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例6篇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脑梗死; 上肢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针对性运动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argeted exercise training on the upper limb fin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exercise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ourse of two groups was 6 weeks.FMA and STEF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the Carr-Shepherd s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fine function of hand,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life ability evaluation,the SF-36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the observation time node were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The FMA score,STEF score,Carr-Shepherd score,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ore and SF-36 scale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e differences(P>0.05).The FMA score,STEF score,Carr-Shepherd score,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ore and SF-36 scale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improved situ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Upper limb dys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ptimized motor skills

First-author’s address:Xingtai Third Hospital,Xingtai 05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进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往往比较满意,但是往往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等不良后遗症,如何减少脑梗死的不良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神经科医师关注的问题。上肢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1]。调查发现,脑梗死发病初期80%左右的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而发病3个月后仍有40%左右的患者存在上肢精细功能下降[2]。目前,针对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很多,但上肢精细功能的恢复仍是康复治疗的难点。有研究发现基于运动再学习方案发展而成的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精细功能效果明显[3]。本研究对5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进行康复训练,观察其对患者上肢及手精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的患者进行对比,希望能为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脑梗死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2)30岁20°,至少有2个手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1 min内重复超过3次;前臂被动旋前和旋后>45°,肘关节被动伸展90°、外旋>45°。(5)患者有较好的康复欲望和家庭支持,能够配合治疗。(6)自愿加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意识和认知障碍;(2)病情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者;(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4)穿上吊带和夹板后上肢不能维持一定的平衡者;(5)不能独立完成从坐起到如厕的移位,持续静态站立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订知青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患肢的生物力学行为:判断上肢抓握、够物及操作物体时参与的肌肉及其收缩力的方向。(2)分析运动动作:通过抓握、松开、拿起不同质地、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坐位和站位在各个方向取物;转移物体;接扔物体;为特定目的操作物体;使用双手完成特定任务;评估患肢运动的随意性和精确性。(3)软组织牵伸:在训练开始前进行患肢被动牵伸,持续牵伸20 s后放松,重复4次。(4)诱发肌肉活动:在患者递杯子的过程中给予肌肉功能性点刺激,在抬起和放下杯子时,治疗师协助将前臂维持于中立位,训练控制抓握力度,帮助患者进行上肢伸肘肌群及肩内收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活动。(5)够物和平衡训练:患者坐位前伸、侧身和后伸取物并转移物体;在站立位下从单手取物过渡到双手取物。(6)操作和灵活性训练:指导患者从杯中取出小物体、在电话面板上按数字键、转动铅笔及追踪圆圈的轨迹。(7)双手训练:揭开瓶盖、叠毛巾、接物体、搅拌、滚球及上肢环形运动。上述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其训练,以8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上肢功能的评价均由同一治疗师完成。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MA评分及STEF评分。Fugl-Meyer评定法(FMA):包括上肢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和疼痛五个大项,113个小项,总积分为226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此项检查用来判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侧重于上肢和手动作速度的评定。全套检测共10项动作,记录从动作开始至结束的时间,根据时间长短评分。

手部精细功能评价采用Carr-Shepherd评分:0分:手指不能动;1分:捡起一个钢笔帽,再放下(患者向前伸臂,捡起钢笔帽放在靠近身体的桌面上);2分:从杯子里捡出一颗糖豆,然后放在另一个杯子里(茶杯里有8粒糖豆,两个杯子必须要放在上肢能伸到处,左手拿右侧杯里的豆放进左侧杯里);3分:画几条水平线止于垂直线上,20 s内画10次(至少要有5条碰到及终止于垂直线上);4分:用一只铅笔在纸上连续快速地点点(患者至少每秒点两点儿,连续5 s,患者不需要帮助能捡起及拿好铅笔,必须像写字一样拿笔,点点不是敲);5分:将一匙液体放入口中(不许低头去迎就匙,不许液体溢出);6分:用梳子梳头后部的头发。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项目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行走、轮椅操作、上下楼梯。每个项目的评级可分5级:1级完全依赖别人完成整项活动。2级某种程度下能参与,但在整个活动过程需要别人提供协助才能完成。3级能参与大部份的活动,但在某些过程中仍需要别人提供协助才能完成整项活动。4级除了在准备或收拾时需要协助,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整项活动:或进行活动时需要别人从旁监督或提不,以策安全。5级可以独立完成整项活动而毋需别人在旁监督、提示或协助。

