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事部副主任孙晓音,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处长尹坚,工信部消费品司处长曹庭瑞,山东省淄博市副市长苏勇,山东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刘建国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克莉主持。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棉行协)副会长叶戬春在会上代表中棉行协作了“2016年中棉行协工作报告”。从报告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管理部门,中棉行协近年来除了完成常规行业管理工作之外还进行了例如:组织各种交流平台,修订各类标准,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加强政策研究工作反应行业诉求,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强化人才建设,推动品牌建设等一系列帮助企业成长,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工作。之后会议就2016年会员任职变更、增补情况,中棉行协第五届二次理事会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议并一致通过。会议选举李杰为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

总体:2016年稳中向好

在经济运行分析中,叶戬春指出:根据协会跟踪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 2016年以来企业亏损面逐步缩小,但景气指数仍在50以下;一季度以后经营情况基本稳定;预计主营收入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从中棉行协2016年以来的调研情况来看,近期棉纺织企业积极预定和采购新棉;纺纱织布企业加快产品出库,加紧资金的回收,但企业对新棉上市后价格走势不确定,采购接单都持谨慎态度;棉布价格平稳略升,上游原料预期向好,下游织布生产放缓;新疆纱成本低于内地纱,部分顶替进口纱;内地纱与新疆纱的品种差异,供应市场不同。

投资情况是棉纺行业投资同比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6年1~9月纺织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9.54%,棉纺纱加工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8%,棉织造加工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1.78%。叶戬春指出主要原因是受新疆为主中西部投资增长的拉动。

对未来行业预测中,叶戬春指出:预计未来国际经济增长缓慢、政治动荡,国际贸易缓慢下行,生产成本高,产品出口竞争压力较大;国内经济达到预期6.7%增长预期,但实体企业压力依然较大;短期内需求难有明显增加,整体市场呈稳中趋缓态势;2016年纱布产量预计与2015年基本持平;新年度棉花质量预计总体好于去年;由于新年度棉花供应、内外棉价差以及配额等因素,纺织用棉仍需要进口和储备棉补充;内外棉价差缩小,新疆纱价格优势等,能够有效抑制进口纱;随着新棉价格及质量预期,寄希望于在生产旺季获得较好的订单,以及价格将逐渐传递至下游纱布产品;预计全年行业总体运行稳中向好。

棉花:爱恨交织中保持理性

对于今天的中国棉纺织行业来说,最受关注的话题莫过于“棉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主持了原料保障论坛环节。论坛围绕新棉上市的市场走势、棉花体制改革、新疆投资热、配额发放、化纤棉花原料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晔君表示:“我对于今年棉花的质量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希望新棉上市后企业能够买到高质量的棉花,无锡一棉也将积极相应国家提出的‘三品战略’坚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学柱表示:“应该说今年新疆棉品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近年来新野纺织在新疆的投资逐渐加大,但是新疆发展棉纺并非外界所传言的那样容易,不是只有政策优势就可以成功,还需要企业客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德州恒丰集团理事长苏建军表示:“我认为行业未来应该好好研究如何更加合理的配置全国棉花资源,现在新疆许多32支以下的品种使用的都是高质量的棉花,而内地许多生产高支纱的企业却买不到好棉花,这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棉花部市场经理银钉表示:“今天棉花价格的走势已经不是一道简单的逻辑推理题,也不是简单的从供需市场就可以分析透彻的问题。棉花已经是投机商的宠儿,成为了一种金融工具。希望大家擦亮眼睛。”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宏强表示:“现在新的棉花年度刚开始,我想对企业说,第一,摆正心态。当你一年回顾下来之后,你所购买的棉花原料的平均价格与全年棉花的平均价格持平,那么就是成功的。第二是合理布局。包括时间布局和品种布局。”

转型:智能化+走出去+调结构

如果说在新棉刚刚上市的当下探讨棉花问题是回答“今天怎么办”的话,行业还需要关注的“明天怎么走”的问题。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专家曾中一主持的“棉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论坛”正是回答的这个问题。

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家坤表示:“今年公司用3个月的时间投资了3个亿的智能生产线,全部采用了国产设备,从生产、包装、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真正做到降成本,提效率。”山东岱银集团董事长赵焕臣表示:“近年来在转型升级方面公司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马来西亚建立生产基地,二是在国内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全部使用德国全自动流水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方水表示:“我们公司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创新服务体制,二是创新产品功能,三是产品多元化,原来公司产品以纯棉衬衫为主,现在加入休闲服装,更好的满足了市场需求。”中国纺织机械技术和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宝林表示:“目前,很多棉纺织企业选择到境外投资,我认为企业选择走出去,要对所在的国家的政治环境、、法律风险、用工风险等做详细的考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巴州金富特种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索正喜表示:“目前的新疆政策红利还有两三年时间,疆内企业应抓紧时间提升自己,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地。”

