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例6篇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专科护士; 培养; 使用; 一体化

doi:10.14033/ki.cfmr.2017.5.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39-02

Cultivation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Nurses Integration Mode/WANG Li,ZENG Cheng-hui,ZHANG Ling,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5):139-140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and using Chinese health nurses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Method:12 specialist nurses work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16 work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nurses were managed by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and usage pattern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es used the model of cultivation and use of integration.Specialist grade and nurse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es specialist exam grade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e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improved a lot,two contrasts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Specialist nurses; Cultivate; Use; Integr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31,China

?苹な恐冈谔厥飧谖还ぷ鳎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并完成了专科护士所要求的教育课程学习,认定合格的注册护士[1]。专科护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笔者所在医院从2014年开始,探索使用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取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12名护士为对照组,年龄22~31岁,平均(25.16±0.20)岁。其中中医护士7名,西医护士5名;本科2名,专科10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3名;老年专科4名,重症监护3名,静脉输液2名,肿瘤专科2名,血液净化1名。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取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16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年龄25~33岁,平均(27.32±0.30)岁。其中中医护士9名,西医护士7名;本科5名,专科11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6名;老年专科4名,重症监护4名,伤口造口2名,糖尿病2名,静脉输液2名,肿瘤专科1名,血液净化1名。对照组应用科室内培养与使用的传统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医院和护理部的统一组织下,使用新的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管理模式。两组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领导和考核小组,制定规范 在做好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笔者所在医院专科护士总量少,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比较分散的情况,重新成立了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和考核小组,由主管院领导担任组长。通过全员发动,广泛动员,资金配套,统一认识,制定了规范的《中医院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工作计划》《中医院专科护士理论知识培训和考核指南》《中医院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和考核指南》《中医院专科护士工作记录本》《中医院专科护士考核奖惩细则》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规范。

1.2.2 加强院内和院外培训 根据拟定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和专科护士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明确每年培训目标,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和性格特点,重新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制定个体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形式上,更加注重院内培训与院外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护理会诊、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中医理论和护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专科护士人际交往、护患沟通、护理伦理、护理科研、论文撰写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强调要及r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尽力缩短专科护士培训和成长的时间周期,全面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1.2.3 负责全院护理相关管理 在注重专科护士培训和培养的同时,创新机制和办法,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加强了对这支队伍的合理使用。在医院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专科护士协助护理部全面承担起了相关护理专业领域内的护理管理工作。例如静脉输液专科护士,负责及时了解全院静脉输液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全院护士分层培训计划,负责重点人员的操作考核等工作。伤口专科护士成立了全院伤口护理小组,负责全院疑难伤口会诊、组织全院伤口护理业务查房,审定各类压疮申报是否恰当,及时修订各类伤口评估和申报表格,定期分析汇总全院压疮发生情况等。

1.2.4 绩效分配体现工作优劣 采用院科两级管理及考核制度。根据工作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综合目标考核结果,确定个人实发绩效工资。在核算工作量时,根据本人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付出的人力和智力水平,确定不同护理活动的权重,重点突出专科中医护理特色,鼓励使用中医护理方案和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开展护理工作。

1.3 效果评价

(1)护士专科考试成绩。分别测试两组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总分各为100分。(2)护士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价标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计算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3)患者满意度。将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前的与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的接受过专科护士护理的患者(观察组325例,对照组288例)进行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种、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专科考试成绩比较

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护士的专科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士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5.0%(9/12),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观察组护士的满意度提高到87.5%(14/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1.9%(236/288),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1.7%(298/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模式,往往存在着重培养轻使用、或者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把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专科护士这支队伍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好、利用好其作用与价值。另外,专科护士的科研、论文水平不高,培训内容范围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科护士作用的发挥。如伤口护士的培训,刘燕芳等[3]调查显示,90%以上护士认为在校期间有关伤口教育课时不足。周昕等[4]建议培训课程应增加科研能力培训的设置,制定各种伤口处理的流程,使伤口护理护士的培养更加符合临床的需要。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后,临床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到护理管理者,不断循环改进,帮助专科护士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2 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一直以来,如何通过努力,实实在在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借助专科护士的发展,打造和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综合实力,也是其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凭借专科护士的护理科研能力,有效地带动科内成员实施循证护理,开展护理新技术,探索护理科研,营造了护理的学术氛围,提升了专科护理的能力[5]。例如成立伤口造口小组,有助于提高护士对压疮知识学习的热情,有助于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6]。实施此模式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团队已经成功申请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护士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3.3 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专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专科护士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护理[7]。患者满意度也是衡量护理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实施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以来,护士的人际沟通、处理医患纠纷等多种能力很快得到了提升,提高了专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81.9%逐步提高到91.7%,几年来未发生严重护理差错事故,真正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健,赵秋利,张海丽.我国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现状的文献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23-27.

