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例6篇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会计信息有用性 会计处理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会计准则下一个全新项目,正确理解与运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研究此问题的文献不少。对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提出种种质疑,但都没有从会计准则的立法理念上理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实质。为此。本文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解读,以期能对贯彻实施新准则有所帮助。

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涵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最为显着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保持“随行就市”,从而极大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可靠。也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立法理念,即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在这种观念下,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企业的资产更能说明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与原处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及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新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带来的影响,从而及时体现该项投资的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公允价值计量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确定公允价值。FASB将公允价值按照三个层级进行了分类计量。

第一层级: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

第二层级: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

第三层级:如果该资产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

上述三个层级中,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最为客观。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能直接从市场上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可靠程度相对也较高。这两个层级的公允价值就是交易价格(市价法)。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无法观察市场金额,而是运用那些估计结果最接近公允价值的可行的估价技术,如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法)。显然,估价技术会使公允价值并不一定公允,甚至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手段,从而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也可能存在很大问题。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客观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有利于夯实企业资产质量。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有用决策信息;并且能更加可靠及时地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信息,能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定价,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

但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市场中形成的价格。由于绝对公平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在应用上往往通过活跃市场下的市场价格计价与非活跃市场下的模型估价两种方法来进行替代。此时。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模型估价代替公允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利用模型估价来替代公允价值,估计出来的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从公允价值概念来看,其实质是一种市场价格。是一种符合一定条件的市场形成的价格。所以不论估价模型设计多么完备,都不会得出公平市场上交易双方所认可的价格。因而最终会背离公允价值内涵。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2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审计内涵

(一)公允价值涵义

广义地讲,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范畴,涵盖了其它几个计量属性,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的公平、允当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特征。狭义地讲,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的市场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在于投资决策的相关性更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达到的交易价,所以,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在新准则中,直接、间接运用公允价值计的会计准则多达31项,而没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只有8项,用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比例高达79%。在直接、间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中,有规定如何运用的会计准则有10项,没有规定如何运用的会计准则有21项,如(表1)所示。

具体来讲,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另外,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股份支付准则、收入准则、政府补助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审计

从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允价值审计是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在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才使得审计人员在对公司业务的审计时要采用公允价值审计。公允价值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具体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或交易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200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准则公告第545号《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以及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01号《审计公允值的计量和披露》都指出其制定的目的是:为审计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而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并提出与在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特殊组成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考虑。由此可见,公价值审计的具体内容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中,IASNo.545指出:资产、负债、权益组成的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产生于交易的原始记录以及后期的价值变化,即除了在交易发生日对交易进行初次确认和计量外,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情况发生变化,公允价值还应按变化的金额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这是公允价与其它计量属性重要的不同之处。从中不难看出,公允价值动态变化核算,是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内容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国注册计师执业准则(2006)》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审查公司会计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运用是否恰当,管理部门是否有过多的干预。在计划和执行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多种审计程序得到与公允价值有关的审计证据。

二、公允价值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困难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挑战性在于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公允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或存在相关的标准作为参考。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如何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公允,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取得审计对象的公允价值,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并且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当然,审计人员也可自行确定公允价值,进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一般而言,可以从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这样比较可靠,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程序复杂,用时过久。此外,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收益,从而给审计人员传达企业的全面收益信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纵利润,将成为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之后的另一个利润调节的重要手段。就拿非货币易来说,过去非货币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性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从而使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以及会计核算方式选择的恰当性、合规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将会面临寻找、确定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

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运用内在需要完善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风险。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寻找、确定真正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审计人员对经济、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的综合判断和把握能力。此外,由于公允价值审计不仅要了解企业过去的信息,而且要了解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因而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很难满足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和要求。随着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资源,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显然这需要一大批精通电脑、网络技术的审计人员。同时,由于公允价值不仅仅只关注过去,而是更多地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在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都要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审计人员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还要拥有对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具有相关的法律、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而这点也正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所欠缺的,因此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的提高。

