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基础知识范例6篇

花茶基础知识

花茶基础知识范文1

乡愁可以是一杯淡淡的福州茉莉花茶;

乡愁可以是一碗清新爽口的古田银耳;

乡愁可以是一颗酸酸甜甜的平和蜜柚……

这些极具地方特色、令人醉心的舌尖乡愁,是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其早已深深融入地方文化之中,成为一个城市的元素和符号。因此传承和发展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及其产品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八闽大地到底有多少令人醉心的舌尖乡愁?本刊以《记得住的乡愁》为主题,去寻找福建最具代表性的舌尖上的乡愁,挖掘和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本刊与福州市农业局合作,共同推出《记得住的乡愁》之福州茉莉花茶专题报道。

福州市是全国唯一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记忆里,茉莉花像烙印般镌刻在福州人的生活中,福州以其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清香隽永的茉莉花茶,成为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

在许多国家,一代代农民、牧民、林农和渔民以多样化的物种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适用于当地条件的独特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创造、发展并保持着一些专门的农业系统和景观,通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着捕鱼、耕作和放牧的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收益。这些人类祖先留下的农业生产的智慧被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在比利时,“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正式进入遗产目录,这张代表着福州特色的历史名片在世界大舞台大放异彩,它展现了福州当地特色的农业知识和福州先民在实践基础上巧夺天工的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福州人民在与自然环境协调上的劳动智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不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景观,还维持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它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的知识与经验,是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资源,需要保护和发扬,同时也需要发展。

花茶基础知识范文2

市科学技术局是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全市科技行政管理工作,内设一室四科:办公室、农村与社会发展科、工业与高新技术科、科普信息科、知识产权科。核定人员编制14人,现有职工11人,其中,大学7人,大专4人。年月,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与科技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重点工作

(一)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根据楚科字[]5号《州科技局关于开展-年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一是成立了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万翔为组长,市科技局局长姚本湘为副组长,财政、统计、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年度“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复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协调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围绕科技进步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科普工作情况、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和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成效5大项11个小项45个考核指标,认真做好相关数据收集、文字材料撰稿、证明材料收集整理等,目前,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复查考核要求,相关考核材料装订成册,经州科技局评审论证已推荐上报省科技厅及国家科技部。(完成时间:年月20日-月20日;参加人员:市科技局全体工作人员及市属相关部门部分工作人员)

(二)年科技重点项目申报工作

年,全市科技工作以加强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为目的,以彝药产业、畜牧业、林果业、茶花产业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开展服深入调研,筛选、策划、包装申报国家、省、州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整合科技资源,努力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项目申报、管理上得到省、州科技部门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我局储备科技项目26项,向省、州申报科技项目19项,其中,省级17项,州级2项,主要是以支撑茶花花卉产业、核桃综合精深加工等为主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企业科技投入18248万元;目前,《山茶嫁接优良砧木筛选》等2项列为州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到位资金6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5项,匹配科技项目引导资金17.5万元。(完成时间:年1月-9月;完成人员:市科技局工高科、农社科和科普科工作人员)

(三)积极争取省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地州会商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行动计划的决定》(云发[]16号)精神,省科技厅决定从年起,建立厅州(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行动计划的实施,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市科技局根据州科技局的安排部署,抓住2012年市举办“国际茶花大会”的机遇,围绕花卉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加强茶花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示范,形成以茶花为核心的滇色花卉种繁创新基地。以《市茶花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认真做好了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制作了《市茶花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向州科技局汇报演示,得到了州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帮助和肯定,同意省科技厅与州政府进行的科技工作会商以《市茶花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为内容,实现州科技工作思路与省科技厅的有效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共同落实好《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行动计划的决定》的任务和要求,促进我州、我市特色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此项工作待科技厅主要领导和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商定时间后进行。(完成时间:年6月-7月;完成人员:市科技局局长姚本湘)

(四)市茶花产业争取省、州科技项目支持工作

1、茶花项目基础建设有序推进。为确保茶花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市提出了“一产二带三基地、四园七路、十村百家”和建设“茶花酒店”及若干“绿化单位”的项目规划意见。目前,已建成面积150亩的茶花主题公园——峨碌公园茶花精品园,定植30个品种的茶花共370株;改造提升了永安大道、鹿城东路等以茶花绿化为特色的茶花大道,定植茶花1591株。目前,正抓紧编制完善1708亩的彝海国际茶花文化园、5.7平方公里的茶花谷、1.47平方公里的山茶物种园和十里茶花溪——特色花卉园区等项目的建设方案。紫溪山山茶物种园项目现正进行建设方案的论证评审工作。同时,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先后向社会了茶花谷、彝海国际茶花文化园的招商信息,吸引了众多开发商前来洽谈,有多家开发提交了规划建设方案,现正进行建设方案的论证评审工作,目前已与红塔集园达成了彝海国际茶花文化园开发建设合作意向,正深入商谈合作的具体事宜并编制建设方案。

