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例6篇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1

关键词:散打 鞭腿 技术动作 转动特征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86-02

鞭腿是散打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鞭腿技术动作,可有效提高打击力度。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看,散打鞭腿技术动作中,转动特征与打击力度息息相关,对其转动特征的分析很有必要。

一、散打鞭腿技术动作

(一)散打鞭腿

散打中包含的技术动作类型较多。鞭腿是散打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从进攻方式的角度看,属于弧线型进攻的一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很难作出防御。将其用于散打比赛中,可使攻击力度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使选手获得更多的分数。[1]目前,对鞭腿动作的要求,已经得到了散打运动爱好者的高度重视。

(二)散打鞭腿类型

在散打实战中,根据选手战斗姿势的不同,可将鞭腿技术动作分为左鞭腿与右鞭腿两种。[2]根据鞭腿打击对手身体部位高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鞭腿、中鞭腿以及低鞭腿三种,通常情况下,高鞭腿主要用于打击对手头部位置,中鞭腿通常用于打击对手以腹部为主的躯干位置,低鞭腿通常用于打击对手的膝盖位置。[3]将不同的鞭腿技术动作运用到散打运动中,需要掌握其要领,才可使动作的打击力度得到增强。

二、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的时序性分析

(一)各关节的发力顺序

在散打鞭腿过程中,各动作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力量传递至末端环节,即攻击腿的发力环节,进而使打击力度得到提升,为确保上述目的可有效达成,需重视各关节运动的顺序,使各关节可互相配合,在短时间内逐一发力,提高鞭腿的打击力量。[4]髋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连续发力,是鞭腿技术动作的主要发力顺序。

(二)髋关节发力的原理及动力来源

1.髋关节发力的原理

在一套鞭腿动作完成后,髋关节共完成了两次发力。从鞭腿动作完成的过程来看,屈髋属于发力的主要动作之一,从收髋提膝,到转体,再到扭动腰部,带动髋关节的活动,最终使力量从脚背部位发出这一过程中,击打的瞬间,小腿与大腿一般呈直线,髋关节必须向击打的方向送出,才能够使击打过程有效完成。在此过程中,发动攻击者需能够通过对身体的控制,摆动肩部,才能使髋关节被自然而然地送出。

2.髋关节发力的动力来源

从髋关节发力的动力来源看,各部分肌肉的收缩,以及攻击者在自主意识的支持下,对躯干动作的控制,是为髋关节提供动力的主要途径,在出腿的一瞬间,与髋关节有关的肌肉,如臀中肌、臀小肌等,会立即收缩,配合肩部的摆动,使攻击者的躯干部位实现扭转,最终使力量集结在一起,集中在脚背与小腿等发力部位,使鞭腿动作得以完成。决定髋关节发力效果的,除了肌肉的收缩力量外,还与发力的速度以及攻击者躯干转动的幅度有关。

(三)腰部发力的原理

除髋关节的发力外,鞭腿动作的完成,同样需要攻击者腰部的力量作为支撑。躯干的转动便属于腰部发力的具体体现。腰部转动的幅度,往往决定着各动作的完成效果。在进攻的最初,应避免腰部转动幅度过大,而在提膝过程完成之后,则可增加其转动幅度,确保扣膝的动作可有效完成。合理控制腰部的转动幅度,对于攻击者保持身体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

(一)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力学特征

1.支撑腿

支撑腿在鞭腿动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保证各关节力量可有效发出的关键。在整套鞭腿动作中,支撑腿的主要动作便是用力蹬伸,配合进攻腿的摆动,以使力量可有效发出。在后蹬腿蹬伸以及提膝的阶段,支撑腿必须保证具有稳定性,控制好重心,以确保下一个动作能够顺利完成。在进攻腿需抬起并发起进攻时,支撑腿重心需向前移动,配合进攻腿发力。通常情况下,支撑腿大腿与膝关节的角度,需保持在135°左右,但在进攻腿抬起之后,其度数则一般会增加到160°左右,以促使重心前移,支持进攻腿的进攻。

