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工艺流程范例6篇

紫砂的工艺流程

紫砂的工艺流程范文1

关键词:数字媒体;紫砂文化;传承;传播

基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已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互融性、分众性和交互性等诸多特性。数字媒体环境下紫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一方面仍要依靠传统途径,如活动开展、项目建设、书籍出版、影视拍摄、学校协会展馆建设、拍卖等;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底置教逄峁┰靥逵爰际跏侄危如数字特效设计,网站、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平台,将传统途径与现代数字化传播技术紧密结合,使得多种手段互为作用、互为促进、互为融合。

1 开展活动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必要途径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展馆、学校、协会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线上线下文化交流、动态把握、信息传播,进而达到文化传承、发扬与传播的目的。

1.1 博物馆系列活动

作为紫砂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暨中国紫砂博物馆)是我国影响和规模较大的,集展示、研究、传播、保护和陶艺交流于一体的专业陶瓷博物馆,近年来举办了诸多高质量的活动。2016年9月,“紫砂+金融”交通银行紫砂金融卡首发启动仪式在中国紫砂博物馆主楼广场隆重举行,印有紫砂作品的紫砂金融卡现已全面发售,该活动结合宜兴特色紫砂文化优势与市场经济资本发展模式,开启了紫砂金融的互利之门,极大地推进了紫砂行业的跨界合作与大众传播。同年10月,由芬兰南卡瑞利亚省议会会长高普拉先生率领的芬兰代表团到中国紫砂博物馆交流考察,此次活动让代表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陶都紫砂陶文化风采,为紫砂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锦上添花。11月,中国紫砂博物馆赴南京艺术学院参加“大匠之风――中外名家现代手工艺邀请展”,展览为“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系列活动之一,紫砂博物馆精心挑选16件优秀外国陶艺家捐赠作品参展,宣传弘扬优秀紫砂陶文化,繁荣创新制陶工艺,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参与紫砂文化学术交流,推进紫砂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2月,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如期在中国紫砂博物馆开展,台湾、博山、宜兴三地的文化工作者、紫砂陶艺术家及广大的专家学者与陶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活动,该活动促进了台宜两地茶陶文化交流,同时彰显出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共鸣,起到很好的文化沟通作用。另外,还协办了如“璀璨江南・联合国代表团2016年中国文化行”“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紫砂博物馆官网与微信公众号、宜兴电视台、新浪网等众多媒体全程报道相关新闻,使公众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自由收看相关内容,并能通过留言、转发的形式形成互动,极大地扩大了传播范围与传播主体。

1.2 院校活动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紫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基地,前身系创建于1958年的陶都工业大学。学院因陶而生,因陶而兴,拥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在理事会框架下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型”运行载体“二个中心”:“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和“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学院依托陶艺研究中心开展对宜兴“五朵金花”(紫砂、钧陶、彩陶、青瓷、精陶)的系统研究,包括工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产品研发和紫砂陶文化的推广。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传承文化、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基地,为紫砂界不断提供新鲜血液,为紫砂文化交流与发展不懈努力,承办了多届“江苏省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技能大赛、各类讲座与展览。2015年,国际陶艺文化交流展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400多件陶艺展品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学院动漫专业教师团队和央视数字频道合作成立了宜兴紫砂动画工作室,制作了动画片《紫砂壶传说》,并在央视世界地理频道播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构建“陶文化+”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借助“陶文化e站”、数字“陶”媒体等,将陶艺作品展、陶文化讲堂活动等图、文、语音信息推送至微信平台,师生在线互动交流,推动陶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实现陶文化与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和融合。

1.3 行业活动

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各类行业活动、比赛,为传承技艺、传播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比如,全手工技艺大赛“曼生杯”宜兴陶刻大赛、“荆溪杯”紫砂手工大赛、“景舟杯”紫砂手工大赛、各类研修班等。

1.4 紫砂拍卖活动

艺术品拍卖一直以来都是大众认识藏品、了解藏品的途径之一,在如今网络发达的环境下,高价拍卖品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2015年11月,一代宗师顾景舟先生的花器巨制“松鼠葡萄”10头套组咖啡茶具,在北京正东秋拍《敬礼》特别专场上以80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格高达9200万元,刷新了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的“9头咏梅茶具”所创下的2875万元的顾景舟名壶拍卖最高记录。此次拍卖引发各大媒体、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无形中促进了紫砂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与此同时,发达的网络媒体也催生出网络艺术品拍卖,通过网站在线拍卖艺术品、线上线下结合拍卖艺术品的方式得到空前发展,并有逐渐渗透线下艺术品拍卖之势。

2 项目建设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宜兴市为了更好的保护紫砂文化遗存,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规划建设、网络宣传,以提升紫砂文化保护意识,促进紫砂文化传承发展。

2.1 “口述文化”

