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例6篇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1

关键词:老龄化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来20年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城市将净增3亿人口,城市化水平将接近70%。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将进一步加速。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3%。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将增加到2.43亿,到2030年将突破3.5亿,届时中国将进入所谓“超老龄社会”。如此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举世罕见。可以说,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压力,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安排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社会责任和紧迫时代课题。

一、老龄化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反思

城市规划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物质和空间形态为媒介,合理、有效地设计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应本着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尊重和爱护来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创造出为老年人服务的城市空间。然而,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缺乏预见,对老年人的需求缺乏考虑,由此也导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老年专用公共设施匮乏。老年人专用公共设施一般包括社会养老设施、医疗服务设施以及购物、休闲和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上述类型的老年人专用设施在我国城市中虽有自发、零散的提供,但尚未被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规范。整体上看,老年人专用公共设施普遍处于匮乏状态,这对老年人的健康、便利和快乐生活是非常消极和不利的。

二是老年户外活动场所不足。户外活动场所通常是老年人关心和偏好的重点设施。其中,公园、绿地、市民广场、街心花园以及与之配套的设施如休憩凉亭、桌椅等是老年人健身晨练、日间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享受户外的新鲜空气、阳光,进行邻里交流的主要空间。然而,目前大多数城市缺乏环境优美、面积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老年适居型住宅开发滞后。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老年住宅一度成为房地产开发的新热点。然而,老年适居型住宅的规划和设计,从选址到细部设计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开发商偏重利润较高的大户型和高端豪宅,而真正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开发却明显滞后。同时,在住宅细部设计上也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切实考虑和规范。

四是无障碍交通系统进展缓慢。老年人对交通工具和设施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地面防滑、阶梯降低、无障碍交通方式等。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缺乏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需求的系统考虑。无障碍社区、无障碍步行交通系统以及无障碍城市建设进展缓慢,造成老年人出行不便利、不安全,已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短板。

二、老龄化时代的城市整体规划与系统建设

城市人口老龄化催生一系列的社会结构改变和空间需求矛盾,需要城市物质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应变。城市规划与建设亟需树立基于老龄化社会背景的整体规划与系统建设观念。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该遵循“以老人为本”原则,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生活空间环境。

(一)强化老龄政策环境与公共服务

有关老龄事业的城市政策环境与公共服务是一项关系到保障社会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的关键议题。首先,应积极推动城市养老制度及面向老年人群的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优化、提升老年福利,营造支持多样化养老模式的政策环境,使城市生活向“适老型”和“敬老型”转变。其次,根据老年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和老年群体分布规划,合理规划和配置针对老人群体的公共服务资源,以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可接近性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比如在老年人集中区域可设立老年医院、老年商场、老年公园、老年社区等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居所,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政策也应更加注重对老龄社区以及养老机构的支撑等。此外,应配合国家及地方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从老年人口群体需要出发,制定更加细致的老年宜居型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方面的规范、条例与标准。在制度层面上为城市规划与实施提供保障,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老龄化时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二)合理规划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户外活动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城市规划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特征,合理布局和建设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城市公共户外空间,包括活动空间、社交空间、休憩空间和服务空间等。其中,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如游憩广场、滨水岸线、公园绿地等,应与老年人休闲活动场所统筹加以考虑。

(三)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适老型”规划与建设

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出行行为模式出发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建设,进而确保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便捷,是老龄化时代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随着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日趋提高,出行会更为频繁,目的地也更为广泛。应不断提高公交线网密度、车站覆盖率和车辆发车频率,努力提高公交运营管理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以持续改善公交出行的可靠性、速度和安全性。此外,还应加大公交服务的人性化,比如引入触摸式信息查询设备、更多采用低地板车辆以及配有导板、升降装置或屈膝装置的新型车辆等,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乘车和候车环境。

其次,要加强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应做到无障碍设施的系统化、体系化,包括步行系统、场站设施以及运输工具的科学、合理设计。保证不同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能够便利出行。

再次,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老龄化时代的城市交通,是快慢分离、慢行优先的交通系统。发展多元化慢行交通模式,构建与公共交通一体化接驳的慢行交通系统是老龄社会城市空间规划的重点。通过慢行导向的公交系统重构,实现交通的宁静化、人性化和舒适度,是老龄化时代城市交通规划应由的人本关怀和理性要求。

(四)注重老年产业规划

应将老年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第三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以扶持。推动形成细分化、多元化市场,发展传统居家养老、机构型养老、社区照顾等多样化养老模式,为不同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要从产业链整合角度,合理规划城市老年产业的发展,包括养老地产、健康产业、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金融、老年旅游、老年法律与信息咨询等等。老年产业规划是引入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助力老年事业的重要机制,也是保障老年人权益、丰富老年服务产品的重要路径。

(五)提升老年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水平

从我国传统文化与家庭结构的演变规律来看,居家养老仍将是我国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因此,老年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对于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合理选址与规模控制。在城市用地规划中,老年居住区用地应尽可能选用平地或缓坡、靠近绿地、噪音干扰小、远离交通干道的地段。此外,由于老年人感知与心理认知能力明显衰退,活动半径不宜过大,小区规模宜适中,从而保持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和邻里亲近感。

二是优化设施与服务配套。合理布局老年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由点到面的服务网络。其中包括商业服务设施,如便利店、商业中心、商业步行街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应遵循小区就近和环境匹配的原则来规划建设,便于老人购物或消费;医疗卫生设施,如医院、卫生所等,要选择在安静、卫生、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和救护的独立地段。此外,应考虑老年人与子女保持经常见面的需要,以及老年人与儿童心理的互补关系,可将幼儿园、小学等文教设施设置在邻近老年居住区的附近,从而有利于促进家庭和代际的互相关爱。

三是注重老年住宅的内部设计。在老年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应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注重改善室内的细部设计。包括居室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和适应性设计,如加装扶手、靠背,采用防滑地板等。其中,老年住宅的安全防范应急系统尤其不可忽略。老年住宅应装设安全应急通讯设备,并与相应社区或城市老年应急服务系统构成网络,以为老人提供及时、全方位的帮助,包括医疗救护、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的紧急救援等。

四是居住区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如健身、休息、聊天等等,需要适当的绿地和休憩空间。绿地包括中心绿地、小区设施配套绿地以及小区组团院落式绿地等,形成配套,达到优美、舒适、健康生态的效果。而休憩空间则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室外绿地和休憩空间要有连续性和一定的均衡性,以增益小区老人的居住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全面和系统的“适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既要考虑到居住、公共设施、交通、绿地、活动空间等物质空间,也要统筹公共政策、产业等柔性战略与发展规划,切实推进符合城市实际的均衡、和谐与共享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三、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老龄化城市的未来建设热点

