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文化论文范例6篇

星座文化论文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星座文化 星座迷恋 星座性格 大众文化 传播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一)、星座文化产生的土壤

星座文化产生于星相学,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星相学,也叫占星术,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中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后作出解释,以预测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在古代,人类通过星相的变化来判断人事。除了以太阳座作为标准之外,还根据希腊神话中相应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赋予星座以不同的性格,然后通过分析星座的性格。星座文化属于外来文化,但是又与中国传统的水金火木土五行学说极为相似。只是星相学和传统的五行命理学说的推算方法不同。传统的五行学说和古老的占星术已经给人们打下了深刻的地基,因此外来的星相学易于被人们接受,星座文化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们对“星座”的迷恋加深,更有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结合,组合成更多不同的类型,由此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星座文化。不知何时,这种古老的星座文化在我国大陆青少年中开始成为时尚,迅速演变成一种广为传播的流行文化现象。古老星座变化多端的组合,现代星座文化蕴含的丰富有趣信息,奠定了星座文化的可人魅力,容易吸引人沉溺其中。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不确定性的困惑和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追求,青少年对投己所好的各类星座文化产品青睐有加,也就自在情理之中。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热衷于星座文化并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对形式的喜爱、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星座文化宣扬的涉及人的性格、恋爱、婚姻、职业、金钱、健康等方面的预测性知识,用一些概括性强、模棱两可的语言作出的普适性描述,充分肯定与善意鼓励的劝诫与忠告,能一次一次地按摩现代青少年焦虑的心,起到减压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就像一碗碗充满精神养分的心灵鸡汤。

(三)、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满足青少年的求知心理。从新闻心理学角度来说,星座文化能够在青少年人群中流行起来,被青少年接受,应该说它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是星座文化的受众,他们有求知的需要,即认识的需要。青少年的求知需要产生于好奇心,对于周围现实中新的、不了解的东西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新事物感到诧异而要努力去弄懂它,从而不再诧异。热衷星座文化的几种心理反应:首先是人们希望对未来了解更多,青年人尤其如此。其次是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渴望把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从而获取安慰。还有许多年轻人想为自己的理想寻找外在的合理依据。

增加认同感,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果人们对当前这种新奇的东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于是引起人们强烈的注意。这种稍微被人们有所理

解的新奇东西,不仅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还能长时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凭借星座神话故事唯关性、传奇性满足了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符

合新时代充满感性和激情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星座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不可缺少的谈资之一,有些人趋于这种压力而相信星座,以寻求朋友之间的认同。第二,自我塑造的需要。首先,自我不是天生给定的。社会化是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根据库德的镜中我理论可知,人一出生,他被抛向一个没有任何条理性的客观界。在星座文化里面,我们找到的是一个个具体又丰满的人。可以说,在星座文化出现之前,没有什么资料如它这般对人性有如此丰富的描述。可以说,星座分析给青少年一个自我的范本。其次,自我没有单一的本质。人是由多个不同的自我所构成的一个复杂体,有着多面性。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星座的意义与其说是让我们发现我们本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不如说是以它的丰富语言为我们将要把自我建构成为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外在的原料。第三,角色期望的表现。“星座文化”给不同星座的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大学生明确了角色期望,在这种角色期望卜完成角色扮演。当产生角色冲突时,即实际的特征与星座所期望的特征不一致时,则会暗示自己星座所期望的角色靠拢。第四,信念寄托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在青少年阶段,“星座预测正好符合了多数人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第五,文化融合的表现。从文化的特性来看,文化是人为集创造的,它由后天习得并不断发展,共同享有,具有象征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今天,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入侵的强势文化,必然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结果之一就是二者的融合。星座文化正是融合了中西方神秘主义的形式,迎合了青少年的需要。第六,媒体的扩大效应。星座文化的存在有其适宜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同时也有便捷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人类传播由人际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使得星座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大。网络是星座文化滋生的土壤,搜狐、网易、雅虎中文、TOM等著名门户网站都开设有星座频道,内容繁杂,种类多样。网络传播能压缩人们的想象空间,把想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通俗易懂的东西,人们的思考时间减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二、校园“星座迷恋”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出现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现在的传媒不仅仅在传播新闻,也在传播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称商业文化,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别于精英文化,以刺激大众的娱乐和消遣为口的,具有消费性和商业性。大众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被市场催生,按照市场需要制造大众文化产品;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以工业生产方式和复制技术制造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断的翻新。大众文化在内容上强调个人本位,自由和个性成了它的代名词,同时它解构了领导关系,不在乎上下级等级观念。内容上寻求感官刺激,充满了享乐性的满足。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都强调自由、个性,星座文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属于大众文化,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以批量生产,以工业技术和复制技术来制造产品,对象是城市的青少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客观看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

