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例6篇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赛乐特 支持性心理治疗 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

The match happy united the supporting mental healing the light moderate despondent clinical research

Xu Chenggang Wu Hongbin Fang Chuangang et al.

Abstract:Objective:The discussion early time new anti-despondent medicine match happy unites the supporting mental healing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which light moderate despondent and the nerve function restores after the apoplexy.Methods:200 example in hospital diagnosis for the apoplexy patient after the morbidity,2 weeks,4 weeks,8 weeks,carries on Hamilton separately despondent meter (HAMD)-17 and improves the Pakistan index evaluation table grading determination.Results:After apoplexy light moderate despondent 103 examples,formation rate 51.5%(103/200).The study team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 treat 2 weekends,4 weekends and 8 weekend HAMD-17 grade and improve the Pakistan index evaluation table grading difference to have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

Keywords:After match Le Te The supporting mental healing Apoplexy light moderate despondent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15-02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它能延缓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增加死亡率。美国每年患脑卒中的600万人中,PSD的发病率为 22%~60%[1]。国内 PSD的发病率为34.2%~76.1%[2]。Kotila等进行的长期随访研究报道,脑卒中后3个月时抑郁的发生率为41―56%,大部分为轻、中抑郁,重度仅占9%[3]。龙洁等对520例脑卒中患者研究报道,PSD总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20.2%,中度10.4%,重度3.7%[4]。本研究通过对20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以及早期赛乐特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8月住院确诊的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共200例,男性109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60±5)岁。排除标准:既往有卒中病史且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者;病情危重或有意识障碍者;伴明显认知障碍和严重语言障碍、耳聋等;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处于急性期者;合并除抑郁外其他严重精神病症状者;精神障碍既往史或家族史阳性者。

1.2 治疗方法。确诊的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在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帕罗西汀(赛乐特,英国葛兰素公司)治疗,起始口服剂量10―20mg/d,2―3周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可逐渐增加药物的剂量至50mg/d。将确诊的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例数53例,赛乐特的剂量为(28.97±7.91)mg/d,对照组为50例,赛乐特的剂量为(30.01±7.27)mg/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赛乐特治疗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基本方法:一,细听倾诉。二,支持与鼓励。三,说明与指导。四,培养信心与希望。五,调整对应激的看法 。六,善用资源。七,鼓励功能性的适应。2组疗效均为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给每位患者进行HAMD―17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测定。

1.3 诊断依据标准。

1.3.1 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

1.3.2 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以及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4)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抑郁症严重程度采用汉密尔顿 Hamilton 17 项抑郁量表进行测试,其中

1.3.3 抑郁状态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ADL],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进行评定[5],总分为100分,0―20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为轻度功能缺陷;100分为能够自理。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脑卒中后抑郁有123例。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61.5%;其中轻度64例(52.0%),中度39例(31.7%),重度20例(16.3%)。HAMD的总分为21.7±4.9,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为29.5±5.3。而不伴抑郁者77例,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为61.7±6.7。伴有抑郁和不伴抑郁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脑卒中后重度抑郁发病率。

2.2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2 组治疗前HAMD(表 1)、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表 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末、4周末和8周末HAMD-17评分与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同时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脑卒中后重度抑郁发病率。这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

有研究表明PSD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6]:①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②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③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降低有关。特别是脑卒中后中重度抑郁患者。新型抗抑郁药物赛乐特是强力、高度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 5-羟色胺的回收,从而使 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处的浓度增加,可以提高脑内的 5-羟色胺功能,发挥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其半衰期约为24小时,5―7天达稳态血浓度,一般在2周内见效。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卒中后肢体功能的丧失,角色转变,社会功能减退,家庭关系等急性转变超出患者所能应对的范围;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悲观孤独情绪,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抑郁。反应机制学说能更好的解释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基础性的心理治疗模式,与分析性治疗或行为治疗比较,支持性治疗并非基于特殊且成套的学理,只是依据应激与挫折的一般观念来发挥治疗效果。便于综合医院临床医生掌握与使用。其主要特点是供给支持,善用病人的潜在资源与能力,协助病人去渡过危机、应付苦境、以较有效地方式去处理所面对的困难与挫折。支持性心理治疗让患者认识自己,关注自己,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解决问题,纠正患者的歪曲认知,建立合理认知,同时建立良好的社支持系统,充分调动家庭积极因素,从心理上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因此支持性心理治疗联合赛乐特,可以从生物、社会、心理方面纠正患者的轻中度抑郁状态。从发生机制上解释了新型抗抑郁药赛乐特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另外赛乐特见效一般在2周左右,支持性心理治疗早期介入弥补了赛乐特起效慢的特点。从药代动力学上解释了新型抗抑郁药赛乐特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更早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因此支持性心理治疗联合赛乐特,可以更好更早纠正患者的轻中度抑郁状态。

