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例6篇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复杂网络;制度;鲁棒性;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09)05―0661―06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数学大师,对经济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即经济可以看作一个演化的复杂系统(第45页)。研究经济问题应该从系统理论出发讨论经济系统,只有运用系统理论方法来讨论经济系统所得到的相关结论才具有现实性和说服力。

近年来,复杂网络正逐渐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图论、统计物理学、计算机网络、生态学、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研究复杂社会网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已成为目前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第28页),制度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网络系统,其演化是一个在复杂社会网络中不断涌现出多种多样新制度的过程。因此,对制度演化的研究需要借助复杂网络研究的方法。

一、制度系统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如果将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作为节点,元素之间的关系视为连接,那么系统就构成了一个网络(第511页)。复杂系统是一个由大量节点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每一个节点本身也是一个关系网络,它由更低层次的节点组成,节点之间依据规则相互作用并因此维系系统整体的存在。

制度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由一层层复杂的关系网络所构成的复杂社会网络系统。制度系统的网络化结构,既是制度产生(涌现)的必要机制,又是制度作用的对象。从本源上说,“网络”正是制度产生的方式,还是影响制度绩效的方式。从制度系统的特点来看,制度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制度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关系,网络作为反映主体之间联系的一种存在方式,正好在关于制度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途径方面,提供了量化研究的方法。

制度社会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由有限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制度节点构成,并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互动关系来凸显制度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特征;(2)构成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各个节点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调节功能,而不完全依靠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在制度社会网络中,制度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存在于制度社会网络中的各种关系是制度主体在适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情况下自发形成的,制度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3)制度社会网络系统是动态的、耗散的、自适应的和有序的,通过不断地与环境共享知识、交换信息和能量来维持和发展。制度社会网络使制度主体很难逃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网络协调环境,制度社会网络的演进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第856页);(4)制度社会网络系统中的一些节点或由节点组成的局部网络(或称为子网络、社团)在网络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重要的位置,对制度社会网络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起着不同的关键作用。忽视或者破坏他们,会给网络带来局部或整体的创伤,甚至使整个网络毁于一旦。

二、制度社会网络的小世界性及网络弹性

制度社会网络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特征以及网络弹性。

(一)小世界性与无标度性

所谓小世界特征(smalbworld effect),是指在制度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中,数量极少但聚集度极高的制度节点在调节其他节点的相互作用中起中心角色的作用(第56页)。小世界特征的形成来源于节点的择优连接(preferential attachment)。所谓择优连接是指制度社会网络中不停地有新的制度节点加入,但新节点连接到网络中现有节点的概率是有差异的,加入的规则是:连通度越大的节点获得新节点连接的概率越大,这样核心节点越能够获得优势连接,从而变得越来越强。这类似于社会网中的“富者愈富”现象。

当制度社会网络演化到一定时候,一个核心节点将会和网络中的每一个网络都形成连接,此时,核心节点将会控制整个制度社会网络,形成网络的“纲”,“纲举目张”,这就是所谓的“赢者通吃”。

所谓无标度特性(scale-free property)是指制度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特性满足幂律分布(第1084页)。当制度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增长到一定的数量时,网络中节点连接数量便会呈现少数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量的节点仅仅拥有少量的连接,即无标度性。由于制度社会网络是开放的系统,制度社会网络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具有择优连接特点的新节点到系统中,逐渐生长而成,最终从很少的几个节点成长成拥有大量节点的复杂制度社会网络。当制度网络中的节点增长到一定数量时,网络中节点连接数量便会呈现少数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量的节点仅仅拥有少量的连接,并且保持不变。

(二)网络弹性――鲁棒性

我们把网络节点的删除对网络连通性的影响称为网络弹性(Network Resilience)。网络弹性有两种:随机删除和有选择的删除,前者称为网络的鲁棒性(robust property)(第1086页),后者称为网络的脆弱性。

网络具有鲁棒性,意味着只有当网络中大量的节点被破坏后,整个网络才会瘫痪。制度社会网络的演化具有鲁棒性。在无标度制度社会网络中,度分布较小的制度节点数目远多于度分布较大的核心制度节点,发生故障的概率也远高于核心节点。与核心节点相比,非核心节点只拥有少量的连结。因而非核心节点的故障不会对网络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第1085页)。在制度演化过程中,制度的进化和突变可能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发生,这个特定的环境诱导该制度系统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制度整体结构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制度社会网络系统中核心节点制度的变化。在制度网络中随机的某个或某些非集散节点制度的消失或移动,并不影响整个制度系统的结构,整个制度社会网络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或抗风险能力。

(三)网络弹性――脆弱性

与网络弹性的鲁棒性相对应的是,在制度社会网络系统中,由于重要的制度节点在复杂网络连通性中的支配作用,其它制度节点与该高聚集制度节点构成高藕合关系,整个制度社会网络系统形成了对这些核心制度节点的高度依赖,这样有可能使网络面对核心节点的故障时会不堪一击,制度社会网络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即少数核心制度节点的故障会将整个制度社会网络系统割裂成许多子网络,严重影响整个制度系统的功能,甚至导致现有制度系统的解体。这表明了制度社会网络在抗风险能力方面具有脆弱性(brittleness property)的一面(第62页),一旦发生制度节点的故障,制度社会网络系统就可能

