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例6篇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1

一、地球仪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学案P8例1)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拉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③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会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2

1.1受季风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容量存在差异,所以同一时间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存在差异,气压状况也就不同,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洋热容量大增温慢形成高压,所以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海洋由于热容量大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所以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种由于季节变化风向有明显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受季风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叫做季风气候。由于亚洲东部在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所以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1.1.1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季风影响的是大陆的东岸,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为南北纬25度—35度的大陆东岸(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美国的东南部,巴西的东南部温带和降水状况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但由于不在亚洲东部,所以我们把这些地区的气候类型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所以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规律为35度—55度的亚欧大陆东岸。

1.1.2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除了受海陆热力行政差异外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移到赤道以北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风。对于热带季风气候来说我们只要记住它只分布在亚洲南部就可以了,如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的海南岛,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区。

1.2受其它因素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的形成除受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等。如:海拔特别高的地区形成高原山地气候,像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赤道穿过的非洲大陆的东岸由于是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的南部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的深入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深处内陆距海遥远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由于处于信风带的迎风坡再加上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美洲的秘鲁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使得南美洲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逼近赤道(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候类型的特点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描述,影响降水的是控制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的风向,而影响温带的主要是所处的温度带和季节:热带全年高温,亚热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温带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如:热带雨林气候处于热带所以全年高温,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全年多雨,那么雨林气候的特点就是全年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处于温带所以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夏季吹东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夏季多雨,冬季吹西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少雨,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中海气候由于处于亚热带所以夏季高温冬季冬季温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那么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就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降水多,所以夏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夏季温度不高,冬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冬季温带不低,所以全年温和,那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就是终年温和湿润。

3.结论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3

海水温度的高低取决于所处纬度高低和季节变化,同时还与沿岸地形(海域封闭程度)、气候、洋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与海水温度之间的关系及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1 海水物理性质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温度、盐度、密度。一般从温度和盐度两个方面回答相关问题。

2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低纬度海水温度高,高纬度海水温度低。

②洋流暖流使所流经海区水温增高,寒流使所流经海区水温降低。

③海陆状况内海水温受陆地影响大,夏季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高,冬季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低。

④陆地径流由于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所以陆地径流水温高于海洋,陆地径流注入的海区水温升高。

⑤水深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到1000米以下水温极低,趋于零度。

二、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1 海水盐度的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2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或气候影响降水量及蒸发量,影响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例。

②淡水汇人量影响人海口附近海水的盐度。

③洋流寒流使盐度变低,暖流使盐度变高。

④海湾是否封闭封闭海湾与外海海水交换不畅,受外海海水盐度影响小。

三、羊流与等温线、等盐度线的关系

1 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①“暖高寒低”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②“凸向即流向”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洋流的流向。

③“低来寒、高来暖”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为暖流。

2 洋流与等盐度线的关系。

“暖小寒大”暖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盐度值小的方向凸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盐度值大的方向凸出。

3 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关系。

在中低纬度海区,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高纬度海区,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

四、典例精析

例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和水温变化对沿岸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难易适中。(1)图中有三条表层海水等温线,从所标的温度数值不难看出,该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可判断出图中的陆地是南美大陆,图中的海域位于太平洋东南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导致近岸水温较低。该海域北部有赤道穿过,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水温高,该海域南部纬度高,水温低。(2)若M附近海域表层水温升高,就会使沿岸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导致降水增多,若M附近海域表层水温降低,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导致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气候更干旱。

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近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更低。(2)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例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解析本题以南美洲的地形剖面图为切人点,综合考查南美洲和非洲沿岸的洋流性质、景观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空间定位准确是区域知识再现和进行区域分析的前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有巴西暖流经过,其对岸为非洲西海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位于同一纬度的两地相比,暖流流经海域盐度更高,本格拉寒流是离岸风吹走表层暖海水,下层冷海水上升补偿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上升流,受此寒流的影响,沿海岸是荒漠景观,南回归线穿过的南美洲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而油橄榄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

答案A

五、强化训练

下图力某地区部分巷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导致a港口解冻日期比图中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经度 C纬度 D洋流

2 b、C、d三港口封冻期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

A c>dDb

B dDc>b

C cDb>d

D b>c>d

对于不小于10cm的波长,盐度与亮度温度成反比。在黑白遥感影像上亮度温度与灰度成正比。亮度温度越高,灰度数值越大,呈白色调,反之,呈黑色调。下图中力海洋盐度与21cm应段微度遥感测得的亮度温度之间的关手曲线,读图回答3~4题。