2、茶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茶花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进了一批外地茶花种植大户到发展。目前,全市拥存的茶花成品苗和育苗数量分别达30万株、100万株,引进世界名贵茶花品种800多个,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发展茶花种植户200多户(农户),企业及单位28家,具有代表性的有百泽茶兰园、滇洱古道山茶花园艺有限公司、茂源生态园林公司、宏芳茶花园和欣绿世界名贵茶花品种园等。为促进茶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市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接洽,申报了十里茶花溪——特色花卉园区、茶花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并向省花产办争取到了20万元的项目基础建设启动资金。

3、茶花文化蓬勃兴起。市通过法定程序,已将茶花确定为市的市花,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茶花文化节、茶花杯网球公开赛和茶花展销会等系列活动,摄制了《茶花之乡——中国》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了《中国.茶花》和《茶花文化节会刊》等书籍,发行了3000套以茶花为主题的明信片,目前,《茶花文化大观》正在采编过程中,《市茶花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必将于年内出台。此外,还开展了以茶花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徽标有奖征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了196份设计方案,现已完成专家评审。通过举办一序列主题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茶花文化氛围。

4、科技研发创新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随着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针对茶花进行的一系列科技推广、研发和创新技术,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形成了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学校、科技推广部门与种植户等多种合作模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农大、师院等科研院所都与市内的茶花种植企业鉴定有合作协议。一批科研课题如茶花无性繁殖、快繁培植、无土栽培等技术已趋完善。茶花新品种登录、命名正以茶花协会为主体积极运作;茶花基因库建立、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茶花精油与色素提取等研究课题已由种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如百泽兰园研发生产盆栽茶花基质和新品种选育;茂源生态园林绿化公司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师院合作研究新品种选育与快速繁殖和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欣绿茶花园引进国外品种与山茶花杂交示范以及茶花盆景开发;滇洱古道山茶花园艺公司与农大合作,研究茶花精油与色素提取技术。

目前,一是《市茶花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待省科技厅主要领导与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会商后确定;二是围绕《市茶花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这个主项目,延伸新品种选育与快速繁殖和转基因技术等项目,积极向省、州科技管理部门申报省、州重点科技项目;三是《山茶嫁接优良砧木筛选》项目被列为州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扶持资金3万元。(完成时间:年月-12月;完成人员:市科技局、市茶花办、市茶花协会工作人员)

花茶基础知识范文3

一、大理举办茶花节的优势

大理有栽培茶花的传统和文化根基。大理茶花种植历史悠久,明代高僧担当和尚写诗赞美茶花:“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著名作家杨朔也在《茶花赋》中曾写到:“……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大理人爱茶花、养花、赏花、育花,对茶花有难以割舍的真挚情感。大理的茶花品种多,花期长。大理人已经习惯在不同的时节感受茶花:暮春发芽,夏天打苞、冬春吐蕊竞放。家家流水,户户养花是大理的经典风景,难以想象没有了茶花的大理会是什么样。不仅是大理本地人有茶花情结,就连外地人对大理的花的印象也是以茶花为主。有不少外地人就认为茶花就是上关花,当然本文无意考证上关花和茶花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个美丽的误会来源于大众对大理茶花的深刻印象,这么好的形象资源和文化根基在文化资源中是非常难得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大理茶花决非简单的花卉种植和栽培,而是和洛阳牡丹花一样,是一种值得利用的文化资源。

大理茶花的繁育和栽培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大理的地形地貌特殊,气候适宜,有利于茶花的繁育和栽培。大理名茶童子面、紫袍、恨天高等花形独特,色彩艳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野生茶花资源丰富,为进一步繁育和栽培提供了更好的种质资源。2005年大理举办了首届“大理茶花展”,几百亩的茶花产业化基地也正在建设之中,举办茶花节必需的技术支持和规模种植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大理有举办高级别节庆活动的经验和市场。大理是传统的旅游胜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来宾。多年的旅游发展已经建成一批接待设施,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接待人员。同时,大理举办过“三月街民族节”、“七星越野挑战赛”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节庆活动或赛事,具备举办高级别节庆活动的经验。此外,大理近年来的形象宣传越来越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从“五朵金花的故乡”、“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到“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从天龙八部的拍摄地到中国最佳魅力城市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打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在游客心目中,建立了较好的城市形象,茶花节的举办,一方面是对大理形象的进一步充实和更新,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大理旅游及城市形象的强化和提升。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大理茶花节特殊的市场营销功能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整合优势