链接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PCI“全球原料和纤维大会”即将召开

由PCI Fibres(全球纺织纤维咨询集团公司)主办的“全球原料和纤维大会”将于2014年11月6-7日在土耳其召开。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纺织工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原料市场关系着全纺织产业链的兴衰,对于原料市场的关注越发显得重要。PCI Fibres作为全球纺织原料以及纤维研究专家对于全球原料市场的研究颇为深刻,今年他们主办的会议也将继续对全球未来的纺织纤维的供求情况做出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同时来自PCI咨询集团的著名行业专家和行业代表将围绕化纤和棉花以及上游化工原料各产品的供求和价格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岱银集团重奖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日前,岱银集团专门召开技术创新表彰会,对过去一年的各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表彰奖励,该集团的专利事务小组因去年完成的一项发明专利荣获山省专利二等奖,而获得了5万元的资金奖励,其他科研小组也获得了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

岱银集团把科技自主创新置于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各类技术开发人员300余人,已与东华大学等纺织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3年集团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共申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项目14项,申请国家专利41项,授权专利10项, 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项目2项,并参与起草“棉本色竹节纱”行业标准。2013年集团围绕市场需求,共研发纱、布、毛呢、服装新品1160余个,其中720多个品种已实现批量生产,目前企业特色产品、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达到90%以上。(安德利)

我国针织出口首破千亿美元

针织行业在经历了2012年先抑后扬的发展后,2013年整体呈现了两位数增长的回暖态势。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针织行业出口总额达1097亿美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12%,首次实现了出口额千亿美元的突破。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分析指出,2013年中国针织行业在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寻求增长机会的道路上,出口市场、产品竞争力等方面正发生变化,同时,行业内部两级分化格局加剧,大企业、特色集群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明显。

新版生态环保纺织品标准

近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公布了2014版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环保纺织品检测标准及限量值。与往年相同,最新标准和限量值在年初公布后仍然会有3个月的过渡期,将于2014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新版标准对全氟辛酸(PFOA)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同时,4种长链全氟化合物将被加入新标准的考察目录中,限量值与全氟辛酸相同。新标准的,表明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全力支持欧洲倡导的“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ZDHC)”行动,积极支持并协助全球品牌商和零售商到2020年实现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彻底消除有害化学物质。

服装类上市公司纷纷试水微信平台

日前,搜于特旗下品牌“潮流前线”筹划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引来了市场广泛关注。在微信支付的热潮下,近期纺织服装行业不少公司纷纷与微信平台合作,推出微信商城或正在建设公众平台。

早前美邦服饰、森马服饰、七匹狼等公司便已入驻微信商城,并开通微信支付功能。森马董秘郑洪伟说,微信支付的主要意义在于移动互联中的支付端,与微信平台的合作对于公司是有利的,但微信商城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微信商城平台不会对业务有实质性影响。此外,富安娜、天山纺织等公司也都在积极建设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因其移动端支付的优势获得了不少公司的青睐,但目前来看,多数公司仍将其作为一个接入口,并未有明确的商业模式。

国家就棉价改革问题赴阿克苏调研

近日,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调研组一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就棉花价格改革相关问题进行调研。2014年,国家将在新疆开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工作,阿克苏地区是全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工作试点地区之一。

阿克苏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棉花种植,种植棉花近600万亩(含兵团),占全国的1/10,新疆的1/4,是中国著名的“长绒棉之乡”。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深入到阿瓦提县棉花收购和加工企业,走访棉花种植户,了解棉花目标补贴政策对棉纺企业和棉农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由于棉花价格倒挂,严重影响了国内棉花的发展,因此国家决定从今年将试行调整国内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周望军强调,当地要开展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既要保住棉花的产量、棉农的收益,还要促进当地棉花企业的长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棉花价格和国际棉花价格接轨,实现可持续发展。

纺织首份年报“挂绿”华芳净利润亏损3251万元

2月25日晚,纺织业首家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华芳纺织以亏损的状态呈现。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称,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9亿元,同比下降6.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251.37万元;每股收益-0.1元。2013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公还显示,华芳纺织拟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

对于业绩亏损,华芳纺织解释称,2013年的纺织行业延续了近三年来的下行态势,步入历史上最为困难的一年。由于中国棉花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各项成本迅猛上涨和国际市场复苏的不稳定,使我国纺织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大洗牌”不断加剧。全年利润出现亏损。虽然华芳纺织在2013年出现亏损,但公司针对国内外经济持续下滑、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也实现了主要产品棉纱的产量增长。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棉纱,产量较去年增长8.04%,销量较去年增长9.91%。

2014年1月我国棉纱进口量同比减少0.54%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从建国初的“人民衣被甚少”的供给制到今天的纺织服装大国;从“蓝衫军”的清一色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从化学纤维的空白到世界领先……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了“阵痛期”的转型和调整。如何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为重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踏雪寻梅。再回首,一份感动和自豪跃然纸上。

机构变革

纺织工业部成立

1949年11月1日,纺织工业部正式成立,曾山为纺织工业部第一任部长。

轻工业部

1970年7月1日,原一轻部、二轻部、纺织工业部正式宣布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任部长。

纺织工业部

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于1978年1月1日开始分开办公。

中国纺织总会

1993年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其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任会长。

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8年4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杜钰洲任局长。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1998年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为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

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纺织行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管理和监督。

200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体系完善

人造丝

1950年4月29日,中财委同意以合营的办法,使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早日开工。1951年4月纺丝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生产人造丝。