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评分: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全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存质量。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观察时间节点为治疗前和治疗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STEF评分、Carr-Shepher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STEF评分、Carr-Shepher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上肢及手部的功能较为精细,受大脑皮质控制,因此完全康复的难度较大,往往会遗留残障[4]。目前,对于脑梗死的康复训练多注重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而往往忽略了上肢和手部精细功能的恢复,容易导致患者习惯于使用健侧手进行日常活动;然而上肢和手的精细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Thompson-Butel等[5]认为手部的精细功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开展上肢及手精细功能的康复训练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是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主要手段,其治疗效果已经获得了临床验证,但是仍有大部分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不理想,原因与大多数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过渡的关注某一动作或某一运动是否被诱发或抑制,而忽略了患者学习的主动性有关,体现在患者无法将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效果转移至日常生活中[6]。因此,除了充分认识到尽早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外,尚需在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改进。

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是澳大利亚学者Carr和Shepherd以生物力学、运动学习、运动科学及大脑的可塑性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依据,制定的一套指导脑梗死患者进行关键性动作和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7]。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是在运动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立足于循证医学,主要包括生物力学特征分析、肌肉活动、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等,其特点为节段性运动模式,强调环境和训练组织安排的重要性,其运动本身不体现灵活性,只有在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才体现出灵活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练习,通过功能性训练学会运动控制[8]。研究发现,针对性运动康复的练习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郭根平[9]报道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比Bobath技术等传统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且早期介入明显优于晚期介入。

本研究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上肢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对患侧上肢和手部进行特定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行为再塑训练,使患者学会运动控制方法。本研究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更多的融入了日常生活活动细节,更加注重手部精细功能的康复,使患者能够将手移动到需要之处,以使用躯体感觉功能。有研究报道良好的控制肩关节及肩胛带,有利于提高患肢的姿势控制能力,增强患肢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肢功能[10]。另外,有研究报道用力的主动练习不会加重反射亢进及肌肉僵硬,反而会产生良好的反应[11]。黄红红等[12]报道用力的特异性训练可增强肌肉机械性效能和肢体控制能力,改善活动中肌肉的稳定性及协调性,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因此本研究让患者在不同负荷下完成腕关节和手指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复杂性,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及时调整活动量,强调循序渐进,反复练习。经过6个周的康复训练后,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的观察组患者和采用传统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康复的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STEF评分、Carr-Shepher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通过动作分析和运动作业的训练方法,使患者重新获得对动作运用的控制能力,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和手部的精细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江爱民.臭氧自血疗法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36-139.

[2]王宁华.脑梗死康复的针对性运动康复练习:肌力训练[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1):787-791.

[3]朱琳,宋为群,张冉,等.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23.

[4]宁华,黄永禧,黄真,等.脑梗死康复-针对性运动康复的练习与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39-148.

[5] Thompson-Butel A G,Lin G,Shiner C T,et parison of three tools to measure improvements in upper-limb function with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therapy[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5,29(4):341-348.

[6]刘凤杰,周达岸,高睿鹏,等.手部强化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7):557-558.

[7] Connell L A,McMahon N E,Redfern J,et al.Development of a behaviour change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upper limb exercise in Cerebral infarction rehabilitation[J].Implement Sci,2015,10(1):223.

[8] Connell L A,McMahon N E,Simpson L A,et al.Investigating measures of intensity during a structured upper limb exercise program in Cerebral infarction rehabilit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4,95(12):2410-2419.

[9]郭根平.针对性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7):526-528.

[10]袁俊,陈勇.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27-29.

[11]何雯.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4):334-339.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文2

方法:对在我医院住院的72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等。

结果: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整体护理,72例脑梗死患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效果满意。

结论:整体护理策略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整体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7-01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1]。此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整体护理策略配合医生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7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医院收治的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43-78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全部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疾病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诊断、治疗、护理从及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2]。我们要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的心理,预防患者自杀。

1.2.2生活护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清醒患者取平卧位以利脑部血液供应;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使脑血流量减少。给予患者以安静整洁的修养环境,病室环境应舒适、空气新鲜、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声、光的刺激,保证患者休息。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戒烟酒。

1.2.3安全护理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床铺应加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昏迷患者应酎情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药物和食物宜压碎,以利吞咽;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予以糊状食物从健侧缓慢喂入;必要时鼻饲流质,并按鼻饲要求做好相关护理。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患者,应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地面保持干燥平整,防湿防滑,并注意清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和卫生间等患者活动的场所均应设置扶手;病人如厕、沐浴、外出时需有人陪护。卧床患者协助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用温水擦洗臀部、肛周和会皮肤,更换干净衣服和被褥,必要时洒肤疾散类粉剂或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黏膜,防止出现湿疹和破损;对尿失禁的男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导尿,如用接尿套连接引流袋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头处要避免反复打开,以免造成逆行感染。