参考文献

[1] Francisco GS An overview of post-stroke depressoin [J].N J Med,1993,90(9):686-689

[2] DasGup ta K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recent advances [J] Arch Family Med,1998,7:274-280

[3] Kotila M,Numminen H,Depression after stroke result of the fine stroke study [J].Stroke,1998,29 (2):36-372

[4] 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及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内经;抑郁症;病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054-03

抑郁症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现代西医学对该病在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微观水平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时至今日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仍建立在现象学描述的初级发展阶段。同时,现代医学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抑郁症是由病因多样性所导致的症状组合,严格来说它并非一种疾病(disease)而是一种症状综合征(syndrome)。抑郁症除了与情志刺激有关外,还可能与自然、气候、外感、体质等宏观因素有密切关联,对于这种关联,西方医学目前尚未能系统地观察并合理的解释。

本文欲就内经有关抑郁症症状的条文,从病因学角度分类归纳,以期借助经典提高对抑郁症病因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内经“郁”的概念,首先是针对五运六气之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在论述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郁的同时,对应论述了人体小天地五脏六腑有相应之郁发生。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注云:“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所以内经之“郁”为广义之郁,其概念涉及天、地、人。而现今中医所言郁证,主要指个体情志之郁,为狭义之郁。虽然内经之“郁”不等同于目前习用的情志之郁。但是,因为内经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前提之上,故内经之“郁”与情志之郁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内经中涉及“悲”“忧”“不乐”“烦冤”等的论述,除心理、情志因素所导致之外,更多的进一步归结于阴阳、五行、运气、脏腑、气血等方面的失调所导致。笔者认为,这正是我们现今认识抑郁症病因应该系统学习和借鉴的。内经虽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却把情志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有机的出现在各证侯体系之中,使之与天地自然、四时五行、脏腑阴阳的规律相统一,使我们更容易在宏观层面把握抑郁症的病因学原理。

1 五脏致郁

内经将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具有“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示从容论篇》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索问・藏气法篇》云:“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另外,《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可见,内经认为五脏均皆参与神志活动,五脏的功能失调,尤其是心、肝、肾、脾之虚,可以导致情志障碍,产生诸如“体重烦冤、悲、不乐、忧”等抑郁症表现。

2 心主神明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神明和情志活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起主导作用,在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中也不例外。

《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灵枢・口问》云:“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解释为:“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统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可见,在抑郁症的病因研究中,在整体把握病机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心主神明的作用,心气衰、神不足则容易抑郁。

3 情志致郁

内经认为五志是五脏的正常情志反应,五志互相制约、动态平衡,故在一定范围内即属于正常,但不可偏废。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癫狂病》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所作描述颇似躁狂抑郁交替的双相抑郁。《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其中“忧”、“自悲”、“恐惧自失”、“喜忘其前言”均可以为抑郁症表现。情志与五脏功能相联系进行说理,把抑郁症状同全身五脏系统有机联系起来分析,是内经对抑郁症最具实用价值的论述,体现了高超的系统论思想。同时,掌握了五志之间的生克关系,可以指导我们利用以情治情的方法治疗抑郁症。

4 饮食与精神

内经认为,五味通过对五脏不同的归属特性而对情志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具有“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入脾”的属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昧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药食性味可以影响五脏功能,进而影响情致。而合理的饮食性味选择,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进而纠正情志的偏颇。内经通过五行理论,把药食性味与情志、五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使我们能够在人体整体水平上科学地指导郁症的治疗以及饮食调养。