(三)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不完善

国际上从提出公允价值审计理论到审计具体实践只有很短的时间,这期间虽然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审计仍然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被逐步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公允价值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但新会计准则体系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新审计准则中也未提到有关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这样必然加大了公允价值审计的难度。如在审计人员选择方法对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进行测试、复合和独立估计时,审计结果与账面结果可能存在误差,虽然可接受误差是审计抽样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公允价值审计中误差的可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确认,可是在什么范围内的审计误差是审计人员或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所能接受或承受的,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中并未予以单独指出,更没有给出一个计算可接受误差范围的方法。这样审计人员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可能会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线索,而使得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公允价值审计完善的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风险评估与应对能力

除了具备上市公司应有的会计知识及其运用以外,正确的审计理念辅以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是提高应对审计风险能力的法宝。要顺利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要摈弃传统的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并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当了解并熟悉公允价值审计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可影响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预测期间的长度;与计量过程相关的、重要的假设的数量;与计量中所用到的假设和所考虑的因素有关的主观性的程度;作为假设基础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在运用主观判断时客观数据的缺乏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把这部分影响因素从被审计单位的利润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适当分析,以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没有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鉴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交易或事项越来越多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识别和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对风险加以识别,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联系起来,然后针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进行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有关审计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控制;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员的专业熟练程度和经验;信息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账户和交易的类型(如该交易是经常性的、常规的交易,还是偶然的、非经常性的交易);企业利用专家工作的程度;管理部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用到的重要假设和估计;支持管理部门假设的证据;管理部门作出假设和估计的过程,用来控制管理部门假设和估计的变化的措施;对估计方法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控制和安全步骤的完整性;对估价方法所用到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的控制。在风险评估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步骤。

(二)审计人员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与公司的沟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声明;二是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及时与公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应获得管理部门就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所做出的书面声明。管理部门声明因为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和所依据的假设和估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何种情况下,声明都应当对下列事项做出说明: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对公允价值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参照期后事项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调整。需

指出的是,管理部门声明并不能代替实质性测试。同时,审计人员应当确认,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部门进行会计估计的过程和形成会计估计的基础有着清楚的了解。具体而言就是指:公允价值计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主观性的程度以及所计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管理部门的,代表着管理部门的利益,在地位和独立性上均逊色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在公允价值审计中,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还要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而判断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跨期; 账务处理;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在多个具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包括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差额应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并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是(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下同):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还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③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如果一个企业购入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完成,则其会计处理会相对简单合理,因为在期末结账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已无余额,无需结转入“本年利润”。如企业跨期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问题就会变得复杂,存在已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新的会计期是否转回、如何转回等的会计处理问题(应用指南并未指明)。已有一些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但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值得深入探讨。

二、对跨期的理解与处理

会计分期核算是会计的基本前提之一,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分期可以是月、季、半年和年,会计报表日可以是月末、季末和年末等。因此,如果按月核算调整公允价值的金额,那么跨月就是跨期,同样跨季、跨半年、跨年的核算也是跨期;如果每半年一次核算调整公允价值的金额,那么跨半年、跨年才是跨期,其它如此类推。

损益类账户结账及结算利润的方法有两种:即表结法和账结法。账结法是每月末均把损益类账户的净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也包括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内计算利润。表结法是在年度内(1—11月份)损益类账户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暂时不必结转本年利润,而将其计入利润表,即在账外采用报表计算当期利润,12月末再将损益类账户年度净发生额结转本年利润。可见,在表结法下,年度内损益类账户不结转,年度内的跨期问题可被化解。即在表结法下,如果企业购入某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同年内出售,那么上述应用指南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适合、可行的,不受跨月、跨季和跨半年的影响。如果是跨年出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跨年结转和转回问题将难以避免,必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下文所指的跨期就是指跨年。

三、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存在的缺陷

对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一些学者提出了有创意的方法,但仍存在不足,现通过案例逐一分析。

【案例】安达公司2008年10月16日购入某上市公司A股票10万股,每股10元,支付相关税费3 000元,共计1 003 000元;2008年12月31日,其公允价值11元;2009年5月21日,公司将该股票卖出,扣除费用4 000元后取得价款1 200 000元。(不考虑其他各月的价格变动)

