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料雕刻教程范例6篇

木料雕刻教程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1

1历史概述

木雕作为雕塑艺术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因它特殊质材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雕刻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的古老,人类成为高等动物重要的一步是制造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形象。人类先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许多世纪中人类用石头或较软材料,如木、骨、角等制造工具供实用,实际上,任何削制的石头、木、角质的工具已是一种雕塑形式的雏形。中国木雕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木雕鱼出土,这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木雕工艺兴起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当人类历史有了木器业,可以说,也就真正有了木雕工艺,因为木雕主要是装饰木器具的,如建筑中的木结构装饰部件与实用木器具等。早期没有专业的木雕工,雕刻是由木工进行操作。那时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譬如一些线型的制作,起初没有线刨,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进而由单一的直型线条发展为曲型线条。在掌握了刻线条这一基本的雕刻技艺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木雕器具的逐渐普及,专业的木雕工匠应运而生。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木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佣均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木雕作品。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明清期间是木雕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艺人及其作品,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清末至明国年间由于政府的腐败,国力的衰退,外强的侵略,民不聊生,木雕艺术从此衰落,艺人、名家也只能沦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间工艺得到了保护及挖掘,木雕也重新焕发出生命,涌现出一批部级、省级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工艺精湛、秉承传统、立意深远、讴歌时代,体现了大师们立足传统、锐意创新、直抒重获新生的胸怀和报效国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2红木雕刻的工艺手法及作品分析

2.1工艺程序

结合当前国内原材料实际情况,笔者在制作作品时更加慎重,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把有限的资源利用的更加合理。一件优秀红木雕刻作品的问世,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设计构思,构思成熟后就开始设计图纸,画好效果图经过反复修改后定稿,再画整体结构图、局部小图以及制作样板等。

(2)定稿出来以后,将经过自然风干或蒸煮等工艺处理过的原材料,根据图纸、样板的需要取料,再进行框架、榫卯结构等工艺流程的加工。

(3)把图纸贴在取好的材料上,然后根据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行雕刻。木雕创作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可分锼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锼空贴花等。①浮雕。浮雕是在古建筑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木雕艺术形式,如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凸起,与浅雕相反,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它的操作原理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单线条的,而浮雕则要分层次,要表现题材的立体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要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尤其深浮雕,能表现复杂而生动的场面,具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②锼空、镂空雕刻。锼空、镂空雕刻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锼空雕刻,习惯上又称透雕和镂空雕刻(镂空是用凿子雕凿),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锼刻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一般要经绘图、锼空、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因为它有比较匀称的空洞,能使人醒目的看到雕刻的图案,视线不受障碍,玲珑剔透,并有强烈的雕刻艺术风格,极富装饰性。我国大多数的古建筑都饰以锼空、镂空雕刻艺术。③立体圆雕。立体圆雕最适宜表现专供欣赏的小件陈设品和大型的具象和抽象的木雕艺术作品。立体圆雕又称圆雕,是木雕艺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形式。圆雕分装饰性即“规格型”和独立性即“自然形”两种。④浅雕。浅雕是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的简洁明快的线条。在雕刻技法上属于“阳刻”其工艺性质又如篆刻艺术中的“白文印”相同,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设计不受规格制约等特色。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橱门板、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⑤锼空贴花工艺。贴花是一种新型的工艺,属于木雕艺术范畴的装饰工艺。具有代表性的贴花工艺是西式家具上的木雕装饰,被称为“西式花”。方式是图案被雕刻成型以后用粘合剂粘贴在家具上,所以称为贴花。锼空贴花工艺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利用锼空这种雕刻技艺。将要表现的装饰题材锼刻出来。这种式样飘洒自如的图案花纹贴到器物上后,有浮雕一样的艺术效果,却不需要浮雕那么大的制作时间与材料,是一种经济实惠、美观大方的装饰工艺。在我国的装饰、装潢工艺中,锼空贴花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

(4)把雕刻好的作品用不同规格的砂皮及工具打磨出理想的效果,最后进行传统大漆工艺或抛光。在制做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木当作黄金想,力求全面体现雕刻的典雅的外在形式和深厚沉重的文化内涵(见彩图9)。