星座文化传入中国时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成为中国青少年追逐的流行文化。对星座文化的争论一直存在,有些学者认为星座文化是伪科学应该取缔,它会破坏

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笔者认为星座文化不能轻言取缔,而应该客观看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星座迷恋”文化现象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利有弊,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应该有它的存在价值。它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可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带来社会的进步同时“星座迷恋”文化现象也存在一些负而影响。青少年对星座盲口崇拜,也是他们自身不自信的表现,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星座网站占卜、算命的信息屡见不鲜,有些宿命论的苗头和趋势。如果一味的遵从星座的指引来掌握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不能主动的而对人生、把握机会,就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的最

好办法。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星座文化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遵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能够实现一定社会效益就可以了。星座文化和国内的民俗文化一样,都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的许多青年人而言,只是一种娱乐消遣、一种心灵寄托,可以缓解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我可以大力倡导科学知识,与之竞争,争夺受众群体。假如“星座迷恋”文化不再流行,自然会有另一种流行文化取代它。

四、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社会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处理人际交往。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内化他人的态度,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从互动论的角度来看,青少年通过了解星座来处理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

会化的内容之一。

2、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处在角色混淆时期的青少年找到自我,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导具体的做法,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

3、星座网站和各类星座产品的繁荣背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消极意义

1、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是许多青少年自身不自信的表现。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2

人类明确认识到星的亮度会变化,是在1596年。那一年8月,德国一位叫法布里修斯的牧师偶然注意到在鲸鱼座有一颗2等星。法布里修斯是位业余天文学家,对星空比较熟悉,在他的印象里,星空的这个位置好像没有这颗亮星。他找来星图、星表查看,也没有找到关于这颗星的记载。于是,法布里修斯开始注意观察这颗亮星。令人想不到的是,2个月后这颗星变得看不见了。

十几年后的1619年2月,德国天文学家巴耶尔在鲸鱼座里也看到一颗过去未曾看见的3等星,他把这颗星命名为鲸鱼座。过了几个月,这颗星也变得看不见了。后来人们才确定,法布里修斯和巴耶尔看到的是同一颗星。在当时人看来,一颗星的亮度在短期内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波兰天文学家赫维留斯干脆把这颗星叫做“米拉”,意思是“奇怪莫测”(中国把这颗星叫做刍藁增二)。后来,人们发现它的亮度变化是周期性的,亮度最大时达到2等,最小时可暗到10等,平均周期为332天。人们把亮度在短期内有变化的星统称为变星,像鲸鱼座这样周期长的变星叫做长周期变星。长周期变星是已知数目最多的一类变星,几乎每个星座中最早发现的变星都属于长周期变星。比较著名的、最亮时可用肉眼看见的长周期变星有猎户座U、狮子座η、盾牌座R、天鹅座R、仙后座R等。