1.2.4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对于脑梗死的患者来说,只要病情允许,要尽早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功能训练。训练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配合日常生活练习,如梳头、洗澡、更衣、系扣子、拿筷子、大小便等,直致扶持下行走或独立行走。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的有效方法[3]。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病人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

2结果

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72例脑梗死患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晨起时发现半身不遂,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小时至1~2天达高峰。患者一般意识清楚,但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最终死亡。近年来,脑梗死患者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脑梗死患者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对72例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整体护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参考文献

[1]冯彩霞,许秀举.血尿酸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5):50-53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脑梗死;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38-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行康复训练的脑梗死患者84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意识障碍,均为发病后3周至半年入院,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1.8±12.5岁。

1.2 病例分组 按患者在发病3日内是否开始使用尼莫地平将其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8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52.1±13.3。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1.1±1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发病至行康复治疗的时间、康复训练的方式、体重、ADL评分及Berg平衡评分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据具体情况按常规予抑制血小板集聚、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感染等治疗加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全部给予尼莫地平20mg口服TID,半年后比较。

1.4 观察指标

1.4.1 ADL评分:正常100分,≥60分为患者生活基本自理,41-59分患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患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患者生活完全依赖。

1.4.2 Berg平衡评分:正常56分,0-20分提示患者平衡功能差,需乘坐轮椅,21-40分提示患者有一定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步行。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DL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 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Berg平衡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 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造成血管堵塞,引发脑梗死。脑梗死急性期,对梗死中心缺血坏死的脑组织是不可逆损害和不可治疗的,所有治疗的目的是抢救功能已受损而短期内尚存或的脑组织--缺血半影区,以改善缺损的局部脑功能[3]。这些细胞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钙离子内流增加,细胞内钙超载,从而使细胞崩解,线粒体上钙离子沉着,形成不可逆损害,其中,急性脑梗死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素分泌增加是造成细胞内钙超载及加重脑缺血、缺氧的一个重要因素。内皮素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功能[4]。极低浓度的内皮素即可引起脑内小动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5],内皮素升高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间接打开钙通道所致,此外,内皮素还可以激活磷脂酶A2,释放花生四烯酸,形成白三烯、自由基、血栓烷A2及前列腺素I2[4]。这些内源性活性物质加剧脑缺血及脑水肿,尼莫地平作为一种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而不引起盗血现象,减轻脑细胞缺血、缺氧,能阻断病理情况下钙离子过度内流造成的细胞损害过程[6],同时减少血管内皮素的产生,减轻脑血管收缩,减轻神经细胞的迟发性损伤。总之,尼莫地平能减少死亡脑细胞的总量,为患者恢复期行康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使得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最大限度获益,更好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启富,刘军,仇长利.尼莫地平改善急性脑梗塞脑缺血缺氧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4,10,6(5):15-16.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3] Mccarthy RT,CJ.Nimoaipine block of Caleium channels inrat vascular smoth muscle cell lines[J].J Gen Physion,1989,94:669.

[4] 王庆松,陈晏娥.中枢神经系统内皮素与缺血性脑损害[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2(3):185.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影响患者一旦出现脑梗塞后其致残率非常高,因此必须及早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1]。我院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进行相关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急性脑梗塞患者共40例,全部患者均通过CT和磁共振获得确诊,排除没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脑梗塞并发出现心力衰竭患者以及心肌梗塞患者等。将患者随机分为20例观察组和20例对照组,观察组其中12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段为56~70岁;对照组其中14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段为58~7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1.2.1防止出现肢体畸形和肌肉萎缩①指导患者积极想象肢体运动;②对处于瘫痪状态的皮肤、肌肉以及肌腱开展被动锻炼;③对瘫痪肢体进行抚摸等动作;④使用冷热毛巾进行擦拭;⑤针对肌肉力量等级为0-Ⅰ级的患者,用手掐或使用大头针刺的方式,对肢体造成刺激从而被动引起肢体运动;⑥对肌肉群施加阻力,指导患者对瘫痪肢体进行运动;⑦对肢体关节增加压力,提高关节的牢固性。