亚麻

1950年7月1日,由苏联帮助设计和提供设备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动工建设,填补了我国亚麻纺织工业的空白。

麻袋

1951年2月14日,由于原料有限,纺织工业部在全国麻袋生产会议上决定,麻袋销售采取按用袋单位需用情况按季向工厂订购的方法并统一规定了标准麻袋的用麻量。

粘胶纤维长短丝

1961年1月,粘胶纤维长短丝设备系统全部试制成功,并在上海安达化纤厂安装试用。随后,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粘胶纤维厂――南京化纤厂、新乡化纤厂、杭州化纤厂、吉林化纤厂相继动工建设。

合成纤维

1970年1月7日,轻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联合报告,要以综合利用石油资源为主,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

十大行业

1984年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发展完整体系》一文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个体经济

1979年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现小百货市场。经过发展义乌成了我国小商品批发基地,随后“义乌现象”席卷全国,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促进民营经济的繁荣。

国际期货交易

2006年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2007年1月19日,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该联盟对促进产业的资源结构整合和新型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纺织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升级起到助力作用。

羽绒服装技术委员会

2008年8月11日,全国服装标准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不仅是我国服装体系的完善,也标志着波司登正式成为羽绒服装国家标准的主导者。

基础建设

第一批毛纺织厂

1951年,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等动工建设。

株洲苎麻纺织厂

1956年12月,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于1958年3月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三线”建设

1964年,国家把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作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重点。为此,纺织工业部迅速组织力量,从沿海部分纺织机械厂中分迁一部分人员、设备,在三线地区新建了6个纺织机械厂和专件厂,成为当地纺织的主要力量,带动了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林芝毛纺厂

1966年5月4日,国家计委批准纺织工业部将上海纬纶毛纺厂迁往,改建为林芝毛纺厂。这是第一家现代纺织厂。

湖北化纤厂

1969年5月,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湖北化纤厂已动工,于1973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生产强力粘胶帘子布的大型工厂。

兰州第三毛纺织厂

197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西北最大的毛纺织厂――兰州第三毛纺织厂建成投产。

香洲毛纺厂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四川维尼纶厂

1983年5月19日,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四川维尼纶厂,由国家正式进行验收。

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

1984年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1990年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

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7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主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华诚集团公司

1992年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3L--新的尝试。

科学技术

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8月,青岛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自1950年5月生产竞赛开始以来,每月平均每日出皮辊花6两左右;1951年3月以来,进一步降至4两半。为此,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全国掀起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951织布工作法

1951年11月1日~21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天津联合召开全国织布工作法会议,总结出《1951织布工作法》o这是集中了青岛、上海、天津和东北等地区织布的先进经验,经过20多天的表演、观察、测定、分析和讨论而总结出来的。

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

196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无锡丝绸印染厂职工刨制成功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和其他配套设备,使我国丝绸印花工业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

羊毛衫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

197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实现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看台能力,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广阔前景。

丙纶丝规模化生产

1983年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

化纤仿毛技术

2002年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植物蛋白丝作纤维

2003年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

2004年10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次全国纺织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作了题为《加快纺织科学技术进步,为早日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而努力》的报告,并结合《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提出了纺织科技进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需要重点攻关的28项关键技术、十大新型成套设备技术攻关产业化目录做出了明确定位和导向。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对今后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行业、企业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

2005年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2009年2月17日,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称赞“这种纺纱技术是一种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目前,“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纺织系统推广应用。

管理创新

棉花检验

1950年8月21日~9月4日,纺织工业部在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根据优棉优价政策,拟订了等级差价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检验方法与标准,并决定各地建立纤检机构,这样可以杜绝作假,提高棉花品质。

统购棉纱

1951年1月4日,中财委《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o规定自即日起公、私纺织厂的棉纱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在原料紧缺的情况下,实施棉纱统购,确保了供需的稳定性。

八级工资制

1951年10月10日,纺织工业部公布《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废除累退,实行无限制计件工资制。

供销

1952年3月,纺织工业部与贸易部联合下达《1952年花纱布供销办法》。兴法规定,自1952年起部属国营棉纺织厂与贸易部门由加工关系改为供销关系。

三班8小时制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棉纺织厂的劳动力过剩问题,逐步改开三班8小时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952年9月12日,纺织工业党部组就纺织系统实现“三班8小时制”上中央作报告请示,并得到批准。

布票

1953年,由于棉粮等物资短缺,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直到1984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统购和统销

1954年9月14日,政务院为了进一步取缔市场投机、巩固物价稳定,《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粮的统购

和统销。

四班三运转

1979年10月4日,纺织工业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业局劳动局发出《关于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意见》,核实下达第一批棉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计划和新增劳动力指标。

全额利润留成

1980年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8年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产业集群试点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进行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第一批选择了38个县、镇,到目前,已经有145个县、镇成为试点地区。这些地区有17万户企业,800万职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其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纺织产业集群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2003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出口许可证制度

2004年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罩、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内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是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政策法规

化纤发展规划

1960年8月23日,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作了《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家生纤维与野杂纤维同时并举、专业生产与多种经营同时并举、原材料的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此后很长时期,这条方针,特别是大力发展化学纤维,成为纺织工业的一条重要方针。