大理茶花节的举办不同于“三月街民族节”和其他民族节日。茶花节不是传统节日,而是脱胎于传统文化并且结合了自然资源优势的新节日。这和有些地方纯粹为了短期经济效益而生搬硬套、凭空捏造“节”的行为截然不同,大理茶花节有深厚的大众基础和文化内涵。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大理茶花文化的独特性为茶花节的市场开发提供了可行的广阔空间。在市场需求方面,茶花节至少可涵盖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是茶花种植在产业化发展中必然刺激花卉需求,二是因节庆活动产生的旅游需求。两种需求都具有大众化和层次化的双重特征,使茶花节的市场面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证。在产品设计方面,成规模大面积种植的主题茶花园、以城市园林为主的景观设计、小型盆栽和相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都可以在产品层次、产品品种上比其他产品更上一层楼。在宣传促销上,茶花节具有其他节庆活动难以具备的两大特点,一是大众化,茶花人人爱,人人爱茶花。浙江金华已经成功举办十四届茶花节,其中一次还办成国际茶花节。有意思的是在金华的茶花节上,云南山茶颇受欢迎。这说明茶花在大众花卉需求上颇具实力。二是特色化。大理茶花中不乏奇品,还有少数民族特色、南诏大理国历史和“天龙八部”之类文艺作品推波助澜,使大理茶花更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著名的市场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并能成功运用自身主观能动性影响环境,使环境变得适合企业(我们在此扩展为旅游城市)发展的市场营销才是真正成功的营销。举办大理茶花节是主动策划,整合资源进行营销,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促进旅游发展的做法,这正是对营销大师理念的具体实践。茶花的大众化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而举办茶花节既发挥了大理茶花文化的优势,又能够以此在已经具备的公众好感的基础上进行大理旅游和城市形象建设,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

茶花节的举办还具备不可替代的文化整合优势。大理最具浪漫意味同时又不可复制的“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中,“花”是最具市场价值和市场发空间的因素。风、雪、月都很难人工创造,但“花”可以。风花雪月既是风景也是文化,风、雪、月可遇不可求,花就成了在其中可以穿针引线,灵活运用的因素。在大理清风、明月、半山雪的映衬下,茶花恣意绽放,这样的美景既符合自然环境的客观要求,又顺应了大众追求浪漫的心理需要,以节庆的形式迎合这样的需要,既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又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具体体现,此外,上文提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其他文化在茶花节这个点上的整合优势也是其他文化资源难以替代的。

三、举办大理茶花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成功举办大理茶花节不是简单的事,在吸取外地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念问题

在观念上,应该摈弃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有些人认为大理的节日已经够多了,随便把已经有的节日做强就可以,没有必要另辟蹊径。其实,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具备适当的市场开发的潜力;大理的很多节日从民俗、学术的角度很有研究价值,但对广大民众来说,不一定都有广泛吸引的市场吸引力。大理茶花是难得的具备大众吸引力的文化资源,茶花节是已经有外地成功运作经验的节庆活动,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大理从来不缺乏深厚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的是如何整合这些资源的眼光与契机。此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战略观念。无论茶花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还是茶花节的举办,都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因此,如何把大理茶花节办成大理的一个新品牌,一定要有长期挖掘文化内涵、改良品种、引进技术、加强宣传等多方面长期协作的准备。

2、特色问题

大理茶花甲天下虽然是优势,但也要看到其他地方已经举办类似节庆活动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如何注意突出自己的特点,在营销上注意产品设计和宣传的个性化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金华已经成功举办多年的情况下,如何在吸取金华运作节庆活动经验的同时,把大理茶花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进一步明确和定位,使茶花节成为不可替代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拳头产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如从时间选择上,大理可以利用气候优势,把茶花节定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比金华茶花节早,又弥补了冬天各地气候寒冷,鲜花节较少的空档。当然,还应该有一定的特色保护意识。2002年4月,洛阳牡丹从法律层面开始受到原产地保护,向包括中国在内的144个世贸组织成员国宣布注意保护。洛阳牡丹“甲天下”的法律意义确定,洛阳牡丹真正成为和其他地区牡丹不同的世界公认名牌。洛阳的做法很值得大理借鉴。只有差异才是特色的本质,而没有保护的差异很容易复制仿造,相似的东西一旦过多,特色地位也就无从谈起了。

此外还有特色如何深化的问题。大理茶花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无疑是茶花节特色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打造出具备观赏性、参与性都很强的系列产品,是深化特色的基本方向。市场化的运作需要不断强化的文化特色夯实,文化特色也需要市场的印证和整合,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3、方式问题

政府主导是我国节庆活动和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大理茶花节的举办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以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的是,茶花节应该在大众参与和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引导和支持。没有大众的参与,茶花节只能是插在花瓶里的花,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主动参会,更谈不上做大做强。提高参与性首先不能忘记本地居民的参与。本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分不开。如果能够营造一种本地居民人人热爱茶花,个个乐意赏花、家家方便买花养花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然也会成为茶花节吸引力中强有力的一部分。大理茶花节首先就是大理人的节日,然后才是大家的节日。

