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例6篇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关键词]全脑训练;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焦点问题就是减负与提质。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课堂活动多是以读、写、算为主,教科书多是以知识体系构架,教学形式多是依赖语言的沟通。研究表明,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是以左脑教育为主,其特点是学习速度慢,接收的知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它所培养出的人大多停留在运用知识阶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学习任务量大与左脑式学习效率低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不能减少学习内容、降低素质标准,就只有从开发大脑潜能、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突破。

在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引导及悉心扶持下,从2008年起,我校开始致力于借助全脑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验研究。以课程的重新构架为突破口,在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以“促进全脑开发的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了具有科学性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深入践行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理念。

一、架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的科学依据

开发全脑母语课程这一研究项目除了提升学习力这一方向性标志,还有三个关键词,即全脑、母语及课程。

1.关于全脑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美国斯佩里博士由割裂脑实验得出结论:左右半脑有不同分工,具有明显不同的思维能力。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假如我们能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研究表明,人类大脑90%以上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基于以上观点,积极向脑认知科学借力,变左脑学习为全脑学习,优化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效能,这便是我们引入全脑教育的宗旨。

2.关于母语

研究证明,汉语言文字独具特色: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第二,形体个性突出,感知快捷;第三,汉字稳定、持久、易记,汉语固定词组简短、量多、易识;第四,汉字属表意文字,汉字的图像信号主要由右脑分管,可不经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节省阅读时间。研究显示,汉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长期以来,围绕我们的母语――汉语的学习“性价比”的评价,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总体可归结为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文化附加值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学习对人的发展功能也是西方语言无法比拟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固有特征是我国基础教育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要花费比表音文字作为母语的学生多得多的精力来掌握我们自己的语言。如何基于汉语的优势特征,赋予母语学习更多的发展功能,是我们当代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路径。

3.关于课程

如何实施才能让思考落地为行动呢?我们的做法是把全脑训练方法嵌入母语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设定不同年段的训练任务,形成和常规语文课程互为补充又独具价值的新课程。以全脑为理念、以母语为训练语境,决定了课程的名称最终以“全脑母语”来命名。全脑母语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虽然同源,但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门课程从课程内涵上指向脑潜能的开发;课程目标上更侧重学习力的提升;学习方式上更侧重方法训练;教师角色定位为方法训练师;同时,在学生识字、积累、阅读的总量和效率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功能,全脑母语课程更侧重眼、脑机能的训练以及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的提升。在实际效果上,全脑母语课程承担着为语文课程大幅减压、为其他课程有效助力的功能。

二、全脑母语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提供适切化的内容与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脑发育程度,学校按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认知原理、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等方面此系列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对比,做了清晰的设定与区分,两者互补共生,见表1。

《科学识字》课程在低年进行,用两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总量,但不要求会写。课程实施中,每课10~30个汉字,巧妙编排在1~2则故事中,做到随文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识字过程跳过拼音、笔顺、偏旁、结构等常规课堂的学字步骤,通过以读促记、全脑直映、高频字带字、分类联想等有效方法实现集中、提速识字。超前完成识字任务为学生提前阅读奠定基础,见表2。

《科学记忆》在中年级进行。以经典诗文、成语词汇做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课堂上训练学生将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谐音定位、词语联想等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记忆内容转化成为生动易记的物象,并通过有趣的奇特联想串联起来,强化记忆效果。以物象为根本,以联想为关键,以谐音为窍门,达到记忆省时、长久、牢固的目的。同时,在轻松高效的训练中达成对经典文化的积累,见表3。

《科学阅读》在高年级进行。此课程精选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美文、佳作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课上改变了传统的音读和默读,变点式阅读为整行线式阅读,变合成感知为整体感知。同时结合大脑放射性思考的自然规律,引入革命性的学习工具――全脑思维导图来帮助孩子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实现思维可视化。课堂操作上,固定阅读程式,增强任务驱动;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为学生课外海量阅读奠定能力基础,见表4。