面临发生严重故障的可能。

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脆弱性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1)隐藏性。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脆弱性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只有在受到足够大的外力作用时才表现出来。如前苏联、东欧国家政治制度的巨变,可以看作是这些国家社会制度系统的一次脆弱性表现。在这种脆弱性发生前,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庞大的苏联在一夜之间的解体和诸多的东欧国家在一夜之间从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2)连锁性或伴随性。当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于制度社会网络系统中的一部分(子系统),并导致其崩溃后,其他与该子系统有联系的系统,会因为伴随的脆弱性而发生相应的崩溃。同样以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制度巨变为例。随着政治制度在一夜之间发生巨变,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制度系统、法律制度系统、教育制度系统、国防制度系统等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结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灾难性。由于制度社会网络系统自身的演化方式以及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因此网络的脆弱性的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脆弱性使系统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此外,制度社会网络的脆弱性导致的网络崩溃是从有序到无序的,从正常的工作状态到混乱的工作状态,因此,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脆弱性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将会对网络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巨变中,由于这些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条件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同,其发生巨变的方式及其严重后果的表现各不相同,但都是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一下子倒退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4)延时性。即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一部分受扰而崩溃时,由于制度社会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和演化的路径依赖性等特点,因此当系统受到外力的突然冲击时,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脆弱性虽然被激发,但是网络整体不会立即崩溃,在一定时期内它还有能力维持它现有的运行状态,网络从遭受外力打击到系统完全崩溃会有一段时间的延滞。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巨变不是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打击或冲击下,马上就土崩瓦解的,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各种势力的反复较量。

制度社会网络系统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两者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仿佛“阿基利斯的足踝”,这与现实世界中复杂制度系统的演化表现完全类似。

三、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鲁棒性与制度结构的冗余特征

制度社会网络的鲁棒性特征,可以很好地解释制度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制度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制度随机地消失或移动,并不影响整个制度系统的结构。复杂制度社会网络的鲁棒性表明,在制度系统的演化中,维持现有制度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根本途径是保证现有制度结构中那些度值高、集聚程度高,在制度系统中起核心的制度不被删除。

制度社会网络表现出来的鲁棒性,说明制度系统中,有相当部分制度是冗余的,它们对保持制度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远不如那少部分起核心作用的制度重要。假如在某个制度社会网络中,有高达90%的制度仅与3个或小于3个其他制度有联系,而与多于15个其他制度联系的制度仅占制度总体的0.7%,显然这0.7%的制度对整个制度社会网络的影响是致命的(第41页),对整个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虽然制度社会网络中有大量冗余制度,但它们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是制度社会网络容错性的基础;同时,它们的存在是制度系统多样性的良好表现,也是制度间竞争的基础,其对不同制度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丰富多彩是不可或缺的。就制度系统而言,在制度演化过程中,很多并不具有效率的制度会被“产生”出来,即使是制度系统最后生存下来的“适者”,并不一定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的“完美”制度,“最有效率”制度常常并不存在。在制度系统中一些低效率制度形式的存在,反映了制度系统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一种必经的过程。

制度系统中非最优“制度”的存在,反映的是制度系统对环境适应表现出的弹性和鲁棒性。这样一些并不完美制度的存在,使整个制度系统充满生机与适应力的竞争。比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施行高度集权、精确控制的市场分配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过分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一切非公有制经济均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强行割掉。在片面强调全民所有制是最优“制度”的同时,低估了集体所有制和其他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合理性。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突破这一认识误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共识逐步形成。从中共“十五大”之前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到“十五大”后确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中国原有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终于被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所取代,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

此外,制度社会网络中冗余制度的存在是确保制度间竞争的基础。根据哈耶克(Hayek)“竞争作为发现过程”理论(第48页),制度之间存在着竞争。制度竞争(institutional competition)是指制度主体所选择的规则或规则体系之间的竞争,它是一个制度搜寻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学习、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以及发现更适宜制度的过程。排斥和缺乏竞争将会导致制度僵化,从而难以发现更好的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动态适应性效率。

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为例。如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介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准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或者活动各有其不同的功能。非正规金融具有合理性,不应无理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通过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调整金融体系结构可以促进金融竞争秩序的建立,以真正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四、制度社会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与制度的演化

(一)制度社会网络系统脆弱性的衡量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2

1 生态脆弱性的解释

1. 1 生态脆弱性的内涵

我国目前对生态脆弱环境的认识有多种解释,本文则认为生态脆弱环境应该属于广义的自然和人文理解的范畴,是生态环境固有的自然属性。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我调节的“阀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从而失去恢复能力;超过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的利用和发展水平时,称为生态脆弱环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强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扩大利用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整,也可以靠输入或输出资源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以此将区域和全球问题联系起来。这种对生态脆弱环境的广义理解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时且不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水平的区域,称为“生态脆弱环境区”。

生态脆弱性作为一种在时空尺度上的特定生态系统相对于外界干扰的响应而存在,它是自然因素或人类短期经济行为作用的结果。严格的生态脆弱性概念侧重于突出生态系统偏离原生环境的程度,即生态环境受外界干扰后所表现出的不稳定性特征。生态环境脆弱性包括结构型脆弱性和胁迫型脆弱性。结构型脆弱性主要是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决定的,主要体现在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胁迫型脆弱性是指导致系统脆弱的驱动力主要是外部环境扰动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诱发系统脆弱性的各种力量来源,胁迫型脆弱性又可分为人类活动胁迫型和环境胁迫型两类[3~5]。所以,并非所有生态交错带都是生态脆弱环境,它仅是敏感性环境的一个类型,只有具有退化趋势的敏感性环境才称之为生态脆弱环境。所谓生态脆弱性是指在生态环境脆弱带或生态脆弱带中,由自然与人类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活动相结合造成的环境退化、景观变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等,所表现出来的不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水平的一种特性。