开发与保护并重是公认的合理开发方式,茶花节也不例外。茶花节本身是以茶花文化为中心对其他各种文化的整合,因此保护的任务格外繁重。不仅要保护可以利用的已有的文化形式,因为茶花节的举办而形成的有益于各种文化本身的发展和茶花文化传播的新的文化现象也应该列入保护的范围。比如涌现出来的茶花种植能手、茶花画家、诗人、文学家、民间歌手等。都可以加以一定程度的鼓励和保护,以此营造爱茶花、护茶花的文化氛围,实现节庆活动开发和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

大理拥有不少桂冠:古有“文献名邦”、今有“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只有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推陈出新,才能使大理保持长久的魅力。因此,茶花文化的价值应该被重新审视,利用举办茶花节,使这张旧名片做大做强,重放异彩,实现大理城市形象和旅游发展的新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①蔡礼彬:《试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②郭胜:《旅游节庆的策划和市场化运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花茶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特产资源;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3.5;D92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986-04

Analysi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he Specialty Resources in Xianning City

SUN Zhi-guoa,HE Yue-qiua,DING Guang-pinga,WANG Shu-tingb,HUANG Li-mina,b,XIONG Wan-zhenb

(a.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outhern Hubei Province; b.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traditional specialty in Xianning city, such as tea, osmanthus, Nan bamboo and ramie. There are two nation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one national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been identified. The specialty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he specialty in Xianning city were introduce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raditional specialty;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Xianning city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1]。其中,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是农业知识产权重要内容。地理标志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是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1-3],主要是针对传统名优特产(如农产品、酒类、食品、工艺品、纺织品等广义的特产)的知识产权保护[4-6]。

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定了扶贫方面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任务、专项扶贫中产业扶贫的思路、行业扶贫中发展特色产业的方法。

如何利用WTO的TRIPS协议中专门章节规定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培养特产品牌,提升特产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将特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农业知识产权为农业科技创新“护航”的问题,也是特产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问题。鉴于此,以下将探讨咸宁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 咸宁特产资源概况

近年来,咸宁市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四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六业”,即各县(市、区)一个支柱产业,包括咸安苗圃、嘉鱼蔬菜、赤壁猕猴桃、通城生猪、崇阳雷竹、通山水果。大力实施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在按国家产业导向要求适度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麻、茶、果、菜为主的特产经济作物,加快畜禽养殖业发展。

1.1 茶叶资源

咸宁市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茶叶之乡”、全国三大“茶马古道”源头之一。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行“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积极实施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全市茶叶面积达10 666.67 hm2,产量1.8万t,已形成一大优特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生态产业。

咸宁市茶叶生产已形成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和好品牌,如赵李桥砖茶厂、国营羊楼洞茶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川玉茶饮品责任有限公司。好品牌有全省十大名茶松峰茶、毫峰茶;全省二十佳名茶锦峰茶、川玉茶;还有农业部优质产品玉名露、鄂南剑春等;国际名茶罗针茶、九宫白毫等。咸安的川玉茶、嘉鱼的凤凰舌尖、赤壁的松峰茶、通城的锦峰茶、通山的九宫白毫茶等逐步做到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式样、统一对外宣传,真正形成了规模和品牌优势。

1.2 桂花资源

咸宁市桂花栽培历史悠久,咸安现存少量千年古桂,据史料载,2 300多年前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途经咸宁写下了“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的美妙诗句;500年前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

咸宁市桂花资源全国第一,“桂乡”美名享誉全国,年产鲜花350 t,居全国第一。桂花品种数量、古树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等5个主要资源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市6县(市、区)45个乡镇分布有桂花,拥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种群,近30个桂花品种,现存地径5 cm以上桂花150万株,折合面积约3 333.33 hm2,特别是全市百年以上古桂达2 000株,约占全国2 200株的91%。

1.3 竹产品资源

咸宁市竹类品种有12属150余种,主要种属是刚竹属、箬竹属、苦竹属、孝顺竹属、麻竹属等;品种有楠竹、刚竹、水竹、苦竹、箬竹、慈竹、雷竹、凤尾竹、花纹竹、实心竹、龟甲竹、罗汉竹等。其中,崇阳县雷竹种植面积2 653.33 hm2,雷竹产量1 916 t。

咸宁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种植楠竹传说有5 000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咸宁志书上就有“竹影蟾光洁,桂影有余光”、“月来窗写竹,风过彻梳荃”的诗句;清末至民国初年,咸宁楠竹种植已遍布全境。该市现有楠竹10.67万hm2,立竹量2.24亿株,年产楠竹2 200万株,是湖北省楠竹主产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楠竹之乡”。楠竹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发展势头强劲。

