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网络环境范例6篇

现在的网络环境

现在的网络环境范文1

1 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特点的对比

1.1 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网络环境提供的是一个具有以下特点的平台:

(1)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环境最突出的特点。网络交往的实质是人机对话,是一种“人—机—人”的间接交往方式。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是计算机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很多交流者并不需要了解对方的来历,只要情感得到了表达,不管对方是否认同或理解,网络的作用即得到体现。这是虚拟性带给交流者的便利之处。

(2)开放性。毫无疑问,网络环境是开放的。每个进入网络的人,都可以享受这个空间的资源。网络的出现超越了空间限制,消除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领域。开放性带给交流者的好处是:能增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情感表达的机会变多。

(3)平等性。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总要受到某些社会条件的限制,主动的一方总要为自己的主动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而对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人们摆脱了身份、职业、时间、空间的约束和国家、地域的管辖。同时,人们也不用在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种族肤色等各种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差异和不平等,网络环境中的双方都不用考虑彼此的现实利益,也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

(4)低成本。低成本的意义有两点:(1)金钱成本小,比起现实生活中的礼尚往来,网费可以忽略不计;(2)时间成本小,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你可以同时和几个人,甚至是几十个人交流,大大节省了时间。

1.2 现实生活的特点

现实生活是由我们活着期间所做的每一件事组成的,虽然网络环境是一个适合交流的平台,然而现实生活的某些特点却决定了网络环境是无法取代现实生活的:

(1)直接性。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是直接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报、电话等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具真实性,更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在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使其情感得到更正确的表达。

(2)具体性。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要求交往双方都必须在场,通过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感情,实现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增进了解的目的,这是一种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和情感表达。正是这样一种直观具体而完整的感受,使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得到很好的交流,使人能够感受世界的真实,有利于增强人际间的情感,提高交往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服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 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比较

现实交往是通过文字语言和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眼神等)的交往形式,以交流思想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的人际关系的互动活动。这种交往形式是直接的。

网络交往是伴随网络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指在网络上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交流介质,是一种人际间的符号性精神互动活动。这种方式在本质上是“人—机—人”的间接交往方式,双方直接面对的是计算机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

(1)交往过程的比较。从人际交往过程看,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是源于人的内在需要,它是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网络环境也就是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是伴随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惊人。

(2)交往动机的比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合作,交换信息和资源、交流情感,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情感共鸣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则主要是以减轻压力、克服孤独、获得支持、情感交流、发泄等为目的。

(3)交往角色的比较。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双方都有特定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双方的交往是直接的、符合一定社会角色、平等或不平等的交互关系。而在网络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身份是虚拟的、多样的。

3 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情感表达途径的比较

3.1 网络环境中情感表达的途径

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其他群体有很大不同,既非完全的校园生活,又非完全的社会生活,因此,他们的情感表达途径也与其他人群有显著的不同之处。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情感的途径是博客、校内人人网、BBS、QQ聊天和E-mail,他们通过这些途径来交友、交流思想、表达看法等。

3.2 现实生活中情感表达的途径

人类都是朝着社会化方向改变自己的,大学生也不能例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包括面谈、聊天、电话、书信等方式。这些方式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4 正确引导大学生情感表达的方法

即便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能解除现实交往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我们不得不辩证地看待网络交往带给现实交往的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这势必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所以,让大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人际交往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情感表达进行正确引导:

(1)健全网络制度和监督系统,加强信息的过滤。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网络,健全网络制度和监督系统,让大学生们接触尽可能多的好的网站,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多为学生搭建现实交流平台,使得他们的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另一方面,加强信息的过滤,建立网络防火墙,净化大学生的网上环境。

(2)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渗透作用。高校应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实交往活动来降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频率。

(3)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心理疏导。高校应该通过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来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络交往的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文明进行网络交往,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理性上网,加强网络心理疏导。

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然而,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现实交往的意义尤为重要。所以,要通过上述几个方法来使网络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正确化和规范化。只有网络交往得到规范,才能在现实交往和现实中的情感表达发挥协作和指导作用,毕竟网络交往是无法代替现实交往的,网络环境下的情感表达也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曲智坤.浅谈大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高教论坛,2008(3):58-59.

[2] 曹明.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8):116-118.

