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工作报告范例6篇

审议工作报告

审议工作报告范文1

一、县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存在的问题

1、确定审议议题随意性较大。在议题选择和确定上仍然习惯按传统做法,由人大各委办提出,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即印发。这样确定在程序上不符合监督法,工作上也往往和党委、政府工作不合拍,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形成盲目进行监督,造成监督错位、越位,消弱了人大职能定位,造成人大工作偏离方向,权力机关地位下降,给监督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县级人大由于顾及各方面工作平衡,议题贪多求全,不能做到抓大事、议大事、少而精、重实效。

2、审议前调查研究工作不够深入。一是调查组成员对相关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熟悉,加之日常工作中对这方面工作联系不多,了解不深。在确定调查内容和范围上抓不住主要问题,不能切中要害。二是在调查方式上明查多、暗访少。常常沿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牵头,相关工作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抽调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邀请少数代表参加,相关机关或部门一位领导参与陪同,提前定好点,按部就班的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而采用暗访、随机走访甚至人大调查组成员单独深入到代表和群众中去调查了解甚少。往往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三是调查报告针对性不够强。调查报告一般谈功摆好的多,谈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多栽花,少栽刺,说得不深不透,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够强,引不起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两院”的重视。

3、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不够充分。常委会议上常常是“一府两院”报告后,调查组报告调查情况。接下来集中审议或分组审议。但常委会委员审议发言的积极性不高,且面较窄,懂专业、内行性的发言更少。除参与调查的组成人员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性发言外,其他委员发言的甚少,常常“冷场”或草草收场。就是偶而有发言的,也没有动脑筋作充分的准备,有理有据,有真知灼见的发言少,审议质量不高。

4、审议意见办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由于会议审议不够充分,提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一府两院”难以整改和办理到位。加之交办督办机制不健全,跟踪问效、问责不够。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按监督法的规定向本级人大代表和社会公布也难以到位,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常常是走了过场。

二、改进和提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质量的建议

1、年初选好议题是基础。如何确定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监督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还规定议题根据下列六个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一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二是本级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三是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四是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五是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六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同时法律还规定:“一府两院”可以要求报告专项工作。监督法规定的确定的议题的原则和途径具有广泛性、经常性、针对性、及时性等特点。因此,县级人大常委会要把选择议题作为履职的基础和抓手,创新思维理念,切实改变过去传统的不好的做法。从大局出发,从宏观入手,注意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焦点、“一府两院”工作中的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监督的重点,统筹考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内容,科学合理安排监督议题。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计划要向社会公开,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相信人大代表、集中民智,体现民意。

2、会前搞好调查研究是前提。人大常委会的调查研究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应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角度。要从法律的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等情况入手,以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为调查对象,注意查找和分析存在深层次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利于向“一府两院”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克服“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等走马观花式的调查;要进行广泛普遍的调查,条块兼顾,充分了解面上的情况,掌握工作整体情况,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调查。对一些重点问题要深入一线,详细了解具体情况,认真分析研究,防止粗枝大叶的大概了解。要召开好调研座谈会,征求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必要时要开展暗访和随机抽查,以便掌握真实情况。整个调查阶段结束后,调查组全体组成人员要集中召开座谈会,梳理调查情况,归纳成绩、问题和整改意见,写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做到概括成绩全面精炼,指出问题准确深刻,提出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形成 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有力的参考。

审议工作报告范文2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一项最常规也是最基础的监督手段。如何通过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来增强监督实效,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换届以来,XX市市中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的要求,从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审议质量入手,制定出台了《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票决制的试行办法》,对提交常委会审议的“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票决制进行满意度测评,进一步强化了“一府两院”对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决议的执行力度,使人大监督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思考和实践

一直以来,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提交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在“一府两院”负责人作了专项工作报告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审议发言,然后通过举手和鼓掌通过的形式进行表决,超过一半或三分之二的与会委员举手,即视为通过。从实际工作看,举手表决或鼓掌通过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如:有的委员即便对专项工作报告有不同看法,但碍于情面,也举手表示同意,表决不能真实反映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独立意志;个别报告单位认为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只是走走形式”,“反正都会过的”,以致敷衍了事、报喜不报忧,或避重就轻,泛泛而谈等等。