“口述文化”是中国紫砂博物馆负责执行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利用录音与数字存储手段,对古稀紫砂艺人进行采访,保留第一手文化资料,为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宝贵材料。

2.2 “江苏老字号”评选

2015年5月至6月,江苏省商务厅网站对首批84家“江苏老字号”进行公示。其中,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等两家宜兴市企业入选。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15年,无锡市文广新局公布了第四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91人榜上有名,其中,宜兴市丁蜀镇的22位陶艺家入选传统技艺门类。

2.4 蜀山古南街修缮

蜀山古南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随着岁月流转、历史变迁,这条老街出现了建筑结构老化、市政设施差等问题。2016年12月,宜兴丁蜀镇正式启动蜀山古南街新一轮保护修缮工程,根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制定的设计方案,对该街区三个地块的部分房屋、道路进行集中修缮改造,预计整个工程到2017年上半年完成。

3 作品创作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补充途径

紫砂影视作品与文学著作是人们获得紫砂文化信息、紫砂文化体验、紫砂文化审美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环境下,这些作品的传播渠道也得到了很大扩展,从传统的广播、电视、纸媒扩展至电脑、手机,更全面、多样地传播了紫砂文化。

3.1 影视作品拍摄

“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江苏宜兴素有“陶都”美誉,有着7000多年制陶史。为进一步传承传播紫砂文化,近年来,宜兴市在紫砂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2004年拍摄制作的八集电视艺术片《中国紫砂》,到2005年登陆央视的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再到2009年拍摄的《中国紫砂》续集《紫泥春华》,时隔多年,如今又陆续开拍了《壶开生面》《顾景舟》。2017年1月底,CCTV第一时间播放了题为《紫砂美名天下扬,一壶独醉丁蜀镇》的专题片。这些著作和电视片客观地展示了紫砂艺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真实再现了紫砂发展史上的风貌、文化走向,生动记录了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流程,细致入微地评述了名人及其佳作的艺术价值,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媒体广泛传播、生动展现其特性,让读者和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紫砂文化、弘扬紫砂文化。

3.2 著作出版发行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先后出版了《紫砂春秋》《紫砂研究》《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吴艺风采》等诸多书籍,另有专业期刊《江苏陶瓷》。更有人物传记《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紫砂泰斗顾景舟百年诞辰之际发行的书籍《紫音希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后者通过网上投票、现场评选等环节角逐,最终荣膺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4 互联网应用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兴途径

201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2088亿人民币,增幅为35.9%,占各类媒体花费的41.3%。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否顺利打入网络市场是各行业遇到的新问题,紫砂行业也不例外。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形式多样、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紫砂文化。

4.1 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却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助推器。紫砂电子商务平台在商业运营过程中势必将紫砂产品、紫砂文化推向更多领域,大众对产品的认可与购买为紫砂行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条件,为紫砂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基础,为紫砂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近年来,针对电商发展这一短板,宜兴市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5年,丁蜀镇有了国内首家紫砂电商主题园区,中国邮政、中信银行、商派网络、中智汇、微炫客、百团投资等与位于丁蜀镇的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成为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初步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国内部分电商龙头企业确定合作意向。该园区依托丁蜀镇成熟的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文化底蕴,以紫砂电商为主要服务对象,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为紫砂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新的竞争力,推动紫砂文化传承、发展、传播。

4.2 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作为网上交流空间,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网络社区往往因为一个主题而聚集众多访问者,所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新兴途径。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社区的创新实践之一,紫泥公社下属的壶乐汇创客空间与新浪网合作,利用新浪网紫砂频道、新浪微博等途径,丰富壶乐汇创客空间的信息平台,通过开展紫砂文化体验之旅、网络视频“紫砂会客厅”等方式来推广紫砂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文化。

4.3 自媒体

相对网络社区来说,自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是人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社区等发声来传播信息。当某个自媒体粉丝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传播力度与广度是十分惊人的。如今,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紫砂大咖”,他们的粉丝量往往成千上万,其发表的言论、作品往往受到广泛关注,势必成为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5 结语

数字媒体环境下,紫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多种途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互融合,利用数字媒体受众广、传播快、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成本低、互动性好等优势,充分挖掘紫砂文化,从紫砂文化保护、紫砂文化研究、紫砂技艺传承、紫砂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发展紫砂产业,激发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紫砂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紫砂文化。

互联网环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销售劣质产品、“紫砂大咖”不懂紫砂,传播假消息、负面消息等,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史俊棠.紫砂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 易传媒. 2015中国数字媒体展望[J].中国广告,2015(3).