当前,随着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渐成主流以及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创建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打造新型老年综合性居住社区,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老年产业投资者所追捧。所谓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就是将老年居住区与子女居住区、工作区相配套,与老年服务设施、老年服务业、老年交通体系、老年公共空间等相整合的人居型城市综合体。可以预见,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有可能成为未来老龄化城市综合解决方案中的一个新亮点。把握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策略,将有助于开启通往和谐与繁荣的适老型城市发展之路。

(一)与城市功能积极互动

服务于老年人群的生活,有利于提升城市老人的生活品质,是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规划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框架下,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能够实现多种老年服务业与老年房地产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力支撑城市的宜居功能和产业发展。此外,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商业网点、综合交通和轨道交通、城市新兴文化和服务业、物流、旅游等功能和规划也在不断完善。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应以这些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指引,并积极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相融合,从而既规避不必要的市场风险,又可对老龄化城市和老年人社区的发展产生最大化价值效应。

(二)创新交通环境与交通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正在经历向轨道交通和公交优先发展模式的转变,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对交通条件和设施有着特殊要求,合理选址和规划,创造既适应老人安全出行,同时又能方便对接多种交通枢纽的交通模式,是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应优先考虑的策略。

(三)促成老年产业价值链互动

老年产业是从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所界定的产业范围,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产业边界。事实上,老年产业横跨一、二、三次产业,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老年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竞争领域。由关联性强、不同功能业态在小范围内集聚而成的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正是与老年产业相匹配的新空间。比如,老年产业包括老年地产、老年创意产业、老年研发、老年教育、老年文娱,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商业、老年金融、老年咨询、老年旅游休闲、老年产品电子商务等等,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与这些新兴的老年产业互动,通过各种业态的互动和有机融合, 实现老龄化城市社会经济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

(四)与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互动

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宜居功能的重要节点和示范窗口,有着鲜明的城市形象价值。如果能够在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运营方面,结合城市整体优势资源、景观、文化特色和吸引力,形成并强化自身特色,则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不仅是老人的乐园,也将是闪亮的城市名片。

(五)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的意义不仅是新型老年地产开发模式,更是多种产业链联动的平台。如何达到投资利润最大化,是综合体相关业态投资者的普遍追求,市场风险也普遍存在。城市政府应从保障老年人权益、促进城市经济、民生角度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规范,同时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是对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在城市运营中的整合,需要进行更多的规划创新、制度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和物业管理创新,面对老龄化挑战,实现城市多赢、和谐的城市文明进步与提升。

总之,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当努力为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营造出一个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制度安排和人居环境。“适老型”生活和居住品质能够直接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正如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World assembly on Ageing)上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年长者的住所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积极应对老龄化时代的问题与挑战,规划和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是城市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谷志莲,柴彦威.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单位社区的“宜老性” 研究——以北京大学燕东园社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J],2012(11)

[2]黄生辉.城市规划设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J].中华建设,2010(10):52—53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2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化建设速率的不断加快,养老模式随之推陈出新。社区养老成为地方政府所大力提倡并广泛推举的一项主要养老模式。这种社区养老模式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消除了他们内心的孤楚,另一方面又给予了他们一种舒心、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社区养老还是不够完善,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的改良也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的资助与扶持。

相比于中国老龄化速度,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就相对缓慢,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他们就将会有更宽裕的时间、经验来制定相应的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就会越发严重,因此,每个国家在处理老龄化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各有千秋。

发达国家的养老政策和老年建筑设计

1.瑞典

作为北欧福利最完善的国家,老人的居住问题就有着很好的保障,瑞典的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1)普通住宅,这种住宅没有什么特定性,属于常规住宅,即服务于老年人,一般人也可以居住。

(2)老年专用公寓。这是一种专门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起居的相关服务及设施的公寓,主要是以单元为形式,资金来源于社会福利与政府资助。

(3)公立养老院。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公立的,主要依靠政府提供,为一些患有长期慢性病的老人和术后康复治疗的老人服务,采取统一治疗,在相同环境下,更加便利的处理突发问题的带有医疗诊治设备的住宅。

(4)家庭旅馆。 这是高档的旅馆型老年公寓,同样也是为单元的形式,这种住宅结合了以上所有住宅的优点,方便舒适,有自己的套间,公共的食堂,专有的医院和保安系统,在保证老人可以拥有私人空间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馨生活。这种家庭旅馆型高档老年公寓,也将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老年人。

2.日本

日本的老年居住模式分为主要的两大类: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设施养老是一种专门服务于一些行动不便或者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的老人,它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类:政府建设的福利机构、老年养生院、公共保健院等。大多的日本人会选择居家养老,虽然是在家里,但是日本的养老体制也会为这些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因而经常会出现社会上的的援助探访,这些都让日本的老年人生活更加的便利。

对我国的老年人群个个方面的调查当中,相关专家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国内的老年建筑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建议。在我国,老年社区建筑有以下一个特征:第一,我国现在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人们新思想的萌生,这种养老建筑场所的建设已经不再仅为独居孤寡老人所用,更多子女因为自身原因和工作问题,不能照顾老人,便将这些场所当作他们的家。这些养老场所,以后也将成为最为主要的养老之地。第二,关怀老年人精神层面健康的重要性一直被子女等青年人忽视。老年人需要在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需要不断地鼓励和中肯话语的抚慰。因此部分老年居住建筑应和养老院相互依托。老年住宅的选地可综合从每个方面考虑,同样也可由老年人来选取,但老年住宅的选址需要充分考虑附近的交通是否便捷,出行是否方便,环境是否宁静等。

我国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的合理构造

1.室内空间设计

从宏观的角度看,在住宅内部功能空间的设计上,空间尺度应当适宜,交通流线设置需要综合考虑,适度的公私空间保障老人的隐私同时又不影响公众空间,最为主要的还是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空间尺度方面需要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规律习惯。合理的交通流线既能够减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劳累程度,又可以促使适宜的公私空间过渡和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些建筑设计对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

2.住宅细节处理

老年住宅细节处理主要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第一,无障碍设计,区别于常规住房设计,便利老人的出行。第二,安全性设计。在确保公共空间设计便捷通畅的前提下,还要提高老年住宅的安全性能。

3.公共空间设计

这里的住宅公共空间是指楼梯走道、公共走廊、户外门厅等。基于“一切为了老人,一切方便于老人”的思想,在公共空间设计上仍需遵循“便捷无障碍、舒心且舒适”的设计原则。

总体上看来,要保证老年人居住场所的舒适,能够让老年人有一个可以安度晚年的生活环境,这些不是建筑设计师、慈善机构,或者房地产开发商等就可以全部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方需要采取不同的建筑风格。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妥善的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即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完善各种养老措施保障体系。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3