3 根据图示关系,借助海况影像图可以

A 等深线

B制等盐度线

C制等温线

D制等压线

4 在黑白遥感影像图上,灰度值最大(呈白色调)的海域是

A波斯湾

B波罗的海

C地中海

D红海

参考答案及解析l C对比分析a与图中其他港口,a港口纬度位置高,获得的热量少,解冻日期晚。

2 A b、C、d纬度相近,但b位于大陆西岸,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判断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无封冻期,C、d位于大陆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d受海洋影响较大,最冷月比c处温度高,则d港口封冻期比c短。故选项A正确。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4

第一章 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②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③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2. 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了地球模型。)① 纬线的形状是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越短,度数越大,长度越短。经线的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约为2万千米。② 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③ 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分界线:20°W 和160°E。④ 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3.纬度 ① 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②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③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4.经度① 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②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③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5.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 向 周 期 产 生 的 自 然 现 象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 年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注意: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6.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① 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②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终年严寒;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7.节气 日 期 太 阳 直 射 昼夜情况 季 节 划 分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0°) 昼夜平分 春季(3、4、5月)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夏季(6、7、8月)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0°) 昼夜平分 秋季(9、10、11月)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冬季(12、次年1、2月)注意:①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②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第二章 学用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①比例尺类型: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②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③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潮州市地图);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广东省地图)。④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4.地图的发展:刻在陶片上的地图 丝织地图 羊皮地图 纸制地图 电子地图。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4.四大洋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5.亚欧分界线自北向南依次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欧洲、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6.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如亚洲);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阿拉伯半岛);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7.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8.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9.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10.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可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3种。1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说明坡度越缓;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谷,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脊,多条等高线重叠表示是陡崖。1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其中,绿色表示平原,黄褐色表示高山、高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 12.世界的平原:亚马孙平原;的高原:巴西高原;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13.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14.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1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42页)。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烈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俯冲碰撞(形成山脉或岛屿)、断裂错动等,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17.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 念 特 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 短时间,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长时间,相对稳定 2.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8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2月。南半球相反。3.气温分布的规律是:A、由低纬度地区(赤道)向高纬度地区(两极)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纬度位置)B、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位置)C、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地形)4.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分布的规律:A、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纬度位置)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海陆位置)C、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东西部沿海降水多。(海陆位置)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5.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等特征,可以将气候划分为11种主要类型。6.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多雨型)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中部。(全年少雨型)7.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25°~35°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型)8.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平均——亚欧大陆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亚欧大陆内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欧大陆东部。9.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它们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10.大气污染主要是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工业原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污染气体。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3类: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层被破坏(氯氟烃)、酸雨危害(二氧化硫)。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膨胀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2.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在世界各地也是不同的(非洲最快,欧洲最慢,亚洲第三)。3.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它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0表示人口在增长,< 0表示人口在减少)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这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 5.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公式为:人口密度 = 人口数 / 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6.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7.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更多的公共设施;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水平高,居住环境好。(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此引发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8.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部沿海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9.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10.世界的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 ①基督教(教堂):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典为《古兰经》,信徒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③佛教(佛塔、寺庙、石窟):信徒称为和尚或尼姑,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0.人们聚居的地方统称为聚落,其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房屋、道路、绿地)。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11.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12.聚落分布特点: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少有或没有聚落。13.四大文明发祥地:中国黄河中下游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14.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国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第六章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2.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海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①面积有大小。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梵蒂冈面积最小。②人口有多少。人口居世界前3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美国。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③海陆位置不同。可分为临海国(如中、俄、美),内陆国(如蒙古、哈萨克斯坦),岛国(如日本、英国)。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欧洲、北美洲)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在国际合作中被称为“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国际合作中被称为“南”。 亚洲的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人均收入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5.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如中国与美国);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如中国与印度)。6.联合国(UN)是世界上规模、影响最广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理事会是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它由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7.世界贸易组织(WTO)是重要的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5

2012年初,严寒和大雪持续袭击欧洲。截至2月4日,欧洲各国共计确认冻死超过260人。在意大利,冬季温暖的阳光是许多人对罗马的记忆。而首都罗马这次却迎来近30年间的首场大雪,城区的一些地区积雪厚度达20厘米,包括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在内的多处旅游景点都因被大雪覆盖不得不暂停开放(图1)。对本世纪以来的冬季(12月、1月、2月)地面气温变化的卫星观测表明,欧洲地区(图2黑框区)普遍降温0.2~0.5摄氏度。那么,对全球气候而言,欧洲地区的降温有什么重要的科学指示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要从海洋说起。

图2美国宇航局卫星观测到的本世纪全球地面温度变化?