2.躯干

在鞭腿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躯干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转动,配合髋关节、膝关节的运动,实现对重心的转移,同时实现对力量的聚集。从鞭腿的准备阶段,到提膝阶段,躯干一般需转动130°左右,在进攻腿准备发起进攻时,躯干需转动20°左右,在出腿时,躯干则需再次转动50°左右。躯干的上述动作,是将身体重心从躯干部位转移到支撑腿的关键,是保证攻击者身体稳定平衡的主要方法,在散打鞭腿动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3.进攻腿

进攻腿是将力量传递给被攻击者,实现打击过程的主要部位,相对于支撑腿与躯干而言,进攻腿的动作更加复杂。在进攻初始阶段,进攻腿的大腿部位需要以髋关节为轴,逆时针转动100°左右,在此基础上,才可通过快速的转动,使力量可通过小腿与脚背等位置发出。 在进攻时,小腿首先需完成折叠的动作,在与大腿的角度达到90°左右时,才可向前摆动,并发起攻击,

(二)提高散打鞭腿打击力度的分析

1.控制躯干的转动过程

在散打实战中,攻击者发起的打击力度的大小,与躯干的转动速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研究表明,鞭打的角速度,与转动惯量之间呈反比,简单地说,随着鞭打角速度的提高,转动惯量逐渐减小。从转动惯量的角度看,其大小通常由肢体的质量分布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转动惯量越小,此时,鞭打的角速度便越大。在散打鞭腿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应通过对躯干转动过程的控制,实现对鞭打角速度的控制,使攻击者对攻击力量的控制能够收放自如。

2.技术叠加

将散打鞭腿技术动作,与其他技术动作叠加,同样能够达到提高打击力度的目的,以滑步鞭腿为例,该动作要求将滑步与鞭腿技术动作联合使用,在进攻腿提膝时,要求支撑腿向进攻方向做滑步动作,该动作可使机体的初速度得到增加,配合机体各部分肌肉的收缩,可使打击的力度得到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在滑步鞭腿的过程中,攻击者必须控制好滑步的速度,避免适得其反。技术的叠加,

必须保证具有合理性,需保证两种技术动作叠加之后,可相互融合,并互相支持,使两种技术动作的效果与功能均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点必须得到重视。主要注意的是,作为散打中的关键动作,鞭腿动作在攻击力、攻击范围以及攻击技巧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优势,由于技术隐蔽性较强,因此攻击效果较好,在散打实战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四、Y论

综上所述,应在了解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以提高鞭腿的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勇.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8-89+106.

[2]刘存忠,陈婷婷.散打鞭腿技术进攻腿三维运动学与表面肌电特征同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68-7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2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老年髋部骨折 护理

髋部骨折包括粗隆区、股骨颈、股骨头的骨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应积极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2008年1月~2010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65~89岁。其中陈旧性骨折14例,新鲜骨折46例。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29例。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手术方法:本组均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具体手术方法略。

护理方法: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随机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功能锻炼和心理护理干预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各30例。①对照组:按髋部骨折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功能锻炼和心理护理干预的术前、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老年髋部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患者因失去活动的独立性而焦虑不安,护理人员应认真询问和倾听患者焦虑和担心的问题,耐心进行开导和劝慰。其次在进行生活护理和治疗处置过程中与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解决其疼痛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②其他护理:老年髋部骨折后患者应要卧床并患肢行皮肤牵引制动,予易消化食物,防便秘。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教会病人咳嗽与深呼吸,鼓励自行咳痰。受压部位应用充气垫,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通过术前的一系列治疗和护理,给予术前准备后进行手术。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患肢的皮温、色泽、肿胀、感觉、运动及伤口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45°,但避免>90°。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功能锻炼由帮助患者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自觉主动活动。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

治疗疗效标准[1]: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治疗效果,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后,在上述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观察组优良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数据见表1、2。