[2]高青,许翠萍.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6):1627-1628.

[3]刘燕芳,陈珏,徐洪莲,等.伤口护理中心护士专科知识的调查与培训[J].护理杂志,2012,29(8):66-74.

[4]周昕,蒋琪霞,彭青,等.伤口护理护士工作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68-2770.

[5]盛三妹,金学勤,陆英.专科护士的培养与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87-88.

[6]於军兰,吴竺.发挥伤口造口小组作用 提高护士对压疮的认知水平[J].护理研究,2014,28(10):3570-3571.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2

文章分析国际造口治疗师的历史及现状,对国内造口治疗师的现状培养方式,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评价并展望。

【关键词】 造口治疗师 培训 中国

现代造口术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其历史仅200余年。1793年法国Duret医生首先成功地为一个先天性肛门闭锁婴儿作了髂腰部结肠造口术,患者生存45年[1]。迄今,全球造口每年数十万之多,据推测我国每年也有十万人因各种原因接受造口手术治疗。现有造口者达百万之多[2]。造口以肠造口最多,其次是尿路造口、胃造口、气管造口等。外科医生多着重造口手术,很少关注造口护理;而护士又缺乏相关知识、护理不当,所以现代造口术早期,医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但由于造口带来的麻烦或合并症,又使病人陷入痛苦之中。美国外科医生坦波(Turnbull)为造口者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培养出世界上第一个专业造口治疗师Norma Gill,并首先提出造口治疗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造口治疗学。1961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开拓了现代造口护理的先河。他还编著了肠造口图谱,倡导成立造口治疗的学术团体,促进造口治疗学术交流,所以被誉为“肠造口治疗之父”。1978年Norma Gill倡导建立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致力推动造口治疗全球化发展。

1 国际造口培训概况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具备专业造口知识的外科医生和具备资格证书的造口治疗护士。截至2003年为止已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造口治疗师教育计划或学校获得WCET认可。目前世界上已有48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和6 000余名造口治疗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口治疗护理的范畴也由肠造口治疗扩展至尿路造口护理、复杂伤口护理和失禁护理。1992年造口治疗师(enterostomal therapists,ET)又改称为创伤、造口、节制功能护理师(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es,WOC)[3]。

日本早在1965年开展造口(人工肛门)康复工作,但造口治疗师(ET)学校是在1986年6月以克里夫兰医院(Cleverland Clinic)的分校形式在东京的圣路加医院成立[4,5]。新加坡的造口护理课程系由卫生部和造口康复会共同制订的。1994年3月首次举办包括造口、失禁处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讲习班,共12周,授课和实践的时间各占40%和60%,参加人员来自各医院的国家登记的注册护士。韩国于1987年在首尔国立大学医院成立第一个肠造口治疗师训练班,全部课程4周共124小时(讲课40小时,实践84小时),内容包括胃肠道、尿路和皮肤的解剖、造口手术适应证、术中处理、创伤处理、皮肤处理、结肠造口灌洗、康复等,每年一期,至1993年已有133名毕业生。马来西亚至1994年已拥有7名肠造口治疗师,均接受澳大利亚的专门培训,后来有百余名护士接受过10天的课程培训,现在已有6周的造口治疗课程培训。泰国每年举办对护士进行短程造口护理训练班。台湾早在1971年建立造口治疗护理单位,至1995年已拥有9名专职的造口治疗师服务于各大医院,在较大的9所教学医院设立单独的肠造口治疗师室[6]。香港1982年已有1~2名造口护士在全职或兼职情况下提供造口护理服务,在玛丽医院的妇产科中设立造口护理诊所,1985年香港第一所医院外的造口护理诊所成立。1995年香港玛嘉烈医院开办了香港第一个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1997年玛丽医院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开设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至今香港已有8位全职、100名兼职造口治疗师,香港造口治疗师学会有300余名会员,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在广州、北京协助开办了两所造口治疗师学校[7]。迄今,亚洲地区共有10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国内地造口治疗起步较迟。