和常规课堂用学习内容带动学习方法的教学形式不同,用学习力的增长带动内容积累的实现是这门课程的操作特点。因此,我们在三门课程的名称前冠以了“科学”的前缀,提示教师积极利用系统的脑科学训练方法达成提升学习力的课程核心目标。校本系列教材中一部分是要求识、记、积累、阅读的母语素材,另一部分是精心收集、结合自创、不断丰富的全脑训练的方法呈现。课上训练、家庭拓展皆可依据。经梳理,除上文提到的,学校常用的训练方法还有: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注意力训练;眼球移动训练、闪视训练、手指操等眼脑机能训练;挂钩记忆、快读快记等记忆力训练;语义分组节奏读、绘制思维导图、限时固定程序阅读等提速阅读训练。同时借助α脑波音乐和腹式呼吸等方法缓解师生专注训练后的疲劳感。

课程实施过程中,母语是载体,科学方法的训练才是重点。针对传统识字、阅读教学中缺乏时限、缺乏阅读思维程序等障碍,我们构建了全脑母语课堂特有的教学模式,即“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识字: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扫视训练)――全脑思维识字环节(听读认字、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联想训练环节(词语联想接龙、词语联想编故事)。

科学记忆: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横纵向快速移动训练、闪视训练)――全脑快速记忆环节(听觉训练、一分钟词语记忆、成语接龙)――阅读训练环节(主要是对段的计时阅读、绘制导图、复述文章)。

科学阅读: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圆圈扩展训练、注意力训练)――全脑快速阅读环节(固定程序阅读训练、线式阅读训练、直读法训练、面式阅读训练)――读书交流环节(绘制导图、交流感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体现的是层层深入的方法训练,师生与其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科学系统的操练。高效能是这门训练课程的特质。课堂上教师配备秒表,利用计时软件,以秒为单位设计课堂所有环节,不浪费学生课堂每一分钟时间,甚至细致到学生的坐姿、翻书、合书、阅读等细节都有规定动作和时间标准,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更有速度。

2.保证科学化组织的推进

(1)合理安排课时

每周1~2课时编入课表,全员必修。

(2)科学组建师资

由项目起步阶段的班主任兼任,发展为组建独立教研组,由专职教师任教。确保人员的稳定及研究的深度,教材每年进行改版,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改版。

(3)改革评价方式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取消了低年级语文期末综合测试,改为识字过关、朗读、阅读的测试。中年级科学记忆部分增加经典积累自选星级达标测试;高年级科学阅读部分增加计时阅读测试。并要求教师将平日听课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达成度等过程性要素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中。同时,学校还通过评比最佳读书成长手册、优秀书香家庭等一系列活动,推进项目健康运行。

3.通过学科迁移让项目增值

课程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学校着手进行从母语学科实验到全学科落实的有效迁移。现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上,我们都能听到教师用科学坐姿组织教学,用计时、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手指操锻炼大脑,用腹式呼吸调节身心,思维导图也运用到了各学科的学习中。同时,全脑理念又成为原有校本课程体系改良的依据,现阶段重构后的4・8・29校本课程体系,涉猎国学经典、艺术表演、美术创作、体育技能、益智操作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课程自助餐,以全学科助力全脑开发、学习力提升,让我们的课程力争体现脑力和人性的双重内涵。

三、全脑母语校本课程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在美国一些大学里,年轻人开始热衷于旨在提高大脑创造力的培训课;法国部分健身房还特别开设了健脑课,帮助学员恢复和增强大脑的功能。然而最有影响的要数英国爱丁堡大学脑医学博士维克斯先生经多年研究发明的一套“健脑操”。这部“健脑操”简单易学,它要求人们通过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这套“健脑操”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训练人的记忆思维能力,第二部分是训练大脑的创造力。

训练记忆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

1.多看轻松、愉快的喜剧。对于人脑的思维记忆力来说,精神消沉、悲观抑郁是主要天敌。因此训练大脑应从培养乐观情绪开始,如每天听5分钟自己喜欢的音乐,读一段轻松愉快的小说,看一些让人发笑的喜剧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并增强记忆力。

2.多读不同体裁的书籍。知识面越广,人的表达能力就会越强,同时思维也就更加灵活丰富。因此多读一些新书和不同体裁、不同领域的书对大脑十分有益。

3.注意增加词汇的积累。在读书、看报时,应注意对词汇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可以帮助人增强大脑思维,因此经常将词语有意进行分析,探讨词语结构,并写一些语法复杂的长句等都有助于大脑的健康。

4.经常放松自己。同体力训练一样,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应让大脑充分放松休息。在一处你认为最满意的角落,闭上眼睛,深深呼吸,让全身放松,同时还可以在大脑中构想一幅图画,仔细品味画中的含意。

