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业的了解范例6篇

对美业的了解范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摩擦;投资摩擦

一、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从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规避贸易摩擦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之一。从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美纺织品摩擦开始,日本就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缓解贸易摩擦的对策。但是当时受资本数量的约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很少。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为缓解贸易摩擦,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相继出现了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

(一)1972―1974年第一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

1972―1974年第一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源,投资的地区主要在东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少,但为了缓解日美贸易摩擦,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开始扩大了对亚洲纺织品和电器的直接投资,日本对亚洲各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亚洲生产基地的产业递次转移,一方面带动本国零部件、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以保障日本国内出口额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将亚洲变成日本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出口加工地”和“海外集散地”。也就是说,日本将一部分出口能力转移到东亚国家,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形成生产能力,通过这种“迂回”方式向欧美国家出口,以规避贸易摩擦。

(二)1978―1981年第二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

1978―1981年第二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日本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并在汽车、半导体、彩电、录像机和通讯器材等特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对美市场集中大量地出口,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日本实行自愿出口限制、产品进口配额、反倾销等严厉的贸易保护。为了缓解贸易摩擦,保证稳定的出口市场,日本开始增加了对美国的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和地区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投资的领域上,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超过了制造业投资和资源开发投资;在投资的地区结构上,虽然仍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为了回避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加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如表1所示,1978年―1981年美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1/3,1979年、1980年、1981年分别为26.9%、31.6%和26.4%。

(三)1986―1989年第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1985年,日本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国占76.8%,美国贸易逆差中日本占35.6%。特别是1985年日元升值,生产成本加大,为了回避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巩固和提高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1986年开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如表1所示,1986年比1985年增加了82.6%,为223.2亿美元;1987年增加了49.4%,达到333.64亿美元;1988年增加了40.9%,达到了470.22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剧增的结果是。1986―1988年3年时间的投资累计额为1027,06亿美元,超过了战后日本1951―1985年35年的投资总额836.5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同时,对外投资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美直接投资剧增。日本对美直接投资1985年是53.95亿美元,1986年达到了101.65亿美元,1988年达到了217.01亿美元,1989年激增达到了320亿美元,4年的时间增长了6倍。对美直接投资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84年的33.1%上升到了1988年的46.2%。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的效果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对外贸易的效应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出口诱发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这些增加的出口可能来自于跨国公司总公司对其国外分支机构的出口,也可能来自于其他供应商对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出口,二是进口转移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进口减少,假定某产品原本由投资国生产,其生产所需的投入物从国外进口。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后,投资国该产品的生产将减少,同时生产所需的各种投入物的进口也相应减少,将进口转移到新的国外生产基地,三是出口替代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出口减少。在投资国的跨国公司将某些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后,东道国当地企业通过技术扩散或模仿,也开始生产该产品,导致投资国出口减少。同时,投资国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也会替代跨国公司总公司的出口,进而导致投资国出口减少;四是逆向进口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进口增加。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再从国外分支机构进口该产品,进而导致投资国进口增加,在这四种效应中,前两种效应表现为投资国出口增加或进口减少,对其贸易收支有正效应,后两种效应表现为投资国出口减少或进口增加,对其贸易收支有负效应,即具有缓解贸易摩擦的效果。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由这四种效应相互作用的净效应所决定。一般来说,这四种效应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较早开始发挥作用的是出口引致效应;随后,当国外分支机构的生产开始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以后,出口替代效应开始出现;进而产生作用的是进口转移效应和逆向进口效应。

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的实际效果来看,贸易摩擦下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以日本第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为例进行分析。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其出口替代效应明显增强,如图1、图2所示,无论是日本对北美的直接投资、还是对亚洲的直接投资,都起到了缩小日本贸易顺差的作用,但是,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对外贸易影响的四方面效应来看,日本对北美直接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明显,逆向进口效应较弱;而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逆向进口效应明显。

下面以日本汽车为例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逐年递增。在1978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数量为152万辆,1979年达到164万辆,1980年进一步上升为192万辆,其在美国进口汽车中所占的比重达到80%左右,日本汽车在美国占有的市场份额

超过了20%,与此同时,70年代末期的几年,美国汽车工业正处于不景气之中,在1977年生产921万辆汽车之后连年下降,1978年生产的汽车为918万辆,1979年进一步下降为843万辆。与此同时,1980年8月美国临时解雇的就业人员达到25万人,占直接劳动者的1/3,并且,作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陷入大幅赤字之中,正在申请美国政府的补助。在这种背景下,便爆发了第一次日美汽车及其零部件摩擦。