1. 2 生态脆弱性的机理与特征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来自于环境的敏感性,指的是环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灵敏程度,脆弱性是某些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但同时又与外在干扰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脆弱性说明一个生态系统、景观或某一区域环境对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应变及其能力,具体说是在同样的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产生环境问题的概率大小,侧重于突出生态系统偏离原生环境的程度。脆弱性越大,对非良性干扰越敏感,具有放大效应;对良性干扰(恢复重建)则表现出钝化,转化效率低。脆弱性生境的环境现状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可以是优、中、劣,但其抗逆力是脆弱的,其易损性、敏感性、难恢复性决定了脆弱性生境绝大多数是退化的生境。生态脆弱性环境与自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是自然环境条件、生产活动及历史发展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不同景观类型、地理系统和区域的自然人口承载力,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人类经济的弱点[5,6]。对经济发达地区,人为脆弱因子起主导作用,生态环境同样表现出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恢复原状的机会小;②抗干扰的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只具有相对低的阻抗;③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④是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和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是突变的产生区;⑤是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里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组合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性,所以宏观上的生态环境脆弱带有以下的空间表达: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连接带及地貌板块接触带[6,7]。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是水陆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水体资源和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水陆交界区域。近数十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湿地表现出各自的生态脆弱性特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湿地的生态脆弱性有助于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对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洪泽湖湿地概况

2. 1 地理特征

洪泽湖湿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类型湿地,同时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湿地分属洪泽、淮阴、盱眙、泗阳和泗洪五县所辖。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废黄河,东临大运河,西接岗波状平原。洪泽湖湿地西纳淮河,南注入长江,东贯黄海,北连沂沭水系,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km[2]流域面积的来水,是淮河中游、支流与下游河道的联结点。自然区划上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域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带。作为平原地区的大型浅水湖泊型水库,洪泽湖湿地水域面积1597km[2],容积135亿m[3][8~10]。这里地处我国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动植物资源丰富,其地理位置独特,功能多样,是江淮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湿地。

2. 2 生物多样性特征

洪泽湖湿地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两方面。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地域宽广,水陆交错,气候适中,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拥有浮游植物8门141属165种,在湿地浮游植物中以藻类为主,有藻类7门36科98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蓝藻和硅藻,金藻和隐藻种类最少。浮游植物在全湖几乎皆有分布。湿地水生植物种多量大、面积广,有水生高等植物36科61属81种,以芦苇、菖蒲等属最多,不同科植物属有各自的生长与分布规律。

洪泽湖湿地的鸟禽兽类丰富,有浮游动物35科63属91种,底栖动物3纲6科7属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25属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属25种,候鸟种群数量5万多只,其中包括国家Ⅰ类重点保护鸟类5种和国家Ⅱ类重点保护鸟类26种。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保存较为完整。丹顶鹤、白鹤、小天鹅、白枕鹤等每年10月中旬后皆来此地越冬,此外湿地还有野鸭、野雁、巨蜥、獾和刺猬等动物。洪泽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较多(表1)。据1992年洪泽湖湿地调查记录显示,湿地有鱼类16科84种,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区,素有“活鱼库”之称。经济鱼类以鲤鱼、鳜鱼、鲫鱼、银鱼属居多,其中银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湿地草多虾多,有虾5种,即青虾、白虾、锯齿新米虾、草虾和喇咕,其中青虾最多,占其总虾量的38%。蟹类则以中华绒螯蟹最多。此外,湿地还有浮游动物4门32科69属,底栖动物76种[8~13]。因此,保护好洪泽湖湿地将对保护苏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地——洪泽湖起着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水质。1994年我国制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江苏洪泽湖湿地”列入了“在生物多样性迫切需要保护的地区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的优先重点名录中,同时《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也把洪泽湖湿地列入了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中。但是,由于洪泽湖属淮河流域中下游湖泊,旱涝灾害频繁,湿地生态脆弱性特性主要表现为自然本性的脆弱性和人为干扰的脆弱性两大类,具体特性及成因如下所述。

表1 洪泽湖湿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文名

保护级别 中文名 保护级别

白鹤

一级

小天鹅

二级

丹顶鹤

一级

大天鹅

二级

大鸨

一级

鸳鸯

二级

黑鹤

一级

灰鹤

二级

白头鸨

一级

白枕鹤

二级

转贴于

3 洪泽湖湿地生态脆弱性特点

洪泽湖湿地生态脆弱性按成因可分为基底性脆弱、界面性脆弱、波动性脆弱等方面。基底性脆弱主要强调湿地的特殊地质生态环境,界面性脆弱强调湿地空间方向上要素的梯度变化,波动性脆弱强调时间序列上要素的剧烈变化。

3. 1 地貌基底的脆弱性

基底性脆弱强调的是洪泽湖形成的特殊地理本底。洪泽湖是个比较年轻的湖泊,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才初步形成。由于历史上多次受到黄河夺淮入海的干扰,使洪泽湖在形成以后成为有名的“地上湖”。洪泽湖之所以成为“地上湖”,是古黄河侵占淮河入海通道所致。800多年前,淮河还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河水道带来大量泥沙沉积于淮河,使淮河逐渐水流不畅。公元1194年,黄河再次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使淮河更加宣泄不畅。淮河上中游流下来的水最后在盱眙以东滞留,很快成为水面宽大的洪泽湖。黄河夺淮直到1850才改道北上,其间淮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高。洪泽湖形成后,淮河上中游水来到这里流速顿时慢下来,输沙能力更弱,大量泥沙沉于湖底,使湖底日益升高,湖周围的人们只得不断加高加固大堤以防洪水。现今洪泽湖的大堤已经加高到了16m的高度,而湖底高度也在海拔10.5m以上,超过了湖周围东部平均海拔小于9m的里下河平原,成为“悬湖”[11,12]。

现在的洪泽湖湖盆为浅碟形,湖底平坦,湖底海拔10.5m左右。而洪泽湖西部则是冈洼相间的波状地形,并行排列着系列沿西北-东南向延伸的四道冈和三道浅洼。不仅如此,其总体趋势是西低东高、北高南低,湖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洪泽湖所处的黄淮平原地势的总趋势一致。此外,由于洪泽湖地处淮河中下游地区,其上游干流全长850km,但是坡降却只有0.03%~0.5%,这种西高东低、坡降极小的地貌基底以及“悬湖”特征,使洪泽湖本身成为脆弱体,不利于洪水的宣泄,一旦上游来水过大或发生强降水过程,都会使湖区成为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区域,因此洪泽湖具有地貌基底成因的脆弱性特征[8~10]。