[3] 陈娜.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

紫砂的工艺流程范文2

关键词:紫砂;光素器壶;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24-01

宜兴紫砂壶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大类:光素器壶、花塑壶、筋纹壶。它们三者鼎立并存于世,相互依托、互相映衬,共同体现出宜兴紫砂艺术的魅力和实用价值。三者各有不同,万变不离其宗,都具有紫砂壶最初的风貌,而光素器壶以其简单大方的造型,简洁却不失灵动优美的曲线之美,深受广大壶艺爱好者的推崇,也因为他外型于几何形体极其相似,所以在全手工制作之时更加考验作者的制作技巧,制作过程中更加需要精工细作,全方位的了解紫砂。

紫砂光素器壶,它以几何体为主。根据球形、筒形、长方体、立方体等几何形体演变而来。紫砂光素器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要和谐优美,制作技艺要精湛,并要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如壶的嘴、把、钮、盖、肩、腹、圈足等与壶身整体比例应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要清晰、流畅;它的造型比例、规整度、严密性等要求要制作到位;壶的嘴、把、钮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同一直线上;壶底要平整,盖要严密,并能旋转自如;壶体不能有瑕疵等要求。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自宋代初创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继续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等传统风格而名闻中外,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的喜爱。在宜兴紫砂的优秀历史传统宝库中,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无穷智慧和心血,永远是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和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对宜兴紫砂陶艺传统风格的理解,简言之就是端庄大方、素面素心、质朴自然。特别是“曼生壶十八式”,它是最经典也是最难学习、最难达到的。很多人在初学的前几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从紫砂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传承文化的设计,最为典型的便是集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和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于一体的“汉铎壶”;吸纳文化的设计,最富代表的则是集南洋外销、东洋外销和北洋外销三种学说于一炉的“洋捅壶紫砂”。

精湛的制壶技艺是评审紫砂壶价值优劣的重要标准。以光素器壶中的“光素器圆壶”为例,它是光素器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形体,它可以不加任何点缀修饰来展现紫砂艺人深厚的制作技能、审美观点和精湛的艺术修为。它在紫砂工艺制作中形体虽然是最简练的素心素面的作品,却是紫砂艺人博大胸怀、精湛技艺和崇高艺术修养的综合艺术体现。它也是其它紫砂工艺创作的载体和艺术表现舞台。如书画篆刻、彩绘、雕塑、帖花、镶金等,使它更具魅力和艺术欣赏价值。

在创作过程中,嘴、把设计制作要优美、舒展、自然,犹如地就天成,或圆润、或飘逸。在制作过程中,口、盖要平整严密,截盖制作要到位,不能参差不齐,嵌盖要制作得严密合缝,通转而隙不容发,朴素大方、轮廓圆正;线条要纤巧,方圆要分明、清晰;表面要挺括,圆润光滑刚劲有力;点、线、面交待清楚等。这些都是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也是光素器壶自身价值高低的具体表现。

一把好的紫砂壶可以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紫砂已然不再单纯的是一件饮茶所用的器具,更加是作者艺术修为的体现。在所有紫砂分类中,笔者尤为喜爱光素器器,不单是因为他的成型制作非常考验制壶者的制作技巧,一把神韵非凡的光素器器,能让人在众多的紫砂壶器重脱颖而出,相信它不仅拥有一个不可挑剔、比例和谐的外型,更在于它周身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一件好的艺术品是可以引人入胜的,笔者认为紫砂光素器器更加具有这样的神奇魔力,艺术来源于“简”,越简单的艺术品更加能让人有遐想的空间,更加油艺术的丰富的空间,紫砂光素器器便拥有这样的“简”,在简单中彰显艺术非凡的力量。

光素器圆壶和其它光素器壶一样有一个重要要素,即良好的实用功能,它的实用功能是壶嘴出水要流畅,钮的大小要合手,拿用方便。把的式样要优雅、有力度,方便使用和省力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让紫砂光素器器变换出更多不一的造型,完善我们的制作手艺。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使宜兴紫砂这株艺术奇葩开放得更鲜艳、更灿烂,这些就是笔者对紫砂光素器壶及制作工艺的一些浅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紫砂艺人,尽管当今世界文化艺术风格流派纷呈,但我们悠久的民族手工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只有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艺术,加强扩大审美意识和设计理念,才能开拓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充满生机的紫砂艺术之路。

总之,情感是创作的灵魂,察是创作的先导,想象是创作的核心,创作精神和创作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以兴趣为基础,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创作能力。笔者相信,随着陶瓷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其创新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多元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韩其楼.宜兴紫砂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紫砂的工艺流程范文3