为了规避日美汽车贸易摩擦,从1982年开始,日本采取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对策,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车公司相继在美国进行投资生产。1985年日元升值以后,随着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急剧增加,日本汽车厂家在美国本地生产的汽车数量迅速增加,从1983年6万台1985年36万台1987年74万台1989年125万台1990年149万台,如表2所示。由于日本汽车厂家在美国生产的增加,在1987年以后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呈现减少趋势,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果开始显现。从表2可知。1986年,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金额为25.889百万美元,对美国四轮车出口数量343万台,1987年、1988年、1989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金额分别为25,223、24,026百万美元和23,116百万美元。分别比前一年下降2.6%、4.7%、3.8%;同期日本对美国的四轮车出口数量分别为308万台、270万台和243万台,分别比前一年下降10.2%、12.3%、10.0%。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的下降缓解了日美之间的的汽车贸易摩擦。但是,随着日本汽车对美国直接投的增加,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加又引起了日美汽车零部件贸易摩擦。

(二)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引发投资摩擦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剧增是日美投资摩擦形成的导火索,当然,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引发投资摩擦。从理论上看,日本对美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美国民间投资的扩大,弥补美国财政资金的不足,而且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有利于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增加美国的就业,但是,由于日本企业大规模地进入美国后,日本制造业系列生产结构与美国本土同类企业产生了冲突,日本大规模地进入金融、房地产等服务领域对美国人的心理冲击很大,以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与日本限制外国对日投资形成了内外投资的严重不平衡等原因,美国国内出现了日本对美投资。担心在美国吸引的外资结构中日本直接投资比重过大。会增强美国在资金和产业方面对日本的依赖,使美国的重要产业受到日本企业的控制,对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家造成威胁。为了禁止外国企业兼并和收购美国企业,防止外国企业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最重要行业造成威胁,从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论的角度,美国对《1988年综合贸易竞争力法》中的第721条的国防生产法作了修改。1988年12月了美国总统令,指定对美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式实施。对美外国投资委员会由财政部国际问题的副部长负责,美国国防部、商务部、司法部、USTR代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长及行政管理预算局局长组成。负责审查的内容包括:(1)是否与国家安全保障有关;(2)外国投资企业侵犯到美国国家安全保障的确凿证据;(3)其他法律条款不能充分确保国家安全保障的调查结果,审查的过程保密等。

三、启示

(一)对外直接投资是缓解贸易摩擦的有效对策

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之一。战后在日美之间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基本关联方式为:日本对美国出口增加日美贸易摩擦激化日本厂商到美国直接投资进行生产一>减少和回避贸易摩擦。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纺织品摩擦,还是70年代后期的彩电贸易摩擦和80年代的汽车贸易摩擦,日本都以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较好地缓解了日美贸易摩擦。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正面临着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在不断面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压力下,中国一些企业已经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来缓解贸易摩擦。例如中国彩电厂商到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带动了一定的零部件出口,而且为避开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境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其效果很明显。但是,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大,今后,中国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开展基于全球优势资源整合的战略性对外投资,有效地缓解贸易摩擦,以便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取相应的利益。

(二)对外直接投资要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

日本作为缓解贸易摩擦对策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根据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行的。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日本每一次产业结构蜕变都伴随着产业外移,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速了日本国内的产业升级过程。日本产业外移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缩小衰退部门。同时扩大有前途的部门”的所谓多元化过程进行产业调整,在同一企业内部,“把不适合于国内生产的产品、部件向海外转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企业内的国际产业调整”。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值得借鉴。目前中国正处于对外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应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现阶段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注意合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制定长远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

(三)防范对外直接投资引起的投资摩擦

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对外直接投资引起了日美投资摩擦。20世纪年代后期,日本对美投资的剧增以及日本生产经营方式与美国生产的冲突,加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加与外国对日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形成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日美投资摩擦,中国应吸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引起投资摩擦的教训,当然,中国和当时日本的情况明显不同。目前中国尚未进入大规模对外投资阶段,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小和中国吸引外资规模大,而且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吸引外资的层次明显失衡。但是,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应提前做好规划,防范对外直接投资引起的投资摩擦。