会计处理方法一:

(1)2008年10月16日

①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000 000

投资收益3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3 000

(2)2008年12月31日

②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同时:

③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000

贷:本年利润100 000

④借:本年利润 100 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 000

(3)2009年5月21日出售时

⑤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

投资收益100 000

此种方法反映出售的投资收益仅为100 000元。从投资过程看,该笔投资实际产生的净收益为200 000元(不考虑原始投资的税费),少计的100 000元正好是上年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虽然该方法对利润形成不会产生影响,但出售时会计处理未能全面反映该笔投资的投资收益。因而,有学者又提出其他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二:

在按方法一相同处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调整分录,即对上一年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本年实现时再次确认,这种再次确认仅作损益的内部调整不会增加利润:

(4)2009年5月21日出售时增加再确认分录

⑥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此种方法如实地反映了投资产生的实际收益为200 000元。但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转销后又再次确认、转回,显得牵强,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又多出一笔发生额,将影响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理解,不便于对公司整体进行分析。

会计处理方法三:

本方法的会计处理也是在与方法一相同处理的基础上,需在2009年初(或出售时)先将2008年已结转至累计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待出售该投资确认投资收益时再确认:

(5)2009年1月1日(或5月21日)

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000

(6)2009年5月21日出售时

出售分录同⑤

同时,结转2008年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2009年的“投资收益”,结转分录同⑥。该方法完整过程的分录为:①、②、③、④、⑤、⑦、⑥。

与前两种方法比较而言,这种方法似乎思路清晰,操作合理,但该方法仍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其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在重复计算利润和计提盈余公积金的问题。因为上年(2008年)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计入当年的净利润并计提了盈余公积金,本年(2009年)又将该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上年的未分配利润中转出进入本年的利润中,形成新一年的利润并参与新一年的盈余公积金计提等分配事项,造成循环计算利润和重复计提盈余公积金现象。因此,该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上述三种处理方法中,后两种方法是对第一种方法的改进,其出发点十分明确,都是为了使“投资收益”账户能准确反映公允价值计量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完整、真实的收益,以便报表使用者了解该投资收益的真实情况。但是,且不说这些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即使不存在缺陷这些方法也未必能达到让报表使用者了解该投资收益的真实情况的目的。因为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是一项一定时期内公司的综合指标,包含了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状态,因此,从该项指标上报表使用者无法获得某项独立投资的具体收益信息,除非投资项目是唯一的,或者让报表使用者查阅相关的明细账,显然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四、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及披露建议

事实上,想通过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过程让报表使用者了解某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的真实情况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这些账务处理方法尚存缺陷。笔者认为,应改变思路从报表的披露上寻求解决的途径,可增设一份利润表的附表加以解决,该附表可叫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具体账务处理要求及该附表的格式设计如下:

(一)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

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的方法完全按照上述方法一操作,不需作任何的其他调整。该处理简明、清晰,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此不必考虑“投资收益”是否获得完整反映,“投资收益”的全面完整反映则交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来完成。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的设计

设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的目的是要让报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本公司因公允价值计量而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其产生和实现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风险。该表的项目、内容可设计成表1格式,并根据表2资料填制表1。

填表说明:期末未实现收益合计③=上期的“期末未实现收益合计③”+本期确认未实现收益②-前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④;实现总收益⑥=上期的“实现总收益⑥”+前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④+本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⑤;已实现净收益⑨=实现总收益⑥-取得费用⑦(由于本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⑤已扣除了处置费用⑧,故在此不再扣减)。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与利润表的关系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中的“上期确认未实现收益①”和“本期确认未实现收益②”分别为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上期和本期的金额。“期末未实现收益合计③”反映已进入利润,但尚未实现的收益总额。“实现总收益⑥”反映某项目已实现收益的累计数。该表是利润表的补充附表。

(四)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的作用

该表清晰地反映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收益确认、计量及其实现过程,而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损益都可在该明细表中获得反映,以方便报表使用者详细地了解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形成过程,了解损益的确认、计量和实现情况。该表的指标信息及功能是对利润表的极大补充,满足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其投资收益的信息需求,适用于短期投资项目较多的企业,特别是证券投资等金融业。