2.2作品分析

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带给无数家庭优越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和谐社会的形成促使笔者充满激情地创作了《家》这一作品。没料到她的出炉,与当前国家所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不谋而合。《家》作品采用点睛之笔,以点代面,以一座徽派建筑的门楼,把艺术家内心的表述全盘托出,使人既懂得其深刻的寓意,又遐想无穷。老房子凝聚了太多的感情和岁月痕迹,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当我第一眼看见徽州民居时,那种久别重逢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因为那些古村落,那些粉墙黛瓦和家乡的老房子是那么像,一样的格局,一样的风格,朴实无华,同样拥有岁月的痕迹,而如今在南通这样密集的建筑群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徽州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所给予它本身的意义和内容却太具有地方特点了。一样地美人靠,在徽州,它深藏于深宅大院,在南通却能沿河面而建;一样的天井,在南通它平和而绵延,在徽州它是那样地高不可攀;一样的宗祠,在徽州,它是让人敬畏而崇高无上的,而南通却显得那么亲切温和。所以,那些看似相同的老房子,却在不同地方向人述说不同的历史。可是,它们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徽商聚集于江南一带,附庸风雅,以儒饰贾。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至今还有当初他们留下的徽商会馆,而且“薛家花园”也是由徽州人建成的,整个宅邸是典型的江南宅院风格,格局却又是徽派建筑的风格,在徽州也是处处能见江南的影子。在深邃的天井里藏着的是缩小的江南园林,在窗格门板上雕刻的是江南的传说戏曲,画卷中描绘的也多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有甚者在徽州唐楼村竟有一排江南骑楼景观,两地民居有如此深厚的渊源,这就是笔者选择徽派民居作为创作题材的动因。安徽民居建筑的工艺特点就是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雕刻多以镂雕、透雕、立体圆雕和深浮雕为主。从作品中反应出徽派建筑的基本面貌,为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空间。木工中的榫卯对接、房檐下的斗拱构造、门沿上方的剔地浮雕花卉文饰、镂雕人物走兽、门口嬉戏的主体圆雕童子等,众多雕刻技法成熟、严谨、细致入微的表述,使一件作品形神并貌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此作品力求给读者以心灵上地冲击力,采用繁简对比地手法,精雕细刻的部分都浓缩在门楼这一范围内,向外延伸的是平整高大不雕文饰的防火墙,给人以无限的张力,似乎感觉到了连绵的建筑,把人带入了联想,这也正是好的艺术品所具备的特征及意境。所以好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胸有成竹的造境大师,能引导读者以视觉及心灵上的享受。画面再一次展开:新春伊始,家家张灯结彩,家门口两个童子正在欢快、忘情地燃放爆竹,门后的影壁墙上一只富贵牡丹纹花瓶映入眼帘,像是为读者道一声平安的祝福。

3红木雕刻的生存现状

(1)原材料的匮乏。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群体的增加,一些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很长的珍贵原材料即将消耗殆尽,致使其出产地国家不得不限制开采或零开采,导制了原材料紧张,价格一路上扬,红木类原料更是如此。我国是红木制品的消费大国,红木材料自古就依赖进口,现在随着全世界对温室效应环保问题及物种保护的重视,多数国家已不轻易开采山林、出口珍贵木材。这对红木加工业的影响极其深远,促使红木行业内不得不重新洗牌,一些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作坊或小型企业将被逐个淘汰,红木制作将迎来精品化的时代,只有资金雄厚、制作精益求精的企业和个人,才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引领行业队伍。红木雕刻行业以及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制作者,能够客观认真地对待原料问题,因为,在行业中做到不出次品、劣品就是在保护资源,要有精品意识,通过做减法将优美的中国传统木雕文化清晰地展示给大众。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2

关键词 概述;应用技巧;刀具选择;维护保养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149-02

1电脑雕刻机操作技巧

1.1 三维建模

目前主流的三维雕刻软件都可支持外部数据文件的利用,比如照片 、画册、印刷品、手绘稿、电脑图片文件等等,通过对这些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能在电脑中进行编辑,也可利用CAD、FOTOSHOP、PS等软件自己进行设计。

1.2 电脑编程

有了三维雕刻模型之后,就可以在设计软件ArtCAM.Pro 里的进行操作,先进入“刀具路径模块”,设置刀具库,选取我们所需要的刀具,让电脑来分析如何安排产生行刀路径,进行最优化计算,得出一个最省时的雕刻方案。

1.3 执行加工

具体步骤如下:

1)在加工之前,首先要把需加工的板材在台面上固定好,找好方向,X轴方向加工尺寸不能超宽,Y轴可以,如果板材大于雕刻机台面则可分段加工,只需重设加工原点;

2)然后打开Ncstudio系统,载入需要的加工程序(即把输出的以(*.tap)扩展名为格式的路径文件导入);

3)仿真运行,查看载入的加工程序正确与否;

4)确定无误后,开始加工了。在加工的同时如遇错误或其它情况,可随时手动停机,可返回原点,也可断点继续加工;

5)手动操作,通过计算机数字小键盘上的相应键可对机床进行手动移动增加/较少加工的深度来和确定工件原点、即改变程序中的X、Y、Z三轴坐标的原点;

6)自动加工。 电脑雕刻机按所选的加工程序自动进行加工,同时显示加工轨迹和计算加工时间,机床将在当前语句加工完成后停止加工,自动返回工件原点,进入"空闲"状态。

2 电脑雕刻刀具简介

1)常用的电脑雕刻刀主要包括:

平底尖刀、柱尖刀、柱刀、直刀、双刃铣刀、单刃铣刀、单、双刃球头铣刀、双刃直槽铣刀、3D(V型)雕刻刀。

2)雕刻机刀具选择

刀具选择:根据加工方式、材料的硬度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首先用稍大点的刀(刀尖宽度大点)计算走刀路径,用“2D”计算时铣底刀具与勾边刀具要保证是同一把刀,重叠率一般在20%~30%左右,然后通过局部放大检查路径,看细笔画能否过刀,若能过,尽量采用大刀;若不能过,则改用稍小一点的刀具,再试,直致能过满意为止。

3 提高雕刻机工作效率的方法

提高雕刻机的工作效率即合理使用机器,使得在最短的时间里雕刻出最好的产品。电脑雕刻机要提高效率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电脑雕刻机所加工的材料特性,如:根据木材的纹路,软硬度,选择雕刻机雕刻时的进给速度,太硬的木材不容易雕刻,在雕刻时进给速度就应该调慢一点,软一点的木材就适当选择快一点的进给速度。我公司的功能性木材雕刻还可以,进给速度一般设在1.8m/min~2.25m/min;