图3全球温盐环流活动示意图(红色表示上升、蓝色表示下沉)

在目前天文科学家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亿万颗星球中,地球是唯一的一颗“蓝色星球”。全球海洋,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其中,最大的太平洋就占地球表面的一半以上,比所有陆地面积总和还大。巨大的海洋容纳了近13.7亿立方千米的水(虽然这些都是无法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盐水),占全球总水量的97%以上。海洋是地球所有生物的发源地,今天,它仍然为地球90%以上的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海洋更是由于它在调节地球气候系统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引起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早在18世纪,苏格兰科学家布莱克发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上升到相同温度所需的热量不同。与空气相比,水的质量热容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上升1℃需要的热量)要大3倍多、容积热容量(即单位容积的物质温度上升1℃需要的热量)更要大3000多倍,因此,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海洋这个巨大的“水库”在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以海水升温方式将太阳能储存起来。然后,在日夜和季节的转换中,将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并通过水与空气热容量所存在的差异,影响全球天气气候变化。海洋的这个热库特性可以被人们直接体验到: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温度降低少;一年之中夏季内陆地区要比沿海炎热,到了冬季,内陆要比沿海地区寒冷。

海洋这个热库,通过自身不同深度的洋流活动,又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能量在全球进行重新分配。打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如果将全球气候系统比做一辆汽车,那么太阳能就相当于汽油,而海洋的作用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汽油只有通过在发动机里的燃烧,推动活塞运动,然后经过传动系统,才能驱动汽车的运行。

科学家经过观测和计算机模拟分析,基本确定了海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热机”的基本活动规律。首先,在全球风场的驱动下,海洋表层大洋环流将暖水向极地方向输送,将冷水向赤道方向输送。在这些冷暖洋流周围的陆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例如,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南美的秘鲁寒流等就是美洲大陆西岸沙漠气候的成因之一。海洋表层大洋环流只是在海洋上层300米,其质量只占海洋的10%。对于占整个海洋80%的深度在1?5千米以上的深冷层来说,表面风已经没有任何影响,洋流活动主要由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来驱动。科学上称为“温盐环流”(图3)。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6

【论文摘要】深入分析了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引出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这一课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仅从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来分析它是非常片面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都对地球气候和海平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近年来,当人们谈起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时,我们习惯归结于: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和海水的膨胀,从而加快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冰川的融化速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至少仅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co2气体在大气中含量才0.03%,这难道是引起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使得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对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地球和太阳一样,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星体,其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作为地球能量的中心,它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地核的外部依次是地幔和地壳,地幔是由岩石层组成,地壳则与大气层接触,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地幔和地壳构成地核保温层,越是接近地核温度越高,地核内部温度可以高达4982摄氏度,这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几乎相同。

地球的能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的能量称之为e核(即主要是地核的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称为e太。同时地球自身还不停地向宇宙辐射能量称之为q放。这三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使得地球表面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恒定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为14摄氏度左右)。实际情况是e太+e核略大于q放,按照这算式推论:地球表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假如这样,现在的地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而事实并非如此,地球表面温度还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本人认为这与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地球表面温度恒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释放自身能量的一种方式,每次地震和火山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以发生在中国汶川8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总发电量。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球从该地方释放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短时间内急骤下降;同时该地区地壳表面向大气吸收能量,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的液态水蒸发到空中,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就使得地震地区往往总会发生大面积降温及大降暴雨或大雪。虽然该地区一样也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地球其它区域向地震发生地区传导能量,由于地球的体积大,但地震地区的地壳表面要想达到其它地区相同的温度,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待才能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冬季在地震发生地和附近的四川、贵州等省份都发生了特大冰灾原因。

再如:2010年的欧洲火山灰事件,也是地球从该地区释放巨大能量,同样也可以用上述原理来解释,这也使得2010年冬季成为近二十年内最冷的冬季;2011年的日本福岛9.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同样的道理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降温现象,甚至引起日本国内大范围降雪,还有最近刚发生智利火山灰事件,新西兰7.8级地震……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地震和火山对地球气温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爆发频繁程度和等级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温度,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也间接影响着海平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深海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这与海水流动性等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同时,还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时用“温室效应的理论”来解释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是相互矛盾或错误的。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的气温上升;人们把它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资料同时显示:这一时期地球地震和火山处在不活跃期,基本上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或火山,在2005年才进入地震活跃期。而从1945年至60年代,虽然co2的浓度增大,但是全球地表的气温却显著降低,按照“温室效应”原理预测,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少,事实上却是这一地区温度呈明显上升。预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多,实际上却是那里的温度下降最多。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地震处在活跃期,地球上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分别达到15次(1957年2月23日~1957年3月23日)和9次(1950年12月1日~1950年12月14日),这些地震基本发生北半球。