3. 2 过渡带界面的脆弱性

界面一般被理解为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的突发转换或异常空间的邻接,有时也被称之为“过渡地带”或者“边缘地区”。洪泽湖作为水体,是水-陆-气三相交界的界面,影响因子广泛。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洪泽湖位于我国亚热带的最北端和暖温带最南端的衔接带,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带。同时,洪泽湖又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带自然地理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属于比较典型的边缘过渡地带。在此带上,其自然地理的诸多要素包括气候的、水文的、植被的甚至包括人文的要素在内都具有普遍的特殊性。

洪泽湖湖区平均日照率为52%;年平均气温为14.8℃,最低气温-16.1℃,最高气温39.8℃;多年平均水温为15.6℃。湖区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西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水汽,随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输入,同时也有部分黄海、东海方向输入的水汽。湖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涡、台风、低槽冷风、北槽南涡等。洪泽湖流域季风显著,屈东南季风北跳南退必经之地,干湿、冷暖年际差异较大。夏秋季节,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常有集中暴雨和连绵阴雨,并经常遭受台风影响;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侵,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而在降水上,洪泽湖区处于雨量丰沛的南方和干旱少雨的北方的过渡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剧烈,最大年降水量为1240.9mm(1965年);最小年降水量为532.9mm(1978年)。每年一般有3个雨季,即春雨(5月)、梅雨(6-7月)和秋雨(9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7月份的梅雨,有些年份梅雨在江淮停滞,形成长时间、大范围的降水,从而造成洪涝灾害。然而有些年份因副热带高压过强或西伯利亚冷气团势力过强,形成干旱气候。洪泽湖水域这些气象因子都体现了过渡带的界面性脆弱性的特点[8,12,13]。

3. 3 旱涝灾害交替波动的脆弱性

波动性脆弱的特点是在客观实体数量上作为不同状态的重复组合,而性质上没有实质的改变。波动是脆弱的表现,又是脆弱的原因。历史上,洪泽湖地区旱灾和洪涝灾害多发[12~15],这也是导致洪泽湖地区脆弱性表现明显的主要原因。

据杨庆萍等研究洪泽湖近50年水位变化发现,洪泽湖水位≤11.3m的年份有1957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65~1968年、1977~1982年、1988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共20年,其中洪泽湖水位≤11.0m的年份有1955年、1959年、1962年、1965~1968年、1978年、1979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共14年。而对1736以来的洪泽湖水情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736年以来洪涝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1736~1804年。年最高水位大于15.0尺(清朝营造尺,每尺折合0.32m,下同)的洪水年份为1742年、1753年、1755年、1771年、1773年、1778年、1779年、1782年、1786年、1796年、1799年、1803年和1804年,其中以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为最高,高堰水志桩长至16.3尺。②1805~1851年。年最高水位大于20.0尺的洪水年份为1831~1833年、1839年、1840年、1841年、1843年、1848年、1850和1851年,其中以1851年(清咸丰一年)为最高,高堰水志桩长至23.4尺,洪泽湖石工及大堤悉行入水,甚是危险。③1852~1911年。以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的洪水水位最高,该年夏秋季节,大雨时行。洪泽湖上游来水甚旺,高堰水志桩积至16.1尺。④自1912年至今。近100年以来,其中出现1916年、1921年、1931年、1950年、1954年、1956年、1975年、1982年、1991年、2003年多次高洪水位和严重灾害事件[12~15]。结合洪泽湖历史旱涝灾害来看,100年来的洪涝灾害在时间上具有显著的历史继承与延续性特点,这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的局面,使洪泽湖湿地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特征。洪泽湖水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再此不赘述。

3. 4 水质污染的介入性脆弱

洪泽湖地处淮河中下游,了解洪泽湖水质污染的状况,必须从洪泽湖周边地区尤其是上游来水考虑。淮河从安徽大柳巷进入江苏地界,经盱眙、洪泽龙子山流入洪泽湖。李波等人研究发现,淮河干流入湖水量占洪泽湖周边河流总汇入水量的70%以上,入湖污染物占全湖的80.4%。洪泽湖的水质基本上取决于淮河入湖径流的污染状况,包括沿湖各县随洪泽湖水系输入,山包括外省市通过淮河、濉河、新汴河及支流输入,最终从淮河、溧河洼等入湖口进入洪泽湖。但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淮河口与溧河洼,分别占80.4%和14.39%,其它入湖河道仅占1.57%。在本地入湖污染源中则以湖西的泗洪、盱眙、泗阳三县为主,废水排放分别占56.38%、32.49%和11%。湖东的洪泽、淮阴区多为出湖河道,入湖污染物很少,所占份额一般都小于0.1%[13,15,16]。

淮河流域水污染有越来越严重之势,“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是对淮河干流水污染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没有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制革厂等,大量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河湖,导致流域内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典型案例是,1994年7月的特大污染事故,持续时间长达55d,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危害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盱眙县2天内死鱼约7万kg、螃蟹约3000kg,全县渔业直接损失6350万元,累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1996年,淮河流域水质劣于Ⅳ类水的河段占全河段的79.7%,其中Ⅴ类+超Ⅴ类占64.1%。流域内发生的较大污染事故高达160起[15,17]。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洪泽湖水系污染事故主要有:①淮河口。1975年5月、1982年5月、1986年3~4月、1989年2月、1989年10月、1992年2月、1994年7~9月、1995年10月。②溧河洼入湖口。1974年7月、1980年10月、1981年10月、1986年5月、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0年5月[18~20]。可以看出,洪泽湖作为一个过水性湖泊,其水质的变化主要受上游淮河来水控制,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过程也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的集中体现。这种外来水质污染使整个洪泽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质被污染,直接破坏了湖区水生生态系统和水陆交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5 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干扰性脆弱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迅速渗透到洪泽湖湿地流域生态系统的每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滩涂的开发、围湖垦殖、湖区网箱养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当然也包括上述的各种水质污染事件。