英仙座β是另一类变星,中国把这颗星叫做大陵五,古代阿拉伯人把它称为“阿尔戈尔”(意思是“变幻莫测的神灵”)。据推测,古代阿拉伯人可能早就注意到它的亮度变化了。1782年11月12日,一位英国的聋哑青年古德利克观测到英仙座β的亮度渐渐暗下去了。当它的亮度下降到正常亮度的1/3时,他发现它又重新亮了起来,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亮度。古德利克发现大陵五的亮度每隔2天20小时49分便周期性地变暗一次,最亮时亮度达2.13等,最暗时为3.40等。他所测定的变光周期和现代测定的精确值仅相差4.6秒。1783年5月,古德利克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关于魔星光变周期的观测和发现》,并将论文送到英国皇家学会,当时他年仅19岁。不但如此,古德利克还正确地解释了魔星变光的原因,他认为这是一对大小、光度不同的两颗星,在互相绕转的过程中,彼此遮挡而使星光亮度发生变化。当大而暗的伴星遮住小而明亮的主星时,大陵五的亮度便下降了,遮挡过程结束,大陵五便又恢复原来的亮度。人们把类似大陵五这样的因两星互相遮挡而使亮度发生变化的变星叫做食变星。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3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与别人交流星星的观测情况。

能够通过建立“我的星座”的方式认识天空的主要星星和星座。

能够在夜空亲自观测星星。

知识与技能

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

会记录星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需要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量角器等,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1.建立“我的星座”。

(1)从认识星座导入。在课的开始,先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北斗七星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星座(出示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等),然后撤去犬屏幕上星座间的连线,并介绍:古人把星星和星星之间用线连起来,将之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星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星座”。

谈话:既然古人能建立星座,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

通过谈话,要求学生建立“我的星座”。

(2)学生回家观察星空,选择星星建立自己的星座。

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并在透明胶片上把“我的星座”画出来(投影胶片上画好网格)。

天体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每天都想去观察星座,让每个学生都去建立“自己的星座”,这样,学生就可以张开想像的翅膀,按照各自的心愿,满怀兴趣和关心去观察星星。

2.讨论“我的星座”。

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说出命名的理由。学生各自到讲台上,用投影仪介绍自己的星座。(有的叫三角座,有的叫四方座,有的叫蜘蛛座,有的叫房屋座,有的叫镰刀座等等。总之,每个学生的星座都不一定相同。)介绍完就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我的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仔细观察这些星座,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

因为有的星座很相似,学生观察的可能是一些相同的星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同一颗星星?”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同一时间的星星的方位、颜色、位置、亮度是‘致的。接着继续讨论:“怎样才能确定一颗星星的颜色、位置、亮度?”教师指导学生统一时间,用指南针确定星星的方位,量角器确定星星的高度,亮度用小圈圈表示。讨论研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只指南针、一只量角器,要求全体同学在当天晚上九点同时进行观察,确定“我的星座”中星星的准确位置。

观察星座的注意点是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星座所在的方位和高度、星星的颜色和亮度等特征,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条件告诉学生,学生即使观察完了,也觉察不到这些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讨论“我的星座”的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观察时必须注意什么,于是再进行新的观察活动,产生新的发现。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地、满怀兴趣地去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在课后就能很好地利用仪器确认“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并用投影胶片准确标出自己星座中的星星。

3.介绍“我的星座”。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我的星座”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

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标到教室里的大投影片上,再按方位用胶带纸把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最后把四个方向的投影片用胶带粘成一整块,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

教师把学生分成东、西、南、北4个小组,将“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是验证观察结果、思考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观察时间、观察方位的不同进行分组讨论,不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见解和思考方法,而且也让学生把主观空间变成客观空间,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学的承认,同时也接受同学的影响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Wimax;调制;FPGA

引言

随着数字宽带业务的增多以及无线传输系统容量的扩展,频谱带宽资源越来越紧张,为了在有限的无线通信带宽中传输更多的数据,人们提出并研制了多种调制方式来解决有限的通信带宽和大量的数据传输之间的矛盾。幅度与相位结合的高阶调制方式可大幅缓解无线通信带宽和大数据量传输之间的矛盾。通常的数字调制方式下,一个码元仅携带lbit的信息,而相位与幅度结合的高阶调制后的调制信号幅度和相位都携带信息,对于M进制QAM中随M值的增大,所携带的信息量也随着增加,如16QAM中一个码元可携带4bit的数字信息,大幅提高了有限通信信道的利用率,因此幅度与相位结合的高阶调制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本文主要介绍WiMAX系统中的QPSK、16QAM和64QAM 调制技术,给出了调制部分的FPGA设计与实现方案。