2)雕刻机刀具大小的选择。刀具的大小对整个生产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刀的直径越大雕刻的速度越快,其精度就越低,反之,刀的直径越小雕刻的速度越慢,其精度也就越高,因此在木工雕刻加工中,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会选择不同的雕刻刀具,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材料的吃刀量等)和合适的加工参数(刀具的下切步距、行距、进给率、下切速率等等);

3)雕刻刀具的刀头的选择。雕刻刀头有尖刀、有直刀、有球头刀、还有V形刀,用哪种刀头好呢?第一:要根据根据客户的要求,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如:字体大小、外观以及应用的地方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刀具;

总之,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刀具的功能和怎样应用,如何选择刀具路径和切削用量参数的确定,因为它不仅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加工质量。

4 电脑雕刻机加工产品要点及维护保养

电脑雕刻机在加工产品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学习的方面,这样雕刻出来的产品才有保证。

4.1操作要点

1)曲线速度、空程速度、进刀速度设置方法:

曲线速度较高,可以提高由大量短矢量组成的曲线加工的速度,但曲线速度高容易在与长矢量交接处或在空程折返时引起失步。因此应采用较低的空程速度和进刀速度。进刀速度、空程速度高,可以提高直线走刀和加工的速度。但进刀速度高、空程速度高,曲线速度必须调低,以免引起失步。进刀速度一般不大于空程速度。

以下为常用设置:

曲线速度=3,空程速度=36-48,以不失步为限;

曲线速度=6,空程速度=26-48,以不失步为限;

曲线速度=9,空程速度=20-30,以不失步为限;

2)装卡材料一定要牢固,必须遵循“装实、装正、装平”的原则,严禁在材料悬空的地方进行雕刻;

3)装卡刀具时,刀具露出卡头的长度须参照雕刻深度、夹具而定。在满足条件情况下露出卡头的长度尽量的短,刀柄伸入卡头内的长度必须大于18mm;

4)在加工前要认真检查刀具路径是否正确;各轴起刀点(工作原点)是否正确。

4.2雕刻机的维护保养

使用过程中,一定注意对雕刻机进行保养。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需要保养机器,尤其是夏天和冬天两个比较极端的环境中。如果用户是在南方天气温度是比较适宜的,对雕刻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南方的空气湿度比较大,雕刻机比较适合在空气干燥,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工作,这样使用寿命才会更加长久。而在北方尤其是在黑龙江等地,尤其是在冬天温度极低,同时很多雕刻机的主轴都是水冷的,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很容易冻住主轴和循环水管,很容易损坏主轴,所以建议客户选择防冻液代替水,如果条件可以的话在购买雕刻机时主轴最好选择风冷而不是水冷。北方的空气相对来说比较干燥,还比较适宜,这一点还是比较合适的。对雕刻机的导轨(方轨或圆规)和齿条要经常清理和上油保养,对电线要检查是否老化或有折断,以免造成漏电情况。对控制柜不要轻易打开,里边控制设备较多,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查保养。

5 功能性杨木雕刻实例

使用青岛宝隆数控设备厂生产的M-6090型雕刻机,对我公司生产的功能性杨木进行雕刻,制作出许多漂亮的产品:有地板、大小标示牌、车站站牌….特别是给市体育局制作的54块步道牌,安装在锦江山-元宝山;锦江山-帽盔山的健身步道上,非常美观,得到市体育局领导的认可。

6 总结与展望

目前只采用电脑雕刻机用来刻字,加工材料也仅用过二种,就是我公司的功能性杨木、榆木。由于电脑雕刻机可完成复杂的计算机控制铣削加工过程,可加工的材料还有很多(比如PVC、亚克力、密度板、胶合板、红木、竹板、双色板、铝塑板等软金属),使用的雕刻刀具达近百种,而且,各类装饰材料的层出不穷,能用于雕刻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使得电脑雕刻机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我们多下功夫,不断地学习和了解雕刻机的性能,熟悉雕刻机软、硬件的功能和操作,雕刻出的更完美的产品,为下一步制作浮雕产品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维宏系统Ncstudio V5.4用户手册(电子版).

[2]维宏系统Ncstudio V5.4编程手册(电子版).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3

温州乐清,地处瓯江口岸,经常遭遇水患。过去,人们为了消灾避邪,用樟木等制作龙档,通过热闹的游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在板凳上,龙身由一组一组生动精巧的圆雕人物及灯彩组成。游行时,彩旗灯牌锣鼓开道,长竿灯笼引路,龙在游动,龙身上精致传神的木雕也便形成流动的视觉盛宴。

当这些木雕脱离龙档,以独立小型圆雕人物的姿态传世时,民间美术的大画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某天,一位民间雕刻艺人发现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从此,黄杨木雕发端于瓯江之畔,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跻身中国四大木雕之列。