《工业七十条》

1961年11月10日,纺织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工业七十条》)的指导下,进行了行业整顿,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纺织工业体系。

标准制定

1977年年初,轻工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棉纺织印染产品质量会议,基本上审定通过了《棉纺织行业推行公制实行办法(草案)》《棉纺行业推行公制后有关纱布价格问题的意见》《本色棉纱线国家标准修改说明》等22项有关标准的文件。还组织有关单位修订了《桑蚕丝标准(试行稿)》《棉纱棉布折合单位产量计算方法》《棉纺细纱断头测定计算方法的规定》、《棉布下机一等品率检验、计算方法的规定》等。

1978年7月25日,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外贸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棉纱、棉布、印染布等16项国家标准的通知》,规定从1978年lO月1日起,开始按照国家标准总局的16项国家标准(试行)的规定检验、定等、考核,并对外销产品的质量检验附加了补充规定。

计量单位变更

1979年1月1日,根据国家纪委、经委、统计局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纱线计量单位由英制“件”改为公制“吨”,细度单位由英制“支”改为公制“号”,公定回潮率由9.89%改为8.5%。织物计量单位由“米”改为“平方米”和“米’’的复用单位。

服装划归纺织工业部

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标志着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是服装行业第一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战略决策,开始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大纺织战略”。

“六个优先”

1980年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纺织机械生产由纺织工业部管理

1982年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棉花上市买卖

1984年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按质论价

1984年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下放七项权限

1984年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

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有偿合同制

1984年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这为今后纺织机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青纺联

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减征调节税

1985年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增加出口创汇

1986年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出口的两个转变

1986年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

统一棉价

1988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丝绸开征出口税

1988年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内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

1990年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三角债

1991年9月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注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从而开始了对纺织行业进行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的调整。

以销定产

1992年1月20日,纺织工业部发出《1992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草案)通知》。《通知》指出,199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本着“以销定产、控制总量”的精神安排。

棉纱限产

1994年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向个地方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纱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纱锭国内工作的具体要求。

棉花订货会

1996年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11月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锗基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朱基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棉花流通体制

1997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三大任务”

1998年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新纺锭1998年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扭亏为盈

1999年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

局面;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棉改

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两个“贡献率”

2006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在继2003年10月13日国家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4个百分点之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又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3年的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虽然对日后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新《劳动合同法》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国六条”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纺织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上调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至14%,为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行业内人士评价为“及时雨”。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的规划强调,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确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意义影响深远。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4月1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提高至16%。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c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和谐文化

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1953年3月~8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3月18日发出联合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纺织工业劳动模范。6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组成评模委员会,共评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05名、模范单位24个。

集体合同

1953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同意由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联名《在国营工厂签订集体合同的联合指示》。联合指示指出:在国营工厂实行行政与工会组织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对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推进工厂管理工作和工会工作,并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影片《细纱工作法》

1983年7月lO日,新华社报道我国10多万名细纱挡车工有了自己的彩色教学影片《细纱工作法》。这是我国纺织工业系统的第一部以操作教育为内容的教学影片,影片以郝建秀工作坊为主要内容,归纳了各地广大细纱挡车工的先进经验。

《中国纺织》

1985年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复刊。2003年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英,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届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南通纺织博物

1985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落成开馆。

北京服装学院

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中国纺织报》

1985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杜,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2年2月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中国纺织白皮书

2001年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

2005年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lO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

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全国纺织劳模

2006年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时尚创意空间

2007年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纺织辞典》

2007年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内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内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名牌

2007年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

2008年7月2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其前身为“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全国纺织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进步者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科技成果,奖励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老师和学生。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为推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会发展

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4月23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预展,5月1日正式展出。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展览会,共收集1.1万多项重大的技术革命项目,正式展出3100多项。5月6日,、曹荻秋市长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了展览会,仔细观看了展出的各种新设备和纺织品,以及工人的操作表演。在参观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展览会展出两个月,共组织近60次专业技术交流,接待观众38万人次。

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

1985年11月18日,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这次会议由22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代表近300人参加。目前,国际化纤会议已成为国际化纤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

1988年7月8日,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纺机展以展促贸,以会交友,促进国际交流和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个服装节

1988年9月,我国第一个服装节在大连举办。服装文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1989年10月7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上海中国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开始与流行接轨。

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1年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

2002年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2006年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标着中国纺织机械发展的水平提高。

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

2006年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搭建了平台。

“三展一周”春季大行动

2009年2月1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这是危机下,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支撑,不仅为行业、企业带来了信心,也扩展了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了行业发展,成为“寒流”中一股“热浪”。

交流合作

皮尔・卡丹访华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在中国刮起了时尚“旋风”。

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

1979年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国际纺织品委员会

1983年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中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以及其1981年底延长协议书的申请。

对外经营

1984年11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这两个公司直接经营对外业务,开展与各国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

1992年9月21日,“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峡纺织业携起手来,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海峡合作及对话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全球纺织经济论坛”

2004年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世界纺织大会

2004年5月24日,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有着“纺织业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纺织大会是全球纺织界历史最长、参与范围最广、涉及产业链环节最多的会议。随着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崛起,“纺织大国”逐渐向“纺织强国”迈进,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的焦点。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

