一个问题我们就有答案了。

4、现在你能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的起因吗?别忘了用上这些关键词。开头用上“很久很久以前”就更像讲故事了。自己在下边先试着说一说吧。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句子: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你画对了吗?

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是有人数过吗?哦,有同学知道不是,古人通常用是带九的数表示数量极多,这里并不是实数。翻山跨河就很不容易了,羿能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他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他拥有非凡的神力,不怕艰难险阻)这位同学们说得太好了。

2.这段话中还有一些词,特别吸引老师的眼球,就是描写羿射九日动作的词,你能把它们全都找到吗?

有翻、跨、登、搭、拉,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让我们用朗读感受羿一气呵成的动作。

精彩的动词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羿的英勇无畏、本领高超。我们在写话中,以及以后的习作中也要多用动词。)

3、羿不仅英勇无畏本领高超而且心地善良。我们再把整个自然段读一读,感受羿的英雄品质。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引读:就这样,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自己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个太阳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呢?哦、因为羿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这么厉害!他又伸手拔箭,准备射下最后一个太阳。所以这个太阳害怕极了。那它又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谁能用因为、所以说这个句子?

因为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所以(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提示那他是怎样躲的呢?这里用了一个词“慌慌张张”,慌慌张张写出了太阳害怕的样子。

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读读这一段,读出羿的英勇和太阳的害怕。(四)学习第6自然段。

那到底羿有没有射这最后一个太阳呢?我们从第六自然段找找答案。从这一自然段我们可以感受到羿不但本领高强,而且有勇有谋,一心为百姓着(zhuo)想。

(五)讲述故事的经过

1.学习了4至6自然段,我们又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现在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说故事的经过?我们可以先讲一讲羿是怎样射下九个太阳的,抓住这些动词进行描述。再讲一讲最后一个太阳怎么样了?为什么还留下一个太阳?抓住关键词语才能把故事讲完整。按下暂停键,都来说一说吧!

三、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果

羿射九日后,大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一)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段落中的一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对,就是“勃勃生机” 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1.勃勃生机是怎样的景象呢?

土地渐渐滋润起来“滋”“润”两个字都有三点水,原来被烤焦的土地现在水分多么充足啊!

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以前晒枯的禾苗在水的滋润下重新健康生长,花草树木一丛丛、一片片,长得越来越茂盛!

江河奔腾欢唱:原本被蒸干的江河里又流淌着水了,水像马儿奔跑一样快速前进,还“哗啦啦”唱着歌呢!

万物生长,充满活力,大地有了生命力,这就是“勃勃生机”。故事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我们再一起感受这份美好。我们应该感谢羿,感谢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我们应该赞美羿,赞美他英勇无畏、不怕困难。

四、根据表格提示完整讲故事

羿射九日的故事我们学完了,三个问题我们都找到了答案。现在你能根据表格内容提示,从头到尾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老师相信,通过课上的学习,聪明的你们一定都会讲这个故事了。

五、说一说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

故事中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比如说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等。你还觉得哪里神奇呢?赶紧跟爸爸妈妈交流交流吧!老师相信如果你把你觉得神奇的地方描述清楚这个故事就更精彩了!

六、小结拓展

今天,我们读了《羿射九日》这篇神话故事,感受了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也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在咱们中国还有许多优美的古代神话故事,课外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

七、重点作业布置

大感想范文4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贯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单位高度重视,及时谋划、认真安排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工作。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现将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钉钉群、站队会等形式积极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的链接发到管理处党员学习群加强学习,通过学习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二、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11月11日,书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抓好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党员干部思想基础。

三、强化心得交流促进学习效果。

大感想范文5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 行行重行行

从诗经开始,文人就有在诗歌中来抒写思妇对出门在外的游子的思念之情的这种生命情感的感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汉代文人抒情诗发展的最高峰。