1.调制原理

1.1 调制原理

WiMAX协议要求支持三种调制方式:QPSK、16QAM和64QAM。正交振幅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是一种具有高频谱利用率,且可以根据传输环境与传输信源的不同,自适应地调整其调制速率的调制技术,因此能很好地解决可用频带紧张状况及实现多速率的综合业务传输。数据调制即将交织后的数据经星座映射器映射为频域上的数据符号。

QAM调制原理就是,输入二进制数据序列经串/并变换器输出速率减半的两路并行序列,再经过映射,形成两路基带信号。为了抑制已调信号的带外辐射, 两路基带信号要通过预调制低通滤波器,再分别对同向载波和正交载波相乘,最后将两路信号相加就可得到不同幅度和相位的已调的输出信号。

1.2 星座映射

调制器需要采用IQ混频器,要完成QPSK、16QAM和64QAM调制,必须进行星座映射。同时,为了保证输出的功率稳定,需要采用一组专门的星座映射方式。采用这种的映射方式,可以保证在各星座点出现概率相等的情况下,不同调制方式的输出功率一致。

2.调制的FPGA设计与实现

2.1 星座映射模块的设计

星座映射模块完成由输入的比特流到调制星座点的映射,支持WiMAX协议所要求的三种调制方式:QPSK、16QAM和64QAM。调制符号的量化精度为16bit,输出数据为16bit的有符号定点数,小数点在bit14之后,即对输出的小数扩大了16384倍。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输入数据首先根据调制方式确定串并变换的方式,并将数据进行串并变换得到所需比特的数据,然后使用这个数据在相应的映射表中进行查表,得到映射的符号数据,再由输出选择输出结果。对于QPSK调制,不需要做串并变换;对于16QAM调制,进行2比特到4比特的串并变换;对于64QAM调制,进行2比特到6比特的串并变换。

2.2 星座映射表

由于三种调制方式的I/Q两路都是独立进行映射的,因此映射表可以简化为对单独一路信号的映射,即对于QPSK调制,映射表的大小是2;对16QAM调制,映射表的大小是4;对于64QAM,映射表的大小是8。这样大大减少了存储映射表所需的空间。表1给出了16QAM调试方式的单路星座映射表。

表1 16QAM调制的星座映射表

输入比特 星座点 输出符号数据

00 +1 0x143D

01 +3 0x3CB7

10 -1 0xEBC3

11 -3 0xC349

2.3 星座映射的仿真结果

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星座映射模块可综合的RTL级代码,在Quartus II仿真软件下仿真星座映射模块,其中的16QAM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的仿真结果可看出仿真结果与表1的理论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以16QAM为例来说明,表1的理论计算结果是00映射的输出数据是0x143D、01映射的输出数据是0x3CB7、10映射的输出数据是0xEBC3、11映射的输出数据是0xC349。用QuartusII的仿真结果,16QAM的输入数据data_in是00 10 00 10 00 10 00 01 11 11 00 10…输出(const_out_q:const_out_i)为143D:EBC3;143D:EBC3;143D:EBC3;143D:3CB7;C349: C349;143D:EBC3…,这个FPGA的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基于此说明星座映射模块的设计是正确的。

3.结束语

本文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设计实现了WiMAX系统中的调制模块,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完成了调制的星座映射模块的设计工作,在Altera的 FPGA芯片上完成了调制的硬件验证,从实验仿真结果可看出设计的调制模块满足预期指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立.高速16QAM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樊昌信,徐炳祥等.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田耘,徐文波,张延伟等编著.无线通信FPGA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5

萧可是广州一所高校大三的学生,不久前,她与相恋了三年的男友发生了一次口角。小情侣吵架闹别扭本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但是不巧的是,萧可最近刚刚迷恋上了星座占卜术。吵架过后,她突然想到,自己是天秤座,而男友是巨蟹座,会不会是星座不合才导致二人发生不愉快呢?