训练大脑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

1.想象诗词的意境。选一段你熟悉或不熟悉的诗词多读几遍,然后开始想象诗的意境。如果你喜欢写散文,可以将你想象出的意境写成优美的文章。

2.让音乐图像化。在聆听一段音乐后,仔细琢磨每一个音符,让大脑中形成一幅图画来配这段音乐。

3.凝神品味一幅画。当你注视一幅画时,让大脑充分理解和想象画中的含义,把想象力组成一个故事。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一、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智慧活动中思维转换、灵活的程度,简化概括为“活”

在分类活动中,我们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1.观察摆弄,训练概括。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几何体在颜色、形体、材料上的不同,使他们对已较熟悉的几何体产生新的认识兴趣,提高他们对颜色、形状、材料及大小、轻重、软硬的敏感度,并学习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形成初步类概:念,为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在按色分类中27个几何体可以分为红、黄、绿各9个,在按形分类中可分为方、圆、角各9个,按材分为铁、塑、胶各9个,按大小分为大、中、小各9个,按软硬分为软9个、硬18个,按轻重分为轻、中、重各9个。

2.深化操作,促进迁移。在引导幼儿观察、训练概括的同时,要注重打通幼儿获得规律的各种渠道,挖掘题型的内在联系,将题型排成系列,逐层深化,为幼儿的灵活迁移提供可能性。在一维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一维分类的变式训练,如按色分类,拿出:红――黄――绿,放入:红――黄――绿;其变式有,(1)拿出:红――黄――绿,放入:绿――黄――红;(2)拿出:黄――绿――红,放人:红――绿――黄;(3)拿出:绿――红――黄,放人:黄――红――绿……依据颜色的循环和互逆的规律进行多种变式训练,使幼儿掌握题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变化的规律,及时进行迁移。如把在按色分类中获得的经验、方法应用到按形、材等维度的分类中,灵活地 进行迁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二、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简化概括为“快”

在“3・3・3”教学体系中,“综合――快速”训练是培养幼儿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综合――快速”训练题分为三类:以外部双手动作的训练为主的题型;以内部操作训练为主的题型;以训练对自己操作的认识、监控和调节为主的题型。在分类教学中,主要通过前两类题型来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通过第三类题型训练其对思维敏捷性的反思能力。

1.以外部双手动作的训练为主的题型作基础,先求准确,再提速度。在一维分类的基础上,把一维分类的题型及其变式有规律地进行排列组合,对幼儿进行“组合――循环”训练,要求操作过程简化有序、手的动作准确无误、心理状态快而不慌。通过训练,使幼儿对一维分类的标准、方法、每次分出类型、个数等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准确思维的基础上,逐渐提出速度要求,使操作进入自动化的状态。

2.以内部操作题型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飞跃。敏捷性是以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为前提的,没有机灵的头脑和准确的思维,也就无法敏捷。因此,我们选择了快速抢答作为训练的突破口。

(1)发现要领,加速反应。把分类活动中的各环节以及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标准、每次分类操作环节、分出的几何体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编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由幼儿来抢答,使幼儿在外部双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脑内部的操作,借助具体形象、表象进行思维,进而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快速回答问题。每次训练都有一定量的快速问答练习,在单位时间内训练幼儿准确、迅速、合乎逻辑地达到要求。

(2)利用竞赛,综合培养,实现飞跃。大班幼儿,竞争意识明显加强,这为敏捷性的训练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采用了“个人抢答”、“分组竞赛”、“集体游戏”等形式进行“综合――快速”训练,把分类的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转换,促进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实现思维敏捷性的飞跃。

三、反思是一种以思维为基础的高级认知活动

反思能力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大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活动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反思是从人脑开发出的最高层次的潜能,同时又反作用于人脑,不断改变人脑结构和机能,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反思能力主要从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来进行。

1.行前思:做什么――明确任务、有什么用――主要指对身心的监控、怎么做――确定监控的对象。在分类操作前,要使幼儿明确分类的标准、顺序、分几次做、用哪些器官、这样做的好处、把意识的对象指向哪些器官等,做到心中有数。

2.行中思:认识身心――身心各器官如何配合、调控言行――监控调节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过程――成功的和失败的,即在操作活动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认识、监控、调节。对幼儿来说,行中思的最好方式是边说边做――通过语言对动作及心理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如在进行交叉分类的过程中,幼儿就需要一边说儿歌:“拿出红――黄――绿(方――圆――角);放入方――圆――角(红――黄――绿)”,一边操作,通过儿歌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调节。