咸宁有丰富的竹产品资源,如竹编织品(竹篮、竹萝、竹筐、竹餐具、茶具),竹纤维产品(竹纤维卫浴、竹纤维家纺、竹纤维服饰),竹工艺品(竹乐器、竹雕刻工艺品、竹根工艺品),竹建筑(竹家具、竹板家材)、竹炭、竹笋等。

1.4 苎麻资源

苎麻是咸宁传统的特色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咸宁市素有“苎麻之乡”的美誉,苎麻面积8 133.33 hm2,产量16 150 t,是出口外销商品麻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作为全国三大苎麻产区之一的咸宁,应把苎麻产生化经营作为咸宁发展特色农业的经济增长亮点。

1.5 蔬菜资源

咸宁市嘉鱼县是全省的蔬菜大县,蔬菜种植面积2.97万hm2,产量98.9万t,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被湖北省授予全省首批蔬菜生产出口基地县。该县重点发展城郊蔬菜、水生蔬菜,扩大中远郊区连片的专业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供给中等城市的专业核心蔬菜基地。同时,进一步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品牌,把嘉鱼县打造成“中国蔬菜之乡”。该县“菜篮子”规模日益扩大,已形成五大蔬菜板块基地,即1万hm2“两瓜两菜”、4 000 hm2设施蔬菜、2 000 hm2特色蔬菜、2 000 hm2西甜瓜和2 000 hm2水生蔬菜。

1.6 果品资源

咸宁市境内果树有桃、梨、李、枣、杏、栗、柿、柑、橘、石榴、枇杷、白果、花红、樱桃、葡萄、核桃、山楂、木瓜、无花果、猕猴桃等160多种。其中,赤壁市猕猴桃种植面积1 316 hm2,产量3 315 t;通山县果园面积5 466.67 hm2,产量13 411 t。

1.7 水产品资源

咸宁境内水域辽阔,河、湖、库、塘遍布,水产资源丰富。有水生经济动植物共27科118种,其中鱼类21科108种。主要稀有珍贵鱼类有中华鲟、鳗鱼丽、团头鲂、银鱼等。全市放养面积达5.45万hm2,水产品总产量20.2万t,其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16.2万t,占总产量的80.2%。该市重点发展咸安种青养殖、嘉鱼工厂化繁苗、赤壁网箱养鳝、崇阳高山梯级养殖、通山不投饵网箱养殖、通城“鱼-沼-猪”一体化等养殖模式,加快建设咸安有机蟹、嘉鱼叉尾、赤壁小龙虾、崇阳虹鳟鱼、通山鳙鱼、通城棘胸蛙等特色养殖板块。

1.8 畜牧资源

咸宁市畜牧产业年产值90多亿元。主要有通山县的以山羊为主兼顾生猪-肉牛的养殖区,崇阳县的以肉牛、肉鸭为主兼顾生猪-山羊-蜜蜂养殖区,通城县的优质生猪养殖区,赤壁市、嘉鱼县的以水禽为主的家禽兼顾生猪养殖区,咸安区的以鸡为主兼顾生猪养殖区,向阳湖-强人乳业奶牛养殖区(分属咸安、通城)。

2 咸宁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存在3个主要系统:①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③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咸宁尚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1年才开始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2.1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自2000年1月31日绍兴酒成为我国第一种原产地域产品(即地理标志产品)以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检总局先后依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国内981种产品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种类涉及果品、中药材、蔬菜、粮食、茶类、水产品、工艺品、酒类、家禽、牲畜、食用油、调味品、纺织品、饮料、花卉等15个大类。

咸宁市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羊楼洞砖茶(洞茶)、赤壁猕猴桃2种。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从前身帽盒茶算起,源于唐,盛于明清,世界公认羊楼洞是青砖茶的鼻祖之地。羊楼洞米砖茶,是世界上惟一用红茶为原料做成的红砖茶。在明清两朝,赤壁羊楼洞凭茶一跃为国际名镇,俗称“小汉口”,赤壁也成为“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清朝乾隆年间“三玉川”和“巨盛川”两茶庄在其生产的砖茶上特别压制了代表羊楼洞3口泉水的“川”字为产品标牌,在草原牧民中信誉卓著。

赤壁猕猴桃品种是金魁、海沃德。赤壁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所产猕猴桃产量高,质量好,果面褐色或深褐色,果肉翠绿色,酸甜适度,汁液多,具清香。保护区范围内海拔100~800 m,土壤类型为红黄壤,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pH 5.5~6.5,土层厚度≥60 cm,有机质含量≥1%,地下水位1 m以下。