一、《古十九首》概述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文学史研究者大抵认为是东汉后期文人模仿乐府诗而作。李善注谓“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①。因各篇风格相近,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将其合编在一起,收入《昭明文选》,即《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后代沿用这一名称至今。《古诗十九首》内容非常复杂,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表现了一种抑郁感伤的消极情调,充满了感时伤世的苦闷和哀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在东汉末年腐败动荡时局下一批知识分子落魄失意的满腹抱怨和愤恨不平,以及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了其叙事性的营养。它善于抒情,但多是通过叙述客观景貌和叙事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突出的使用比兴手法,诗的意境含蓄而隽永,言近旨远;诗歌语言凝练而又自然,同时也不失生动妥帖。

自《古诗十九首》问世以来至今,文人对其评价极高,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在他的《诗品》中是这样评论《古诗十九首》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②明代的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说:“千古五言之祖”。③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评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④通过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其突出地显现地位。当然后代学者也有对其做过高度点评的,在这里就不一一熬述。总之,自《古诗十九首》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它充满敬意,对它膜拜至极,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辉煌的篇章。

二、游子思妇别离的伤感

这些诗歌的语言质朴,然而含义却非常幽深,温厚蕴藉。清朝学者方东树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处”。⑤诗歌语言不经过修饰,浑然天成。这十九首诗的情感思想内涵包括: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知音难觅的惆怅;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别离的伤感。这些生命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通过感悟《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情感,发现这十九首作品更多是深刻地反映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思妇诗”就是丈夫因最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远离家乡,游学游宦,而女子独守空门,孤独与寂寞交杂,翘首怅然,日思夜想盼君早日归来,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长久不得相见,女子在思念期盼、等待中心生忧惧、疑虑,害怕男子移情别恋遂成为女子内心纠结的隐痛。而因时空阻隔不得相见相闻相问的的相思逐渐丰富演变成思妇―怨妇―弃妇等多样妇女形象。《古诗十九首》的思妇作品,不少是从女性角度入笔。首先,这是由于在礼法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

在《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思妇形象,表达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诗歌大约有九首,其中以第一人称口吻而写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寒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这七首,而以第三人称口吻来表达思妇情感的有《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共两首。这些诗中以男子拟代,发自于女子之口,有表现未婚女子对所倾慕男子的呼唤与表白以及到适婚年龄却仍待字闺中的忧虑、已婚妇女对远游夫君的深深思念和被遗弃女子的幽怨悲愤。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形态各异、情感复杂的思妇形象,刻画出了她们内心缠绵幽怨而又痴情的丰富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这九首诗歌风格哀婉缠绵、意境圆润浑厚。

三、《行行重行行》的思妇之感

《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表达了一位思妇对远行在外的夫君的思念之情。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绛曾《诗谱》),品读这首诗,使人悲感无限,反复低吟,为女主人公真挚而又痛苦的爱情悲唤感动。

此诗开篇叙初别之情,接着叹路远之难,再抒相思之苦,最后以自我宽慰作结语。诗中的女主人公叹息分离的痛苦,相距万里而不能相见的悲哀,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比,但是自己还自我宽心,希望远在他乡的自己珍重。