现在的网络环境范文2

从对网络环境的概念界定上我们知道,网络环境是以互联网络为中心的一种特殊的人造环境。它与以往我们所接触的大环境分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显然的区别。

1.网络环境——“虚”“实”兼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之所以相互区别根本上就是性质的不同。网络环境从其性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虚拟的社会环境,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以互联网为中心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其虚拟性显然可见。网络环境中的主体都是凭借一个虚拟的媒介和网络中虚拟的身份进行活动的,这些主体包括网络的使用者和服务者。无论媒介,还是主体所营造出来的社交活动圈子,都有别于现实生活。但是,网络环境作为现实环境的延伸,其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其特性的角度作解释就是除了虚拟性外,同时亦具有现实性。无论是作为网络环境的服务者,还是作为网络环境的消费者,他们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人或组织,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或者是多个角色。虽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他们是以虚拟的角色和身份活动着,但实际上这些角色在本质上是受控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想与行动的。因此,网络环境应当是“虚”与“实”的结合体。

2.网络环境——“无限”“有限”共存。网络环境是以网络为媒介,任何人或组织只要具备登陆到互联网上的条件,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环境中去。网络环境在时空上具有极强的超越性,用户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鼠标和屏幕进入到其想进入的网络空间中去,可以凭借鼠标进行无限的下一个链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甚至用户也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一个崭新的网络空间。网络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的超越性和在管理平台上提供的高度自制性,客观上给主体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尽情无限的自我发挥,这一点也是对主体最具吸引力之处。但是,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他们都有独立的意识。有些东西愿意和所有人分享,有些东西则只愿意和特定的人群分享,还有些东西则不愿与其他任何人分享。在网络上,主体可以跟据自身的特定需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网络空间,空间建立者可以通过各种信息验证做出空间访问者的筛选,这是对无限网络的有限限定。同时,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络中,人们的交往已然不仅限于简单的交流与沟通,而是深入发展到了组织交易活动的程度,最具代表力的就是现今风起云涌的网上购物等行为。至此,现实环境中诸多要素对网络环境主体行为的影响和制约越发明显。

二、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的交叉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高两个百分点。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在众多的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网络德育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技术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而迫切要求的结果。”网络德育的形成是网络社会产生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必须要全面科学地分析事物,积极发挥事物的“正能量”,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环境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实践的必然场域。同时“环境对人施以各种环绕力”,德育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德育成效也随之增强或减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成为当下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德育环境既是网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实德育环境的延伸,是网络与德育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要成功实施网络德育,就必须营造好优良的网络德育环境。

(一)网络德育环境的“正能量”发挥

“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直接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为作用的关系。在教育中,我们尽可能地在向“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方向努力。多元化、开放性的网络环境激发了人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唤醒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因为网络提供的是一个较为透明的公开的环境,它作为传播媒介的同时又提供了一套监管机制,为营造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的网络德育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德育主体之间的顺畅交流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媒介。网络环境除了为德育主体提供顺畅的交流沟通环境外,鉴于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也为德育工作者获取较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方便。网络平台的搭建,突破了人们在时空上的限制,信息的传递互换更直接、快速、及时,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成本更低廉。另外,这样一个平台的搭建也避免了主体面对面时有些想法不便当面直接表述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表达者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身份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教育工作者也能更容易地把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二)正视网络德育环境的不利面

网络环境营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氛围。新媒介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诚然有积极的一面,然而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精神食粮的新媒介文化,它也在“逐渐消解着传统的权威,对历史和现实的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的解构”。网络德育环境在为人们提供开放、自由、独立、无限的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网络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作为协助法律共同提升人类综合素质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则显得比较迟缓。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网络虚拟性的特性,很容易使人脱离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责任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是缺失,虚假信息、造谣、恶意中伤他人的事情频频出现。同时,在虚假外衣的掩饰下,一个人出现了双重甚至是多重人格。凡此种种,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危险的信号。因此,当下,着力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是优化网络德育环境的重要任务。

2.网络环境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与网络环境参与者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环境除了有其隐蔽性外,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都能成为网络环境的参与者。他们既可以从网上寻得想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在网上和共享一部分自身的信息。因此,网上的信息来源极其广泛。广泛的信息来源使网络环境显得很活跃。但是,由于涉入网络环境的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参与其中的主体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自然的信息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瞄准了这个渠道,想方设法将其思想渗透到这方阵地。而当下我们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尚不够完善,虽然也在进行着对信息的监管工作,但是与信息膨胀的势头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五花八门,既有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也有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垃圾信息、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等等。这些对我们优良德育环境的建设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提升网络德育环境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我们当下建设和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的改变更为深刻。而对于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来说,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网络德育环境的产生与发展。