五、结束语

公允价值计量代表了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是会计的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变动及其损益的核算与披露将更加重要,核算中未能详尽的问题也可通过加强报表披露方式进行解决,编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是一种好的尝试,既可化解核算中不易解决的“跨期”问题,又可较好地丰富披露的报表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于晓雷,徐兴恩.企业新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郭艳峥,高启,许文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7(10):70-70.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4

摘 要 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尤其是采用公允价值,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学习,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继而对新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对策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问题 对策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理解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IASC323号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 SFAS NO.157中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理解

对于公允价值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1.经济行为源自开放公平的市场,双方对于交易的情况并不陌生,即信息对称;2.行为的性质,即双方自愿,也就是说交易双方愿买愿卖,两方商定的价格是双方同意的,也就是达成公允;3.公允价值的含义,代表了资产和负债所反映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三)公允价值的确定

FASB SFAS NO.157将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该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第二层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该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该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该准则还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回顾

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提倡阶段:黄世忠(1997)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随后国内一批知名学者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基本上都支持在我国会计中运用公允价值。回避阶段:2001年财政部的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对现值的应用有所增加。准则的修订减少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态度的转变对于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重新引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对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二)公允价值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会计环境的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目前我国会计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健康健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状况下,新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将会长期处于一个混沌变化的状态中。

其次,会计环境的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较差。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大量种类繁多的资产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合理可靠地辨认。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良莠不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种会计环境决定了我国目前应以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要求。

综上所述,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利润操纵现象严重,取得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因此提倡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不是明智之举。今后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公允价值的发展和使用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在某些方面限制公允价值的使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经济改革,营造公允价值的适用环境,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对策

(一)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尽管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及使用方法,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还远不够。

(二)正确掌握公允价值实际、具体操作中运用

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广公允价值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其次,要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能够使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工运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正从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到公允价值会计方向转变。在2006年2月25日,我国财政部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于2007年1月1日以上市事业单位为领域全方面加以实施这一会计标准,也为了加强新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又于2014年2月17日发行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版,这些准则将公允价值测量方式再一次引入,不仅在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其他方面,还在财务目标这个根源的方向确定上,都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接近,以适应我国参与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还需要深入得到解决,使其愈加健全。

公允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公允价值也有公允市价、公允价格之称谓。了解市场状况的买方和卖方,彼此在平等交易与自主自愿的基本前提下的买方和卖方一起协商敲定的价格;或者是没有互联关系的两者在相对平等交易的基本前提下的一笔资产能够用来买卖、或者一笔负债能够被偿还结清的成交价格。

资产与负债需根据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了解市场状况的买卖两边自主愿意从事资产对换买卖、也或者是债务还清所需的金额,体现于公允价值测量的过程里。从理论上来讲,作为购买方的事业单位对于兼并业务的载入在普通条件下有必要利用公允价值的信息。而在实际事务中,对被兼并的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一般由资产评估机构给予详细评估。

相对来说,公允价值在进行测量时有以下不同档次:

第1档次是事业单位在测量当天可以得到同样的资产或者负债在相对积极的市场上所报的金额,以这个金额作根据来决定的公允价值;第2档次是事业单位在测量当天能够取得相似资产或者负债在相对积极的市场上报的价格,也或者是同样、或者是相似资产或者负债在非积极的市场上所报的价格,以该价格作为根据做必需调节所决定的公允价值;第3个档次是事业单位不能得到同样、或者是相当的资产能相对比的市场买卖的金额,用这个来体现介入市场的对象对其自身资产或者负债在规定金额时被运用参数作为根据来决定的公允价值。

对公允价值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我们国家新会计基本准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并有效地同国际财务报告基本准则接轨,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向着同样发展方向上成功上升到了本质上的一个阶段,有利于人们体会与了解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那么,公允价值究竟都有哪些特性呢?