关键词:老年 休闲绿地 国内外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22-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联合国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按照这一标准,60岁以上和65岁人数超过总人口数10%和7%的国家则为老年型国家。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正式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起步晚,来势猛,发展快、数量大、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等特点,其中速度之快、老年人口数量之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社会现象,给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学者看待城市园林景观的视角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老年人已经成为公园绿地主要活动群体[1],也是当代社会与居住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2]。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创造适宜老年人的园林景观成为各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定义

目前在园林景观范围内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翻阅1989-2011年的文献,可发现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各概念区别主要在于范围大小不同或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常见的概念有老年人公共绿地、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老年人户外环境、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老年人休闲绿地等等。以下对各概念进行了辨析。

1.1 老年人公共绿地

韩炳越在1999年提出老年人公共绿地,即适宜于老年人的公共绿地[3]。“公共绿地”引自前苏联,建国以来在我国城市规划与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统计工作中曾广泛使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公共绿地”为“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物园、特种公园等”,突出反映其公共性质。“公共绿地”是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绿地建设的投资渠道、开发方式和管理基质均发生了变化,由园林系统外建设并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在各地均有出现,这些公园绿地与“公共绿地”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功能和用途上是相同的。继续使用“公共绿地”不能如实反映我国绿地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因此,“老年人公共绿地”这一说法也欠妥当。

1.2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又称行为空间,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工业空间和商业空间等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不同,活动空间的概念强调个人的主动行为,属于居民在使用城市设施、参与社会组织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空间[5]。目前学者在园林景观范畴内研究的老年户外活动空间包括休闲绿地活动空间[6]、公共绿地老年人活动空间[7]、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8]等,可见学者都先将研究范围定义于不同大小的园林景观范畴进行研究。户外活动空间一词单独使用概念依旧较为模糊。

1.3 老年人户外环境

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对于我们专业而言,我们研究的环境主要是可以进行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本论文研究的是城市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城市户外环境是城市中由人类直接或间接创造而产生并可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室外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人工环境,《雅典》提出的功能分区理论,将城市户外环境划分为居住、工作、交通及游憩四大空间类别,可见其涵盖范围很广。

1.4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

居住外环境指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即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特定的建筑外环境。老年人居住外环境是老年人居住为主体展开的各类生活序列的综合,是一个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多元性生活序列[9]。其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10]。目前研究多限定于居住区内部的室外物质空间环境。因此该概念不能涵盖针对老年人的园林学科所有研究。

1.5 老年人休闲绿地

孙新旺于2001年提出城市休闲绿地,包括狭义和广义两重含义。广义的城市休闲绿地应该包括城市中所有带有休闲功能的绿地.请如城郊风景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小游园、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而狭义的城市休闲绿地则是介于“城市广场”和“小游园”之间的形式[11]。按照功能分类,休闲绿地主要包括三部分—— 与传统意义上的广场相比,注重绿色环境营造和客观生态效益的城市绿化广场,具休闲功能的街头绿地,处于特定环境的休闲绿地(居住区、学校、医院、机关、工厂、风景区等)[12]。

2002年丁俊清将人口老龄化和休闲绿地的流行联系在一起,认为休闲绿地是对应老年型社会所产生的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13]。2003年孙樱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资源、建设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的思想。认为老年休闲绿地系统是从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14]。2009年郭子一和徐峰认为城市老年休闲绿地,即承载城市老人户外休闲活动的绿地场所,包括能为老人提供休闲活动空间的各种城市绿地[15]。

由上可知,研究范围较为全面的概念为老年人户外环境和老年人休闲绿地。前者研究文献较多,但随着休闲绿地的研究兴起,对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本文认为休闲绿地这种新的园林形式对老龄化社会更具针对性。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休闲[16],休闲绿地的提法更能体现老年人强烈的活动需求,因此本文将老年人休闲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热点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发展趋势。

2 国内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状况

1982年7月26日中国派代表团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world Assembly on Aging),这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我国人口的老龄化。198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载有七个领域的行动建议:保健和营养、保护老年消费者、住房和生活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和就业,以及教育。面对社会老龄化的逼近,我国政府随后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本文将国内的相关理论与时间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综述。

2.1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的初始阶段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比较晚,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完成了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从80年代初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如陶立群、邬沧萍、熊必俊等开始在社会保障、医学、社会老年学、社会医学、福利社会学、人口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老年问题[17]。

这一时期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的相关研究涉及了老年人心理与环境,老年活动设施规划,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等。80年代后期,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率先跨入老龄社会,强烈的社会呼吁催化了各种社会养老设施的涌现,90年代初形成了建筑类型学的新课题,从而也吸引了我国建筑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这一阶段研究最多的是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集中在老人住所附近的户外空间,强调建筑及附属空间的无障碍研究等。

2.1.1 老年人户外环境及绿地研究

张剑敏于1997年提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对户外环境的特殊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包括安全、方便、健康,心理需求为追求归属感,需要尊重,要求独立,社会需求体现在老有所为,实现存在价值。随后引述1992年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从必要、自发、社会类型分析,将老年人户外活动大致分为同样必要、自发、社会性活动三类。

韩炳越于2000年归纳了现有公共绿地较为普遍的问题,包括对老年人考虑不够,活动场地狭小,缺少活动设施,互相干扰,服务半径不合理。提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对老年人活动场地给予足够重视18。呼吁规划合理的服务半径,注重周边环境,综合规划足够面积,保证老年人需要

2.1.2 老年人活动行为与活动设施研究

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公共活动设施问题至80年代中期才被提出。于此之前,我国城市老年活动场所基本上是以自发的形态存在。

李锡然于1998年将“绿线”定义为在城市新建和旧区重建中,为保障“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的逐步实现所制定的控制性通道的法定宽度,并提出绿线内要有脆弱群体专用的平滑地面、防滑道以及健康人群步行道,采用不同材料和颜色区分。文中论述了老龄化城市创建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绿线控制”的概念和立法制定绿线的内容,并指出无障碍步行系统是城市物质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求得城市整体中各部分无障碍设施的同步发展[19]。

2.1.3 老年人居住环境研究

在分析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时胡仁禄指出社区室内外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尚未适应老龄化的悄然降临,提出了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初步构想,其中包括研究改进居住院落空间的规划设计,以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认为北京菊儿胡同创造的尺度宜人和形象亲切的院落空间,有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20]。此外,还介绍了美国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以老年人为核心,创造易于识别、易于控制、易于到达、易于交往和无障碍的空间环境[21]。