迷茫的大师和失落的传统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结果,业界一直翘首以盼。国大师诚然只是一个头衔,但它更是对工艺美术从业者技艺的一种官方认证。所以,木雕大师云集的乐清,这次的“国字号”究竟花落谁家,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官方虽未公布结果,内部已经有消息传出:以传统文脉为基础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技艺精湛的大师得分普遍高;偏学院派的、时尚感强的分数普遍低。加上同期举办的“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学术论坛”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年展”,所有信息都传达着官方对木雕传统技艺的看重,对那些具有民间性、地方性、东方性的木雕艺术的偏向。“官方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技艺在加速流失,而业内普遍认为在所有木雕门类中,黄杨木雕的情况最糟。”大家越来越浮躁、功利,不踏踏实实继承传统,“从黄杨木雕中都快看不到线条了。”

这一典型事件,也促使乐清黄杨木雕从业人员不得不去追问一个问题:黄杨木雕的传统究竟是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高照长期关注黄杨木雕,他说:“材质上的精雕细刻、题材上的古今并重、表现形式上的写实手法是黄杨木雕的特点,尤其是后两点,是黄杨木雕明显区别于其他木雕的特点。”

虽然以雕刻小型人物起源,黄杨木雕最喜闻乐见和流布最广的题材,却是那些反映江南水乡生活和时代风貌的。这一传统,无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还是现在的部级传承人王笃纯的作品中,都能明显看到。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质的一种木雕,黄杨木质细腻,硬度适中,最适合做案头小摆件的雕刻。”王笃纯说:“精致、细腻是黄杨木雕最大的特点,这是由材质决定的,其他木雕没法比。”他把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做了一个对比:“就拿打坯来说,龙眼木雕往往在地上进行,双脚掌抱住木块打坯,斧凿并用,黄杨木雕在桌凳上操作即可;龙眼木雕用的是铁柄雕凿,黄杨木雕用的是木柄。”这些动作和工具上的微小差异,都能反映出黄杨木雕对精细、小巧的诉求。

然而,越来越多的黄杨木雕,不做精雕细刻,而去追求一种很西化的表现形式,三刀两刻,出个大形,然后打磨,美其名曰“抽象艺术”。材质虽然是黄杨木,但是已经和传统的黄杨木雕相去甚远。

就有专家戏称:“过去成名的工艺师都是凭真功夫‘打出少林’的,现在很多则是‘逃出少林’!”年轻人学到点皮毛功夫就想着赚钱,不愿扎扎实实传承师傅的技艺,妄图走捷径,这似乎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界的通病。

对此,年轻人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诚可敬,总是固守传统,如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很多大师级的木雕艺术家也在尝试创新,但是创新结果总是引来一片声讨。黄杨木雕界从来不乏关注行业兴衰的眼睛,但始终缺少具有领军力的声音。

创新风起云涌

乐清靠海,历史上是一个充满胆识、勇于创造的地方。黄杨木雕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的200多年间,一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单人立体圆雕向拼雕、镂雕和群雕的圆雕技巧发展。1959年,黄杨木雕艺人大胆创作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大型出国展品《橘子丰收》,第一次用群像的形式反映了丰收的盛大场面,大获好评。与此同时,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和大师。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杨木“劈雕”开创者。黄杨木雕是在一整块木质细腻的黄杨木上做圆雕,需要材质毫无瑕疵。遇上有结和疤的黄杨木,往往将这些部位去掉,或者干脆弃用这块木料。高公博独辟蹊径,专拣这类“废料”,将其劈开,根据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平自然,不作精雕细刻。这样,原来根据人物范型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的程序被打破,艺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纹理的造型上。

这种做法引来争论不一,黄杨木雕的品质是建立在对细腻材料的精雕细刻上的,材料选用废料,精雕细刻也丢在一旁,这还能叫做黄杨木雕吗?对于父亲的大胆尝试,高公博的儿子高敏未置可否:“要是顺着父亲的路,我永远也到不了他前面。我想把西洋雕塑的味道融入民间艺术。”他将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虞定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前在石雕厂工作,后来转为木雕。石头本身有色彩、纹理,很多技法都是针对这些自然赋予的特征。“能否将在石雕上学到的东西用在木雕中?”虞定良的父兄都是黄杨木雕刻高手,以人物见长,虞定良开始用木雕来塑造天真活泼的动物,“父亲雕了一辈子人物,我试图去理解动物的世界。”

牟湘波是黄杨木雕新生代木雕师,师从虞定良。“传统的马,打砂打得很细,用三角刀雕得也很细,雕刻出来往往都是光溜溜的,下面配合底座板,很工艺化。这种表面的效果、技法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利用从美院学来的结构比例、皮毛效果等雕塑知识,牟湘波采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做出了不同风格的黄杨木雕,并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传统的木雕艺人都是出自师傅带徒弟的序列,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木雕家则出自美术院校,深受西方雕塑、造型知识的影响。他们会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在心中打一个问号,然后用实践去证实某种可能性。

积极的创新是需要鼓励的,但是,“创新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凌空蹈虚。‘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浮躁之风需要摒弃!”高照教授如此强调。

窄路子传承法则

在中国四大木雕中,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以地域命名,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因取材而得名。前两者的发展,不受材质的局限,而且可以大面积运用到建筑装饰中,东阳木雕甚至可以实现机械批量化生产,这都是行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龙眼木雕和黄杨木雕从概念上规定了这两种木雕必然是以龙眼木和黄杨木为材料进行的雕刻,一旦材料出现问题,行业就会受影响。“相比龙眼木雕,黄杨木雕的局限性更大,因为黄杨木材料珍稀。”王笃纯所言不假,黄杨木属于一种灌木,生长十分缓慢,四五十年的木材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