对美业的了解范文2

[关键词]贸易摩擦 公关 出口结构 行会

出口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美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最大市场之一,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2010年美国的“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法案,虽然最后众议院未能通过,但是可以看到美国希望改善中美贸易条件的决心,一旦法案被通过,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全部中国产品将被加征27.5%的关税。2010年9月的中国轮胎特保案的审查,不但加征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轮胎产品的税率,而且与此同时其他的wto成员国也在不断的向中国产品提起此类贸易立案调查。

日本也是通过对美国的贸易不断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建设和经济腾飞的,同为在亚洲的两个国家,尽管条件不一定完全相似,但是可以从日本的对美贸易摩擦经验中看到几点经验。

一、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进过程

1950年~1965年,二战后日本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纺织品、收音机、自行车、等轻工业的出口产品领域有价格的比较优势,1955年出现了着名的“连衣裙事件”,在当年对美出口的贸易总额为5亿美元的产品中,连衣裙等棉纺织产品占其中的2亿美元,引发了日美的贸易摩擦,美国要求日本对面纺织制品、化纤制品实施自主限制。

1965年~1973年, 日本实施的贸易立国的政策使得更多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对外贸易的增速达到平均的16%,钢铁、机床、彩电等成贸易摩擦的重点,后通过日本的自主限制出口使得摩擦暂告平息。

1974年~1985年,日美贸易摩擦在多个领域频发,涉及纺织品、彩电、汽车、钢铁、半导体等多个产品,日本最后也是达成了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协议。

1985年~1995年,半导体、集成电路成为日美贸易的摩擦焦点,美国提出要日本做出医药、电子通讯方面的出口限制,1989年的《日美构造协议》,摩擦范围超越个别商品市场开放问题,涉及经济结构、商业习惯、产品基准认证制度等文难题。1985年日本被迫签署“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大幅度升值。之后日美的贸易摩擦由货物贸易转向航空运输、保险、金融、电信等服务领域,涉及大米、大型零售业、通讯等弱势产业市场开放和知识产权,金融管理制度和建议制度改革。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注意谈判和公关策略

在解决贸易摩擦的过程中,双边的磋商和协调是不可或缺的。在长期的发展后,日美之间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一系列的贸易对话和协调体制和机制。由政府出面成立的协商机构,定期讨论两国政府的经济合作,以消除两国在国际经济政策中的分歧。出现贸易摩擦,则通过谈判、签订协议,解决分歧,维护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我国也可以逐步和美国建立和完善这种机制。

一国使用的外贸政策除了要考虑本国的产业结构改革目标,也要考虑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政治大环境的总体考虑。日本在应对对美的贸易摩擦的初期采取的是自主出口限制、有秩序地市场协定、价格触发机制等。在80年代的日美半导体摩擦中,解决办法是以1986年的日美半导体协议中美国迫使日本将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设定为20%为条件,除此以外还有诉诸于美国的管理贸易。随着wto的成立,日本日益重视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通产省新设立了国际经济争端对策室;外务省在经济局下面设立了wto争端解决办公室具体负责wto的争端解决事务;2004年外务省中的条约局更名为国际法局,负责美日之间的条约,更多的注意力给予了wto等多边法务上。2002年日本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成功的在日美胶卷贸易摩擦案件中胜诉,增加了日本用多边手段解决摩擦的信心。

美国的法律规定法案要通过议会的投票才能生效通过,所以在产生贸易摩擦后,如何对美国的政府、议会进行公关活动,也是解决贸易摩擦的重要办法之一。日本在美国不但雇佣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和院外活动集团的成员,并且与美国的各州和地方城市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对美国民众进行攻关,这些活动在处理美日贸易摩擦中受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游说初期,即便不能找到合适的人,起码我们可以寻找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的企业集团,用他们的院外游说达到影响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决策的目的。寻找和培养相应的能够读懂和运用国际法的人才和律师,仍然是我国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去解决中美以及和其他国家间贸易摩擦的重要砝码。谈判不应该一味退缩,适时地和美国说不,也是一种手段;国家更应该培养重要人才去参与到这些国际性的谈判中;不仅是在国际贸易方面,从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的方面来看,我国也应密切和美国的利益集团进行联系和公关,受益肯定是体现在长期的。 合理利用多边贸易机制应对贸易摩擦