洪泽湖堤的演化历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影响的一个结果。为了抵御洪涝灾害的侵害,人类修筑了洪泽湖大堤,并在不断加高,如果一旦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其危害更大。由于洪泽湖属于冈、洼相间的缓坡状地形,使其具有易开发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滩涂开发和围垦,尤其是近年来在湖中采用网箱养殖鱼类、贝类、蟹类、虾类等影响,洪泽湖内溧河洼、安河洼和成子洼三大湖湾的水域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范围日益缩小。目前,溧河洼、成子洼还基本保持着其大体的湖湾形态,但成子洼水域面积仅为350km[2],安河洼则基本上消失。湖区面积的缩小,尤其是入湖水道的变窄,在上游来水下泄入湖时,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湖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1,22]。

1984年以后,湖区围网养殖的密度过大,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增高,加快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促进部分藻类的生长繁殖;围湖造田改变了底栖动物、浮游动植物和植被的生长条件,导致物种减少,湿地生态环境失衡;乱捕滥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和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农田灌溉充分利用了湖泊水资源,但也降低了湖区的环境容量,出现了水产养殖与农田灌溉的用水矛盾[23,24]。因此在人类开发活动中,必须以恢复和发展洪泽湖的生物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前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才能使湖区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4 小结与讨论

洪泽湖湿地作为典型的Ecotone,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和反馈调节机制弱、稳定性较差等特征[25]。其基底地貌的独特性,以及处于我国自然地理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旱涝灾害的交替多发性、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频繁,尤其是淮河流域以及洪泽湖水质的波动性大、稳定性差、时空分异性强等这些特点,是造成洪泽湖流域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生态环境的反映和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认为,洪泽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结构型脆弱性和外界干扰胁迫型脆弱性两种形式。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3

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上半年出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面衰退。但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落实及政策效果的显现,自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走稳,致使全年全球经济下跌速度低于预期。据201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0.6%(见表1),明显好于之前预测的-1.3%和-1.1%。鉴于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生产开始恢复、进出口贸易已显著上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洼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望反弹至4.2%。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全球需求减少、贸易保护措施增加、贸易融资减少,以原油为首的原材料价格下跌,相关产品的贸易额明显下降,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跌幅达23%,总额跌至12.15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世界贸易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主要国家贸易开始增长。第一季度,日本、巴西、中国、韩国、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2%、25.8%、28.7%、36.2%、20.2%、16.9%和82.7%;进口增长率分别为22.5%、36%、64.7%、37.3%、21.4%、12.0%和17.7%。今年以来,货物贸易增长较多的产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总额难以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造成冲击,投资规模大幅度下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继续大幅下挫41%。流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也分别下降了35%和39%。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70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57%。从2008年中起,全球范围内爆发了跨国公司总部的撤资潮。受金融市场萎缩和现金短缺的影响,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0年可能出现温和反弹,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会是未来投资的重点,而制造业方面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恢复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1、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的步调和规模,很有可能取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退出节奏。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回升,但也没有完全走上强劲持续复苏的道路,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退出战略实施得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出现新的资产泡沫。预计短期内,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极低。对一些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不断加大的财政负担。对应对金融危机,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已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经济学人》“全球政府债务钟”,实时获悉的全球公债情况。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巳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40万亿美元。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元区都是负债状况严重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负债率均已达到历史高位。其中,2010年美国政府赤字已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左右,这是自二战以来的最高比例。目前欧元区政府赤字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总额债务将升至占其GDP的229%,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随的正是全球性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3、就业全面恢复仍需时间。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报告预计,2010~2011两年时间内,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实施刺激经济计划及其他政策,来弥补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尽管2010年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得不到有效降低。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舟‰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

4、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

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竞争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更多领域,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可能。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

5、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受世界经济并未彻底走出衰退、消费乏力、资本市场仍旧动荡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2010年通胀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对原油、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急剧增加。此外,随着新的监管措施的出台,金融创新将受到严格审核,而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还会继续,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机会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场投机力量只能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寻找机会,从而推高价格,并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机泡沫。另外,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采取退出政策,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全球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因救市而产生的巨额债务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国家的债务基本采用本币计价,在发行新债、增加税收或出售资产都不能解决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印钞的形式还债,这将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9%,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是1946年以来表现最糟的一年。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出口扩大、民间库存投资恢复、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而这一态势已延续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3.2%,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增长。个人消费正在取代个人投资,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2万人,是2007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隐忧,因此美国经济复苏仍然被广泛认为是脆弱的,美联储仍需维持低利率来支持经济。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第三、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止跌回稳,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是下降3.9%。进入2010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2月的54.2增至56.6,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产出有所扩张。今年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0.2%的微弱增长,经济状况好于预期。但欧元区的就业数据远非乐观:欧元区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这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西班牙为19%,法国为10.1%,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因此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在宏观经济与结构相对疲软的环境下,大规模财政危机已经伤及欧洲国家信用可靠度,欧洲的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在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经济疲弱复苏的双重压力之下,欧洲央行也难言加息。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GDP增速为1.2%,估计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另外,多年来欧元区各成员国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等财政举措,最终将成为该地区的财政负担。随着各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等相关方面支出的预期增长,中长期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4

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抚。这总结了我对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明确态度。

我们不只是希望从不确定性中存活下来,或仅仅是战胜不确定性。除了从不确定性中存活下来,我们更希望像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某一分支,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我们的使命是驯化、主宰,甚至征服那些看不见的、不透明的和难以解释的事物。

那么,该怎么做呢?