看黄杨木的横截面,碗口直径的木材,年轮已经密密麻麻有几十圈,这意味着黄杨木没办法做建材,没办法做家具,只能是案头的摆设,手里的小把件。事实上,200多年间,黄杨木雕的产业从未做大过,最辉煌的时候出现在新中国解放后。

1955年,23岁的王笃纯授命恢复黄杨木雕生产,从民间走访到8个失业的木雕艺人,组建起“黄杨木雕九人小组”,开启了黄杨木雕一个崭新的时代。“当时,大家都失业在田里种地,有的改行,没人搞木雕了。”这种带有抢救性质的集结,想来让人唏嘘。

1g73年,黄杨木雕厂发展为400多人的大厂,而且拥有8个乡镇加工点,整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有1000多人,木雕大师辈出。30年后的现在,“从业人数不到200人,外地来学木雕的人比本地多。”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低压电器风靡乐清,大多数人都从事与此相关的营生,很快便发家致富,王笃纯的很多徒弟,现在都是低压电器老板。“乐清比较富庶,年轻人随便做点什么,都比做雕刻来钱快。”王笃纯说这个的时候并无太多失落,没人能阻止年轻人选择自己的人生。

王笃纯的淡定,其实还来源于黄杨木雕目前的传承现状。既然黄杨木雕的发展有那么多限制,那么就不求做大产业,而追求做精作品;既然找不到更多人学习黄杨木雕,那么就教自己的子女,依靠家族来传承。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4

一、漳州木偶的雕刻材料

漳州木偶作为福建漳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木材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漳州木偶雕刻的首选材料是樟木。樟木树径较大,材幅宽,中心呈红褐色,边缘呈灰褐色;横切面光滑有光泽,年轮清晰,纹理错综细致;质地重而坚硬,油漆后色泽美丽,干燥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可以染色处理;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气,味道清凉,有辛、辣感,在福建民间有用樟木驱虫的习俗。樟木分黄樟、红樟、灰白樟、乌肚樟四种。其中黄樟木质坚韧细腻,纹理清晰,是木偶雕刻的好材料。闽南地区属季风性温湿气候,樟木耐浸、耐湿、不易变形,不生蛀虫。另外,樟木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适合于精雕细刻,因此漳州木偶雕刻艺人选取樟木,且最好是纤维细腻的樟木根。总之,漳州木偶雕刻材料首选樟木,是由于樟木是闽南盛产的木料,到处都有,取材方便;同时,它有一种香的味道,一般比较不会被虫咬,一个木偶可以保存几百年;加上布袋木偶颈部是掏空的,演出时可以套进去表演,手指容易出汗,特别是在夏天,汗味发臭,这种木头可以吸汗;而且樟木木质比较松,比较好雕刻;还有一点就是这种木头比较轻,演久也不会累。

二、漳州木偶的雕刻技艺

木偶在木偶戏的演出中是“演员”,不演时是艺术品,木偶是立体的,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根据木雕技法的定义①,漳州木偶雕刻的技法属圆雕法。雕与刻都是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削减。雕刻艺人们十分注意对形体体积的把握,正如民间行话所说:“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掌握木材料的特性,刀法切忌垂直进刀或逆纹进刀,否则木料难以受刃,容易伤及形象。经过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漳州木偶头雕刻已经积累了一套很成熟的雕刻程式,总结成口诀为:“五形”、“三骨”情之最,雕刻紧抓莫放松。脸有千样各有形,眼鼻口耳变无穷。传统的造型已经十分完美,在此基础上如何既不丢掉传统,又能创造出新的角色呢?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是对传统雕刻程式化符号灵活运用的佼佼者。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徐大师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木偶雕刻技巧。他认为:木偶头只有大约十厘米的“樟儿木”(坯木),雕刻要像绘画中的“工笔画”那样讲究精巧细腻,做到纤毫毕现,惟妙惟肖。他将传统“原型”的各种符号,包括五形(两眼、0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嘴、两鼻孔)、三骨(眉骨、颧骨、下颌骨)等元素打散,然后根据角色的性别、身份、性格需要做适当比例和有机配合,以有限的符号,创造出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①。但是,木偶雕刻是一种“减法”的艺术,不是造型元素的简单相加,如果没有对传统元素的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漳州的木偶雕刻艺人们承继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传统的造型符号元素烂熟于心,在完善传统木偶雕刻程式的基础上,往往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挪用造型元素,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角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木偶雕刻师们总结出独特的创作法则“确立最能代表个性的轮廓形态,如脸谱拉长、缩短、宽窄的上下不同、五官移位、聚散及至借助动物特征或者荒诞古怪的结构,来强化人物个性”。②这套法则,可以总结为“原型推衍法”。“原型推衍法”既保存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又能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漳州木偶的雕刻工序