(一)网络德育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网络德育环境也在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中。努力一直在继续,但是在之前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网络资源利用不够充分。自网络技术诞生后,作为极具科技前瞻性的高等院校就开始投入了一定的注意力,一些院校开发和建立了自己的德育网站。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德风园等。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构建一种理想高效的网络德育环境。但是,从运行的情况来看,很多德育网站的点击率并不高,人气不旺,甚至很多是在“空壳”运行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这类网站的特色性不强,对网络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把握不够紧密,没有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网络德育环境管理漏洞的客观存在。任何事物的完善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必然是由不完善→较完善→完善(理想状态)。在网络德育环境的管理上,制度的不完善和不统一是导致整体环境不够优化的客观原因之一,这个问题有待于有关方面去积极解决。同时,除了制度缺陷之外,在网络德育环境管理中,人员配备也存在问题。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从规范的制定、日常的运作管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配备一支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就目前各高校在网上开展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是兼职老师在做这项工作,这些老师都有日常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中,因而必然会对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建设是基础,优化是关键

所谓德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各种环境因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面对网络这个特殊的人工环境,我们更应利用其间的积极因素引导网络德育环境向有利的方面发展。综合各方因素,对于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网络德育环境主体的自身建设。网络环境的平等性一方面弱化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自由流

通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兼备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教育者的控制力度大大削弱,而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度却大大增强。因此,在网络德育环境中,其主体既包括了德育工作者,同时也包括了传统德育工作的对象。即只要涉入到高校德育领域的人都可成为网络德育环境的主体。首先,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德育环境理念。理念对于主体的行为活动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德育环境更偏向于“适应”,而非改变和优化。人类对于世界的一切行为和活动并非为了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使人类生活的环境更舒适。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工作者既不能全盘否定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又不能完全被动地适应,而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其间的积极因素引导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鉴于现代社会中网络环境的重要地位,加强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意义也极其重大。其次,加强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在网络环境中,对网络工具的正确使用,以及对网络环境的适应若有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将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加强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优化网络德育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专业网络德育队伍的存在一方面能在网民需要求助、咨询、沟通的时候及时提供专业的有效的引导,避免网民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专业人士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增强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当然,由于网络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专业的网络德育队伍成员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否则也无法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再次,全面提高涉入网络环境主体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协作信息与信息免疫。信息素养的养成可分为两个步骤,即宣传和教育。前期的宣传必不可少,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法做广泛的信息展示。线上是指在点击率较高的各大门户网站宣传普及相关知识;线下则是指通过宣传橱窗、海报等形式做相应的工作。在前期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学部门各种形式的教学工作(诸如课堂教学、各种活动、讲座等)可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从而有效而直接地提高受众利用信息的能力。

2.增强德育网站的有效性。纵观各大高校,网络德育环境平台已基本建立,但是相对而言还比较粗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利用率低下。网络德育环境的平台,即德育网站。无论是普通网站,还是冠上“德育”的网站,其本质都是进行信息,实现与网民的互动。在众多的网站中,如何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是德育网站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多数德育网站只是简单地将相关的德育信息在网站上,别无其他。但是,诸如时事政治、德育新闻等信息,网民都可以轻易地从其他门户网站上获取,无需特意去访问德育网站。久而久之,德育网站便开始了“空壳”运转,进而逐渐被大家遗忘。因此,只有改变网站内容陈旧的现状,才能高效发挥德育网站的作用。德育网站的专业人员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使得网站的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展现德育网站本身所应有的活力。除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外,网站内容的展现手法也必须多样化,网站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和善于发现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应用于网站的优化上。这样才能使德育网站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富有趣味性,将其从无人问津的角落推放到众人面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德育网站平台在进一步优化过程中,同时也应分配一定的精力来经营“网络社区”。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紧张的环境中提供一个让人能倾心交流的平台意义尤为重要。网络社区平台的兴起便是一种必然。当下诸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等论坛的迅猛发展趋势,有力地证明了其潜力巨大、影响深远广泛,广大网民愿意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和别人进行思想的交流、问题的探索等。但是,通过现实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论坛大多偏向于娱乐和趣味性的话题,网络德育环境建设尚未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给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专业队伍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揣摩现已成功的网络社区的经验,并结合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社区,从而在网络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德育工作者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时刻关注各大热点论坛网民的思想动态,将德育思想和活动渗透到已有的成熟的网络社区中去,以更好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也为整个网络德育环境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网络环境范文3