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当中,日本处理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都是以双边协调和谈判为主。因为这个时期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全力支持和有效提携的做法,日本本身也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日本总结出的“以柔克刚”、“软磨硬泡”的谈判方法,并同时用大量的公关资金在美国找到公关人员同美国的利益集团和国会议员打交道,都使得最后日本出口的损失减小。gatt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不健全,也是美国没有运用多边贸易体制解决贸易摩擦的原因。在wto建立之后,日本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在日美胶卷贸易摩擦案件中胜诉,增强了日本的信心。

我国到目前为止已经结束了加入wto的过渡时期,对wto 规则的了解和掌握逐渐加深,可以尝试向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寻求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办法,并同时注重双边的磋商和谈判,可以更好的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经济影响。 调整出口结构

我国是对美国出口的大国,但是从1978年到现在,工业制成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的比例中进一步提高,但是纺织品、玩具鞋类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仍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产品基本是靠价格优势在美国进行销售,又是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可见中国出口企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很大,一旦在美国市场受影响,直接影响着部分企业的生存。所以我国应该从如何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角度入手,实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除了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之外,出口企业可以积极拓展非洲、中东、东南亚等的市场,这部分的市场对产品的质量指标体系不及欧美严格,并且中国现在是东盟(10+1)的成员之一,可以让出口企业积极的拓展出口的市场领域。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也可以减少由于同类产品进入一个国家所引致的贸易摩擦。

日本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对亚洲地区扩大在纺织品和电器方面的直接投资,将出口能力迂回转移到这些亚洲国家,然后再向欧美进行出口,同时带动本国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进入20世纪的80年代,由于日美的巨额贸易顺差,日本增加了对美国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特别是在房地产和金融方面。由于进行简单加工业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不可忽略的环境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出口到另一个国家的产品占到本国该类产品生产的50%,可以考虑到当地生产或者进行产业的境外转移。中国也可以采取这一策略,从周边和我们文化价值观相似、市场准入要求低的亚洲国家开始考虑。4.以摩擦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从二战后到今天的日美贸易摩擦是不断升级的,但是伴随着这些摩擦,日本也在国内施加相应的改革举措,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1950年~2000年的短短50年当中,日美贸易范围逐渐扩大,从原材料产业逐渐扩展到加工组装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20世纪50年代从纺织品开始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焦点转移到了合成纤维和钢铁,这个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也由轻工业化转向重工业化;20世纪70-80年代,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和半导体是贸易摩擦的主要产品,日本的产业结构转向了技术密集型;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在美国的金融、通信、房地产等领域的重度投资,进一步引起了宏观经济摩擦和制度摩擦,日本的产业结构也成功转向了信息化。我国也应学习日本的这点经验,以贸易摩擦为契机和动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产业升级使贸易摩擦逐步降低。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

日本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起步晚,但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树立起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从零开始的日本首先确定的是"引进-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模式,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并进一步在引进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由引进电视机的国家到今天在世界上生产半导体产品的佼佼者,日本靠的完全就是技术的自主研制和开发。尽管在研发科技中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中小企业基本缺乏启动资金,但是如果不走这一步,我们的产品根本不可能升级,和国际市场中的其他产品进行竞争根本没有长期的优势。

中国出口到美欧的产品中不乏质量优异,品相出众的产品,证明中国企业具备生产这类产品的能力。但是很多的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只愿意去获取国外商家愿意支付的定制费用,中国的消费者在国内的市场上都无法用同一价钱消费到这些优秀品质的产品,要么追求国外品牌的高价值产品,要么消费一般价值但是质量低一些的产品。如果这类型的企业愿意花上一定的时间,在国内做品牌建设,经过5年~7年的品牌建设,一定可以在国内获得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由于品牌带来的价值附加会远远大于出口的微薄利润。如果品质相同,国内的消费者有部分可以转移向这类产品进行消费。