漳州木偶雕刻的工序十分严格,大致可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流程,细分则包括开坯、定型、细雕、盖土、上粉、画脸、过蜡、装饰等多道工序,技术性很强。开坯:樟木料选好后,锯成约十公分长的节段,然后劈成桃子样的三角形。每段都先在五分之二的下半部分砍成脖颈形,再在五分之三的上半部分劈成所需的头脸大体,以备定型之用。定型:以鼻梁为中线,定出鼻、眼、额头的位置,各占三分之一。然后决定下颌、嘴及耳的位置。确定比例定点设计后,就可以开始粗刻五官。“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运用“五形三骨”设计定型,这是最重要的阶段,角色的基本类型,骨骼、肌肉的塑造在这一阶段几乎得以完整呈现。以后的努力,都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细雕:细雕是在定型后的粗坯基础上逐层加深细刻。粗坯是从无形到有形,从含糊到明确,细雕包括大至脸的轮廓,小至眼皮的厚度,皱纹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安排,都在这个阶段完成。雕刻时注意五官的对称。从侧面看上额、鼻梁、颧骨、眼睛等是否过于凹陷或突出,直到完全合乎要求,做到“侧仰兼顾,面面俱到”。盖土:即打底。盖土程序复杂,必不可少。漳州木偶盖土,所用材料是金门岛或同安县的黄土,质地细做、粘度适中。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注意把握煮胶时间必须适度,还要注意掌握对入土中的胶质,开始的一二遍可以多一些,便于裱绵纸,待干后用小竹刀沾水修光压紧,再盖胶质较浓的黄土,使裱层牢固,而后逐渐减少,反复进行二十遍左右,经过水磨,仔细修整,用砂布细磨后,再用小刀细修五官的细部,然后跟着沿线再刻一遍,接着使用竹篾挑黄土修补五官,使线条清晰明朗,整齐端正,以备粉彩。上粉:这道工序更为复杂细致。可先将白粉(白铅粉加白矿石研成粉)调入牛皮胶,搅成干块状,放在干净的石头上猛敲,入钵研磨成药膏状,然后冲入开水,搅成牛奶状,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用纺绸过滤两遍,就可以使用。上粉时要顺一个方向施涂,每一遍后均需微火烤干。如此反复进行五十次左右,中间还要打磨修整数次,直到木偶头达到瓷器一样光亮细洁,上粉才告完结。画脸:即施彩。主要根据传统的或自己构思的色调及脸谱式样,着以彩绘。画脸谱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有粗有细,同一片颜色中要有深浅变化。画脸的颜色以金、银、锌粉、辰砂、银朱、藤黄、佛青、朱膘、墨等为佳。这些颜料涂后不褪色,耐久性强,最适用木雕彩绘。过蜡:画好脸谱后用刷子蘸石蜡拭光,表面既光泽美观,又使色彩经久不褪,另外也可以起到护色防潮的作用。装饰:木偶是木偶戏的演员,木偶头完成后,还要着手进行“人要衣装”的最后阶段:给花脸、老生装须、戴帽;给女旦套头发,装辫子等,然后分别装上四肢,穿上各自的服装,以备上台充当“演员”。

四、漳州木偶的雕刻制作工具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5

起源、传承与发展

通山木雕技艺的起源目前已无法考,但据记载,北宋置县之前,通山境内就有了以木雕为职业的手艺人,至明清通山木雕作品已日趋成熟。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通山木雕技艺主要体现在佛像和神像的创作上。明清时期是通山木雕技艺的辉煌时期,境内颇为活跃的汉剧、采茶戏带动了通山木雕技艺的发展,戏剧故事、戏剧人物都作为木雕题材内容而充分展现在木雕艺术作品之中,并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的作品。明洪武“三清湖广九洗川”事件,使许多通山土著居民迁湘南、入壮乡、并江西,通山的木雕艺人将木雕技艺也随之带入到当地,至今保存在湘、赣一带的木雕风格明显带有通山木雕的印记。目前仍然有不少通山木雕艺人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从事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

通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木材资源是通山木雕能在民间得以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湖北省通山县处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处,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鄂东南边陲,幕阜山脉中段北麓。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60公里,总面积2679.88平方公里。东邻阳新、西接崇阳,南界江西武宁、修水,北与咸宁毗邻,杭瑞、大广、咸通三条高速纵横过境。通山县城距黄石、岳阳、南昌、武汉等地皆不足200公里。便利的交通,众多大中城市的辐射为通山木雕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山地势大致呈南北高、东西低,境内山岭重叠,溪沟纵横,河网密布,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通山是一个以丘陵为主体的低山丘陵地区,地貌多种多样,山丘多,耕地少,属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水资源总量充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通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通山的林木特产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通山县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为木雕艺人提供了丰富的木雕资源。

虽然通山木雕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但保存下来的作品不多。2009年通山县的木雕厂仅有8家,从艺人员不足百人。近年来,通山县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通山木雕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使通山木雕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通山县现有以叶氏木雕厂、熊氏木雕厂为代表的15家专业的木雕厂,从事木雕行业的艺人增至300余人。另外,还有不少人远赴新加坡、浙江东阳、天津、福建、武汉等地发展。

丰富多彩的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吉祥图案。较为常见的有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演义神话、寓言传说。通山作为汉剧发祥地之一,其在境内流传数百年的采茶戏、花鼓戏,如“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关公送嫂”、“平贵别窑”、“柳毅传书”、“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都被通山木雕艺人融进了木雕艺术作品之中;三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渔樵耕读、桑蚕、纺线、织布、山水景致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的场景等;四是富有寓意的珍禽瑞兽、祥花瑞草、吉器利物、文字符号等。