关键词 紫砂陶,艺术特征

1 引 言

作为民间艺术,紫砂陶器的发展由来已久,至今还没有哪一种手工艺品能像紫砂陶器一样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受到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普通百姓的追捧和喜爱。作为陶器,它的首要功能即为实用,紫砂器具也经历了从日常生活用品的粗放型陶器到不断改变器型,集实用与欣赏功能为一体的精致性器具的过程,紫砂陶器的这种演变是与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相一致的,其中饮茶方式的变化促使了紫砂陶器造型的改变。紫砂器中大部分造型为茶具,只有少量为陈设性自然塑品。饮茶风气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饮茶器具进行不断的探索与调整,紫砂陶器良好的透气性能和沏茶保味功能是赢得世人青睐的客观先决条件,而变化多端的造型艺术又是一道吸引人们视觉美感的靓丽风景线。

2 紫砂陶器工艺的艺术性

紫砂器具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至明清两展成熟,形成高峰,一些原始的罐类型体仍是紫砂茶具的基本造型。紫砂陶泥为宜兴地区出产的一种生长在白泥矿中的夹泥,因含铁量高,故烧成后呈紫色。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适合拍打泥片围塑成形,且变形率小,烧制后成品率高。宜兴有着几千年的制陶历史,这种悠久的制陶氛围为紫砂陶的发展与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紫砂茶具制作更有着一套严格的手工制作方法,师徒相传的教授模式使这种技艺延续了几百年,只要稍有悟性,无需太高的文化也能胜任。从掌握泥性、拍打泥片、围筑器型,制作壶嘴、壶把、壶盖,每道工序都有其既定的程式与不定的突破点。当然要使茶具获得实用美观的效果,除了制作者熟练的工艺水平外,正确使用制壶工具十分重要。哪一道工序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都很讲究,紫砂器具制作时的许多工具都是为各器型而量身订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工具做得好,才能使茶具造型挺括、光洁,从而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准。

笔者在制作紫砂陶器的过程中,也比较注重工艺的艺术性,在紫砂壶的某些点上采用不同的工艺手法,使其达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如紫砂壶的身筒采用二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绞成自然的花纹,如海浪在波动;壶盖和的子(壶盖上的钮)采用同样的绞泥手法形似一个贝壳,该壶取名为“艺海拾贝”,深受国内外陶艺家的喜爱。在另一作品“冰纹石瓢壶”中,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嵌入壶体,并划分为若干个自然块,看似裂纹,充分体现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同样受到国内外紫砂收藏家的一致好评。

3 紫砂陶器造型设计的艺术性

紫砂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综其规律基本可分为几何形器和陈设塑器两大类。前者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茶具,造型设计多以简练线条囊括,后者是在前者器形基础上的发展,淡化了使用功能,器型多以模拟自然动植物为主要表现内容,有欣赏和愉悦的功能。

设计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紫砂器造型设计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心智活动,借此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人文历史和审美嗜好。从最早的明代司仪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崇尚龙凤团茶的饮茶风俗,此壶功能为煮茶用,硕大的壶体与高放的提梁显得非常实用,取拿方便,不易烫手。这种大容量茶具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当然,社会在不断变化与前进,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饮茶器具的细小化和精致性,有观赏功能的茶具变得更为大家所接受与喜爱。从明代的时大彬游历娄东起,紫砂茶具的造型设计容量明显变得小巧而美观大方,饮茶已不再是豪饮,而需细细品味茶的色香,从而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我们从时大彬制作的如意纹盖三足圆壶、六方壶、紫砂圆壶等作品中领略到了日趋成熟的制壶技艺,造型的款式非常丰富,壶体的各部分比例十分和谐,按照现代工艺标准,这些造型与工艺似乎并不突出,但在当时,已是出手不凡了,由此他获得了“宫中艳说大彬壶”、“千奇万状信手出”的极高赞誉。如果说作为一代宗师的“时壶”开创了几何形制茶具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的厚重之风,那么清代的陈鸣远则是创作设计多面手和革新家,不仅几何形茶具的设计与制作技艺高超,而且能另辟蹊径,创作题材多以自然形体入壶,并把这种思路和精神赋予到日常生活的景物之中,创作出了松枝歇蝉、核桃、花生、板栗等多种紫砂陈设器型。由于观察生活细致,加上对紫砂材质的巧妙运用,使得各式造型栩栩如生,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些陈设塑器极大地丰富了日用陶瓷以外纯艺术欣赏的造型,开创了陈设器设计的一片蓝天,为陶瓷艺术中其他类别所无法企及,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花货”设计陶艺大师。

陈鸣远这种自然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影响了以后二百多年的紫砂陶发展。清末邵大亨的龙头八卦一捆竹壶、鱼化龙壶、近代裴石民的五福蟠桃壶、朱可心的竹段梅壶、蒋蓉的荷花壶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陈氏风格的影子,是受陈氏风格启示基础上的再创造。同时也反映了陶艺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创作思想。