关键词:网络;文明环境;培育

网络作为高科技条件下的新兴媒体,为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提供了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是科技时代人们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的广阔平台。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明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洁净的网络空间是彰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网络时代进步发展的衡量标准。培育网络文明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网络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和产生的客观现实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以其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全方位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并且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性格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在,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与网络的快速发展相伴生,网络不文明现象也大量出现:信息服务难辨真伪;垃圾邮件泛滥成灾;污秽语言不绝于“耳”;强制广告反复出现;商业运行诚信缺失;游戏软件充满暴力;黑客攻击不堪忍受等,已经成为时下网络上最令人痛恨的痼疾。网络不文明是现实社会不文明的折射和放大,是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浮躁媚俗等不道德行为的“网络版”。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和产生对网民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养成构成了极大威胁。

无论网络虚拟空间如何发展,它仍是现实空间的延展,其活动主体都是现实空间的人,不存在超越人类共同道德准则的规则。因此,在网络空间也要讲求游戏规则,网络大量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和产生要求加强网络文明环境建设。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迫切任务

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和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它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也问人类的现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而良好的网络文明环境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网络文化所包含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重视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用道德理性维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与和谐文化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格格不入,对健康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树立网络新风,培育文明风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只有优化网络文明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可靠的信息传播和获取途径,健康内容和先进文化传播和宣传阵地,以及和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也从现实生活延伸到网上,网络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而不断进步的特征。在网络空间,各种价值观念、文明准则和道德规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并列、包容并蓄的道德结构和道德状况。和谐社会呼唤网络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强网络文明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将规范网络管理、发展先进文化与网络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网络文明环境培育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网络文明环境建设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的原则

(一)软硬兼备原则

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需要软硬兼备,即提升硬环境与强化软环境相结合。网络文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主要是为了能够登录网络所需要的技术设备、网络场所等。与其相对应,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包括网络主体、网络内容、网络技术等在内,通过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以及伦理教化体现出来,含有文化和服务内涵的方面,它表明网络文明的进步程度。培育网络文明环境既要营造硬环境,更要强化软环境,软环境比硬环境的实现更为关键和艰难,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和放弃硬环境建设,如果说硬环境可以用量来衡量,那么软环境则表现为质的提高。

科技进步为硬环境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上网速度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日益丰富,虽然有87.3%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也成为了网民的重要选择,分别有30.9%和28.9%的网民使用这两种设备上网,手机上网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相形之下,网络软环境特别是网络文明的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使之与硬件发展相协调。

(二)刚柔相济原则

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需要刚柔相济,即将法律约束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制定规定明确、操作性强的法律,硬性规范网络文明,增强网络主体的知法、守法意识,并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控制、矫正网上行为。另一方面,要对网络主体强化道德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理性。法律和道德都是行为规范,所不同的是法律具有稳定性、明确性、强制性,能通过强力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而道德是通过说教、示范、舆论影响的方式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利益关系。在网络时代,培育网络文明环境,法律约束与道德的规范缺一不可,必须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二者的力量。

(三)正负结合原则

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需要正负结合,即正面引导与消除负面影响相结合。构建文明的网络环境,仅仅有法律法规还是不够的。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进行正面引导方面可以做许多工作。如:积极引导网站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引导网络用户选择健康有益的网上信息;要求网站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管。从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方面入手,积极倡导并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安全网络、健康网络、诚信网络创建活动。通过对网络经营者和广大网民进行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环境而努力。另一方面,对网络不文明现象大量出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进行有效且合理的控制,力争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处理在萌芽状态,立足于网络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文明进步来合理使用和有效开发网络。

三、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的措施

培育网络文明环境刻不容缓,当前,网络文明建设呈现出网络法规的制定滞后;网络主体的责任感、自控力差;网络内容的水平低;网络技术不成熟等特点,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一)健全网络法规