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虽然《监督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认为实行这项制度,符合宪法和法律要求,符合人大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民主发展方向。

一是完善监督程序的需要。常委会组成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分别对工作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完整性、报告人的态度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满意票数超过一定比例的,报告部门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认真整改,并向下一次常委会会议作补充报告或重新报告,报告仍得不到通过的,常委会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有关责任人采取质询、责令辞职等监督措施。这无疑是对人大常委会监督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二是提高审议质量的需要。过去,许多地方由于对人大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时间安排仓促、个别组成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原因,重“听取”而轻“审议”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惯常的作法,不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表达意见,审议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了过场。如果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票决,常委会一定要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认认真真地听取“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并给大家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发表审议意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肯定成绩,给予鼓励,指出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督促整改。这样,有利于提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质量。

三是增强监督实效的需要。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票决,就可以调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对民意不满意的工作报告不予通过,能够给报告涉及的部门及其负责人以震撼,促其下决心并有效改进工作。

今年以来,济宁市市中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着眼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先后采取票决的形式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贯彻落实《森林法》、《行政处罚法》等工作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当场划票计票,当场公布结果。票决中,虽然工作报告都是获得大多数满意票通过,但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仍然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要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切实加强资源管护,有效推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等等。区人大常委会还要求,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建议,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处理,并将研究处理情况向下次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这种硬性的评判标准得到了区委的大力支持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票决结果和常委会形成的审议意见,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整改措施,扎实做好各项整改工作,推动了以上相关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二、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基本做法

一是精选议题。每年年初,由常委会主任会议围绕党委重要决策、政府着力推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依据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从中选择若干项工作,确定为在常委会会议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后进行投票表决的议题。

二是深入调查。常委会会议召开之前,针对会议将要审议的专项工作,组织熟悉相关工作情况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人大代表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审议议题进行视察调查调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调研报告,并于常委会会议召开7日前送达常委会组成人员,供审议时参考。

三是认真审议。实行口头审议与书面审议相结合、分组审议与联组审议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实行人大代表列席会议和公民旁听会议制度,以便常委会组成人员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四是严格票决。对“一府两院”提交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表决票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投票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公布,满意和基本满意票合计超过组成人员三分之二的为通过,未超过三分之二或不满意票数超过二分之一的为未通过。

五是通报结果。常委会会议闭会一周内,将票决结果向区委报告,向“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和区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垂直工作机构的票决结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六是跟踪问效。对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指出的薄弱环节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不满意的问题,责成人大办事机构继续跟踪督查,并将落实情况向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对未获通过的工作报告,常委会将采用视察、询问等方式对报告机关的工作再次深入调查了解,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二次审议。

三、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实际效果

从实践情况看,票决制对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票决制提高了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质量。对专项工作报告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反映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真实评价,使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得到不同的表达,使专项工作报告得到有差别的评价,摒弃了“一致通过”式的审议方式,提升了审议质量。

二是票决制提高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积极性。实行票决制后,常委会委员的意见可以通过票决反映出来,每一次表决都有分量、有力度,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促进了作用发挥。

三是票决制使“一府两院”更加重视人大监督。实行票决制后,票决结果的不确定性,能产生一种无形压力,进一步了提高“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对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四、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采取票决制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充分保证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表决权,有效强化了对“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了监督实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完善监督机制是实行票决制的前提。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探索和创新的监督工作新形式、新措施,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尝试和推广。目前,关键是要依照法律原则,完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实行票决的监督工作机制,修订完善《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落实办法》等,对常委会审议表决的事项、方式、步骤和办法作出统一而明确的规定,以增强票决制度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审议工作报告范文3

各位代表:

今天上午,我们听取了×省长代表省政府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个人认为,×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年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回顾总结是全面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主题突出,思路清晰,目标宏伟,措施具体,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针对性,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具体地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紧贴我省实际。报告中指出:要“整合和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科教文化、劳动力资源三大优势”。我省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为三多:一是矿藏多,二是高校多,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要整合和发挥这三大优势,可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