创作即为设计,设计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具体反映,物与物,形与形之间的联想、推断、增减都不失为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也是一种经营,经营设计时有许多法则与规律可循,像“宾主”、“呼应”、“虚实”、“藏露”、“开合”、“繁简”、“疏密”、“动静”、“节奏”、“比例”等,一件好的紫砂器具设计除需应该具备这些条件外,还必须有着严谨的做工、优美的造型、舒适的比例、恰到好处的装饰,才能算得上完美无缺。

4 紫砂器型中的文化艺术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民间工艺的紫砂陶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文学作品里被喻为坚强、正直、清高、洁白、祥和象征的苍松、梅花、翠竹、荷花等自然植物,古今陶艺家在设计作品时借鉴的文化题材,无不是梅桩壶、竹级松段壶、荷叶壶等造型中都有这些元素的体现。造型或稳重朴实,或挺拔秀美,或形神兼备,他们在设计时绝不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通过概括提炼物象特征达到“心匠自得为高”的艺术境界,这才是高明的设计。所以传统文化题材是紫砂茶具造型的来源之一,也使紫砂器型具有了文化的属性。

另外,设计时蕴含文学中的著名典故,蕴藏某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于器型之中又是一大特色。如陈鸣远的“浴后妃子壶”以白乐天《长恨歌》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意,取名为“浴后妃子”,造型制作精细,光润白露、玲珑纤巧。而另一件“风流宰相壶”,壶形四隅椭圆,风流文雅,造型命名取自《南史》中的一段话“江南风流宰相,唯有谢安”之意。而晚清陶艺家韵石的“秦权壶”和“博浪锥壶”则依据“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秤权以秦为准”的政治事件和张良派大力士在山东博浪沙用大铁锥行刺秦始皇的真实历史,将壶造型分别设计成秤砣状与圆锥状,并在器形上铭文装饰,堪称为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这些平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在设计中运用恰当就很容易被普通大众接受,在使用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知识与款式带来的品位与美感,引起物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当然,紫砂器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造型设计上,而且还反映在造型的装饰上,字画依壶为传,壶因字画而贵。诗、书、画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追求诗画情结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高理想境界。尽管紫砂艺人文化不高,但有文人雅士在茶具上题诗作画,似乎也让紫砂器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完善了茶具的文化意境。在壶上题铭文,由于面积有限,大多言简意赅,经过精心策划的诗词短句,特别讲究艺术的品味和文学性,在紫砂器上最早的陶铭是元明之际孙道明在罐上的五字草书“且吃茶、清隐”。铭文真正流行在清以后,清初诗人汪森的紫砂壶铭就饮茶之哲理歌吟“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一杯清茗,可沁诗脾”,“煮白石,泛绿云,一飘细酌邀桐君”,如此切茶切壶的佳题妙句,反映出文人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享受。

清代“花货”大家陈鸣远的题壶铭讲出了做人的信条,“器堕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同时也是作者追求艺术境界的体现。

清中期著名文人陈曼生,凭借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开创了在茶具上镌刻诗、书、画之先河,引领紫砂器装饰之风尚绵延两百年,曼生壶铭有取自《诗经》内容的表达题句,如“天鸡”壶铭:“天鸡鸣,宝露盈”;“合斗”壶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栏于挂”,洋溢自然清新的高远气息。还有一些反映人生处事准则的铭文,读来颇有启示。“方壶”壶铭:“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这是为人的准则。从“乳泉霏雪,沁我吟颂”(“圆珠”壶铭),“如瓜镇心,以涤烦襟”(“乳鼎”壶铭)的撰写中,进入我们视角是像陈曼生这样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茶道的倾心和自娱自乐、自省的潇洒情怀。

紫砂艺人们和文人们共同合作完成器形的变化与装饰,文化人借器形媒介表述寓意,言志寄情,极富文化魅力和文学艺术价值,拓展了紫砂陶器造型的人文艺术内涵,构筑了紫砂文化的审美意境,实现了紫砂器具材质美、工艺美、装饰美、造型美、文学美等多层次情与景的交融和渗透。紫砂器由最初煮水演变为煮茶,又由大壶变小壶,并逐渐形成今日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这个由日用品到实用和陈设相结合的工艺品的演变,除了制壶艺人们的贡献,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历代文人的参与为其注入生命的活力。

5 结 语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陶瓷艺术也是如此。对紫砂器的研究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紫砂造型设计的规律和紫砂文化的审美特点。所谓“温故而知新”,历史上紫砂艺术每进一步,往往是向后一步探本穷源所得。没有明代书童供春窃得金山寺老和尚制壶技艺,就没有时大彬的出现,没有“时壶”成熟的风格,就没有陈鸣远、邵大亨、裴石民、顾景舟、蒋蓉等一大批制壶大家的艺术成就,也就不可能形成历史上几个高峰期和今天紫砂文化繁荣昌盛、一壶千金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改造这个世界,研寻紫砂造型设计的文化艺境结构,把握中国紫砂文化的艺术特征,博采众长,在紧跟时代脉搏,充分把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美的艺术作品奉献于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紫砂的工艺流程范文4