5 外邪致郁

《素问・风论篇》:“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灵枢・厥病》:“风痹淫砾,……烦心头痛,时呕时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可见风邪可以导致善悲、不乐、烦心、太息等抑郁症的症状。将外邪与抑郁症发病联系起来,通过祛除六淫外邪的方法改善抑郁症的症状,无疑是内经给予我们的宝贵思想,不可忽视。

6 体质与郁

内经认为,抑郁症发病与个体的先天禀赋、体质有密切的联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木形之人,……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灵枢・本藏》:“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

忧;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灵枢-通天》:“少阳之人,谛好自责,”“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

论述了木形之人、少阳之人、心小之人易患抑郁症状。阴阳和平之人则不易。内经不仅提供我们对先天禀赋易郁的认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认识同时提供给我们预防和治疗的思路和方法,所谓。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7 运气致郁

五运之郁是《内经》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单独论述自然界变化,而是着重强调了自然乖变和人体相应生理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五郁之发,是因为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有胜复之变,对应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郁滞阻塞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人体之郁,乃至出现抑郁症状。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素问・本病论篇》:“又或遇戊申戊寅,……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阳明不迁正,……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太阳之复,……甚则人心,善忘善悲。”

可见,五郁之发、五运六气太过不及、胜复之变等每每导致悲、忧、烦、怨等抑郁症症状出现,运气之郁与情志之郁有着密切的联系。运气学思想,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治未病有积极意义,同时对抑郁的病因学、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8 六经功能失调致郁

六经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经能否正常开合枢转与情志有密切的联系。

《灵枢・根结》云:“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合折,即气绝而喜悲。”《素问・刺腰痛篇》云:“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素问・刺疟篇》云:“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

《伤寒论》丰富发展了六经辨证思想,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栀子豉汤治疗“反覆颠倒。心中懊憔”,均是后世治疗抑郁症状的经典方剂。

9 气血逆乱致郁

《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素问・调经论篇》:“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愧。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

可见,气血充盈、血气和合则神气安宁、情志畅达,如气血不足、气血逆乱则可以产生忧、悲、烦、怒等抑郁症表现。

10 阴阳失调致郁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行针》:“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素问・宣明五气篇》:“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产褥期抑郁;治疗;预防;进展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国外报道发生率约为30%,国内报道发病率约5.45%-23.08%,较普通人群(3%-5%)高,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1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1.1内分泌变化分娩造成产妇身体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改变,有研究表明产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可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的表现,也有研究认为皮质激素的减退是产褥期抑郁症的可能因素,还有研究支持产后体内雌激素和孕酮水平降低导致产后抑郁的观点。产后垂体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也与产褥期抑郁症密切相关。

1.2心理因素有文献报道产褥期抑郁多发生在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性格争强好胜,多疑,与人相处不融洽和经常自我欣赏个性特点的人群中。角色的转变和伴随而来环境引起的心理压力也是产褥期抑郁症的重要诱因。

1.3社会因素产妇面对一些应激事件的发生有关。DominieTSLee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认为决定产褥期抑郁症的社会因素有:缺乏社会支持,婚姻不满意,目前的生活事件,既往有故意自伤史,以及存在产前抑郁情绪。婆媳关系不好和没有陪月在产后阶段也与抑郁评分高有关联。

1.4遗传因素有人发现该病患者的近亲中精神病发病率为14%左右,其中1/3的近亲有精神病态,神经敏感。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在产褥期抑郁症的病因中占有一定比例。

1.5既往病史很多学者发现产褥期抑郁症的产妇产前有50%有妊娠高血压疾病,产程延长,产后出血感染等。曾有难产,滞产和手术助产的孕妇产后抑郁几率高,患有经前期抑郁症和经前期综合征的人容易产后抑郁,目前的研究表明产褥期抑郁症的再发率是10-50%左右。

1.6中医学病因产后多虚,血不养心;过度忧愁思虑,损伤心脾;产后多淤,淤血停滞,上攻于心。常见的病因有心脾两虚,淤血内阻,肝气郁结。

2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产褥期抑郁症没有突出的临床特征,容易被忽略,应引起重视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本病在国内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标准:在产后4周内发病,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必须具备①或②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症状包括:①出现抑郁情绪。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④严重失眠或过度睡眠。⑤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⑥疲劳或虚弱。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不恰当的自责,自卑和缺乏自信。⑧注意力溃散,思想不集中。⑨存在反复自杀念头。也可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有精神障碍者采用DSM.IV-TR配套的定式问卷SCID-I来协助诊断。