6.加强行会建设,紧密联系企业、行会、政府

尽管日本在现在越来越多使用多边磋商手段来解决贸易摩擦的问题,但是由于日美之间密切的政治、外交关系,双边磋商手段仍然是日本的重要手段。在长期以来,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特殊的对美国贸易政策公关的链条,而且在政府、行业协会和行会之间能够紧密配合,联手对抗,形成了外贸摩擦预警机制。日本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包括贸易会议、通产省、大藏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等,通过体系的安排组织,对国家层次的贸易经济安全态势进行预警,对涉及国家贸易安全的重大冲突进行预报和科学决策,并通过这些国家权力和行政系统使国家的安全决策可以实施。日本的企业行会既是日本政府管理外贸组织的外延,也是企业利益的代表,可以起到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收集外贸外资等专项调查的委托;调解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使企业避免在投资、市场和价格方面的过度竞争;协调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企业,形成一致的统一对外的经济战略。日本的企业注意外贸信息的收集和沟通,他们在国外搜集好相关竞争对手情况,反规避法律的具体规定、出口国的市场状况和相关市场动态后,不但为己所用,还会向行业协会报告。同时日本企业有很强的行业自律精神和协作精神,他们能够听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安排,在价格和市场方面进行协调,避免了本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办法生存长久的,我国企业也只有在行业内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企业一起作战,协同行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指导,才能实现对现在的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壁垒和案件调查的应对。短期来看,出口企业应该和国内的同类型企业和行会进行紧密联系,多了解出口地的贸易政策动态及相关贸易诉讼的立案,以及时调整出口的方向,或者有相关的信息也应该不吝赐教,给更多的同类型企业给予提示。从长远目标来看,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和培养熟悉贸易规则的人才是出口企业规避风险和应对贸易摩擦的终极目标。加强了出口行业行会的建设,才能让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更快的流入到企业家那里,也更加便于整个行业对于贸易新形势作出相关调整,旨在价格战的打赢的出口企业是没有什么利润可言的。

[1]李 智:应对贸易摩擦,确保经济发展??日本应对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启示[j].中国贸易,2006,(5): 17-21

贺平:多边贸易体制下日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no.6, 91-97

刘向丽 王厚双:日本应对外贸摩擦手段变化趋势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9,no.5, 15-19

马文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缓解 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及其启示.本问题研究,2007,no.4, 6-11

对美业的了解范文3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实际需求,解决适合于职业学校黄金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状况,解决适合于黄金专业的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了专业教材。专业美术文化立足于黄金专业而适应专业习惯,以体现专业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专业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专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适应黄金专业发展的需求。

2. 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研究对象:所有黄金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已经到社会上参加就业的黄金专业学生和社会上的黄金精英。研究适合的教学内容,寻求合适地教学方法,衡量课题研究的实效。

研究范围:多方研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达到学有所用,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科学经验总结研究法、实验对比研究法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研究教学内容:深入到实践中,回归到理论;学习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我先到社会上进行调研,黄金专业的美术教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用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如第一步,素描基础。学习素描,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要先了解素描工具材料,会选择适合的使用方法,会对物体进行正确造型,包括形体造型和明暗造型。其中,必须掌握透视的一些常用术语,如视角与视域、视点与心点、视线与视平线、画面与物面、原线与变线、四种灭点;了解透视类型,掌握透视特征,能正确画出透视效果图;掌握明暗变化规律,两大步、三大面、五调子,理解写生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对几何体进行正确的写生明暗表达;理解头部的基本比例、人体的基本比例,对人物进行正确写生。前面三方面的素描内容,让学生能够对造型有一个深度的认识和刻画。第二步,理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能灵活应用;掌握图案的抽象造型构成要素和构成形式和具象造型的方法;理解单独图案和连续图案的类型、特点、作图步骤,会应用于实践中。第三步,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冷暖性,理解色彩的配合、对比与调和,能够熟练地对各种色彩配色,并理解各种特性。并为各个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3.2 研究教学方法:选定好学习内容,就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状,选定适合的教学方法,这几年我探索到美术的五种教学方法:

(1)“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通过鉴赏中外名作,提高学生的品位和鉴赏力。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动手写生,从生活中获取设计的灵感。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领学生加强高品位的经典阅读,提高自身修养,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为专业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4)“跳一跳,摘到桃子”,定期举办竞赛和展览,为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黄金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走近设计师,虚心学习前沿的设计理念,在动手操作中提高专业基本功。

4. 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初步成效 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美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成效: 作品的评价从单一到多元化;评价者也由教师一方增加为师生双方,师生共同完成黄金专业美术教学的完善,教师的理念从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转变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教师方面: 提升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了研究的氛围,增加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组织美术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美业的了解范文4

中远公司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国国有企业之一。但中远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在于美国的立法体系。根据美国相关法律,中远因其国有海运企业的性质而被视为“受控承运人”。这使得中远在经营方面受到诸多掣肘,特别是在调整运费费率或新增运费项目时,都必须向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申请备案。报备后30天方能生效,而非受控承运人在降价时则可以即时生效。这使得中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此外,美国国会、政府相关决策人士及主流媒体认为,中远集团作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其行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乃至军方的利益。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其在美国市场中的业务和声誉。