公允价值测量的目标具有完整特性。这是特性之一,包括资产、负债都有公允价值在里面。

公允价值的测量具备普遍适用特性。这是特性之二,在对债务重整、资产降值、作为在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等会计核算的对象来说都是具备适用性。

公允价值测量的目标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特性。这是特性之三,时间不一样、空间不一样,公允价值就不一样。

公允价值测量的非可加的第四特点。公允价值并非把两个不一样的、可利用的物价做出成本相加,好比一栋房子是用水泥、砖、钢筋等材料做成,这些材料加起来是一个价钱,而房子又是另外一个价钱,整体价值可能并不是各部分价值的总合。

在生活中,推行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至今,一些会计准则的建设并不完善。新会计的原则对公允价值使用的领域和深入程度都还偏小,而且这些制度的内容也不够详细,很多中小型事业单位并不了解,对于一些会计准则也不够重视,自己的事业单位单位会计制度也不够健全,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就会出现股东虚报公司资金,存心掩盖事业单位单位重要管理信息,企图逃避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等现象。

在公允价值测量方面,公允价值测量的难度非常大,成本也很高,且时效性不强,准确性也不高。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值为参考对象来予以确认,时间不一样、地点不一样,市场价也就不一样,公允价值也不一样。假设对每个区都要用来测量的话,需对特定的某笔资产的市场价做深入了解,做统计之后确认其公允价值,而且不一样的期间可能还需从头测量公允价值,其难度很大,所需成本也很高。

公允价值运用效果方面,公允价值的改变或许会引起利润的改变。有些事业单位将公允价值的改变算进当期损益来调整账面利润。而在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中就清楚指出:一方面,若以非货币性资产所做的买卖,应该将其本来的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相差的数额算进当期损益;另一方面,在债务重整中,债务重整的所获利益亦能算进当期损益;且在房地产方面,会计基本准则中也明确制定,将为挣得租赁金钱或资本升值的房地产做折旧或者是摊销是不被允许的,其中规定只能根据资产负债表日所投资的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来调节账面价值,他们当中相差的数额亦要算进当期损益。当期损益变动之后,会使利润有所变动,造成一些事业单位利润升高或降低。

如何解决上述公允价值运用的问题呢?

首先,需要建立比较健全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并大力宣传,让更多事业单位能够了解。

然后,设立健全的公允价值测量准则,使公允价值测量准则愈加具体、明确,让事业单位在决定公允价值之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准确,同时也能够节约时间和成本。

最后,建立诚信负责机制,提升会计人员素养,增强会计人员学习力度,让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同时加大稽查力度,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2-0003-05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复合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了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得以运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等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尽管从表面看它们对公允价值定义的具体表达不尽一致,但其本质含义并无二致,都强调“公平”、“允当”,也即无外力的不当干预及交易双方所占有的信息具有良好的对称性。然而,公允价值这种曾被认为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和“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今却被一些金融界人士指责为金融危机的元凶,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存废的争议。本文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国内外主要进展进行简要回顾,并梳理当前形势下金融界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正确看待公允价值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公允价值运用:国内外主要进展

(一)公允价值在国外的运用:以美国为例在国际上,公允价值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英、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会计准则中。其中,美国是最早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的国家,也是公允价值运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基本上采纳了美国的做法。因此,美国公允价值运用的进展状况能够较好地代表公允价值国际运用前沿。

1 公允价值对特殊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计量

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以历史成本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资产和负债,这些资产和负债的历史成本要么难以获取,如融资租赁资产、接受捐赠资产等;要么虽可获取但却无法准确辨认或虽可辨认但与其市场价值相去甚远,如自创商标、自创专利、石油、天然气等。为了解决这些特殊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3年之前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开始在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概念并相继了许多涉及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会计准则。这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应收和应付利息、非货币易、投资会计、租赁会计、债务重组会计、养老金计划会计、石油及天然气会计、捐入资产会计、长期债务会计等。公允价值在这些准则中的使用显然是作为历史成本“替代品”出现的。