表2 两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比较(X±S)

讨 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患者在临床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受临床医师的重视。以往对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患者行保守治疗,给予卧床、牵引复位治疗。髋部骨折包括粗隆区、股骨颈、股骨头的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老年人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而髋部骨折患者因创伤突然、适应能力差,对疾病存在特殊的心理应激。这些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工作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的情感的表达,关心、安慰病人,指导术后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及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等,使病人能够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2,3]。本研究显示,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优良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PFN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疗效好,同时予以术前术后的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心理护理与功能锻炼,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晓云.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3):286-287.

2 王淑香.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79-180.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 小儿髋关节滑膜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髋关节滑膜炎(acute transient synovitis of the hip,TSH) 是小儿常见的急性髋关节疾病,又称急性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该病好发年龄为3~

10岁,自然病程1周左右,可反复发作,单侧髋关节发病较双侧更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4~

5∶1.8[1]。该病临床表现多急性发作,患儿常出现髋关节疼痛、跛行或膝关节疼痛等,拒绝下地行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或轻度偏高,HLA-B27、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结合菌素试验(OT)阴性;X线、CT或MRI表现为无骨性病损,髋臼内侧间隙可有增宽,股骨头外侧移位,关节囊膨胀增大关节内积液,骶髂关节CT检查无关节间隙增宽,硬化、狭窄或消失。本病自1892年Lorett等首次报道以来,虽经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但其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一般认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外伤病史或过度疲劳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患儿通常在发病前l~

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2],目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为患肢制动、药物对症治疗,大多患儿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也有复发病例,少数患儿治疗效果欠理想。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TSH 15例,运用穿刺抽吸髋关节积液减压,口服自拟滑膜炎汤剂,外敷骨炎膏,双下肢皮牵引制动、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小儿TSH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14岁。7例在当地医院行休息、制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3~7 d,均有缓解,下床活动后症状加重来诊。8例发病后,立即就诊本院。所有病例均存在患侧髋关节疼痛,Thomas征阳性,拒绝负重或痛性跛行;10例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内旋活动受限为重;2例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髋关节活动受限;6例髋关节无明显肿胀。腹股沟中点处压痛,10例为轻度压痛,3例不能描述是否有压痛,2例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发现11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所有病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滴定、HLA-B27、ANA、RF阴性;3例X线片可见髋关节囊肿胀阴影、髋关节间隙增宽,所有患儿均无骨质破坏。全部患儿MRI检查显示髋关节内不同程度积液,未见明显股骨头坏死,骶髂关节CT检查无关节间隙增宽、硬化、狭窄或消失。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15例患儿均采用穿刺抽吸髋关节积液减压,口服自拟滑膜炎汤剂(药用赤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当归、白芷、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水煎煮约10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外敷骨炎膏[本院院内制剂,批号豫药制字Z04030035,由黄芪、土茯苓、紫草、红花、大黄、虎杖、当归、商陆(醋炙)、甘遂(醋炙)、大戟(醋炙)、白芷、龙骨、黄芩、连翘等组成],每日2次;双下肢皮肤平衡牵引制动,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14 d为1个疗程。

2.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双下肢等长无骨盆倾斜,下地行走无跛行、无疼痛感,能正常站立和下蹲,屈髋旋转试验阴性,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缓解、体征较前改善,可有轻度跛行。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 结 果