调研

研究发现,美国现有法律固然是主要障碍,但当地对中远的误解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中远在美除了被认为是中国国有企业外并不为人所知,特别是作为一家国际航运企业,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事实更是鲜为人知。作为一家全球企业,中远必须要让受众市场了解自己的经营模式,证明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公司治理与美国企业并无大异,该企业将对当地社会、经济作出贡献等等。普通民众不了解中远尚可接受,但决策者在不了解中远的情况下对其在美的运营做出决定的情况则必须改变。

策划

基于对美国立法行政体制的了解和对媒体运作的熟知,安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主要宣传中远集团以自由市场原则为基准的商业模式。针对美国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重点,方案强调了中远对美国市场的积极贡献,从而塑造了一个精准、可信的公司形象。传播方案的主题包括:中远在海运事业中的全球领导力、它对中美贸易及美国经济的卓越贡献、以及中远航运服务的安全性和可信赖度。安可清晰地定义出对此案有关键影响的国会议员、海事委员会、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媒体等的主要人员,随后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沟通交流方案,从而促进整体策略的有效实施。

执行

安可根据中远高层人员访美的机会和频率以及美国国内的政事议程,适时安排中远拜访美相关国会议员、行政机构、立法部门、贸易组织以及媒体,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接触与沟通,为中远将上述策划中所确立的宣传要点准确地传递给决策者和相关媒体创造机会。其间,安可不断调整策略,并根据中远自身正面且积极的事件适时调整沟通策略,确保相关决策人士随时了解中远的最新动态。

评估

经过努力,美国政府最终同意美国对外国国有海运公司的歧视性规定不再适用于中远集团。在此期间,中远集团高层与美国国会、联邦交通部门、主流海事和贸易组织以及政策性媒体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远在积极支持中美海事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议员及政府官员的广泛肯定。与此同时,媒体报道趋于正面,并特别报道了中远集团基于自由市场原则的成功商业运作以及对当地经济就业市场的贡献。

对美业的了解范文5

一、当代美术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老师讲学生听是永久不变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美术这一具有艺术独特性的学科来讲,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很多教师在讲解美术课程时,就一步一步按照课本上来讲,和其他科目的上课方式完全相同,学生在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听不下去了,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了,只有老师自顾自的在那里讲课。想要把美术独特的艺术精神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单一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教师只用单独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术知识教学,无法使学生学到真正具有美术内涵的东西,同时也打击了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同学的热情。

2.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很多教师都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作品,但是他们有些只是画的比较有特色,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美术的教学不仅仅要交给学生怎样画出好的作品,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审美,构图等专业知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美术精髓的认识。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也只对作品的创造方面有研究,而忽略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素养。对于学校在招聘美术专业教师时,缺乏重视和考评,觉得只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就可以,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没有以一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导致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二、小学生美术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具体方法

1.采用师生互动,构件新颖的作业评价方式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对21世纪新型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该从现在开始,改善小学生美术作业设计和讲评的方法,培养小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打造兴趣课堂。在课堂上采用多样的作业讲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部分,进而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讲评作业教学模式,然后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美术作业的设计融合到游戏中去,利用游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作业讲评氛围,使作业上枯燥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既学到相应的知识,又能够完成对美术知识新的的认识,进而打造高效作业设计与讲评课堂,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例如:在小学的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作业上基本的图画构图方法的时候,鼓励小学生参与其中,积极表达自我观点,在美术作业讲评的教学中,利用游戏的方式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构图方式,然后把不同的构图方式对应不同的图形画法,让每一组的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给自己的任务迅速找出与自己匹配的图画,进而完成作业。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在作业中的了其,进而加深美术知识部分的薄弱点,进而提升美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开展课余的作业讲评活动,设计新型的作业形式

在课下开展一些关于美术作业讲评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美术科目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进行作业的分析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完成对美术所学知识的利用,进而找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例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美术作业试卷讲评的文化活动,在周末教师可以利用说课的形式,创造一个讲课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完成该形式下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在模拟中完成对美术所学知识的利用。在整个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一些美术基础知识的考验,活动结束后,评选出完成作业最仔细和最有针对性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同时,用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多多的参与该类型的活动,进而帮助教师更好创建作业设计和讲评课程。