另外,地球上冰河时代的气候特点可能从“地震和火山爆发理论”中寻找到答案。

二、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上水主要以冰山、湖泊和河流等淡水的形式存在。河流与海洋相连,冰山和湖泊等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由于地壳表面地质缘故,松动土质随着河水流入海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河流流入海洋。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用中国古代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做个比较:有只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水,由于瓶里水不多,乌鸦嘴巴喝不到瓶里的水,于是乌鸦想了一个办法,用嘴巴向瓶里放石子,这样瓶里的水面慢慢上升,于是就可以喝到瓶里的水。

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不变的。而陆地的泥沙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与“乌鸦喝水”的道理是相同的。瓶子里的水就好比是海洋,从陆地经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就如“放入瓶里的石子”,通过《乌鸦喝水》寓言故事不难理解:陆地大量的水土流失,一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于陆地的高度绝大部分高于海洋,陆地上的淡水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轻松地把陆地上大量松动的泥土冲入海洋中,而植被(特别是森林)是地球上表面泥土的“保护神”,人类自身生存活动和和地球自然现象,大量的植被破坏等引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的泥沙从陆地上通过河流流入海洋。

资料显示,仅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以上,地球上的这些的水土流失的结果肯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而由于海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冰川的温度,海平面上升的同时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的融化又会引海平面的上升。

拦海造田与水土流失的道理是相同的,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活动的原因,把部分海洋围起来或者通过用陆地上的沙石把它添埋起来,这样这部分海水只能流入海洋其它地方,这就与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也会海平面上升。

资料显示:从十三世纪开始,荷兰就在西北部顺德海围海造田,与海争地,迄今已持续了700多年。共修筑堤坝1,800多公里,造地7,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千米。瑙鲁面积21平方公里。拦海造田的国家还有很多,日本也是个拦海造田大国。

水土流失和拦海造田都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它们的作用又对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南北极冰川融化的水又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如此往复,便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球上森林覆盖率对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一片森林好比是一座水库,森林主要有三个作用:1是净化空气(这里不作论讨);2是储蓄水功能;3是吸附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对调节地球气温和海平面平上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下图地球的水简易循环图所示)

 

如图所示:陆地上的水主要是淡水,是以湖泊,冰川,河流等形式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等各种形式流入海洋,而海洋也会蒸发把海水变成水蒸汽,在气流或季风等作用下,这些水蒸气以下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在陆地上,这些降水又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这样如此长期循环。一般情况下,由于森林和其它植被有储水的功能,部分降水就会储蓄起来,从海洋蒸发并且漂移到陆地上的水和从陆地流入海洋体积大致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加速,这对地球上森林的破坏极为严重,陆地上森林的储水功能下降,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水的体积慢慢大于海洋蒸发的水量,这样陆地的水量在减少,相反海洋的水量就会增多,结果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同时伴随着其它不良反应。再由于森林的储水功能的降低,加上在陆地森林对土壤表面吸附能力减弱,有时过量的降水至使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等。这样加速了海平面的上升。

从这简单的地球水流程图可以总结出:陆地的淡水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假如没有森林,海水形成的降水在陆地上又无法得到储蓄,陆地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海洋的水就会越来越多,于是海平面就会上升;假如没有森林,在流入海洋的过程中,会带入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这样加剧了海平面的上升。既然森林对海平面和气候影响如此重要,我们人类在保护森林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资料显示:人类文明的初期, 有原始森林 7600万平方公里, 覆盖了地球大陆表面的三分之二; 19世纪中期, 减少到5600万平方公里; 20世纪末再减少到3440万平方公里, 覆盖率下降至27%; 而据2003年的最新数据, 现在只剩下2800万平方公里了。 由此可见, 最近100多年来, 森林面积锐减惊人;而且减少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加速之势: 1960~1990年全球丧失了45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森林, 其中1980~1990年期间平均每年损失9.95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 约等于韩国的面积;此后据联合国发表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的统计, 每年消失的原始森林增加到13万平方公里;2003年的最新数据则显示, 目前是以每年高达16万~2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着。 美国:17~20世纪30年代洗劫了三分之二的原始森林。  巴西:3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