15例出院后随访10个月,治愈13例,好转2例,治愈率86.67%。

4 讨 论

小儿TSH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股骨头与髋臼窝之间发生微小移位而致,也称“小儿髋关节错缝”,多因损伤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闭阻;小儿形气未充,筋骨不坚,易被风寒湿等外邪所侵,故患儿拒绝持重、行走跛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3],多认为与下列因素相关:①小儿股骨头发育尚不成熟,关节囊较松弛,大量活动使关节囊受损;②消化道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变态反应等引起髋关节滑膜充血、水肿、渗出,使关节囊积液、关节腔内压力升高,导致关节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本病确诊需排除其他相关疾病:①骨关节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髂窝脓肿、腰椎结核等,常伴有发热,关节或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多为继发性感染,彩超、X线检查、抽血化验或穿刺送检可鉴别。②Perthes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好发于男孩,病因不明,早期可作髋关节MRI检查以鉴别,晚期X线可明确诊断。③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可为下肢疼痛,但多有相应全身表现伴下肢局部表现,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并有局部疼痛。实验室检查特异性改变可供鉴别。④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表现多为腰骶部及双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不能缓解,骶髂关节发病后逐渐上行侵及脊柱,结合CT、MRI及血清学检查可鉴别。TSH可导致髋关节腔压力升高,造成血管受压而危及股骨头骨骺的血供,进而产生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4],也有学者认为该病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小儿TSH,应早诊断早治疗,这对于提高治愈率,避免病情加重、病程迁延和反复发作十分重要,必须警惕其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向发展的潜在危险。笔者认为,本病一经确诊,首要治疗措施即是行髋关节穿刺抽吸,降低髋关节腔内渗出液的高压力,解除血管受压,恢复股骨头骨骺血供,即使病情未达到影响血供的程度,穿刺减压亦可有助于鉴别关节液性质,排除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等。《素问・痹证》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治疗以活血凉血,祛风利湿为治则。本文自拟方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渗湿利水,诸药相合起活血凉血、祛风利湿之效。外敷骨炎膏祛邪拔毒,皮肤牵引限制患髋自主活动,使充血水肿滑膜得到充分休息,促进髋关节积液吸收,降低髋关节腔内压力,减轻疼痛,抗病毒药物病因治疗。本研究应用穿刺抽吸髋关节积液,口服自拟滑膜炎汤剂、 外敷骨炎膏、患肢皮肤牵引制动、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了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目的,治疗小儿TSH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5 参考文献

[1] Victor DF,Dimitri C,Geraldo DC,et al.Transient synovitis of the hip:a review of management in children's hospital of geneva[J].Bone Joint Surg Br Proceedings,2011,93(5):188.

[2] Kirsty E,Haslam,Liza J,et al.The detection of subclinical synovitis by ultrasound in oligoarticular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a pilot study [J].Oxford Journals,2010,49(1):123-127.

[3] Singhal R,Perry DC,Khan FN,et al.The use of CRP within a clinical prediction algorithm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ptic arthritis and transient synovitis in children[J].The Bone & Joint Journal,2011,93(11):1556-156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4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Orem自护模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髋关节病变行之有效、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全髋置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发生率18.1%~48.4%[1]。DVT一旦形成,将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导致患肢肿胀,影响术后康复,严重可因栓子脱离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有效的护理模式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文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65~80岁,平均68.6±3.7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方法: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运用抗凝药物[2]。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应用orem自护模式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血液动力学变化、介入管道、躯体的耐受能力和洗漱、营养、排泄、个人卫生、活动及接受能力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价,分析患者现存的潜在护理问题和自护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及支持教育。