通山木雕从雕刻类型来看,分为建筑装饰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陈设品和宗教用品几大类。建筑木雕即指用木雕装饰古建筑,如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等,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家具木雕是应用木雕艺术最广泛的一种实用艺术品。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大致有床、榻、箱、桌、椅、柜、台、几、案、屏、座、架、笼、盘、罐、筒,以及花轿、马桶、砚盒、首饰箱等,其中“通山看橱”、“滴水雕花床”具有其代表性:工艺装饰品木雕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木雕技艺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分观赏性木雕工艺品和实用性木雕工艺品两类。

传承人讲木雕

2011年6月,“通山木雕”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通山木雕”进入《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公示之中。现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叶瑞祥、熊应华等人。

叶瑞祥,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喜爱木雕技艺。1966年初中毕业后就从师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其刀法熟练遒劲,雕刻的作品形态逼真,擅长家具器物装饰木雕和建筑装饰木雕。1969年出师后就在自己家中的木雕作坊里从事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至今带徒有30多人。叶瑞祥曾多次参加木雕技艺研讨会和公益性传播活动,现任通山及邻县阳新龙港镇建筑装饰木雕艺术设计师。

熊应华,1971年从师岳父陈新旺学习木雕技艺,1983年开始带徒授艺,现已带徒有25人。1996年成立熊氏木雕厂,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熊应华收集了大量的木雕作品、构件。对建筑木雕构件如花格窗、屏风和仿古家具的雕制有他独特的见解,并熟练掌握了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艺。

最近,我们又来到了通山县,专门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瑞祥、熊应华的木雕厂进行调研。叶瑞祥、熊应华向我们详细地介绍说:通山木雕主要分布在通山县境内和周边的崇阳县港口乡、路口镇,咸安区的大幕乡、桂花镇,阳新县的龙港镇、洋港镇、排市镇、木港镇、王英镇,以及相邻的江西省武宁县和修水县的大洞乡、泉口镇、澧溪镇、罗溪乡、甫田乡、上汤乡、南岳乡、东林乡。在我国的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广东省、北京市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都有专门从事木雕行业的通山艺人。

叶瑞祥、熊应华还向我们道出了通山木雕技艺的精髓,他们介绍道:一是雕刻以当地的樟木、杨木、梨木、枣木、椿木、苦槠、柏木为主要用材;二是雕刻工具以刀具为主,也称锉。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状分类,主要有平锉、圆锉、翘头锉、三角锉、雕刀五种,其刀口的宽度最宽可达6厘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达150余种;三是通山木雕传统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无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镂空,包括线雕、阴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装饰工艺之一。无底雕刻又分为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借鉴散点透视构图,以浮雕为主,线雕、阴雕、浮雕、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等技法相配合,采用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和逐层叠压的高远层次处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条纹;四是创作方法上既可在一定规格的板材上自由选择创作主题,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亦可一边听人吟诵,一边凭记忆迅即成画稿,再进行雕凿。

创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制图、备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制图。要理解领会设计图稿的主题意境,弄清表达主题意境的方式,确定需要重点塑造的主体图像。

备料。选择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选干透、不能有节、缝、腐烂的木材,再制成板材。

粘贴图纸。粘贴时先在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白胶,将图纸的一边与板面的一边对齐后,用软刷从近处的中心线开始向远处刷平,然后迅速地从中心线由里到外、由近及远将图纸刷平。如果将白胶刷到图纸上再粘贴,由于某种原因图纸遇水会膨胀,而刷胶时图纸遇水的时间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匀的,因此图纸的膨胀也是不均匀的,这种膨胀量的不均匀,贴到面板上就会出现“鼓包”现象,影响图稿的精确性。

打坯(通山话叫打粗)。根据图稿进行大块面和大层次的分割,依据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由浅而深地打出各大组图像景物的轮廓线,接着刻出“空地”,即将大图像景物的轮廓线周边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层次、大块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层次、大块面上再细化出小层次、小块面。通过切割雕刻,所有图像物景完成了立体轮廓的造型,图像物景之间的前后左右层次,人物高低关系明确。如人物头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头像的轮廓线(头部投影造型),其次则要完成发冠、脸型的正面和两个侧面、下巴、耳朵轮廓造型。

细工雕刻。即对图像进行具体型坯的制作,细坯制作实际上是一个图像从模糊到清晰的制作过程。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比如鸟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图像的头发丝等各种细微形态都要生动体现出来。

修光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得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打蜡。木雕作品经过擦砂、修细,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蜡。按照传统的上蜡方法选用川蜡、蜂蜡,用棕刷、布条蘸着在作品上反复地摩擦使其光滑细腻,通山木雕一般经过上蜡后无需再上油漆。