至明代中期,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点茶”、“煎茶”、“煮茶”逐渐被“泡茶”取代,壶型和容积也变化和缩小,提梁被横把取代。用紫砂壶泡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紫砂壶的生产也形成了产业,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民间制作工坊。其在泥料的采用,制作的工艺和装饰方法上独树一帜。首先,制作工艺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紫砂壶的制作,从捏塑开始,到围筑成型,再逐步形成打泥片镶接一体成型的制作方法,在我国陶瓷成型工艺中是首创,至今仍无第二。随着社会因素的推动和文化基因的渗入,紫砂壶款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是时代的审美观念、文化形式的直接反映,民间制作艺人的传承和日新月异的创新使紫砂壶走向成熟。

明清是宜兴紫砂壶的繁荣期。随着生活习俗的改变和舶来文化的影响而倡导制散茶,用茶壶冲泡品尝茶叶的真滋味,导致了茶壶得到快速发展。一时陶器、瓷器、漆器、金属器的茶壶纷纷登上桌面,至明中期宜兴紫砂茶壶却以天然透气的宜茶特性后来居上,成为茶具首选。

从故宫博物院院藏明清紫砂实物来看,进入宫廷最早的紫砂壶是明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雕漆天圆地方壶。这个时期也是宜兴紫砂作为一个独立的陶器品种得到成长的时期,时大彬主导了宜兴紫砂工艺的流程,发明了早期制壶的专用工具,创作了不少当今仍觉较完美的紫砂壶造型,将普通的民间实用品提升到赏用结合的高度。时大彬的紫砂壶曾进入宫廷,“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成为当时的时尚。明代的紫砂壶式发展到中后期,以筋囊纹形体为特色,讲究制壶工艺的难度,强调盖口筋纹对应的严谨,做工精致。此时圆壶、方壶的制作,也有较大发展。方壶线面规整,圆壶则造型浑厚,有柔中寓刚的意蕴。

我们现在了解到从清代早期开始,人们的审美意趣转向塑器,迎合了清代繁缛趋俗的时尚。以雕塑的手法模拟花、果、树木、动物之形的壶式开始争奇斗艳,壶式的风格很自然的转向艳丽趋美,追求形象的逼真。如像生瓜形的紫砂壶,壶体做瓜形,盖则塑为瓜蒂,流做成曲卷的瓜叶状,每一部分都力求逼真,部分壶更以彩釉、金、银、玉镶嵌,成为清紫砂壶式的特征。但清初期紫砂方形壶,以线条挺劲,轮廓分明,不做修饰为特点,圆形壶也有相似特点。

清代中期是茶业和陶瓷业的辉煌时期,制壶名家众多,高手辈出,热衷仿古,于是有了曼生壶十八式的流行。为了适应题铭刻画的需要,紫砂壶式又以器形简洁凝重的方、圆壶式为主流,设计造型借鉴生活日常用器的器形,或是仿动植物形态的器形,或是用几何造型,总之,是让人能抒发传承之情。此外,还根据壶形,分别采用不同的泥质,做出天青、朱砂、梨皮、段泥等泥色肌理。一般都要经过仔细修饰,使得线条流畅,圆器圆润,方器明朗,流、把配置匀称协调,整体有一种简洁灵秀的气质。曼生壶以题铭装饰,并将几何形体可表现的益处发挥的淋漓尽致。

自明朝中叶至今五百多年来,从宜兴紫砂发展过程中的整体风格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风格,一般来说有平民风格和文人风格之说。

平民风格:宜兴紫砂壶植根于宜兴日用陶器的土壤中,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地区就制陶,汉代至两晋,宜兴成为南方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之一。唐宋时宜兴生产的青瓷及日用陶器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明清的紫砂产品中大部分是普通平民日常用的罐、瓶、壶、筒等器具。平民风格的紫砂壶用料也较讲究,仿古壶、石瓢壶、茄段壶等造型简洁实用功能强,迎合了一般社会阶层的需要。

文人风格:中国的文化人对茶文化有着传统的习尚。自宋代以后,曾出现许多有素养且为官宦的读书人,他们爱好传统的琴棋书画,沉浸于住宅雅玩之美的趣味之中。饮茶品茗自然是他们聚会时的一件乐事,他们也将审美情趣到紫砂壶上。像时大彬等制壶名匠也常常会到文人处作客,听取众人对茗壶的要求。最著名的是清嘉道年间以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直接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紫砂壶,在传统紫砂器作者落款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壶艺新特色。文人风格的茶壶用料讲究,造型简洁,雅而不俗,铭文借物寄情,以诗言志。以壶沏茶,体现文人的崇尚和爱好(如大彬提梁壶),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内涵。