2.2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始于2008年,迄今为止,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农业部登记了1 017种农产品地理标志。其种类可分为果品、蔬菜、粮食、牲畜、水产品、中药材、茶类、家禽、食用油、饮料、花卉、纺织原料、烟草、调味品等14个大类。

咸宁市现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城猪1种。通城猪属华中两头乌猪种的重要类群,具有遗传性能稳定、繁殖力高、肉质细嫩鲜美、杂合力好、适应性强等突出的优良特性,2000年被列入《部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其产区在湖北幕阜山低山丘陵地区,中心产区在通城县。

3 咸宁特产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对策

3.1 深入调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

咸宁市具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名优特产有:羊楼洞砖茶(羊楼洞青砖茶、羊楼洞米砖茶)、咸宁桂花茶、贺胜罗针茶、汀泗川玉茶、通城茶、松峰绿茶、通山茶叶、九宫白毫茶、碧叶青茶、咸宁桂花、咸宁楠竹、崇阳雷竹、赤壁水竹笋干、咸宁竹编、咸宁竹刻、咸宁苎麻、赤壁猕猴桃、通山板栗、慈口橘橙、通山核桃、闯王沙梨、通山香榧、赤壁香莲、铜钟磨盘柿、铜钟风水梨、通城猪、通山山羊、通山黄牛、咸宁鸭、崇阳蜂蜜、咸安鸡、向阳湖牛奶、赤壁春鱼、咸安蟹、嘉鱼叉尾、赤壁小龙虾、赤壁口味鱼、崇阳虹鳟鱼、富水湖鳙鱼、通城棘胸蛙、赤壁银鲫、九宫石耳、九宫七叶一枝花、九宫江边一碗水、九宫竹节人参、九宫独活、九宫明党参、九宫白芨、赤壁贝母、崇阳乌药、通城金刚滕、嘉鱼蔬菜、桂花酒、桂花蜜酒、猕猴桃酒、崇阳糯米甜酒、百丈潭窑酒、黄沙苦荞酒、大路土巴爷酒、麦市牮纸、通山油茶、咸宁桂花糕、众望麻花、鸡蛋麻花、嘉鱼麻糖、嘉鱼小磨香油、麦市干子、赤壁肉糕、杨芳酱油、七里山矿泉水、通山大理石、通山石雕等。

然而,咸宁市现仅有2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且尚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显然还有大量的传统特产资源,尚未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应该加强咸宁特产资源的调查,从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两方面研究特产的地理标志特征,然后加强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申报:①实施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②注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③登记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3.2 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实施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拉开了全球非物质遗产保护序幕[7]。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国家和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登录制度[7],且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形成了高潮,已取得丰硕成果[8-11]。《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10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因此,应该收集与整理咸宁市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医药等),着重申报传统美术(竹编、竹刻、木雕、石雕、刺绣、盆景技艺等)、传统技艺(羊楼洞青砖茶、羊楼洞米砖茶、咸宁桂花茶、贺胜罗针茶、汀泗川玉茶、通城茶、松峰绿茶、通山茶叶、碧叶青茶等茶叶制作技艺;桂花酒、桂花蜜酒、猕猴桃酒、崇阳糯米甜酒、百丈潭窑酒、黄沙苦荞酒、大路土巴爷等酿造技艺;麦市牮纸、咸宁桂花糕、众望麻花、鸡蛋麻花、嘉鱼麻糖、嘉鱼小磨香油、麦市干子、赤壁肉糕、杨芳酱菜等制作技艺)、传统医药(通山药材炮制技艺等)类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升对特产人文因素的了解,保护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施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

3.3 鼓励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整合与培育名优特产品牌

中国目前有3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迄今为止,在国家质检总局保护的国内981种地理标志产品中,共有4 227家企业获准使用473种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其中,218家企业获准使用武夷岩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然而,尚无企业获准使用羊楼洞砖茶(洞茶)、赤壁猕猴桃、通城猪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为更好地培育品牌,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应鼓励支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并充分利用传统工、农业品牌类文化遗产,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理标志特产的品牌,打造咸宁名优特产品牌。

3.4 制定国家质量标准,完善技术规范与质量监控功能

自2005年起,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与《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或后来的《地理标志产品通用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了144种地理标志产品的国家质量标准。

保护与利用地理标志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必须对其载体地理标志特产有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制定其国家质量标准。然而,目前羊楼洞砖茶(洞茶)、赤壁猕猴桃和通城猪只有地方性质量标准,均尚未建立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因此,为了完善咸宁市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急需要制定其国家质量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羊楼洞砖茶》、《地理标志产品赤壁猕猴桃》、《地理标志产品通城猪》,完善技术规范与质量监控功能。