2 中国内地造口康复治疗发展概况

国内谁最早施行造口术已无从考究。1984年甘肃省尹伯约等编写了一本约65 000字的《人工肛门》,唤起人们对肠造口的关注。1988年上海喻德洪教授访问美国克里夫兰基金医院及其肠造口治疗学校,回国后立即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举办了首届“肠造口培训班”,成立了上海造口联谊会。至2004年上海长海医院共举办了同类的短期学习班14届,培训了1 000多名肛肠外科医生和护士。后来,广州、北京、广西、重庆、杭州等地都举办了肠造口治疗培训班和成立造口联谊会。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从1998年至今每年都承办了国家继续教育项目——造口治疗师培训班,培训学员400余人。迄今,受过短期造口治疗培训的医务人员超过2 000人,遍及全国各地。1998年上海长海医院喻德洪教授创办了造口博物馆和造口图书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8个国家和13个公司的肠造口器材、国内造口者自制的器材以及各类有关造口的书籍,以及13个国家的32种杂志[3]。1997年中国惟一的公开发行的肿瘤科普报纸——《防癌报》开辟了《造口之友》专版,到现在已出版59期,印发70万份,深受造口者和医务人员的欢迎,有力推动了我国造口康复事业的发展。自上海造口联谊会成立以来,18年间全国17个省和4个直辖市建立了38个造口联谊会或造口人之家。

正规造口治疗师培训是1993年开始,由Norma Gill奖学金资助,上海派出2名护士赴澳大利亚肠造口治疗学校学习,1994年学成回来,填补了我国造口治疗师的空白。1998年广州中山大学万德森教授赴澳大利亚考察结直肠外科和肠造口治疗进展。同年,他根据Norma Gill基金会“结对工程”(Twinning project),与香港玛丽医院朱建华医生和香港造口学会李伟娟女士联系,商讨在国内建立造口治疗师学校。2000年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派出3名护士、上海瑞金医院派出1名护士赴香港玛丽医院接受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ETNEP)。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护理学院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及香港造口治疗学会合办了国内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医科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共培训了5届学员共计59名。2004年在香港造口治疗学会帮助下,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了国内第二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培训2届学员共22名。迄今,国内获得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承认的具有正式证书的造口治疗师共有88名(其中8名在境外接受培训)。为了适应ET培训的需要,喻德洪教授主编的《肠造口治疗》于2004年正式出版,万德森、朱建华、周志伟、潘志忠等主编的《造口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也在2006年10月正式出版。

2001年北京肿瘤医院召开了“造口治疗师专科护理暨学术研讨会”。2002年~200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设了“造口专科护理课程培训班”,还举办了“造口、失禁、伤口护理”全国护理学术研讨暨专题讲座。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造口、失禁及伤口护理”培训班。2001年7月中华护理学会召开了北京17家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参加的“造口治疗专科进展”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造口护理属于专科护理范畴,造口治疗师的培养对确立中国专科护士的地位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3年11月中华护理学会组织成立“造口、伤口、尿失禁”专业学术委员会[8]。

目前,广州、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重庆、广西等地的造口治疗师都开设了造口门诊,每间门诊的门诊量一般300~400人次/年。另外,还要处理复杂伤口和大小便失禁病人。

3 我国造口治疗师培养方式及其效果

根据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不平衡,造口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长短期结合、境内外结合的方法。

3.1 短期培训班

1988年上海喻德洪教授率先举办了肠造口培训班后,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类似的学习班,时间为3~5d。1998年起,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承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造口治疗师培训班,为期2周,每期45人左右。以肠造口护理为基本内容,讲授皮肤、胃肠解剖生理知识、造口相关疾病、造口手术及其并发症处理、常用造口器材使用方法等,并安排见习和实际操作。一般经培训后,能帮助和指导造口人使用造口器材处理一般造口并发症,使造口人生活质量能进一步提高。