2 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及后续计量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开始盛行。当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金融机构会计报告显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都是健康的,而实际情况是约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已经岌岌可危。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使人们认识到,在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告不仅未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允价值以其向信息使用者呈报有用性信息方面所具有的较强优势而被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看好。在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共同推动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0年前后又公布了许多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主要有: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1998年6月公布);SFAS138《某些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2000年6月公布);SFAS140《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2000年9月公布)等。这些准则既要求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也要求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这标志着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开始从初始计量扩展到后续计量。当然,当时公允价值的运用领域还仅限于金融工具。

3 对非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

随着公允价值在特殊资产负债以及金融工具计量方面的运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在解决资产负债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公允价值在计量金融工具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决定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一步运用于非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公布了包括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SFAS115《特定债权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SFAS121《长期资产减值及拟处理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1995年3月)、SFAS130《报告全面收益》(1997年6月)、SFAS143《资产报废债务的账务处理》(2001年6月)以及SFAS144《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2001年8月)等在内的系列准则。上述准则主要涉及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其历史成本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项目。这些准则的和实施,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由金融工具延伸到非金融工具,标志着公允价值运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4 专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诞生

虽然公允价值受到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的推崇,并取得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直到2006年之前公允价值的计量规则仍然分散在相关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独立、专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的分散导致了公允价值含义界定、确定方法及披露要求等在各个会计准则中的表述不够清晰和完整,甚至相互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证监会、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和职业团体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展开讨论和协调,最终决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工作,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委员会于2006年9月正式了《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的,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统一标准的形成,先前那种准则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做法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直接以SFAS157为基础,于2006年底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得以广泛运用以来,各国都加快了公允价值研究和运用的步伐。我国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这一计量属性进行研究并实际运用。

1 公允价值在我国准则中的首次采用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客观上要求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相协调,而这时正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例如,美国从1990年3月至2002年10月间的4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就有30份涉及公允价值;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2001年12月所的35份有效会计准则中,有21份涉及公允价值。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上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退步”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信息的取得,但其前提条件是市场的较为成熟、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诚实守信及良好的估值技术,否则,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就难以保证,弄不好还会给企业留下盈余操纵空间。我国《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后,就曾被一些上市公司作为操纵会计数据的工具利用,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面对这种情况,财政部又于2001年年初对《投资》、《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的重点就是以账面价值取代公允价值。例如,修订后的《投资》准则既没有了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见了“以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所取得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的规定,这实际上是对公允价值的放弃;而在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中,虽然保留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在对相关资产的计量方面不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仅仅是一种分配标准而非计量标准。三项准则的修订,意味着公允价值使用在我国被暂时叫停或严格限制。

3 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

在我国,虽然公允价值的使用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严格限制,但缘于公允价值运用的国际大势,准则制定者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关注和研究并未停止。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日臻完善,我国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较为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这也被会计界誉为这一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公允价值:危机的替罪羊还是制造危机的元凶

自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账面金融资产巨额减少,致使许多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破产或出现严重生存危机,公允价值问题也由此受到各界的空前关注。对公允价值是非曲直的评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公允价值是危机的元凶――来自金融界人士和部分国会议员的指责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金融界人士和部分国会议员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正加速金融危机恶化,甚至称公允价值是制造危机的元凶,要求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他们批评的逻辑是:按公允价值对次贷产品进行计量――确认巨额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投资者恐慌,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的股票――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价格进一步下跌。

1 来自金融界的指责。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也强烈反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他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

2 来自美国国会的指责。一些国会议员认为:“对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金融资产而言,繁重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已恶化了信贷危机,改变这些规则已经成为众议院共和党的首要任务。”2008年9月26日美国众议院否决救助法案后,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指责达到了顶点。众议院一些议员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否决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用公允价值计量规则。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监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3日众议院通过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专门有两条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其中之一提出暂停金融机构采用“按市计价”原则。10月7日美国证监会任命副首席会计师詹姆士・克劳克为负责人,开始根据救助法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调查。

(二)公允价值只是危机的替罪羊――来自会计界和经济界的观点

对于这场危机的爆发,会计界和经济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其实,公允价值只是将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揭示,不幸被当成危机的替罪羊。

以下是一些来自FASB和IASB的代表性观点:

1 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在2008年有关公允价值的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

2 IASB的主卫・特迪爵士在2008年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采访时表示,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3 德勤亚太地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

4 北美保险业联合会(GNAIE)执行总监道格拉斯・巴内特认为:“人们怪罪于会计准则导致大幅资产减计,就像是人们因为温度太低而归罪于温度计一样。如果人们要使温度看起来不那么低而去重新制造一个温度计,那么新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很可能是错误的。”

5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9月23日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6 纽约Invesco Ltd.投资分析师黛安・加尼克说:“终止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是极为荒谬的事情。会计不会使公司盈利和资产负债表变得不稳定。会计只是增加了盈利不稳定性的透明度而已。”

(三)两种观点交锋的结果:美国证监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妥协

在金融界和政界的强大压力下,美国证监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的不妥协

立场,分别了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指导意见和公允价值准则修订意见稿。

1 美国证监会公允价值使用“指导意见”

在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包括:(1)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2)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运用合理的判断;(3)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应降低对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价格的依赖程度,即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将此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

2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允价值准则“修订意见稿”

2008年10月3日,在众议院表决救助法案的同一天,FASB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并在10月10日正式了该准则修订意见稿(FAS157-3)。该意见稿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也影响到欧盟和其他相关国家。例如,2008年10月15日,欧盟议会通过了“允许金融机构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决议;10月16日,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表示,日本正考虑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21日新加坡官方宣称对会计准则进行改革,重点是改变资产的定价模式,本质上也是对公允价值的修改。

考虑到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IASB也于2008年5月成立专家咨询组考虑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专家组于9月了一份《对不再活跃市场中的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报告草稿,并于10月底正式报告,目的在于为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投资者找到可信赖的计量与披露方法。该报告就不活跃市场价格的使用、管理层估计、服务机构的报价等问题做出了解释。

对以上妥协,有会计界人士也表示了一定的担心。他们认为:美国证监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允许公司管理层在判定市场价格时有更为灵活的判断空间,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使投资者无从准确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削弱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据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在2008年对其欧洲会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5%的人认为暂停公允价值准则会进一步削弱欧洲银行系统的信心。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理性看待二者之关系

(一)公允价值是一种好的计量属性吗

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好”和“坏”的回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要取决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手段本身的科学性,以及使用它的环境条件和方法。

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而要使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首先要做到对经济事项的真实表达,离开了“真实表达”而单纯追求表面“可靠”并无意义。公允价值的目的恰恰在于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力求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表达”。“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能够将企业会计要素发生的变化及时地在财务报告中如实地加以揭示,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阅读、分析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这点看,公允价值是一种好的计量属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估计”成分,尤其是在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公允价值估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这点上看,公允价值似乎又不是一种好的计量属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这种“估计”变得有根有据,令人信服。这就要看公允价值自身计量技术的成熟程度。从目前看,随着资产评估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但只要有估计,就不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就会存在估计风险。

公允价值这种估计的成败不只是取决于估计技术本身,更取决于这种估计的环境条件和估计者如何估计。估计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市场成熟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它们分别决定着所取得数据的可靠性和对所取得数据的公正态度。而如何估计则是指估计者所持立场的客观性、所使用具体方法的科学性和估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如何正确看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第一,公允价值绝不是危机的元凶。从本质上看,经济危机的根源是金融界制造的房地产泡沫及采用金融创新手法对这一泡沫的放大,政府监管不力则客观上导致了这种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做法的放任自流。可以说,金融危机是一个系统性的错误。那种认为公允价值是“危机元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不会有助于金融危机的根本化解。可以设想,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会被长期掩盖在金融界所创设的虚幻泡沫中,一旦泡沫破灭,危机会更深,投资者的损失会更加惨重。

第二,公允价值虽不是危机的元凶但也并非无责。公允价值自身并非完美无缺,它所呈现的也并非资产或负债的真实(或内在)“价值”而是“价格”,而价格肯定会经常背离“价值”。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扭曲,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程度加大。这种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从这点看,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有推波助澜之嫌。这其实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