于是,萧可立即打开网页搜索起来,结果果然如她所料,几乎所有星座网站都说这两个星座配对指数很低。更令萧可感到震惊的是,星座配对解说的关于这两个星座不合的原因,恰好都是她每次和男朋友发生口角的原因!于是,萧可毅然决然地对男友提出了分手,结束了两人三年的恋情。

因为星座不合所以分手,有人或许觉得萧可真是不靠谱,但事实上,和她有类似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如今,很多人在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开口就问对方是什么星座的,以求对对方的性格有个大致了解,如果对方的星座和自己的星座“相克”,那么就没什么好谈的了。现在,甚至还有相亲组织以星座为噱头举办相亲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男女的关注。可以说,星座已经成为年轻人交友的重要依据了。

无独有偶,除了来自西方的星座文化外,中国的属相文化也有着相生相克的说法,而且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被无数人所信奉。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传统的人用生肖来“合婚”。

传统上,人们将属相不合分为相冲、相害、相刑几种。比如子鼠与午马相冲、丑牛与未羊相冲,寅虎与申猴相冲;再比如“龙虎斗”、“羊入虎口”、“鸡猴泪相交”,等等,按照传统说法,如果属相不合的两人结了婚,由于双方性格和观念相差极大,最终很有可能分手。

虽然建国以来,很多“封建迷信”行为都已经在教育文化普及的地方销声匿迹了,但是传统的以属相算命,以及从西方而来的以星座算命的方式,却并未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尤其是星座,更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极大的追捧。

按理来说,越是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社会、越是文化水平高的人,越应该清楚这些神秘文化的可信度其实并不高,那么,星座和属相,到底又是凭什么如此深入人心呢?

天文历法为“背景”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有背景好办事已经是一个公认的定理了,而星座和属相这两种中西方的神秘文化,刚好都有着天文历法的背景,这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可靠的“科学依据”,让人觉得它们都是“言之有理”的。

星座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人根据观察星象变化规律,确定了不同的季节太阳处于不同的星座附近,据此制定出了《十二兽历》,并提出了黄道十二宫的说法。古希腊人继承了巴比伦人的天文学知识,并将星座文化加以完善,使之形成了很完整的体系。

现代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划分的88个正式的星座中,大部分都是以古希腊传统星座为基础的。事实上,在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奥德的作品中,就曾提及到“大熊”、“猎户”、“昴星团”(现为金牛座一部分,但当时被认为是独立星座)等星座。

正是因为西方古代的历法与现代天文科学有所交叉,才使星座文化变得“名正言顺”,让人们对于星座学说也有了几分信任感。与之类似,中国的属相文化则是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动物图腾崇拜结合的产物,同样蕴含着星象科学的一些知识在里面。这两种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相对“科学”的神秘文化,可以算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名门贵族”了。因此,相比于那些“血馒头”、“裹小脚”的陋俗,属相和星座自然更容易让人相信,并且至今依然拥趸无数。

迷茫中的指向标

有意思的是,虽然属相和星座都有不小的受众群体,但是这两个群体却并不完全交叉,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一般来说,相信属相“相生相克”说法的中老年人比较多,而星座算命则更受青少年的青睐,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因为星座和属相在人生中不同的功能定位所导致的结果。

青少年时期,我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规划,因此我们时常会对身边的世界感到困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古装喜剧《武林外史》中,吕秀才一个“我是谁”的问题,竟然把杀手姬无命问到了自杀,而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又有几个人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就在此时,星座中的性格分析登场了,它对于人性给出了丰满的描述,给了青少年一个自我评价的范本,让青少年在看到分析时,产生了“啊!对啊,这就是我!”的感慨。面对“我是谁”的问题,星座解析很及时地给青少年提供了答案。