二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报告中说:“要继续扭住更新观念、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优化环境等影响我省发展全局的关健性问题。”我省地处西北内陆,干部群众思想相对保守,开拓精神不足;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调整步伐相对较慢;而且发展环境很不宽松,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执法人员有法不依、粗暴执法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是影响我省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因素,所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把群众生活、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一方面,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健。报告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对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了强调,从巩固传统到发展特色,从壮大龙头到推进产业化,从提高品质到开拓市场,从转移富余劳动力到推进农村城镇化,从深化农村改革到加大支持力度,字的行间里,无不浸透着省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就推进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灾区重建和扶贫开发等各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进行了扎实的安排和部署,充分体现了省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民为本、为民办实事的宗旨意识和政治意识。

四是始终体现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年是省政府确定的“基层工作年”,报告强调,要“把狠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根本措施”。对既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一项一项地推进,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件一件地落实”。这些都体现了省政府是确确实实地在集中精力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外,在今年的报告中,创新精神贯穿始终。如报告中第一次把加快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响亮地提出来;第一次把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并逐年降低农业税率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第一次把“不禁止则允许”作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第一次提出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精心打造“信用××”新形象的观点。

×是××的东大门,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认真扎实地完成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对于加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年,我们将结合××实际,按照报告中提出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环境建设为关健,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保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灾后重建,突出抓好民有经济、劳务经济、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扬“·”抗洪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迈出××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审议工作报告范文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储波、文化部部长蔡武、国资委主任王勇、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副部长申维辰、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参加审议。

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主持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介绍我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王中和、梁铁城、贾建慧、郭健、孟玉珍、李文阁代表围绕会议议题,就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等提出建议。

在听取代表们发言后,李长春作了发言。

他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突出主题,始终贯穿主线,一手抓资源型产业巩固提升,一手抓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之路。李长春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他希望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要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李长春同志讲话要求,把抓资源型产业巩固提高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壮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区迅速兴起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和谐内蒙古建设,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巴特尔介绍了我区统筹推进文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与举措。他建议国家将我区确立为部级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优先布局煤炭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电源基地开发建设,推进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加大对牧区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走建设型畜牧业的路子,促进草原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审议工作报告范文5

12月11日,市__届人大常委会第__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叶和康主任代表人大常委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察小组所作的《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察报告》。视察小组针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了视察,视察报告认真总结分析了全市十一五期间前三年已落实的农业综合开展项目实施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报告阐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会议认为,视察报告充分地肯定了我市实施农业综合项目所取得的成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改善和提高了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高产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的复种指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土地的经营水平和产出能力,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视察报告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项目规划不够合理,工程工艺水平比较粗糙,工程质量不高;项目区调整和新增农业工程项目用地调整困难,影响项目施工;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组织乡村投工投劳和地方配套不够到位;建后工程管护责任制不够落实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会议强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我市农业投入的重要形式,抓好项目实施,对提升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务必引起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区乡镇的重视。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局、财政局、项目区乡镇村,要密切配合,抓好项目的规划落实,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使项目运作进入良性循环,赢得国家项目的持续支持。

会议建议:

1、切实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项目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好规划设计和项目筛选工作关,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分析拟建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摸清影响农业稳产高产高效的原因,找准问题对症采取措施,拟建方案。要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使项目规划更具针对性,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项目设计要选好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选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与我市项目区的最佳结合点。

2、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提高工程的优质率。

加强项目主管部门与乡镇村之间的配合,加强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监理人员的沟通,使质量监理人员明确施工设计意图和工程质量要求,把质量监管责任落实到项目责任人,及时纠正施工不规范问题,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着力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的优质率。

3、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专款专用。

各项目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县级报账制,认真落实专户储蓄、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计划用好资金,杜绝挤占挪用财政专项基金情况的出现,提高项目透明度、接受项目区干部群众监督,确保财政投入资金落到实处。