3.行后思:总结成果――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发现问题――找出可以举一反三的“一”、及时纠正――为下次操作做好准备。在分类活动的“综合――快速”训练后,引导幼儿分析自己的操作:速度快还是慢、原因是什么?是手、眼、脑不协调还是监控不到位。针对自己的情况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让反思贯穿于分类活动的始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

4.在分类教学和训练中,儿歌是幼儿进行反思的最重要的工具,贯穿于反思的每一个环节,我们一定要恰当的应用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反思。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方法:将本院2006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1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运动训练,仅观察组加用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认知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和总分的得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方面和总分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认知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效果较好,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认知训练 脑卒中患者 认知功能 改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06-01

鉴于认知训练在预防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性痴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卒中患者认知训练,发现对其认知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为本院2006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14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124例,女90例,年龄为48~82岁,平均为(58.4±14.8)岁;病程为(10.8±3.4)天;其中由脑梗死引起的86例,脑出血引起的128例。纳入指标:均有脑卒中病史,经过MRI和CT确诊,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4次脑卒中会议);排除指标:排除有可能导致认知障碍或合并心肺疾病者,视觉及听觉障碍严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7例)和观察组(107例),两组在例数、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及改善脑功能)和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训练。运动训练依据内容分为:转移、步态、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根据患者的评定结果给予认知训练:①借助工具进行训练,如常规棋类、认知卡片、日常用品模型、计算机及写字板等;②进行定向障碍、记忆力功能恢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计算力、语言及交流的功能恢复训练。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难度和训练次数。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评价方法。采用第2版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认知功能。LOTCA评价表[1]:共分为6个方面(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和1个附加项(注意力及专注力)。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相同项目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上均有SPSS16.0软件包完成,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和总分的得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方面和总分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该病的主要表现[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且合并者会加重其偏瘫程度[3]。此外,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血管性痴呆。因此,及时的改善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尽管基础治疗也可改善认知功能,但认知训练的效果更好;主要的原因:认知训练的内容全面,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给患者全方位的刺激,通过促进推理、思维和运算等能力训练,最终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效果。此外,脑卒中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在运动、思维等方面存在缺陷,而认知训练通过针对性方案的实施,也对以上缺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涛,黄颖,巩尊科,等.应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评定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8):1964-1966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制图;创新思维;“体操”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画图能力。读图和画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想象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制图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学好制图课,不能只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和积极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潜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制图训练,包括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其中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这种训练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始终,所以说它是主线。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笔者根据制图学科特点,把制图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体操”,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切入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详细阐述具体训练策略。

形象思维训练制图教学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信息。在三维形体与二维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的。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等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积累形体表象信息,根据实物、模型和轴测图画三视图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形象思维能得到有效训练,能激活右脑的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因而发散思维训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制图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拥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让学生独自做3分钟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例如,有的学生能想出7个答案。可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思路开阔,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答案会越来越多。此时,答案会显得零乱,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对此题笔者给学生的启发是:一个圆的视图可以想象出圆柱、圆锥、球三个基本体,两个圆的视图可以是两个基本体的叠加(图2a、b、c),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组合(如图2d),也可以是一个基本体的切割、挖孔及其组合(图2e、f、g),还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切割、挖孔的综合(图1h、i、g)。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有序地想出更多的答案,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也能体会到发散思维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方法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中思维。制图练习题多是寻求一个答案的,是对集中思维的有效训练。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和确定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学生一个零件,让学生选择和确定视图表达方案,结果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其表达方案多种多样。笔者将学生的各种表达方案张榜公布,让学生相互比较,分析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理想的方案,从而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想象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给定条件不充分)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布置设计组合体综合性训练作业,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转贴于