2.2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的发展阶段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城市老年休闲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城市资源,尤其是休闲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绿地系统是城市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等功能外,在老年休闲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对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的研究逐渐丰富,相关的调查研究开展迅速,研究方向也愈加多元化。

2.2.1 老年人休闲活动特征与休闲绿地关系调查

任超于2005年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针对老年人行为特点、休闲活动类型和影响参与程度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今后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场所及其环境设计问题。提出在设计线形公园绿地时,设计者应充分利用使用者对空间产生的方向感、方位感和环境的“掌握和控制”感,有效划分休闲空间,以道路为轴串联起各种活动场地[22]。

此外,武文婷等人于2009年建议对集约化发展下的城市住区老年人景观环境心理和行为需求进行研究[23]。

2.2.2 老年人休闲绿地设计原则及对策研究

刘颂,钱仁赞于2008年提出随着养老方式的转变,户外环境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功能,因此需要大量弥补性景观。将弥补性设计定义为针对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求进行的人性化设计,弥补性设计营造出的人性化景观环境即为弥补性景观。特点:易于到达,易于交往,易于识别,易于控制,易于选择,无障碍化[24]。

2008年刘志强提出了老年人重视园林的保健性和能弥补其生理机能的衰退。从规划服务于老年人完善的园林系统、营造弥补性园林和创建治疗性园林三方面阐述了老龄化社会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对策。空间布局上形成等级清晰、结构合理的园林系统。营造“弥补性”园林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安全性和无障碍性。交通安全、空间安全、材料安全和对潜在危险的预防等,并保留适度的困难,以激励老年人的自信心,维护和锻练老年人的能力。此外通过亲近自然,发挥植物保健作用,开展体育运动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创建“治疗性”园林[25]。

这一阶段关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研究的硕士论文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对环境的特殊需求、行为模式特点出发,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在不同地域环境下老年人使用休闲绿地时存在的问题,普遍得出就近方便、安全舒适、设施合理、动静结合、老幼互补、意境丰富的设计原则和建议。

尹亚坤于2008年以石家庄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座公园的实地调研,总结综合性公园、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绿地公园绿地不同休闲空间共性,提出设计遵从易达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弥补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和交往性原则[26]。

2.2.3 针对老年休闲绿地构成要素的研究

园林的构成要素指地形、水体、植物、园路、建筑。学者们在阐述老年休闲绿地的构成要素时往往侧重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或者直接指出某些设施的重要性。

余树勋于2008年提出需要路面最好用软材料散铺,建议公园内设置问询处介绍园内现状,同时提供为老幼游人设“招手可上”的电瓶车。座椅设置上希望每走50 m就有椅子可坐,厕所需比正常设计多一倍。鼓励公园定期主办各种社团组织[27]。张芳燕于2009年等提出运用通用设计理念来指导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努力形成一个全体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城市,通用设计主要遵循七项设计原则:公平性,灵活性,易操作性,易感知性,宽容性,省力性,空间性[28]。王江萍2009年在《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一书对基于老年人的住区场地规划与设计,室外活动空间规划与设计以及道路、步行空间、绿化空间、作息空间、灯花色彩与小品标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9]。朱洁冰2010年将景观标识系统分为依赖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标识,从老年人生理特点考虑标识环境的基本条件[30]。

2.2.4 老年人对休闲绿地视觉感受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运吉和朴永吉于2009年对老年人进行单一色彩喜好倾向调查,明确了老年人更喜欢中明度组的色彩,同时选择红色的女性老年人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对老年人喜欢的绿地空间局部色彩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老年人普遍青睐于艳丽、视觉冲击强、易于视觉感知的色彩或色彩搭配,并且老年人更偏爱暧色调与绿地的色彩配置[31]。

张运吉于2010年基于视觉,对老年人公园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视野明显缩短,色彩明度大的会有更远的可视距离,在一定距离区分物体细节的能力降低。由此提出在适当布设舒适安全的休息设施,方便观景。植物模纹、地面艺术铺装、壁雕或壁画等,考虑到老年人视力的需求,尽可能用简洁的线条表现。从而在公园设景、视距预留、纹案表达提上实现人性化设计[32]。

2.2.5 老年人休闲绿地实例分析

李战修,张迟,靳桂隆于2006年对北京市老年社区一期园林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新概念的养老生活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项目,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共分三期工程,一期于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老年服务社区。

项目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而设计,以增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为原则,设计内容包括两个入口区,两个集中休闲活动区(清娱园、绿秀庭),两处楼间观赏区,运动健身区,园艺栽植区。环境细部设计处处为老人服务,除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无障碍通用设计外,还体现在过渡空间的设置,出入口和主干道设计,以及感官花园、鲜花散步路和植物种植设计等方面[33]。

3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状况

3.1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概况

法国早在1865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1890年瑞典第二个老龄化国家。随后德国、比利时等国都步入老龄化。1938年美国出版了题为《老龄问题》的专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才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34]。

早期关于老年人的设计研究主要局限在老年社区规划和老年住宅的建筑设计,如1981年Leon Goldberg的《老年人与城市住宅》,1984年Michael E.Hunt的《退休社区》,Rosetta E.Park的《老年住宅》等,主要介绍了美国社会对老龄问题认识的进步和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构思以及设计要点[35]。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户外空间规划设计著作有1985年出版的黛安娜·Y·卡斯坦斯的《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这是第一本分析与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相关的老人需求的综合型手册。作者通过阐述其观点,试图让设计师认识到关于老年人的感知、功能和社会角色变化。书中主要针对相对独立的老年人,提出关于空间组织、设计和户外空间细节处理的具体建议,并探讨了使老年人尽量能独立生活的设计方法[36]。

3.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翻阅近期关于老年休闲绿地的外文文献,可以发现国外研究热点主要在于环境、人、健康三大主题之上,具体研究范围为对环境与老年行为特征关系的研究,对环境、老年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对老年人特殊需求与环境评价研究,关于具体设计实例分析很少。

3.2.1 对环境与老年行为特征关系的研究

Hieronymus C.Borst于2009年对荷兰老年居民从特定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路线选择进行调查,建立环境连接阻力模型,描述街道环境特点对老人步行路线选择的影响。发现斜坡和楼梯,绿化带,盲墙(即没有窗户的墙),大街上和公园里垃圾的存在都增加老年人行走阻力.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有便道,一楼住宅有前花园,或沿路有商店的路线。研究结果还表明植物的存在(即绿化带)使得穿越公园的阻力增加。老人对高犯罪风险的感知也会减路线选择的动机。此外,最短路线的选择仅占总数20%,反映了人们找准最短的路线能力有限,其他因素可能对路线的选择影响较大[37]。