2008年7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唯一正式成员,并履行国家代表职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加入不仅使该国际组织在全球纺织产业界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纺织的认可。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文4

在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看来,“当今世界已进入美学与视觉时代,时尚、科技、环保是未来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连续举办的“华孚杯·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正是孙伟挺战略构想的具体体现。2013“华孚杯·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以“新色纺 新时尚”为主题,除了探寻时尚本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启设计创新之旅。

双核驱动:科技时尚并行

历经三年积淀,“华孚杯·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走过了“色纺的时尚源动力”、“来自源头的梦幻”、“源创有型有色”的发展阶段,如今,大赛以“新色纺 新时尚”为主题,再度拉开色纺时尚的创新大幕。

孙伟挺介绍,色纺行业将由创新主导,个性色纺、平价色纺、环保色纺引领美学时尚。基于此,2013年大赛瞄准总体经济放缓后的色纺行业在新时期的转型升级,定调“新色纺 新时尚”。“大赛将以华孚最具设计创意的设计师产品系列为指定纱线,凸显新的规则、风格和趋势。这预示着华孚色纺从强调趋势、色彩的阶段进入到以设计创意与工艺技术创新‘双核驱动’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纺织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步伐悄然加速,华孚基于纺织业从传统制造业向时尚产业转变这一发展趋势,率先提出了“新色纺、新时尚”的品牌主张,通过引进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让创意借助技术研发从源头贯通到终端。

提及色纺纱,孙伟挺充满感情:“色纺纱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财富,还是美化生活的新时尚,更重要的是色纺产品具备节水减排优势,用三分之一色纤维可以生产百分之百的有色产品,色纺产品更具保护环境、贴近生命的含义。可以说,支持色纺产业就是支持环保事业,支持新时尚,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强国。”

“色纺纱一直是快时尚的幕后推动者。”孙伟挺说,“我们一直鼎力支持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就是要告诉业界,面料的花型不仅可以织出来,而且可以纺出来。近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富有线条和图案的纱线产品,将自然景象、人文物品当中的肌理要素抽象出来,艺术化地融入到色纺纱线中,产生了一种来自源头的梦幻时尚,使华孚产品在服务快时尚的同时,升级服务于高雅时尚的品质生活。”

华孚之梦:冲刺百亿蓝图

在华孚的战略规划图上,清晰地表明:2015年华孚将实现色纺营收、资产、市值超百亿元。

华孚正处在朝着大目标速跑的道路上,但现实不利的纺织环境也给华孚平添了阻力。中国纺织行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人工成本上涨、外贸加工产业缩水以及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商业变革。

孙伟挺强调,“传统意义的赢利模式正在失去优势,华孚不能再重复旧有方式,必须在科技与时尚的双轮驱动下,寻找新的利润点。现在华孚更乐于将色纺行业视为时尚创意产业,将色纺纱视为时尚创意产品,这也是除环保特性以外,色纺纱产品本身与生俱来的时尚、科技特性所决定的。从时尚性看,色纺纱在同一根纱线上显现出多种颜色,色彩丰富、饱满柔和。从科技特性看,色纺纱先染后纺的生产工艺,在纤维染色、配色及多纤维混纺方面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目前,华孚在创新创意方面深度发力:公司已有45项专利申报得到受理,其中包括1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

除此之外,华孚每年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达40余项,赛络纺、紧密纺、涡流纺技术被应用于色纺纱新产品;开发出彩段纱、波纹纱等外观花式新产品,PTT、纤维素类及各类功能性化学纤维被研究应用开发出系列新产品。华孚色纺紧随绿色环保、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主流,探索新的纺纱技术,改进纺纱工艺,利用再生棉、再生涤纶、再生绢丝及精梳亚麻等原料,开发了具有特殊外观的环保节能新产品。

孙伟挺说,下一步,华孚将通过建立生产基地、颠覆竞争格局、吸纳企业人才、跃上资本运作平台以及产业转移、开发新疆等五个阶段,迅速开疆扩土,今天已经形成浙江、新疆、长江、黄淮四大板块的战略格局。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文5

他,就是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学科带头人徐卫林教授。

灵感引发的纺纱革命

意义非凡的突破

在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学术界,徐卫林是一个另类,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让纺织厂走出了多年来突破超高支纱极限而不得的困境。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09年2月18日,这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推广会在山东如意集团召开,至此,由徐卫林发明、震动了纺织业界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正式向全行业推广。

这一技术使纺纱工业突破了两个极限:纺纱支数的上限和纺纱工艺对原料长度、等级、品种等要求的下限,并极大拓宽了可纺纤维的范围。目前为止,这项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实现了棉纱500英支,毛纱500公支的超高支纺纱,并使普通生产中的落棉、落毛、兔绒以及原先不可纺的羽绒等纤维在环锭纺纱机上形成较高支细纱,是迄今为止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低支高纺的技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的高度评价为这项技术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解:“这是对传统纺纱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必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灵感中诞生雏形