完全补偿护理:当患者完全丧失自护能力或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要时,应该采用完全补偿护理系统。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因手术及麻醉等因素,生命体征不平稳,生活依赖明显,暂无自护能力,需由专业护理人员为其提供完全补偿护理。①术后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液瘀积。②严密观察患肢情况。注意观察皮温、肿胀、颜色、疼痛、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肢应避免热敷,以免增加局部耗氧量,加重病情。③保持正确的,术后患肢抬高15~30cm,保持外展30°中立位,双下肢间放置梯形枕,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静脉受压。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④术后麻醉作用消失以前、术后疼痛较重、患者体力较差时,可采用踝关节的被动“环转”运动来辅助改善下肢静脉回流。⑤抗凝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出现的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在平时操作中注意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定期检查凝血时间,准确做好记录。⑥术后早期弹力袜及A-V泵应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轻水肿,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部分补偿性护理:当患者的自理能力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发挥部分补偿系统的作用,针对患者病情,护士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指导,指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和家属帮助下的被动锻炼,使患者和家属尽快、尽早掌握康复锻炼的程序及方法。术后的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收缩活动,但应注意屈髋<60°;术后第2天如果患者体能良好,假体固定牢固,让患者暂时坐在床缘或加高坐垫的椅子,髋关节屈曲≤45°;翻身时也要注意采用正确的翻身方法,多采用左右45°侧翻,禁止将患者翻至90°,如果必须侧卧时中间夹梯形枕以保持患侧髋关节外展位,切忌髋关节内收,鼓励并协助患者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指导患肢行直腿抬高练习,增加静脉回流,并可防止股四头肌萎缩。深静脉血栓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保持良好的,发挥小腿肌肉泵的功能,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不感疲劳为主。

支持教育系统:Orem支持教育系统认为,有些自理活动患者能够完成而且也要求患者自己完成,但完成这些自理活动所需的能力要通过学习才能具备。支持教育既是贯穿在患者整个住院期间的护理活动,也是患者在出院前护理工作重点之一。具体措施包括:①加强评估,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报刊文摘、健康小册子、健康节目频道等。②讲解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③讲解深静脉血栓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护士。④劝患者戒烟:进低脂高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⑤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⑥对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讲解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告诉患者尽量避免加重疾病的各种诱因,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5

如果不能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该病变将继续发展直至髋关节完全脱位或早期出现髋关节退行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50%以上髋脱位者至成年都会较早发生髋关节退行性改变,甚至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

DDH的诊治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而且越早诊断,治疗越容易,结果越安全有效。随着年龄的增加,未经治疗的DDH患者其病理改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也给治疗带来困难和疗效的不确定。据初步统计,患DDH的婴幼儿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解剖关系的髋关节,然而,大于2岁的患儿,即使得到了正确的治疗,仍然有可能出现髋关节残余畸形和早期发生骨性关节炎。

通常而言,早期的保守治疗可以持续到2岁左右,手术治疗一般希望在6岁前完成,单侧病变可以将治疗年龄扩大到8~10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继发病变的加重,治疗的难度越来越大,疗效也更难以保证。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该疾病。DD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包括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比如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或者分娩中的一些因素(如胎位因素)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髋关节发育不好,最后造成脱位。其次,需要仔细观察,从婴幼儿的表征上有时可以发现髋关节部有弹响,两腿的长短不一致,一侧腿的活动度和灵活性差,两腿臀部皮纹不对称,双腿分髋活动不一致,或者伴有其他畸形,如肌性斜颈、马蹄内翻足等。以上这些高度危险因素需要引起家属的重视,一旦发现有疑问,需要及时向专科医生咨询,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最后,影像学的发展为我们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超声波具有可以穿透软骨的物理特性,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尚未骨化的髋关节显示结构的有效手段。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上,超声波比目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能够更加早期地发现髋关节脱位的征象。对于小于6个月的儿童,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儿童,超声波能够明确地体现出影像学的优势,并且能够减少采用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婴幼儿电离辐射的危害。

随着儿童保健意识的加强,在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希望髋关节脱位的孩子最终都能够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早期正确有效的治疗,远离髋关节脱位后遗残疾的危险。