3.2.2 环境与老年人活动、健康关系的研究

Takemi Sugiyama等人于2007年在英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邻里环境可能通过提供活动机会或交往和享受大自然的空间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现邻里环境对健康的益处可能是由于社会交往与他人发生在室外环境中,与身体锻炼无关。目前的研究显示户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健康有关[38]。

Lai Poh-Chin等人于2009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香港旺角地区老年人跌倒与环境因素进行生态关联分析,可视化两者的空间关系。该研究确定了11个老人有独特环境特征的跌倒热点地区。提出在这些环境特征中,繁忙的街道和路口、露天市场和垃圾收集站与场地有很强的空间联系[39]。

3.2.3 老年人需求与环境评价的研究

Hieronymus C.Borst等人于2008年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步行时道路的感知吸引力主要三个部分组成—— 即街道整洁程度,景观价值和有沿街活动或其他行人。具体来说斜坡或楼梯,斑马线,行道树,前花园,巴士和电车站,商店,商务大厦,餐饮场所,穿越公园或城市中心,交通量等街道要素都与感知吸引力呈正相关,而街道垃圾,高层建筑,邻里居住密度与感知吸引力呈负相关[40]。

Takemi Sugiyama等人于2009年提出邻里开放空间质量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关,开放空间的步行与道路质量有关。邻里开放空间以及通往邻里开放空间的路线是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环境干预措施的关键部分。其中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开放空间给人愉悦感和安全感。愉悦因素包括距离邻里开放空间步行距离适宜,空间能满足儿童玩耍,天,参与各种活动(或观看),拥有高品质植物以及厕所和遮蔽设施等。安全感体现在邻里开放空间以及通往其的道路在夜间安全以及没有犯罪可能。道路质量与三部分有关,包括通过园路步行进入开放空间的容易程度,通往开放空间的道路给人带来的愉悦程度,以及无障碍程度[41]。

3.2.4 适宜于老年人设计实例研究

Margaret Nagel于2000年介绍了其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郊区设计的老年社区的两处景观,以“祖母花园”为主题,设计意图唤起老年居民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设计前考察了当地老年住宅景观,收集具有良好和长期景观效果的传统植物名录,具体绿化设计采用了适应当地条件的传统植物,同时种植现代流行植物以增添色彩和质感[42]。

4 结论

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实例调查分析,但调查研究的实践意义不同。国内研究多直接指导具体设计实践,而国外研究多根据老人特征及使用评价,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间接指导规划设计。两者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差异。

4.1 研究存在问题

4.1.1 缺乏宏观层面研究

国外研究调查范围广泛,涉及城市街道、社区环境、综合公园甚至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内展开研究。则往往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老年人、环境和健康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老年户外行为模式,建立适于老年人开放空间的评价体系,都是基于实践提出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可以同时指导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与国外研究现状对比,国内调查研究的结论往往局限于微观环境,大多是调查一个或几个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对于老年休闲绿地使用现状分析后针对景观细节元素和设施提供改造建议,并归纳设计原则,没有上升到绿地系统的高度。对于把握城市全局环境的老年休闲绿地系统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4.1.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待丰富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在适宜老年人的微观环境设计方法的研究,除设计理论外的研究较少。设计理论中对于补偿性设计研究相对较多,而激励性设计则关注较少。事实上,一些比较挑战体力的休闲活动同样受到老年人欢迎,比如北京的一些老年人每天都要去爬香山。在补偿设计中,缺乏绿地在不同季节对老年人的补偿作用研究,如研究提到冬季阳光对老年人的重要性,但针对老年人冬季活动补偿性设计的研究较少。此外,国内调查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4.1.3 缺少理论应用

具体采用研究成果的实践较少,调查结果与设计脱节。这也阻碍了对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研究的发展。由于缺乏实际项目,只能对老年人使用城市休闲绿地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理论老年休闲绿地的使用后评价研究较难展开,缺少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反馈作用。

4.2 研究展望

4.2.1 建立老年休闲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老年休闲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保护生态、组织城市空间、体现城市文化、科普教育、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功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休闲功能的部分。综合考虑时间、地域、社会等因素,从老人的住所到社区环境再到休闲绿地的系统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在绿地系统高度对其研究。例如可对连接各级别绿地的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调查,研究老年人的游憩路线,从而为更好地联系绿地系统各部分提供参考。

4.2.2 调查分析老年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当前老年群体应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意见的重要来源,建设休闲绿地应从老年人生理需求(安全、健康、舒适)、心理需求(和睦、归属、依存)和社会需求(学习、工作)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老人休闲行为、休闲方式,空间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老年人对环境的偏好,行为特征和健康状态受环境影响的机制,从而更好指导设计。此外,在设计中应该如何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这个未富先老的特殊老龄社会来说更显重要和必要。

4.2.3 调查方法和内容多元化发展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的理论方法有待于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进一步完善。系统的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仍将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对于调查范围、调查因子、影响因子的设定应不再局限于硬件环境,例如可以对于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审美特点,不同天气对老年人绿地利用影响进行研究。此外,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利用多学科相关理论进行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欢.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建设研究—— 以南京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11.

[2] 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8.

[3] 韩炳越,李宝昌.老年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1999(4):20-22.

[4] CJJ/85-2002T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柴彦威.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7.

[6] 贠禄.休闲绿地活动空间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51-52.

[7] 艾春玲,谷桂云.公共绿地老年人活动空间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17-118.

[8] 王婷.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5):25-26.

[9] 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5-26.

[10] 李允雪.人性化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3.

[11] 孙新旺.城市休闲绿地的定位[J].中国园林,2001(3):11.

[12] 孙新旺.城市休闲绿地类型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园林,2001(10):15-16.

[13] 郭子一,徐峰.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93-97.

[14] 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1997(9):11-15.

[15] 韩炳越.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2):63-64.

[16] 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4):23-26.

[17] 李锡然.老龄化城市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分析[J].城市规划,1998,22(5):47-48.

[18] 胡仁禄.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初探[J].建筑学报,1994(10):39-41.

[19] 胡仁禄.美国老年社区规划及启示[J].时代建筑,1995(3):39-42.

[20] 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 西安环城公园老年使用者实态调查[J].华中建筑,2005(1):136-138.

[21] 武文婷,任彝,田密蜜.城市集约化住区老年人景观环境心理和行为需求及其研究意义[J].新西部,2010(6):228.