产褥期抑郁需要同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相鉴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活动障碍,感知觉障碍,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抑郁主要是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自我感觉差,自我评价低,消极观念为主;焦虑症则是预感到未来不幸或实际不存在的威胁而紧张和恐惧。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运动不安等躯体症状。

3产褥期抑郁症的治疗 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效果欠佳时辅以药物治疗,其他的辅助治疗方法如电击治疗、物理治疗等。

3.1心理治疗单独使用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和产后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重度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手段。针对其发病诱因及每个人的情绪特点,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处理产后的各种改变,培养患者建立信心,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家庭成员及周围人对患者的关心支持,特别是丈夫的态度,对产褥期抑郁症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3.2药物治疗主要是抗抑郁药物,如选择5-羟色胺(5-HT)再吸收抑制药、三环类抗抑郁药(TCD)等。选择5-羟色胺(5-HT)再吸收抑制药在临床上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这次药物不进入乳汁,可用于产褥期抑郁症的治疗。近年来有研究使用激素治疗产褥期抑郁症,针对产后雌孕激素水平的下降,使用雌孕激素补充治疗,最近有研究认为雌二醇可以有效治疗产褥期抑郁症,特别是母乳喂养者,疗效肯定。中医治疗目前也受到关注,以调和气血,安神定志为主同时辅以心理治疗,有效率为93.33-94.47%。

3.3电击治疗一般用于急性抑郁症,因危险性较大,现一般较少使用。

4产褥期抑郁症的预防和护理

加强产前孕前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围产期保健,了解孕妇有无精神病家族史,帮助孕产妇了解整个孕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根据不同性格的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性的解决可能导致产褥期抑郁的因素。

分娩过程存在很多导致产褥期抑郁的诱因,几乎所有孕妇对分娩有恐惧心理,希望得到家人陪同消除分娩时的恐惧和不安。近年来人性化的管理已经在大多数医院提供了导乐分娩,由专一的助产士从第一产程到产后2小时全程陪同孕妇,并可有家属陪同身旁。护理工作者应全程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耐心细致的讲解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孕妇如何面对处理,鼓励帮助孕妇进食、进水,保持充足的体力。积极处理产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尽可能消除对孕妇躯体和精神刺激。

产后应指导产妇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和过重的心理负担,教会产妇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告知基础必要的育婴知识,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护理新生儿。文献报道产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减少抑郁、焦虑,增进积极情绪,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对于产褥期抑郁症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心理治疗是产褥期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从孕前开始加强围产期健康教育,关注产妇身体和心理状况、良好的社会关系及和睦的家庭支持能降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仇剑鉴,王祖承,谢斌,等.产后抑郁的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1(27):26-28.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文4

四川省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妇产科,四川攀枝花617066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0例产后抑郁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间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差异及干预2个月后抑郁情况差异。结果:干预后第2、4、8周,观察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抑郁阳性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后抑郁患者的适应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 产后抑郁;循证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30-02

产后抑郁是精神科常见的应激性心理反应,据统计64%的孕产妇围生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产后抑郁多表现为焦虑、易激怒、心情压抑等,甚至还会出现伤害婴儿和自伤行为,因此如何稳定抑郁产妇的情绪,对母婴的安全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十分关键[1]。自2012年8月起我院对产后抑郁症产妇实施循证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无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碍史,EPDS评分大于13分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12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68±5.62)岁;剖宫产28例,自然分娩3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中专24例,大专13例,本科11例。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25±5.47)岁;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3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中专25例,大专14例,本科11例。两组患者间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哺乳指导、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建立循证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处置护士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邀请科室主任和外聘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概念、基本知识和实施方式等培训。

1.2.2提出循证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产后抑郁的原因进行分析,产后抑郁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因素和产科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2-3]。生理因素,由于产妇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产后孕酮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儿茶酚胺作用下降,产妇的应激能力减弱。心理因素:部分产妇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孕期指导、分娩知识和婴儿护理知识,从而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外加对分娩、婴儿性别和健康、能够胜任母亲的职位的担忧,极易形成人格障碍;社会和家庭因素:产褥期婆媳矛盾的发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夫妻关系不融洽及职场女性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外界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产妇极易出现心情沮丧而并发抑郁;产科因素: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以及分娩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产后抑郁的风险因素。