动态思维训练教学使用的模型、挂图,因其处于静止状态,学生对三维形体——二维图形转换规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形象地再现读图、画图的动态思维过程,如动态展示三面投影图的形成与展开、剖视图的形成等,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动态物理模型,为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提供客观物质基础条件,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掌握三维形体——二维图形的转换规律。线面投影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分析图形上的每条“线”和每个“框”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面”,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使用拉伸、切割、抽出、叠加等术语)描述形体的形成,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掌握“一框为一体”的快速读图技巧,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例如,读圆柱三视图时,俯视图为圆,它反映的是物体的前后左右关系,反映不出高度即物体的上下关系,此时,应用动态思维把这个圆向上拉伸一定的高度,圆柱立体就形成了,这样运用动态思维建立空间的立体模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批判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质疑和批判。批判思维即学生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问难,去追寻未知的知识领域。在一次习题课中,笔者布置了以下题目:已知主、俯视图,补画左视图(如图3所示)。并指出有的题目不一定有解,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说这题是无解的。结果下课后只有一位学生敢于质疑,对教师说这题有解,并提供了如图4a1所示的常规答案。在第二节课上,笔者对这位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行了大力表扬,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对教师和教材进行质疑,并提问大家对这位同学的答案有没有异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结果另一位学生提出了新的答案(如图4b1所示)。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思维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思维综合训练题,把强化训练力度当作重要举措来抓。如在组合体一章中,一般要贯彻“以练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制图能力,但往往容易陷入“题海战”,学生做作业累,教师批改忙,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堂《设计组合体》综合训练研究课,渗透创新技法,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归纳、想象、联想、综合等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出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的组合体,让学生进行思维综合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把“以训练为主线”当作题海战术,大量地、重复地做练习题;还要避免把过去的教师“满堂讲”变为学生“满堂练”。

总之,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创设思维训练情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训练,制图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效提高。同时,通过“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挖掘制图学科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功能,不但要注重某一思维能力的单项训练,而且要注重各种思维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宏,张彤,等.工程图学学科思维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0,(4).

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6

关键词:表象训练法 排球正面垫球 教学

表象训练法就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技术动作图像在大脑中反复描述,不断强化,使正确、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形成表象,来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速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2009级排球选修课学生共70人,分为实验班35人和对照班35人。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教学进度、上课时数等条件均一致。在一学期内,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班采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教学。

2.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资料法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情况,为本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问卷回收率100%。

(3)实验对照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师示范讲解正面垫球技术学生分组模仿练习教师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学生强化练习动作技术定型。实验组采用表象训练法教学。表象训练法教学实验步骤:①开始正面垫球技术教学时,教师按教学进度进行讲解、示范正确的垫球技术,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技术口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初步掌握正确的技术概念及表象。②在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垫球技术概念及表象后,暂缓安排学生进行垫球技术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做闭目深呼吸,自然站立并自我放松,排除杂念。接着让学生借助垫球技术的动作要领口诀,回忆垫球技术动作形象。如垫球手臂动作的要领是:插、夹、压、抬。让牢记口诀后运用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演示,表象多遍。③结合技术动作口诀由慢速动作练习、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技术反复进行多次,先陆上后水上,先分解后完整,在反复交替练习中帮助学生完成视觉表象向动作表象的过渡。④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使学生初步掌握垫球技术。选择一些典型错误动作,由教师示范、讲解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然后让学生观察错误动作,纠正技术动作表象,建立正确技术表象,多加练习,进一步完善垫球技术。

实验后,由3名讲师以上专业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技术评定,评定成绩进行分析法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分析

(1)表象训练法对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只有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需要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其中包括运动思维和运动知觉,运动思维形成动作概念,运动知觉形成完整表象。表象训练就是在教师对技术动作讲解示范后,通过回忆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在学生大脑中反复重现,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与记忆。从而加快学生对正确技术要领和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2)表象训练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运用表象训练法,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料,进行正确技术动作定型训练。研究证明,练习者在头脑中反复演练动作的过程中,其相应的肌肉群也会产生与之相应变化,有益于掌握正确技术动作,从而在自觉练习阶段里使学生能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地探索。

(3)表象训练法加速了动作形成的分化和信息反馈,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通过心理表象训练,使动作形象在大脑中反复进行,促使学生思考、分析、记忆,加快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学习与智能开发紧密结合,达到想与练、调心与练身协调统一,加速了动作形成的分化和信息的反馈,促进了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

在排球教学过程中,表象训练使学生通过感知的各种事物在回忆时多数都以表象的形式出现。学生能够保持过去事物的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形成思维在脑中将过去事物和当前事物作对比,通过想象过渡到思维,掌握正确动作概念和技术原理促进排球技术的掌握。

结论

1.表象训练运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2.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使学生较快地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加深动作理解

3.在正面垫球技术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