《行行重行行》聊聊几十个字,字字叙相思之情。第一句五个字,连用四个“行”字,情谊绵长。“行行”意为距离之遥远,“重行行”表示程度的加剧,是谓极,兼具时间之久远,含义更加深沉,不仅表空间,同时兼指时间,时空交错,为此诗极好的铺垫了情感痛苦而又伤感的氛围。“与君生别离”,则是主人公思念之情不能在压抑而由内心深处喷发出的直白呐喊。“相去万余里”,告知读者女子与自己的爱人相隔万里,“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紧承上句,道路曲折而又坎坷,关山遥远。因而才会后“会面安可知”的无奈与担忧!在东汉末年,当时战争频发,社会动荡,又加上那时的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进而就可想而知相见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然而,别离越久,会面愈难相思之情也就愈加别得浓烈。女主人公在极度的思念自己爱人之中思绪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世界万物都用眷恋乡土的本性,何况人呢?这两句诗句艺术高湛,运用比兴手法,表面上比喻远行的游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就更应有思家归家的道理了,同时也暗喻了思妇对远行在外的游子的强烈相思之情。“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诗句是女主人公的自述,自从与征人别离后,“我”就变得容颜憔悴,日渐消瘦,但你为何还不归来!看似抱怨,实为是更加深刻的表达女子的极度相思之情。“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一句诗句女子在想象可能是浮云遮住了白日,挡住了爱人的归来之路,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彷徨之中。在这里作者通过由女子的思念引起各种对远行爱人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思念之情才显得更加的刻骨铭心,愈加的深婉含蓄,动人心弦。猜测、怀疑,当然不能使游子归来,极度相思,只会使自己形容枯槁。正如作者所哀叹到“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从这里可以看到女主人公不仅在感叹岁月的流逝,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她的思想。这样的相思伤情并不能改变什么,无任何的帮助,与其在这里自暴自弃,自我哀怨,憔悴不堪,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住青春容貌,以期相会之时。正如《饮马长城窟行》中游子书信告知思妇一样“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至此,女主人公以满怀期待和聊以的口吻,结束了她的相思离乱的歌唱。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的那些无名无姓的作者们,即使处于动荡的年代,然则对爱情的感悟一样万古流长,感人至深,至情至真。《古诗十九首》能流传至今,是因为这种情感和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共的。文章通过对《行行重行行》的情感分析,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的伤别之情,继而把握在动荡岁月文人对人的生命情感的感悟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选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王世贞.艺苑卮言[M].凤凰出版社,2010.

大感想范文6

 

党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1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代表**XX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来各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通过对精神深入系统的学习,自己作为一名巡察干部,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学习好、领会好思想。学习贯彻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精神特别是**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深入学习精神,认真研讨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自己的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修养。

 

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学习贯彻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精神落到实处。在深入学习上求“精”,在理论研究上求“实”,在学用结合上求“广”,要按照精神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理论研究的空间。同时,要坚决反对脱离实际,墨守成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里,要大力倡导增强“六种意识”即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巡察工作应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当前精准扶贫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相结合,真正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作为巡察干部,我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巡察工作的方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际的巡察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

 

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艰苦奋斗精神。复兴之路,其景可赞其程也艰,百年梦想变成现实,得有实实在在的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名巡察干部,在工作中应更加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退避三舍的消极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自己要明白: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要敢于指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处理问题,在实践工作当中做出实绩,成为一名领导放心、同事信任、群众满意的巡察干部。

已为我们铺展开了宏伟蓝图,倍感振奋、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年轻的巡察干部,唯有坚守心中理念信念,坚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增强自身工作本领和素质,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一样的青春。

 

党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2

 

,是一次总结过去、研判现在、谋划未来的大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大的会。正如说,制定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总体方针和行动纲领,反映着全党8900万党员的高度共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指引全国人民走在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农牧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工作,这几年,蒙西镇党委、政府在扶贫、产业、文化、医疗、党建等各项工作上下足了功夫,目前各项工作均取得重大成果,人民幸福这句话已由老百姓的梦想而变为现实,过去几十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解决,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坚强引领,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对于蒙西镇来说,多少年来,许多农牧民一直摆脱不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贫穷的生活正逐步好转。近几年,蒙西镇党委、政府精心谋划,对症下药,在解决贫困户问题上采取了一个个切实可行措施,取得了实效。仅去年以来,蒙西镇共投入254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户购买牲畜、米面、农机具及为贫困学生发放教育救助金。截止目前,全镇34户、72人国贫人口已稳定脱贫。

 

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在蒙西镇持续发力,彻底打破了当地农业发展瓶颈,为农业发展描绘出了光明前景。近两年,蒙西镇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充沛、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沿河广袤盐碱地改良力度。总投资1100余万元,新增耕地3653亩,改良盐碱地5503亩,并配套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大规模种植优质水稻、冬小麦、青贮玉米、蓖麻等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并注册以“老碱柜”为商标的石磨面粉厂,将农产品就地加工,其生产的食品成为消费者认可度高的中高端品牌。

 