[22] 刘志强.老龄化社会下的园林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6):59-62.

[23] 尹亚坤.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石家庄市公园绿地为例子[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4] 余树勋.园林丛谈—— 向往的“老人公园”[J].中国园林,2008(2):27-28.

[25] 张芳燕,梁浩,刘珺.城市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9(4):22-24.

[26] 朱洁冰.老龄化社会的标识环境探索性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2):180-181.

[27] 张运吉,朴永吉.关于老年人青睐的绿地空间色彩配置的研究[J].2009(5):78-81.

[28] 张运吉.老年人视觉及其公园利用的研究[J].现代园林,2010(1):12-14.

[29] 李战修,张迟,靳桂隆.“接触自然、享受人生”—— 北京市老年社区一期园林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6(10):17-20.

[30] Stephen J. Johnston,Housing for the Elderly: A Diverse Literature,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85,4:195.

[31] John Hiltner,Book Review,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6 18: 678-680

[3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著.人性场所[M].2版.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3] Hieronymus C.Borst,Sanne I. de Vries,Jamie M.A.Graham,Jef E.F.van Dongen,Ingrid Bakker,Henk M.E. Miedema,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treet characteristics on walking route choice of elderly peopl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477-484.

[34] Takemi Sugiyama,Catharine Ward Thompson,Older people’s health, outdoor activity and supportiveness of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3:168-175.

[35] Lai Poh-Chin,Wong Martin,Chan Ming-Houng,Wong Wing-Cheung, Low Chien-Tat,An ecological study of physical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elderly falls in an urban setting of Hong Kon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207):6157-6165.

[36] Hieronymus C.Borst,Henk M.E. Miedema,Sanne I.de Vries,Jamie M.A.Graham,Jef E.F.van Dongen,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e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for walking reported by elderly peop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8,28:353-361.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4

关键词:老年人;街道边角空间;生活场所;调查

1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群体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与当前只是针对非老年群体的城市的公共设施的建设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普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被压缩在城市光鲜的高楼大厦的间隙、边缘。本文就是试图从这一角度去发掘老年人在这些“间隙”中的生活,探讨如何利用设计手段去改善这些空间环境,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2街道边角空间对老年人生活价值与意义

2.1街道边角空间

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那些大型的公共空间不同,街道边角空间是依附于街道线性空间之上的一些“点”空间。这些空间有些尺度较大可以容纳市民的小型集聚;一些尺度较小,只能容纳若干市民驻留休息。无论尺度形态的差异,这些空间沿着城市街道展开,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这些空间由于其分散和依附性,虽然为人们常常看到却又容易忽视。

2.2为老年人日常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场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我们所熟悉认可的城市空间往往只反映一部分社会阶层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如整齐壮观的城市广场、繁华夺目的商业建筑和其他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在这些场所和空间老年人的身影是很少的。不同于上述空间,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是那些被城市所忽视的老年人所能接触最多的城市空间,因此依附街道空间存在的边角空间也往往成为城市老年居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这些城市街道边角空间没有明显的排他性,往往具有其他一些城市空间所没有的公共属性,为这些城市老年居民在这里的活动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2.3符合老年人行为活动的需要

基于行为需要,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对空间的选择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街道边角空间随处可见、使用便利,对行动不便的城市老年居民普通人而言无疑是最为便捷的活动场所。同时由于街道边角空间的形式灵活多样,便于诱发老年居民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而其空间所拥有的公共属性,可以使得老年居民在此即使是街边闲坐,也可以通过观看周围的行人来缓解老年人害怕孤独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街道空间的联系使得周围的居民便于聚集到这里,能形成固定的群体,也符合老年人活动需要固定伙伴的心理需求。因此街道的边角空间零散空间所具有的特点,能够满足老年居民心理和行为活动的需求。

3适宜老年人的街道边角空间设计的几点思考

3.1针对现状进行积极的保护延续

普通城市老年居民对城市空间占有很低,城市中满足他们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有限。在对街道边角空间进行设计时,要避免过去单纯追求整齐美观的设计目标,把老年人从改造一新的街道边角空间中排除出去。因此在设计中应尽可能保留老年人对空间使用的权利,认同他们的存在和对空间的使用,保护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环境的认同和情感,这样才能使得改善后的环境仍然成为老年的活动场所。

3.2针对不同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场地

通过调查发现,普通城市老年居民的主要日常户外活动大致有以下内容:锻炼健身、购物买菜、接送小孩以及到固定地点从事游憩娱乐活动。而街道边角空间形态多样,可以结合不同场地条件,考虑设置满足不同活动内容要求的中型、小型户外活动场所。如可以将一些大型公建退道路交叉口的场地作为作为老年人晨练的活动场地;也可以将一些街道转角空间作为老年人休憩观望的空间。

3.3针对老年人生理特征完善服务设施

考虑老年人腿脚不便和体力下降的因素,休息设施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使得该边角空间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重要前提。而休息设施的设置应注意:

首先座位的位置应避免设置在夏天受阳光暴晒,冬天寒风铺面或周边无遮挡的地方。其次座位高度要适宜,以30-40cm为宜,避免过低使老年人起坐不便。作为布置应适宜老年人交往,如采用L型等,使得老年人使用的空间能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这些休息设施可以结合花坛等公共设施设置。

3.4 结合场地条件设置多样的绿化景观

绿荫是城市街道空间的基本要素因此街道边角空间中一般不会缺少绿荫。因地制宜的将绿化与小品设施搭配,注意季节性,便于老年人的使用。而绿化不仅仅强调美观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可以近距离接触。植物配置提倡使用植物的自然形态,讲究层次,创造出丰富的绿色空间。

4 结语

在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边角空间,创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局限在自己的住宅的小圈子范围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兼顾了社会效益的优化。因此需要建筑师更为积极的介入和应对,从而实现提高城市和建筑的经济性,达到人性化城市的回归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 孟晓雷,鲍继峰.基于城市设计角度的角落空间环境设计[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4月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5

盛世园田居的养老住区不是很大,整个社区大概是430公顷,养老住区做了大概有不到10万m2的建筑。这个建筑整体的模式,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以社区式的、适老型的社区为主要的策划目标来进行的。

盛世乐活居预期奖项

这个项目预期我们将要有三个奖项,也就是三个示范建设的内容:

(1)活力老年社区。由我们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老年住区委员会颁发。

(2)亲情绿色社区。由中国人居环境研究会颁发,叫亲情绿色住区共建奖牌。

(3)精装适老公寓。叫中国集成化适老精装项目示范奖牌。

尽管项目很小,但是获得的奖不少。希望包总也能够把它做大,能够作为咱们全国参观学习的一个点。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荣耀。