3.2 境外培训

1993年上海派出2名护士到澳大利亚学习半年;2000年广州、上海又派出4名护士到香港培训3个月;还有个别派到韩国、美国等地学习。

3.3 造口治疗师学校

为了加快培养造口治疗师,克服经费、语言障碍等问题,根据WCET“结对工程”,香港造口学会与广州、北京合作,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广州、北京建立了造口治疗师学校,完全按照WCET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360小时,课程包括造口护理40%,伤口护理30%,失禁护理20%,专业发展10%。理论学习与实践各占1/2时间,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考试,才能获得国际承认的专业证书。迄今,国内ET88名,除了个别出国之外,绝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其中全职从事造口、伤口、失禁的ET约15名,其他多为兼职。王玲燕等曾对广州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培养的47名ET进行调查,大部分ET从事临床护理并涉及造口护理工作,有8人(17.0%)已经担任全职的造口专科护理,12人(25.5%)开设造口门诊,工作范围主要是造口、伤口护理,失禁护理涉及较少。21人(44.7%)担任学术团体主要职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6人(12.8%)开展社区造口护理工作[9]。其中1名ET返回北京原单位之后开设造口门诊,每年完成全院造口护理会诊百余人次,全院护理讲课8次,科内讲课10次,组织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取得护理科研成果2项(医院内)、课题2项、2篇[10]。

经过18年的努力,ET队伍基本形成,造口知识普及,造口器材得到推广使用;较多造口人受益;造口术的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并有所减少;多个大城市及大医院开设了造口门诊,开展造口访问者活动和造口者联谊活动;造口治疗日渐规范化,术前心理辅导、术前定位、术后观察和出院知晓逐渐形成常规;ET专业水平确实提高,能独立处理造口并发症和复杂伤口。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ET队伍今后肯定还要不断壮大,但是目前所显现的问题必须正视和设法解决。

ET在医院的定位问题:500张病床以上的肿瘤医院或综合医院具备1~2名全职ET是恰当的。但她们服务全院,归属哪个科室却未明确,未能成为一个独立单位,连办公室、储物室(存放造口器材)都没有。由于编制和奖金问题,有些科室不愿意接纳服务全院的ET。

ET独立在造口门诊应诊,承担医疗风险,但未有相应法规保障。造口护理规范尚未形成,有待制订一系列护理标准作为ET参考。造口治疗师的作用尚未被医院领导和医生理解与重视。

我国13亿人口,每年造口10万,现有造口人累积达100万之多,全国ET不足100人,当然不能满足需要,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加快ET的培养。在ET队伍扩大的同时,尚要规范造口护理制订造口护理标准;明确造口门诊职责;制订相应法规使ET能够充分发挥独立处理造口伤口、失禁的护理工作;通过有关部门协商明确ET 在医院中的定位;建立中国ET协会,更好与WCET接轨,加强对外交流,提高造口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Cataldo PA. Intestinal Stomas—200 years of digging[J]. Dis Colon Rectum, 1999, 42(2):137-142.

[2] 喻德洪, 高章元. 结肠造口136例临床研究[J]. 中国肛肠病杂志, 1996, 4:13-15.

[3] 喻德洪. 我国肠造口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6):415-417.

[4] 中里博昭. 日本的造口康复现状和展望[J]. 癌症康复, 1997,1(1):8.

[5] 登坂有子. 序论[A]. 人工肛门讲习会实行委员会主编. 人工肛门——基础与实际[M]. 第2版.东京:金原出版株式会社, 1989.1-7.

[6] 沈明. 亚洲国家和地区肠造口康复活动的现状[J]. 中国肿瘤, 1995, 4(2):22-23.

[7] 彭泽厚. 香港造口治疗发展概况[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3, 6(3):153.