富有戏剧性的是,很少人能想到,这项会给行业和纺企带来重大改变的发明灵感,居然来自徐卫林在某天晚上的一转念。

徐卫林与如意集团的合作最初目的是用超细羊毛加工超薄丝绸羊毛混纺面料,这项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纺出超高支毛纱。为此,他多次往返企业和学校之间,在又一次准备出发去如意集团的晚上,徐卫林琢磨,这次去能不能有所突破?身为大学教授、博导的徐卫林同其他学院教授一样,既要教学又要搞科研,时间很紧张,他希望每去企业一次工作都能有进展。躺在床上的徐卫林拿出如意集团的材料边看边思考,他没有走上提高纤维细度、罗拉握持力等工艺路线的老思路,在看到用来生产超高支纱的纺纱模型时(图一)时,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断头易发的加捻三角区中为什么强力大的长丝只从中间喂入?是否可以将长丝分成两根(图二),这样就会分别增强三角区两边短纤维的强力,将三角区分割开,纺纱最薄弱的环节就变短,那么生产的稳定性是不是可以增大?为了增加工艺可行性,这时候徐卫林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长丝不可以放在三角区外面,成为三角区的侧边,而一定要短纤在外面呢?如果短纤和长丝进入三角区的位置调换一下,长丝对短纤的加强力会在二者一接触的时候就形成(图三)。

纺纱专业的人都知道,传统工艺纺纱三角区中,两边的短纤维没有或仅传导了很低的捻度,是断头最易发生的薄弱环节(图一中的AO、BO段),他在那天晚上构想的模型恰恰消除了这一薄弱环节。有强力和弱捻度的长丝(图三中的A纱、B纱)一碰到短纤纱(C纱、D纱),就会把它们带走,并在罗拉处继续加捻,永远都不会有断头。原理上,只要有连续的短纤进入,哪怕只有一根,都可以纺成纱线,纺高支纱就没有限制了。

就这样,“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核心理论就在徐卫林“为什么长丝不可以在外面,一定要短纤在外面”的疑问中诞生了雏形。

院企合作的典范

作为国内毛纺顶尖企业的如意集团,刚好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具有快速反应素养的企业,对新技术有强烈的兴趣,这为徐卫林的想法提供了用武之地,得以迅速投入实践研究。

在有了初步构想后的次日徐卫林到了如意集团。下午两点,他把这个模型向如意集团的执行总裁丁彩玲介绍后,主管企业研发工作的丁总立即意识到这项构想的重要性,激动之余,马上偕同徐卫林来到一线车间。

车间主任和工人听说要进行这样的改造后大为吃惊,认为这个理论违反所有常规,感到不可思议,但是通过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工人对设备进行改装后,高支纱真的纺了出来,紧接着,车间开始加班加点地改造设备,调试、试织。羊毛、蚕丝、原先只能在走锭纺上用的兔绒……,企业的研发人员把所有能找到的原料都拿来进行尝试,最终证明这个模型在生产上具有的巨大实用性。

代表武汉科技学院的徐卫林与如意集团在这项技术上的成功协作,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台的完美典范。

厚积薄发的必然

四两拨千斤

业内专家分析了嵌入式纺纱的原理后认为,“高效短流程复合纺纱技术”将环锭纺、赛络纺、长丝复合纺、缆型纺纱和花式纺纱功能集中到了细纱机上,确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

从学术上来看,这个技术原理可被描述为“三个加捻三角区缩短了浮游纤维的握持距离”。传统环锭纺纱中,纱线断面纤维极限根数一般为37根,并必须要有足够的捻度,使得纤维形成有序有强度的须条,才能够稳定被卷绕,在嵌入式纺纱的加捻区中,长丝提供了成纱的足够强力,其他的纤维几乎不用受力,短纤维成了一个不承受任何责任和力量的伴纺原料,从而使生产高品质超高支纱成为可能。这一技术改变了多年来人们为了纺出超高支纱,提高纤维长度、细度、强度,增加对纤维的握持而不断在牵引没备上动脑筋的思维定式。

在生产中,用这项技术纺纱带来的变化更为可观,当喂入可溶性长丝时,就可以纺超高支纱;原来66支羊毛只能做60支纱线,在嵌入式纺纱中,可以纺80支纱;此外,落毛落棉,很多不够细的绒,以及木棉纤维等原来不可纺的原料使用这项技术后成为可纺原料,原理上只要这些纤维能够做成粗纱,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都可以纺;进入纺纱三角区的四个组分可以任意选择原料和颜色,长丝可以变成水溶性维伦,蚕丝,粘胶、涤纶、锦纶等,短纤可以是棉、毛、麻、羊绒、兔绒等等,从而使成纱品种变化多端;对于羊绒企业来说,长丝可以用,捻棉纱替代,中间喂入羊绒,做z捻纱,成纱后棉纱褪捻,里面是呈平行状态的棉纤维,外面是羊绒纤维,纱线风格柔软蓬松,同时降低成本……

成功源于积累

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使徐卫林总能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抓住事物的核心,创造性地、高效地解决问题。这种厚积薄发的能力来自于他多年的学习和思考。

徐卫林曾用了12年时间,先后学习和研究了针织工程、纺织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和领域,分别师从于纺织界著名的纺织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士姚穆教授,中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上徐傅教授,这为他最终形成注重原创、学科交叉、重视产学研结合的科研特点打下了基础。