这里,首先解释一下关于“乐活”的概念。“乐活”,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保的理念,是一种文化的内涵、一种时代的产物。所以,我们把这个项目叫做“盛世乐活居”。包总那里是盛世园田居,我们正好是配上去了,乐活居也是盛世园田底下的点。

我们项目的主题叫让养老生活活起来,重点让它活起来,让老年人自主养老,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乐活是一种全新的养老生活模式,是养老地产商业化的一个创新、设计理念的突破、亲情凝聚的营造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代表。所以,在这里我们倡导乐活老年公寓能够和普通的亲情住宅、适老性住宅相辅相成、共融一体,为老年人自主养老创造一个健康、幸福、自信、快乐社区生活的一种理念、一种新的举措、新的体验。总的来讲,就是让老年人不要脱离社区,不要脱离亲情养老的这么一个模式。

这是我们大体刚刚做完的10万m2的住区。一共有10栋楼,其中9栋楼是普通的适老型养老住宅,每家每户有种菜、种花,享受文化、享受亲情的这么一个理念。这个项目是在浑河南的经济发展区,这里明年要开全运会,正在热火朝天的搞建设,盛世居乐活居项目就挨着它,所以它将来是一个新型的城市居住群,对我们项目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这个小区就在飞机场边上。

盛世乐活居规划设计目标

盛世居乐活居项目在规划设计上,追求了三个目标:

(1)创造一个活力老年社区。不光是乐活居的老年公寓,而是创造一个全社区共享的。因为盛世园田居处在一个非常成熟的社区,除了包总在那做了差不多有100m2以外的社区以外,周边有很多的项目,是一个完整的社区,大家共享这个老年乐活居的养老生活。同时,也为我们的社区在家养老的一些老年人提供服务。在这样老年社区项目完成下,我们让老年人能够做到放心、宽心、定心这三心,来消除老年人对养老的顾忌,解除年轻人的负担。

(2)打造一个亲情绿色住区。亲情绿色住区,我们提倡开放,要求在尊重原来生活方式的条件下,能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能够充分的享受邻里交往、邻里亲情这个模式,提倡一个生活理念的健康、生态环境的良好、居住环境是绿色的、配套设施是完善的这么一个居住规划的目标。

(3)想推出一个精装式老年公寓的项目。主要是从装修方面,针对老年人的居住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变化,能适应这种变化,提出精装修概念。精装修我们逐步逐步探讨模块化、集成化、标准化的方法。这个做法主要由龙湖装饰部来承担,也是中国绿色地产产业中心的主任来主持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也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在设计方面我们也采取了新的形式,就是在规划设计、概念设计完成以后,第二步就让装修的进入了,可能从他装修的一些要求、精细化的程度、造价的控制来提出要求,然后回过头来再由我们的设计师们进行完善,做到最后的技术设计和施工服务。这个过程完全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我们要把计划做好了交给室内设计师,现在不一样了,是融合在一起来做。

盛世居乐活居亮点

(1)四季如春的乐居交往共享大堂。沈阳地区冬季非常冷,周期非常长,我们想让老人们进来以后有四季如春的感觉,冬天也能够快乐的大家来共享、交流、学习,这么一个大的环境。

(2)能够延伸园田居的做法,就是快乐种植。不光是有包总每家每户那个“阳台种植园”,同时能够把每家每户的东西引出来,大家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做,一起来研究种的方式,所以把每家每户延伸到我们四季大厅,再延伸到我们室外社区来共享。

(3)实现开放式的绿色住区。我们讲不要设围墙,把安全单元做到缩小。

(4)修建健康休闲步行道。

(5)构筑一个适老型的居住套型。特别是提倡有个交往长廊的亲情空间。通过长廊来连接每家每户。

(6)底层我们准备几栋楼,能够部分架空,做文化休闲泛会所,主要还是适应沈阳冬天的气侯。

(7)老中青亲情混合居住日间照料模式。

(8)是居家式适老小套型。

盛世乐活居方案设计

在方案设计上我们采用了园田居的规划方法,在道路系统模仿田埂式的,通过田埂式的道路的划分,分出主次来;划分的地块来做些绿化,大批树阵式的来种树;留出一些空间让老人们、青少年们在里面共同交往活动;我们在征得甲方同意的基础上,利用小区内部的一个道路设置了健康休闲大道,大范围的种植树,用树阵式的东西代替我们平时传统的绿化,这样让老年人更有参与性、共享性。

下面,通过四方面介绍一下:

(1)国内养老公寓。主要体现在自主养老,让老年人动起来的这么一个做法。

(2)建立一个共享开放社区。做到不设围墙,能让周边的居民都能够有一个空间,大家共享这个项目。因此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核心的内容,提升我们已经建成的100万m2的核心,成为它的核心。共享开放住区,也就是说我们不设围墙的住区。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的方法都希望把小区能够围合起来,做成城堡式的,但是我们一直提倡建设一个开放的社区,能够和社会融合的社区。所以必须把这个项目开放出来,让它的住区本身能够跟现状的城市社区融合一个整体,共享、共乐。那么它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缩小外延,缩小组团化,采用电子智能化的手段来代替保安。我们这个小区就打算准备在建筑周边进行第一道防序,第二道防序通过门禁自动化,这样使小区既是开放的又是安全的、放心的这么一个小区。

(3)建设一个健康休闲步道。能够把休闲步道建成为老少皆宜,邻里交流非常好的场所。休闲步道是在我们项目的西边,也是左侧。这条道路一共是200m长。尽管路不长,但是包含的内容很多,做一些浅浅的清泉,有些花草、小品、健身设施、儿童场所、商业步行街,这样就把我们日常的生活能够组织在一起。老年人大家都知道,喜欢步行的,饭前饭后步行一下有利于健康,这样就创造一种舒适的步行环境。不光可以在我们休闲步道上走,也可以在我们小区内田埂式的道路上来开展步行运动。

(4)建立亲情关系,让大家享受美好的生活。

我们利用入户区的老龄公寓底下的两层,包括地下室的一层,一共三层来加强园田居所设置的步行商业街的一些做法。目前步行商业街由于种种原因人气并不够旺,商业也并不兴旺。为了提升休闲商业街的人气,我们在2万m2的乐活居底下就设了公共商业,这样,作为商业领头、商业的核心能够做一些贡献,尽快能够形成商业步行街。这一点也是我们绿色住区人居环境委员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和做法。