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是维护网络安全健康和文明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国互联网协会又制定了举报、删除互联网上不良和垃圾信息的具体办法,以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远不能满足合理约束或规范网络的经营者或使用者,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窃取机密情报,进行金融诈骗、偷窃、制黄贩黄、侵犯知识产权、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及蓄意破坏网络等的违法犯罪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计算机犯罪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针对网络社会中的严重犯罪行为,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网络道德规范的同时,还要将那些成熟的、共性的道德规范转化成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使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二)规范网络主体

网络是网络文明环境的“硬件”,网络主体则是网络文明的承担者和责任人。培育网络文明首先要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培养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理性,指导网络主体根据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按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办事,增强网络文明活动的目的性和责任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文明道德水平、自律意识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加强自我约束,学习和掌握有关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自觉遵守网络社会基本的游戏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形成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营造网络文明环境,不仅是广大网民的任务,网络经营者和网络从业人员作为网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维护网络文明环境的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抵制不文明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网络环境的关系,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文明办网。2006年4月9日,北京的千龙网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掀起了积极营造网络文明环境的新风。只有文明办网与文明上网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共创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繁荣网络文化

培育网络文明环境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弘扬社会正气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网络变成社会文明,特别是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繁荣网络文化,首先要把网络文化的先进特质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制定政策、创造条件,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提高素质、扩大宣传阵地、提高精神文明辐射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四)强化网络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网络技术在网络文明环境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可以给网络文明带来负面影响,也可以为消除这些影响提供安全管理的保障。培育网络文明环境需要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实践证明,技术只有与伦理、法律携手,才能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网络、生态的网络。必须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通过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等技术手段有效甄别、过滤不健康网站的信息,进一步改进对垃圾邮件处理的办法和流程,加快开发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的信息安全技术,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水平,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服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与平台,只要全社会相互协调,积极努力,必将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现在的网络环境范文4

关键词:石油企业 计算机网络 安全隐患 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其网络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石油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晚,企业计算机网络环境相对脆弱,网络安全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加之,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净化网络运行环境,尤其是设置有效的登录控制,以及网络防火墙,是实现安全网络环境的基础。石油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基于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

1、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网络攻环境下的病毒与黑客入侵

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平台,基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企业网络中的漏洞,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黑客入侵就是基于网络漏洞,对企业的网络环境造成威胁。同时企业的网络服务端以员工为主,所以网络环境相对复杂,关于网页的浏览或东西的下载,都存在病毒的入侵的隐患。并且,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网络环境的潜在安全隐患缺乏重视,造成企业网络安全环境比较复杂,易受外界入侵源的攻击。

1.2 人为因素下的网络安全问题

人为因素下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管理端和用户端。员工作为主要的用户端,诸多不当的网络操作,都会带来安全隐患。同时,网络管理员在安全管理中,关于数据接入端和服务器的管理力度缺乏,造成网络数据管理上的不足。企业网络的网络平台都设有权限,管理员在权限的设计上存在漏洞,在病毒的入侵下,造成局部网络出现信息瘫痪的问题。

1.3 网络连接的不规范,尤其是各系统间的网络连接

石油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中,各管理系统的网络一体化,是平台构建的核心内容。企业在系统的连接中,缺乏网络风险的认识,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连接,造成病毒对于管理网络的入侵,最终造成整个网络平台的瘫痪。同时,网络连接不规范,在构建安全的以太网环境中,存在诸多安全的操作,诸如一台computer构建两个以太网,在病毒的入侵防范上比较欠缺。

1.4 企业缺乏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

石油企业的信息平台构建,注重平台的形式,而对平台缺乏完善的后期维护,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以至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网络漏洞和软件不能及时修补和升级。同时,对于用户端的下载和网页浏览,管理力度缺乏,用户端可以基于各网络站点,随意的东西下载,造成内部网络的安全隐患。而且,对于登陆的密码和账号,员工随意的共享或转借,造成网络运行中的各类隐患。

2、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应对措施

在石油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企业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管理、网络操作,以及网络安全体系等方面。因此,在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中,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以构建完善的防范体系,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加速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于完善。

2.1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石油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很大程度上源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尤其是网络权限的控制,是强化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完善的权限控制系统,对用户端进行有效的约束,进而净化网络运行环境。