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蒙西镇坚持“以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诚信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大医疗设施投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改建辖区碱柜一般卫生院,增设内、外、妇、儿等门诊科室和先进医疗设施,优化了就医环境,并配备流动卫生车,经常性开展流动送医下乡活动,为60岁以上老人、10岁以下儿童免费查体。造就了一支“技术精良,服务优质,快速应变,高效运作”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其诊疗技术达到旗级医院同等水平,农牧民昔日“看病难、难看病”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老百姓的愿望正在一个个变为现实。

 

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蒙西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逐步完善文化设施,不断丰富活动形式,致力于为群众打造美好的文化乐园。建成10余座集文化娱乐、健身锻炼为一体的现代化、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文化广场和景观节点,设施齐全,全天免费开放。跳广场舞、唱歌、踢毽子、下象棋等文体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农牧民业余生活新常态;在各嘎查村逐步完善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及会议室,及时更新充实图书,配齐电脑,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嘎查村“三委”班子办事效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服务、“道德讲堂”等主题活动,评选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及“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示范群体,形成了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经过不懈努力,即使在这远离都市的乡村,文化自信的理念也在每一个村民心中竖立起来。

提出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重要论断。近几年,蒙西镇所有嘎查村实现了党员教育与网络文化共享工程的共建共享,配齐了嘎查村图书、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了村级支部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并取得显著效果;大力加强党员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责任意识、履职意识、思想作风等得到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已经成为老百姓值得信赖的旗帜和主心骨。

 

党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3

 

三个“坚持”做合格组工干部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完美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为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带给坚强的组织保障,我认为就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坚持对党忠诚,做政治上的合格者。指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对党忠诚是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名组工干部的根本要求。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是党政令通行的执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始终坚持对党忠诚,把对党忠诚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不断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学习,自觉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党的报告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高度一致,切实把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到位。

 

二是坚持素质技能学习,做业务上的精干者。指出强调,注重培养专业潜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潜力。组工干部作为党的方针政策执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把精干作为立足岗位的根本要求,要深刻认识各项工作的职责,熟知熟用与组织工作的相关的各种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组织工作程序,不断地强化自我业化素质锻造,切实做到提笔能写、出口能说、遇事能干、问策能知,成为业务精干组织工作者。

 

三是坚持严守组织纪律,做规矩上的守护者。严守纪律、恪守规矩是组织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新时代背景下,组织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带给坚强的组织保障。因此,在开展选人用人工作中,各组工干部要坚持讲规矩、守原则,严格按组织人事政策、选拔标准、选拔程序选人用人。自觉做到从严要求自己、从严管好自己,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学习,锻造自我作风过硬,严格遵守相关组织人事纪律始,始终持续政治定力和正派的作风,做规矩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党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4

 

党的在北京隆重召开,**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大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报告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加强调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材,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

 

从**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XX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明确肯定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还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从中不难察觉到,党正在逐步开放教育系统,这不正是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富有创新精神,去感染、引导学生吗?因此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孩子的合理想象,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不只学几个生字、词语,理解一句或一段话的意思,还应力争让我和学生一起营造的课堂生动有活力,及时发现孩子们身上的创新火苗并予以评价,让孩子们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接受新事物,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让我的学生度过一段美好的儿童时光,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总之,尽自己绵薄之力,让孩子们“学有所优教”。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这一内容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XX在教育领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为保障这一理念的实现,报告中同时提出,要“深化教育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几项改革是切实把教育理念从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应对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根本。

 

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学习精神,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的要求。

 

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充分体现责任感,做到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自觉把精神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教师,对“学有所教”自然更为关注。我会更加努力。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勤勤恳恳的,为孩子们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的报告学习心得体会5

 

党的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开创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党的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指明了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学习精神,秉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深入广大人民心中,这也正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的报告,以党史强党性,通过学习共产党员先辈们的“初心不改”的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始终坚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奋斗目标。

 

弄通精神,坚定“一以贯之”的决心。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坚持三个“一以贯之”,贯彻落实精神,以“一以贯之”的决心,拥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