1.2.3循证干预针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因素进行循证干预。护理人员首先通过与产妇多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耐心倾听产妇的主诉,鼓励产妇以适当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引导产妇正确认识自身的病情,并从交谈中进一步了解产妇的病情和抑郁原因。针对心理因素,对产妇和家属进行认知干预,告知产后抑郁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重点强调产后抑郁一般预后良好;教导产妇放松身心的方式,通过多陪伴、抚触、微笑护理等方式让产妇感受关怀,减少不良刺激;对产妇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讲解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让产妇尽量参与到新生儿的日常照理工作中去,逐渐适应母亲的角色。针对社会、家庭因素,在对家属进行有关产后抑郁和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重点交代家属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减少与产妇的正面冲突,主动关心和照顾产妇,合理安排产妇和婴儿的作息时间,保证产妇的营养摄入、帮助产妇实现母乳喂养等等。

1.3观察指标分别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4、8周以产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干预后第8周两组患者间抑郁阳性率差异(EPDS量表总分30分,评分≥13分为抑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EPDS评分等相关指标数据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EPDS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间EP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第2、4、8周观察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间抑郁阳性率比较干预8周后观察组抑郁阳性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科学护理角度出发的、以医疗条件为前提、以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4]。循证护理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的主流部分。循证护理在围产期得到了广泛运用,能促进产妇产后尽快康复、有效提高改善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5-6]。

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护理,首先通过

参考文献资料和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的方式,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病因并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实施循证护理。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有效增加了产妇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取得了治疗过程中最大程度的配合,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率和治疗效果;另外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缓解产后焦虑、紧张、不适应等不良情绪,帮助产妇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教导产妇和家属育婴知识,解决了婴儿喂养过程中的困惑,还有助于缓解婆媳矛盾,有利于建立舒适、愉快的家庭环境,减少冲突的发生,促进产妇尽快康复。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第2、4、8周循证护理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8周后循证护理组抑郁阳性率降低到11.67%(此时对照组仍高达35.00%)。可见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后抑郁患者的适应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曹红秀,朱惠霞.围生期孕产妇焦虑、抑郁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4):381-382.

[2]张砚媚,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104-105.

[3]岳凤玲. 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341-342.

[4]赵梦遐,王惠连,朱乐凤,等. 临床护士循证护理行为、态度、技能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9):24.

[5]杨玉彬.浅谈循证护理在剖宫产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3,11(12):25-26.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 台湾学生;调查;抑郁;焦虑;应对方式

自从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令以后,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大批台湾学生赴大陆留学,逐渐成为生活、学习在中国高等学府里的重要而特殊的群体[1]。大部分留学生不仅仅同大陆学生一样,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以及两地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异也有可能会使台湾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冲击[2]。

抑郁和焦虑作为不良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有损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而且容易导致心身疾病。因此,了解台湾学生的抑郁、焦虑倾向,对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SDS自评抑郁量表[3]、SAS自评焦虑量表[4]、简单应对方式问卷[5]对某医科大学台湾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并做出分析和讨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12月对某医科大学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将30名台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15名,女15名。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同时又从相同系别和年级内随机抽取了大陆学生49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名,女31名,年龄18~22岁,平均20岁。共调查79人,问卷应答率为100%,79份问卷全部填写完整,问卷有效率为100%。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经过统一培训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调查。并且考虑到台湾学生使用繁体字,大陆学生使用简化字,在文字的理解层面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影响调查结果。所以,事先对台湾学生进行了预调查。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基础上对部分用语作了注解,减少理解偏差。

1.3 工具

1.3.1 SDS自评抑郁量表 此量表是由William W.K. Zung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每一条目相当于1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SDS自评抑郁量表的评定标准为: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1.3.2 SAS自评焦虑量表 此量表也是由William W.K. Zung编制,用于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其评分标准与SDS自评抑郁量表相同。

1.3.3 简单应对方式问卷 此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人们不同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程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应对评分较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分低;而消极应对评分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评分也高。

1.3.4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为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的研究生。按照设计要求对调查员进行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的培训,由调查员向被调查对象讲明填表要求,采取团体施测方式,指导调查对象自己独立填写,完成调查问卷。