明清皇室有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是受文人官宦的波及,然而量不大。首先是地方官吏选择民间优秀工匠制作的精品进献朝廷,供皇室赏用。再则是宫廷里根据需要提出构想,到宜兴督制。一般来说,送进宫廷去的紫砂壶虽不多,但必定是精选原材料,由较好的工匠精心制成。造型端庄,古典厚重,装饰上富丽、精致,迎合皇室之需。

上述两种风格的紫砂壶,虽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对象,却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广大平民使用的紫砂茶壶品种中,曾流行“莲子壶”、“灯笼壶”、“鱼化龙壶”、“洋桶壶”等,究其来源,均是清代进献宫廷的紫砂壶样式。只是作为民用后,选料普通,工艺简陋而已,但并不影响实用功能,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乡镇茶馆中及平常百姓家都可以看到。这类茶壶正背面分别刻有简洁的梅兰竹菊及诗文,这是清代紫砂壶的遗风。

清末至民国,紫砂壶主要是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仿古紫砂壶的需求,故壶式主要沿袭曼生壶式,与名人书画结合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形式。工艺的日臻成熟,为以后的紫砂壶复兴,做了必要准备。

紫砂的工艺流程范文5

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1989年公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紫砂文化的发展要求。为此。宜兴检验检疫局与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经过艰苦努力,共同完成了新标准修订编制工作。2008年8月2日,新标准的审定会在宜兴召开,来自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检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部分企业的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新标准对紫砂陶器做了哪些技术要求?收藏和投资者又应如何理解这些新标准呢?本文将一一解读。

对铅镉溶出量的修改

新标准:除杯类以外的小空心制品铅溶出量由原来标准中的不大于5.0mg/L,提高为2.0g/L,而镉溶出量则由原来标准中的不大于0.5mg/L提高为0.30mg/L。

铅镉溶出量是陶瓷产品一项很重要的安全卫生指标。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考虑到陶瓷中析出的铅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直到1970年加拿大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儿童铅中毒死亡事件,一名儿童连续29天饮用了彩瓷壶中的苹果汁导致了铅中毒死亡,之后人们才开始对日用陶瓷产品中的铅、镉含量进行严格限制。现代医学证明,铅中毒初期会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继而会出现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当人体中醋酸铅的积累量达到20g~50g,相当于金属铅的11g~27g,就可致人死亡。镉中毒更可怕,它可导致人体骨质疏松。为此,世界各国对陶瓷中铅、镉溶出量标准做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在传统的认识中,产生铅镉溶出量的主要是釉上烤花和其它釉上的装饰产品,而对于紫砂陶器、白胎、色釉等非烤花类产品,警惕性不够,少数生产企业还片面地认为,只有釉上贴花产品才可能有铅镉溶出量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紫砂陶器、白胎等非烤花类陶瓷产品一旦因为原料使用不当,或加工工艺不合理,出现了铅镉溶出量的质量问题,就会比烤花类陶瓷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更大。新标准出台后我国在小空心制品铅、镉溶出量的要求上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06486/2[1999(E)所规定的小空心器皿铅2mg/L、镉0.5 mg/L的技术要求。

由于紫砂壶价格的一路看涨,大量劣质壶涌入市场,现在市面上卖的紫砂壶,半数以上都是垃圾壶。这些壶被商家封以“正宗宜兴紫砂”的名号,但实际却是劣质砂泥掺杂化学添加剂,再经过抛光甚至涂抹皮鞋油“炮制”出来的,这些有机化工材料在使用当中可能渗到茶水里,会对人们健康饮茶产生不良影响,非但不能养身,甚至还会伤身。新标准站在关注消费者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高度,有力抵制了劣质紫砂壶的泛滥,极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排斥上釉紫砂陶器

新标准:紫砂陶器的国家标准适用于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对水质有改善的紫砂泥,以手工拍打、镶接法制成的质地较坚硬而透气的无釉紫砂陶器。

这个标准实际上已排斥了注浆、机械成型及上釉紫砂陶器。近年来,以灌浆、机械成型等依靠工业化、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为竞争手段的大批低档紫砂壶混入收藏品市场,这些低档紫砂壶不仅干扰了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影响了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非手工壶为攫取更大利润,往往机械成型批量生产,完全摒弃了传统紫砂工艺,毫无艺术可言。新标准确定了以传统的手工拍打、镶接法作为成型工艺手段,不但对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工艺水平表示出来应有的尊重,而且对紫砂工艺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标准排斥了上釉紫砂陶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由于紫砂特殊的透气性等特质决定的,无论上釉或雕漆、锡包都会影响到它材质本身所具有的材料优势。但是,如果这种紫砂陶器上釉工艺被排除在外,那么明清以来采用的紫砂壶雕漆(也称剔红)外装饰工艺和朱石梅、杨彭年等采用的锡包壶传统工艺,还要不要继承和发扬?