审议工作报告范文6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对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议,今年又进行跟踪检查和满意度测评,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有力地促进各级政府加强“三农”工作,努力增加投入,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代表省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后,吕祖善省长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并专题听取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等工作汇报;在今年“两会”期间,专门和代表、委员讨论现代农业建设问题,强调要抓好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重点工作;针对执法检查中反映的富春江库区农防工程建设及维护困难问题,吕祖善省长专程赴兰溪调研,决定将富春江库区农防工程建设资金省市承担比例4:6改为6:4,增加约1.7亿元资金,以加快该项目实施。分管副省长多次作出批示并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审议意见》工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专题学习会、市县长培训班、春季农业生产等多次会议和场合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审议意见》。4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再次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跟踪检查为契机,进一步重视“三农”工作,抓紧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审议意见》要求积极进行整改,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组织开展“回头看”,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同时,结合年度工作部署,突出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严格保护耕地,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去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869,9亿元,比上年增2.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历史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生的万元大关达10007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9,5%;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价格稳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全力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去年,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各市与所属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粮食生产、流通、市场供应和耕地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并对责任履行情况认真考核。从考核情况看,各地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县市储备粮规模、粮食应急供应能力等方面,年度实绩数均达到省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要求,没有出现“一票否决”的情形。根据考核情况,签订了新一年的粮食安全责任书,加大了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分值比重,促进粮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切实抓好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认真贯彻中央扶持粮食、生猪生产等有关政策,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去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8,9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支持粮食规模经营、规模服务、机械化作业等环节,并实行了“订单”早稻奖励农户每斤0.2元等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935万亩、总产量157.8亿斤,比上年增长1.5%、1.8%。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种粮农户、合作社签订粮食订单14.6亿斤,同比增长20%;订单履约率达90.2%,比往年明显提高。生猪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去年全省猪肉产量128.2万吨,增长1%;家禽存栏12352万只,增长4.2%;水产品总量5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场供应均衡稳定。今年以来,省政府已召开三次会议部署春耕农业生产工作。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省财政计划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3.3亿元,比上年增13%。针对今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指导抓好春花作物田间管理、春耕春播等工作。预计今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4.9%,早稻播种面积增1.4%。

三是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去年全省水利总投入达230亿元,加快实施强塘、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其中投入灌区改造、喷微灌、农村水环境整治等农业水利项目资金这125亿元。修建竹林道4762公里,实现节本增效约1.18亿元。标准渔港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已有25个渔港开工建设,其余规划的37个渔港今年将全部开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制订了省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完善农村环境安全监测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全省“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

三、积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入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充分挖掘利用农业功能,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启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今年初,省政府决定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按照设施装备良好、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的要求,在全省创建一批现代农业园区,计划建设面积300万亩左右。同时,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长久保护、强化管理的要求,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建设800万亩具有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要求各地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强规划保护,整合相关资源,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各地建设积极性较高,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已分解落实到县,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开展,不少县市已完成规划论证,制定了政策措施并启动实施。最近,省政府将明确第一批省级创建点。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到去年末,全省累计流转耕地633万亩、林地1094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1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965家,社员71.5万户,带动农户401万户,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连续两年举办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专场招聘会,引导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三是组织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省政府先后出台政策意见推进柑桔、油茶、蚕桑等产业的优化改造,农业、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制订了各大产业的农产品品质提升方案。

去年全省优化改造果园62万亩、茶园11.5万亩、桑园5万亩,完成初制茶厂改造580家,开展水产养殖标准池塘改造20.12万亩,竹林、低产林改造提升95.6万亩;油茶、山核桃良种新造林5.9万亩,复合或生态经营示范基地3.5万亩,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平均亩产值超2000元。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农产品基地,开展“助世博保安全”专项活动,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03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378个,去年全省农产品监督抽检平均合格率98.5%。大力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拓宽补贴范围,去年下拨省以上农机补贴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农机总动力达19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今年省政府继续增加资金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烘干机械等。积极引导支持各地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目前设施农业面积已这159万亩,发展势头良好。

五是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积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和新型农业业态。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农牧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科学布局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推进产业集成和生态循环发展,启动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项目,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全省累计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678个,营业收入达80亿元;建成森林公园103个,省级林业观光园164家,森林旅游总收入142亿元。