1.3.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运用SPSS11.5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和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通过χ2检验得出,被调查的两地学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χ2=1.346,P=0.246)。见表1。

2.2 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的抑郁倾向对比 在被调查的两地学生当中,除在抑郁的心理障碍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2.023,P=0.047)外,在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台湾学生在抑郁的心理障碍方面比大陆学生表现的更明显。见表2。

2.3 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抑郁分级比较 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在抑郁指数上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79,P=0.034),台湾学生的总体抑郁倾向显著高于大陆学生。见表3。

2.4 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之间焦虑状况的比较 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在焦虑指数上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31,P=0.046),因为台湾学生焦虑平均分(37.50)大于大陆学生平均分(33.57),所以台湾学生的总体焦虑倾向显著高于大陆学生。见表4。

2.5 台湾学生抑郁、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台湾学生抑郁标准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31),焦虑标准分与消极应对方式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8)。同时,台湾学生的抑郁标准分与焦虑标准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0)。见表5。

3 讨 论

3.1 台湾学生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台湾学生的抑郁、焦虑的检出率比大陆学生高。这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首先,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同大陆学生一样,处于心身发育、人格成熟、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阶段。他们将大陆的留学经历看作是人生规划、积累经验的重要任务。这使台湾学生面临着与大陆学生同样的压力。所以他们也需要同样的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进而顺利完成这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其次,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台湾学生面临很多的变化和冲击,使他们的心理可能产生暂时或长久的适应困难,导致情感方面的障碍。这些文化冲击主要来源于生活层面,例如自然环境、饮食、语言和生活节奏的差异;宏观社会环境层面,例如大陆的人口稠密程度、公共设施等宏观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价值观念层面,例如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在交往、沟通、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着特殊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层面,例如台湾学生具有一些相对特殊的生活习惯;其他适应层面,例如台湾学生不具有大陆学生同样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因此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挫折。最后要说明的是,台湾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大陆学生要薄弱。这需要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业。因此,台湾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上述因素都会使得台湾学生比大陆学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适应问题。

台湾学生抑郁、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表明:首先,台湾学生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850),说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抑郁和焦虑同时作为不良情绪,影响着台湾学生的心理健康,提示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具体探讨各类情绪特征及并存的影响。其次,抑郁、焦虑水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台湾学生多采取负性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而负性应对方式反过来又加重焦虑和抑郁症状。这提示我们,台湾学生在大陆留学期间有可能随着负性学习、生活事件的不断累积,没有很好的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调节自己的心态,而是用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使其情绪的表达趋于内在化,从而表现出较多的抑郁、焦虑倾向。这种负性情绪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反之,有着抑郁、焦虑症状的台湾学生,由于情绪起伏较大,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差,在面对各种紧张性刺激时,更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台湾学生应该在面对压力、遭受挫折时,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样就能缓解抑郁和焦虑,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3.2 建议 首先,我们应对该医科大学台湾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予以关注,从多种途径进行预防和干预。因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因素是影响台湾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提示我们应继续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优化台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量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台湾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为台湾学生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教育他们改善自己的交往方式,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生活兴趣,在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排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应把台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切实加强台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他们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时,能够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治疗,合理疏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改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积极应对新环境的挑战。其次,针对台湾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学校应注意采取更加耐心、宽容的教育态度和更加灵活、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台湾学生顺利度过由台湾中学学习生活向大陆大学学习生活、台湾公共文化基础学习向大陆专业学习的转型期。最后,本研究显示应对方式与焦虑和抑郁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当台湾学生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如果使用负性应对方式就会增加发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危险性。所以指导台湾学生学习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减少焦虑和抑郁发生的关键,这也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及时了解和改善台湾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改善自己的应对方式,提高他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在大陆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圆满的完成学业。

重度抑郁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 抑郁症;社区服务;家庭干预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心身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不断增加,心理压力增大,如:婚姻、家庭、就业问题、人际关系、慢性躯体疾病等因素,使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幸福度的严重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1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研究中,以中国上海为样本,研究结果[1]显示符合ICD10标准的重性抑郁的患病率为4.0%;抑郁性神经症患病率为1.2%;在大、中学生、特殊职业人群,抑郁发病率为10~20%。严重躯体疾病、慢性病、脑器质性疾病容易诱发或导致抑郁症,其中内科病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12~36%;巴金森氏病发生抑郁者为50~70%;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0~60%;老年期痴呆抑郁发生率为10~40%;儿童患病率为1%。抑郁症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发挥,8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有功能缺陷。特别强调的是抑郁症的自杀率极高,约为5~15%。