反脆弱性让事物变得更好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不过,尽管这一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还是没有一个词能够用来形容脆弱性的这个对立面。所以,不妨叫它反脆弱性吧。

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它具有任何与时俱进事物的特质:进化、文化、观念、革命、政治制度、技术创新、文化和经济的成功、企业的生存,美食食谱(比如,鸡汤或加入一滴干邑葡萄酒的鞑靼牛排),还有城市、文化、法律制度的兴起、赤道雨林的生长和细菌耐药性的增长等。反脆弱性决定了有生命的有机体或复杂体(比如人体)与无生命的物体(比如办公桌上的订书机)之间的区别。

反脆弱性偏好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它也偏好错误。反脆弱性有一个奇特的属性,它能帮助我们应对未知的事情,解决我们不了解的问题,而且非常有效。让我说得更直白些:由于有了反脆弱性,我们做的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我宁愿做愚钝但具有反脆弱性的人,也不做极其聪明但脆弱的人。

我们很容易看到周围有一些偏好压力和波动性的事物,如经济系统、你的身体、你的营养(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饮食缺乏随机性,缺乏偶尔挨饿带来的压力)、你的心灵,甚至还有极具反脆弱性的金融合约---它们本质上就是要从市场的波动中获益。

反脆弱性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脆弱性。正如不减少疾病我们就无法改善健康,不减少损失我们就无法增加财富,反脆弱性和脆弱性是同一波谱上的不同波段。

现代化的悲剧:反脆弱性被剥夺

最重要的是,如果反脆弱性是所有幸存下来的自然系统的特征,那么剥夺这些系统的波动性、随机性和压力源反而会伤害它们。它们将会变弱、死亡或崩溃。

我们一直在通过压制随机性和波动性来削弱经济、我们的健康、政治生活、教育,甚至几乎所有的东西…… 正如在床上躺一个月(最好是手上有一本未删节版的《战争与和平》或者《黑道家族》全部86集的碟片)会导致肌肉萎缩,复杂系统在被剥夺压力源的情况下会被削弱,甚至被扼杀。现代的结构化社会大多正以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机制(被称为“苏联―哈佛派谬见”)伤害着我们:它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侵犯了系统的反脆弱性。

这是现代化的悲剧,正如极为焦虑、过度保护子女的父母。那些试图帮助我们的人往往会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

如果说一切自上而下的东西都会使人们变得脆弱,并且阻碍反脆弱和成长,那么一切自下而上的事物在适量的压力和混乱下反而能够蓬勃发展。发现(或创新,或技术进步)的过程本身就取决于能增进反脆弱的自由探索和积极的冒险,而非正规的教育。

如果缺乏“切身利益”,就会成为社会最大的脆弱性制造者和最大的危机制造者。

一些人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实现反脆弱性,也就是说,他们从波动性、变化和混乱中实现有利结果,而将他人暴露于损失或伤害的不利因素下。这种以别人的脆弱为代价而取得自己的反脆弱性的行为是很隐蔽的。

此外,我们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日益复杂的现代制度和政治事务,这些“危及他人的重大风险”很容易被隐瞒。

过去,甘冒风险的人才会位高权重,他们必须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受损失,而英雄则是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承受损失的人,如今,情况却完全相反。我们正目睹一群反面“英雄”人物的涌现,他们多为政府官员、银行家、或者只知道借他人名气自抬身价,参加达沃斯会议的成员,以及权力过大的学者。这群人不会承受真正的损失,也不受问责制的约束。他们将整个系统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公民却要为其埋单。

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非冒险者,也就是施加重大控制力而个人却不承担风险的人。

他们忘记了一条最主要的道德法则:你不应该为了获得反脆弱性,而牺牲别人的脆弱。

“黑天鹅问题”

我想快乐地生活在一个我不了解的世界里。

黑天鹅事件(寓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能改变一切。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编者)是造成广泛、严重后果的不可预知的、不定期发生的大规模事件。对某些观察者来说,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它们的发生,这种人通常被称为“火鸡”,因为他们对这些事件完全没有预期,并会受到这些事件的伤害。

我已经说过,历史其实大部分源于黑天鹅事件,但我们关心的却是如何微调我们对普通事件的了解,因此我们不断地开发模型、理论或表述方式,可是,这些东西不可能跟踪黑天鹅事件,或者衡量这些冲击的发生概率。

黑天鹅绑架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感到自己“差不多”或“几乎”预测到了它们,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进行回溯性解释的。由于存在可预测性错觉,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黑天鹅事件对生活的影响。现实生活远比我们记忆中的生活更加错综复杂---我们的头脑倾向于将历史以更平稳和更线性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导致我们低估了随机性。

一旦我们看到随机事件时,心生畏惧并反应过度。在逃避这种恐惧以及对秩序的渴求中,一些人类建立的系统往往会打乱事物的隐性逻辑,结果导致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当你寻求秩序,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人造的复杂系统往往会引发失控的连锁反应,它会减少甚至消除可预测性,并导致特大事件。因此,现代世界的技术性知识可能会不断地增加,但矛盾的是,它也会使事情变得更加不可预测。现在,由于人为因素的增加,以及我们逐渐地远离了先祖和自然的模式,加上林林总总的设计复杂性削弱了强韧性,以至于黑天鹅的影响在进一步增加。

此外,我们成为一种新型疾病的受害者,即“新事物狂热症”,它使我们建立起面对黑天鹅事件时会表现得极其脆弱的系统,却自以为实现了所谓的“进步”。

自然是管理黑天鹅的高手

黑天鹅问题有一个恼人方面,实际上也是一个很核心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问题,即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根本是不可计算的。我们对百年洪灾的了解远低于5年洪灾---模型的误差在涉及小概率事件时会成倍增长。事件越罕见,越难以追踪,我们对其发生频率的了解就越少。然而,事件越罕见,参与预测、建模和在会议上用花哨的演示文件陈述其计算方程式的“科学家”们却显得越有信心。