2.1.1 构建完善的权限控制系统

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在登录端采用权限控制的方式,对网络的使用进行保护。因而,企业网络在安全管理的进程中,强化控制系统的构建。系统主要针对密码验证、身份识别等内容,形成完善的控制系统。在网络的使用前,用户端需要进行身份的认证后,才能进行相关网络的使用。而且,对于身份认证失败的用户,可以将其列为黑名单,进行集中的安全管理,以针对性的防范该类用户的登陆。于此,在权限控制系统的构建中,要明确好登陆系统和控制系统,两系统同时进行网络的保护,以净化用户端的网络环境。

2.1.2 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企业网络安全环境的营造,在于安全体系的构建。基于网络防火墙的构建,强化外来网络威胁的阻止,以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基于复杂的用户端,企业网络环境相对薄落。于是,在安全体系的构建中,以多级防护体系为主,形成多层保护机制,强化网络安全管理的力度。对于网络的数据,做到封闭式的管理,关键的数据要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信息的泄漏。

2.2 强化网络设备的管理

企业的网络设备是安全隐患预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对网络主机或服务器,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的重点。对于网络的相关设备,进行妥善的管理,网络的电缆线在铺设和管理中,要做到管理的封闭性,以防止外界物理辐射的影响,而造成信息传输的问题。同时,对于相关的网络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或修补,以防止网络系统出现漏洞,这样可以避免各类潜在的安全隐患。

2.3 建立网络安全应急机制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网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构建网络安全应急机制,对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完善的安全应急机制,可以及时地对各类安全威胁进行处理,避免外来入侵源对于网络平台的深入攻击。同时,对于重要的数据信息,要进行加密或备份,以应对数据意外丢失的情况。在实际的网络安全管理中,关于网络运行环境的实时监控,是及时发现系统漏洞或外来入侵源的重要工作。

2.4 强化用户端的安全意识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网络的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用户端在网络的使用中,要强化其网络安全意识,规范相关的上网操作,诸如网页的浏览或数据的下载等活动,要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的宣传工作,强调网络犯罪的严重性,进而约束员工的网络活动。

3、结语

石油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十分关键。而基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企业计算机网络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着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因而,强化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尤其是安全网络体系的构建,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防范网络威胁,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企业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策[J].新疆石油科技,2009(03).

现在的网络环境范文5

情,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最大的政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素质较高、涉网最多的群体,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网

络政治环境中的重要力量。如何把握好当前网络舆情的方向,如何积极应对网络政治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这都是网络环境

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网络政治网络舆情高校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刘静姿(1975-),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舆情工作。(广西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51-02

一、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

“网络政治”是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相对普及的情况下逐渐

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就是基于“第四媒体”——互联网的产生

和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所形成的政治。网络政治,又称赛博政治

(Cyber

Politics)、虚拟政治(Virtual

Politics)。关于“网络政治”,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杨伟民、吴显庆认为,

“网络政治是走向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政治发展形式,是网络和

政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政治现象。它包括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和

网络空间的政治活动两方面的内容”。刘文富则认为“网络政治

由三个层面组成: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

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

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网络政治的概念

进行简单的规定,即广义的网络政治涵盖网络上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民生等涉及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而

狭义上的网络政治,则特指网络中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国际

政治等政治现象和行为。在广袤的网络政治环境中,网络舆情

是网络中最大的政治,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

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无论是广义上的网络政治,抑或是狭义的网络政治,都与网

络舆情息息相关。从广义上说,网络政治就是网络舆情。网络

舆情中的大小事项、方方面面,谈论的热点焦点,无不是国家或

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事情,或关系到国家利益,或关系到网民现实

利益,无不从广义上构成网络政治的主要内容;从狭义上说,网

络政治与网络舆情中的民生、政治部分构成交集。网络舆情涉

及国家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体育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其中

舆情的政治领域就是网络政治的主要内容。公民在网络上或围

绕民生问题,围绕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法律、参政议政等领域发

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等,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

即构成网络政治舆情。

二、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政治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政治环境,诞生于网络之中,带有明显的互联网特性。

当前的网络政治环境之所以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

网络政治环境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第

一,网络政治环境具有开放性。在互联网中,地区之间,国家之

间的界限消失,各种信息和资源充斥着网络环境。政治被带到

一个更为开放,范围更为广泛的环境中,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观

点难免也会混杂其中;第二,网络政治环境具有快捷性。网络传

播速度之快,任何国家、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任何官员或民众

表达的政治观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等,通过网络群众可以在第

一时间收到或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第三,网络政治环境具有

平等性和自由性。在网络面前,不管你现实中的身份如何,你都

可以平等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你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你的意见和观点就能被别人所看到