沈阳地区一年四季五到六个月是寒冷季节,非常不便于老人们在室外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能够在两栋楼底下进行开场式的设计,为了扩大它的面积做了一些暖廊,提供给老年人在这里活动、娱乐。包总说,盛世园田居家家户户都种菜,有的时候吃不掉,你种这个,我种那个,我们可以拿到这里去进行交换。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建议,这样的话,我们等于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大家在这里进行农产品交易。

为了延伸园田居理念,我们在住区里开辟一定的、小范围的、室外的园田居。这样,不在家养殖的、种植的,就可以到园田居里去领一块地,领2、3m2的地来进行种植。种植其实不在于收获多少,而在于通过这个进行交往,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形式。这样,我们就构成了大中小的园田居的理念,小的在每家每户,中的可以在四季厅里。通过田埂式规划理念的布局把社区的园田居的模式能够开展起来,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从管理上去创新,我们把它叫做公共园田居。

盛世乐活居规划创新点

活力养老住区。乐活居的公寓一共是23000m2,在底下的三层,包括地下室一层,一共四层。这么大规模的面积,拿来做公共交往、公共享受养老生活,开展各种让居民能够动起来活起来的公共场所。这个场所不光是我们居住在老年乐活居的老人享用,而且开放给我们整个大社区来共同享用。这里有很多餐厅、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方面,还可以做一些下沉的广场,带动健身的这些设施。我们在楼上做的是两层,是关于需要介助的一些老年公寓,结合顶层做些泛会所,提供各种老年人的需求。在四季大厅里我们不光可以休闲、娱乐、餐饮,而且可以做到自主式地进行交流。中间就是西餐厅,可以自由地选择,可以自己动手做些菜。在地下室,我们设置一些按摩、桑拿、泡浴这种设施,让老年人通过泡澡来享受健身,享受交往。有些必要的商业设施,必要的康复活动设施,就是病后有些需要康复。我们建立的医务站,主要是处理日常老年人的健身档案、配备一些老年人的资料,可以处理一些老年人日常的病,紧急时可以进行观察。但在病后我们设立一些康复训练的场所。设立一些谈心室来解决老年人的郁闷、一些心思、一些解不开的疙瘩。特别是通过自助阅览室解决我们文化上的交流,这些书都是老人们自己准备的。

首层大厅,创造一个四季厅,可以种植四季如春的这么一个环境。在北面有一个大的商场。左边的是二层,是有共享厅的一些空间。在地下室有些按摩房、洗浴、泡澡这些设施。在这一层设立一些公共的老年大学、老年健身、老年卫生档案这一类的公共设施。顶层是护理层。那么在这里做了些泛会所的交往,在这里有些室内的交往空间,花园、食堂。整个的层数,我们特别主张还是居家养老,采用小户型和中户型的这些为主,来做些居家养老户型提供给老年人,以家庭为主地养老。特别主张提倡长走廊,这样的长走廊作为邻里交流共享的一个长走廊。通过长走廊不光提供了老年人的一种交往的空间、共享的空间、邻里的空间,同时也为服务人员进每家每户提供一个非常快捷、非常高效的空间。

在居住环境上面,我们特别主张能够提供一个跟居民容易接触、容易交往的这么一个空间。通过窗户可以跟居民之间互相打招呼;把门斗做大一些可以在这里停留,可以摆上桌子打牌;我们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玄关,这个玄关对老年人非常重要;同时我们把起居的空间往南靠,让老年人接受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光照,建立一个大的阳台,这个阳台可以进行种植,也可以在这里进行休闲,看报、读书。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老年人居住有一个特征,就是小厨房,最小可以做到1.2m2,这个厨房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他做饭的可能性几率小,把厨房弱化。同时加大卫生间,加大卫生间就方便老年人的使用,这样可以使得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救助、可以帮助。另外就是提供小套型,它就不再进行空间划分了,公用的一个大空间。大弧形,就是整个空间作为一个流动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就便于老年人的行走、轮椅的行走。

交往空间的走廊。在走廊上扩大一些空间就作为我们休闲、交往的好地方。我们原来有个方案,要做成双排的,这样的话中间有一个大走道,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空间。

弱化了的老年厨房。底下冰箱、水池,上面有吊柜,很好的解决老年人煮个饺子、热个汤、泡个面的需求。提倡进行不分割的大的卫生间,这适合老年人居住需求。做一些推拉门,提倡这些空间最好能够直接面对卧室,为老年人晚上用卫生间方便,因为老年人到老了不会太强调分割性。

玄关的做法,特别在门外设立一些可以翻折的折椅。

提供老年人跟青年人、家里亲人,能够有一个团聚的空间。

关于绿色住区的一些概念。这个概念主要融合了,让这个住区虽然小,但是它与城市融合,来提倡绿色交通。特别是再增加一些舒适的道路。提倡住区的多样性,因为多样性对我们住区的品质、住区数字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光是套型多样、我们的建筑形式多样,而且我们的生活方式多样,我们的文化多样。这种多样性对一个住区打造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做成低碳减霾,我们提倡多种树少种草地,树能够减霾。在装修方面要做到无伤害,打造一个更舒适、更美好的室内空间。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6

关键字:老龄化; 老年公寓; 空间设计; 外部环境

Abstract: the existing old apartment analyzing problems existing design principl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to adapt to old people,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living demand. On this basis, for the elderly and live i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an old interior living space and outdoor space of the specific design method.

Keyword: aging; An old; Space design; Extern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日趋于小型化;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着就业观念而发生不少的转变,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这些都是促进家庭养老的弱化的主要因素。

1.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现象下,人们观念的有些转变。而老人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的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矿大成社会现象,而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最突出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人到了老年阶段,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明显地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这些变化易引起老年人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普遍意义上分析,由于高龄老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比较弱,对居住、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高龄老人的增加无疑要求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老年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居住环境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住宅平面空间类型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随着家庭小型发展趋势,加速了传统多代同居家庭的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高龄、体弱、病残老人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3.老年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叫做老化现象。主要表现有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据研究表明,老年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这包括:

3.1 健康需求;老年常常能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显著的。对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3.2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3.3 和睦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4.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特点

4.1老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老年居室空间过大容易产生孤独感;站在经济角度上考虑,也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室内空间布置应宽敞明亮、简洁。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阳光深受老年人欢迎,建议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花园景观。

4.2公用空间的设计

4.2.1餐厅设计,这一般应由老人们自己选择,在房内用餐,还是与大家一块聚集的大餐厅,大餐厅的设置应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4.2.2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4.2.3公共浴室和厕所: 公寓内老人洗浴最好分组设置公共浴室,这样以便护理人员照看。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厕所设置,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来均匀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2.4其他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设置一些公共阳台或屋顶露台供晒衣被或地毯使用。

4.3户外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