徐卫林足23项发明专利的第一申请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重点新产品等机构支持的重大项目的承担人,著作等身;他同时还是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为硕士生教授高分子材料学和现代纺织检测技术,他为本科生教授的纺织材料学还被评为省精品课程;他同企业关系紧密,与澳大利亚羊毛创新公司、香港福田集团(福安纺织公司)、广西剑麻集团、总后勤部际华3542纺织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这些经历,让徐卫林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次创新性的想法就足以让纺纱技术为之改变,可见,成功存在偶然,但却是建立在更多必然的基础之上。

善于跨领域思考

与徐卫林接触,可以感受到他看似普通的外表下敏捷的思维和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徐卫林注重原创,极其享受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所从事的科研中,他更像是一个发明家。

在传统纺纱领域取得成功后,徐卫林又一次对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环节产生了兴趣:浆纱。徐卫林对浆纱产生兴趣的原因和纺纱一样,是因为学校里而有专业老师不断找他探讨这样那样关于纺纱和浆料的问题,时间久了,终于让徐卫林开始系统的思考浆纱技术。

他发现,随着织机速度的提高,从原米有梭织机的100r/min,到后来剑杆织机200r/min、喷气织机的500r/min,甚至800r/min,使得纱线起毛严重,生产中对纱线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人们将视线放到浆纱环节,工厂开始尝试各种化学浆料,但是仍存在成本高,对环境不友好,出口受限制等问题,尤其是在生产超薄面料过程中,为了保证高支纱线的强力,企业解决问题的思路仍是一味的采用越来越“高档”的浆料,买进口浆纱机。

徐卫林开始逆向思维,涤棉纱浆料要加PVA,纯棉纱就不用加。涤纶为什么不能用淀粉浆纱,而必须要用PVA浆纱?原因是涤纶表面化学结构与淀粉亲和性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它象棉一样与淀粉浆料亲和?进一步推理得出了能够改变现状的结论:将涤纶纤维表面进行在线化学变性,改善其亲水性能,从而使淀粉上浆成为可能。这就是徐卫林思考问题的方式,“纱线表面改性及无PVA纱线上浆技术”也由此肇始。这项技术因为巨大的环保和经济潜力已经引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部的关注。

创新,人生的轨迹

传递创新的思维

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经历让徐卫林感到纤维本身是传统纺织科技很好的突破点。这些科研领域的心得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徐卫林会在上课时传递给纺织学院的学生。例如,他以如何减少纱线毛羽为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他问学生如何减少纱线毛羽时,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工艺问题,会提出改变钢领、钢丝圈、罗拉、隔距等参数,进一步阐述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改善纤维取向度,例如改进梳棉工艺,采用精梳,增加并条等;第二,加强对纤维运行过程中纤维有效握持,紧密纺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第三,减少成纱摩擦,一旦在三角区那里成纱,就不要再摩擦纱线。然而,问题并未结束,徐卫林会继续问:“棉纱和毛纱,哪个毛羽多?”这时,学生们的思路才被引导过来,“纤维本身的性质是决定毛羽的最重要因素,所有设备、工艺的改变都是有限的,纤维的性质才是决定性的。”

他鼓励、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他强调,当思考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时,很可能就会得到新的启示。在本科学生快毕业之前,徐卫林会给他们开八次纺织前沿技术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有很大差异,他想向学生传达出一个思想就是:科研理念要走原创道路,同时要走学科交叉道路,你们学的每门功课,物理、化学、数学等等都有用。

徐卫林所带的硕士和博士被公认为学院里最勤奋的学生,他的思维方法、工作态度和思考模式影响了学生们,他和他的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纺织院校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将要发表的论文设立了一个邮箱,让学生在发表之前把论文发过来给他看,但密码是公开的,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登陆,很快这些学生养成了每天看公共邮箱的习惯,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学校里,徐卫林的研究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他合作过的人都不舍得离开这个团体,在学生眼里,徐老师跟他们是合作关系,跟着徐老师不但能够在学术上出成绩,还能学到做人的大智慧。他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也有一个原则,只要过了分数线,首要注重人品。多年的科研经验让他体会到,不纠缠名利会保持一个创新者的激情,而当一个人满怀热情专注于如何做好事情的时候,名和利反而会不期而至了。

真实的创新人格

徐卫林的成就不仅来自他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更是他健全人格的体现。他曾说,“我们做科研要有心胸,对待学生、对待企业、对待与自己合作的人都要有一定的心胸,把自己看低一些,把自己的东西看的不值钱一点,然后主动给人家去做,才能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如意、鲁泰等企业对这个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觉得他是最不象商人的教授,从没要求过金钱的回报和分成,只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卫林还有着常人看起来真实而可爱的一面。在如意最初改造细纱机期间,工人们很辛苦,没日没夜在加班干,他觉得让工人这样辛苦心里颇为过意不去,自己一个突发奇想,就让那么多工人受累,于是,他每次去车间都对工人很好。

在企业搞创新,徐卫林有自己的经验:科技开发人员和老总很喜欢,但是搞生产的人不太喜欢,因为创新老要改设备,老要弄新东西,会给技术人员和工人带来麻烦。为做好事情,徐卫林在企业里从没有教授的架子。