通山木雕技艺的价值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6

彩绘木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它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得比较朦胧和混沌。在后来渐渐地在借鉴、吸收和运用其他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过程中,逐步凸现出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被人们认可的艺术类型。彩绘木雕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批加彩木俑便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明。这些加彩木俑在雕刻技巧方面并未达到细腻与精致的境界,但在木俑的面部、衣饰上绘上了简单的线条,因此可以认定,彩绘木雕的创作萌芽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彩绘木雕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采飞扬的木雕作品,风格更加符合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追求;同时,艺人们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趋向,内容表现形式不仅争奇斗艳,而且各显身手,因而到了唐宋时期,彩绘木雕发展到了鼎盛,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彩绘木雕一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从敦煌、麦积山的彩塑,到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彩绘泥塑,山西双林寺的彩塑与壁画,宋代遗存的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从这些遗存下来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彩绘木雕在它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走过的脚步,以及听到它呼吸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道。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佛教是一朵神异的奇葩。通过佛教的折射,从灵光佛相中领略民族的风情习尚、瑰丽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凡的聪明才智。而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广大、浩瀚、崇高而使人敬畏的宗教气氛,渲染一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宣扬信仰的精神。历史中遗留的藏传佛像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巨型造像还是小型造像都大量使用一些纯金、纯银以及一些其他的贵重材料,使这些造像具有了丰富的层次、立体的轮廓以及绚烂斑斓的色彩,表达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性的追求。笔者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佛像雕刻的基础上,借鉴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髓,利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加以彩绘,使原本笼罩着神秘感的佛像色彩艳丽经久而不褪色,具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制作中利用“雕”与“绘”的工艺技巧,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看其造像笔触,不管布局有多繁杂、细密,依然能分辨出每条线条的清晰和均匀所在。用金缀于其间,金彩辉映,所画金丝用进口金粉加以研磨和烧制。当我们静心面对这些造像新颖的佛像时,能够感受到其色彩之绚丽,笔法之细腻,法相之庄严、神韵之所在。

彩绘佛像木雕中“雕”与“绘”的关系很微妙,它们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感情。在雕塑与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两者不断地相互延伸,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绘画时可以通过雕塑更好地研究结构,为之后的绘画打好基础。同时绘画又是雕塑的框架与开端,雕塑前的框架需要用绘画表现出来,才会有成熟的雕塑产生。“雕”是木雕工艺部分,一般采用阴刻的线条手法来表现造像的面部五官神韵以及服饰衣褶,同时也运用半浮雕的手法,增加人物与事物之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但从作品的视觉效果来说,“绘”是对于“雕”的另一种艺术依附和超脱。从彩塑佛像作品《财宝天王》中,我们可以看到“雕”与“绘”的完美结合,流露出造型严谨、构图饱满、刻工稔熟、线条流畅、色彩明丽等特点。财宝天王又叫多闻天王,是佛教的4大天王之一北方的保护神,又肩司财之职,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财宝天王头顶上的伞盖以金为材质,金碧辉煌,同时点缀于金色的珠子,更加绚烂丰富。头戴五佛宝冠,粗眉大眼,耳珰垂肩、身穿五彩铠甲,右持宝幢,左手捧着口吐各种珍宝的宝鼠,脚蹬长靴、以菩萨如意坐姿态,坐于伏地狮子上,身上放射如十万旭日之光芒,财宝无尽之天库为其所有。同时加以精致的莲花宝座,莲瓣环绕四周,与地下的座基完美融合,使《财宝天王》造像富有层次感。在绘画上,色彩明丽而不妖艳,线条细腻而不呆滞,从而使雕像显得身姿妩媚绰约,神态生动有致,令人获得美的愉悦享受。显然,由于“绘”的元素,使木雕作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享受。

从《财宝天王》藏传佛像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彩绘雕塑的艺术特点:①丰富多样的用金技法。黄金色泽亮丽,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的热情,是人类对大自然光明的追求,象征着对世间万物生命之源的追求。笔者所彩画的佛像用金地方很多,对金的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由日本进口的纯真泥金,含金量在99.9%,其中金的运用有10多种色相,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用玛瑙刀进行刮磨,从而透出厚重而温和的光线。如财宝天王的伞盖以及手掌、狮子身上的璎珞、底座等都采用金,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巧妙地将黄金之永恒、坚硬、华丽、富贵、光辉、神圣的特点与佛教教义的内涵珠联璧合。用金技巧多种多样,在研究藏传佛像时发现有研制金汁、涂金、描金、刻金、压金、立粉堆金等。②色彩材质的特殊性。颜料全部采用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沙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绘画唐卡所用的颜料也是这些矿物质颜料,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年、上千年后,画面仍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佛像绘画十分强调色相,红、黄、蓝三原色,黑白极色,金银色最为常见,是构成画面色彩的主要部分。同时,在画面色彩布置上强调冷暖色对比,达到富丽典雅与清丽空灵的对比反衬效果。彩绘木雕的“绘”与敷彩或上色有着很大的区别,敷彩或上色木雕,只能说是涂抹了单调而毫无生气的不同色块,而彩绘木雕则是在雕件上再进行绘画,细腻地刻画出人和物的外表神态、内心世界和细枝末节。这样塑造出来的佛像造像给人一种和谐、平静、包容的视觉感受。③线的艺术审美。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传统工笔线描的功夫真正掌握在喇嘛的手中”。藏传佛像将这一艺术特色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高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运用张弛有序、流畅刚健、柔美舒展的线描手法来进行创作。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的线条刻画出迦叶的“瘦”与天王的“猛”,用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肤的丰腴细腻。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显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佛像造像《普贤菩萨》,菩萨衣纹线条被勾勒得繁密紧凑,精致而细小,如潺潺流动的细水,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动态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整体衣纹紧贴身体,有一种薄如蝉翼之感,使身躯的曲线倍感清晰,表现了中国传统雕塑线条那种不拘泥于形体形表,从而产生一种空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