1.2.2 运用Bobath法引导肢体功能开展康复训练①从患者发病开始,每2h进行一次翻身,要妥善选择患者的,避免对健康肢体造成影响;②将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告知患者和家属,将肢体康复训练要求贯穿患者每天的生活;③对患肢关节要采取被动锻炼,避免关节出现僵硬;④对患者早期坐位进行训练,并逐步使患者坐位时间获得延长;⑤进行床上训练;借助健康的手进行举肘运动、上举运动以及翻身运动。对髋部位进行控制和旋转,对患侧下肢的控制力开展相应训练;⑥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将身体进行对角线运动,以及进行交叉运动;⑦进行变换训练以及爬行训练,通过重心变换逐渐变为训练;⑧患肢要进行负重站立,以及负重进行平衡训练;⑨开展上肢和手部训练,及早对关节进行活动。患者尽早通过患侧的手拿取东西。

1.2.3对自理生活能力进行训练 患者处于卧床期间,要积极对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在护理人员的相应辅助下进行自主洗脸、自主更衣、自主刷牙、自主吃饭以及对肢体进行按摩等。

1.2.4作业疗法 指导患者使用手指进行指鼻子,或进行拍手训练、画画、写字等活动,从而提高双手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1.2.5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由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比较突然,患者发病前还能正常生活,现在变为卧床,因此心理上会出现落差,情绪出现不稳定变化。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 结果

患者的肌肉力量情况使用Lovert的6级分级法进行评估,以患者入院时的原始肌肉力量作为基准,患者采取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持续28d后的情况,见表1、表2。

注:同对照组相比,*P<0.05

注:同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3.1患者出现急性脑梗塞会对中枢神经元造成很大的损伤,因此仅采取药物治疗不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恢复,而通过及早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对运动通路神经元起到刺激作用,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使患者尽快康复。

3.2通过采取Bobath法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并且在开展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还要求患者同家属共同进行,家属要对患者的患手以及患肢进行接触,从而使患者感到刺激,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和触觉功能[2]。

3.3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时,要对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进行掌握,并且因人而异,要分析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以及不同疾病阶段和动作恢复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训练方式,从容易倒困难,从简单逐渐到复杂,运动量要从小到大,并且不断坚持,训练过程要逐渐进行,如果训练用力过大,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和运动障碍。护理人员或家属要对患者的运动情况进行观察,当患者逐渐恢复运动控制能力后,将辅助运动量逐渐减少,提高自主运动量的比例,最终恢复患者的自主运动,因此患者要进行反复训练,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3.4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神经侧支以及神经轴突不断完善,从而使一侧大脑功能出现重组,并且对于健康一侧身体也要开展身体运动,能够对神经系统起到促进,降低并发症出现率,对身体功能进行改善[3]。

参考文献:

[1]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5(3): 177.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文5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功能恢复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残率较高,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颅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失认症和失用症、智力和精神障碍[1],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其中的75例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范围52-88岁,平均(70.3±4.7)岁,均经CT证实为脑梗塞。所有患者均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干预方法

1.2.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内容如下。(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2)口腔护理。(3)饮食护理。

1.2.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起病急,生活大多不能自理,患者常带有明显的无能和无助感。通过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包括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接纳和鼓励,对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病友间的交流,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合理安排陪护与探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保持四肢的功能位是为了预防关节挛缩,防止和减少痉挛的发生。每1-2 h定时翻身,侧卧或半卧位,健侧与患侧交替,为避免患肢肿胀,应抬高患肢。每次变换后,用软枕垫好患侧肢体,可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预防褥疮。(3)按摩患者肢体肌肉,尽早进行功能训练:进行早期床上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护士协助患者活动双上肢及双下肢各关节。每个关节活动10-20 min,每天活动4-5次,按摩四肢肌肉、腰背肌肉、臀部肌肉和胸,腹部肌肉,进行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和坐位耐力训练。(4)吞咽功能训练:用舌钳轻轻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按摩患者的面肌和咬肌,进行运动训练。患者可以进行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还可以伸舌做左右、前后、上下、舌背抬高运动。(5)语言训练:由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所以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语言训练,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30 min的语言训练。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协助沟通,使患者逐步恢复言语功能,加速患者的恢复。

1.2.3 评价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r lndex,BI)比较两组患者入院与出院时的生活能力状态。

1.2.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的比较,见表1。入院时,干预组患者BI评分为(87.62±20.43),对照组患者BI评分为(89.04±19.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患者BI评分为(117.53±18.75),对照组患者BI评分为(108.92±1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死塞称为脑栓塞。

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残疾的发生,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娟文.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

脑子梗康复训练方法范文6

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 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2 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 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 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1.2 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 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 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 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 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4 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 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 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 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 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4 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 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 (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 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 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 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22]朱述凤,张 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