[8] 张惠霞. 中国造口治疗师培养及现状[J]. 中华护理教育, 2005, 2(1):13-14.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循证护理;乳腺癌手术;功能锻炼;专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26-02

乳腺癌是女性较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一般以40~60岁女性较为多见。其手术方法是以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为主,必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1],由于切除范围较广,如果术后不能及时有效、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则会造成伤口出血、裂开、积液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而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2]。为探讨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本科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开展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行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术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8~70岁。所有患者术中快速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癌。

1.2 患者分组

将112例患者按手术日期的单双号分为实验组72例和对照组40例,对实验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禁忌在患肢进行输液、测血压等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程度及术后20 d伤口积液、出血、裂开的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1.3 循证护理

1.3.1 寻找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①患者手术当日,因疼痛、全身不适、心理上不接受及医生未限制患者握拳、屈指活动等,患肢不能很好制动。②术后第1天,患者极度疲倦、乏力,基本不能完成专业护士宣教的握拳、屈指及活动腕关节的锻炼。③术后第7天,在计划进行肩关节上举活动时遭到医生反对,因为此期锻炼可能造成皮下积液及意外出血。④患者术后第11天,指导患者进行肩部外展、后背拉绳锻炼时,许多患者出现伤口裂开,露出皮下组织,因不能重新缝合,且胸壁血供营养差,易造成经久不愈。⑤乳腺癌术后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每一个动作都是与疼痛抗衡,意志薄弱及家庭成员较宠爱患者,随时会停止锻炼或动作不到位,造成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较慢或不能很好恢复。

1.3.2 根据确定的问题全面收集证据

通过本院万方数据库、护理网站、教科书及相关护理期刊杂志等,根据关键词进行广泛检索,寻找国内外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拟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1.3.3 制定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动用最佳证据保证功能锻炼的有效实施[3]。

1.3.3.1 针对患者手术当日患肢不能很好制动这一问题,提出的措施是:与管床医生沟通,在患者术前宣教时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肢制动的重要性,并给予示范,在术后返回病房时即用枕头将患肢全部垫高,限制患肢活动的自由性。

1.3.3.2 对患者术后第一天由于乏力疲倦等原因不能很好接受专业护士宣教进行有效锻炼的问题,提出的措施是:取消患者患肢上臂的主动功能锻炼,改由专业护士及家属协助进行被动运动。

1.3.3.3 术后第7天功能锻炼: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锻炼前确定患者伤口是否存在积液,积液的部位及肩关节活动时皮肤受牵拉的程度,决定患者是否进行上举活动,并在每次锻炼结束后评价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胸部切口皮瓣情况。

1.3.3.4 术后第11天的肩部外展、后背拉绳锻炼活动等,其运动幅度几乎是整个锻炼过程中最大的,接近正常手的功能,乳腺癌手术一般于术后第12~14天拆线,此时若机械执行锻炼计划,极易造成患者的伤口撕裂。为避免伤口裂开,采取的措施是:对每一个个体作详细评估,收集资料。如患者存在过胖或过瘦等因素,在伤口拆线3 d内不宜进行大幅度的外展锻炼。告知患者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锻炼过程中如出现胸部针刺样疼痛,应减缓锻炼。

1.3.3.5 针对上述第5个问题,提出的措施是:在制定锻炼计划时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使之成为患者功能锻炼的支持者及监督者。定期组织完全康复的患者进行献身说法,专业护士及时评估患者功能锻炼的进度及效果。对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每周2次,并予以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及20 d伤口、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3 讨论

循证护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循证护理也满足了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患者的愿望,使患者及家属自觉参与到护理计划的实施中;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并就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应用性做出评价,最后选出最好证据,并将专家意见和患者个体情况相符合的核心思想:“依据最好的证据为患者实施最好的护理”[4]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使护士必须学习,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机遇,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杨丽.52例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J].Chin JMedic Guide,2005,4(3):441.

[2]张立红.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6,4(1):95.