1 抑郁症的社区服务

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诸如婚姻、家庭、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慢性躯体疾病、物质依赖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发因素,躯体疾病还可因抑郁症而加重病情或影响预后。由此可见抑郁症的社区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患者在社区得到妥善处置和有效康复治疗。实践证明,社区治疗能及时减轻或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复发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功能[2]。

1.1 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卫生常识宣传,使患者能及时识别抑郁症状而及时得到正规治疗,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预防抑郁症复发,是社区防治的重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特殊的关怀、照顾和护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人照顾",不断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患者康复。

1.2 根据抑郁症的特点,对社区人群采取重点监测和服务 在社区服务和日常管理中,对老年患者,老年痴呆、巴金森氏患者、特殊职业人群或患有严重躯体疾病、慢性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而引发的抑郁症患者或有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应重点监护,定期上门巡视,定期督导。进行"一对一"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经过,遗传史,家庭成员,婚姻状况,工作环境,性格爱好等。注意抑郁症状的表现与识别,患者往往由于表现为躯体方面不适到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而不愿意看精神专科门诊,导致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故需提高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1.3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常经历某些应激性生活事件[3]。社会支持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够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3]。因而在社区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鼓励患者增加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平时多与家人、朋友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遇到烦恼或困惑时积极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与求助,这样有助于增加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利于个体的情绪表达,使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4 为社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是医院的对外窗口,在日常的社区服务中,以方便患者就医为服务宗旨,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对重症患者做到及时检查,及时确诊,合理用药,必要时进行转诊住院治疗。以社区医护人员为主,同时在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患者家属的共同配合下为患者提供全程医疗服务。经常入户到患者家中巡诊,了解病情,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进行简单的对症治疗,心理辅导、指导及协助家属进行家庭护理。

1.5 开展预防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强化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 社区的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街道(镇)居委会人员、志愿者、患者家属,辖区居民进行培训,采取积极的干预预防方式和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进行定期不定期有关抑郁症的专题讲座,播放音像材料,开设专家咨询信箱、咨询电话,提供部分健康教育资料,内容包括: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对各种抑郁症状的描述,关于病因和预后的理论观点,药物治疗使用建议,应激应对策略等。指导家属与患者的交流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家属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同时对患者予以个别辅导,鼓励患者参加专题讲座。做到社区服务多元化,按需求服务的目的。

2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的主要生存环境,是抑郁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康复场所。以家庭为导向的人性化的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可增加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家属、社区服务人员通过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整个治疗康复过程的主动介入,可改变对待抑郁症患者的怨恨和粗暴态度,从而提高照料患者的应对能力[4]。

2.1 家属应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对患者要关心备至 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生理需要,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家属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及病情,良好的家庭关系,亲情的照顾,精心的护理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障。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防自杀 抑郁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防自杀是家庭护理干预的关键。家庭人员应熟悉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晨重夜轻"。故自杀多发生于清晨。对情绪低落,自感无能无用,生不如死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就要求社区医务人员将护理知识和处理意外的注意事项向家属交代明白,严密观察,不给患者任何机会。此外家属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以调动其内在潜力,减轻心里压力,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

2.3 督促患者用药,鼓励活动 抑郁症患者好转时大致经历睡眠、饮食、思维改变,动作增多,情绪活跃三个阶段。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随时进行复诊,家属要督促患者坚持用药,决不可间断用药或随意减少剂量或病情好转就停药,这样患者病情会极易再次复发。家属应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督促他们多活动,如:听音乐、下棋、跳舞、散步、打球、绘画、种花草、养鸟等,以分散注意力,达到减轻病情的目的。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适当的社交活动等,使患者始终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因住院带来的社会功能受损,节省了开支,从而实现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达到社区服务与家庭护理干预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世富,严和.抑郁症的社区服务[J].精神卫生通讯,2000,2

[2] 赵宝龙,许东升,王祖成.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2000,14(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