四、努力增加财政投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

在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农业投入按法定比例以上增长。

一是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农投入指标统计体系,促进财政决策科学化。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统一省、市、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鉴于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和统计指标中没有农业生产性等专项资金规范分类的情况,省财政厅积极将有关情况向财政部反映,并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的分类,编制、完善《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扶持导向目录》。明确了省级财政农业生产性专项资金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粮农综合直补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海洋经济和渔业新兴产业补助资金、远洋渔业及渔业转产转业资金、政策性农渔业保险资金、渔船节能资金、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能力提升补助资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补助资金、农田水利资金、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化促进工程资金、农业信息化资金等。同时,积极指导和督促市县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农投入的分类。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农业生产性投入。去年全省财政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实际执行数236.7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26.7%,比上年增长33.4%,其中省级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实际执行数36.9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52.5%,比上年增长60.9%。去年省财政农业生产性投入33.37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8%,高于当年可比口径财政收入7.2%的增长幅度;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业生产性专项资金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32%。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投资,共争取中央四批扩大内需项目农口资金12.7亿元。引导工商企业等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按照突出重点、整合使用、注重绩效的思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集中力量办大事。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整合和分配的重要依据。着手建立全省性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系统,所有省级以上财政立项项目须在项目库中择优选择。规范项目申报与立项,继续执行项目标准文本管理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示公告制度,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对有不良记录的市县在安排项目补助资金时予以调控。同时,采用预拨、提前布置、加快立项程序和结算等方式,加快支农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专项转移支付方面,按照财政分类分档补助的规定,给予欠发达地区一类最高或较高档次的补助。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并尽可能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此外,今年省政府另增加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

五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资金需要量较大的实际,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增加金融支农资金。推进金融支农主体多元化,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农行、农发行、邮储银行服务“三农”力度进一步加大。选择一批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积极争取增加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全省已开办村镇银行7家、小额贷款公司69家。省财政今年安排6500万元资金用于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安排25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全面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等新型农村金融产品。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到今年一季度末,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7.9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发放贷款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截至去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125亿元,比年初增3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8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50亿元,一半以上为农户贷款。深入实施“便农支付工程”,积极推进支付系统向农村所有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延伸,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全面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去年参保品种已达14个,参保农户22.9万户,累计为10.3万受灾农户赔款3.7亿元,大户受益面这80%,有力支持了农民群众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五、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通过调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多渠道开垦土地、提高土地质量等途径,既守住了3084万亩耕地、271l万亩基本农田、1500万亩标准农田“三条红线”,又满足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一是严格落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根据耕地保护新形势、新要求,省政府修改完善了《2009年度浙江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耕地保

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责任制履行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并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从今年开始,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由以往的政府分管领导五年一签调整为主要领导一年一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责任主体、部门联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二是统筹抓好保护耕地和开垦耕地工作。全面展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市、县、乡级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正全面推进。开展标准农田入数据库、上电子图工作。加快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推进低丘缓坡滩涂造地、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去年全省共新增耕地23.96万亩,连续1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推进耕地占补平衡监管工作,不断完善垦造耕地项目储备机制,做到了“先补后占、占补平衡”。

三是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建设。加强垦造地项目管理,严格抓好项目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资金审计五个环节。认真落实县、市、省三级验收制度,严格省委托补充耕地项目省级验收制度,跨市异地补充耕地项目、报国务院项目补充耕地省级宴地复核确认制度,保证补充耕地质量。建立垦造耕地项目耕种补偿制度,落实后期质量管护工作。组织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程,并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去年全省确定了以平原为主的31个县、55万亩标准农田进行质量提升试点示范,已实施地力培育工作量108.45万亩次。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努力提高土壤肥力。

四是加强土地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土地执法监督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管核查机制。积极推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开通12336违法用地举报电话,认真组织开展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强纠纷调解仲裁力量,优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稳步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服务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确定了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一是稳步推进“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组织试点的基础上,省政府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推动,要求落实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工作机构、人员和保障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责任和绩效评价制度。计划到今年底,在全省基本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今年1月,省编委办专门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设置、职能确定和编制配备等方面的具体政策。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建设。研究制定了《浙江省责任农技制度建设规范及验收办法》,积极推进机构综合化、队伍专职化、责任区域化、任务定量化、考核绩效化、培训制度化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目前,全省共聘任责任农技人员18262名,其中县农技推广首席专家948名、县农技指导员5139名,乡镇责任农技员12175名,较好地解决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问题。浙江林学院已经批准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下一步将调整专业设置,增设农学类专业。筹建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行农业类大中专学生免除学费等政策,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三是不断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全省11个市和绝大多数县建立了归口农业局管理的副局级畜牧兽医局(挂动物卫生监督所或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人员编制1891名,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和人员力量明显增强。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建设,启动建设39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认真开展野生动物疫病调查和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卫生检疫,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按照建设“公共植保”要求,进一步规范植检森检机构建设,目前全省共有植物检疫机构89个,在岗专职检疫员398名、森林植物检疫员665名,基本满足植物疫病防控需要。