紫砂壶雕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传统工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件国宝级雕漆紫砂壶。此壶是明代紫砂大师时大彬的杰作。壶为方形,有柄及流,以紫砂为胎,外髹朱漆,盖雕杂宝,纽雕莲瓣,柄与流雕云鹤纹,壶腹部四面开光,两面雕山水人物,两面雕乐器,富贵豪迈。紫砂、雕漆是两种工艺蓬勃发展时期的富贵联姻,以紫砂壶为胎,披上火红的雕漆外衣,耗时悠久,工艺繁复。这样奢华的艺术品,历代只有帝王才能拥有。

紫砂上雕漆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设计、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有人用“耗功繁具”来概括这一过程。而这一漫长过程中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会前功尽弃。作为一门复合工艺,在壶上刷漆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一把壶要刷120到150道漆,由于刷完一道后要等晾干后再刷第二道,而多数情况下一天只能进行一道,一把壶刷到足够的厚度要耗时四个月之久。这样干辛万苦刷好的漆,由于紫砂与大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收缩比不同,干燥后极易出现漆裂、甚至脱落。有时处理不好,雕刻完成后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人欲哭无泪。最见功力的是,由于紫砂壶体积小、壶面弧度大,要在方寸之间飞刀走铲,如同运笔行书一样,必须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稍有不慎便会失之毫厘。单说人物的眉眼,不能有丝毫偏差,尤其是在紫砂壶这样精巧的物件上,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没有成竹在胸的魄力是不敢落刀的。

技术标准细节化

新标准:盖与口要吻合,成套产品的色泽应基本一致,盖子在壶类产品倾斜70度时不脱落等。

紫砂的工艺流程范文6

关键词:韵立壶;紫砂艺术;语言;特点

1 前言

紫砂陶作为一门艺术历经几百年、几十代人的智慧劳动,是人类生命和智慧的延续。几千年智慧的结晶,蕴成了一个绚丽而引人入胜的紫砂世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紫砂陶是中国陶艺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它在萌芽之日起,就散发出泥土的芳香,透露出勃勃的生命力,渐而开放成陶艺园中的一朵奇葩。

2 紫砂《韵立壶》引领紫苑瑰丽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联姻,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贡茶的清香,山水的灵秀,淳朴的风情和醉人的书香,古朴典雅的紫砂,组成了极富情趣的宜兴文化。

紫砂茶器从产生、发展到登上实用工艺美术的殿堂,跟当时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明代,饮茶早已是文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明代的饮茶方式已经发展为沸水冲泡散茶,这就需要茶壶,这期间制作的紫砂茶器原料是含铁、硅量较高的陶土,因此,比一般陶器的密度大,因它的外表不上釉,又比瓷器的透气性好,很适合于泡茶,所以受到好饮茶文人阶层的赏识。

紫砂壶的制作经历了变迁、战乱等因素,在不断地改良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古朴到艳丽,最终回归古朴雅致这一过程,奠定自己在陶瓷史上的基础。紫砂虽是陶器,却是宜兴特产的陶土制作。在泥质和特性上与其它陶制品皆有着不同之处。

紫砂壶的“泥、形、功、款、工”是鉴赏紫砂壶最重要的特征,往往在器形上人们以这些特征来衡量壶的好坏,传统壶都是在百年来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在造型和气度以及内涵上也是相当符合人们的审美的。紫砂的儒雅、庄重体现出古雅的意蕴,现代壶的时代性、工艺美术特点,成为紫砂创新创作的根据,精致体现出技术美和时代美,紫砂壶艺术在不断革新。现代紫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体现现代文化和艺术形式。

《韵立壶》此壶方圆结合,形制简洁,曲柄圈足,长直流于壶身中舒展开来,置于壶身。圆柱形钮,器身饱满。规则有序,相扣合缝,整体线面明畅,修饰讲究,一气呵成。形制素雅,工艺细腻,制作大气。

《韵立壶》泥色红润,热情奔放,象征着生活的朝气,纯净细腻的色调告诉你我,这是一把值得品味的好壶。壶型整体端庄、大气、高贵、收肩、压盖、直流、圈把,紫砂壶的传统特征展现无遗。

笔者的《韵立壶》全手工制作,在泥料与壶形的搭配上有独到之处,且非常讲究,所制作品造型优美,古朴大方,典雅厚朴,文心清逸,在传统中力求创新,具有颇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造诣,深得收藏家和玩赏者的喜爱。

紫砂壶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及风格,这是壶在形成期间的自然属性。在紫砂制作过程中,它能够从各种事物中获得灵感,能够借鉴其他事物的造型优点,成为本身的造型艺术,它创造的辉煌不仅是继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也代表了现代的紫砂人奋力拼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