(沈品泉副主任医师每周四上午有专科门诊)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6

关键词 臀肌挛缩 治疗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的变性、挛缩,从而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患者有因感染性疾病而多次臀部注射药物的病史,少数病例有臀部脓肿史,也有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后所并发。因而认为系药物刺激、外伤或感染后引起肌肉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的结果[3]。现将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诊断、治疗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收治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9~23岁,平均15.6岁,均为双侧型,其中Ⅱ度25例,Ⅲ度2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多次臀肌注射病史,无其他髋部疾病史。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将臀肌挛缩症分3度:①Ⅰ度:屈髋、屈膝90°,强力内收时,双膝可以并拢,但双侧股部无法交叉到对侧(跷“二郎腿”)。尖臀畸形不明显。Ober征弱阳性。②Ⅱ度:生活能自理,无“八字步态”,但上下楼或跑步时“八字步态”明显。双膝在屈膝、屈髋90°时无法并拢,不能跷“二郎腿”。臀部外上方塌陷,有明显“尖臀”畸形,Ober征阳性。③Ⅲ度:行走时呈明显的“八字步态”,跑步困难,难以自己穿,下蹲时髋关节被迫强力外展外旋,呈“蛙式腿”。Ober征强阳性,髋关节必须在强力极度外展位,才能同时屈膝、屈髋达90°。臀部萎缩明显,有严重的“尖臀”畸形。骨盆变窄、变长,股骨颈干角增大。

手术方法:对于Ⅰ度患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而Ⅱ度、Ⅲ度患者则采用手术方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前标记坐骨神经走行、股骨大转子、臀肌挛缩带和手术入路。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自髂嵴中、后1/3交界处向股骨大转子方向做直形小切口。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术中试行屈髋,如能在中立位屈髋,直至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均达10°以上,髋关节无弹响,无活动性出血,即可终止手术。

术后处理:术后无需外固定,2~3天后开始早期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操练项目主要是下肢交叉直线行走,并膝下蹲和坐位及卧位膝上交叉等动作。

结 果

本组患者27例中,无1例出现伤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27例患者中,24例髋关节活动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在内收位做屈髋活动,能翘二郎腿。3例只能在中立位行屈髋活动,内收位做屈髋活动时轻度受限,但双下肢并拢时下蹲不受限。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优24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讨 论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多见于使用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剂,反复行臀部肌肉注射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臀大肌挛缩。轻者仅局限于臀筋膜,表现为一条与臀大肌纤维走向一致的坚韧束带。可侵及浅层臀大肌的前下部分或终止于髂胫束的部分,将髂胫束向后上牵拉,重者可侵及整个臀大肌,有时挛缩范围还可侵及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髋关节短外旋肌及髋关节后关节囊。该病症临床表现为较轻者仅表现为坐位时(同时屈膝、屈髋)双侧股部无法交叉到对侧,无其他任何症状;严重者则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

目前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主要方法是行挛缩组织切断术,辅以术后的功能锻炼,手术应彻底松解一切妨碍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挛缩组织。手术切口的选择有多种,如小切口、直切口、弧形切口、大“S”形切口、髋关节后外侧切口等[4,5]。采用的是后外侧切口,该切口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暴露。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该病症的病理表现及病情轻重的不同,按贺西京等提出的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标准,把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分3个等级,并按分级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Ⅱ度患者直视下将全部增厚的筋膜横行切断,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27例患者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1年。按术后功能恢复标准评判:优24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

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有利于对该病的描述及指导治疗。对于Ⅰ度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Ⅱ度、Ⅲ度采用手术治疗,而且Ⅲ度术中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将短外旋肌及后关节囊切开,行关节囊成形术,如不进行分级对确定治疗方案及描述其区别会造成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对疗效的评判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对治疗前后膝、髋关节不同功能的对比,可以评判症状改善的程度及疗效。此外,用统一的分级标准便于更客观地对不同术者、不同术式的疗效进行评判和比较。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维持正常的肌肉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萎缩,避免臀肌黏连,促进臀肌功能的恢复。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加上以往的不良习惯,即使手术成功,如果术后不配合康复训练,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导致挛缩复发[6]。因此患者术后2~3天即开始早期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贺西京,李浩鹏,王栋,等.臀肌挛缩症的分级与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96-99.

2 俞辉国,童学波,刘红兵,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探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375-377.

3 董天华,卢世璧,吉士俊,李子荣.髋关节外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200-202.

4 俞松,胡月光,杨小红,等.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初步报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9):503-504.