四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种养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通知》,突出对农产品种养环节质量加强监管。省农业厅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杭州、金华及杭州所辖县农业部门已专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其他市、县则落实相应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加强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全省已建成各类农产品质检机构203个,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79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检体系。

五是深入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继续抓好“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深化小农资店整治,依法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和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近年来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坑农害农事件。加强拖拉机道路安全管理,去年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5.5%,死亡人数下降9.0%。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行动,全省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未发现生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依法加强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管理和森林灾害防控,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开展绿盾护林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发生面积、枯死松树实现了双下降(下降20%以上),拔除了1个县级、2个乡级疫点。狠抓森林消防工作,取得了近十年来的最好成绩。认真贯彻实施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实施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依法严肃查处无证捕捞、使用非法渔具、违反禁渔规定等行为,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

七、以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省政府专题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地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增收渠道,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各地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立足农村实际,以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加快下山搬迁为重点,创新帮扶方式,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去年全省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人口新增59.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8.4%。

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组织开展“助农增收送服务”活动,动员各地、备有关部门把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经验、先进技术模式等送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增收发展思路。落实农民农业增收“十项惠农举措”,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工程,促进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增收。加强农民

培训转移就业,去年共培训农民108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9万人。推进农村家庭工业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这5195元,比上年增长10%。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标准厂房建设、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认真贯彻国务院部署,全面实施农村养老补贴制度。

二是切实抓好扶贫工作。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为重点对象,以县城、中心镇为主要入迁地,有序推进下山搬迁脱贫。去年,省财政安排3.49亿元资金,将欠发达地区下山搬迁农户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5600元,29个县投入下山搬迁建设资金35.6亿元,完成下山搬迁7.91万人。整村下山搬迁宅基地复垦置换的土地指标和收益,优先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和下山搬迁农户的经济补助。大力扶持特色产业,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29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985家,社员41.3万人。实施“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百村示范行动”,开展创业辅导活动70多场,29个县培训农村劳动力30.3万人次,转移10.9万人。着力推进金融扶贫,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8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1.5万户。152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累计向农户借款1.5万笔、7600多万元,入会农户年人均增收850元。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强化职能扶贫,省级35个职能部门基本完成了职能扶贫规划,编制了2009年向29个县倾斜的112个计划项目、778个子项目,大部分项目已到位实施。加大社会帮扶和区域协作力度,省级帮扶团组落实帮扶项目2200多个,到位帮扶资金1.28亿元,帮助引进项目资金1.92亿元。实施全国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152”增收计划,启动实施项目19个,到位资金2253万元,有力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尽管我们对照《审议意见》进行了积极整改落实,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农业生产主体素质依然比较低下,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粗放,还不适应现代农业要求;一些地方农业投入特别是生产性投入依然显得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在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时,对补充耕地质量把关不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还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乡村动植物防疫队伍依然比较薄弱;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等等。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发[2010]1号文件和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审议意见》要求,深入抓好各项整改落实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等保障粮食安全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足额落实新增10亿斤粮食储备任务,大力发展粮食现代流通业,多渠道增加粮源。抓好“菜篮子”工程,稳定生猪市场,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各地在9月份前搞好规划,落实项目配套。加大现代农业主体扶持力度,着力规范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引导大学生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工作。探索建设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农科教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巩固原有增收渠道,积极挖掘农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增收潜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从明年起。全省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纳入“低保”范围。同时,组织开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课题研究,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下一轮扶贫政策提供依据。初步打算在今年增列10亿元专项资金基础上,明年再增加10亿元专项资金(即达到20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和民生事业等。

四是努力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增加财政农业生产性资金投入,继续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财政资金投向结构,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同时,通过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农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的贴息力度,开展“银行业支农深化年活动”,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五是严格保护耕地。加快推进七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制定出台《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加快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土地执法监管天网工程,坚守耕地红线。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纠用地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