3.5 加强名优特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产业扶贫开发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传统特产具有重要意义:①发挥名优特产的比较优势;②发挥市场引导与企业组织效应,推进和提升名优特产产业化;③利用技术规范与质量监控功能,加强和提高名优特产质量标准化;④凭借市场认知和产品声誉背景,支持和促进特产的品牌战略;⑤挖掘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和拓展特产产业的综合功能;⑥提高特产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特产贸易的发展;⑦提高特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定特色优势产业方面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均强调湖北省以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位于幕阜山区,为武汉、长沙、南昌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的中心城市,有茶叶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温泉之乡等美誉,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因此,咸宁应该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开展名优特产尤其是国家地理标志特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产业扶贫开发。

4 小结与建议

咸宁市具有丰富的特产资源,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羊楼洞砖茶(洞茶)、赤壁猕猴桃2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城猪1种,但均尚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基于对咸宁特产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我们建议:①深入调查传统特产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加强地理标志权保护的申报;②收集与整理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③鼓励与支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并充分利用传统工农业品牌类文化遗产,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理标志特产的品牌;④建立国家质量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羊楼洞砖茶》、《地理标志产品赤壁猕猴桃》、《地理标志产品通城猪》,完善技术规范与质量监控功能;⑤加强名优特产尤其是国家地理标志特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产业扶贫开发。

参考文献:

[1] 宋 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冯寿波.论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邓村绿茶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0):4277-4280.

[5] 孙志国,陈 志,刘成武,等.黄连类道地药材资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491-493.

[6] 孙志国,熊晚珍,王树婷,等.湖北武陵山区地理标志产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5):145-148.

[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 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 孙志国,黄莉敏,熊晚珍,等.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13.

花茶基础知识范文5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XX镇XX现代林苗产业园区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XX镇XX现代林苗产业园区占地面积为16349亩,规划分为特色花木生产区(9351亩)、名优茶叶生产区(3351亩)、观光休闲生态区(3447亩)和综合配套服务区(200亩)等四大功能区。

一、园区建设情况

(一)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目前,园区已入园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达12家,形成了以舟山水库为中心的2500亩禾晟农业生态园,以帽山为中心的1000亩榉树生产基地,以老丁苗圃为中心的2000亩花果山优质林苗基地,以XX村为中心的3000亩特色花木、优质茶叶和果品基地,以品山农业为中心的1000亩优质花卉苗木基地,园区建成面积达12000余亩,以花卉苗木、优质茶叶和特色果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确立,园区产业不断壮大,特色更加鲜明。

(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近年来,结合XX废弃宕口复绿工程,已完成园区内近300户农户的搬迁工作,投资2.2亿元建成了占地200亩的XX绿园小区;对园区中轴线胡高路投资6000万元进行扩宽改造工程,完成8公里长的胡高路建设;对园区内的生产道路和排灌沟渠等设施进行全面修整,新建和修整的道路、沟渠长度超过20公里。园区内“一纵三横”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三)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园区内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2个。建林茶场生产的“建林牌”绿茶被评为镇江知名商标,多次获得部级“中茶杯”特等奖、金奖等荣誉;XX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XX云峰”茶叶2018年获得省“陆羽杯”特等奖,目前正在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

二、存在问题

(一)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起步晚、规模小”的现状,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农产品利润大多流入销售环节,农民增收较为乏力。

(二)园区内产业发展动力欠缺。用地指标的严格管控,部分项目建设内容因用地问题难以顺利实施,加上农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效益低等因素,导致园区内经营主体缺乏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园区规模档次难以得到提升。

(三)农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园区内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生产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经营主体重生产轻质量的思想较为普遍,导致园区内农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完善规划,提升园区档次水平。结合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和农业园区及周边的高桥、XX、西丰、宝山各村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水晶山旅游总体规划相结合,将西丰、宝山两个村所属林地纳入园区规划范围,形成XX西南沿山经济林茶果产业带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带。同时做好XX新村、高桥老集镇的功能提升工作,制定并稳步实施高桥、XX范围内的小、散、乱企业清退方案,加大园区内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园区整体档次规模。

花茶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福建;茶叶出口;绿色壁垒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0-02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饮品,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但面对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提高,福建省茶叶出口阻力加大。克服困难,跨越壁垒,迎接挑战,对于福建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福建茶叶出口的现状

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大省,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的支柱性产业,茶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茶叶作为福建省重要的传统出口农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省主要出口乌龙茶、花茶,其次是绿茶、红茶和白茶,还有少量保健茶。其中乌龙茶作为福建特种茶的龙头品种,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85%左右。福建省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65%出口到日本。2013年上半年,福建口岸出口茶叶6139.3吨,货值417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4.2%,出口量与出口货值实现齐涨。其中输日茶叶3258.1吨,货值135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19.6%,成为带动福建省茶叶出口的“主力军”。另外,乌龙茶和花茶的出口形势也较为喜人。1—6月,福建出口乌龙茶4439.4吨,占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52.47%,比2012年同期增长1.21个百分点;出口花茶942.5吨,占全国花茶出口量的33.90%,比2012年同期增长8.21个百分点 。