得益于反脆弱性,大自然是管理罕见事件的最好专家,也是管理黑天鹅事件的高手;几十亿年来,它成功地演变进化到今天,而无须任何由常青藤盟校培养出来的,并由某个研究委员会任命的主任给出命令和控制指令。

反脆弱性不仅仅是黑天鹅事件的解决方案,了解它还会使我们从理智上不那么害怕接受一个事实:黑天鹅事件对历史、技术、知识以及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有存在的必要。

仅有强韧性还不足够

大自然不只是“安全”的,它还能积极地进行破坏和更替、选择和重组。每当随机事件发生时,仅仅做到“强韧”显然还不够好。从长远来看,哪怕只有一点点瑕疵的东西也会被无情的岁月所摧毁,但我们的地球却已经运转了大约40亿年了,很显然,仅仅依靠强韧性是完全无法办到的:你得需要多完美的强韧性才能阻止一个裂缝最终引发整个系统的崩溃。鉴于不可能存在这样完美的强韧性,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不断利用(而非逃避)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冲击、压力和波动实现自我再生的机制。

从长远来看,反脆弱性往往能从预测误差中受益。如果按照这个理念下结论,那么很多从随机性中受益的事物如今应该主宰世界了,而受随机性伤害的事物就应该消失。

嗯,其实现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一直有这样的错觉,认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有赖于规划设计、大学研究和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我们有非常显著的证据表明,这只是一个错觉,我称为“教鸟儿如何飞行”。技术是反脆弱性的结果,是冒险者们通过自由探索和反复试错产生的,但这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设计过程却大多不为人所知。许多东西都是由工程师和能工巧匠们发明的,不过,历史却是由学者撰写的;我希望我们能修正对增长、创新以及诸如此类事情的历史诠释。

“脆弱推手”

我们的想法是,不要去干扰我们不明白的事情。但是,有些人的主张却恰好相反。

“脆弱推手”属于那些通常西装革履,甚至周五也会如此穿着的人;他们是听到你的笑话后依然冷若冰霜的人;而且由于常常坐在桌前办公,或乘坐飞机、研读报纸,年纪轻轻就会颈椎患疾。他们经常参与一种奇怪的仪式,这种仪式通常被称为“会议”。除了这些特质,他还默认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或者他不理解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从根本上说,他往往将未知的一切误认为不存在。

“脆弱推手”往往陷入“苏联哈佛派谬见”,即不科学地高估科学知识的能量。秉持这种谬见的人就是所谓的天真的理性主义者、合理化者,或有时被叫做合理理性主义者,因为他认为事情背后的原因是可以自动显现的。

我们不要混淆“合理化”与“理性”这两个概念---它们几乎完全相反。物理学之外,一般在复杂的领域里,事物背后的原因往往很难让我们看清,对“脆弱推手”来说更是如此。自然事物可不会在用户手册里宣传自己,但这个特性并不构成障碍:出于他们脑中对“科学”的界定,一些“脆弱推手”会聚在一起写用户手册。

正是因为这些“脆弱推手”的存在,现代文化对生活中神秘的、难以解释的、尼采称之为“酒神式思维”的事物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无视的态度。

总之,“脆弱推手”会促使你卷入政策和行动等各类人为的事情之中,这些事情带给你的利益虽小但是看得到,而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却看不到。

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界的“脆弱推手”会否认人体自愈的自然能力,而进行过度干预,给病人开可能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政策“脆弱推手”(干预主义者和社会规划者)把经济误当作需要他们来修理的洗衣机,结果反而把经济搞垮了;心理学“脆弱推手”用药物治疗孩子,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情绪;金融界“脆弱推手”让人们使用的“风险”模型却破坏了银行系统;军事“脆弱推手”搅乱了复杂系统;预测“脆弱推手”则让你冒更大的风险。脆弱派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事实上,政治话语中往往缺乏一个概念。政治家在他们的演讲、目标和承诺中往往着眼于“复原力”、“强韧性”等保守概念,却从未提到过反脆弱性,并且在此过程中遏制了成长和发展的机制。

越简单越好

与人们的观点相反,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需要复杂的管理机制和法规,以及错综复杂的政策。事实上,越简单越好。复杂机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由于缺乏透明度,干预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接着是对结果中“不可预测”的方面致歉,然后再度出手干预来纠正衍生影响,结果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反应,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糟糕。

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简单的做法一直难以实现,因为它有违某些努力寻求复杂化以证明其工作合理性的人所秉持的精神。

少即是多,而且通常更有效。因此,我会制定极少量的技巧、指令和禁令来说明,如何生活在一个我们并不明白的世界里,或者,更确切地说,如何才能不害怕周旋于我们显然不明白的事情之中,以及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与这些事情共舞。

更好的做法是,我们怎么才能正视自己的无知,不因作为人类而感到羞愧,而是感到积极和自豪?但是,这可能需要我们作出一些结构性的改变。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5

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1.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GDP增长率持续下降,其原因有全球总需求不旺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源于劳动供给减少和劳动生产率增幅放缓的共同作用。发达经济体和部分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婴幼儿抚养教育、性别不平等、长期失业造成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不足以及户籍限制等因素造成妇女和成年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均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导致了发达经济体和部分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主要是由全球投资不足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所致。美国金融危机后,受融资约束、经济和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投资壁垒的影响,各国投资尤其是私人投资增速放缓。投资放缓不仅对短期经济增长前景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造成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增长放慢,并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除了由于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以外,还由于国际层面和各国内部仍存在诸多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制度因素。