和重视;第四,网络政治环境具有直接性。在网络中,你可以不

受他人限制,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直接代表自己,对本国和社

会,甚至是国际社会上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接参与到政治当中;第五,网络政治环境具有两面性。网络政

治环境所带来的不仅是政治参与上更为平等和自由,不仅是参

政议政的方便和快捷,各种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的介入,网民的

非理,都可能导致网络政治的风险,致使国家社会正常生

活发生动乱。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涉网最多的群体,更是涉网群

体中思想最活跃,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熟知各种网络搜索引

擎,对各种聊天工具是驾轻就熟,更是经常性地登录到各种论坛

中关注及其发表言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政治责任

感,对国家和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关注度很高。他们群体性的特

点,使得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也较其他群体强烈。这些特

点,决定了大学生不仅是网络政治的直接参与主体,更是网络政

治的主要影响客体。

网络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有好的方面,也存在着

负面的影响。一些非主流,甚至是敌视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混

淆着大学生的视听;一些有失偏颇的舆情,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非

理性参与,导致偏激的后果。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但易

于冲动的情绪,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敌对势力所利用。大学

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责任感,也易于被网络中所充斥的各种言

论,所倡导的各种理想观、价值观所冲击,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

道德底线的泯灭。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其在网络政治环境中的重

要地位

一切网络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网络政治环境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舆情危机,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

想、心理和行为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客体就是大学

生,并着眼于疏导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而引导高校网络

舆情向理性方面发展,以此达到构建和谐网络政治环境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

能、凝聚功能对疏导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

网络政治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有效引导大学

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形成并牢固自

己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及其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保

证功能,可以在政治共识和政治原则上,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确

保与我们党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可以提高大

学生自身的素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心理,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教育我们广大学生,更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

我们党政策方针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凝聚到我们党、我们国家之

中,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和心理。而高校的网络舆情,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积极应

对。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集中体现,又是高校

中的学生对学校中的人或事所发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意见或言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进行调节

和引导,一定程度上能把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向积极方面。除此

以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变化,通过建立及时有效的反应机制,并形成完善的处理网络舆

情的联动机制,把网络舆情危机消除在第一时间,确保高校网络

政治环境的和谐安定。高校中或社会中所发生的热点、焦点事

件,透过网络这一媒介,会把事件无限扩大,引来更多的关注,进

而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要

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要有综合分析能力及其政治

大局观,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网络舆情的走向和动态,提前预判哪

些事件哪些问题会导致网络政治危机。一旦危机爆发,则要迅

速作出反应,收集信息并分析事情进展,有效引导和控制舆情。

在第一时间联合有关部门,对事关高校的事件或问题作出行动,

实现网上问题网下得到最快的解决。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做到

位,才能构建和谐的网络政治环境。

三、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

(一)适应网络政治环境,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新的环境,必须要适应网络政治

环境的新特点,从自身出发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互联网传播信息的

速度和范围,都远比传统媒体要快得多和广泛得多,只有在第一

时间掌握信息,作出反应,才能适应网络政治环境快捷性的特

点;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在网络平等和自由的

环境中,一味地强调灌输,不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互动,

则很难在网络政治环境中取得实效;再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的整合程度。网络上开放的、丰富的资源,方方面面的内容和看

法,只有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从总体上

把握网络政治;最后,要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运用程度。只有结合新技术,运用最新的网络载体去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举措

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有效地构建

健康和谐的网络政治环境。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应对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好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

络阵地。在网络政治环境中,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阵地,是引导公众的舆论方向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

自身科研、教学优势,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

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反应群众心声,表达

社会主流意见,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在高校网络环境中,

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第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形成有效的网络政治环境他律体

系。网络政治环境是一个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世界,任何在网络

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都会在现实中受到应有的制裁。

如果网民一味地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不能自拔,一旦在网

络中侵害他人现实利益,做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等待

他们的也只有现实法制的惩罚。因而,普及和加强网络法制教

育,形成网络政治环境的他律体系,对于构建网络和谐环境具有

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政治环境的自

律体系。网络政治环境不仅需要他律体系的监管,更需要自律

体系的规范。网络环境不应成为网民发泄情绪的场所,应提倡

理性上网、文明上网。高校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

学生加强网络德育,提升他们的人格心理,并形成良好的网上行

为习惯。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

的职能转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

教育的成效。网络政治环境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自我

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职能,必须向双向互动的服务职能转变。不

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使其具备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

第五,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

法。网络政治环境依靠的是信息网络技术,要在网络政治环境

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忽视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开

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

方式方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在网络政治环境中不断取得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吴显庆.论网络政治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4

(5).