2008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上,徐卫林在感谢他所在的武汉科技学院给予他的支持之外,还特别感谢大型企业的支持,他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真正解决问题才有价值。

创新理想永不休止

“我在思考,就象我思考每一个小课题一样,我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科研方向,目前有生命力的方向包括四大领域:能源、材料、信息、生物,我现在做生命科学领域的事情,人造血管和胆管,这是一个学科交叉的命题,我要证明纺织在更高档的领域中有用。”徐卫林如是说。

学科交叉是徐卫林开展科研工作伊始就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早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他就结合纺织和电子专业知识发明了织物单向导湿测试仪器,目前这一仪器正在由全球最大纺织仪器公司SDL-ATALAS生产,在全球销售,并已经申请成为美国的AATCC标准和ISO标准。

立足纺织、超越纺织,多学科钻研和应用的经历让徐卫林的眼界比常人更为宽广,在他看来,纺织在很多领域具有独特、甚至难以取代的优势。近年来,他又拓展了一条纺织与生物、能源学科交叉的道路。目前国际上杜邦公司研发的八毫米以上大口径人造血管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但小口径人造血管的产业化还是空白,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主动找到徐卫林,希望能够开展合作研究,两人一拍即合,研发成型的血管以管网状织物作支撑,再用丝素粉体复合药物进行缓释。与纯高分子材料喷塑的人造血管不同,徐卫林研发的人造血管因为有管状织物做骨架,在缝合时不会出现脱线的情况,做手术的医生不禁赞叹,“有弹性,就跟真的血管一样”。这个项目已被批准为973的预研项目,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优质天然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价值的再利用”就是人造血管中蚕丝做超细粉体进行重构的部分。血管像一个小的“神六”,要求的支持学科很多,织造、高分子材料、药物、炎症、增生,挑战性不言而喻,徐卫林的科研直接切入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有静下心来做科研的毅力,有开放的心胸,还有坚持原创的执着,徐卫林凭借着一个科研工作者最朴实的理想和激情在纺织高科技的创新道路上不断迈进。

记者手记

与徐卫林教授聊天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他总有幽默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想法,把枯燥的理论讲得让人忍俊不禁又印象深刻。他自己也坦言,“有时候感到做科研还挺快乐的”。

随着话题的展开,记者可以感受到他直接、务实、反应敏捷的做事风格和真实而纯粹的为人。尽管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依然很清晰明白地强调自己的第一身份――老师,并为自己在学生中的好口碑感到自豪。他还有很深的纺织“情节”,想改变外界对纺织院校的看法:我们纺织院校也可以成立材料学院和生命科学院。这些简单而朴实的理念让记者为之感动。

棉纺纱线行业研究报告范文6

4月15~17日,由中国纱线网主办,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金轮杯”全国梳理技术高峰论坛暨《梳理技术》编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棉纺企业、纺机企业、纺织高校等100多位业界纺织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为纺织梳理最前沿的技术进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辉在会上致辞,他表示,在过去一年里,金轮针布抓住了新疆纺织大发展的机会和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企业稳步发展,销售收入实现了历史最好水平,其中高端产品增长14%,特别是蓝钻品牌产品销售近千万。同时,金轮针布成功地推出了“全球首款高速高产的专用针布”――双齿针布。并且成功完成了对中瑞聚氨酯的鹇酝蹲省

在金轮战略选择方面黄春辉表示,深化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四轮”驱动,做精做强梳理器材,推动金轮针布向纺织器材领域延伸,实现全球化经营,是金轮针布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战略。黄春辉表示,为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打造全球领先的精品针布,在未来三年战略中,金轮将“重品质、求精益”定位为生产战略也是质量战略。此外,为了加强技术创新,构建核心技术资源,2017年金轮确定了全新的“创成果和超标杆”的研发战略,确立了每年都要有技术创新和突破、每年要有新产品推出的目标。黄春辉说,为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2017年金轮将进一步系统策划和推进品牌建设,强化金轮品牌的核心价值塑造和传播。为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金轮将通过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种全套的梳理解决方案,为用户纺出差别化纱线和高品质纱线提供保障。

在高峰论坛上,特吕茨勒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经理刘古立、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肖光伟、行业资深专家孔宪生、德州恒丰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总工程师刘玉庆、卓郎(常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巧云、荆州市神舟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欧怀林、行业资深专家陆惠文等七位行业专家在现场进行了专题报告和论文分享。下午,与会代表就上午专家报告的观点分为棉纺梳理工艺管理小组、棉纺梳理设备器材小组进行了分组讨论,专家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梳理之道。

另外,4月15日,《梳理技术》编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高峰论坛前夕召开。黄春辉表示,随着金轮从单一的针布领域向纺织器材其他领域拓展,以及纺织行业对上下技术整合需求的日益加强,为了充分发挥杂志的平台作用,整合业内顶级的技术资源,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梳理技术》正式升级为《纺织技术》。黄春辉谈到,杂志的升级改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责任,它将延续《梳理技术》的优秀风格,专注行业发展,继续以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为主要阅读群体,涵盖纺织行业全部的技术。此外,非织造技术编委、起毛技术编委会还召开了首次会议,讨论编委工作今后的开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