在青少年寻求“我应该是谁”这个亘古难题的道路上,星座解释详细而且明确地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它就像是迷茫中的一个指向标,给处于懵懂状态、对自我无法认清的青少年勾勒出了一个框架,使青少年相信,自己就应该是星座描述中的那个人。

与此同时,青少年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总是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而星座中对人格缺陷的描述,刚好承担了这项任务,使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安慰,从而增加自我认同感。

如此一来,星座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迷茫的青少年指明了方向,也难怪会受到热烈地追捧。

星座如何打败属相?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星座文化也随之风靡全球,但与之类似的属相文化,却只是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亚洲文化圈内传播,范围远不如星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中国的属相学说,没有西方的星座学说“灵验”吗?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在中国和欧美国家文化中具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形象和联想意义。比如“牛”这种动物,在中国的文化中,它是“敦厚”、“肯干”、“任劳任怨”的代名词,鲁迅先生就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说法,正是借牛这种优秀的品质来自喻。而在欧美国家文化中,牛往往是以“横冲直撞”、“性情暴烈”、“好斗健壮”的形象出现的,因此用中国的十二生肖属相描述的性格套用在欧美人身上,明显并不合适。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巨大的文化差异,才使得属相文化传播范围并不广泛,而只是在周边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文化同源的亚洲国家才比较流行。而星座则没有这方面的阻碍,因此,星座文化才比属相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除此之外,星座的交际辅助功能要远远超过属相。要知道,我们的知交、好友,大多都是我们同一届的同学,或年龄差不多的同事。由于入学年龄的规定,同一届的学生大多年龄一致,按属相算,一个班的学生基本都属于同一个或是同两个属相,这样一来,同样属相之间就没有差异性了,朋友之间也没有必要谈论这个话题。而星座则不同,由于星座是按月份计算的,即使一个班的学生都在同一年出生,但是他们出生的月份也必然有所差异,分属于不同的星座,而这种差异性就可以成为同学和朋友间的谈资,衍生出许多有趣的话题来,吸引着年轻人对此乐此不疲地探讨。所以,从交流工具的作用上讲,星座要远比属相实用得多。

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明白像星座和属相这样的文化到底为什么受人追捧了。话说回来,星座和属相并没有指点人生的强大威力,偶尔用它们来调剂一下生活,也算给生活添加一些颜色。但同时我们要记住“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不要把星座和属相的说法太当回事了,否则就会出现本文开头因星座不合而分手的故事了。

小贴士:十二生肖的起源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6

当“横扫地球的怪物”这一讲座的海报一贴出,一下就围上来不少学生,把我围在中间,他们边看边议论,对此特别好奇。原来是“横扫地球的怪物”这几个字吸引了他们,有的甚至表现出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这“怪物”是怎样出现的的,横扫对地球会不会带来灾难,这时在他们头脑中出现了一个个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去了解个究竟,以求尽快解开心中疑团。自然兴趣也就来了。结果参加听讲座的学生比原估计的要多得多。听完讲座后,同学们轻松多了,懂得了慧星虽是宠然大物,但终究是个“虚胖子”,尾巴虽长,但无济于事。这样学生既消除了紧张恐惧的心理,又获得了知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最近,我又结合彗木相撞这一天象,举办了专题讲座。讲座前,专门设计了一张图文并茂的海报。题目是:“太空奇观星撞星”,副标题:“星球大战:彗木相撞”。海报一出,围观者甚众,各年级学生都主动要求定时间为他们讲解。实际上,日本人早就写过《星球敢死队》一书,美国动画片《星球大战》早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们懂得,那些终究是一些神话,科学幻想,离现实太远。今天彗木相撞才是真正的星球大战。究竟怎样,谁又不想知道呢?何况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从未见过的天象,又是今年世界人民最关心,议论最多是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为世界杯足球赛)。我特拟了四个小标题,即这次讲座的内容:

1、千年难碰的天文奇观;

2、“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的发现;

3、随时警惕“天外”不速之客(假如彗地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