[3]冯先琼,成冀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2.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4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料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全面掌握高超抢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护士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阮 征,刘 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 4):333.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3] 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60.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传染科;职业暴露;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88-02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可能被以上病毒感染的情况。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淋病、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感染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相应增加,给护士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据估计,医务人员2%~4%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5%暴露于HIV。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1]。

1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发生职业暴露16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14例。意外刺伤13例,意外污染3例。由于上报处理及时,经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

2常见的危险因素

2.1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2]。

2.2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这些是最常见,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2.3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琐碎、繁忙,人员不足,倒班频繁,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3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3.1执行操作不规范

护士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怠慢,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的操作时,未戴口罩、帽子、防护镜等,或未穿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在护理操作中,光线较暗时,极易在无意中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锐器刺伤和划伤;有的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重新套上针头帽或用手直接取下带血的针头,这些操作都大大增加了刺伤的危险。

3.2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意识不够对传染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护理技术偏低,不良的操作习惯,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嫌操作不方便,怕麻烦,又嫌浪费,存在侥幸心理,这些可能是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

3.3 工作强度大

医院条件差,护理人员短缺,护士工作强度大,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同时又要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造成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护士需要提供更细化的护理、关怀、康复指导等服务。护理人员短缺明显,工作量过大,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护理工作,只有通过简化操作程序,才能完成繁重的护理任务。

4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4.1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4.2保证手的卫生和防护用具的应用

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保证手的卫生,当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快速消毒液进行手消毒,当手有破损应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身体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医护人员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面出血,在缝合伤口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3医疗锐器的使用及处理

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4]。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头发等。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他人,并尽量减少搬运,严禁持锐器来回走动,以防刺伤他人。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复帽时一定不要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及时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5.1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冲洗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5.2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伤口处理

如果医护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消毒后包扎伤口,紧急局部处理后,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消除恐惧心理。

5.3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受伤后尽早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在4 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 h。在受伤后、第4、8、12、24周分别进行有关血清学检查。

总之,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对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对预防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减少医护人员工作的心理压力,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5-7]。

[参考文献]

[1]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5.

[2]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284.

[3]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血杂志,2006,16(2):140-142.

[4]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82.

[5]严慧兰.标准预防在急诊人员职业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34-135.

[6]彭及良,温秀明,陈菊芬,等.血站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24-125.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6

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经常暴露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及一些具有损伤性的医疗用具(如针、刀等)中,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医疗环境的改变等诸方面的因素[1],手术室职业暴露因素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手术室医护人员处在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着一项特殊的医疗工作,在工作繁重和疲惫之时,都不可避免地有存在病毒感染和疾病传染的危险,因此,防范职业暴露对每一名手术室医务工作者都是当务之急。

1.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削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据统计,手术室护士机械性损伤的发生率为81.71%,仅次于肿瘤科发生率81.93%[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危害:手术室中使用大量消毒剂,例如固定病理标本的甲醛泄露,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致畸、致癌;

1.2.2废气危害: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的泄露;关节置换手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均会使人头痛,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 激光的危害:低剂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组织严重损伤,重者视网膜灼伤,出现穿孔、出血;激光会使受照部位的皮肤出现热致红斑、水泡等。

1.3.2 X线的危害:骨科手术大多会使用C臂作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射线长期接触会出现乏力、头昏、头痛、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后最常见的改变;x线对胎儿会引起畸形,智力低下和致癌等危害。

1.4 心理性危害因素: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够,工作负荷过重,常导致忙乱中发生可避免的锐器伤,造成恐惧心理。

1.5 生理性危害因素:由于手术时间过长,长时间的站立,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

2.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树立正确的标准预防观念,入手术室前认真查阅患者生化检查资料,了解病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牢固树立自我保护观念,接触患者湿性活体物质而有可能被污染或发生飞溅时,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双层。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配置及更换各种消毒液时,应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动作要迅速集中。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护理操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正确传递各种锐利器械,被锐利物品刺伤后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程序进行操作时动作应轻巧,谨慎,避免被刺伤,在工作中如不慎被刺伤,应立即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4]。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如接种免疫等。

2.4 生理因素损伤的预防 手术室护士应掌握娴熟的业务技术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体魄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感。其次,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科学的人性化原则,增加手术室的人员配备,调整工作强度,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目标的改善工作条件,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5]。

3.小结

针对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存在的各项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引起手术室护士的重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实做好防护工作。减少身心危害。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对的安全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重,医院管理部门也应重视手术室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带来的危害,提供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有效实施,从而减轻职业危害带来的健康伤害。

参考文献

[1]周芳.手术室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9,5(21):1201~1202.

[2]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

[3]戴青梅,王立英,刘孝美,李法云.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9(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