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无法应对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问题,各国需要通过结构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增长。G20杭州峰会已经制定了结构改革议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措施。然而,结构改革总是要触及既有利益结构,其顺利推进仍有赖于各国克服政治阻力的努力。

2.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大。全球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增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为了消除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恐慌,各国央行没有采取紧缩债务的方法,而是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危机过后,各国央行继续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

全球低利率以及部分央行的负利率政策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低利率和负利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和盈利能力,从而也降低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利率和负利率还降低了低风险及无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损害了一些长期投资者的利益,迫使他们转向高风险的投资,这在短期内会加大资本市场的风险,在长期会影响这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稳定性。

全球债务水平的持续上升和低利率及负利率政策,是悬挂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引爆下一场金融危机。

3.美国或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来源。特朗普保护主义政策和美国加息预期变化,使得美国经济可能成为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源头。

特朗普竞选中承诺的保护主义政策一旦全部或者部分实施,都将对外部世界造成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政策密集出台,从而造成世界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

美国加息预期的变化也将反复扰动国际金融市场。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复波动及加息预期的反复变化,国际金融市场也将因此而出现反复动荡。

4.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乏力。国际贸易低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本身也是国际贸易低增长的一个原因,但是国际贸易低迷还有国际贸易体制与国际经济格局变动方面的内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第一,贸易自由化的红利逐渐消失,这主要是因为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区域贸易谈判虽然方兴未艾,但目前尚无生效的重要协定,已经达成的TPP协议因特朗普的反对也变得前景不定;第二,世界经济增长从更多依赖制造业转向更多依赖服务业,经济增长带来的制成品贸易比过去更少;第三,全球价值链扩张速度放缓,中间产品反复过境产生的国际贸易减少。正是这些内在的原因,导致全球国际贸易自2012年以来出现低速增长,并且世界出口总量增长率持续低于世界GDP增长率。

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一直没有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其在2015年短暂高增长以后,2016年又一次进入低迷期,预计未来几年增长也会比较缓慢。国际直接投资是促进国际分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低迷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国际投资准入和开放的推进力度较慢;二是发达经济体开始重视本土制造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回流;三是对避税天堂的打击以及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国际行动计划虽然有利于各国公平地获得跨国公司的税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跨国投资活动。

5.收入和财富差距拉大。全球的收入不平等达到了非常惊人也非常危险的程度。收入不平等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一国内部。收入不平等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从而引起更大的不平等。不平等加剧不仅在部分国家内部引起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分裂和冲突,同时也导致许多国际冲突的产生。

6.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扩大与资源在全球配置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全球生产能力的提高,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化的推进。然而,全球化并不能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益。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投资活动在一国内部总会使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如果一个经济体存在较好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受到损害的群体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则全球化的推动就会比较顺利;如果这些受损的群体得不到补偿,则他们就会反对全球化。贸易投资低迷降低了开放带来的收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也减少了在开放中受到损害的人群可能获得的补偿及其他机会,并使得反全球化的力量逐渐增加。英国脱欧、贸易投资保护措施频频出台、贸易谈判进展不力、贸易投资规则碎片化、特朗普竞选总统成功等现象均是反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反全球化运动会带来相互割裂、封闭及以邻为壑,将阻碍世界经济的繁荣。

2017年世界经济展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年按PPP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为3.4%。其中发达经济体GDP整体增长1.8%(美国增长2.2%,欧元区增长1.5%,日本增长0.6%,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GDP整体增长4.6%(中国增长6.2%,印度增长7.6%,俄罗斯增长1.1%,巴西增长0.5%,南非增长0.8%)。新兴与发展中亚洲经济体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GDP增长率为6.3%。按市场汇率计算,2017年世界GDP增长率为2.8%。总体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1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会高于2016年。

其他国际组织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2016年。世界银行预测2017年按PPP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为3.6%,较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按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为2.8%,比2016年提高0.4个百分点。经合组织预测2017年按PPP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为3.34%,比2016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6

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信心,对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携手推进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共创共享亚太繁荣美好的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亚太会议讲话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尊敬的阿德恩总理,各位同事:

很高兴出席这次会议。感谢阿德恩总理和新西兰政府为这次会议作出的努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呼声更加强烈。

亚太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早日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增长,是亚太各成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疫情发生以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团结一心,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亚太地区经济率先形成恢复势头,为拉动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我们去年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2040年愿景,提出了建成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目标,为亚太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第一,加强抗疫国际合作。

疫情再次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我们必须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疫苗是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的有力武器。中方一贯主张深化疫苗国际合作,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中方克服自身大规模接种带来的挑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5亿多剂疫苗,未来3年内还将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中方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愿同各方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早作决定。中方愿积极参与保障疫苗供应链稳定安全、促进关键物资流通等合作倡议,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员健康安全有序往来,推动地区经贸合作早日恢复正常。中方向亚太经合组织捐资成立“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子基金,有助于亚太经济体早日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复苏。

第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我们要拆墙而不要筑墙,要开放而不要隔绝,要融合而不要脱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抑制负面溢出效应,全面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推动数字互联互通合作。我们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早日建成高水平亚太自由贸易区。中方已率先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核准工作,期待协定年内正式生效。

第三,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中方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方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完善环境产品降税清单,推动能源向高效、清洁、多元化发展。我们要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包容性贸易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分享消除绝对贫困的经验,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四,把握科技创新机遇。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我们要全面平衡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努力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中方已经完成数字技术抗疫、智慧城市等多项合作倡议,还将举办数字能力建设研讨会,推进数字技术助力旅游复苏等合作倡议,为亚太数字经济合作作出更多贡献。

各位同事!

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和亚太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新西兰有一句毛利谚语:“当你面向太阳,阴影终将消散。”我们对人类合作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信心,对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携手推进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共创共享亚太繁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