3.结合学生兴趣,进行美术作业设计和评价

对美业的了解范文6

作为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打好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固然非常必要,但理论学习也是学习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艺术创作不仅要求高超的技能、技艺,还要求艺术创造,而创造是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上的,思想则来源于理论学习。因此,中职美术学校的学生,在掌握美术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艺术理论,了解美学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艺术类中职学生来说,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美术基础训练和实践操作之后,他们对美的基本原则和常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艺术美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他们对艺术、对美有着比普通专业学生更为敏锐的感觉和独到的视觉观察能力。肤浅的、一般性的美学知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早已有了很感性的理解。因此,一般性的介绍艺术理论常识,就显得重复,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学习需求。这就决定教师必须以专业的态度对待美育课程,美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以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否则,将会令他们听之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正是基于艺术学习中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美术类学生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中职美术学校开设美育课,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应比普通中职学校的美育课程给予更足够的重视,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美育课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给美育教学造成很大的难度。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育课与欣赏课相结合

中职美术学校的美育课,是建立在学生对艺术、对美具备了一定的感性理解能力,有着较强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的。它要求教师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专业艺术理论的角度准确地讲解美学知识,尤其是艺术美的相关问题。引导他们了解艺术的发生、发展、种类及各艺术门类,进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解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将美育课与欣赏课相结合,在美育课堂上,将艺术欣赏的内容融合进去。一方面简明准确地讲解艺术理论,同时通过具体作品展示,结合艺术史的故事性、情节性,通俗易懂地讲授艺术问题,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艺术美,在情和境中提升自己对美的认识。

例如讲授《绘画美》这一章节,其中关于绘画的含义、特点、要素、分类等基本问题,学生早已在绘画训练中充分地接触和理解,课堂上只需简要概括归纳,就可一笔带过。讲授本节时,笔者将授课内容作了延伸,把讲课重点放到了对中外绘画发展历程的介绍,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中西方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上;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中西方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展示给学生观看,辅以说明解释,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从绘画的发展历史中,轻松地理解中西方绘画风格的不同是由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并体会到了艺术创作扎根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节课避免了肤浅、重复,深深吸引着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美育课与专业特点的结合

中职学校的美育课,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懂得什么是美,学会如何欣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育课不能等同于普通文化课,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革,避免抽象、空洞、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才能达到其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造型艺术的特性,笔者将美育课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如《艺术美》一章,是关于艺术各门类的介绍。备课时,针对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笔者将教学侧重点放到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书法和摄影艺术的讲解介绍上,还补充了工艺美术、篆刻艺术和现代设计艺术等内容,其他艺术门类,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则只做简要介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门造型艺术学科,都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按其风格、类型或按其发展演变,整理制作成幻灯课件展示教学,鉴赏分析。学生从美育课堂上获得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丰富知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热爱所学专业。

我校地处工艺美术之乡――潮州。在美育课堂上,笔者特别为学生专门开辟一章,向他们介绍潮州工艺美术门类,把课堂镜头延伸到陈列馆、陶究所、实训基地等场所,参观优秀的地方工艺美术作品,探访作者艰辛的创作历程,了解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在这些熟悉的本土艺术和艺术家的精品杰作中,学生感受了艺术的精妙,艺术创作的魅力,也感悟到艰辛的学习能带来成功的喜悦,更从中受到启迪,激发起他们对学好专业的欲望和热情,也让美育课堂变得更丰富、精彩。这些教学调整和扩充,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三、美育课与艺术实践的结合

艺术类中职学生,由于技能起点较低,使他们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取得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自然而然存在“重技能,p文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将自己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实践习作整理制成网页或幻灯,放到美育课堂上,运用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总结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谈谈自己对艺术、对美的理解,展开讨论。学生在互相学习和探讨中,从自身的学习历程中,感性地体会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理解艺术美。既总结学习经验,又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创作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同时活跃了理论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学习对艺术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自觉重视美育课。

四、美育课与德育的结合

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这是因为,艺术求美,艺术的美能唤起人类美好的情感,艺术能解决人的情感问题。美育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途径之一。

中职技术学校学生所处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和高中生有较大差别,他们有个性,想象力丰富,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原因,情绪易躁动,自制力较差。表现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耐性,生活上不能自信地面对困难,情感上不够宽容,有些职校学生甚至动不动打架斗殴。这些与他们情感的缺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