二、福建茶叶产业存在问题

(一)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福建茶叶种植分散,以农户为主体,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较少,茶叶开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营。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意识、卫生安全意识薄弱,生产技术落后,茶叶生产技术标准不一。茶叶生产技术含量低,致使茶叶品质较低,福建茶叶农药残留、非茶异物等问题屡见不鲜,从而影响福建茶叶的出口。目前,福建茶叶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一定的成果,但仍不完善2。一些标准对茶叶内销部分十分宽松,主要针对一些大型茶叶生产企业,中小茶商、茶农基本上不受限制,有关部门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致使我国茶叶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二)市场拓展力不足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茶叶进口商纷纷控制采购量和库存量,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特别是输欧的传统小包装茶叶和高档特种茶叶出口量大幅下降。近两年福建主要出口茶叶品种乌龙茶从低档为主向高档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如对香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价格创新高。但是福建茶叶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日本、欧盟等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开拓其他市场力度不足,一旦这些市场进口下降,就容易引发企业的风险。从国内看,福建省的内销产品以铁观音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对其它茶类的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如出口受阻,也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当今商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品牌已成为国家乃至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并且福建正处于两岸和平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打造福建特色品牌至关重要。目前,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以“福建乌龙茶”品牌为例,就包括“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子品牌,而大部分茶叶企业规模小、投入少,以出口原料茶为主,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造的经济效益较低,利润少,缺乏国际竞争力。事实证明品牌是竞争致胜的法宝,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对福建茶叶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四)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近年来,面对欧盟、日本等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GTE),其中,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福建茶叶生产企业的规模大都较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统一的标准难以实施。各国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自2000年欧盟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以来,不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调高茶叶检测标准,并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特别是欧盟2010的459号公报,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又有3个最新改变3。2012年以来,日本就对我国输日茶叶实施了4项贸易技术壁垒措施,包括将茶叶的三唑磷限量标准值加严到0.01毫克/公斤等,极大增加了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机率。福建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重重阻力,不仅是对色、香、味等内质和异味杂物的限制,而且在卫生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壁垒成为出口的最大绊脚石,越来越高的门槛使得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三、促进福建茶叶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福建茶叶质量

欧盟历来对进口茶叶质量要求严格,特别是对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直在提高。福建茶叶要在质量标准上取得国际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就要求福建茶叶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 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政府、企业和茶叶协会等中介机构要协同合作,共同发挥效力。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要加快建立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病虫害植保网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从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按照无公害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抓好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有效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从而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增强福建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与国际标准对接。进一步强化行业和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使用符合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药品种,树立绿色种植理念。

3.加强质量监管。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茶叶农残的检测监控,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使茶叶质量和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行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福建省茶叶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地区,造成主要进口国贸易壁垒增多,摩擦加剧。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应积极调整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减轻对茶叶主要进口市场的依赖,面对传统市场,在保持出口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发展潜力较大的乌龙茶、绿茶,兼顾花茶、红茶等;发展不同口味和功能型产品,如果味茶、降压茶等;积极发展有机茶等绿色产品。

(三)打造茶叶知名品牌

品牌代表了茶叶产品的特性和企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是提高茶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福建省茶企业品牌意识正逐步提升。但是,迄今为止,福建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自主品牌很少。在福建省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不少,但是大部分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品牌较弱,在知识产权建设与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品牌更少。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福建名优茶品牌建设,提升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名茶的基础上整合品牌,维护和发展品牌,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福建茶叶企业还要抓住全球茶叶消费转变时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名优茶效应好、效益高的优势,加大中国茶文化推广,使福建率先走出中国茶叶出口的困境。品牌塑造是以高质量为前提的,茶叶营销者只有提高茶叶品质,以诚信为本,以顾客为中心,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扩大企业规模

生产和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已经制约了福建省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此,福建省各中小茶叶出口企业应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或兼并重组,做大企业,抱团出海,共同抵御风险。对农户种植的茶园,可由散户种植逐步转变成半紧密型的生产基地。扩大茶产业规模,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产业化路子。要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努力按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4。

(五)加强茶农的质量意识

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应对建议。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带动农户实现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茶叶企业应了解茶叶绿色食品的绿色标准,促使其降低农残,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绿色茶叶产品,实现绿色包装。鼓励茶企参与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充分利用WTO 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的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运用世贸规则维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争取为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以有效跨越GTB壁垒。

[参考文献]

[1]福建茶业门户网.2013-07-05.

[2] 庄鸿恩, 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3] 齐晗.绿色壁垒下的中国茶叶贸易[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