[2]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06-04.

现在的网络环境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成长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2年度校级科研、教育与教学研究改革项目(2012KYQN5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3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现在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高校校园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研究网络环境并进一步阐释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对于我们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一、网络环境的内涵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其环境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环境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智能性、交互性、导向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也具有这些特征。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深陷其中,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融为一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网络环境的概念。环境这个词相对于不同的事物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网络环境很明显是以网络为中心,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另外一种新型的环境。广义的网络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包括卫星电视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络以及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络合为一体的大环境,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网络虚拟的现实世界。而狭义的网络环境则指的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教育软件和资源,运用网络环境,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管理目的而提供的全方位的网络信息化环境。由于网络环境这个概念范围很广,目前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张耀灿、郑永廷在其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01版)中定义为:网络环境是基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电子文献(如数据库、光盘出版物、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和已初具规模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性数字电信网支撑下的虚拟生存环境。而笔者则认为,当今大学生周围的网络环境应该是更多的形容为一个生活的场景,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往互动而发生一系列关系的一个环境,是人与网络互动形成关系的环境,更是人与人通过在网络中的互动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而这些人在网络中的互动而形成的与网络之间的场景和关系形成的环境我们称之为网络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网络技术、网络设施、网络文化、人与人的网络交往行为以及个人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还包括规范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这就表明网络环境与网络具有不一样的含义,不但包含网络的内涵,而且还包括与网络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二)网络与大学生的关系

1、大学生运用网络最为广泛。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在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快捷迅速的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最早接受网络的群体,而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最大。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密切的“朋友”,也是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来源,高校网络的普及也为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网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据近几年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一直是我国网民中最大、最活跃的群体。由此可见,大学生是当前社会当中运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

2、上网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部分。网络产生于20世纪,发展普及于本世纪,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本身的快捷、方便的特征以及能给人带来互动、平等、自由、无拘无束的特性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宁陵特点和群体特征,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且基本上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工具。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拓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新境界。网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包罗万象,知识密集。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就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在这个世界中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便捷、快速、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世界的各种新闻动态、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这些对于大学生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培养自己的把握宏观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网络的多元化信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有利,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向,扩展学生的求知渠道,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打造出实现自我能力的新天地。

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从以往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这四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习方式到现在学生在宿舍中可以足不出户的去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国内外大事;通过网络来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最新通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通过网络交友互动,与朋友加强沟通;通过网络来求职应聘;通过网络购物;通过网络消磨时间。总之,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手段。大学生主要是生活在校园,获取外部信息最为便捷快速的途径就是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资源来源的主要渠道,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宿舍都已经接入了网线,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了条件。上网已经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在宿舍、图书馆、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下载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这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当前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

二、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重要的职责。高校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国根本。保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的根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熟时期。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可以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理想。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当前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是“90后”,这个群体属于生在新时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果实上的新一代,大部分没有吃过苦,受过罪,而且在家中都是“小天使”、“小太阳”,对于积极向上的努力学习,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风气。我们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中营造积极进取,努力上进的学习氛围,弘扬主旋律,树立模范榜样。这样,可以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进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具有活跃的思维,有理想、有追求。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便于消除校园的焦虑,促进校园和谐。这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形成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就使得校园焦虑充分暴露;另外,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意见,可以为大学生的各种困惑焦虑提供解决的办法和引导。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消除校园焦虑,而校园焦虑一旦消失,则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使得校园氛围和谐。

(四)有利于高校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学校健康科学发展。高校制定的有关学校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广大师生的利益,各项计划和工作安排实施后能否顺利实行,这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高校决策科学合理,则会推动高校良性发展,就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不但会阻碍高校的发展,更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充分表达对于学校各项政策、规划、措施的意见,可以使得学校的决策者从中看到不足,从而进一步改正,进而推动学校合理地做出科学的决策,推动学校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高校网络环境在当前信息时代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日益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要求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网络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的对待网络的观念,认真处理关于网络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力争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